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
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
第三,传播:将研究开发出的新课程系统传播给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供其使用。
第四,采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使用新课程并将新课程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
二、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兰德社团于1973-1977年对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教育变革展开研究,这项研究统称为“兰德变革动因研究”。“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即产生于该研究。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裎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二、相互适应取向
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
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5、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持课程创生取向的研究者更倚重“质的研究”。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教师与学生从事课程创生的真实情况而不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创生迥异因此研究者对个案性质的“深度访谈法”倍加青睐
第三,合作阶段。在本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已成为现行课程制度的一部分,这需要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社区代表等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三、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美国学者帕里斯(C.Paris)对课程实施研究持课程创生取向,由此提出课程变革的情境观 帕里斯的研究基于以下三个假没: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都必须变革而不只是变革课程内容和资料。因此成功的课程实施即个性的变革与发展过程需要接受课程变革参与者的主体性并给予充分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一、填空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题干部分及空格部分全部通晓)1.施良方将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课程即;课程即;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2.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
3.捷克教育家1632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4.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第一个把分类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包括六个层次:知识、理解、运用、分析、、创造。
接受是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5.加涅以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可分为五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6.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7.揭示规律、确立价值、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8.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
行为性目标是以、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0.关于课程实施目前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的执行情况;另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而存在的。
11.“”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12.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的因素的总体。
教学环境的学习化是指通过设计和优化,使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具备与的亲和性。
教学心理环境包括和人际关系。
13.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时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
14.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或作出判断的过程。
15.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特定的时空安排及对各种的特殊组合,主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16.1918年,的《课程》问世标志着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开端。
17.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
2021年广东普通专插本考试《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
2021年广东普通专升本考试《教育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
A.《论教育学》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教育漫话》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颁布但没有实施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3.首创了对话式教学方法的古希腈教育家是()。
A.柏拉图B.昆体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4.儿童是“一张白纸”,不具有任何个性,只是按成人的愿望随意描绘或拿程。
这种学生观属于()。
A.内生论B.本体论C.外塑论D.经验论5.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
A.悬空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显性课程6.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B.演示法C.情景教学法D.练习法7.以两难道德判断为切入点,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教育家是()。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麦克菲尔D.迪尔凯姆8.行动研究起源于()。
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中国9.依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不同,教育评价可以分为()。
A.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B.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C.相对评价、能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D.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0.研究者运用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调查对象,记录观察结果的数据收集方法是()。
A.问卷法B.访谈法C.统计法D观察法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共10分)11.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
12.从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来看,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1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中等数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14.教育政策具体包含、教育政策的客体、教育政策的表现形态、教育政策的作用方式四个方面的内容。
15.主要由学习条件保障权、学习自由权和个性发展权三个方面组成。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 A )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C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 )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C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 )A.《儿童与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课程》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 )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C )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C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C )A.引领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各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填空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2.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的3.《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是《雄辩术原理》。
5.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概在(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6.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发表,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7.“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而“现代教学论”则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
