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第2章,重庆大学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第2章,重庆大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53f654fe4733687e21aa62.png)
殷夫
中国现代文学
②现代派诗歌
现代派诗歌深受西方现代 派诗的影响,注意意象、象征、 隐喻等现代诗歌表现方式和技 巧,追求诗意的含蓄、朦胧。 代表人物主要诗人有戴望舒、 施蛰存、卞之琳、何其三)现代戏剧的发展 ①历史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革命深入 和民族抗战蓬勃兴起。 ②重要特征:更密切地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 务,是这一时期的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
作品赏析 《林家铺子》 在小说里,作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最基本的矛 盾,通过林家铺子的悲剧命运,描绘了20世纪30年 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城镇小商业者及下层 人民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
中国现代文学
(五)穆时英
穆时英(1912—1940),中 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浙江慈溪人。 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 有:《咱们的世界》《黑旋风》 《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 体塑像》等。1939年回沪,主办 汪精卫伪政权的《中华日报》副 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 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 特工人员暗杀。
①代表人物 田汉、洪深、欧阳予倩、 丁西林、曹禺、夏衍、阳 翰笙、陈白尘、于伶等 ②代表作品: 曹禺《雷雨》、夏衍《赛 金花》、田汉《梅雨》、 洪深《农村三部曲》、欧 阳予倩《屏风后》等。
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节
作品赏析
中国现代文学
一、散文 (一)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出 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和作家, 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 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 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 《九十九度中》等。
中国现代文学
(二)京派 “京派”是新文化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 动于北京等北方城市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 文学派别。文学作品喜欢描写较少受到现代文明侵 蚀的乡村世界,讴歌人性美、自然美、风俗美。 成员构成:废名、沈从文、 芦焚、凌叔华、林徽因、 萧乾、汪曾祺。 代表作品:《边城》《八 骏图》《顾问官》《莫须 有先生传》《百顺街》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d777f7680203d8ce2f24aa.png)
ppt课件
10
《创造月刊》(2卷5号, 1928年12月)发表批判茅 盾的文章。
茅盾发表了《从牯岭到东 京》、《读〈倪焕之〉》 等文章,批评他们排斥文 艺表现小资产阶级将会失 去读者,造成革命文学的 衰亡。
创造社创刊《文化批判》,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期8号 起,也明显地表现出政治“突变”的倾向。
1928年2月《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上李初梨的《怎样
地建设革命文学》两篇文章,可以说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向 第二个十年过渡的宣言。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真正的革命文学时期。
ppt课件
3
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1)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标示新文学的 无产阶级方向;
(2)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沈泽民、蒋光慈等在1920年代初期提倡革命文学。 其中沈泽民、蒋光慈还组织革命文学团体春雷社, 专门提倡革命文学。
(3)1920年代中后期,茅盾、郭沫若都写了一些 文章,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场革命阵营内部的文学思 想的论争。
通过对革命文学性质、对象、功能、特征等问题 不同的辨析和讨论,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影响。
特别为加强革命作家的团结和文艺界的联合准备 了条件。
ppt课件
12
(四)“左联”的成立:
1929年上半年,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论争基本结
第二个十年的中国 现代文学
ppt课件
1
第一讲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人文 主义文艺思潮
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75af7bf46527d3240ce0ad.png)
• 4. 代表作家
• 1) 蒋光慈 • (1901—1931,笔名光赤,安徽六安人)。他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登上文坛,诗集有《新 梦》、《哀中国》。 • “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 泊者》 • 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 • 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菊芬》、 《冲出云围的月亮》等作品
• 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 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组成二个集团军。 邓锡侯率领第二十二集团军军,刘湘率领 第二十三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 •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 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 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 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 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 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
• 3. 创作模式 • 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 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并且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 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 B、普罗小说中还有一类是侧重反映大革命前 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在这 类题材的表现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革命+恋 爱”的主题模式。 • C、 塑造群像。没有单个主人公,目的是为 了表现集体主义思想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 根据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 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 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 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 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 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 队中每不到10个人中有一个是四川 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 叫“无川不成军”。
