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艺术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快速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对他们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有很大的益处。
本文就课堂阅读中如何使提问更具艺术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艺术性阅读教学发散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快速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有一定的好处。
一、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阅读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保证。
以往的语文课,老师的教学步骤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即介绍文章背景—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老师讲析课文—安排作业。
整节课中都是老师在说,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激情。
这样的一节课可以说是失败的一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老师提问的艺术性越强,课堂效果就越好,越能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课堂上老师的巧妙提问对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每次学习都是在一种半懂不懂的状态下,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课堂上便不认真听讲,这时老师如果提出疑问来,会激起他们的思考、求知的欲望。
合理的提问使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也能凭此掌控教学。
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如何使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更具艺术性1.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提出问题的目标要明确。
设置课堂提问要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找准方向,学会重点内容,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调 动学 生 阅读 课 文、 寻找 答案 的主 动性 , 活跃 了学 生思维 ,
深 化 了学生 知识记 忆 , 出现课 堂教 学 的一个 高潮。
看 来 ,课 堂上 艺术性地 发 问对 于成功 教 学 多么重要 。
其 实 , 文教 学 中, 语 每一 篇课 文的学 习, 生通过 预 习之 后 学 都会 有 一些似 懂 非懂 ,这 时候 教 师于无疑 处 生 出疑 问来 , 引起 学 生的 思考 , 就会 刺 激 学 生的探 究欲 望 , 发他 们 研 激 读 的 兴趣。 通过恰 当的提 问, 师明确展 示 了自 己的教 学 教
二、 怎样做 到 阅读教 学 中提 问的艺术 化 1 问题具 有针 对性 。射箭 打靶 , 置 问题 也 要切 准要 . 设
就 不学” 。这 必 然导致 我们 大部 分教 师把语 文 学科教 学 的
害。 堂提 问要 根据本 课教 学 目标 , 课 重点难 点。 以教学 重点 难点 为方 向 , 设计 问题 要直 奔主题 , 干脆 利 落。 学唐代 文 教 学家 柳 宗元 《 石 潭记》 提 问“ 篁竹 , 小 时, 隔 闻水 声 , 鸣佩 如
人担 忧。 当前 , 中语 文教 学 的根本 弊端表 现 为教 师是“ 初 考
什 么就教什 么, 不考 就 不教” 学 生则“ , 考什 么学 什 么 , 考 不
目的 , 凭此有 效地 控制课 堂进程 ; 问题解 决 的过程 中, 学生
自主地 思考 、 品味、 感悟 , 为学 习的主 人。 成
方法。 因此 可 以说 , 问不 只是 一种教 学 方法 , 是 一 门较 提 更
语 十则》 的导语 , 这样 设计 的 :火之光 , 亮世 间 的道 我是 “ 照 路; 思想 之光 , 照亮人 的精神 世界 。 能 谁是 世 界上 最伟 大的
略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要 让 学 生 “ 一 跳 , 得 到 ” 使 学 生 回 答 问题 时 感 到 可 望 又 跳 摘 . 可 及 , 不 因 为 问 题 过 难 望 而 却 步 , 不 因 为 问 题 过 于 简 单 既 义 而 骄 傲 自满 。 教 师 有 序 地 提 出 问题 . 有 助 于 学 生 理 解 和 正 既 确 运 用 知 识 , 养 思 维 的逻 辑 性 , 避 免 了语 文 教 学 杂 乱 零 培 又 散的弊病。 ( ) 抓 住 时机 , 时设 问 , 机 应 变。所 谓 “ 时 ” 是 四 要 适 随 适 就 所 提 出的 问题 与 学 生 的思 考 、 疑 相 “ 合 ” 并 在 学 生 有 思 、 质 吻 , 有 疑 正 要提 出问 题 而 苦 于 不 知 怎 样 表 达 之 时 。设 问不 是 把 学 生 问 倒 , 不 是 作 为 花 絮 点 缀 课 堂 , 创 设 ” 生 活 动 的形 式 , 更 “ 学 而 在 于 解难 释 疑 , 握 新 知 。 否 适 时 发 问直 接 影 响着 课 堂 教 掌 是 学 效 果 。 早 发 问 , 成气 氛 紧张 , 生 内心 茫 然 易造 成 课 过 造 学 容 堂 冷 场 ; 晚 发 问 , 生 勿需 思 考 就 能 对 答 如 流 , 问 题 成 为 过 学 使 “ 子点灯 , 瞎 自费 蜡 ” 毫无 价 值 可言 。 外 , 师 还 要 善 于根 据 , 此 教 实 际 情 况 , 整 问题 的难 度 、 入 的 角 度 、 问 的 方 式 , 凋 切 提 以把 握 知 识 要 点 、 练重 点 和 教 学 过 程 训 “ 问渠 哪 得 清如 许 , 有 源头 活 水 来 ” 语 文课 堂 是一 方 方 为 。 清 澈 如 镜 的水 塘 , 堂 提 问 就是 使 水 塘 清 澈 的源 头 活 水 , 它 课 对 适 时 、 妙 的 运用 , 定 会 使 语 文 课 堂 呈 现 “ 高 任 鸟 飞 , 阔 巧 一 天 海 凭 鱼跃 ” 美 妙境 界 。笔 者 根 据 教 学 实 践 的 体 会 , 列 几 种课 的 下 堂 提 问 方式 , 以供 参 考 。 ( ) 住 关键 词 发 问 。为 了避 免 问 题 的空 泛 和学 生 思 考 一 抓 问 题 的 笼 统 、 略 , 学 生 的 思 维 触 觉 引导 字 里 行 间 , 文 章 粗 把 对 的言语作深入细致 的品味 、 析 , 分 以形 成 严 谨 、 在 的 思 维 品 实 质 , 师 应 注 意抓 住 关 键 词 发 问 。 《 教 如 山中 访友 》 一篇 构 思 奇 是 特 、 象 丰 富 的 散 文 , 造 出 一 个 如 诗 如 画 的 童 话 世 界 , 达 想 营 表 了 作 者 对大 自然 的热 爱 之情 。 学 时教 师 从 关键 词 人 手 发 问 : 教 “ 章 所 写 的 都是 景 物 , 什 么不 说 山 中 观景 而 说 山 中访 友 ?” 文 为 作 者 将 大 自然 人 性 化 了 , 友 ” 文 眼 , 文 章 的 切 入 点 , 者 “ 是 是 作 把 大 自然 当成 自己最 亲 密 的朋 友 和 家 人 .达 到 了 人 与 物 的交 融 、 谐 、 一 , 者 是 用 心 和 大 自然 交 流 , “ 景 ” 看 景 和 统 作 而 观 是 物 , 亲切 。 不 ( ) 回设 问 。 是 不 按 习 惯思 维 从 正 面设 问 , 从 问题 二 迂 就 而 的 侧 面 人 手 . 导 学生 在 更 宽 泛 的 意义 上 去 思 考 问题 。 有 利 引 这 于 拓 展 学生 思 维 , 不易 形 成 思 维 定 势 。 比如 讲 《 福 》 祝 一课 时 , 在 老 师 分析 祥 林 嫂 死 后 , 四老 爷 骂 的那 句 话 时 , 鲁 问道 : 不 早 “ 不 迟 , 偏 要 在 这 个 时 候 , 就 可 见 是 一 个 ‘ 种 ’ 从 这 句 话 偏 这 谬 , 里 可 以 看 出鲁 四老 爷 是 怎 样 的 一 个 人 ? ” 过 思 考 , 生 仍 然 经 学 答 不 上 来 . 师 可 采 取 迂 回法 . 且 存 疑 , 侧 面 提 问 : 同学 老 暂 从 “ 们 想 一 想 ,鲁 四 老 爷 在 偏 偏 要 在 这 个 时 候 的 后 面 理 应 说 什 么 ?” 生 中有 的可 能 说 “ 了” 有 的 可能 说 “ 学 死 . 老爷 为 什 么不 说 ‘ 了 ’ ” 的可 能 说 : 因 为 老 了含 有 尊 重 死 者 的意 思 。 问到 老 ?有 “ ” 这 里 . 四老 爷 这 个 既 不 能 犯忌 讳 , 不 能 丢 了 传 统 的 老朽 形 鲁 又 象 也 就 活脱 脱 地 站 了起 来 , 于从 这 句 话 里 可 以看 出“ 四老 至 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摘要: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多元质疑的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能力训练的进程。
在”授人以知”的基础上,做到”授人以渔”,实现”多元解凄”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
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 语文课堂提问必须把握的原则课堂提问的教学实践证明,要取得整个提问的最佳效果,还得把握四个原则:1.新颖性。
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有新鲜感和吸引力,这样才会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预定的情境中。
如果提问远离学生实际,学生对之一无所知,或教师的提问方式比较老套,问题类型基本相同,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
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与语言运用上要匠心独具,精心安排,耐心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与语言运行上同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有效性。
课堂提问不是根据教师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出发点不是起点,而应该依照学生主体要求来设问,即把学生的价值实现要求摆到教师思维的首位,把学生感兴趣的、理解有困难的、有异议的东西放到起点,把握时机,唤起注意,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一个既能从学生所需出发又能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有效度”。
3.针对性。
教师在提问时应做到有的放矢。
一方面,要保证设问的科学严密,设问要慎重、周详,反复思考,并经常总结经验,逐步提高。
如果设问模糊混乱,无意中会弱化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阜宁县沟墩中学赵夕丹主题词:阅读教学设问巧妙追问连续加强探究质疑互动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提问是教师指导学生设疑解难、激疑促思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提问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忆性问题,主要指向“知识和能力”目标,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或“对”、“不对”。
一类是发展性问题,主要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通常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系、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
找准切入点,设问要巧妙。
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富有启发性或探究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既要力避肤浅琐碎的“是”或“不是”的“满堂问”现象,也要避免设问得过深,学生无从作答,因此,要讲究设问的巧妙。
在文本的关键处设问。
《药》中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和“可怜可怜”两句话?如何理解?在内容矛盾处设问。
《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有人认为表现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而有人却认为这恰恰表现了项羽的“君子风度”,你认为如何?在内容的对比处设问。