8.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与此相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9.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以及新近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等等。
10.(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1. 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成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泰勒)。
二、简答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2.简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章节题库(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A.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B.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C.启动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D.计划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答案】B【解析】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①启动阶段。
在本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致力于使人们支持课程变革计划,这需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使教育实践者理解和接受。
②实施阶段。
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对既定课程变革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
③合作阶段。
在本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已成为现行课程制度的一部分,这需要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2.美国学者帕里斯对课程实施研究持课程创生取向,由此提出了课程变革的()观。
A.情境B.整合C.适应D.互动【答案】A【解析】美国学者帕里斯对课程实施研究持课程创生取向,由此提出了课程变革的情境观。
帕里斯的研究基于以下三个假设:①课程的知识包括情境知识,这些情境知识是教师在“不断前进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②课程变革是个体在思维和行动力方面成长和变革的过程,而非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组织程序;③教师不论是创造和调整他们的自己的课程,还是对别人创造和强加的课程作出反映,他们的课程实施总是基于他们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
3.教学认识过程自然必须符合人类一般认识()这一基本路线。
A.思维——直观——实践B.直观——思维——实践C.实践——思维——直观D.实践——思维——实践【答案】D【解析】因为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一个过程,所以人类的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
4.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
A.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B.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C.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D.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答案】B【解析】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①精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教学才能高屋建瓴,有足够回旋的余地;②丰富的教育学知识,教师必须踏实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学知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论述题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
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自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课程与教学论一、填空题1、()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而()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
参考答案:《学记》《雄辩术原理》2、许多人把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看成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参考答案:《大教学论》3、课程形容的一般趋势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研究与()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与()的整合。
参考答案:课程开发、课程理解、量的研究、质的研究4、从研究方法看,()研究范式不再支配教学领域,代之而起的是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局面,各种形式的“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结合将是教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趋势。
参考答案:行为主义5、()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论体系。
参考答案:布鲁纳6、布鲁纳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就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发展智力7、布鲁纳认为,学科的结构不是死知识,它的掌握不能靠灌输,而应采用()。
参考答案:发现法8、布卢姆认为教育不应是限于选择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为此他于1968年发表了()的著名论文,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学理论。
参考答案:《为掌握而学》掌握学习9、布卢姆认为,影响学业达成度的因素有()、()、()、()和()。
参考答案:能力倾向、学习时间、认知的前提特征、情感的前提特征、教学的质量10、()最先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并把“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称为()。
参考答案:赞科夫、一般发展11、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实质上()的关系。
参考答案:知识与能力12、运用范例教学,在选择范例时必须坚持()、()和()三个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13、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和()。
参考答案:杜威、克伯屈14、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和()。
参考答案:罗杰斯、马斯洛15、《学记》对教与学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第六章 课程论(2)
•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 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 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的问题 ,后者主要指解决课程标准问题。总之,课程设计 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安排教学活动的 过程。 • 其中,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思考是课 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组织教学活动 6.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教育格言
• 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 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 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 • ——(法)卢梭
(三)教科书的作用 1.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 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是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 上课、布置作业和进行成绩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第三节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是把某项 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课程实施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程 度及影响变革的因素。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 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二)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的年龄 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 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学年阶段的划分、各学期 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节假日 的规定等。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总结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P103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P177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p190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P293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P340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
