格律诗词写作章法(上)

合集下载

诗词写作格律诗的写作章法精选全文

诗词写作格律诗的写作章法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诗词写作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

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

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

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

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讲到,黛玉教香菱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本文介绍有关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历史上的大诗人,他们的很多诗词都是名篇,或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或如实记载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深刻反映了民间疾苦;诗篇或气势宏伟,或情深意切,在符合格律诗词的规则方面也是样板,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高峰。

但细究有时也能发现,大诗人在平仄、押韵、对仗偶有违例之举。

遵循格律,灵活调整。

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闭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首、颈、尾联的平仄格律,都符合首句押韵的格式,但颔联却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唐著名诗人钱起七律《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也用的是上述平仄格律,但首联不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正好相反。

有趣的是,首联的出句和对句调换一下位置,平仄完全符合,而意思没有变化。

是否唐代传抄时颠倒了,亦未可知。

实在难改,便不拗救。

杜甫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第三、第七句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第三句第一字仄声拗,第三字平声救。

第七句第一字拗,第三字还是仄声,没有补救。

杜甫在更有名的一首七律《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第五句的第一第二、两字应是仄声,但三顾茅庐是历史改不得,而“三”字又是平声,只好这样。

如果把句内第三字“频”换仄声字,那么颈联就是自救和互救完美的结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写作技巧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写作技巧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写作技巧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格律和独特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的格律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诗词的格律和写作技巧,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一、古代诗词的格律古代诗词的格律指的是其音韵、韵律和字数等方面的规则。

各个朝代的诗歌都有相应的格律要求,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平仄、押韵和字数的要求。

1. 平仄平仄是指诗句中字的声调。

古代诗词的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对应字的声调平和,仄声对应字的声调上扬或下沉。

平仄的运用是古代诗词中的重要特点,它使得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

2. 押韵押韵是指诗句中以声调和音韵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收束的要求。

古代诗词的押韵规则多种多样,有多字押韵、对仗押韵等形式。

押韵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强诗词的韵律美和表达力。

3. 字数古代诗词的字数有严格的限制,不同类型的诗词字数要求也不同。

如七言绝句要求每句四个字,五言绝句要求每句五个字,五言律诗要求每句八个字等。

字数的限制使得诗词具有紧凑和精炼的特点。

二、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意境的塑造、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节奏的掌握等。

1. 意境的塑造意境是古代诗词的灵魂,通过意境的塑造可以使诗词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塑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诗词更富有变化和表现力。

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常常与意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3. 节奏的掌握古代诗词的节奏感是其音韵美的重要因素,通过节奏的掌握可以使诗词朗朗上口,优美动人。

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变换句式、运用起承转合等手法来掌握节奏感,使诗词流畅自然。

三、结语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格律和写作技巧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宝贵财富。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及一些名词解释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及一些名词解释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及一些名词解释格律诗的写作章法章法也称结构,格律诗的创作需注意结构,方不致杂乱无章。

格律诗写作的章法一般称之为“谋篇”,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

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对起承转合是相当讲究的。

所谓起即开始、开头;承,即是承接上句继续表述;转,就是转折、递转,指表述内容的引申或变化;合,就是整合,要上承总合全篇。

换一种通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来说。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下面,主要以杜甫的一首七律《登高》为例,感受一下起承转合的作用与方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起1、起的方法起句: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意思是起首不能过于花哨,切忌做作。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起联要:“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

这里说首联突兀而起,造成一种不平凡的局面,使读诗开始阶段,就能被吸引。

当然,不一定都奇峰陡立,也有淡淡而起的,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等。

总结一下就是:(一)要自然,忌做作(二)突兀而起,引人入胜(三)也可淡淡而起2、起的作用主要是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3、注意的问题犯题:首句容易出现犯题的通病,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

格律诗的格律模式、原则及拗救 格律诗若按每句诗字数的多少,可分为五言格律诗、七言格律诗;若按体裁的不同,可分为律句、绝句。

律句有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只有两联:首联和尾联。

由此可知有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

一、格律诗的标准格律(一)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五言仄起首句入韵(七言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五言平起首句不入韵(七言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五言平起首句入韵(七言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格律与七言格律都有上述四种形式,五绝只取五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而七律的格律只要在五律前加上相应的平仄就行,即: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

