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

合集下载

HIV-1抗原检测技术规范

HIV-1抗原检测技术规范

HIV-1抗原检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章规定了HIV-1P24抗原检测的方法和用途。

适用于对人血液标本和病毒培养上清液中HIV-1P24抗原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NIAID,Virology Manual for HIV Laboratory, NIH Publication,No.97-3828, Jan 19973 HIV-1P24抗原检测的意义3.1 HIV-1感染窗口期、HIV抗体不确定或HIV-1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鉴别诊断。

3.2 第四代HIV检测试剂的阳性结果的辅助诊断。

3.3 监测病程进展或抗病毒治疗效果。

3.4 HIV分离培养,病毒复制状况的监测。

4 实验室要求同HIV抗体检测。

5 检测方法及程序5.1 试剂:抗体夹心ELISA方法,应使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试剂。

5.2 样品:血清、血浆或病毒培养上清液。

5.3 定性检测5.3.1 筛选试验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标准判断有反应或无反应。

5.3.2 确证试验是P24抗原的中和试验,用于排除筛选试验的假阳性。

待检样品先与中和剂(P24 抗原的抗体)共同孵育,如果样品中存在P24抗原,中和抗体将与之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不能与固相载体上的捕获抗体结合。

然后,用这样处理过的样品重复筛选实验的步骤,同时做一孔未中和的原始样品对照,将中和与未中和孔的OD值进行比较,如果中和孔的OD 值下降50 % 以上,认为样品中的P24 抗原是真正的阳性;如果中和孔没有出现OD值的下降,认为P24抗原的反应性可能是假阳性,需要做RNA检测或随访做进一步确证。

5.4 定量检测将 P24抗原的标准物质稀释成包含0.0和125pg/ml 二个浓度在内的六个不同浓度的系列标准,进行检测。

以横坐标为P24抗原的浓度(pg/ml ),纵坐标为OD值,绘制出标准曲线。

测出未知标本的OD值以后,在标准曲线上查出抗原的浓度。

如果未知标本的OD值超出标准曲线上最高抗原浓度的OD值,则需用正常人血清将标本稀释以后再行检测。

HIV-1潜在病毒库的研究进展

HIV-1潜在病毒库的研究进展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年5月第27卷第5期Chin J AIDS STD Vol.27 No.5 May 2021557 DOI: 10.13419/ki.aids.2021.05.31HIV-1潜在病毒库的研究进展赵胜男,陈晓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感染科,哈尔滨,150001)摘要:尽管应用了 ART,HIV-1感染的细胞仍然长期存在,这是治疗HIV-1的主要障碍。

晚期感染的记忆性CD4细胞是导致病毒持续存在的主要细胞类型,但一些研究表明,非T细胞也可以作为长期的病毒库。

目前利用潜伏期反转剂(LRAs)暴露潜伏的HIV-1和通过免疫效应功能杀死暴露细胞的“激活和杀伤”策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艾滋病功能性治愈又逐渐成为目前艾滋病治疗中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体内潜伏HIV的细胞、病毒库的持续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病毒库;治疗策略中图分类号:R 37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662(2021)05-0557-04Research advance on the latent reservoir for HIV-1 ZHA O Shengnan, CHEN Xiao h ong. (Department o 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ourth Ajfiliated Hospital o f H 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CHEN Xiaohong,Email:catherine89034@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2017ZX10202102-004-001,2018ZX10302104-G O1-005); the Natural Science Fund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C2017043)Abstract: Reservoirs of HIV-1-infected cells persist long-term despite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and represent the main barrier against a cure for tently-infected memory CD4 cells are the predominant cell compartments responsible for viral persistence,but s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non-T cells can also serve as long-term viral reservoirs.The"shock and kill"strategy aiming to expose latent HIV-1with latency-reversing agents(LRAs)and kill the exposed cells through immune effector functions is currently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The functional cure of AIDS seems to be a hot spot in the current treatment of AID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HIV-1reservoirs on latent cells in vivo,persistence mechanism,and therapy strategies.Keywords: HIV-1;reservoirs;therapy strategiesART的问世提高了 HIV感染者治愈的可能性,使许多患者的病毒血症急剧下降至低于检测下限然而,ART并不能从人体内消除所有受H1V感染的细胞,一旦ART中断,这些受感染的细胞就会刺激病毒的反弹复制,并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潜伏感染的静息CD4细胞能够提供终生复制的HIV-1,这个潜在病毒库的半衰期约44个月按照这种速度,至少需要60年的治疗才能根除病毒库,这使得通过目前的AKT来根除HIV变得不切实际。

HIV-1病毒载量试剂1技术参数

HIV-1病毒载量试剂1技术参数

HIV-1病毒载量试剂1技术参数1.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

2.用途:用于定量检测人血浆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3.原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

