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合集下载

浅析《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节选)

浅析《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节选)

浅析《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节选)
罗霞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08(026)001
【摘要】[原文]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人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罗霞
【作者单位】新疆建工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五藏阴阳属性之我见
2.关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太阴"、"少阴"与阴阳之辨
3.《素问·六节藏象论》写作年代考释
4.《素问·六节藏象论》脾为至阴辨析
5.《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六六""九九"考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藏神

心藏神
“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能正常 2.病理方面
心本身阴阳气血失调、 火热、痰饮、瘀血等 病理因素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心藏神功能失调
主宰脏腑形窍功能失调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功能异常
3.治疗方面
• 《素问· 宝命全形论》“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 于众物。”——进针前调神 • 《灵枢· 终始》篇说:“必一其神,令志在针。”都是 说进针得气后还必须守神,使经络中气不散,神不去 ,才能提高疗效。——进针后守神 • 者在施术后要修身。即要有目的进行修炼,如练气功 、练太极拳等,使“精神内守”。——出针后养神
• “元神”和“识神”虽然属于心神的两个层面, 一般人不能在二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 元神发挥正常,识神的活动就能顺畅地进行。 元神若养护得当,功能有所提高,识神就会变 得更加聪敏,智商、情商都会上升,产生更多 的创造性思维。 • 识神活动超过一定负荷,疲劳过度,或者七情 失调,六欲亢盛,则会干扰元神发挥调控人体 生理过程的能力,致使机体难以维持最佳状态。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
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以“神”命名的8个穴位中,有4个分布于心脏 周围,其中神封、神藏在前胸部第二、四肋间 隙,神道、神堂在后刊背部平第五胸椎处。这 表明上述诸穴均能治疗与心脏有关的各种病症, 即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 神庭、本神位于头部,其治疗作用主要是癫狂 痫等各种神志病变。 • 神门为心经原穴,位于腕关节处,其与心脏的 重要关系可通过经脉的脏腑属络关系加以说明。 • 位于腹部的任脉穴位神阙,主要用于治疗腹部 脏器的病变以及中风等证,似与“心藏神”的 关系不大,所以称之为“神”,当是从脐带在 胎儿与母体之间重要作用出发

浅谈藏象学说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藏象学说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藏象学说中的哲学思想——读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内经》中讨论藏象的篇章就有39篇之多,其中,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从各脏器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入手,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以心为主宰的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十二官功能系统,是构成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和特定术语及其联系(一)基本概念和特定术语1.气化:本篇特指以肾中阳气为主的心、肝、脾、肺、肾、三焦等脏腑之气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作用,即贮藏在膀胱中的尿液经膀胱的气化开阖作用,才可以顺利地排出体外1《黄帝内经中的气化思想》。

其实,在中医学中气化有其更为广泛的含义,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所有宇宙自然之气的一切运动,宇宙间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与演化,都是气化所引起的。

包含“气化过程”、“气化作用”两个方面的含义。

所谓“气化过程”是指在阳气的作用下体内所发生的“形气”或“气形”的转化过程。

所谓“气化作用”是指脏腑经络之气在气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气化对各脏器正常功能的发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觉。

3.君主之官:心者,神明出焉。

心藏神,而神有支配、驾驭形体的作用,故心居“君主”之位,统帅诸脏腑及全身,《灵枢·邪客》亦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脏统领脏腑百骸,故以君主喻之,说明了心在十二官中的核心地位。

4.相傅之官:肺者,治节出焉。

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宰相辅佐君主,即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脏腑的气血功能。