这样,五律的平起变成了七律仄起,五律的仄起变成了七律平起。

如同五律变成五绝一样,七绝也只取七律的首联和尾联,平仄与之相同。

这里不再列出。

请注意:在五言仄起式中(一、二),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在五言此外,在律平起式中(三、四),除首句的格律不同外,其余各句是相同的。

七言格律亦同。

此外句中,若按1至8将各句编号,则:除第1句与第5句的格律不相同外,第2句与第6句、第3句与所以,只要记住了四个起式(首句)的格律,整首第7句、第4句与第8句的格律是完全相同的。

律诗的章法和句式

律诗的章法和句式

律诗的章法和句式1、章法:诗的章法开始没有明确规定,但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下意识的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到元代有人明确提出为“起、承、转、合”。

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

在近体诗中,几乎所有的诗都遵循了这个规律。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起,写对流放天末李白的怀念)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承,仍写对李白的怀念)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转,对李白遭遇的概述)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合,写李与屈原同冤,写诗赠他们)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起,自己被贬)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承,借典故说明时间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转,说明事物变化,表现胸怀开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合,扣题)2、句式:律诗的句子节奏可以从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方面去分析。

从音调节奏来说一般比较简章,五言的为“2-2-1”,七言的为“2-2-2-1”。

两字为一个音步。

从意义节奏分则比较复杂。

常见的有:五言的:“2-3”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2-1”式,如“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2-1-2”式,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七言的:“4-3”式,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1-2”式,如“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4-2-1”式,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1-3”式,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3-3”式,如“城因兵破惧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格式:如五言的:“1-2-2”式:“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

“1-1-3”式:“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1-3-1”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4”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1”式:“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3-2”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的:“3-4”式:“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如何写作古诗词及诗词韵律模板

如何写作古诗词及诗词韵律模板

如何写作古诗词及诗词韵律(一)律诗律诗,五律和七律,每两句话构成一组,一共是八句四组,这四组分别是:起、承、转、合、也就是说:前两句是开头,接下来的两句要承接上文,再接下来的两句要转折,最后两句作总结。

比如:今天下雨了,我不由得想起了老朋友容若。

(起,开头)容若是我相处三年的老朋友了,我们相处一直很愉快。

(承,承接上文)但容若最近不大爱理我了,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转,转折)不管为什么,我还是把他当朋友的,我这就去找他。

(合,总结)了解了这个律诗的章法,再读《锦瑟》就不再困难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开头:锦瑟有五十弦,每根弦都让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承接上文:逝去的华年如梦似幻,而且春心泣血,有几多感情的悲欢。

——这两句只要知道是“承接上文”的,意思便很好理解。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转折,以意象来写情绪:我很难过,我很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总结:等以后回忆这些感情,“只是当时已惘然”——这话可以有两解,这里就不细论了。

)律诗分为四段,即首颔颈尾,律诗四段八句,绝句二段四句.在律诗中偶句必须押韵(即每一联的下句)。

二联和三联必须对杖,所谓对杖就是讲,词句的对偶。

关于律诗的平仄,上下句平仄相间,即是2。

4。

6工整,1。

3。

5不论。

什么是古诗词的平仄?在上古诗词时,略讲到诗歌的平仄,今天的学生对这个很陌生,其实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诗词格律与诗词创作技巧

诗词格律与诗词创作技巧

诗词格律与诗词创作技巧
诗词格律是诗词创作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原则,它是诗词的骨架和基础。

以下是一些关于诗词格律和诗词创作技巧的要点:
1.了解基本格律:诗词的基本格律包括韵律、平仄、对仗等方面。

对于五言
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不同形式,都有不同的格律要
求。

2.选择合适的韵:在诗词创作中,韵的选择非常重要。

不同的韵具有不同的
声调和音乐性,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选择韵时,要注意其与主
题的契合度和可读性。