• 抗战爆发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的青 壮军人,人数令人震撼:一共有350万川 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 人的五分之—还强! •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 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 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 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 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 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 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第二章 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 左翼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45d9f9f1700abb68a982fbec.png)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的提出一、早期共产党的提倡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新宣言》中也强调“收集革命的文学作品”,此后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有提倡革命文艺的文章。
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认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沈泽民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中强调“现代的革命的泉源是在无产阶级里面,不走到这个阶级里面去,决不能交通他们的情绪生活,决不能产生革命的文学”。
二、国民革命文学国民党在北伐前后也倡导过一阵革命文学,目的是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即普罗文学运动(proletariat “普罗列塔利亚”的音译)。
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其机关刊物《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郭沫若1923年开始倡导“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学新运动”,1927年国民党也曾倡导过革命文学。
一、原因1、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2、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左翼文学是三十年代的世界文学主潮,有“红色的30年代”之说。
二、倡导者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成仿吾、郭沫若,《文化批判》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太阳》三、主要观点1、强调文学的宣传煽动作用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
——李初梨2、强调文学的组织机能、武器论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
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李初梨3、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党派性普罗文学不是普罗的消闲艺术,是一种斗争的艺术,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是有它的政治的使命!创作的内容必然是要适应政治的宣传的口号和鼓动的口号的!革命文学论争一、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1、全面批判五四文学和资产阶级文艺1928年1月15日,后期创造社在其创办的《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公开提出“将从事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的批判”,全面清算五四文坛,其中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以叶圣陶、鲁迅、郁达夫和郭沫若为五四代表作家,拉来了对“小资产阶级”的“全面批判”。
《左翼文学概述》课件
![《左翼文学概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442e8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5.png)
批判现实主义
左翼文学继承和发展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通过揭露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来推动 社会的进步。
左翼作家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和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腐朽,揭 示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本质,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
人民性
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人民性,认为文学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 所接受和喜爱,反映他们的生活和心声。
左翼作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和灵感,采用人 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 色的作品。同时,他们也注重将先进的思想意识传播给人民 ,提高他们的觉悟和意识。
03
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 左翼文学,也被称为无产阶级文 学,是一种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核 心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 初的欧洲,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 30年代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和发展。左翼文学强调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并试图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变 革。
对社会思潮的推动
促进思想解放
左翼文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提倡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 ,为当时社会思潮的解放和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推动文化交流
左翼文学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引进外国进步文学和艺术,同时 也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和进步文化。
激发民众革命热情
左翼文学通过作品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推动 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左翼文学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主张通过社会
03
主义革命实现人类解放。
左翼文学的起源
1
左翼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受 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
它最初是在欧洲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旨在通过文学为工人阶级服务。
06.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 左翼文学.ppt
![06.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 左翼文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9a95c428ea81c758f5782a.png)
• 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 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 成军”之说。出川抗战的350多万 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 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 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 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 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 在抗日正面战场上,日军高级将 领酒井直次中将被川军炸伤毙命 的重要史实,长期少为人知…… • 2010年清明节,成都万年场“川 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几 位八旬以上的老川军战士神情庄 严地敬献花圈、长时间地低头默 哀……
5)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爆发,全国抗战的呼声甚高,中共 中央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 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 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 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 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 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 驱遣抗敌!”
