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57页PPT

合集下载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

3 工作流程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

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

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

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4.1 基础地质资料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发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比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发动态资料4.2.1 开发数据:油田、开发单元及单井的开发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发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发实验资料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油藏描述第3章油藏构造描述精品PPT课件

油藏描述第3章油藏构造描述精品PPT课件
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
褶皱:岩层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没有断裂的弯曲的形态。 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斜; 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斜。
节理: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的现象。
断层:地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 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 │ │ │ │ │ │ │ │度│ │度│ │ │ │度│底│高│量│ │ │
│││││││││││││││││││││
│ │ │ │ │m │m │ │in│m │in│m │in│mm│m │m │m │m │ │度│度│m
─┼─┼─┼─┼─┼─┼─┼─┼─┼─┼─┼─┼─┼─┼─┼─┼─┼─┼─┼─┼─┼─
(2)计算各期沉积厚度、累计厚度
将剖面上各井的钻井资料经过地层对比后,算出各沉积时 期的地层厚度。并从老到新逐个累加,直到全部地层的沉积厚 度。有条件时应对各层厚度作压实校正。
表4各沉积期厚度数据表
┌───┬───┬─┬─┬─┬─┬─┬─┬─┬─┬─┬─┬─┐
│井 号 │ 层位│Mz│S4 │S33│S32│S31│S2│S1 │Ed│Ng│Nm│Q │
3.构造特征描述 (1) 构造位置及其与周边构造的关系; (2) 构造高点的位置及特点; (3) 构造范围及构造幅度(空间几何形态);
4.断裂体系描述 (1) 构造内部断层的描述; (2) 裂缝描述;
5.地应力分析 6.构造演化分析
第二节 油藏构造描述流程
油藏构造描述的研究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研究的 内容不同,所以油藏构造描述的方法也不同。根据不 同勘探开发阶段以及现有资料情况,油藏构造研究方 法分为以下两种:
尽可能与构造平面图比例尺相同,剖面图 纵、横向比例尺应一致。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 技术规范
2020/11/3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目录
n 一、前言 n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n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n 2.规范性引用文件 n 3.术语和定义 n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n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n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n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n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n 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 n 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是在油田正式开发方案实施后,在开
发基础井网全部完钻的新增资料基础上进行的精细油藏描述。 n 开发初期精细油藏描述的任务是油藏地质再认识,落实构造
形态、断层、油气水分布状况及砂体连通、油气水界面、储 层参数等,检查开发方案设计的符合率,修改原有的地质模 型,为储量复算、开发调整等提供地质依据。描述成果是建 立开发初期的地质模型。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一、前言
n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 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n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 港油田分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
n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窦松江 李桂林 何鲁平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目录
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排驱压力(MPa)、中值压力(MPa)、最大孔喉半径
(μm)、孔喉半径中值(μm)、吼道直径中值(μm)、相对分选系数、
孔喉体积比、孔隙直径中值(μm)、平均孔喉直径比、低渗与特低渗储层
的启动压力(MPa)等。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n 6. 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编写人:刘建民王端平凡哲元审核人:毕义泉复审人:李阳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二00一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一、精细油藏描述(一)地层模型(二)构造模型(三)储层模型(四)流体模型(五)油藏模型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一)开发状况分析(二)剩余油分布研究(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第二部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一、整装构造油藏二、断块油藏三、低渗透油藏前言“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