3.注重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产生音韵美和节奏感。

在创作中,要注意每个字的平仄安排,尤其是对于关键位置上的字,要遵
循平仄规律。

4.对仗工整:对仗是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能够使语言更加精炼、形象
生动。

在创作中,要注意上下句的对仗工整,避免出现对仗不对应的情
况。

5.表达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和核心。

在创作中,要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形象的表达来传达主题和情感。

6.运用技巧:在诗词创作中,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比如,可以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形象生动地描写
事物;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反转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总之,诗词格律是诗词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格律要求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进行诗词创作。

同时,在创作中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格律诗写作四步法及二十八式格律表

格律诗写作四步法及二十八式格律表

格律诗写作四步法及⼆⼗⼋式格律表琵琶语林海 - 林海影视配乐精选此四步法适⽤于初学格律诗的朋友,简便易记,很是实⽤。

第⼀步: 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的规定,先确定每句的第2字、第4字、第6字的平仄。

以七⾔为例: 1234567 1234567 第⼀句 平 仄 平 第⼆句 仄 平 仄 第三句 仄 平 仄 第四句 平 仄 平 ⼀⼆句、三四句为上下句,⼆三句为邻句。

如果第⼀句第⼆字变为仄声,则格式变为: 1234567 1234567 第⼀句 仄 平 仄 第⼆句 平 仄 平 第三句 平 仄 平 第四句 仄 平 仄 这样,第⼀步就完成了。

去掉每句前⾯两个字,就是五绝的两个例⼦。

(需要注意的是,格律诗中每两个字⾳为⼀个节奏,五⾔句有三个节奏,七⾔句有四个节奏,末⼀个字⾳也是⼀个节奏。

⼀个节奏内两个字的平仄,最好相同;⼀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

第⼆步: 七⾔第4字、五⾔第2字防孤平。

也就是说,当七⾔第4字,五⾔第2字是平声时,它前⾯的⼀个字(七⾔第3字,五⾔第1字)也应该是平声。

如果它的前后两个字都是仄声,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

“孤平”是古⼈做格律诗的⼤忌,包括绝句。

根据这⼀规定,在第⼀步所列的式⼦上,把两句第4字是平声的前⾯,各增加⼀个平声字,成为下两式: 1234567 1234567 第⼀句 平 仄 平 第⼆句 仄平平 仄 第三句 仄平平 仄 第四句 平 仄 平 1234567 1234567 第⼀句 仄平平 仄 第⼆句 平 仄 平 第三句 平 仄 平 第四句 仄平平 仄 这样,第⼆步就完成了,去掉每句前⼆字,即是五绝的两个例⼦。

(需要注意的是:⼀,第2字、第4字、第6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使⽤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根据格律规定了的,不能任意更改。

从此意义上看,“⼆、四、六分明”的⼝诀,是有道理的。

⼆,五⾔第2字、七⾔第4字是平声时,除使⽤本句⾃救法外,它前⾯的⼀个字必须⽤平声字,不然就犯孤平了。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摘要:一、格律诗词的概念与历史1.诗词的定义与分类2.我国格律诗词的历史与发展二、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1.韵律2.平仄3.声调4.字数与句式三、格律诗词的创作技巧1.选择合适的韵脚2.掌握平仄搭配规律3.注意声调的运用4.学会创造优美的意境四、格律诗词的鉴赏方法1.从韵律入手2.分析平仄与声调的搭配3.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内涵4.联系作者与创作背景正文:格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

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和意境。

格律诗词则在此基础上,遵循一定的韵律、平仄、声调等规律,使得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一、格律诗词的概念与历史诗词的定义并不单一,广义上可以涵盖所有具有韵律的文学作品。

然而,在我们国家,诗词通常分为诗与词两大类。

诗主要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形式;词则有单调、双调等多种形式。

从先秦诗经到唐宋诗词的繁荣,再到元明清的继承与发展,格律诗词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要了解格律诗词,首先要掌握其基本要素。

韵律是指诗词中字的音韵规律,通常分为平韵与仄韵。

平仄是指字音的高低起伏,二者相互搭配,形成了丰富的音韵美感。

声调则是汉语特有的音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它们在诗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字数与句式也是格律诗词的重要特点,如五言、七言等。

三、格律诗词的创作技巧要想创作出优美的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选择合适的韵脚,使之与诗词的主题相契合。

