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下评课记录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下评课记录
伟大的历史转折张连杰一、教课语言不够精华、风趣,语气没有起伏,语速稍快因为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观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上好这一堂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在讲堂教课中,因为说话语气比较快,再加上语气没有起伏,讲堂显得很古板。
二、遇到了导教案约束本课内容许多,所以,再频频改正教课设计的前提下,我最后决定用导教案来帮助学生预习。
本认为这是一种历史教课的创新,没想到在实质教课中,因为遇到导教案的约束,留给学生思虑的时间太少,进而致使整个教课进度速度过快。
三、教课内容剖析不到位,知识解说不是很清楚这主要表此刻对“为何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剖析上,我主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来剖析,可是,从学生的反响来看,应当还有大多数学生是不可以理解的。
在教课中,我提到了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可是在讲到对内经济体系改革的时候,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解说不是很稳当,推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的产量应当是大大增添,而我解说的是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增添收入。
最后,在讲到对外开放的格局的时候,应当以深圳这个第一开放的经济特区为例子来剖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与作用,并且拓展到今日的对外开放状况,可是在讲堂教课中,我把这一教课内容给忘记了。
并且这一部分中,还应当把此刻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从前我们是被迫开放,此刻是主动开放。
四、教课难点打破不到位在本课教课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剖析应当是作为一个难点来打破,而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可是在实质教课中,我完整没有说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隐形内容。
经过反省,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在此后的教课中我一定得努力向我的长辈们学习,不停提升自己的教课能力和水平。
一、要着重对学生的尊敬和一定。
关于那些踊跃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赐予一定,多使用鼓舞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同等地位。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2007年第9期No.9,2007历史教学(中学版)HistoryTeaching总第534期SumNo.534“伟大的历史性转折”①教案及点评郭仁贵-(执教)杨志才(点评)(1.高邮中学,江苏高邮225600;2.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扬州225000)◇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基本过程,从中提高对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点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三个板块: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共和国改革发展的过程,学会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状况的比较及社会发展原因的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进程的学习,深刻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曲折性,艰巨性和伟大性.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社会未来的建设与发展.点评:新课程课堂教学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要明确的自已任务,也要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如在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中,”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三个板块:【收稿日期】2007—08—02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这是对教师提出的;”能从中感受到共和国改革发展的过程, 学会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状况的比较及社会发展原因的分析方法”,这是对学生提出的.另一方面,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有所侧重,但都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同时,在目标的表述中,既具有育人的指向性,又具有教学的操作性.◇教学过程导人语: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 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浏览几幅图片——喜看今日扬州(幻灯片):扬州火车站:扬州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润杨大桥:气势宏伟壮观,一桥飞架南北,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乡村新曲:看似平凡,但在过去却是奢望,是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让同学谈身边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点评: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老师可以像导游一①本节课是人民版(高中二年级)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节.案例分析37样,善于调动游客的情绪,第一个景点就要能抓住游客,成为游客的兴奋点.这一课,郭仁贵老师通过富有情感的导入语,扬州建设的最新成就展示以及浅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既切题,又激情,从而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也是较好的.既符合青少年学生由近及远认识外在事物的学习规律,也能快速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高昂的精神状态进入历史学习情境.【学习第一个板块】寻找新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点题: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寻找新路,历经艰辛;路途曲折,惊心动魄. 1978年,一位年已74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幻灯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粉碎”四人帮”以后,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动乱是结束了,但中国向何处去?两年时间中,国家在徘徊,人民在思索,终于,我们的党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出了时代的强音;伟大的中国于无声处报春雷. (观看《三中全会》的影视短片)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同梳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内容: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以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重大决策:改革开放.历史意义: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三中全会”有”三新”.①新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38道路.②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设问: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而且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的倡导,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振臂高呼:(幻灯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2卷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点评:郭老师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三个板块.在”寻找新路”这一板块中,首先,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帮助学生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其次,引导学生将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其创新(如理论的创新,决策的创新等);再次,通过探究:”它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进一步加深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贫困生活,而且激发了中国人民思想的活力.应该说,这种激智教学,既符合历史学习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又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样编排又能使不同模块的专题史教材得到有机的结合. 【学习第二个板块】中国特色:改革的历程和成功(点题:主要讲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设问:(幻灯片)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案例分析步?[引导学生探究]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①农村困境:当时广大农村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改革迫在眉睫.②基本国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③农民首创: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走出改革第一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幻灯片)小岗村村民签下了”生死状”,(点击图文)共有18位,他们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因为,这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49号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分田单干, 包产到户就是资本主义——这是何等的风险啊!