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材料论述题集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论述题汇总

七年级历史下册论述题汇总

观点: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论述: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 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 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 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 着运河的方向前进的。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 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促进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 结论:综上所述,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国 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观点:中国古代伟大工程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 的体现。 论述: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 开凿的,它的开通贯穿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加 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是我国朝劳动 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战国时期,李冰在总结前人的经 验,并听取当地人们的建议,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发挥防 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集 体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杰作。
七年级历史下册论述题汇总
观点: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秦 国通过商鞅变法使得国力大增,公元前221年灭亡六国,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 历史上的又一次大分裂时期,杨坚581年建立隋朝, 589年灭掉陈朝再次实现了全国统一。 结论:综上所述,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可阻 完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论述: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料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吉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 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 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的发展。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天力发展科举制 度,创立殿试制度,不拘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科 举制促进了隋唐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结论: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中国古代选宫制度的一大变革,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七年级历史论述题大全

七年级历史论述题大全

七年级历史论述题大全
1.描述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解释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

3.论述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起源和影响。

4.分析罗马帝国崛起和衰落的原因。

5.论述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6.解释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7.论述伊斯兰教的起源、传播和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8.分析明朝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9.论述日本的战国时代及其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10.解释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变革。

11.论述美洲原住民文明的多样性和特点。

12.描述非洲的早期王国和城市国家的兴起。

13.分析蒙古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变革。

14.论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艺术、科学和文化的贡献。

15.解释殖民主义对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影响。

16.论述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17.描述法国大革命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18.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19.论述纳粹德国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20.解释冷战时期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竞争。

七年级历史上册论述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论述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论述题一、关于北京人的论述题。

1. 论述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 解析:-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于古猿提供了直接证据。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等,但又具备了人的一些特征,如能直立行走。

这表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等,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制造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再者,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层,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北京人的群居生活方式也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为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二、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论述题。

2. 论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

- 解析:- 相同点:- 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已经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

- 都过着定居生活。

河姆渡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这些房屋的建造使得他们能够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都饲养家畜。

河姆渡居民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半坡居民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家畜的饲养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肉食来源。

- 不同点:- 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

这种差异是由他们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决定的,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水稻生长;半坡位于黄河流域,气候较为干旱,适合粟的生长。

- 房屋建筑风格不同。

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房屋是为了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这种房屋通风防潮;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则是为了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这种房屋冬暖夏凉。

- 陶器制作风格不同。

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多为黑陶,半坡居民制作的陶器多为彩陶。

七年级下册论述题 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论述题 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论述题整理1、材料论述题(七下第9课)18年春课课练期末检测卷/南安卷(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国防形势的演变,必然也将寻找更合适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

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历程。

最终在东南地区凝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地位。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安作璋《秦汉史十讲》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2分)黄河中下游地区(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8分)观点: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论述:①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②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结论:因此,经过南方经的不断发展,南方成为了新的经济重心。

2、材料论述题(七下第20课)17年秋九年级报刊/南安卷(五)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使自己停滞倒退,与世界隔绝。

它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取长补短。

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关系。

——摘自《历史的沉思》回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策”指的是什么?(2分)闭关锁国政策(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8分)观点: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论述:①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妄自尊大,导致了国势日微;②“闭关锁国”隔绝了世界,阻碍了优秀文化与先进科技的相互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③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很大程度就是由此造成的。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常见材料论述题观点归纳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常见材料论述题观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常见材料论述题观点归纳重要说明:考试中,观点要根据材料变化而改变,不能生搬硬套。

1、隋朝大运河、明长城、北京故宫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富有智慧和创造力。

2、隋朝科举取士制度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3、唐朝兴盛的原因(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重用人才、选贤任能是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

/重用人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合理的政策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4、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唐朝对外关系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双向交流)开放与包容进一步促进唐朝的兴盛(国家繁荣)。

对外开放能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繁荣发展)。

唐朝的文化交流推动亚洲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文明进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

玄奘(鉴真)是中印(中日)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社会稳定是经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良好的政策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宋元时期的科技【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

】中国文明曾经影响了全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7、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对外开放能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繁荣发展)。

8、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9、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二、补充知识:清朝科技衰落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与腐朽2)封建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3)“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4)文化专制、思想控制使科技失去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哪些条件?对于古代对外交往应该如何认识?条件:①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

②发达的交通(海陆)、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其客观条件。

七上历史论述题

七上历史论述题

七上历史论述题
1. 请论述中国古代的农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请论述唐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对外交往。

3. 请论述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4. 请论述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革。