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因为狗主人的变化,他的态度也变来变去,但在这不断变化中,他有没有不变的地方?在文本的重复处设问。
《纪念刘和珍君》中两次出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有何深刻用意?在课文的细节处设问。
《荷花淀》中水生嫂默默地吮吸着弄破的手指这一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在文本深刻蕴涵处设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作用?在学生不经意却又不可忽略处设问。
《老王》中“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一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字面背后深层含义处设问。
《拿来主义》中“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怎样理解这种进步?在文本总结概括处设问。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导学 生 对 杨 二嫂 、 土这 两 个 人 物 的 言 行 、 质 分 析 比较 , 深 了学 生 组小 问题 , 层 深 入 , 环 扣一 环 地 问 , 步 引 导 学 生 向思 维 的纵 深 发 闰 品 加 层 一 逐
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展 , 样 的提 阅 处理 , 生 肯定 乐 于接 受 。如 教 学 《 色龙 》 文 , 师 这 学 变 一 教
问题 : 准 埋 的碗 碟 ? 这 个 问 题 很新 奇 , 容 易 引起 学 生 的兴 趣 。 学 生 的 思 维 能力 。在 实 际 操 作 中 , 师 可 以 根 据 教 材 特 点 , 生 的 实 际水 “ ” 很 教 学 为 了解 开谜 团 , 真 阅 读 课 文 , 力 从 字 里 行 问 找 线 索 。教 师 同 时 诱 平 , 难 问题 分 解 成 易 理 解 、 有 趣 的小 问题 , 者 把 大 问题 分 解 成 一 认 努 把 更 或
先 提 出 问题 : 楚 蔑 洛 夫 的基 本 性 格 是 什 么 ? 这个 问 题 学 生 较 容 易 回 奥
2 相 机 适 时
答 出来 — — “ 变 ” 然 后 再 问 : “ 变 ” 特 征 表 现在 哪 些 方 面 ? 这 善 ; 他 善 的
课 堂 上 不 能 满 堂 问 , 应 在 那 些 重 点 难 点 之 处 相 机 而 问 。 在 教 下 学 生 的热 情 高 涨 , 纷答 “ 得 快 ” “ 复 无 常 ”、 蠢 ” “ 笑 ” ; 而 纷 变 、反 “ 、好 等 《 福 》 , 导 学 生 先 理 清 情 节 , 后 要 求 他 们 复 述 故 事 , 谈 感 受 。 在 此 基 础 上 , 师继 续 问 : 虽 变 来 变 去 , 有 一 点 是 没 变 的 。 是 什 祝 时 指 然 再 教 他 但 那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及形式,是师生间双边交流与沟通的最佳方式。
而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务必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确保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在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并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交流沟通的有效形式,通过提问,学生的思维能紧紧围绕教学展开,而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对教学进行调整,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的针对性要强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必须注重问题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实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紧扣重难点。
这样的提问,方能充分达到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
针对性强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从而顺利落实教学任务。
否则,只会是浪费时间,导致整个语文教学不得要领。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关于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的理解,是正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简单理解为“清闲的人”,显然还不足以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而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提问:闲人其实很多,为什么作者却觉得如自己一样的“闲人”很少呢?作者又是怎样的一个“闲人”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探索,从而结合苏轼当时的具体遭遇来理解到他虽然遭到贬谪,但是仍然有着闲适乐观的心态,“闲人”一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旷达的胸襟。
这样,通过针对性很强的这一问题,就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摘要: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设计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身能力和开阔自己的视野。
本文从设计问题、开展提问、激励和拓展这三个环节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对策有人将教师戏称为“提问家”,可见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课堂提问的质量不但反映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从古至今,各国专家学者都指出了提问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法国文学叫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由此可见,掌握课堂提问艺术,是提升教学有效性和提升教学过程艺术性的钥匙。