其次,熟练掌握平仄搭配规律,使作品音韵和谐。

同时,注意声调的运用,为诗词增色添彩。

最后,学会创造优美的意境,将情感、观点、景物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四、格律诗词的鉴赏方法鉴赏格律诗词时,可以从韵律、平仄、声调等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特点。

同时,要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与观点。

此外,联系作者与创作背景,了解其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与理解格律诗词。

格律诗的写作技巧

格律诗的写作技巧

格律诗的写作技巧格律诗是一种具有固定韵律和格律要求的诗歌形式。

其写作技巧需要诗人根据特定的要求进行创作,以求达到一定的和谐和美感。

首先,格律诗的写作技巧包括对韵律的把握。

格律诗通常要求每句诗的音节数和重音位置都符合规定的要求。

诗人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注意音节的配比,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更加明显。

这需要诗人在才思敏捷的同时,也对音律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格律诗的写作技巧还包括对押韵的运用。

格律诗通常要求每句诗的末尾音节与其他句子的末尾音节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诗人需要灵活运用各种韵脚,如押韵、偶韵、交叉押韵等,以使得整首诗的韵律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押韵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使得诗句更加优美和动听。

此外,格律诗的写作技巧还包括对格律的合理运用。

不同的格律要求不同的句子结构、节奏和韵脚。

诗人需要根据具体的格律要求,合理安排句子的长度和排列顺序,使得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有层次感。

同时,诗人还需要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灵活运用格律,以达到表达意义的最佳效果。

最后,格律诗的写作技巧还需要兼顾意境的营造。

格律诗的韵律和格律要求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技巧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需要在创作中注重选择恰当的词语和意象,通过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相互映衬,营造出具有艺术感的意境。

只有将技巧与情感相结合,才能使得格律诗在形式和内涵上都达到高度的统一。

总之,格律诗的写作技巧需要诗人在韵律、押韵、格律和意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才能创作出优美动听的格律诗。

同时,诗人还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创新和个性,使得格律诗既符合传统要求,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摘要:一、引言:诗词的魅力与普及二、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平仄、押韵、词牌三、创作技巧:构思、表达、修辞手法四、实例分析:名篇佳作的学习与借鉴五、结尾:创作实践与建议正文:【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形式,历经千年而不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格律诗词的创作技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基本知识】1.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主要包括平音和仄音。

平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仄音即第三声和第四声。

平仄的搭配规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韵:押韵是诗词的灵魂,能使诗词更具音韵美。

押韵的原则是押韵字的韵部要相同,如“山”“寒”等字都属于寒韵。

3.词牌:词牌是词的一种体裁,相当于诗的格律。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平仄、押韵规律,如《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是“青玉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是“水调歌头”。

【创作技巧】1.构思:创作诗词首先要确定主题,如抒发山水之情、描绘节庆景象等。

构思时要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避免题材过于雷同。

2.表达:在表达方面,要遵循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同时注意词语的选用,力求简洁、生动、富有意象。

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提升诗词艺术价值的关键。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仗、比喻、拟人、夸张等,运用得当能使诗词更具魅力。

【实例分析】学习诗词创作,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经典名篇,学习前人的经验。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黄河、白日等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结尾】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后,不妨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词。

记住,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同时遵循格律要求。

多阅读、多实践,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诗词创作者。

格律诗写作技巧

格律诗写作技巧

格律诗写作技巧1、窜韵:顾名思义,就是用韵时,窜到的别的韵部。

再简单的讲,就是押韵时用的韵字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字。

这个窜韵也是写律诗时要避免的,是律诗中的一个大忌。

2、比兴:说到写诗,我们就不能不说到《诗经》, 《诗经》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就是两个字:比兴。