5. 请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

6. 请论述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7. 请论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8. 请论述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9. 请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10. 请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长城建设和意义。

2024年春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复习:论述题

2024年春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复习:论述题

2024年春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题复习:论述题一、题型分析(一)提问方式1.材料呈现方式:文字、表格、图片2.常用表述方式:选取材料中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二)注意事项答题构成:观点(2分)+论述(6/8分)+结论(2分)1. 观点:(1)观点句式:“什么是什么”(2)观点来源途径:材料提取、课本获取。

找出材料开头给予的核心关键词,加连接词,如(促进、有利于、加快、推动、适应……)组成观点,即一句肯定式的陈述句。

(3)注意:观点为陈述句,不超过15字,不使用标点。

2.论述(1)要求:要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史论结合,运用正确的历史术语,史实完整正确,一般为史实的意义、作用、地位等。

(2)论述一般格式:史实+论述(史实的意义、评价、作用、地位等)。

论据1:相关史实+由史实得出的小结论;(表述:怎么做+ 怎么样)——来自材料论据2:相关史实+由史实得出的小结论;(表述:怎么做+ 怎么样)——结合所学(3)注意:需要有两个史实作为依据。

3.结论不能照抄观点,呼应观点,小结提升,用“综上所述……,因为……所以……,因此……,由此可知……等。

(1)添油加醋法:在原来观点上增加适当的词句补充;(2)改头换面法:用表述不同但本质意思相近的句子替换观点。

二、观点整理方面观点史事统一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589年,隋朝统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并立。

●1279年,元朝统一。

对外交往①文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②(时间)中外交流频繁③中外交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④对外交流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频繁民族关系①(时间)民族交融得以加强。

②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友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④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议和●回族●元朝多民族国家制度创新①制度完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制度创新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七年级下册论述题

七年级下册论述题

七年级下册论述题一、关于青春成长类。

1. 论述题: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请论述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应如何正确对待这些生理变化。

- 解析:- 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可能会让青少年产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例如,身体外形的变化,如身高迅速增长、体型变化等,会使青少年更加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可能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外貌产生过度的关注或者不自信。

- 性机能的成熟可能会带来心理上的羞涩、好奇等情绪。

青少年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

例如,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会感到紧张或者兴奋。

- 正确对待生理变化:- 青少年要接受自己的生理变化。

认识到这些变化是正常的成长过程,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例如,要明白青春期长痘是激素变化的正常结果,而不是自己的缺陷。

- 注重外在形象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

不要过分在意外貌的不足,而是通过提升自己的知识、品德等内在素养来增强自信。

- 在性意识萌动方面,要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

尊重异性,与异性保持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遵守道德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2. 论述题: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和自强。

请论述自信和自强在青春成长中的作用以及青少年如何培养自信和自强品质。

- 解析:- 自信和自强的作用:- 自信的作用:自信让青少年充满激情。

在青春的探索中,自信的青少年相信自己的能力,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

例如,在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时,自信的学生能够大胆地站在舞台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会因为害怕出错而退缩。

自信能够激发潜能,使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自强的作用:自强的青春态度,会给青春的探索带来无限的动力。

自强的青少年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例如,在学习上,自强的学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气馁,而是努力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七年级古代史-观点论述题

七年级古代史-观点论述题

七年级历史(上)材料论述题归类1.民心得失材料: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引起人民强烈不满,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架,建立了商朝。

商朝末年。

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

纣王自焚。

商朝灭亡。

周或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由于夏桀暴虐,欺压百姓,重用奸臣,驱逐贤才,最终慢慢失去了民心,导致百姓的不满与日供增。

商汤则十分重视人才,虚心听取部下的建议,并且不惧强权,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压迫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得到了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老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君统治着民众,但是老百姓就像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结论:综上所述,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就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2.制度创新材料:那县制产生之前,由于长期推行“列土封候”的管理制度··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大局的稳定,他们强烈要求必须改变已经日益陈旧落后的分封制,实行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并通过郡县制度将中央政府即皇帝的意志不折不扣地“一竿子”差到底。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也迫切希望能够有个统一的和平的社会环境来体养生息与发展生产。

郡县制,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

是否非取名“郡县”或“郡县制”已经毫不重要,关键的是通过对行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索,终于创选出来了一种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拥护的新型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现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观点: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论述:春秋时期,西周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方式,维护了秦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大局的稳定。

七年级历史上册论述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论述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论述题一、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有何重要意义?1. 题目解析。

- 本题考查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需要从多个方面阐述其对古人类进化研究的价值。

