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合集下载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一开头,就可以看出老师是把这篇课文作为写人的文章来教的。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形象,是对的。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

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两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过渡:看来,这位少年他是非等到吴王不可了。

三天后,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他是怎么与吴王交谈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

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 点评螳螂捕蝉_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 点评螳螂捕蝉_苏教版

语文展示课《螳螂捕蝉》教学实录及评析师:今天很有意思,一个穿蓝马甲的老师和一群穿灰马甲的同学在一起上课。

你们身上有个牌,我的身上也有一个牌。

是吧?今天呀,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

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举起右手的食指,书空。

(板书:螳螂捕蝉)师:来,一起读一下这个故事的题目。

预备,齐——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今天呀,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生:(答)螳螂捕蝉。

师:故事的题目是——生:螳螂捕蝉。

师:有点讲故事的味道了。

那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出声地、响亮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

(生读课文)师:大点声。

(放幻灯: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师:孩子们,摇头晃脑认真读书的样子,那是课堂上最美的样子。

不知道字音读准了没有?大屏幕上有四个词语,大家练习一下。

(生练读)师:谁来读读?(生读)师: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

有一个字读得不太正确,听出来了吗?生:应该是乘(chéng)虚而入。

师:对,乘虚而入。

你教大家读一遍。

生:乘(chéng)虚而入师:嗯,很好。

我们一起再读一下这四个词语。

横着读。

预备,齐——(生齐读)师:好极了!那么词语放到句子里,能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我们试一下。

(放幻灯)师:这是第一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师:嗯,下一次小喇叭选播音员,我推荐你去!看下一句。

(放幻灯)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师:嗯!吴王英明。

谁再来试试?(生读)师:有吴王的样子。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

(生默读课文)师:谁来说?(生答)师:三句话,把起因、发展、经过干净利索地告诉了大家,是吧?谁能不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故事?还记得那四个词语吗?试一试?(生答)师: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有了故事的味道了。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表演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生动地再 现《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增强对 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螳螂捕蝉的原理
螳螂利用前足的特殊构造 ,通过快速捕捉和刺击猎 物,实现高效的捕食。
蝉的特征
蝉具有透明翅膀和强飞行 能力,但身体较为脆弱, 容易成为螳螂的猎物。
螳螂的捕食策略
螳螂通过隐蔽自己、快速 出击和利用锋利的前足来 捕捉猎物。
导入问题
如果你在吴国,你会如何选择? 是跟随吴王攻打楚国,还是反对 他的决定?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 背景和寓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 力,能够从故事中提炼出 寓意。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 的行为和动机,培养他们 的同理心和道德判断。
课程安排
01
02
《螳螂捕蝉》课堂实 录
汇报人:
2023-12-2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文内容解析 • 课堂互动环节 • 课堂小结 • 课后作业与延伸阅读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描述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吴王 准备攻打楚国。为了防止国内反 对意见,他决定采取强硬措施, 包括处决所有反对者。
02
课文内容解析
故事背景
01
春秋战国时期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各国
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战争不断,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
化。
02
吴国与楚国的战争
故事中提到的吴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是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个重要组成

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doc

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doc

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师: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

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

(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

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师: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生:她加上了一些词,听起来更生动了。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

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

(众笑)生:然而蝉万万没想到死亡正向它*近。

《螳螂捕蝉》第二教时_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二教时_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二教时《螳螂捕蝉》第二教时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卡片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谈谈吴王的话?卡片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2、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卡片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自主质疑,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二、读书圈画批注,感悟少年劝说之“妙”。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

2、交流:▲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师:那故事的内容是……(引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①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入手体会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螳螂”:“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经过交流揭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

6下10《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6下10《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螳螂捕蝉》一.读文质疑,明确研究重点。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螳螂捕蝉》。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和少年都进行了劝阻。

面对大臣们的劝阻,吴王的态度是什么?【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一下子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进入情境。

】生:读课文第一小节吴王说的话。

师:大臣们的劝阻失败了!面对少年的劝阻,吴王的态度又是什么?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少年的劝阻却成功了!由此,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生1:为什么大臣们劝说失败,而少年却能劝说成功?生2:少年是怎么劝吴王的?生3:少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生4: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通过两个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少年的成功之处。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中的少年很感兴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来研究少年,研究他为什么能劝说成功。