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

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

油藏动态分析规范PPT课件

油藏动态分析规范PPT课件

30000
20000
10000
0
矿化度mg/l
渗透率比值
营11-8井岩心储层敏感性实验结果表现为弱水敏,弱速敏,
非酸敏,弱盐敏。
CHENLI
25
2、储层特征
(3)沉积特征:
储层厚度及物性在平面及纵 向的分布状况,沉积类型等。
CHENLI
26
2、储层特征
(3)沉积特征:
储层厚度及物性在平面及纵 向的分布状况,沉积类型等。
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
八、动态分析基本C图HEN表LI
42
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
1、阶段产量构成分析
(1)阶段产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2)阶段老井自然产油量、自然产油量变 化原因
(3)阶段措施、新井效果及产量变化情况 分析
CHENLI
43
CHENLI
44
2、阶段注水量分析
(1)阶段注水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2、储层特征
速 敏
储层中的粘土矿物(高岭石)与胶结差的
碎屑因流体流速变化C产HEN生LI 迁移堵塞喉道
22
2、储层特征
敏酸
酸液与地层中的酸敏CH性ENL粘I 土矿物(绿泥石)
23
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堵塞孔喉
2、储层特征
碱 敏
碱液与地层中的碱敏性粘CH土ENL矿I 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 24 堵塞孔喉
38
D、94~2000年为特高含水期,>90%(12口注水井,16口油井)。
3、开发现状
1029t
26/19口 22/7口
90.5%
517m3
0.43
0.52% 98t
开油井 开水井 日液 日油 含水 采油速度 日注 注采比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LN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LN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本要求 必须重视各开发阶段静、动态资料的录取,并按各
井资料等(开发中后期还应包括水淹程度、水洗效率、剩余油饱和度的 测定等资料)。 测井资料:按描述要求,测全各种曲线。在开发中后期,要求有水淹层 测井等系列; 动态资料:油田所有的动态资料,包括产油量、产水量、压力、试井、 产出剖面、注入剖面、井间剩余油监测及裂缝(微裂缝)等动态监测资 料。
目录
开发阶段有关资料录取要求和技术标准述
的需要; 已有的资料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5.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是指在油藏现阶段可以获取到的所有静、动态
资料。包括: 地震资料:与地质条件相适应的满足精细油藏描述的地震资料; 地质资料:所有井的地质、岩心化验分析等资料以及分阶段的密闭取心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_976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 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 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 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油藏描述第12章油藏综合评价精品PPT课件

油藏描述第12章油藏综合评价精品PPT课件

1.储能参数(R,单位:m)
为有效厚度(he)、有效孔隙度(φ)和含油饱和度 (So)三者的乘积,其物理意义为纯油厚度。该参数反映
油藏的含油程度,也包含了储层物性的信息。
2.渗透率(K,单位:×10-3μm2)
反映油层的渗流能力,是评价产能大小的重要指标 之一。 3.原油性质(P)
主要包括原油的粘度和密度两个参数,该参数反映 原油性质好坏,因为流体性质对产能有直接影响,也是 选择生产工艺的依据。凝固点对产能也有一定影响,可 用作参考指标。
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开发目的油藏评价, 首先体现在选择哪些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及 给以各项参数“权重” 的大小上。
一项参数从一个方面表征油藏的特性,全面评价一 个油藏,必须采用多项参数,但描述油藏的参数众多, 其中许多参数相互关联,关联性强的参数都参加油藏评 价,就会使评价结果出现错误。
评价参数的确定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 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
(5) 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Zi贡献率为
i
m
i
i 1
累计贡献率为
i
k
k 1 m
i
i 1
(6) 确定主成分数目:取累计贡献率>85%的特征值λ1, λ2,…,λp 所对应的第1, 第2, 第p个主成分。
(7)计算各参数在主成分Zj上的载荷lij
lij i Eij (i 1,2,..., m, j 1,2,...p)
D(X)= E[X-E(X)]2
Cov(X,Y)=E[(X-E(X))(Y-E(Y))]
(3) 构造相关系数矩阵
x1,x1 x2 ,x1
...
xm
,
Hale Waihona Puke x1x1 ,x2 x2 ,x2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PPT课件

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PPT课件

述储层层间、平面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
识各类油藏储量动用状况、水驱控制程度、水驱效率及水淹
状况、可采储量测算、潜力大小及分布特点等,完善与细化
静态地质模型,为井网局部、全部调整或层系调整提供地质
依据。
CHENLI
12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任务主要
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reservoir description
Technical standards of detail
CHENLI
1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CHE果NLI 图件、数据体要求)2
SY/T6616—1995 油气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 SY/T5579—2000 碎屑岩CH油ENLI 气储层精细描述方法 7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果图件、数据体要求)
一、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 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 港油田分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窦松江 李桂林 何鲁平
CHENLI
3
目录
一、前言 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 1.精细油藏描述的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不同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 5.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6.精细油藏描述内容 7.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成CHE果NLI 图件、数据体要求)4