小岗村村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创造了奇迹,一步跨过温饱线,告别了饥饿.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1983年初,全国93%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改革,农村出现了新面貌,农民走上了富裕路.设问: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农民的创造性.)农村改革的成功也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下面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城市改革.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如何增强企业活力?改革所有制形式;改革管理体制; 改革分配制度.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等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点评:在”中国特色”这一板块中,教师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步?”“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关键是什么?”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改革前中国农村的状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国情出发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安徽风阳小岗村农民的改革壮举,了解农村率先改革的意义,而且从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改革之志.这样,历史教学的励志功能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习第三个板块】和平崛起: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点题:主要介绍对外开放)邓小平1978年曾说:(幻灯片)”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2卷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颗启明星是在邓小平倡导下创办的深圳特区.(幻灯片)”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文选》第2卷“杀出一条血路”,是一句军事术语,承载了老人多么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禁区突破,国门打开.深圳人民放胆一搏,特区的生命力很快就进发出来.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图文显示).课堂讨论: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小结]深圳的沧桑巨变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圳的成功,激励着全国人民,带动了全国的开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文演示,连续点击)第1步: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2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第3步:相继开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案例分析39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第4步:到海南建省全岛办大特区;第5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第6步:内地开放.有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当年邓小平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中国已是L个全面开放的中国了.[小结】对外开放的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点评:本模块主要探讨了我国自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以来的对外开放的基本过程,从而说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样的处理尚嫌粗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正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深圳特区设立是其标志;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其标志;第三个阶段为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环渤海地区的开放是其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阶段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开放过程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课堂讨论】历史的回音——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摘煽?[课堂习作】围绕”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三个话题写一篇课堂习作.要求:①联系实际;②所写问题角度要小;③相互合作,相互评价.总评:对于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说,知识与能力是基础.从认知心理学来说,历史知识有三类: 一是事实性知识,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二是关系性知识,指历史本质,概念,规律.三是指价值性知识,指历史的借鉴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因此,本教案注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 并以此为起点,由浅入深,进而探究历史真谛以形成历史意识.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于一系列问题的合作探究,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应该说,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1)从学生可感的现实变化入手,进入对本课的学习,突出一个”情(孕情)”字;(2)从知识层面入手,进入对思维方法的学习,突出一个”智(激智)”字;(3)从物质的层面入手,进入对精神的追求,突出一个”志(励志)”字.稍有不足的是,本课在”和平崛起”环节未能对于对外开放过程的阶段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小结环节未能从帮助学生构建学习体系进行必要的归纳,如贯穿于三个板块之中的主线是变革,有农村和城市的巨变(这是现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巨变(这是原因),而改革带来的本质变化是观念的巨变.【作者简介】郭仁贵(1970一),男,高邮人,高邮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杨志才(1955一),男,扬州人,扬州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责任编辑:王公悫】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然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原载《世界历史}2007(1)作者赵士国40案例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生:邓小平。
师:正确。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
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5.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伟大的历史转折》是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一历史转折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改革开放的原因、意义以及其中所涉及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关系,可能还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政策、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成就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背后的原因、动力,以及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涉及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何能取得这些成就?这一切的背后有何原因?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教版历史⼋年级下册《伟⼤的历史转折》省优质课⼀等奖教案第7课伟⼤的历史转折⼀、课程标准内容了解中共⼗⼀届三中全会。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中共⼗⼀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
2、过程与⽅法:学会运⽤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领导中国⼈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开放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第7课。
本课所讲述的中共⼗⼀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次伟⼤转折。
从此以后,我国对内改⾰,对外开放,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体制改⾰、对外开放等⽅⾯取得了重⼤成就,所以本课在这⼀单元中起了开章总领的作⽤。
本课包括两个⼦⽬:中共⼗⼀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主要围绕以下⼏个问题阐述:“⽂⾰”结束后的情况及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拨乱反正的全⾯展开。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中共⼗⼀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历史意义。
中共⼗⼀届三中全会⼀⽅⾯要纠正“⽂⾰”的错误,另⼀⽅⾯要为中国⼈民指引未来。
中共⼗⼀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对外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