P54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
P265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31.赫尔巴特将兴趣分成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方法,行为。
并根据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方式,专心和审思,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32.缺点: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可能会不好变通和调整。
33.创设课堂讨论情景,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有价值问题,教师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讨论,创在良好氛围,3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1、目标取向的评价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课程概论简答题汇总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哪些?2、幼儿园课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3、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怎样划分课程类型?4、隐性课程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参考答案1、(1)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2)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3)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4)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5)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2、(1)幼儿园课程目标(2)幼儿园课程内容(3)幼儿园课程实施(4)幼儿园课程评价3、(1)观念层次的课程2)社会层次的课程(3)学校层次的课程(4)教学层次的课程(5)体验层次的课程4、第一是物质空间方面。
第二是组织制度方面。
第三是文化心理方面。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1、目标模式的基本问题有哪些?2、你是如何评价目标模式的?3、你是如何评价过程模式的?4、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取向有哪些?并简要解释。
参考答案1、(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2、(1)确定对偶然(简要分析)(2)分解对整合(简要分析)(3)外显对内隐(简要分析)3、(1)儿童观(学习者主动参与、探究和建构)(2)教师观(引导者、解释者、咨询者、参考资料提供者、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3)教育观(主张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目标和内容不须预定)(4)知识观(关注知识内在价值,学习知识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用来进行思维)(5)实用性(对教师素质提出来太高的要求)4、(1)学科中心取向(科目设计、学术性学科设计、广域设计)(2)学习者中心取向(经验主义设计、人本主义设计、开放教室设计)(3)问题中心取向(生活情境设计、核心设计)第三章幼儿园课程目标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是什么?2、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中,什么是普遍性目标?它的特点是什么?3、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中,什么是行为目标?它的特点是什么?4、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中,什么是生成性目标?它的特点是什么?5、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中,什么是表现性目标?它的特点是什么?6、制定幼儿围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是什么?7、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种体系是什么?8、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是什么?9、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是什么?10、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以儿童发展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是什么?参考答案:1、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我们把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题教育本科 参考
13、课程研制由规划、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构成。
14、课程与教学美学的客观基础主要是课程与教学的“真”、课程与教学的“善”和课程与教学的“美”等。
15、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知识(或文化)、社会和儿童。
5、学校课程实质(P84)
答:学校课程实质就是由一所学校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也包括课程门类、课程标准和配套的教材,具有学校的行政权威,只在该所学校里有效。学校课程主要受国家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文化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水平的制约。
6课程设计的实质(P192)
答:课程设计,实质上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16、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忠实、相互调适和创生取向。
17、科学美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简洁性、协调性和普遍性。
18、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有全班上课、班内分组和班内个别教学。
19、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和功能观念。
20、处理课程纵向结构的课程主要有直线型、螺旋型和阶梯型等三种。
三、简答题
3、按决策权力主体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个层次。
4、课程与教学系统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内容(或课程)。
5、处理课程纵向结构的课程主要有直线型、螺旋型和阶梯型等三种。
6、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忠实、相互调适和创生取向。
7、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和功能观念。
2课程与教学实践及其类型(P8)
答: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和以设施为载体的课程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特殊感性活动。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课程与教学管理(administration)、课程研制(kevelopment)和课程应用(application)三种类型。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二、现代社会课程内容选择主要应遵 循的准则 课程的三个基点是学生、社会和知 识领域,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交互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 因素本身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 深刻的变化。选择课程内容不仅要考 虑到各个领域的特点及变化,而且要 注意到这种特点及变化的复杂性。
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建构。取决于学生已 有的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是 否起着支配作用,知识只能是“学”会 的,而不是“教”会。 把课程内容视为学习经验的缺点是: 加剧了内容选择的难度。因为学生的心 理体验,只有他自己了解,教育者没法 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如何受特定环境影响 的。这样就导致学校课程总是以学生为 主导
泰勒论述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时,关注学生 方面的因素,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积极参 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基于其学 习经验的取向,不免有偏颇之处。
麦克尼尔在《课程导论》一书中也提出了课 程内容的选择准则,他称之为“选择学习活动 的准则”,包括哲学准则-价值观,心理学准 则-是否能引起最佳的学习,教育技术准则-如 何顺利达到目标,政治性准则-体现平等、尊 重所有人,实践性准则-经济、有效等五种。 这些准则范围更广,涉及课程内容选择、组织 及实施等各个方面。
第一节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施良方在《课程理论》将课程内容 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 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 它们的方式。 靳玉乐在其《现代课程论》中指出: 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 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 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 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
课程的性质是地道的经验课程。 课程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 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忠实取向
研究的方法论: 量化研究
研究取向的本质: 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相互适应取向
主要观点 主要问题 关于课程 关于课程知识 课程变革 教师角色的性质 研究方法及本质
相互适应取向
美国课程学者伯曼和麦克劳林在20世纪 70年代中期最先提出“相互适应”的理 念。