油藏描述油藏流体描述PPT课件

油藏描述油藏流体描述PPT课件

└──┴──┴────┴───┴───┴───┴───┴───┴───┴────┘
第20页/共93页
2.按层位编制油、气、水性 质平面等值线图,描述油、 气、水性质在平面上的变 化。
3.根据剖面上原油性质的分 布状况,描述原油性质在 垂向上的变化,尤其要注 意油水接触面附近的变化。
某油田孔二段II油组原油密度等值图
│C1 │C2 │C3 │C4 │C5 │C6+ │
├────┼────┼────┼────┼────┼─┼──┼──┼──┼──┼──┤
│挥发油或│桔黄- │630~350│0.65~ │0.825~│64│7.5│4.7 │4.1│3.0│16.7│
│高收缩油│浅绿色液│
│ 0.85 │ 0.780│ │ │ │ │ │ │
第24页/共93页
1. 直接法(接触角法) 直接测定油水对固体表面的润湿角度,再根据润湿性判断标准确定岩石润湿性。


理论标准 θ=0° θ< 90° θ= 90° θ> 90° θ= 180°
润湿性判断标准
岩石润湿性 岩石表面完全水湿
岩石表面亲水 岩石表面中间润湿
岩石表面亲油 岩石表面完全油湿
第25页/共93页
总矿化度 <1 g/l 为淡水 1~50 g/l 为矿化水 >50 g/l 为卤水
第14页/共93页
4.油田水分类 油田水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各油田主要采用苏林分类方法。该方法主要根据水
中Na+ 或Cl-最后和其它离子化合生成的盐类来定名。具体标准为:
当量比
分类标准
水型
形成环境
(Na+-Cl-)/SO42+<1 Na+/Cl->1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共页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共页

项目
横 坐 标
纵 坐 标
井 别
井 类
补 心 海 拔
沉 积 类 型
夹 层 类 型
砂 岩 顶 深
砂 岩 厚 度
有 效 顶 深
有 效 厚 度
渗 透 率
射 孔 井 段
水 淹 级 别
含 油 饱 和 度
含 水 饱 和 度
孔 隙 度
地 层 压 力
分 层 界 限
井 斜 深 度
井 斜 角
方 位 角
断 点 深 度
断 失 层 位
1.油(气)层对比剖面图
1.2.2 编制单井柱状剖面。
B1-51-E61
B1-52-E61
B1-53-E62
B1-51-E62
砂岩厚度
射孔井段 小层编号 油层组
油层组 有效厚度 砂岩厚度
水淹级别
小层层号 射孔层段
有效渗透率
1.2.2.1 在基准线与辅助线之间标注柱状剖所需各项内容的名称。井轴线 左侧依次为有效渗透率、射孔层段、小层层号;井轴线右侧依次为水淹级 别、砂岩厚度、有效厚度、油层组。
√√√√

储层参数等值图 √ √ √ √

√√
√√√√
√√√
备注:“√”表示绘图所需数据;“井别”表示油水井类别;“井类”表示不同时期钻的生产井。
编3 术图语和准定义备
断层线
条带线
1. 井位底图须使用标准井位数据,图幅上应有断层线、油水边界线等地质信息和标识清楚的井号。 2. 井位底图可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后应在图幅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标识出指北方向。 3. 井位底图主要分黑白和彩色两种。彩图应将不同开发层系井网的井圈和井号使用不同颜色标注。 4 . 井位底图采用钻穿目的层位的全部井。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课件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课件

北1-51-E62
北1-53-E62
有效渗透率
有效厚度
砂岩厚度
射孔井段
小层编号
油层组
有效渗透率
有效厚度
砂岩厚度
射孔井段
小层编号
油层组
0.793
1.139
1.217
SII
SII
SII
-F
0.44
SII
SII
SII
0.775
0.775 10
1.2 0.6
未 钻 穿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井1
井2
井3
基线
1.5cm
辅助线
井轴线
900
井深
0.2-0.3cm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
1.油(气)层对比剖面图
有效渗透率
有效厚度
砂岩厚度
射孔层段
小层层号
油层组
1.2.2 编制单井柱状剖面。
1.2.2.1 在基准线与辅助线之间标注柱状剖所需各项内容的名称。井轴线左侧依次为有效渗透率、射孔层段、小层层号;井轴线右侧依次为水淹级别、砂岩厚度、有效厚度、油层组。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
1.油(气)层对比剖面图
1.2.3.8 同一沉积单元(单砂层)或不同沉积单元(单砂层),河道砂体连通厚度小于1.0m,且主要与层位较低砂岩的顶层微相连通,可不连线。
1.2.3.9 一个层在某一方向上与邻井同一沉积单元(单砂层)的几个层连通,且属同一沉积微相,在两井间编绘夹层尖灭线,之后合成一个层连线 。
油底
1.5cm
3cm
精细储层描述常用图幅编制技术规范
1.油(气)层对比剖面图