• 沙汀(1904-1992)
• 原名杨朝熙,安县人。毕 业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 校,参加中共组织领导的 革命活动。沙汀,原名杨 朝熙、杨子青。
1904年出生于四川安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 7岁读家塾。少年跟随舅父经常出入于四川乡 镇之间,对地方军阀、地主豪绅及其他各种社 会势力的腐败情形非常熟悉。
• 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 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 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 殊死决战。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 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 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 • 川军前脚出川抗日,国民政府后脚迁都 到了重庆。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近8 年时间,四川一直承载着各种超负荷的 负担。四川人民却始终毫无怨言,一边 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政府抗战,一 边含泪把近300万子弟再送前线……
30年代文学思潮 PPT
![30年代文学思潮 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723011bb68a98271fefaaf.png)
苦闷的象征
第二节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 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 手段的革命运动。
•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力量重新 聚合于上海。由日本回国的少壮派为主要 力量的创造社和为共产党人组成的太阳社 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 代表作家:冯乃超、李初犁、成仿吾等, 蒋光慈、钱杏邨等。 • 阵地: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
左联的活动:
• (1)创办刊物。
•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 (3)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 系。 • (4)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 (5)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丢无产阶级现实 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不断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正是左翼 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除了语言上的文白 之争外,论证基本上是在左翼革命文学运 动与自由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文学派别之间 展开。
1929年停战。
• 2、左翼文学运动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 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党团/国际 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织)强化。 •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 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 《太白》、《光明》等。 • 战斗:“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 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 密杀害)。 •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 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PPT课件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6225d119e8b8f67d1cb91a.png)
的感伤情怀的影响;
同时,对女作家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 的精神内涵——对传统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有 明显的继承;
此外,法国文学尤其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 泊桑的《一生》等作品对于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批 判、对女性命远深切关注、对于爱玛式的女子的描 写以及心理分析的技巧,《少年维特之烦恼》浪漫 主义抒情风格,都对丁玲此类创作有重要影响,甚 至《莎菲女土的日记》的日记体形式,也是从该作 中所受的启示。
1940年代的作品主要 有短篇小说集《我在 霞村的时候》和长篇 小说《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主编《人民文学》、《文 艺报》,并任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 部文艺处处长等职。
从1955年起,被划为“丁、 陈(陈企霞),“文 革”中再次被投入监狱。
2、柔石(1902-1931)的小说创作:
他是在“左联五烈士”中小说成就较高的作家。 他1920年代中期就出版短篇小说集《疯人》、长篇
小说《旧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三姐妹》,这些 作品充满着浪漫抒情的色彩,大都以爱情、婚姻为 题材。
而给作家带来较高声誉的作品,是后期的中篇小说 《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等。
后期从他的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冲 出云围的月亮》、《野祭》、《菊芬》、《最 后的微笑》等作开始描写革命者的恋爱故事, 即 “革命+恋爱”的小说:
其特征为——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人 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曼蒂克的面 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为恋爱所累, 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革命+恋爱” 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又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 克”。
左翼文学概述
![左翼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12606f1da38376baf1fae81.png)
• 1、30年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现在哪四 个方面? 思潮的分流;流派的多元;题材的拓展;个 性的凸现
• 2、30年代文学从文学形态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左翼文学和后五四文学
第二节 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述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 二、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三、 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四、 左翼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 左翼文学思潮