5.将军之官:肝者,谋略出焉。

即肝主谋略而其职似将军统帅三军。

6.中正之官:胆者,决断出焉。

刚正无私,直而不疑,司勇怯而主决断。

7.仓廪之官:脾胃者,五味出焉。

指胃主收纳水谷,脾主化生精微,而知五味。

8.传导之官:大肠者,变化出焉。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心藏神
《素问·宣明五气篇》 《素问·调经论》 《灵枢·九针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 神之变也。”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 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 则五脏六腑皆摇。”
容“ 心 藏 神 ” 是 藏 象 理 论 的 重 要 内
心主血脉
(5)“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物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 排泄有关。 •饮食物被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 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 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 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 •既能受纳腐熟水谷,又是化生精微(营气)之处,所 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膀胱位居下焦,是三焦水液所归之地,故称之为 州都之官。
气化 此指以肾气(阳)为主的各脏腑之气对膀 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 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两方面。
掌握藏象的概念 掌握五脏的功能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华的关系 了解“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论
[原文分析]
一、以阴阳作为基本理论,论藏象的具体问题
按部位划分
确定脏腑阴阳的标准
按功能划分
心肺(阳) 肝脾肾(阴) 心肝(阳) 肺脾肾(阴)
充养的器官或 组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 曰:心者,生之本,神 之变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 阳,通于夏气。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是产生、耐受、解除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 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肝 血不足,筋失濡养,可产生疲劳,所以说肝为罢 极之本。 •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 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 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

六节脏象论第九篇原文和白话文(素问9)

六节脏象论第九篇原文和白话文(素问9)

六节脏象论第九篇原文和白话文(素问9)六节脏象论第九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翻译】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

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

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

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

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

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原文】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原文】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翻译】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心的“外华”是()A. 发B. 爪C. 毛D. 唇E. 面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神、五液的关系”知识点。

2、“其华在爪”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肝其华在爪,爪甲亦赖肝血的濡养,因而肝血的盈亏,可以影响到爪甲的荣枯,而观察爪甲的荣枯,又可以测知肝血是否充足。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神、五液的关系”知识点。

3、肺之“门户”是()A. 鼻B. 口C. 喉D. 皮毛E. 玄府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

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

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

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症状。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神、五液的关系”知识点。

4、“在窍为二阴”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

前阴是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指排泄粪便的通道,都与肾精、肾气的关系密切。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神、五液的关系”知识点。

5、“在窍为目”的脏是(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肝开窍于目,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依赖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

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之血气循此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

肝血充足,肝气调和,目才能正常发挥其视物辨色的功能。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神、五液的关系”知识点。

6、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起主导作用的是( )A. 脉道通利B. 心血充盈C. 心气充沛D. 心搏如常E. 心神安宁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

道家养生贵在静心介绍道教养心思想和心脏保护方法道家养心思想源远流长,它直到今天还对我们的养生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道教强调“心”为一身的主宰,心常静则神安,心平气和才能达到“心如止水、处事不惊”的最高境界,至今仍有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道教养心思想一、心脏与寿命的关系《悟真篇》说:“心者,道之枢也”。

玄中子认为:“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

道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即心相当于一国之君,是人体五脏六腑的主宰,《内经》指出心为“生之本,神之变也”。

表明心是生命的根本,同时主管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并且“心主血脉”,控制全身的血脉系统。

人体的五脏中,肾有两个,肝脏有两叶,肺脏有五叶,唯独心脏只有一个,它昼夜不停地工作,又被视为人体最累的器官。

心脏通过血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因此心的功能关系全身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器官。

在人体胚胎的时候,第一个开始工作的器官就是心脏,生命结束,工作到最后一刻还是心脏,心脏在人体生命中从不怠工,不休息,心跳的速度默默配合着我们情绪的变化,因恐惧而紧张、高兴时的喜悦……。

心脏重量300~400克左右,不到成人体重的0.5%,每一跳要泵出70毫升血液,按每分钟心跳70次计算,每分钟泵出近5升的血液,每天泵出约7吨的血液。

假定人的寿命为70岁,那么一生中心脏要跳动近26亿次,而心脏泵血所做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做的功。

根据现代科学家的计算,我们每个人本应该都能活到120岁,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活不到这个年龄,最大的障碍是心血管疾病。