《油藏描述》课件

《油藏描述》课件
一旦建立各类测井数据的油田标准分布模 式,就可以对油田各井的测井数据进行整体分 析,校正刻度,达到全油田范围内测井数据的 标准化。
研究的方法有: 标志层直方图平移法 趋势面法 变异函数分析法。
第三节 关键井研究
一、关键井的选择及数据准备
关键井研究的目的:确定井剖面的矿物成分和 岩相,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 释方法与解释参数,建立全油田统一的刻度标 准和油田转换关系等。这是多井解释中极重要 的一部分。
建立与时间相一致的层序关系
反映地层等时性的地层记录:
古生物 岩层的接触关系 岩层中特殊矿物及的地层对比
依据:
沉积成层原理:不同时期因 沉积环境及物源供应的差异而 导致岩性的垂向差异性。 同一时期同一沉积环境内 沉积特征(岩性)的相似性、 岩性变化的顺序性和连续性。
以岩性作为主要分层依据 以每一层主要出现的岩性命名 主要用于化石少、岩性变化大和井数多的地区
一、区域地层层序
生物演化特性
生物演化具有前进性
单细胞—多细胞 菌藻植物 水生—陆生 蕨类植物 变温—恒温 裸子植物 卵生—胎生 被子植物
生物演化具有不可逆性
一旦灭绝 绝不再现
生物演化具有阶段性
第三节 关键井研究
二、研究“四性”关系的方法
1、岩性、物性、含油性关系研究
(1)分析各类岩石的含油性与物性 (2)岩性对物性的控制作用 (3)含油性与物性、岩性的关系
第三节 关键井研究
二、研究“四性”关系的方法
2、确定渗透层与隔层的截取值 有效层:指具有工业油(气)流的岩层。 渗透层:包括有效层及虽无工业油(气)流 而具有汲水能力的岩层。渗透层作为有效层的 扩展,可以参加储层砂体连续性的统计分析。

石油工程第章油藏描述的资料

石油工程第章油藏描述的资料
合录井剖面,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⑶ 对于碳酸盐岩地层,可以判断缝洞发育井段。
PPT文档演模板
石油工程第章油藏描述的资料
•§2 钻井地质资 料
•四.钻井液录井(也称泥浆录井)
•1.钻井液作用

⑴润滑与冷却钻头;

⑵将井下钻碎的岩屑携带到地面;

⑶平衡地层压力,防止井喷和井漏;

⑷保护井壁,防止井壁垮塌;
对岩心、岩屑录井的补充。 1.井壁取心的优点 ⑴井壁取心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⑵井壁取心速度快、时效高、成本低。 ⑶井壁取心的岩心利用率高达90%,而且可以补取。 2.井壁取心的不足 ⑴岩心体积小(d:20—25mm,L:20—30mm),代表性差。 ⑵井壁岩层大多被污染,判别油气显示受到影响。 ⑶取心收获率较低(平均约为75%~80%),而且岩心归位仍 有0.3m的误差。

⑸传递动力,带动涡轮钻具钻进。
•2. 原理

钻井液在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地层时,其性
能将发生变化。
•3. 应用

判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以及特殊岩性地层
PPT文档演模板
石油工程第章油藏描述的资料
•不同地层钻井液性能变化表
•§2 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质资 料
钻井液 性能
油层
气层 煤气层 盐水层 淡水层 黏土
V-地震波传播速度。
PPT文档演模板
石油工程第章油藏描述的资料
•§3 物探资料
2.影响V的因素: ⑴ 岩性:
沉积岩:1500~6000m/s; 变质岩:3500~6500m/s; 火成岩:4500~6500m/s。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⑵ 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