这次会议是中华⼈民共和国成⽴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转折,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
四、学情分析⼋年级学⽣独⽴思考意识开始增强,掌握了⼀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法,但对重⼤历史事件的分析缺乏理性思考。
通过⾃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等⽅法调动学⽣积极性,让学⽣从直观感受到深⼊了解,最后能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评价。
五、重点难点重点:中共⼗⼀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初二历史八下第8课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问题综合解决——评价单班级:姓名:设计者:崔晓虹审核人:初二历史组-------------------------------------------------------------------------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2、能力目标: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能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学习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关键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互助法、讨论探究法【问题导读】认真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1、阅读教材38页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原因、经过、性质。
2、阅读教材39页1-2段,重点学习并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从思想、政治、组织三方面)、意义。
3、阅读教材39页第3段-40页,归纳平反的冤假错案、颁布的法律、这些法律颁布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吗?问题拓展训练——评价单一、选择题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A.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一国两制”的构想D. 科学发展观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A. 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B. 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C.提出了与时俱进 D.决定平反冤假错案3、“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C.邓小平南方谈话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4、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的转折是指()A、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C、开国大典D、十一届三中全会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新”起点是()A、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C、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D、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6、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在()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堂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堂实录6月7日,周一,下午第三节历史课,八年级(3)班的老师在教室里开展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程。
下面是一份课堂实录:一、引入1.1 资料展示老师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张图片:此前主讲过的三个阶段——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殖民控制,结束时的世界格局,意识形态冲突——其中一个阶段的大事件,引起了同学的好奇心。
接着,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事件是法国大革命。
1.2 问题探究接下来的问题探究中,老师带着大家思考了“法国大革命是怎么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有哪些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二、知识讲解2.1 起源老师从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谈起,告诉我们一系列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这些因素不断积累导致了贫富对立、贵族奢侈、人民穷苦、税负高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人民开始起义,最终引爆了法国大革命。
2.2 经过接着,老师对法国大革命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三个阶段:议会革命、雅各宾独裁和热月政变,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领袖和事件,而且也有明显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冲突。
这些文字和图片的呈现,使得同学们非常好奇。
2.3 影响在详细讲解了法国大革命经过的历史基础之上,老师解答了同学疑惑——在法国大革命推动下,深刻地改变了法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也间接地影响了世界范围的革命浪潮,使得民主、人权、平等、自由等政治文化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思考问题在讲解了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提出了一些思考问题:3.1 为什么会有法国大革命?3.2 法国大革命对于人类社会和世界的影响是什么?3.3 在今天,我们需要怎样对待历史?三个思考问题逐一地引发了同学们不同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互相交流,呈现出长远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
四、点评课堂上,老师特别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我们不仅要热爱历史,而且必须珍视历史、探索历史,并以正确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对待历史。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教学情境:歌曲导入播放《走进新时代》师:同学们对这首歌非常熟悉了,这首歌的歌词写的很有历史底蕴,你能说说“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人是谁吗?生:(随意答)毛泽东师:那“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个伟人是谁呢?生:(随意答)邓小平师:是啊,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今天我们就把视角定格在“转折”上,共同去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师:通过我们近两年的历史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社会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让我们先走近一个叫阿毛的孩子,去关注他的命运。
师:故事《阿毛在1977年》:我今年17岁,我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因在一篇文章中写了一句“太阳像块死马肉一样挂在西边的天际”,就成了他攻击“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的罪证;被打成“三反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关进了牛棚。
粉碎了“四人帮”文革结束了,大快人心,我依然是“反革命分子”的儿子。
我迷茫的走在大街上,墙上刷着刺眼的标语“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真的是真理吗?几年的“造反”生涯,我学到了什么?我的前途何在……问题:“文革”结束后,阿毛最盼望的是什么?生:(随答)像正常孩子一样,盼望父亲能平反。
师:是的,文革被迫害的、受牵连的人有几百万,如果不解决,社会很难向前发展。
像阿毛一样命运的人都希望纠正“文革”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帮阿毛明辨是非“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个方针正确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在看书过程中,议论纷纷,教师随机参加学生的讨论。
)生1:不对,“文化大革命”就是毛泽东犯的错误。
生2:毛泽东也是人,他的话在当时是对的,条件变了,还按他的“指示”办事是会错的。
伟大的历史转折评课稿
伟大的历史转折评课稿冯老师执教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洋洋洒洒的一段导入语,老师便把我们带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
在这节课的导入语中,老师凝练地总结了十年文革间的状况和社会的变化。
小标题《在徘徊中前进》,老师分析了徘徊前进的原因及过程,细致而到位,囊括课文中的所有知识点。
在讲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老师将大会内容凝练地概括为思想、政治、组织三大路线,并且将其意义概括为“一个标志,两个形成,三大功绩”,更便于我们理解记忆。
而且,老师在这时还提到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使同学们的知识不只是局限于课本,有了向当前政治延伸的空间。
另外,老师在这一阶段提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于同学们系统的知识掌握起到很好的作用。
后面的学习,老师又引领我们正确、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功与过,对我们人生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堂是在一首我们所熟知的歌中结束的,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以及氛围也愈浓,积极惟得以提高,使讲课的效率也相应提高。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一堂真实的历史的盛筵!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了解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两年的徘徊前进,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老师通过层层深入的方法提问,首先一首《春天的故事》所歌颂的伟大领导人是谁?毫无疑问当然是邓小平同志了。
