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本与生本教育
师本、生本之我见
弃师本教育要生本教育------拜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王云生今年最大的收获是有幸读到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
我将本书的精髓和其它新课改理念融合起来,与大家分享,希望我们共同来改造千百年来沉闷的课堂,还生动活泼的生命课堂给学生,让师生在课堂上找到幸福快乐!师本课堂的现状:老师是搞教(叫)学的,是知识的传授者;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处处时时都见老师的身影,老师是主演;老师讲的多,学生学的少;老师疲惫,学生很累;老师讲到底,学生不爱理;老师讲很多,学生嫌啰嗦;老师讲不停,学生让你赢;老师辛劳迅速衰老,学生不动灵气没了!课堂死气沉沉。
若进师本课堂那就是去听课,主要听教师的精彩讲解,关注教师教的效果。
生本课堂的做法:老师是搞教(交)学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协助者。
学生先自学,小组交流学,全班展示学。
学生教学生学,学生讲学生听。
老师隐起来,成为真正的导演。
老师灵动多学生活动多;老师智慧学生自会;老师少远讲,学生多演讲;老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课上交流多活动多,课后作业少苦恼少;师生高兴,生命狂欢!若进生本课堂那就是去观课,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的效果。
师本课堂因为要一切喂了学生。
老师将所有的内容全讲完,课时总是不够。
上课满堂讲,自习课还要讲,学生丧失学的时间,老师努力要求学生好(号)学,但实际是不给学生学。
课堂被辛勤的老师占满了,学生没时间学也没时间(练)习。
课堂是为了好教而设计,备课是为了老师自己的好教而准备,老师苦苦的教,学生悻悻的听。
人的许多意识、思维是没法控制的,不由自主的。
在老师不停的讲授中,学生积极的思维之门是自动小开乱开的,学生没法大开智慧之门。
老师讲到的多,学生得到的少。
生本课堂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明天的身心的、智力的发展,教的是方法、思路、策略,课时够用。
老师是努力让学生好学,备课主要是为学生的好学而准备,课堂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而变化。
由于好学,又有足够的时间交流、展示,学生的思维之门是不由自主的主动大开的。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在教育领域,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传统的“师本”的教育理念转向了“生本”的教育理念。
这一变化的背后,反映出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也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从‘师本’走向‘生本’”的意义和影响。
我们来谈谈“师本”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则被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实施者。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育的重点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被忽视了。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模式进行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和成长,没有太多的个性空间。
“生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它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发展空间,不再被教育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的热情,使学习不再是枯燥和单调的,而是充满乐趣和激情的。
它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者,而是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它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使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成功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要实现“从‘师本’走向‘生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教育机构需要改变教育的目标和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空间。
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和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培养。
家长也需要重视子女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发展需求,与学校共同合作,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转变。
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生本”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关注,成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围绕“师本”和“生本”教育模式展开探讨,分析两者的特点和现状,探索如何从“师本”走向“生本”。
“师本”教育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生的听课与课后作业,强调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教师的地位较高,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被塑造的状态。
而“生本”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角色更加活跃和有主体性,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依然以“师本”教育为主,教学过程依然以知识传授和考试为重点,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相对较弱。
学生缺乏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在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具备更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需要逐步转变教育的模式,从“师本”走向“生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何从“师本”走向“生本”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
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和情感需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要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突破传统的考试导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
小学教师论文《浅谈从师本到生本的教育改革之路》
浅谈从师本到生本的教育改革之路古今中外的名家教育大师都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着自己的教育之路,孔子的仁爱教育,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蒙台梭利的环境创造,马斯洛的需求教育,杜威的实验学校改革,每一位教育家的视角都不同,方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学生。
我相信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性化教育很好地总结了他们的共同之处---以学生为本。
一、探索之路:“生本教育”使我如沐春风新课程改革之后,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声音震耳欲聋,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基础为根本,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大家都知道这样的道理,但是实践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
而此时,在教科院大力改革的号召下,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接触到了“三性课堂”和“生本教育”,它们是区教育的改革方向,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增砖添瓦,为自身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性”课堂指的是:学科性、教育性、创新性。
这不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吗?学科性代表学生应掌握的科学知识;教育性代表着教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创新性正是国家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三维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三性课堂”的实现又离不开“生本教育”。
因此以三性教育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性、教育性、创新性为目的,以生本教育为依托,都是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发现只有将课堂的注意力从老师转移到学生和学习上,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增多了,老师不仅可以站在讲台上讲课,也可以走进学生中间,针对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老师站在学生和知识之间,而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直接获取知识,老师则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和能力。
就我而言,刚开始走上讲台的前两年,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备课的环节中,虽然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状态,但是将自认为学生不懂的或者是应该懂的都一股脑教给学生,教学内容梯度不够;在布置作业时,将所有同学的作业都一视同仁,结果是总有人不完成作业或者是完成质量不高;在进行班主任工作时,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过于恼怒,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分析问题,全凭大人的是非观。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生本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一、生本教育是什么生本教育,首先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发现身边的事物,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风格。