心脏承担着给身体输送新鲜血液的工作,心脏一旦衰老,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变得迟缓、呆滞,身体自然也就呈现出了老态。

二、养生之要,首在养心道医强调“养生之要,首在养心”,道教认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于其物。

中医藏象“心”与心―脑关系的现代解析和改革探求

中医藏象“心”与心―脑关系的现代解析和改革探求

中医藏象“心”与心―脑关系的现代解析和改革探求中医学脏腑理论――“藏象学说”根源于三千多年前黄帝?染?,《素问?六节藏象论》:“脏象何如?”,后续于《五脏生成篇》,完成于《五脏别论篇》。

内容虽经历代注解与发挥,但仍围绕《内经》始创的基本理论范围。

中、西医学两种体系的发展,起始与过程都根源于实践,根据人体实际存在和实际变化不断深化认识,但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同,因而既有某些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既有共通性也有对立性。

面对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中医学也应迅速大量吸收现代科技发展中的成果,大力创造和改革,求得彻底更新和发展。

现代中医学也应寻找中医学的现代科学解释。

本论试图走出第一步。

1 揭开中医“藏象学”的面纱―内脏器官系统论中医脏腑理论出自《黄帝?染?》,源于宏观概述的“藏象论”,它以生理功能系统内含解剖学定位,并联系病理变化表现,而冠以代表所属系统名称。

而非西医以具体解剖脏器,寻求生理功能,再发展到系统解剖与生理联系。

中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体系,其实包含着现代医学多个解剖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既有其物质基础,也有其形态结构,但在形态结构上是分散的,分散存在于多个子系统和多个器官之中,却以生理与病理相关,紧密联系为一体。

因此在研究脏腑时,应将脏腑作为功能单位来研究,充份体现人体的统一性和各脏腑的特殊性,以及辨证的不断变化的规律。

当前,对中医脏腑论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不要从一脏一腑的名称和西医脏器名称对照来理解,而要以系统论的观念来认识中医学的五脏“脏象”是五大系统。

内经所述之五脏,不仅仅指有形可见的五种血肉?仍嘀?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的个体,而且是指以五种内脏为中心的五大心、肝、脾、肺、肾系统。

正如《中医藏象学》所称“是一个活体人的生理功能的五类系统的代称”。

个人认为不仅如此,它还包涵病理生理变化,联系病理症候衍变的辨证形式系统。

例如贯穿了阴阳平衡与盛衰的变化;五脏系统间及与六腑器官间生?≈苹?、相乘相侮、气血运行盛衰等变化规律。

上古天真论篇

上古天真论篇

上古天真论篇一上古之人,其明白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二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因此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男子八岁,肾气实,发张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那么齿发去。

生气通天论一阳气者,假设天与日,失其所那么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那么喘喝,静那么多言,体假设燔碳,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二阳气者,烦劳那么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能够视,耳闭不能够听,溃溃乎假设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那么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假设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内经选读》简答题

《内经选读》简答题

【简答题】1《黄帝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有162篇论文.书名冠以"皇帝",仅是崇古假扥,非一时一人之作,汇总成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1)阳化气阴成形等说明生理作用(2)阴阳反作、阴阳偏胜说明病理变化(3)从阴引阳、从阳引阳阳病至阴阴病至阳等说明治病必求于本的法则(4)善诊者,按色察脉,先别阴阳,以说明诊断(5)掌握七损八益,以调阴阳(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等说明药食气味的属性与功用。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方法有哪些?《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养生方法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坐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精神内守等。

7一般将《内经》理论体系分为哪几大类?分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以及运气等大类。

16试述“阴阳交”的病证及预后?阴阳交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发热,是由阴精不足,邪热亢盛所引起的﹔不能食,说明生精支源匮乏﹔狂言,尤肾精枯竭,热忧心神引起﹔脉躁急,是阴精不足,阳热邪气充斥脉道的表现。