一、优化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提问的第一步,也是奠定提问艺术性的重要基础。
因而应重视对问题设计的优化:一)明确提问目标。
要使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一个问题是摸底性的、发散性的、还是复习性的,应当被首先明确出来;二)丰富问题层次。
教师应在紧扣提问目的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其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因材设问。
教学方法讲究“因材施教”,课堂提问同样要讲究“因材设问”,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设计不同的问题。
例如,对于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设计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和思维广度,有效启发尖子生的思考;对于认知能力一般的学生,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由易到难地设问,引导他们逐渐发展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曲中求解,引人入胜课堂提问是教育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提问方式较为复杂,形式灵活多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投石式。
犹如“投石问路”的形式,通过投石子般的提问方式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努力的思考问题;二)逆向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问的艺术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问的艺术摘要:学生主动提问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从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并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兴趣等方面阐述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主动提问;能力;方法;兴趣新课程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传统的师生角色的转变,强调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而学生主动提问就是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主动提问呢?下面从四方面论述。
一、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明确自己不是课堂主角,应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要明确自己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明确自己不应是话语的霸权者,要有给学生更多主动权“学”的观念。
2.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为了维护“师道尊严”,在课堂上一直冷着脸孔,语气一直是严厉的,这样,学生怎么敢主动提问呢?这种过于严肃的课堂气氛只能妨碍学生的思维,甚至使学生脑中一片空白。
要想让学生敢于提问,就应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平等。
只有这样,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敢于提问。
二、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让学生有能力提问学生敢于提问了,没有主动提问的能力是不行的。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1.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学生有了怀疑和批判的意识,才可能对书本和教师质疑、发问。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超越教师,根除学生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听的思想,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意识。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1)教师要教会学生反复阅读,进行比较,在阅读比较中发现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艺术
学生进行讨论 、 交流。在交流 中, 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围绕如下三
写过年的?分别记叙 了哪些 事件 ?” 作 为引导 , 让学生在初步阅 点进行 : 一是胡屠户对 范进 的态度 , 中举前胡屠户对 范进是想骂 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脉络 , 初 步感 知文章 内容 。又如在《 社戏》 就骂 , 而中举后则称 范进 为“ 老爷 ” “ 天上掉 的星宿” “ 才学又高 ,
出问题 , 不仅可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 内涵 的理解 , 也能让学
基础 。
题, 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生成体验和感悟 , 这样才能让学 生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 中提升人文 素养 ,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奠定