4.检测项目:HIV-1RNA定量检测。

5.检测亚型:HIV-1M、O组。

6.检测方法:全自动核酸分离纯化,全自动核酸扩增和实时荧光PCR方法。

7.适用样品种类:非肝素抗凝血浆。

8.定量方式:内部标准品定量。

9.质控品:提供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对照质控品。

10.技术要求:a.检测灵敏度:≤20copies/ml,置信度≥95%。

b.检测范围:20-1×107copies/ml。

c.检测特异性:100%。

d.重复性:CV值≤0.3log。

e.规格:48T/盒。

f.即开即用型液体试剂。

11.试剂储存条件:2-8℃保存。

12.试剂组份:包括核酸提取、纯化、扩增和检测的全部试剂。

13.抗污染方案:采用UNG酶防止PCR产物污染。

14.样品处理能力:可以同时进行检测1-72个样品15.备件:含完整实验过程中所需的相关耗材及洗液。

16.适用设备:适用于CobasAmpliprepCobasTaqman全自动病毒载量检测系统。

17.认证文件:中国医疗器械进口注册证等文件。

18.供货计划:按用户要求数量准时分批供货,试剂到货时有效期大于10个月。

HIV-1病毒载量试剂2技术参数1.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核酸(RNA)提取及检测试剂盒2.用途:用于定量检测人血浆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3.检测方法:应用RT-PCR和Real-time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技术HIV-1型各组病毒载量。

4.检测项目:HIV-1RNA定量检测。

5.检测亚型:HIV-1型M组(A-H)、O组、N组。

6.适用设备:m2000sp自动核酸提取仪,m2000rt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7.定量方式:外部标准品定量8.技术要求8.1检测灵敏度:≤40copies/mL(0.6mL、1.0mL样本体系)8.2特异性:100%(95%CI99.28-100%)8.3检测范围:40-107copies/mL8.4适用样本种类:血浆(ACD-A或EDTA抗凝)8.5检测样本体积:可选0.2mL、0.5mL、0.6mL和1.0mL8.6检测方式:96孔PCR反应板8.7检测批量:一次检测批量可选24,48,72和968.8内测标准差(SD):≤0.25log copies/mL8.9内参要求:与样本一起提取和扩增,质控整个实验过程;9.认证文件:中国医疗器械进口注册证等文件。

HIV-1P24抗原

HIV-1P24抗原

HIV-1 P24抗原检测感染HIV-1后,机体针对HIV-1基因编码的抗原性物质产生相应抗体,在临床上具有重要诊断学意义的主要是对抗结构基因编码抗原(如gpl60,gpl20,gp41,p66,p55,p51,p31,p24,p17等)的抗体。

由于个体差异、各种病毒蛋白的浓度和抗原性强弱不同及不同个体对不同抗原成分的反应性均有所不同,因此相应抗体的产生时间和不同个体对相同抗原成分的免疫应答强度等存在一定差别,此外,检测方法和使用试剂的敏感性不同对HIV-l抗体的检出时间产生一定影响。

在感染HIV-1后,患者血清中最先出现p24抗原,继之,各种HIV-1抗原可达到高峰;2-6周后,随着HIV-l抗体产生及浓度的不断增加,HIV-l抗原渐趋降低或检测不出。

在HIV感染后期,抗原量不断增加,往往预后不佳,至少约有50%左右的病人发展为艾滋病。

目前用于HIV抗体检测的第三代ELISA试剂窗口期为3-4周,在该期病毒抗体不能被检出,但可检测到病毒相关抗原或分离出病毒,故在窗口期检测P24抗原是早期辅助诊断和进一步缩短窗口期的一种方法。

P24抗原的检测,大约可以使抗体窗口期缩短1周,因为估计检测P24抗原到检出P24抗体间隔只有1周时间。

有助于多数急性感染者血清HIV抗体阳转之前的诊断,还适用于:HIV-1 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早期辅助鉴别诊断;第四代 HIV-1 抗原 / 抗体 ELISA 试剂检测呈阳性反应、但 HIV-1 抗体确认阴性者的辅助诊断;监测病程进展和抗病毒治疗效果。

但由于不是所有新近感染的人都可以检出P24抗原,加上该项检测费用较高,所以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项目。

HIV-1 P24抗原检测一般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必须经过 SDA 批准注册。

阳性结果必须经中和试验确认,该结果才可作为HIV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不能据此确诊;HIV-1 P24抗原检测阴性,只表示在本试验中无反应,不能排除HIV 感染。