所以病情严重,预后凶险。

10分析“神不使”的涵义,有何意义?神,人体脏腑气血的功用﹔使,运用、役使。

神不使,即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作用不能对各种治疗作出反应。

神不使则病不可愈,强调神气的存亡得失是疾病愈后的好坏,对情志导致的疾病,必须解除精神负担,徒用针药无济于事,反应中医治疗对“神气”的重视。

11为什么“诊法常以平旦”?平旦,即清晨,太阳刚出地平线之际,此时人体的内外环境相对稳定,故诊脉比较确切。

其意义(1)诊脉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如过劳、七情刺激、饮酒等(2)诊脉时医生和病人都要保持安静,心平气和,才可诊出病脉。

内经选读简答题及答案

内经选读简答题及答案

1.如何明白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治未病”的含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要紧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初期诊治三个方面。

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

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后世中医学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方法。

“治未病”是指采取必然的方法预防疾病的产生和进展,是治那么学说的大体法那么,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紧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

治未病具体包括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以后防其传变,强调初期诊断和初期医治,及时操纵疾病的进展演变;三是预后避免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①摄生防病。

《》中提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体内正气充沛了自然不易生病。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维持安闲清静,没有邪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幸免过度的情志变更,心胸爽朗,乐观愉快,如此就能够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关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躲开,顺从四时寒暑的转变,维持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控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躯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度倦怠,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另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式,如、、、、等。

②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需熟悉疾病的缘故和机理,把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展转变规律,争取医治的主动权,以避免其传变。

例如医治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式,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健脾和胃的方式即是治未病。

2.如何明白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因此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说明了顺时养生的大体原那么。

由于四时阴阳是万物之全然,万物皆生于春,擅长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试论神与心

试论神与心

试论神与心、脑之关系“神”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始于《内经》,代有阐述。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心主神理论从此确立。

自明.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由此而引起持续百余年关于神的所藏所主问题的激烈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近来有人提出“心脑共主神明”说,但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共鸣。

笔者认为:中医学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对中国理论的形成、发展,无疑起过积极的影响,其中土生土长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其用来济世救人的医疗手段和养生延年的理论与实践同中医学更是密不可分。

讨论中医学理论基本概念之一的神,只有追本溯源,才能弄清实质。

本文试从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涵义及其在中医学理论形成中的发展过程,论述神的本质及其与心、脑关系。

神的涵义“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说文解字》谓之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可以看出神的本义是指天地变化的主宰者。

《易.系辞传上》曰:“阴阳不测谓之神。

”《易》又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孔子曰:“知变化化之道者,其知神之可为乎?”由此推知,在事物阴阳运动固有规律的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神,它不受人的意识所支配;而《淮南子.淑真例》:“神者,智也,渊也。

”说明神又含有智慧之渊的含义。

神被引入中医学理论用来解释生命现象,则有《素问.天元纪大论》原引《易》所言的:“阴阳不测谓之神”;“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素问.五常政大论》)”“何谓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语,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素问.八正神明论》)”又如《人身通考》:“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

”表明传统文化中“神”所含有的“事物运动固有规律的主导作用”和“智慧之渊”两层含义在中医理论形成初期就被完全吸收。

【优秀文档】手少阴心经

【优秀文档】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经穴主治《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

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其液汗。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手少阴心经穴歌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左右一十八穴)。

此一经起于极泉,终于少冲。

取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多气少血,午时气血注此。

丁火之脏,脉在左寸。

实则热而虚则寒,静则安而动则燥。

虚寒者怯怕多惊,健忘恍惚,清便自可,诊必濡细迟虚;实热者癫狂谵语,腮赤舌干,二腑涩黄,脉须数洪沉实。

心盛则热见乎标,心虚则热收于内。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虚实既知,补泻必当。

味甘泻而补之以咸,气热补而泻之以冷。

心阳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补须参附;离火有余,竹叶大黄山栀子,泻用芩连。

凉心者朱砂,壮心者琥珀。

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衄如泉,炒槐花掺之即止。

除疮琥珀膏,犀角与辰砂;定志宁神丸,朱砂共莲草。

自闭症专题(12)——自闭症与五脏的关系之二——心

自闭症专题(12)——自闭症与五脏的关系之二——心

自闭症专题(第12期)自闭症与五脏的关系之二——心自闭症与心的关系,也就是自闭症与心脏的之间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心脏在人体中的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人的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