生本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体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生本教育是以生活为素材,注重生活体验。
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他们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作文教学可以通过这些生活体验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知能力。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从而将这些体验转化成写作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本领。
生本教育是以情感为中心,注重情感体验。
情感是语文作文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作文的灵魂和生命。
生本教育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用心表达,让作文有情感、有生命。
二、生本教育如何融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将生本教育融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身边的美好、感受身边的温暖,从而将这些感受和体验融入到作文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情感沟通,多进行情感表达,让学生学会用心说话,用心书写,用心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各种文学故事,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感受文学的魅力,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学校“生本”教育
浅谈学校“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每位教师在这条道路上,可以说是一路风雨一路歌,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与汗水。
当然我们也收获着生本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下面,就从生本教育实施前后教师和学生的变化两个方面来与大家做个简单的交流。
一、老师角色的转变通过生本教育,我们的教师由传授者变成了组织者,由指挥者变成了合作者,由挑剔者变成了欣赏者。
1.传授者变为组织者以前教师进教室往台上一站就很少下讲台了,学生也只有听的权利,没有发言的自由和思维的空间。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师依靠前置作业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总结。
可以说我们的讲台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讲堂变成了学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学堂。
比如,我们每节课前的才艺展示,学生可以在台上唱歌、跳舞、讲故事、演小品等等,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情感得以提升。
2.指挥者变为合作者以前教师的话就像圣旨一样,支配着学生的一切行为,而现在的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一起分享。
如在教学《风娃娃》一课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风娃娃,你会怎么做?”学生马上举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如果我是风娃娃,我不会把别人的衣服吹跑,我会轻轻地吹。
”b生说:“如果我是风娃娃,我会帮人们做很多的好事,让人们很高兴,都喜欢我。
”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做人品质的良好机会。
我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文本的真实感受。
3.由挑剔者变为欣赏者以前教师的眼睛就像探照灯一样,天天想从学生身上找到不足,似乎找到不足就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而如今我们改变了过去“挑剔者”的身份,成了学生的欣赏者,我们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时时体验着自身的价值,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发生转变。
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已经渐渐显露出困境,需要转向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生本”教育。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为了转变教育模式,需要引入“生本”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推广和深化“生本”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的必然选择,这也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育理念转变,师本教育,生本教育,教育模式转变,主动学习意识,创新能力,教育体制改革,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当今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困境和局限性,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方式和理念的重新思考。
教育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对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改变,它意味着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生不再是简单地需要接受知识的输入,更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向“生本”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不仅仅是为了教育的发展,更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不仅仅是一场教育改革,更是一场思想的革新和文化的更新。
1.2 “师本”教育的困境在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人物,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教师往往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只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1. 引言1.1 从“师本”到“生本”的背景从“师本”到“生本”的背景是指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更新。
传统的“师本”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的教导和传授知识,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在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再适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师本”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转向“生本”教学模式。
“生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师本”到“生本”的转变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只有不断推进“生本”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的出现,正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教育从“师本”向“生本”转变的意义和影响,深入分析“生本”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以及推动“生本”教学模式发展的相关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揭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探讨如何借助“生本”教学模式的优势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还将分析“生本”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潜力,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未来发展提供建议和启示,推动教育领域朝着更加创新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师本”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师本”教学模式在传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师本”教学模式过分依赖于老师的教导,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缺乏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从“师本”走向“生本”,是指教育从侧重传授知识、灌输理论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一变革源自对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变革的意义、动因和路径。
传统的“师本”教育注重的是师生间的权力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的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就被淘汰,学生需要的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我们需要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从“师本”走向“生本”教育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强调素质和能力,而非传统的知识储备。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下,人才需要适应多变的环境,具备创新、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育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实现从“师本”走向“生本”教育的路径是多样的。
教育机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更多地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分数和考试成绩。