二.创设情境,自主研读体验。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读读大臣们是怎么劝阻吴王的,再读读少年又是怎么劝说的,比较起来思考,你认为少年为什么能劝说成功,最终让吴王想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国这个道理。

生1:大臣们是告诉吴王如果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虽然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而少年是通过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的。

生2:大臣们是直接给吴王讲道理,而少年却是说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启发吴王,点拨吴王自己去悟出道理的。

师:由此看来,同样是“劝”,大臣们的劝是——生1:直接劝。

生2:直柬。

师:“直柬”,这个词用的好。

直截了当,毫不拐弯地劝柬。

生3:那少年的“劝”就是巧劝,妙柬。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少年的巧劝。

】师:劝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就不同。

那再想一想,少年为什么不讲别的故事,单选《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劝”呢?这里是否还有“巧妙”呢?《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先来读一读,能读好么?要把三个小动物的动作读读清楚,特别还要读好“它们都是‘却不知道’”。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开场导入(5分钟)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主要的情节是什么吗?学生:主要讲了螳螂在树上等待蝉的故事,最后螳螂成功捕捉到了蝉。

教师:很好,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了解螳螂捕蝉的策略和技巧。

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跟我一起读课文。

朗读课文(5分钟)教师:请大家跟我一起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地方。

(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带领学生重点读出螳螂捕蝉的策略和技巧)讲解关键词(5分钟)教师:在课文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重要的词汇,比如“不免”、“入了圈套”等等。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解释并理解这些关键词)分析课文(10分钟)教师:大家对于螳螂捕蝉的策略和技巧有什么了解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螳螂捕蝉的策略和技巧,包括:等待、靠近、出击等等)教师:现在,我将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有没有类似于螳螂捕蝉的经历或者观察到的生物捕食的策略和技巧?(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历)综合讲解(15分钟)教师: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精彩,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不同生物捕食的策略和技巧。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各种生物的捕食策略与技巧)拓展阅读(10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了解了螳螂等生物的捕食策略和技巧,那么,你们还想了解哪些生物的捕食方式呢?请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教师:很好,下面我将给大家分发一些资料,让你们了解一些有趣的生物捕食方式。