比,就是比喻, 以某物喻其他,兴,就是,看见什么东西,引起、或激起兴趣,联想起其他的。

比兴,是三千多年来,一直推崇的写作手法。

比兴不是格律,是一种写作手法。

3、律诗的首联也叫起句,颔联也叫承句,颈联也叫转句,尾联也叫合句。

4、景起的作用:是为了以景来衬托心情,为了好用比兴的手法,我们要学习诗经中最好用的手法。

当然,写诗时我们选景要选用合适的景,与诗的内容最相符的景,要写实际的景,景起,写景的话就是景语,因为景语为兴。

也就是说,他们写诗,都是因“景”而“兴”起。

这就是“比兴”的兴。

也是,今后我们初级阶段的硬性要求,写诗,必须从景语开始。

不能直接的告白,必须使用景来兴起。

起句是指什么?兴起下文,律诗的起承为景,景起景承,为什么要景起?入目即景,拿来即用,这是最简单的写法。

5、承句的主要作用:承句是指什么?承句,顾名,承接。

承接上文同时引起下文。

因此,承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接首句,承接、扩展、深入,进一步写景,深化主题。

6、起句与承句写景的区别:可以是远景近景的不同,可以是时空,远近、高低、古今等等方面的不同。

因为承句的作用,就是扩张、扩展,深入、深化,所以我们不能在起句的景上继续打转。

简单归纳一下起承:起,兴起,所选择的景,符合后面的内容。

承,在起句的基础上,扩张、扩展, 注意,是在起句的基础上, 这样做,是不偏离主题, 不能起句说西,承句说东。

7、景+情的章法:关于目前我们写诗的硬性要求就是:起承要写景,转合要写情,就是:景+情的章法。

当然,律诗也有情+景的写法,更还有情景交融的写法,但那些都比较难,景+情是最简单的章法,也是最易掌握的章法。

8、转句:转变。

律诗的谋篇布局(上

律诗的谋篇布局(上

第十五讲律诗的谋篇布局(上)一、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法是律诗创作最常见的章法。

它与绝句的起承转合法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律诗的起承转合是以一联为单位,而不是以一句为单位。

(一)首联:起,也叫发端或破题,即在首联采用明起、暗起、反起、兴起等手法,或写景,或叙事,或比兴,紧扣题目或中心思想展开笔触,要突兀高远。

从这些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来看,归纳起来通常有两种开篇方式:一种采取步步为营法,层层推演,缓缓行笔,像野云出岫般轻逸自在。

另一种则是采用悬念手法,使诗句开篇就显得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似长虹贯日,横掠天际。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首联通常突兀、高远,善于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笼罩全篇之势,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便兼具如此功效。

(二)颔联:承,通常以写意、写景、写事、引证为主,结构上宜紧承首联的意思去推波助澜,缓缓地把诗意从程度、范围、情感、意义等方面向前推进,继续铺叙、抒发。

同时,因为它往往有“醒题”之说,所以在这里要注意诗句应紧密衔接首联,暗藏伏笔,为铺演后文留有回旋之余地,不可松泛神思而离题,凝住笔触而断意,因此“衔接”二字是这个位置之关键所在,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

(三)颈联:转,律诗在此多写意、写景、言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

结构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等思路上的转换,当然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

要求转折时务使笔锋陡转、突起波澜、别开天地。

相对而言,绝句在转的时候可以采用“更”、“如”、“不”、“独”、“若”、“谁”、“纵”、“欲”等字进行衬托以突出转意,所以在气势更胜一筹;而律诗因为颔联、颈联对仗的缘故,两联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转的跳跃度比较小(有时候它甚至根本就不转意而是只转换视野角度等),依然紧跟上联继续抒情写景,所以它不像绝句那样靠诗句的用字来明显表现出转折迹象,而主要是通过笔触的落点进行转折(四)尾联:合,这是全诗最关键的部分,通常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其重要性,合句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全篇,点出主旨的作用,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是全诗之“瓴”,如同戏剧的高潮部分,应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何写一首上档次的格律诗?有这么一些不可不遵守的规则

如何写一首上档次的格律诗?有这么一些不可不遵守的规则

如何写一首上档次的格律诗?有这么一些不可不遵守的规则如何写出上档次的格律诗?那么肯定先得学会格律并遵守,那又何来逾越雷池?格律诗,又称近体诗,就是中国古诗词中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

出律即入古风,不再归于格律诗。

规矩一道道画在这里,你要写格律诗,为什么要逾越雷池?要写上档次的格律诗,要搞清楚的是有哪些规矩必须遵守,而不是还没开始就想着策马奔腾。

格式格律诗只有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三种形式均分为两种句式:五言或者七言。

每一句字数不能多也不能少。

平仄格律诗必须每句都是律句,而且上下句要遵守“对”、“黏”的发音规则。

这个地方是大家学习近体诗的难点,总认为平仄格律很复杂。

其实我们从每一首诗的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的发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平仄。