教育管理部门也需要进行改革,通过政策的导向和资源的支持,推动学校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
从“师本”走向“生本”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
从“师本”走向“生本”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生本教育教师观-从“师本”到“生本”论文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师本”到“生本”这段时间我细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知识激扬生命》一书.颇有感触。
从中领悟到在教学中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不教,学生会学,使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实现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激发和引导,就像在点燃火把,而不像过去那样满堂灌。
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之牧者”。
生本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最终是依靠生命自身.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由此我就数学课堂教学中,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解决、从融洽的课堂氛围到学生思维本质的培养等方面谈谈体会。
一、认清“轻负担、高质量”的内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改变教师的认识和心态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关键和必要保证。
我认为:“减负”决不是教学简单化,必须把握好减轻学生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片面地追求“减轻书包重量”、“减少作业数量”等表面现象,还是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减负”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以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
“轻负担,高质量”应该包括两方面: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讲究“轻负高质”。
老师与学生的“工作量”不仅都要减轻,心理压力也要逐渐减少。
老师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契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乐趣,那么“高质量”是必然结果。
二、轻负担高质量科学提质的探索与实践(一)、问题的设计要关注生本。
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甲商场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八五折销售,而乙商场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直性购满200元商品可领取八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到哪家商场购物实惠?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很好的被调动起来.(二)、问题的解决要重视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的“师本”取向逐渐转向“生本”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目标的调整从灌输为主转向培养为主,教学方式也由传统教学转变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评价机制的转变从标准化考试到多元化评价体系,教育资源也开始优化配置,注重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而学校文化的建设也着重营造尊重个体差异的教学环境。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教育,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这种转变将带动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为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育观念的变革、师本、生本、教育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机制、教育资源、个性化发展、综合素质、学校文化、未来教育、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理念1. 引言1.1 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当代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代表,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师本”向“生本”的转变势在必行。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成为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终身学习者。
教育观念的变革已经深刻影响着当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
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不断反思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态度,积极拥抱变化,勇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培养出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1.2 “师本”与“生本”的区别“师本”与“生本”的区别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被指导者。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师本”教育,强调以老师为中心,将教师视为“掌门人”,教育过程则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导,学生则被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种教育模式曾是传统教育的主流,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多元化,这种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教育教学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逐渐从“师本”教育中跨足到“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一种更具灵活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发展和创造潜能,倡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比“师本”教育的纵向式传授知识,其更注重学生的横向式交流与协同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扩宽自己的视野和学习内容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更像是一名引路人,比起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
随着近年来智能科技的发展,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线上教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在“生本”教育的新模式下,机器编程技术和课程性知识的组合,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在线教育平台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智能化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进行真实记录,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平台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兴趣爱好推荐不同类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平台可以采用机器编程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辅助服务,通过算法进行逐步调整和完善而不断提高。
通过“生本”教育,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发掘自身的潜力。
正是因为“生本”教育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能力,所以很多教育者将其视为21世纪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当然,“生本”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上的迷茫,没有足够的学习方向,“生本”教育也容易出现学生学科学以外的一些“零散”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能体现出学科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
教育界逐渐转向“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
新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潜能。
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并实现个性化教育目标,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能够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教育理念转变、师本、生本、学生主体性、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教育、发展潜能、教育改革、个性化教育目标1. 引言1.1 教育理念转变的背景教育理念转变的背景始于对传统“师本”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批评。
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扮演着绝对主导的角色,学生则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和信息。
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成才的需求,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从“师本”走向“生本”。
教育理念转变的背景还体现在对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的怀疑和反思上。