(教师分发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料)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策略和技巧,并通过讨论与拓展阅读了解了更多生物的捕食方式。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策略和技巧,还了解了其他生物的捕食方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做得非常棒!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螳螂捕蝉》的第三部分。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姓张.知道张老师爱好什么吗生:不知道.师:告诉大家,我喜欢唱歌.同学们想不想听张老师唱歌生:想!师:好!那张老师就给大家唱上一段.2002年的第一场雪(生鼓掌)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2002年的第一场雪》.师:对.谁的歌生:刀郎.师:看来大家都是追星族.好,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刀郎的名字.(师板书:刀郎)师:同学们,我们在"郎"字的左边加上"虫"字旁就成了另外一个字———"螂".生:刀螂.师:对,"刀螂"就是"螳螂","螳螂"是"刀螂"的学术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螳螂"有关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二)精读感悟1.品读课文9—11节,直奔重点.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出示大屏幕),谁愿意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生举手,师指名一生读)师: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词语,横行看,边看边想每一行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再读读这些词语,这样你会读得更好.自己先试试.(生自由读)师:谁愿意读(指名一生读),你这么一读,张老师仿佛看见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蝉.看来弄清了词语之间的关系,词语照样可以读得———有感情(生接).就像这个同学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生齐读)师:这样一读,我们的头脑中呈现出了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出示大屏幕),尽可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的这些词语,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自己先练习一下.生:清早,一只蝉悠闲地趴在树枝上自由自在地唱着歌,师:"唱歌"这个词用得好,讲下去.生:谁知道,蝉身后有一只螳螂要吃它,这只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幅凶猛的样子,师:很紧张,好听.生:谁又想得到,就在这只蝉的背后,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这只螳螂呢.师: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你一定读了很多书,可以称得上故事大王了.(生很高兴)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其实是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接).课文中的少年给吴王也讲了这个故事,打开课文,快速找找,哪几节直接写了故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9—11节.边读边想,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用笔划下来.(生大声朗读9—11节)师:同学们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生:我找的句子是: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师:这句话给老师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师:联系刚才所读的故事,请你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边板书"蝉,螳螂,黄雀,眼前利益,身后祸患"边指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说明.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这句话可以看出蝉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喝到露水,背后的祸患是螳螂要捕捉它.生:(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这句话可以看出螳螂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蝉,背后的祸患是黄雀要啄它.生:(读)"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这句话可以看出黄雀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螳螂,背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要打它.师:是的.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关系可以这么来表示:捕啄蝉←螳螂←黄雀师:蝉和螳螂之间用什么动词好生:捕或捉.师:螳螂和黄雀之间呢生:啄师:这句话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谁来读这句话(生有感情地读.)师:有一个词他读得很好(生答:一心),谁再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你把一个标点符号读得很到位.什么标点符号生:感叹号!师:对!像他那样,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生齐读)2.品读课文1—8节,感悟中心.师:"听了少年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请联系课文第1节想一想.生:我想这时候吴王可能会想到自己将要攻打楚国的事,自己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攻打楚国的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身后隐伏的祸患,所以这个举动是冒险的.师:你这里提到了一件事.就是———生:吴王攻打楚国的事.师:对.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还不知道这件事呢!第几节写了(生不约而同地读了第一节)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师: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大臣们怎么想生:大臣们会想,吴王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较大,但其他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那后果会不堪设想.师:我们就来设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生:我认为吴王攻打楚国会两败俱伤,而这时诸侯国如果来攻打吴国,吴国的兵力会大大减少,会抵挡不住的.生:吴国的百姓会流离失所,甚至会家破人亡.师:正所谓"兴,百姓苦"———生:"亡,百姓苦"啊.生:士兵会战死在疆场,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人,让人感到很凄凉.师:是啊,醉卧沙场君莫笑———生:古人征战几人回.师:能打吗生:不能.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这句话.师:能不能仿照老师写"蝉,螳螂,黄雀"之间关系的样子,把吴国,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生写,师巡视指导后指一生到黑板补充板书)生:其他诸侯国←吴国←楚国师:下面的同学想想他写得对不对,有改进的地方吗生:应该把他诸侯国和楚国调换过来.师:(对着板书的同学说)你认为有道理吗你觉得有道理就改过来.(生完善板书)。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2篇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2篇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学习课文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②指名讲这一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

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螳螂黄雀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

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⑥练读“蝉、螳螂……祸患呢!”⑦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⑧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走进角色体验内心探究感悟——《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通用13篇)

走进角色体验内心探究感悟——《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通用13篇)

走进角色体验内心探究感悟——《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通用13篇)走进角色体验内心探究感悟——《螳螂捕蝉》第二教时篇1 【师生问好,孩子宣誓】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请和我一起写写字好吗?【孩子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师:大家都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故事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生:是吴王和少年。

少年】师:对,【师板书:吴王】那这两个人谁为主?生:少年。

师:那我把“少年”写得高一些。

现在黑板上有三个词: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

故事大家都读过了,谁能用上这三个词把故事的大概意思给大家讲一下呢?生:少年用“螳螂捕蝉”这个道理要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好!还有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少年通过“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提醒了吴王,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考虑做了之后的结果。

师:那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生:明白了不能攻打楚国的道理。

师:吴王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不是结果。

结果是最后打消了攻打的念头。

好的,你先请坐。

还有谁愿意来谈一谈?生:吴王一开始决定攻打楚国,但是一些大臣反对他的意见,吴王就说谁要是敢来劝阻就处死谁。

而一个少年却很聪明,他利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提醒了吴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好的,介绍的非常的详细。

“螳螂捕蝉”如果作为一个来讲,还有词语叫?生:黄雀在后。

【师板书】师:那谁会讲这个成语故事?生:一只蝉趴在树枝上喝水,它没发现他后面有一只螳螂正要吃掉它。

而螳螂眼睛只盯着蝉,它却没有发现一只黄雀就在它的后面也想吃它。

而黄雀也没有发现,在它的后面,有一个少年正拿着弹弓在向它发射。

师:很不错,请坐。

还有谁能更流畅地讲一讲?生:一天,蝉趴在树枝上在静静地喝着露水,【师提醒若加上“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会更好。