创设情境 。 提 出问题 , 引导学生进入 阅读状态
三、 结合 文 本 提 出 问题 , 在 交流 中生 成 体 验 、 感 悟
品貌又好” 。二是乡邻对范进 的态度 , 从范进中举 前揭不开锅也 无人接济到范进 中举后乡邻 纷纷拿米提鸡来能看 出乡邻对范进
态度 的显示变化 ; 三是 张乡绅 的拜会 , 不仅拉关系、 套近乎 , 还送
来“ 贺仪五十两 ” , 送“ 三进三 间” 的干净房子 。引导学 生从 这三
个方面分析后总结 出封建社会科举制 度下 读书人的命运 , 感受 那种人与人之 间的势力关系 和事态 的炎凉 , 从而深刻 地认 识文
本 的主 题 。
来 越多样化 , 但教师始终要注意一点 , 即创设情境并不是最终 目
的, 目的是要通过情境激 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 引出问题 , 从 而引 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 教 学中不能本末倒置 。尤其是在运用 多 媒体来创设情境时 , 更要注意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图片 、 视频等资 源, 同时要将话题 、 问题等和多媒体结合起来 , 这样才能 收到更 好 的效果 。 二、 联 系生活提 出问题 。 让阅读更贴近学生实际 语 文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 中联 系生活来提 出问题 , 就要
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
根 据 不 同 文体 要 求 设 计 问题
阅读 教 学 中设 计 问题 , 应 当 突 出文 体 特 征 。 通 过 教 材 这个 “ 例 的问 题 应 当 由易 到 难 . 由简 到 繁 , 由浅 入 深 , 层 层 递 进 。 这 样 做 的
以引 导 学 生 的思 维 也 随 之 攀 登并 向纵 深 处 发 展 。我 在 上 文, 要 引 导 学 生 把 握 记 叙 的要 素 和顺 序 . 对 较 复 杂 的 记 叙 的 要 素 渐 推 进 ,
和顺序 , 内容 上 要 注 意 引导 学 生 选 材 和剪 裁 , 结 构 上要 注 意 条 理 《 变 色龙 》 就 设 计 出这 样 的 台 阶式 问 题 , 要求 这生思考 : ① 奥 楚 蔑
途径, 获得 知识 和 智 慧 , 养 成 善 于思 考 的 习惯 和 能力 。 本 文 就 教 师 小 学 生 对 问 题 的辨 识 大 多停 留 于 直 观 和 单 一 ,只 见 树 木 不 见森
如 何 驾驭 课 堂提 问 , 从 教 材 因素 、 学 生 因素 和 教 师 自身 因 素 三 个 林 。 反 映在 对 课 文 的 了解 、 掌 握 和理 解 上 , 就 是 不 善 于 有 机 地联 系
【 摘要】 课 堂提 问是 常 用的 启 发 学 生 思 考 问题 , 培 养 学生 思 维 他们 的知 识 水 平 , 产 生 疑 问 是很 自然 的 。 同时 , 提 问 也 要 注 意 不 同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好一节语文课,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课堂提问除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外,更应讲究提问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如何提升提问艺术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点。
一、疑于无疑,平中出奇有些内容看似平淡,处于无疑境地,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具。
如教《阿长与〈山海经〉》可问:为什么题目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这一提问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白不同的称号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地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倘若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而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
所以,这个题目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夫妇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引起学生好奇,激发他们思考。
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之意。
二、巧选角度,变中求异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技巧上绕圈子、搞循环,而应采取比较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比如教《蜡烛》,要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变换一种问法:要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为何不用《友谊》而用《蜡烛》作标题呢?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到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一位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冒着连天的炮火,掩埋了这位烈士,并把她唯一珍贵的,保存了45年却一直舍不得用的结婚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上,用以表达对烈士的悼念与敬爱之情。
用《蜡烛》作标题,足以表达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这种感情已没有了国界,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这烛光,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无限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文后就说 “ l 全l 萤了” “ ,没问题” 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 此时 就需教师能提 出出人意料 的的问题 , 使教学平 中见 奇。如教学 《 我爱这 土地 》 , 时 设计 了这样 的一 个问题 : 同样是 热爱我们 伟