传统的“师本”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记忆力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偏重应试的教育模式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
有必要改变教育理念,从“生本”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转变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1.2 “师本”教育模式的缺陷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过去,“师本”教育模式一直是主流,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师本”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师本”教育模式过于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
从传统的“师本”教育到现代的“生本”教育,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更是对教育目标和方法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本文将从“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的概念、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师本”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师本”教育,顾名思义,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担负着主要的教育任务,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
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的代表,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和执行者。
课堂上,老师注重讲解和讲授知识,学生则以听讲、做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而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主流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这种模式开始有了质疑和反思。
“师本”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占据主导地位。
老师传授知识的扮演着引导学生思考和行为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执行。
课堂上,老师主导课程安排和教学进度,学生则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学习和训练。
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知识掌握。
课堂上,老师主要以讲解和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和消化。
教育目标主要是以考试成绩和知识储备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
在“师本”教育中,教学内容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则以讲授为主。
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和信息相对封闭,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上就是“师本”教育的概念和特点,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这种教育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问题,亟需进行改革和更新。
“生本”教育的提出,是对“师本”教育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它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主地位,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的差异
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的差异师本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模式。
“师道尊严”和“传道授业”为师本教育模式提供了道德依据。
这种模式认为学生没有学习潜力和潜能,学生不具有能动性,学生的基础知识为零。
教师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是知识源,他通过讲授知识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处于学习终端的学生只能像一只容器一样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强调学习资源为教师、教材、教室、多媒体设备等,它没把学生看成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
正是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整个教学设计进入了虚体设计的误区。
所谓虚体,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一般是指用分析的方式加以把握的人的属性的内外部关系等,表现为人的理性的某种逻辑构造。
”说得通俗点,虚体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等进行的停留在纸面上的一种逻辑推演,师本教育模式离开了学生实体,用虚体的方式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它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离开实体的活动;二是高度分析化。
它认为教育对象掌握了被越分越细的“理”的条文,虚体设计的目标就算获得了实现,虚体设计的逻辑推演在老师思维中进行,逻辑无矛盾,环环相扣,这是被教师设计的一出精美绝伦的“戏”,这出“戏”忽略了学生作为实体在个性及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
它采用了一刀切的理性灌注方式,即填鸭式教学,正是这种模式它用教师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意志。
这好像学生这个小齿轮被教师这个大齿轮带动着前进一样,而大齿轮还时刻提醒小齿轮随时跟上,教师讲一个,学生马上就接受一个,懂一个,千万不能滑链,更不能掉链。
前面说过这些知识都要被学生通过感悟内化,以形成自己的东西。
而感悟又受环境和心力的影响,有渐悟和顿悟之分,学生怎能次次人人都顿悟呢?这显然是违背感悟规律的。
所以我们常听老师说这些知识我都讲到了,讲过了,学生怎么就是没懂呢?现在该明白了吧,是学生滑链了,甚至掉链了。
这种模式中师生关系是种典型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关系或监护关系,它严重压抑和阻碍了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浅谈对“师本”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师本”的几点认识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
因此走向师本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向之一。
本文从师本的含义、师本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走向师本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途径。
关键词:师本含义现状途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词汇往往是“校本”或“生本”。
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当然这没有错。
只是我们别忽略了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最主要的人—教师。
假如没有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和实现学生的个人发展。
有句话说得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
” 所以说,教育的改革不应该只是走向校本和生本,还应该走向师本。
走向师本,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向。
据报道:日本每100人中就有1名教师,日本文部科学省认为,学校教育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教师的资质与能力,因而他们提出了“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举措。
还有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该校教育学院主楼的走廊里,挂着的照片不是历任校长,而是学院的校工们!学校的宣传资料大多与普通教师有关,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对“小人物”的尊重,弥漫着一种以师为本的民主教育气息。
1师本的含义在传统教育中,“师本”这一概念,其基本特征是:在师生关系中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以讲授为中心,教学内容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
但我们这里所指的“师本”,指的是以教师发展为本。
这里的师本不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教师中心的强化,而是对教师地位、作用、价值的反思。
在坚持师本的学校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好的教育改革应当是以师为本,让教师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
但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当今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生活幸福吗?学校的管理是以师为本吗?让我们来看看严峻的现实。
探寻生本思维与师本思维的关联点
探寻生本思维与师本思维的关联点近年来,生本思维和师本思维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生本思维强调了个体生活经验对于思维方式的影响,而师本思维则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往往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
研究生本思维与师本思维的关联点,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生本思维和师本思维都关注了情感和情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生本思维认为个体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而师本思维也强调了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影响。