3、创作方法的探讨
• 三次转变:“革命浪漫蒂克”——“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 “五序 《地泉》”: 1932年左翼文学理论
家瞿秋白、茅盾、钱杏村、郑伯奇四人同 时为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作序,加 上作者的自序,共有五篇序言 。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鲁迅
• 焦点:“人性”
阶级性
• 结果:“左联”的批评界对文学的阶级性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存在一定时代局限。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3、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 • 双方:“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
汶(杜衡) 瞿秋白、鲁迅、冯雪峰、周 扬 • 焦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实质 • 结果:“左联”的批评界对团结“同路人” 和暂时处于中间状态的作家有了初步认识。
现代书局
创造社后期的文学转向
•
1927年底,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等人归国,以
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革新创造社,实现创造社的文学转向,
把革命文学推向新阶段,即无产阶级文学阶段。
• 创办刊物:
创造月刊,1928年2月1日—1929年1月
文化批判,1928年1月15日—5月,出5期
思想月刊,1928年8月15日—12月,出5期
丁玲与萧红
![丁玲与萧红](https://img.taocdn.com/s3/m/3400f57783c4bb4cf7ecd1f6.png)
2、左联时期
• (1)革命文学的创作
• 受左联革命文学倡导的影响,使 丁玲很快从早期带有较强主观色 彩的创作转向“革命加恋爱”的 小说。
• 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合办 “红黑书店”,出版《红黑》杂 志,冬天完成的长篇小说《韦 护》,与1930年完成的中篇《一 九三零年春在上海》同属“革命 加恋爱”小说。
4、当代风云
• 1955年,丁玲被错误定为“丁(玲)、陈 (企霞)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7年被 错划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 团”的主要成员;1958年遭受“再批判”, 被开除党籍,送往北大荒“劳动改造”; “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入狱被监禁五年多。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丁玲的冤案得到平反, 恢复党籍,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 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
军。
毛泽东致丁玲、 欧阳山的信
• 主要作品有短篇《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泪眼模糊中的信念》 (后改名《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夜》、 《在医院中》,散文《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 之役》,杂文《三八节有感》等。
• 1948年6月,完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最早 出现的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丁玲创作生涯 的里程碑,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后被译成多种 外国文字。
2、左联时期
• (2)左翼文学创作 • 丁玲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作上力图摆
脱“革命加恋爱”模式,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了 以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的中篇《水》,正面描绘 血火交织的阶级斗争,受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高 度重视与赞扬。
• 《水》标志着丁玲创作的重大转向:由女性小说 转向左翼小说,由“布尔乔亚的立场转向了普罗 文学”。
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0e4ea1a227916888486d744.png)
叶紫的创作
农民出身 933年短篇小说《丰收 丰收》处女作和代表作。 “丰收成灾”主题(茅盾 茅盾《春蚕》、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 丰收成灾》型小说
3
反文化“围剿”的斗争 的斗争 .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新月派,“自由 与“第三种人”,“论语派 论语派”以及“京派” 光潜、沈从文等 .与右翼文学思潮斗争 与右翼文学思潮斗争:“民族主义文学” .文艺大众化运动: 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三、文艺界抗日 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三 统一战线 一)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제4절 좌련의 문예사상투쟁 좌익시가 좌익소설(1) 좌익소설(1) 좌익소설(2) 좌익소설(2)
제1절 좌련의 문예사상투쟁
(一)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1.“五四”时期,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 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 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什么是新文学》。 2.20年代初期,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 倡导: 肖楚女的《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生活》——邓中夏的《贡 于新诗人之前》—— ——恽代英的《文学与革 命》——沈雁冰的《 《论无产阶级艺术》—— 迅的《革命文学》
(一)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1.左翼革命作家:茅盾 茅盾、丁玲、张天翼、 青、臧克 家、沙汀、 、艾芜等 2.民主主义作家:老舍 老舍、巴金、曹禺等 (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1.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2.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1.现代诗派崛起:戴望舒 戴望舒、卞之琳等 2.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 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施蛰存、
左翼作家的小说PPT课件
![左翼作家的小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be40b9d0d233d4b14e695e.png)
二。 、“革命现实主义”的探索阶段