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 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 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 过程。
相互适应取向
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相互适应取向
研究方法论: 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本质: 受“实践理性”支配
课程创生取向
主要观点 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于课程 关于课程知识 课程变革 教师角色的性质 研究方法及本质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兴 取向。
相互适应取向
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 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 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 重要。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 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 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相互适应取向
课程变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 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课程变革被视为一 个“实施驱动的过程”
简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
简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一、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目标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这一目标强调了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包括智力、情感、社交、身体、审美等各个方面。
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儿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应该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涵盖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语言表达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在科学探索方面,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在艺术欣赏方面,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也要求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通过开展启发性教育活动,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思考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二是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目标强调了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社交活动和团队合作,幼儿能够学会与他人相处、分享和互助,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社交技能的培养和交流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幼儿园中,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如合唱、舞蹈等,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同时,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还要求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三、培养健康体魄的课程目标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三是培养幼儿的健康体魄。
这一目标强调了培养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习惯。
通过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幼儿能够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课程理论 考试资料
课程理论第一讲孔子提出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的七艺:智者学派:文法、修辞、逻辑或辩证法柏拉图:天文、算术、几何、音乐第二讲儒学课程蒙学课程:三字经:南宋,王应麟,1596字。
被誉为“蒙书之首”百家姓:送宋初钱塘一书生所作,共568字。
千字文:周兴嗣、梁武帝在位期间写成。
四书:《论语》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大学》曾参、《中庸》子思、《孟子》如何认知儒学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目标上:以培养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
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要求是“内圣外王”。
即要道德取向鲜明,有安邦治国之志,维护封建道统。
在课程内容上:以人文修养见长,注重心性修养和道德提炼。
以文史经哲为主要学科形式,注重整体性思维。
课程实施方式上以记诵、对话和体悟为主。
第四讲课程本质:有计划地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意。
课程的三种含义:(1)课程是学校中的教学科目和活动。
(2)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和(3)课程是文本和复杂的会话第五讲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杜威杜威的哲学命题: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是必须使其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教育即生长,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生长,或者发展着的生长,不仅指身体生长,而且指智力和道德的生长。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儿童的未成熟状态。
它是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
是向前生长的力量。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根据教育即生活,提出了一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学校即社会,即把学校创办成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教育即经验和改造和改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经验的两个标准:一是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着未来经验的性质。
课程实施
课 程 的 五 个 层 次
观念层次 的课程 社会层次 的课程 学校层次 的课程 教学层次 的课程 体验层次 的课程
由研究机构、学术团 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 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的课程计划规定
学校根据学校的特色和需要对社会 层次的课程进行选择和修改的课程
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 实际实施的课程 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 程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 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
课程变革
课程计划
为了实现某种理想 或变革而进行的课 程规划
课程实施
是将某项课程计划 付诸实践的具体过 程
课程采用
作出使用某项课程计 划的决定,它所关注 的焦点是是否采用某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包括对课程计划的 评价以及课程实施 过程质量的评价
三种取向的关系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
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 ,使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这就抹杀了 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 相互适应取向带有折衷主义色彩,它在兼具另外两种取向的 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它们的局限性;
课程知 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 程”。具体情境中的课程知识是经由教师和学生深思熟虑的审 识
议活动而获得的。
课程变 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 ,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革 教师
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 的主体。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二、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三、课程变革的情景模式
幼儿园课程论题库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一、选择题单选2、以下课程类型中个,不属于学科课程的是(B)。
A、分科课程B、核心课程C、相关课程D、融合课程3、依据课程决策的层次标准来分析,任课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属于(A)。
A、学校层次的课程B、教学层次的课程C、观念层次的课程D、体验层次课程4、(C)是根据儿童经验或团体生活统整起来的课程,它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课程哲学观,所以又称对称经验课程。
A、核心课程B、广域课程C、活动课程D、融合课程5、(B)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是生成课程,当受教师水平、物质环境条件、幼儿人数等制约时,容易使幼儿的自主、探索、实践流于表面。
A、隐性课程B、经验课程C、学科课程D、分科课程6、美国斯坦福大学的(A)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缺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