则无法体会其 意境 。于是教学 中采用了增 删法来理解 ( ) 1 原句 改成“ 庭下如积水空 明, 中藻 、 水 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 增上 ( )
的, 提问的繁杂细碎 , 是课堂教 学效 率不高的重要原 因之一 。 提 问设计 的不周 , 实质上是课 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 的表现。树立 改革提 问设计 的意识 , 就该 提到“ 新” 创 的高度 上来认识 。这就 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主问题” 的设计研究 , 用少 量具 有牵引 力的“ 主问题” 来代替数量众多 的“ 问” “ 碎 。主问题” 是相对于课
实践半 台 - - - - . 一
s1A GA Hj TI l
初 巾语文 阅读 课堂教学 巾的 提问艺求
文/ 海 燕 王
语 文教学实践 表明 否提出有启 发性 的问题 . 是决定教 学效 率的重要 因素 。传统 的语文课 。 教师的教学步骤常 常作如 下 安排 :介 绍 作者 ——范 读 课 文——齐 读课 文—— 正音 解 词— — 教 师分 析 — — 布 置 作 业 。 节 课 中教 师 不 l 自主地 唱 了 一 l I 独角戏 , 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 闷 。 缺乏 高潮 , 学生 的思维积极性 根本没调 动起来 。这样 的一节课 只能说是 以失败告 终 。 而失败 的原因之 一就是教 师没有提 出有价值 的问题来 。 优秀语文 教师 的实践表明 .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 教学效 果越 好 . 能培 越 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 , 提高语 文学 习的积极性 。 那么 , 怎样艺 术性 地 开 展 阅 读教 学 的提 问 呢? ( ) 一 问题 的提 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 , 置问题 的目标也要对准 中心点 。 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艺术的提问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艺术的提问一.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
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
启发式的要点在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这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
启发式当然要设疑解惑;而且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决不等于满堂问或满堂练,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要提高启发质量,改善启发形式,讲求启发效果。
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
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艺术的提问教师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
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8在 字面背后深层 含义处设问 。 拿来 主义》 . 《 中 说法吗?否则 , 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 。
“ 总之 , 活人 代替 了古 董 , 我敢说 , 也可 以算 得 质疑互动 。 提高 思维力度 。课 堂教学 中的 显 出一 点 进 步 了 ” 怎 样 理解 这 种 进 步 ? 9 提 问 不 只 是 师 生 互 动 , 强 调 生 生 互 动 。 要 积 , . 更 在 文 本总 结 概括 处设 问 。 最 后 的常 春藤 叶》 极 以
中学语文 阅读教 学 中的提 问艺术
邹 德华
提 问是教 师指导学生设 疑解难 、 激疑促思 曼 的杰作 —— 那 晚最 后 的一 片 叶子 掉 落 时 ,
的 一 种 有 效 方 法 。在 阅读 教学 中 , 们 应 精 心 他 画 在 墙 上 的 。 为 什 么 说 最 后 的 常 春 藤 叶 我 ” 是 贝尔 曼的杰作 ? 提问 , 高效率 。 提 找 准 切 入 点 , 问 要 巧 妙 。设 计 问 题 要 找 设 预 设 提 问 对 象 。 求 追 问 的 连 续 性 。 预设 讲 准 切 人 点 , 有 启 发 性 或 探 究 性 。 教 师 要 根 据 的 问题 将 产 生 怎 样 的效 应 , 师 应 当 做 到 心 中 富 教
珍君 》 中两 次 现 :我 向来是不惮 以最坏 的恶 连 续 、 入 的思 索 。 “ 深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初探
“ 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 闻 , 皆 教 师提挈全篇的问题设计 , 使学生在 阅读课 文 个 问题 :课 文 中有一句 ‘
中心 ” 的观念在教师心 中根深蒂 固。 以 , 所 教师应转
无 以教师为 在课堂教学 中, 一些教师经常把一篇很好的文 种 随意 、 序和低效 问题的 主要原 因是 “ 例如 , 在教学雨 果 的《 英法联 军远征 中国给巴特 变教学观念 , 就 在课堂上投 出具有艺术魅力 的问题之 从而激 发学生 的思维 。 级教师魏 书生在教学 特 勒将军 的信 》 一文 时 , 个教师 在让学生 阅读了第 石 , 有
学
科
( 州 市保 傲塔 实验 学 校 , 江杭 州 3 00 ) 杭 浙 107
在备课 时对 “ 教师如何教 ” 想得特 别多 , 课堂教学 中问题的设 计 , 是教 师积极 引导学生 教学形 式 ,
展开学 习的关键所在 。 一堂好 的语 文课就 是一堂成 而对 “ 学生如何学” 则思 考得 比较少。 课堂上看上去
了” 然后抓住“ , 大约” 的确 ” “ 大做文章 , 开热烈的 进了学 生学 习能力 的逐步递增 。 展
讨论 。 个“ 这 牛鼻 子” 牵得 很好 , 文要解 决 的主要 全
问题 ( 物命运及性 格特 征 、 人 造成 孑 乙己悲剧 的社 L 会根源等 ) 都顺势牵 了出来 。
( 精 心设计新颖有趣且有一定启发性 的问题 三)
故 时 请学生讲 :假设水生 的儿子长大后 回到 “ 5 0自然段后提出了 8 ~1 个问题 ,其中三个是 :1 《 乡》 , ()