情感和情感体验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它会影响到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对待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生本思维和师本思维都强调了互动和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生本思维认为个体思维是在社会互动和交流中形成的,而师本思维也重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灌输和接受,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受到他人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新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互动,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生本思维和师本思维都在强调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本思维认为个体的认知方式会影响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而师本思维也强调了教师对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教学的效果。
浅谈师本生本革命
浅谈师本生本革命一、问题概述我们首先对所要涉及的生本教育、师本教育、东方考试文化圈等概念进行深入分析。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
它努力反映教育的终端所在,并刻画教育之目的、本源、过程的基本特征,体现教育的本质内涵。
在现实教育中,教育的这一本质遭到扭曲,师生主体错位,喧宾夺主的师本教育现象充斥,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
[1]师本教育是以教者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它主要依靠教。
其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借助了扭曲的考试文化,与之相互助长,而且愈演愈烈。
师本教育和考试文化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所谓东方考试文化圈(在本文中它既是地域概念也是氛围概念)。
它的要害是以控制生命为主要运作方式,使教育充满竞争,在实践中不仅不能享有强大的生命自然的支持,反而遭受自然的逆反,事倍功半,并且脱离教育本旨,离开人之素质培养的轨道。
从古到今,总考不可避免,而且有积极的意义。
它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环节,保证了教育作为社会均衡器的功能发挥,同时,也解决了人才选拔和分流的问题,并起到使社会重视教育的作用。
问题在于,总考是不是必须由一系列频考来承托?即不通过平时密集的统一或变相的统一考试,能不能取得好的总考成绩?讨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已经有实验表明,通过否弃频考等措施保证生本教育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全面实行,完全可以保证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并决定性地在总考成绩上超过频考制度的对照群,此外,虽然频考对营造某种教学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弊病极大。
它是所谓应试教育的根源,是儿童考试噩梦的基本内容,它使教师依频考的要求而教,而使学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而学,因而是师本的教学方式的温床,只要有频考制度,所有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都不可能实现。
它造成全社会的和学校生活的貌似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紧张,造成学生厌学,差生涌现和不断增加,原来的所谓优生也受到压抑,学生的学业成就因而大打折扣。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用频考承托总考”,往往是公众的包括许多研究者的潜在的共识。
从“师本”走向“生本”
从“师本”走向“生本”在教育领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理念叫做“师本”,这个理念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也就是所谓的“生本”理念。
从“师本”到“生本”,正是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师本”和“生本”两种理念的内涵。
所谓“师本”,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者和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成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
而“生本”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倾听他们的声音,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
“师本”和“生本”两种理念是教育领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师本”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在过去的教育历程中,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往往被忽视,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逐渐丧失。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倡导“生本”理念,试图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现个性化教育,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他们对于学习的需求和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倡导“生本”理念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实际上,“生本”理念所强调的个性化教育正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需求,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
如何从“师本”走向“生本”,是当前教育领域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师本”和“生本”教育
前不久,听了教育局组织全市老师们听了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教育报告,所有听众感受颇多,并下定决心也身体力行,尝试其教育模式。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期被我国教育届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
有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校的学生面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虽然,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
把学校当成作坊、把老师当成师傅,学生当成徒弟,单靠师傅传授经验和知识而没有徒弟的发明创造这样的状况,学校是无法办得好的!出不了优秀人才的!
“司机与找路人的启示”,生活中我们很佩服司机会认路、会走近路,给乘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事实上,司机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可能,人人都可以当司机、个个都会认路。
这与找路人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凭借明确的地址,通过询问、查找、实践最后找到自己从未到过的新地方,而且今后跟司机一样可以随时再找到那个地方。
这点本事司机、找路人都有乘客和跟随者却不一定有。
原因是司机与找路人找路时都是职责在肩,都是主动的,通过询问、查找、实践、探索,他们把目的地与沿途的事物连系起来,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了一条明析的路线图。
而乘客和跟随者都是被动的,漫不经心的,在他们的脑海中不可能构成象司机、找路人一样连贯明析的路线图;因此,他们不能轻易地找到目的地。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老师就象司机、找路人而学生就象乘客、跟随者。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
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
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在广州、广东、澳门、香港等等地方的许多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中开展起来了,并且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我们这里也在教育局的带动下,参与了该教学的尝试,效果还不错,不过在起步阶段似乎有些苦了生本尝试的老师们,他们忙得可谓是晕头转向了,起步阶段也许就是这样吧!老师们在起步中不断探索,总结,寻求生本的根本所在。
生本教育的特点在于 .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
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突出学习,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突出合作,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突出探究,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机器没有动力不能开动,学生学习没有动力读不好书。
而动力源于“人生四大需要——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
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学习就主动了,老师、家长再不用发愁
了。
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便成为生本课堂。
课堂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生本教育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环便抓住了关键。
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
“生本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当“司机”做“探路人”,其效果比师本备考要好得很多。
许多学校的实践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师本与生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前者累了老师,也苦了学生,同时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生本教育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能够适应现在社会评价、择才方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