• 事实上,革命文学作家在一开始提倡的就是“革命 的现实主义”,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去 使用了“拉普”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理 论,加上自己的经历和未彻底改造过来的小资产阶 级世界观,从而形成“革命的浪漫谛克”的偏向。
• 革命现实主义的最初形态也是20年代末从苏联和日 本搬来的“新写实主义”(又译“新现实主义”,P27)。 “新写实主义”以一个“新”的前置限定词拉开了 它与旧写实主义的区别,它将一种特殊的政治革命 立场引入了现实主义,并规范着其后的革命文学发 展思路。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P23)
• 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中,一些倡导者已经按照 他们当时对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解,进行了创作的实 践。他们主张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去表现生 活,在题材上强调表现革命斗争和工农群众的生活。 这是无产阶级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的标志。
• 无产阶级文学经历了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3
一、“革命的浪漫谛克”时期
• “革命的浪漫谛克”指1928~1930年间普罗作 家创作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即不从社会生活的真 实面貌出发,而是按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生活的 幻想,任意编造情节,表现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 调,在题材上多写“革命加恋爱”,突变式英雄 等等;在艺术上用形象图解政治,公式化、概念 化、标语口号化的倾向盛行。总之,“革命的浪 漫谛克”是指在当时特定条件下,革命文学创作 中表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和狂热,导致任 意违反现实主义原则的虚假编造和作品的浮嚣气 氛。
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对个人的压迫,就是这些人参加革命的 动机。参加革命后,他们中的有些人,或者对男女的性爱
显得轻狂,或者对残酷的斗争抱有一种狂热,他们生活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求学曾飘泊于湖 南常德、长沙、上 海等地;
1924年到北京后, 接受了五四新思潮 的影响。
1927年底和1928年初在 《小说月报》发表 《梦珂》和《莎菲女 士的日记》而成名于 文坛,此后,便一发 不可收。
早期的小说主要收入 《在黑暗中》(1928年)、 《自杀日记》(1929年)、 《一个女入》(1930年) 等三个集子中。
用政治抒情诗(或红色鼓动诗)来概括和总结殷夫 的诗,是十分贴近诗人的创作实际的,殷夫的政治 抒情诗代表了新诗自身发展的一种路向。
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称殷夫的诗:
“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 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炼,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 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显有“五四” 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的感伤情怀的影响;
同时,对女作家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 的精神内涵——对传统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有 明显的继承;
此外,法国文学尤其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 泊桑的《一生》等作品对于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批 判、对女性命远深切关注、对于爱玛式的女子的描 写以及心理分析的技巧,《少年维特之烦恼》浪漫 主义抒情风格,都对丁玲此类创作有重要影响,甚 至《莎菲女土的日记》的日记体形式,也是从该作 中所受的启示。
《我在霞村的时候》则表现了“我”对年轻的贞贞 的同情,以及与对解放区仍然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 识的批判;
贞贞在身体遭受践蹋之后仍然坚强、自尊,不接受 任何廉价的同情,对生活依然充满理想,它同时告 诫人们反封建任务的艰巨性。
《在医院中》是丁玲的短篇优秀之作,小说通过 女知识青年陆萍在解放区医院工作的经历揭示了 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改革与反改革的矛盾, 揭示了在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 官僚主义作风。
柔石的创作大都秉承了五四新文学精神的 传统:
探索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道路,关注下层劳 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幸命运,后者更有作 家自己在题材上的独特发现。
《为奴隶的母亲》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三、左翼重要作家——丁玲与张天翼
(一)丁玲(19041896)的小说创作:
1、作家概况 丁玲,原名蒋冰之,
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掀 起的个性解放的最强音随着历史的发展只剩下凄厉 的哀鸣。
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身处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 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 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成功地捕 捉了一个叛逆、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的时代声音。
莎菲这种迷惘、绝望的心绪甚至在一个乡下女 孩阿毛(《阿毛姑娘》)的身上也流露出来。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踏人文坛, 1925年1月出 版诗集《新梦》,192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说创 作。
他十分赞同 “文学就是宣传”的文学主张。
其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和短篇集《鸭绿江 上》充满诗情与浪漫色彩,前篇作品被称为 “革命文学的发轫之作”;
《短裤党》是一部着力描写上海工人的武装起 义的作品。
丁玲与胡也频
1930年加入左联, 兼任其机关刊物 《北斗》的主编。
1932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后被国民党
逮捕监禁三年,
1936年经中共组织
营救出狱赴陕北延
延
安;
安
主编过《解放日报》 的文艺副刊。
时 期 的
丁
玲
1930年代的作品为短 篇小说集《一个人的 诞生》、《水》和 《夜会》,中篇《一 九三O年春上海》, 以及长篇小说《韦护》 和《母亲》等。
诗作《别了,哥哥》,是诗人与自己当国民党军官的 哥哥决裂的倾述,又是一个无产阶级战士发自内心的 宣言。
革命的信念和诗的激越情感,构成了殷夫诗歌的基调。
从革命的生活中提炼诗情,殷夫的诗充满理性的意 识形态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强调诗歌对于革命运动 和革命实践的鼓动和记录。
殷夫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诗歌艺术与革命的关系, 《血字》无论构思还是诗美的意象追求,都可见诗 人的独具匠心的艺术追求。