2. 答案。

-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之一。

通过对北京人化石的研究,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

例如,北京人的头骨,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等,但又有很多人类的特征,这为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从猿到人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如打制石器,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

这些粗糙的石器表明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也体现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智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堆,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可以用来取暖、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等。

烧烤食物使人类的食物更容易消化,有利于人类体质的发展,尤其是大脑的发育,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异同点?1. 题目解析。

- 本题要求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分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2. 答案。

- 相同点:- 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妇女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在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很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能都是由妇女主导制造和使用的。

- 都过着定居生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

这种定居生活是因为他们都从事农业生产,需要相对固定的住所来储存粮食和生活用品。

-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同时他们都饲养家畜,如猪、狗等,这表明他们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从采集和渔猎为主逐渐向农业和畜牧业转变。

- 不同点:-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

(完整版)七年级材料论述题集

(完整版)七年级材料论述题集

材料论述题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

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2)观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南北大运河是联系中国南北的纽带论述: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材料摘抄),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七年级上册历史论述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论述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论述题
1.请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并评价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3.论述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分析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5.论述宋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6.简述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7.论述明朝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8.分析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9.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背景和社会影响。

10.分析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1.简述唐宋时期禅宗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2.论述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3.分析明朝时期西学东渐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4.论述清朝时期满族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5.简述秦始皇陵的建筑特点和历史价值。

16.分析汉长城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17.论述唐大明宫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地位。

18.分析宋东京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9.简述元上都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

20.论述明清故宫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七年级上册材料论述题

七年级上册材料论述题

七年级上册材料论述题As a seventh-grade student studying the material in the first semester, I have encountered a variety of topics that have sparkedmy interest and challenged my thinking. 作为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的材料中,我遇到了许多吸引我兴趣和挑战我的思维的话题。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topics we have studied is the exploration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Learning ab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customs of civilizations such as the Egyptians, Greeks, and Romans has been both fascinating and eye-opening. I have been amazed by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ophisticated societies that existed thousands of years ago. For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yramids in Egypt and the intricate architecture of the Parthenon in Greece are just a few examples of the incredible feats accomplished by these ancient peoples. 学习探索古代文明是我们学习的最引人入胜的话题之一。

了解像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等文明的成就和习俗既让人着迷,也让我大开眼界。

七年级历史上册论述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论述题
素材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1929年中国古人 类学家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饼世界。建国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 遗迹等新材料,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素材二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 统称。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 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 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问题: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长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示例一:观点: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百家争鸣”的作用可拟定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论述:根据拟定的观点,可从“铁制农具 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百家争鸣的作用方面进行论述。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纷 争的局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政治方面,使国富兵强。思想上呈现出百家争 鸣的局面、儒家、法家等不同学派,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结升华,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经济,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示例二:观点:根据材料“实行 分封制、诸侯纷争,统一中国”的作用拟定观点为: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 据走向统一。 论述:根据分封制、诸侯争霸、统一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论述。西 周建立之后,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 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动荡之中,秦国最终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战乱分裂的局面,结束了这一 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观点论述题汇总

七年级历史上册观点论述题汇总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
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 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 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 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展 开论述。(要求观点新颖,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观点:传说具有强烈的想象性和艺术性,同时,也反映了上古人民生活 水平和生活环境的特征。
论述:传说是远古人们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头讲述的他们前辈的故事,在不断的口头转述过程 中,故事被不断的艺术加工,它蕴含了人们对故事本身大胆的想象和改 造,并非现实生活科学反映,它具有强烈的想象性和艺术性。因为远古 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先民以 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所 以这些传说故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特 征。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战 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概述(叙述或简介)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 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比较准 确全面)
情节:战国末年,礼崩乐坏、群雄逐鹿,各诸侯国纷纷实行 改革(或卫鞅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经过系列变法,秦国日 益强大)。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运动。 概述和评价: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 诸侯国纷纷实行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 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各国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个 社会前进的步伐。 (若情节为卫鞅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经过系列变法,秦国日 益强大;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都围绕商鞅变法来回答亦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论述题1 、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

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2)观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 南北大运河是联系中国南北的纽带论述: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材料摘抄),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 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隋朝(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

(1 )指南针是什么朝代发明的?(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北宋(2)观点: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中国的科技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发展)论述: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后,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印刷术变成欧洲新教的工具(材料摘抄);指南针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打败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去,基本上都是在单独行走。