文 中的“ 两个强盗” 指谁?( ) 中的两个 强盗都做 了故乡 , 乡发生 了哪些 变化 , 2文 故 家乡 的人们 又如何 了哪些事情? 3对两个强盗 的所作所为 , () 作者持什 评 论 当年 的 闰土 、 二 嫂和 ‘ ’” 杨 我 ? 这样 巧 妙 的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课堂上不能满堂问, 而应在那些重点难点之处相机而问。 在教《祝 福》时,指导学生先理清情节, 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 再谈感受。 对于感受,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此时我提 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 她会死去吗? 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 “礼教杀 人”的主题自然的为学生所接受。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பைடு நூலகம்问艺术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传递信 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驱动力,恰当而富有艺术的提 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 挥提问的作用。而发挥提问的作用。在注意提问科学性的同时还必 须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1激趣设疑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 性,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 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例如:在教《故乡》时,教师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 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 间找线索。教师同时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 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驱动力,恰当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
而发挥提问的作用。
在注意提问科学性的同时还必须讲究提问的艺术性1 激趣设疑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
例如:在教《故乡》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
教师同时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相机适时课堂上不能满堂问,而应在那些重点难点之处相机而问。
在教《祝福》时,指导学生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
对于感受,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
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的为学生所接受。
3 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0 5 3 5 0 0)
2 相机 适 时
课 堂上 不能 满堂 问 ,而 应在那 些 重点难 点 之处 相机 而 问 。在教 《 祝福》 时 ,指 导 学生 先理 清情 节 ,然 后要 求他 们复 述 故事 ,再 谈 感受 。对 于感 受 , 大部 分学 生只 是 简单 的下 了一个 悲 剧 的结论 。 此时 我提 了一 个 问题 : “ 勤劳、 善 良的祥 林嫂 如 果生 活在 今天 ,她 会死 去 吗 ?为什 么 ?’ ’ 石 激起 千 层浪 , 学生 的 思维顿 时 活跃 异常 ,“ 礼教 杀人” 的主 题 自然 的为 学生 所接 受 。 3 设 置 矛盾 学生 对每 篇 课文 的 学 习,不 是一 开始 就感 兴趣 的 ,为此 ,教 者应 当深 入 钻研 教 材 ,抓 住 突破 口,有意 地 给学 生设 置 问题 的“ 障碍 ” ,形 成他 们 心 理 上 的一 种“ 冲 突” 。 当学 生急 于解 开 这些 “ 冲 突” ( 问题 ) 时 ,也就 意 味着 进 行 了思 维训 练 ,对 课文 重 点、难 点的理 解 自然 也水 到渠 成 。如 《 死 海 不 死 》 一文 ,一开 篇 可让 学 生思考 :题 目中的两 个“ 死” ,是什 么 意思 ?“ 死”
与“ 不死” 矛盾吗?文末又说“ 死海真的要死了” , 这个“ 死” 又是指什么 ?这一 番 提 问,势必 能激 发学 生对 本文 的兴 趣 ,并 急切 地研 读课 文找 答 案 。最后 , 当 学生 理解 了“ 死” 的三 个不 同含 义 时 , 也 掌握 了死 海 的特 征 以及 形成 过程 。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提问艺术
彭玉智 ( 河北省 景县梁集乡中学
提 问是语 文 课堂 教 学 中师生 进行 双边 活 动 的重要 形 式 ,是传 递信 息 的 有 效途 径 ,也 是 启迪 学 生思维 的驱动 力 ,恰 当而 富有 艺术 的提 问是课 堂教 学成 功 的重要 因素 。因此 在课 堂 教学 中 。教 师要 善于 发挥 提 问 的作用 。而 发 挥提 问的作 用 。在注 意提 问科 学 性的 同 时还必 须讲 究提 问的艺术 性 1 激 趣设 疑 好 奇 心人 皆有 之 ,强 烈 的好 奇心会 增 强人 们对 外 界信 息 的敏 感性 ,激 发 思维 ,培养 学 生 的有意 注意 力 ,培养 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意 识 。因 此 ,课堂 提 问要 讲 究发 问方 式 ,改 变提 问角 度 ,使 问题 提得 巧 ,发 人深 思 ,要 力求 新颖 ,讲 求 新意 。例如 :在 教 《 故乡 》时 ,教师 可设 计这 样 的 问题 :“ 谁埋 的碗 碟 ?” 这个 问题 很 新奇 ,很 容易 引起 学生 的兴 趣 。学 生为 了解 开谜 团 , 认真 阅 读课 文 ,努 力从 字 里行 间找 线索 。教 师 同时 诱 导学 生对 杨二 嫂 、闰 土这 两 个人 物 的言 行 、 品质 分 析 比较 ,加深 了学生 对这 两 个人 物形 象 的认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实则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语言和思维融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教师艺术性的提问来完成。