血液流注全身,将营养输送到全身,滋润人的身体。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人体的八大系统中,心以及心血管和浑身的脉络,属于脉管系统。

心脏与肺合作完成气体的交换,让人能够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然后把氧气输送到全身,滋养人的身体。

同时血液本身也会带着养料,分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那么这些活动主要是靠心气来推动的。

人的“气”有几大功能。

其中,一个功能是推动的功能。

我们通常说的血为气之根,气为血之帅。

有气来推动这个血,就成了死血,成了淤血。

只有气来推动这个血才能活起来。

心主血脉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人的心脏具有生血的作用。

人的五脏在造血方面都有它固有的作用,除了肝脏外,脾脏、肾脏、心脏都具有造血的功能,都参与造血。

除了肝脏以外,其它四脏都与血的生成有直接的关系。

其中心脏的作用就是将血液,将人体的水谷精微,变成血液以后变成红色。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奉心化赤”。

心主血脉这个功能一旦减弱了,人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如果人心气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心脏变形、心脏增大,会出现像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等这些问题。

气血不足的时候,人就会眩晕;心血瘀阻了,人也会出现心悸、胸痹,就会觉得胸憋得慌和痛。

如果是气郁的话就会胀痛,如果是血瘀的话就会刺痛,还会出现眩晕等症状。

对于自闭症的孩子而言,因心气不足就不能说话。

人体的经络有一条经叫做心经,心经上有一个穴位叫通里穴,是心经的一个络穴,叫做心猿神门洛通理,这个穴位就与人的心气有直接的关系。

在针灸学的理论中讲到,通里穴实则心下痞满,虚则口不能言。

自闭症孩子不说话、不想说话、不会说话,就与心经、心气不足有直接关系。

另外,心气不足,心阳不足,也容易表现为害怕声音、厌恶声音,甚至是不愿意说话。

黄帝内经 六节藏象论 译文

黄帝内经 六节藏象论 译文

六节藏象论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

不知其所谓也?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译: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

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

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译: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

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

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译: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

愿闻气数,何以合之?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译: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译: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神补最宜补心阳

神补最宜补心阳

神补最宜补心阳作者:杨璞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6年第07期很多读者朋友都听说过“养生就是养心”这句话。

《黄帝内经》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夏天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气候干燥;同时夏天出汗多,是消耗心阳最多的时候。

所以夏天需以养心神为主,而神补最宜补心阳。

中医所说的“心”并非仅仅指“心脏”,而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还有精神心理因素。

一年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

加之心为火脏,两火相逢,所以心神易受扰动而不安,加重心的负担,不利于养心。

少忧思防心伤有些人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经常会长叹一口气。

这是自身寻求气机舒畅的一种本能反应,偶尔为之并无不妥。

但是,民间有句俗语,叫“一叹穷三年”。

虽然这种说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经常叹气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问题。

中医对这种经常唉声叹气的人有一个特定的病证称谓,叫作“善太息”,即长舒气而有声也。

《黄帝内经》说,这类人之所以喜欢唉声叹气,因为“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也就是说,把“善太息”的病因归为情志问题;但同时又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这就提示大家,如果你经常唉声叹气,还有口苦的现象,说不定就是胆囊疾患的信号。

由于《黄帝内经》中把善太息的主要病因归为心和胆,所以书中也给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即“善太息,取心胆二经灸刺之”。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足少阳胆经上面有个穴位叫肩井穴。