“那邓小平的领导地位是何时确定的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哪些决定呢?”就这样,老师通过提问的方法使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老师还结合生活实际让我们谈一谈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应该是考试的重点吧。
最后,同学们合唱《走进新进代》为本堂课作结。
其实,我觉得吧,历史课就是应该把过去的事与现在的事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同学们感到熟悉,有兴趣。
总之,激发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最最关键的。
建议:师生互动更多一些,在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上多下点功夫。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本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包括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程的曲折性和历史转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规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规律。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图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掌握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
2. 教学重点•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
3.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
4.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通过PPT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通过历史资料的阅读、思考等方式学习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探究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
5. 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正式教学(40分钟)–第一节课: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20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组织学生合作阅读,探究明清两代政权更替的原因、影响等问题。
–第二节课: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2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历史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要求学生结合历史文献和自己的思考,评价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和影响。
3.练习与巩固(15分钟)–配置一些习题、作业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掌握程度。
6. 教学评估•通过试题、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通过课堂表现、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在教授《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程时,我发现学生对历史转折的概念并不是很熟悉,因此我采用了通过PPT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这一概念,这种方式显然更加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对于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我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
例如对于明清两代政权的更替,我通过PPT展示等方式提供直观的图表和文字信息,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而对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我则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述,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下评课记录
伟大的历史转折张连杰一、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幽默,语气没有起伏,语速稍快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上好这一堂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说话语气比较快,再加上语气没有起伏,课堂显得很呆板。
二、受到了导学案束缚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再反复修改教案的前提下,我最终决定用导学案来帮助学生预习。
本以为这是一种历史教学的创新,没想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导学案的束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进程速度过快。
三、教学内容分析不到位,知识讲解不是很清楚这主要体现在对“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分析上,我主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来分析,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还有大部分学生是不能理解的。
在教学中,我提到了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但是在讲到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讲解不是很妥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的产量应该是大大增加,而我讲解的是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增加收入。
最后,在讲到对外开放的格局的时候,应该以深圳这个首先开放的经济特区为例子来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与作用,并且拓展到今天的对外开放情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一教学内容给遗忘了。
而且这一部分中,还应该把现在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以前我们是被迫开放,现在是主动开放。
四、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在本课教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是作为一个难点来突破,而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提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隐形内容。
通过反思,我看到自身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得努力向我的前辈们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择与设计 解,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 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 的材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 的“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 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 的。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 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 学习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教师提问:此歌歌 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开
指导学生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
济开放区的地理笵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
决心和力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
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
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知道改革
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
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
碍等) 学生学习能
学情分析 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
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热情也很高,有利于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伟大的历史转折》
称
(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说明课题教学的重点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实录(统编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实录(统编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八年级(2)班3. 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4. 教学时数:1课时本节课选自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内容包括: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一历史转折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识别并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历史意义。