HIV—1的增殖与阻断

HIV—1的增殖与阻断

HIV—1的增殖与阻断作者:陈婷俞如旺来源:《中学生物学》2018年第05期摘要从HIV-1的基本结构、增殖感染及药物阻断等三个方面对HIV-1进行简要介绍,为艾滋病的免疫与预防的教学提供更深入的背景材料。

关键词HIV-1 增殖方式阻断机制艾滋病(AIDS)是20世纪下叶以来,医学界的重大难题之一,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划分为HIV-1和HIV-2两种类型。

目前HIV-2型病毒株主要传播于西非地区,在世界范围普遍传播的HIV病毒则为HIV-1,且致病性远高于HIV-2。

HIV-1以单链RNA为遗传物质,将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作为宿主细胞并在其中进行增殖。

CD4+T淋巴细胞是表面携带CD4分子的一类成熟T淋巴细胞,对人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都有重要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对衰老、凋亡细胞及病原体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将HIV-1定义为逆转录病毒科病毒,因为HIV-1的遗传物质——单链RNA分子,需要在宿主细胞内率先逆转录为cDNA,并以cDNA为中间产物,将HIV-1的遗传信息整合至宿主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参与到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过程中,获得子代HIV-1的RNA和特异性蛋白。

1HIV-1的结构HIV-1是一种球状病毒,从内至外能够将其分为核心、衣壳与包膜3个部分(图1)。

核心内含有HIV-1病毒的遗传信息——单链RNA(ssRNA)和一系列工具酶,包括控制ssRNA 在宿主细胞内逆转录的逆转录酶、控制cDNA整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的整合酶、控制HIV-1特异性蛋白加工处理的蛋白酶。

衣壳包裹在核心外侧,其本质为蛋白质,主要包括核心蛋白(p7)和核心壳蛋白(p24)。

衣壳既能保护HIV-1核心内的遗传物质,又能介导HIV-1与宿主细胞的融合。

核心与衣壳共同组成核衣壳。

病毒包膜是病毒最外层的脂蛋白双层膜结构,主要包括转膜包膜糖蛋白(gp41)、脂质双分子层、表面包膜糖蛋白(gpl20)。

中国HIV1的主要流行状况

中国HIV1的主要流行状况

中国HIV-1的主要流行状况【摘要】自1981 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AIDS) 以来,艾滋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和扩散。

中国的艾滋病也进入了快速传播期。

本文章综述了中国,尤其是云南省和中部地区HIV-1的主要流行情况。

【关键词】中国 HIV-1 流行状况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是引起艾滋病的主要病原体,它属于单股正链核糖核酸(RNA)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 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3]。

该病毒在体内独特的复制方式(无校正功能)和基因重组使其基因组具有高度的多样性[4~5],并形成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

到目前为止, HIV-1已有A~K 9种亚型和16种重组模式CRF1-16(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USA, http: / /1 云南省HIV-1的流行情况我国于1985年首次报道了HIV-1感染者[6]。

云南省是中国HIV-1的第一个暴发流行区。

1989年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瑞丽市发现了以IDUs(intravenous drug users,静脉吸毒人员)为主的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流行区[7~9,10],约有146例IDUs感染,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70%。

敲响了中国HIV/AIDS流行的警钟[8]。

亚型分析结果表明,最初在云南省IDUs中发现的是B亚型(欧美B)和B’亚型(泰国B)[7,8,10,11]。

后来B’亚型(泰国B)逐渐取代了B亚型(欧美B)占据主导地位,从1990年占所有亚型的20%增长到1996年的90%[8,10,11,12]。

1992年,在云南的IDUs中又发现C亚型,是由印度的IDUs传播来的。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C亚型已通过毒品运输传播到中国的南部、中部甚至西北地区,引起了中国的广泛流行[8,12]。

1994年末,在泰国从事商业性工作的返回云南的一名妇女体内发现CRF01-AE[12]。

艾滋病检测技术HIV-1核酸检测规范

艾滋病检测技术HIV-1核酸检测规范

艾滋病检测技术HIV-1核酸检测规范1 范围本章规定了HIV-1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病毒载量)的意义、实验室要求、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及结果判定标准,适用于HIV-1核酸的定性检测和定量的测定。

2 核酸检测的意义核酸检测可用于HIV感染诊断、血液筛查、病程评估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

2.1 感染诊断2.1.1 作为补充试验:用于筛查试验有反应但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或阴性样本的判定;对筛查试验有反应但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或阴性的疑似艾滋病晚期患者需将核酸检测、临床病史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对于抗体筛查试验阴性但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可进行核酸检测,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1.2 急性期诊断:对近期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个体,包括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有同性和异性性接触不安全性行为,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有医源性暴露史,有职业暴露史,HIV/AIDS 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HIV/AIDS 母亲所生子女等,如抗体筛查试验无反应,可通过核酸检测判定是否为急性期感染。