我们在很多电视剧、电影的镜头中会看到想让人消气的时候,某个角色就会对另一个角色进行揉肩的动作。

揉肩的本质就是揉肩井穴。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此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中医对推拿这个穴位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拿肩井”。

操作时,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立于被按摩者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自然搭在被按摩者双肩井部位,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心一体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心一体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心一体论参照蒙培元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中心的理论似可分为三类,即以孟子学说为代表的道德之心,以荀子学说为代表的理智之心,以及以佛学为代表的虚灵明觉之心。

①如果说后两类心的概念更多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身心二分的主张的话,那么,第一类心的概念作为一种哲学中最具主导性的对心的理解,最终导致了中国古代身心一体结论的推出。

因此,倘若要进入中国古代身心一体的论题,就不能不首先从之于这种心的解读开始。

一、心:生命意向如果说西方人直至今日才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意向这一心的根本属性的话,那么,早在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就使之蔚为发明,并从中形成了一种极为自觉的意向论的心的理论。

让我们单刀直入地先从中国古代最为直接的心的概念,即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心的概念谈起。

正如肺、脾、肝、肾诸字皆有月(肉),而唯独心字无月(肉)这一字的构成所示,与西医中的心的概念不同,中医中的心的概念,不仅是一种生命解剖学的概念,而且更多地是一种生命的生成论的概念、生命的功能论的概念。

《黄帝内经》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一表述,以其对心的生本、神变性质的强调,也为我们表明了这一点。

这样,《黄帝内经》把人心与人的生命意向、生命意志联系在一起就不足为奇了。

故除了《灵枢&middot;本脏》篇提出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这一志意说外,《灵柩&middot;本神》篇还提出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由于其把心的念想活动(忆)等同于意,又由于其把这种意的内容视为志向之志,从而为我们明确地推出了对心的一种意向论的解读。

类似的说法还可证之于张介宾的医论。

张介宾认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在这里,古人不仅宣称心兼赅意志,而且宣称喜、忧、思、怒、恐五种心理取向(五志)皆唯心所使,无不从心而发,从而使中医的以意释心思想再次得以明确的确定。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

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正所谓:中医+中药+中医心理学=得心应手!中医强调形神合一中医重视以治神为本。

这里所谈的神,就是心神,神是与形相对而言的,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所以治形必须配合治神,二者不是孤立的。

古法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支配形,神是更重要的,所以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主,就是指的心神,可见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治病要先调神?既然心神对生命对人的生理病理如此重要,那么对一切疾病的治疗当然都应该先调治心神,如果属于心身疾病,就更应该重点调神,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等。

中医的神有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

广义指大自然的力量。

就是说,由于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转,产生阴阳变化,四季寒温、昼夜变化,从而赋予大地生机,同时也赋予了人的生命。

狭义指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能力的总称,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荣卫已通,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里的神指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

中医非常重视情志化心理病机中医自古就十分强调情志内伤这一病机,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如喜、怒、忧、思、悲、惊、恐过度,可以导致气血紊乱,阴阳失衡,既可直接产生新病,如可以发生厥证(中风、脑溢血)、呕血(胃出血),也可间接诱发旧病,如怒可损伤肝,思可损伤脾,悲可损伤肺,喜则伤心,恐则伤肾。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既可引起心神病患,也可诱发形体疾患。

如癫狂、失眠(不寐)梦多、心悸、郁证(抑郁症)等。

中医强调,七情内伤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且七情内伤往往是许多心身疾病的重要病因,如头痛、眩晕(高血压病)、胸痹(冠心病)、消渴(糖尿病)、胃脘痛(胃溃疡)、呃逆等。