2. 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培养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3. 通过史料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此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但对其具体内容和深远影响尚缺乏深入理解。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
他们善于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喜欢参与讨论和小组合作,但个别学生可能在历史知识积累和深度思考方面存在不足。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可能需要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知识。
- 分析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时,可能需要较高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 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因果关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理解困难。
- 由于历史事件与当下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可能难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影响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与技术支持1. 多媒体资源:本节课将使用视频资料,展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场景,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变化对比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转折的巨大影响。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将各种教学资源穿起来,从课文到课外,从文本到现实生活,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注重了学生学法的指导
补充视点:
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
学科
历史
年级
8年级
教材版本
川教版
课题
《伟大的历史转折》
观察视角
一、教什么
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从知识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水平。
2.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表现给不同学生的?
借助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预设,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注意知识的横向、纵向的联系。以“阿毛在1977”的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以阿毛的故事做为这个课的主线,即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实行“活史”教育,即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改进建议:
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评课稿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张老师的一节《历史与社会》课,这堂课值得回味的地方很多:
1 。
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地定位本课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突出,语言操练到位,知识拓展恰到好处。
教态大方,亲切和蔼,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热情很高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间相互作用和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
2 先是通过年代尺引入,通过让学生读图,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题顺序清晰明确,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问题,由学生自主探讨。
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向学生提交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与活动,以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历史信息。
3、从教学程序上看,体现了一个“清”,过渡自然,严谨有序,如通过设计一读地图、“二辩方向”和“三看颜色”三个板块,让学生会从地图上获得信息,层层深入,每一个环节流畅自然,专业用语严谨。
存在的问题:教师如果在课堂最后的板书中进行一下小结更好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评课稿一、引言《伟大的历史转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重要章节。
本评课稿旨在对该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分析,为教师提供针对该章节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历史素养。
本评课稿基于课时分析和学情分析,分别介绍了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课时分析本章节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五单元,共分为4个课时,包括以下内容: 1. 课时1: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2. 课时2:哥伦布的航行 3. 课时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的影响 4. 课时4: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的相关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认识需要进一步加深。
此外,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对于长篇历史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相对较低。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简化和解读历史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转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发展和意义。
–了解哥伦布的航行经历和成就。
–掌握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的影响。
–了解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及其意义。
–哥伦布的航行经历及其成就。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的影响。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转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六、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感受大航海时代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历史转折
张连杰
一、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幽默,语气没有起伏,语速稍快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上好这一堂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说话语气比较快,再加上语气没有起伏,课堂显得很呆板。
二、受到了导学案束缚
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再反复修改教案的前提下,我最终决定用导学案来帮助学生预习。
本以为这是一种历史教学的创新,没想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导学案的束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进程速度过快。
三、教学内容分析不到位,知识讲解不是很清楚
这主要体现在对“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分析上,我主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来分析,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还有大部分学生是不能理解的。
在教学中,我提到了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但是在讲到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讲解不是很妥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的产量应该是大大增加,而我讲解的是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增加收入。
最后,在讲到对外开放的格局的时候,应该以深圳这个首先开放的经济特区为例子来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与作用,并且拓展到今天的对外开放情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一教学内容给遗忘了。
而且这一部分中,还应该把现在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以前我们是被迫开放,现在是主动开放。
四、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
在本课教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是作为一个难点来突破,而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提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隐形内容。
通过反思,我看到自身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得努力向我的前辈们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
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
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本次公开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从备课,说课到上课,在师傅及同行的细心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不断修改,最后确定用导学案的方式,终于完成了这次自我挑战。
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