本文旨在向教师提出几点如何提高提问艺术的可行性方法,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艺术;提问;启发;冲突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0-262-02语文教学的最要境界便是让学生把“学习语文”转变为“享受语文”。
享受着美丽的词的海洋,感受着优美的句子的呢喃,体会着华丽的文章的熏陶!而要使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艺术性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它吸引着学生一层层的迈入语文的殿堂。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的喜欢语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提问的艺术性。
一、把握分寸,问要有度凡是都讲究“度”,自然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更要把握一个“度”。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不能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水平。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的理论,要达到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跳一跳便可够到新鲜的果子”。
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则问了也是白问,如果问题太难则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及自尊心,所以在问问题方面遵守《论语》中所说的“循序渐进”是最好不过的了。
比如,在讲授著名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徐老师让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直接问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单纯的描写‘紫藤萝瀑布’吗?”学生一听问题肯定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像这样的情况就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问此问题前徐老师如果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介绍清楚,如告诉他们当时作者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在介绍完作者的写作背景后,再问学生刚才的问题,学生便会很容易的回答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另外,它还对训练学生口语,培养表达能力有一定的益处。
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提问艺术;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美国一位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可见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了。
那么, 教师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艺术地设计问题呢?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
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
”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
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
假如只是单纯的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
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
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
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
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
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
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
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
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
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
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
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
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
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
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
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
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
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
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