总共也只有四种基本格式:仄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

也就是说学会平仄推导规则之后,记住这四种基本格式,就可以推出整首诗每个字的平仄来,除了有些“一三五不论”的位置之外,其他地方严禁出律,否则就不是格律诗了。

绝句、律诗、排律均需遵守平仄格式。

押韵赏析唐诗以平水韵为主,写作新格律诗以个人爱好为主,用新韵也没有问题。

这个因为古今语音变化太大,如果一定要用平水韵来创作,虽然显得高古,但对格律诗的传播没有好处。

所以这一点如今大家都比较宽松,只是写完之后标注一下是用什么韵就好了,方便读者阅读。

但是格律诗的韵脚必须是平声,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窜韵,不能邻韵通押。

绝句、律诗固然如此,你写再长的排律也是必须一韵到底的。

这个相当有难度,所以排律创作萧条。

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是诗人文采好,要对仗也可以,不过并非格律要求。

而律诗八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要求对仗,后来由于难度过高,适度放宽,只要求颈联对仗。

但这是硬性要求,如果颈联不对仗,就不是律诗,自然也就不是格律诗。

至于排律,除了首联之外,其他联全部要求对仗,这个难度比一韵到底更夸张,所以如今排律创作基本绝迹。

格律诗写作之章法(实例探讨)

格律诗写作之章法(实例探讨)

格律诗写作之章法(实例探讨)说到章法,无非就是起承转合。

不错,这就是作诗的基本结构,同时其它文学体裁也类似。

什么倒叙、插叙等只是多种变化而已,起承转合还是根本。

那么怎么入手呢?追本溯源,还是要看你作诗时是内发还是外发。

内发,是由内而外,你本身的心情是悲伤、愉悦等,然后通过寻找景物,制造意境来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有时甚至可以是幻想的景致和意境,总之是为了契合,或者达到你想表达的志向或情感。

外发,是你看到了什么,或者遇到什么,然后有所感悟,或者引起了你什么,你本无那种意境,是外界触发了你,让你有所思而为文。

那么,了解外发和内发有什么用呢?这里主要是为了给作品定基调,或者是对脉络上的考虑,基调定好更好下手,脉络通则诗意便通了。

内发以我之情感付在万象之内,包括用景、用事等皆带着我的色彩,都要为我的情感抒发服务。

外发以遇到的景、事等为基础,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情绪等。

一个主观色彩浓,一个客观色彩浓。

有了大概的基调和初步的脉络,那么重要的一点就要来了,那就是要先搭骨架。

如盖楼一样,图纸有了,地基有了,那么就要立框架了,然后才要砌砖粉刷。

框架也就是结构,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有句无篇也许不能成诗,但有篇即使无句也是诗,至少能成文。

起,有景起,如“清江一曲抱村流”;有事起,如“三年谪宦此栖迟”;有情起,如“花近高楼伤客心”;有问起,如“人生何处不离群?”等等。

最为普通的当然是景起,或者事起,这是根据每个人的习惯喜好,以及特定情形来决定的,并没有什么标准可言。

但是也不能随便乱来,什么凤头猪肚豹尾的废话就不多说了,主要还是从实际来探讨。

以景起最好是眼前景,更容易描绘的生动;以事起最好是亲历之事,会更加的深切;造景、构事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容易贴切。

大家会抱着虚拟的心理去读小说,但读诗会抱着真实的心理,所以即使是虚构的景或事也是为了真,起码要让人感觉合乎逻辑,最少要情感上的逻辑。

可以不讲理,但要讲情。

起如同打井,要选好位置,瓦砾、沙漠等地不好打出水,所以要选择好资源。

【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之章法

【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之章法

【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之章法【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之章法格律诗写作之章法起句法比兴法。

即以传统的景或物比兴起句统领全篇。

如贺知章《咏柳》之“碧玉妆成一树高”;李峤《送李邕》之“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

”对偶法。

即以对偶句开头起句,再从其他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述。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托景法。