茅盾亦曾说这是一篇标志着“过去的‘革命与恋爱’ 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
作家此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作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等则延续了 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
《母亲》是作家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所创作的,它 展示了“母亲”曼贞那一代女性寻求自立、追求真 理的艰难历程。
《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 是她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品,三篇小说连续发表在 《小说月报》头篇显目位置上,给1920年代末相 对沉寂的文坛带来震动。
《梦珂》的女主人公本为一正直、善良、有同情心的 女孩,但在学校、在姑母家、在社会上遭遇一系列卑 鄙、险恶的人事后,她渐渐地变了,为了能生存下去, 她不再反抗了;
小说控诉社会如何吞噬一位曾经对生活抱有理想和充 满幻想的女孩。
《莎菲女士的日记》(《小说月报》,1928年 第19卷第2号)是丁玲该类作品的代表作:
莎菲形象的分析
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 是茅盾所谓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 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茅盾:《女作家丁 玲》);
戴平万的小说《丰收》,楼建南(楼适夷)的《挣 扎》、《盐场》,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 《到莫斯科去》等等。
茅盾、瞿秋白等对这种文学模式曾给予批评。
1932年胡风书局重印华汉《地泉》:
书前有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和作者本人 的五篇序言,对此创作方法给与批判,以倡导唯物 辩证法的创作方法(这是又一个新的错误);
3、丁玲193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 1930年代,丁玲力求突破自身情绪的宜泄,创作了以
革命者为主人公的《韦护》、《1930年春上海之一、 二》。
1931年秋丁玲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 《水》,它标志着丁玲创作的明显转变,受到左翼理 论家热情欢迎。
冯雪峰指出这篇小说“取用了重要的巨大的现实的题 材”,“在现象的分桥上,显示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 正确的坚定的理解”;该作有了新的描写方法:“不 是一个或二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 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的行动的开展”,它是左 翼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
1940年代的作品主要 有短篇小说集《我在 霞村的时候》和长篇 小说《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主编《人民文学》、《文 艺报》,并任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 部文艺处处长等职。
从1955年起,被划为“丁、 陈(陈企霞)反党集团”, 1957年又定为“右派”, 次年流放到北大荒,“文 革”中再次被投入监狱。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革命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革命青年 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 中迅速蔓延开来。
类似的作品还有:
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 《转变》);
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 (又称“华汉 三部曲”,包括《深人》、《转换》、《复兴》);
这篇小说一方面发扬了丁玲小说长于人物心理透 视的艺术手法,一方面又加强了现实的批判力量, 这在当时的延安形成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引起广泛的争论,并受到不应有的批评。
4、丁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1)丁玲小说具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丁玲曾分析自己写小说的初衷,是因为“对社会不满, 自己生活的无出路,有许多话须要说出来,却找不到 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了笔, 要代替自己来给这社会一个分析”(丁玲《我的创作 生活》)。
华汉认识到这是“把现实的残酷斗争神秘化,理想 化,高尚化,乃至浪漫蒂克化。”
茅盾将此概括为:政治宣传大纲加公式主义的结构 和脸谱主义的人物。
蒋光慈虽希望在其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 (又名《田野的风》)中清除这种流弊,但作 品还未出版作者即辞世。
二、“左联”五烈士的创作:
1、殷夫(1909-1931)诗创作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一、“革命+恋爱”的 小说模式
左翼文学首先是以“革 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出现的,其代表作家— —
蒋光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01-1931)
又名光赤,河南固始县 人,1921年5月至莫斯 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 习,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1924年秋归国后至上海大学任教,11月与沈泽 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
2、柔石(1902-1931)的小说创作:
他是在“左联五烈士”中小说成就较高的作家。 他1920年代中期就出版短篇小说集《疯人》、长篇
小说《旧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三姐妹》,这些 作品充满着浪漫抒情的色彩,大都以爱情、婚姻为 题材。
而给作家带来较高声誉的作品,是后期的中篇小说 《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等。
他是左翼文学的前驱诗人,他的短暂一生献给了革命和诗歌。 1929年起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1年2月就被反动派秘
密杀害,年仅22岁。 生前有诗集多部但均未出版,影响较大的是经鲁迅收存,并
为之写序的诗集《孩儿塔》。
殷夫诗歌创作个性的形成,与一个成熟的职业革命家 的成长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位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知识女 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这个社会并没有她的理 想之地。
她转而追求理想的爱情,理想的男性,却也只能令 她失望——苇弟只是一个会将泪水洒在她的手背上 的柔弱男孩,而凌吉士漂亮迷人的外表下掩盖的却 是庸俗龌龊的灵魂。
对异性的失望其实是莎菲对整个社会的绝望,她于 是在无望无爱中病态地生活着。
尽管丁玲的创作道路有过一些变化,但她一直未曾放 弃过社会批判意识,她笔下人物的心态其实就是作家 内心世界之流露,这使得丁玲作品具作家强烈的主体 意识。
因此,她的小说叙述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心 灵世界的流动,而目标则往往指向社会批判,它们是 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