中医五神藏与心理治疗中医的神包括: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1.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2.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3.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4.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5.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3-5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1-3,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6.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8.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央;9.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中药学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3. 砒石:,雄黄:,巴豆:甘遂:,鸦胆子:,川乌:,雷公藤:10-25g,雷丸:6-15g,牛黄入丸散—,麝香入丸散—不宜入煎剂,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1g忌火煅,羚羊角磨汁或研粉服—克,煎服 1—3g,巴豆内服剂量-;甘遂入丸散剂-1g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苍耳子:有小毒;祛风除湿,通窍止痛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辛凉解表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舒肝解郁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引产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椿皮:清热燥湿,止带止泻,收敛止血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消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清肝泻火定惊贯众:有小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鸦胆子:有小毒;清热解毒,治痢截疟,腐蚀赘疣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土茯苓:清热解毒,通利关节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清虚热药: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白薇: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疗疮地骨皮:凉血退蒸,清肺降火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泻下药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芒硝:泻下软坚,清热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峻下逐水药:大戟:有毒;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甘逐: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芫花:有毒;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牵牛子:泻下逐水,祛积杀虫;巴豆:有大毒;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祛风湿药祛风湿散寒药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骨梗,消痰水蕲蛇:有毒;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祛风湿清热药秦艽:祛风湿,止痹痛,清虚热,退湿热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桑枝:祛风通络,利关节豨莶草: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桑寄生: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化湿药藿香:化湿解暑止呕佩兰:化湿解暑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猪苓:利水渗湿泽泻:利水渗湿,泻热利尿通淋药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木通:利尿通淋,通经下乳,除弊通草:清热利湿,通气下乳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止血利湿退黄药茵陈蒿:清利湿热,利胆退黄金钱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温里药附子:有毒;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桂:助阳补火,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吴茱萸: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疏肝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中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丁香:温中止呕,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理气药橘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青皮:疏肝理气,消积化滞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木香:行气止痛,止泻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川楝子:有小毒;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辟秽,消肿柿蒂:降气止呃消食药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神曲:消食和胃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消食健胃,固精止遗,化结石驱虫药苦楝皮:有毒;杀虫疗癣槟榔:驱虫消积,行气利水雷丸:有小毒;杀虫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地榆:凉血止血,解读敛疮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蒲黄:化瘀止血,利尿收敛止血药: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血余炭:收敛止血,化淤利尿温经止血药: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活血调经药: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桃仁:有小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泽兰: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调经牛膝: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经活络,调经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活血疗伤药:骨碎补:活血续伤,补肾强骨血竭:活血疗伤,止血生肌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破血消症药: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水蛭:有小毒;破血逐瘀消症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半夏: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天南星:有毒;燥湿化痰,祛风止痉白附子:有毒;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旋复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白前:降气化痰前胡:降气化痰,宣散风热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消肿散结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胖大海: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止咳平喘药杏仁:有小毒;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紫苑:润肺化痰止咳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白果:有毒;敛肺定喘,止带缩尿安神药重镇安神药:朱砂:有毒;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养心安神药:酸枣仁:养心安神,益肝敛汗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合欢皮:安神解郁,活血消肿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平肝熄风药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熄风止痉药:羚羊角: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钩藤:熄风止痉,清热平肝天麻: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地龙: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全蝎:有毒;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有毒;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白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开窍药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补虚药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党参:益气生津养血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太子参:补气生津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羊藿: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仙茅:有毒;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蛤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咳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补血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何首乌: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补阴药:沙参: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百合: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天冬:养阴润燥,清火生津,润肠石斛:养胃清热,益胃生津玉竹:滋阴润肺,生津止渴黄精:润肺滋肾,补脾益气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墨旱莲:滋阴益肾,凉血止血女贞子:补益肝肾,乌须明目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精止血,养血补心鳖甲:咸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收涩药敛肺涩肠药: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莲子: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方剂学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发表解肌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辛凉解表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冷积,脐腹绞结痛非常;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润下剂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炼蜜为丸米饮下,寓通于补法堪宗;逐水剂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蒿芩清胆汤:蒿苓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调和肝脾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又实脾;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表里双解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枳芍翘,甘桔穹归膏化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疏凿饮子:疏凿饮子槟商陆,秦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泻木通,煎加生姜阳水服;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清营凉血清营汤: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全;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燥热大狂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躁实服之消;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芩连属,玄参甘桔蓝根侣,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为末咀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煎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无差;清脏腑热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左金丸: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咳嗽此方施;苇茎汤: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痈痰热兼淤血,化浊排脓病自宁;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泻黄散: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风功;玉女煎: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枯宜煎尝;芍药汤: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保安康;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功效奇;清热祛湿六一散:六一散中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青篙鳖甲地知丹,热由阴来仔细辨,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秦艽鳖甲散: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超;清骨散: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偕,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顾表,阴虚火旺盗汗良;温里剂温中祛寒理中丸: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吴茱萸汤:吴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合,饴糖为君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大建中汤:大建中汤建中阳,饴糖人参配椒姜,中阳衰弱胸腹痛,痛而拒按服之康;回阳救逆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寻,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有奇功;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阳和汤: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补益剂补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尔,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补血四物汤: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仲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气血双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摘要:通过对心主血脉和藏神功能的分析,揭示了心为“生之本,神之变”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心主血脉;心藏神;心阳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出自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