先借景物造成与主题相关的氛围,逐步引出题旨来。

绝句如张继《枫桥夜泊》之“月落乌啼霜满天”;律诗如杜甫《登高》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抒情法。

即先以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起句,再引景入胜。

绝句如李商隐《登乐游原》之“向晚意不适”;律诗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缘事法。

即先借一件与题旨有关的事情引起下文,可借眼前事,也可借史实或传说起句。

如李白《赠汪伦》之“李白乘舟将欲行”句;崔颢《黄鹤楼》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议论法。

即先发表议论,后追述作者志向和抱负。

绝句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之“生当作人杰”;律诗如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之“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忆史法。

以追述古迹或史迹起句,再引出下文。

绝句如章碣《焚书坑》之“竹帛烟销帝业虚”;律诗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之“王浚(繁体)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追忆法。

即以追忆作者过去曾经经历的事起句,再引出自己的感慨。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之“去年今日此门中”;王播《题惠明寺》之“三十年前此院游”。

设问法。

如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是设问语;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自问自答;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是不问自答;刘克庄《戊辰即事》“诗人安得有青衫?”是反问(或叫反诘)。

承句法点题法:如王昌龄《西宫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承句“春恨”把西宫“怨”字点出来了,恨由怨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写作章法(上)
一、起笔突兀法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

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

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

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

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

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

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以下五律*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上诗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

二、承笔衔接法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

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

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

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军中闻笛张巡】
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上诗第三、四句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三、转笔呼应法
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

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

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上诗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末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

四、合笔结束法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

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

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

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上诗结句言蜀妓凄凉,不言蜀灭,而蜀灭之意自在其中,以此结束全题,真觉余韵悠然,有缥缈欲仙之致。

五、因人述事法
做诗所以传人,非传其人,传其事也。

但记述事情,需写得雄壮而不寒酸,方见其人身份之大,志气之高。

此种笔致不可多得。

兹特选录唐诗一首于下: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上诗第一联倒写盛时,第三联一句写其旧功,一句写其壮志,明虽述事,而其人则因此传矣。

六、因地记游法
记游之诗,或述山川,或详风土,宜翔实而不浮泛,宜洒脱而不粘附,方为上乘。

此种记述之法,唐诗中以李白《送友人入蜀》一首为最佳,特录如下:
【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以定,不必访君平。

上诗第二联,一句写对面,一句写旁边;第三联,一句写陆,一句写水。

句句是记地,却句句是记游,洵为诗之入乎化境者。

七、因时点景法
四时之景不同,故诗家点景之法亦不同。

但以冬夏二时之景,与春秋二时之景相较,则冬夏自然较少;而以夏令之景与冬令之景相较,则犹以夏令为少。

《唐诗三百首》中惟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一诗,写得极幽雅、极淡远,可为夏日点景诗中之杰构。

兹特摘录于后:
【夏日过郑七山斋*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上诗第三句写薜萝,第四句写荷芰,都是点缀夏景;第五句写日写雨,第六句写云写雷,而夏日晚景,如在画图中矣。

八、因境抒情法
诗情皆由境而生,诗境即诗情也。

作此等诗不可太拘,太拘则滞;不可太浑,太浑则虚。

须要来龙去脉一气相生,方足以见诗情之真切。

兹就《唐诗三百首》中选录一首于下:【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上诗“田家”二字为通体之眼,所谓诗境也。

第二联是写庄外之境,第三联是写庄中之境,至于“合”、“斜”、“面”、“话”等字,皆诗情也。

九、起句相对法
绝诗只有四句,作五绝诗只有二十字。

苟不知炼句之法,则一写已尽,何能发挥题之真意乎?兹特选录唐诗中五绝之起句相对者一首于下,学者宜将所炼之句熟读而细玩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下五绝*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上诗之第一、第二句,写将雪之兆;第三句写山家形景,直至末句方点出“雪”字,
而寄宿之意已尽在其中矣。

十、收句相对法
五绝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

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

兹亦就唐诗中选录一首于后,学者可依此摹仿也。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诗第一句写地,第二句写时,题中宿意已明;第三句写岸上之景,第四句写水中之景,江流如画,情景逼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