当他走到沙漠边缘时,有人劝他不要单身进入沙漠,但他已经下定决心,他绝不半途退缩此人凭借坚强的毅力,艰难前进,经过无数艰难险阻,他终于到达天竺,到处拜访高僧大师学习佛经。

后来开始讲经说法,成为天竺水平最高的佛学家。

但他放下了所有的荣誉,携带大量的佛教经典踏上返唐之路,后居长安讲解佛学,并将自己西行所见所闻100 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撰成一书,成为现在研究古代西域、印度的重要资料。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但是影响却是全世界的,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1)材料中的这位“伟大僧人”西行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求取真经(2)观点:玄奘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玄奘西行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论述: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并回到祖国(历时十余年,跋涉五万余里,取得657 部佛教经典回国),在长安专心译经和讲学,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文化、地理的重要资料,成为当今世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重要史料)促进中印文化交流5、按照唐代的规定,二十一岁为男丁,需为政府服役。

但太宗却下旨征满十八岁未成丁的男子入伍。

当时征对皇帝这一诏书总是抗拒,顶着不办。

于是太宗召征上殿质问。

征严肃的说:“臣听说,竭泽而渔,不是得不到鱼,而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焚林打猎,不是抓不到野兽,而是明年就无兽可打了。

如果未成丁的男子,都征召入军,那么租赋徭役,将靠什么供给?况且近年来国家的卫士卒,不堪攻战,哪里是因为人数少?都是因为待遇不公,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如果精心选拔健壮的成年男子,对他们以礼相待,人人都会勇敢百倍,何必一定要兵多?自从陛下即位以来,大事才办了三件,是说了不算,不守信用,这样怎么能取信于人?”太宗听了惊愕的说:“你所说不守信用的事,是指哪些?”征历数太宗自即位以来四个月中几件失信于民的大事,包括减免关外租税徭役诏敕的反复,驳得太宗口结舌,不得不回心转意的说:“今天听了你论述国家不守信用的情况,乃是我不通民情。

不曾认真考虑,过错实在不小,处理事情如此失策怎能把国家治理好?”于是太宗收回成命,停止征召中男人伍,并厚赏了征。

―― 选自《节士风骨》一一教育(有修改)(1)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叫什么?⑵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贞观之治(2)观点:统治者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

论述:唐太宗在位期间,自知君主无法遍知天下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他自己也能虚心纳谏,勇于改正。

(P8)征忠诚耿直,敢于直言劝谏,多被采纳。

所以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

其他观点参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方能久安。

唐太宗虚心纳谏,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

治国理政者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征敢言直谏,为人臣之典。

6、15世纪,明朝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工具等产品的出口获得空前发展, 产自中国的物品在世界各国展示出独特魅力。

朱棣亲定国策主动派遣使团到他国进行友好访问。

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

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后来几次航行更加遥远。

中国向海外发展有两种选择,一是实行海域扩政策将所及诸国纳入中国版图。

一是实行睦邻友好政策,扶持和帮助海外诸国步入较为先进的文明行列。

已经是“世界海洋大国”的明朝选择了后者。

永乐年间,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并遣使来朝,其中禄、浡泥、满剌加等国还是国王亲自率队来华。

今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正努力成为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明朝派遣使团的远洋航行最远到达哪里?(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

(2)观点:中国倡导和平友好政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论述:明朝时期和七下西洋,每次航行都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主要用于对海外各国的馈赠,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今日国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因此,中国倡导和平友好政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7、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期,53年间换了 5 个朝代14个皇帝。

当桥兵变后,宋太祖匡胤总结出经验:一支无法控制的军队远比一支无能的军队更糟,更具威胁。

因此他一步步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利,剥夺他们的兵权、财权、用人权,派文官代替他们。

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禁军大权;设立三衙,通过分割禁军将领权利;通过枢密院帮助三衙管理禁军,分割禁军大权,最终形成了三衙管理禁军,枢密院掌调兵之权。

另一方面,匡胤大力推崇文化教育,重用文人士大夫,完善和发展科举制,扩大录取人员,给他们高官厚禄,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匡胤剥夺了藩镇的地方权力,割裂了禁军的管理体系,又将文官放置在武将之上,处处提防武将,终于解决了唐末以来困扰的大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的基本国策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重文轻武(2)观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是加强中央集权(皇权)的重要措施。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加强皇权)论述:面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掌权造反的教训,匡胤通通过杯酒释兵权、设立三衙等措施分割禁军大权。

另一方面匡胤重视文人士大夫,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官职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大多由文臣担任等。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有效的维持了政权的稳定。

8、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至V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1000公斤。

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

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现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