处,即居处之意,故全句理解为: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

1 心主血脉
《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

主,即主宰、主司之义,故全句合而言之,即指心气具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1]。

分而言之,即指心能主司一身之血和一身之脉。

其中主血的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心能化赤生血。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云:诸血者,皆属于心。

由于血液循环于全身,对脏腑、皮肉、筋骨、神志均能起到滋润的作用,所以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而心通过对这一生命的根本物质的调控,统帅着其它五脏六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其主脉的功能也包含了两方面,从结构上而言,心局胸腔,与脉相通;从功能上而言,心阳与心阴协调共济,使脉管舒缩,从而保证了血流的畅通。

总而言之,心与血脉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只有心气充足,心阴阳气血充沛,才能使百脉通畅,人体面色红润而光泽,脉搏均匀和缓,否则就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心悸、胸前区憋闷疼痛、面色无华、舌淡或有瘀斑等。

2 心藏神
《灵枢·大惑论》曰:心者,神之舍也。

此处所言之神,既包括了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也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狭义之神。

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即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心神通过驾驭和协调各脏腑之气从而实现了对各脏腑功能的调控作用,因此心神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再论此处狭义之神,早在《灵枢·本神》就提出“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可见,心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做出反应,进行心理、意识、思维活动的脏器。

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于五脏,心神通过统帅这些分属于五脏的五志,以维持人体的精神和思维活动,若某脏所藏之志失常,则会引起该脏所主之志的病变,若心神失常,则会引起五志皆发生紊乱,正如《灵枢·口问篇》所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损。

可见,神充则身强,神衰则体弱。

但近二三十年来,关于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心所主还是脑所主,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激烈的争鸣,不少学者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力倡“脑主神明”,其依据主要源于《本草纲目》中所言“脑为元神之府”,但关乎此点,笔者认同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的观点,即这是一种误解,“脑为元神之府”中的“元”同“原”,真也;而此处“神”是指“精气”。

依据为:“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这一人身之宝,古人常喻为“神”,如《灵枢·平人绝谷》
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2]。

以此解,“神为元神之府”即是说“脑为真精所汇聚之处”,与我们所说的“脑为髓之海”的观点相吻合。

由此可见,“脑主神明”论是西化的观点,与传统中医理论相悖。

不仅如此,现代医学亦证明“心主神明”观点的正确性,当今国内外都有很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情突变的案例,其中闹得最沸沸扬扬的就是我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65岁老人杨孟勇成功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后,老人性格便变得敏感而暴躁的案例,不少国内学者解释是心理暗示作用。

其实笔者认为,用“心主神明”的观点解释似乎更合适一些,正是由于心统领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所以当受助者接受别人的心脏后,便会表现出捐赠者的一系列思维方式、性情、喜好等。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 陈明.黄帝内经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