】但是他不知道螳螂正在伸着爪子准备向它发起进攻,而在螳螂的后面,一只黄雀也准备向它进攻,与此同时,黄雀的后面一个少年也拿着弹弓在瞄准它。

师:大概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想想还能怎样说的更清楚呢?生:从前,在一个花园里长着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正趴在树枝上喝着露水,可是它没有想到它后面有一只螳螂正伸着爪子准备吞噬这只蝉,但螳螂更没有想到的是,黄雀也在它的身后伸长脖子要吃掉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我姓张。

知道张老师爱好什么吗?生:不知道。

师:告诉大家,我喜欢唱歌。

同学们想不想听张老师唱歌?生:想!师:好!那张老师就给大家唱上一段。

2002年的第一场雪……(生鼓掌)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2002年的第一场雪》。

师:对。

谁的歌?生:刀郎。

师:看来大家都是追星族。

好,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刀郎的名字。

(师板书:刀郎)师:同学们,我们在“郎”字的左边加上“虫”字旁就成了另外一个字——“螂”。

生:刀螂。

师:对,“刀螂”就是“螳螂”,“螳螂”是“刀螂”的学术名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螳螂”相关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点评:教师充分利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和学生聊天,以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现场气氛。

利用“郎”和“螂”的谐音,由歌手刀郎巧妙地引出“刀螂”,再引出“刀螂”的学术名字“螳螂”,最终引出本文课题。

开场白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语言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二、精读感悟1. 品读课文9~11节,直奔重点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出示大屏幕),谁愿意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生举手,师指名一生读)师:读得准确流利、声音洪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词语,横行看,边看边想每行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再读读这些词语,这样你会读得更好。

自己先试试。

(生自由读)师:谁愿意读?(指名生读)你这么一读,张老师仿佛看见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蝉。

看来弄清了词语之间的关系,词语照样能够读得有感情。

就像这个同学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师:这样一读,我们头脑中就会表现出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出示大屏幕),尽可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的这些词语,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自己先练习一下。

生:清早,一只蝉悠闲地趴在树枝上自由自在地唱着歌。

师:“唱歌”这个词用得好,讲下去。

生:谁知道,蝉身后有一只螳螂要吃它,这只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幅凶狠的样子。

师:很紧张,好听。

生:谁又想得到,就在这只螳螂的背后,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这只螳螂呢!师: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

你一定读了很多书,能够称得上故事大王了。

(生很高兴)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其实是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课文中的少年给吴王也讲了这个故事,打开课本,快速找找,哪几节直接写了故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9~11小节。

边读边想,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用笔划下来。

(生大声朗读9~11节)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看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师:这句话也给张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看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师:联系刚才所读的故事,请你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边板书“蝉、螳螂、黄雀、眼前利益、身后祸患”,边指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说明。

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从这句话能够看出蝉眼前的利益是能够喝到露水,背后的祸患是螳螂要捕捉它。

生:(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从这句话能够看出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能够吃到蝉,背后的祸患是黄雀要啄它。

生:(读)“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这句话能够看出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能够吃到螳螂,背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要打它。

师:是的。

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关系能够这么来表示:捕啄蝉←螳螂←黄雀师:蝉和螳螂之间用什么动词好?生:捕或捉。

师:螳螂和黄雀之间呢?生:啄。

师:这句话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

谁来读这句话?(生有感情地读)师:有一个词他读得很好(生答:一心)。

谁再读这句话?(指名读)师:你读得更好,你把一个标点符号读得很到位。

什么标点符号?生:感叹号!师:对!像他那样,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生齐读)【点评: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课始把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拿来让学生读词说话,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历练了学生的语言,也巧妙地学习了课文的重点小节。

教师注意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把自读感悟的权利留给学生,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教学理念】2. 品读课文1~8节,感悟中心师:“听了少年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请联系课文第1节想一想。

生:我想这时候吴王可能会想到自己将要攻打楚国的事,自己就像故事中螳螂一样,只看到攻打楚国这个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伏的祸患,所以这个举动是冒险的。