A、艾斯纳B、古德莱德C、普洛佛斯D、费尼克斯7、以下哪种课程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
(C)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悬缺课程D、经验课程8、以下哪种课程是属于社会本位的课程类型。
(A)A、核心课程B、分科课程C、融合课程D、广域课程9、除了活动课程外,以下哪种课程也是属于经验课程。
(C)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核心课程D、广域课程10、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B)。
A、经验论B、活动论C、过程论D、体验论多选1、以下哪些是幼儿园课程的特点(ABCD)。
A、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B、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C、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D、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2、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教授从课程功能出发提出以下哪些课程类型(ABC)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悬缺课程D、经验课程3、关于课程的概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ABCD)A、课程是教与学的内容B、课程是教与学的计划C、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D、课程是各种活动4、幼儿园课程由以下哪些要素组成?(ABCD)A、幼儿园课程目标B、幼儿园课程内容C、幼儿园课程实施D、幼儿园课程评价5、以下哪些课程属于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划分的(AB)A、理想课程B、领悟课程C、隐性课程D、悬缺课程填空题1、按在不同层次上起作用对课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和体验层次的课程。
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之我见
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之我见作者:刘红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12期摘要:课程实施取向是人们基于不同的课程观、变革观、知识观等思想观念而形成的对课程实施的总体认识,表现为人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同倾向。
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等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简述不同类型的课程取向以及个人见解。
关键词: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个人见解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5-01一、课程实施的本质课程实施就是把新课程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1]。
课程实施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课程体验。
二、简述我国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我国课程学者采用了辛德等人的观点,认为课程实施可分为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三种取向。
不同的课程取向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与课程价值观。
这些取向直接导致的则是教学的不同旨趣与方略。
1、我国传统的课程实施取向——忠实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在实践中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预定课程计划实现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反之则失败。
但我认为,这种执行不能称为“完全执行”,因为每一个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教材的领会一定会有相当的差异,更何况他们已有多年教学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确切的说,教师在自己的个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执行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计划,向学生阶梯式的传达教学内容的一种死板教学方式.我对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教学任务的完整性来说,它能够将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内容完整的教授给学生,确保教学任务和计划的完成。
(2)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在执行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教师在个人知识积累、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课程执行的程度和执行的水平也存在明显地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模块专题六作业
1、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
答:一、忠实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
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二、相互适应取向
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
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模式。
答:一、“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学科结构运动”所采用的也是“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技术化、理性化的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即“研究——开发——传播——采用”的线性过程:
第一,研究:通过研究确立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课程变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
第二,开发:将研究发现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课程资料的开发过程中,由此获得新课程。
第三,传播:将研究开发出的新课程系统传播给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供其使用。
第四,采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使用新课程并将新课程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
二、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兰德社团于1973-1977年对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教育变革展开研究,这项研究统称为“兰德变革动因研究”。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即产生于该研究。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裎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启动阶段。
在本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致力于使人们支持课程变革计划,这需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使教育实践者理解与接受。
第二,实施阶段。
兰德模式认为,成功的课程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教学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社区环境以及学校组织结构等因素。
因此,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对既定课程变革计划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
第三,合作阶段。
在本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已成为现行课程制度的一部分,这需要课程专家、教
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社区代表等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三、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美国学者帕里斯(C.Paris)对课程实施研究持课程创生取向,由此提出课程变革的情境观帕里斯的研究基于以下三个假没:
第一,课程知识包括情境知识,这些情境知识是教师在“不断前进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
第二,课程变革是个体在思维和行动力方面成长与变革的过程,而非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组织程序。
第三,教师不论是创造和调整他们自己的课程,还是对别人创造和强加的课程作出反映,他们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他们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
这些假没使帕里斯运用解释学的研究方法来理解课程变革的本质。
3、简述课程创生取向的特点。
答:1、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
那么这种课程的性质就是地道的经验课程。
2、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
当然这种“人格的建构”必须既回答个人的标准又回答外部的标准。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都必须变革而不只是变革课程内容和资料。
因此成功的课程实施即个性的变革与发展过程需要接受课程变革参与者的主体性并给予充分理解。
4、课程创生取向还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
课程创生的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
5、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持课程创生取向的研究者更倚重“质的研究”。
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教师与学生从事课程创生的真实情况而不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创生迥异因此研究者对个案性质的“深度访谈法”倍加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