师:你提到了一件事。

就是——生:吴王攻打楚国的事。

师:对。

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还不知道这件事呢!第几节写到这件事了?(生不约而同地读了第一节)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大臣们怎么想?生:大臣们会想,吴王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较大,但其他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师:我们就来设想一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生:我认为吴王攻打楚国会两败俱伤,而这时诸侯国如果来攻打吴国,吴国的兵力会大大减弱,会抵挡不住的。

生:吴国的百姓会流离失所,甚至会家破人亡。

师:正所谓“兴,百姓苦”——生:“亡,百姓苦”。

师:是啊,醉卧沙场君莫笑——生: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能打吗?生:不能。

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这句话。

师:能不能仿照老师写“蝉、螳螂、黄雀”之间关系的样子,把吴国、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

(生写,师巡视指导后让一生到黑板补充板书)生:其他诸侯国←吴国←楚国。

师:下面的同学想想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应该把其他诸侯国和楚国调换过来。

师:(对着板书的同学说)你认为有道理吗?觉得有道理就改过来。

(生完善板书)师:同学们看得仔细,发现即时。

这位同学虚心接受,改得准确。

我们向这位同学表示祝贺。

师:这个道理,大臣们向吴王讲过吗?吴王又是怎么说的?生:(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师:吴王固执地说——(师强调“固执”,生再读那句话)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吴王?生:固执的。

生:专横的。

生:凶暴的。

生:顽固的。

师:这是一个听不进别人意见的吴王。

再读读这句话。

师:就是这么一个固执、主观、专横的吴王却被少年的一个故事说服了。

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2~8节,找找少年的劝说有什么巧妙之处。

能够用笔画一画,也能够写上自己的理解,还能够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品读、圈画)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这句话把吴王的兴趣一下子引了出来。

师:为什么?生:因为“有意思的事”谁都想听,况且是“挺”有意思的事。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很会读书。

生:“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这样容易引起吴王的注意,况且王宫花园是吴王休闲的地方,吴王心情高兴,也不会有什么戒心。

从中能够看出他很有计谋,也很有耐心。

师:你有理有据,有雄辩家的风采。

生:他没有直接去劝说吴王,因为他知道直接说出来吴王肯定不耐烦,说不定还会所以掉脑袋,于是想借《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

他在为顺理成章地讲故事做准备。

师:是的。

看来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我们能够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师: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是——生:智劝、巧劝。

师:所以,当吴王听完少年的故事后,他——生: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你能体会吴王现在的心情吗?生:他一定在感激少年,如果没有少年的提醒,说不定他的国家会灭亡。

生:他在为少年的智谋而赞赏。

生:他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好大王嘛!师:学完课文,吴王和少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3~12小节加以体会。

读的时候,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还能够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

(学生练习,配乐朗读)【点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故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品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了对学生实行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三、总结延伸师:同学们已经陶醉在自己的朗读中了。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生:我受到的启发是,只看到眼前有利可图却不知祸害就在后边,这是很危险的。

我们要慎重考虑才能去做想做的事情。

师:正如老子所言:福兮,祸之所倚。

生:我们要为长远的利益着想。

做事之前,要想想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最后再认真选择。

师:从少年身上受到什么启发?生:劝说别人要把握好时机和环境,不能在别人生气时当面指出缺点和错误,应循循善诱,让他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师:讲得真好,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我们能够依此来复述课文。

这是我们今晚的家庭作业。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再见。

【点评:教师架设了生活与文本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准确的情感态度,教给了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课文的方法,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板书设计23 螳螂捕蝉捕啄蝉←螳螂←黄雀攻打乘虚而入楚国←吴国←诸侯国眼前利益←身后祸患【总评】纵观本课教学过程,李老师的设计体现出如下的教学特点: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穿插语言文字训练,如词语复习,用词说话,换词练习,词语训练扎实有效。

在对语言“感悟、积累、使用”的过程中,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二、回归简约,适度拓展。

“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本课始终,多种读书方法穿插其中——教学过程中读书方式多样,个人品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穿插实行,边读边想边注,读写结合,读中感悟。

张老师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三、张扬个性、激扬灵性。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架设生活与文本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并加以引导,留下充足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