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或低于最低检测限不能排除HIV-1感染。

2.1.3 HIV-1暴露婴儿感染早期诊断HIV-1感染母亲所生小于18个月龄的婴儿,不同时间的两次HIV-1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即可作出诊断。

18个月龄以上儿童诊断与成人相同。

2.2 血液筛查:对献血者及采供血机构的原料血浆进行核酸检测,可及时发现窗口期感染,降低输血的“残余危险度”,减少二代传播。

2.3 抗病毒治疗效果监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定期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可判断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

病毒载量结果动态分析,对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原定的治疗方案以及是否需要更改治疗方案起到重要作用。

一般启动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应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以监测治疗效果,每年应检测一次。

治疗前进行检测可了解病人的病毒载量基线,有助于评价治疗后效果。

如适时重复检测病毒载量,没有低于检测限,需要考虑治疗是否失败。

关于HIV-1_pol基因的比较分析_生物信息(已处理)

关于HIV-1_pol基因的比较分析_生物信息(已处理)

关于HIV-1_pol基因的比较分析_生物信息关于HIV-1 pol基因的比较分析摘要 HIV是RNA病毒,属慢病毒科Lentiviridae,为正链RNA病毒,由两条相同的线状RNA组成,两条链通过氢键形成二聚体。

病毒基因组长约9.7KB,共由9个基因片段,3个结构基因编码病毒结构蛋白。

pol基因序列为:NH-蛋白酶-逆转录酶p66/p51-内切核酸酶p32?COOH。

本课题研究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段序列。

由于逆转录酶缺乏3′→5′外切酶活性,使得HIV在复制的过程中不能对错误掺入的单核苷酸加以校正,从而表现出易错倾向,这是HIV产生高度变异的最重要的原因。

本课题主要运用PHYLIP、TREEVIEW和CLUSTALX等软件,对HIV-1的pol基因进行了序列相似性比较。

系统发育推断软件PHYLIP即是Phylogeny Inference Package的缩写,共包括37个程序, 按照所处理数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五类。

PHYLIP的大多数程序运行时, 从一个名为“infile”的输入文件读入数据, 如果没有该文件, 程序将会询问你输入文件的名称。

然后会出现一些应答选项让你选择。

最后输出结果到outfile或treefile文件中。

CLUSTALX是CLUSTAL多重序列比对程序的Windows版本。

本课题采用了两种方法,即最大简约法和邻位相连法,最后得到了两个进化树。

关键词:PHYLIP,TREEVIEW,CLUSTALX,进化树,genetic distance1 绪论1.1 课题背景及目的1.1.1 HIV概述HIV是RNA病毒,属慢病毒科Lentiviridae,于1983年首次在法国一位患慢性淋巴结综合症的病人身上发现。

一年后,类似的病毒在美国的一位患艾滋病的患者身上发现。

当初这种病毒被认为是一种癌病毒,与人的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相近,于是命名为HTLV-Ⅲ,后来发现它是慢病毒的一种,改为HIV[1]。

HIV-1抗体确证不确定和阴性样本HIV-1核酸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HIV-1抗体确证不确定和阴性样本HIV-1核酸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HIV-1抗体确证不确定和阴性样本HIV-1核酸定量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HIV-1核酸定量检测在HIV-1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和阴性样本中的应用,为艾滋病及时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4例HIV-1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和阴性样本进行核酸定量检测,通过随访分别进行HIV-1抗体确证试验和核酸定量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确定其感染状况。

结果:204例样本中,抗体不确定样本9I例,核酸定量检测≥5000CPs/ml 53例,低于检测线38例。

抗体阴性样本II3例,核酸定量检测≥5000CPs/ml 2例,低于检测线111例。

核酸定量检测≥5000CPs/ml 55中随访检测38例,抗体阳转38例占I00%,核酸定量检测≥5000CPs/ml 38例占100%,失访17例。

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线的149例中,未见阳转病例,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线149例。

结论:核酸检测作为补充试验的其中之一,在HIV-1抗体不确定和阴性样本中采用核酸定量检测有助于更快、更早对个体艾滋病感染者进行诊断。

关键词:HIV-1抗体确证试验、不确定、阴性、HIV-1核酸定量检测、诊断随着《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修订版)和《艾滋病和艾滋病感染诊断》(WS-293-2019)的出台和实施。

HIV感染检测手段由HIV抗体确证试验改变为补充试验—HIV抗体确证试验和HIV-1核酸试验。

随着扩大检测策略的实施,窗口期和晚期艾滋病患者及非特异性反应的病例被初筛检测出来,采用单一的HIV-1抗体确证试验,这些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例就不能及时得到明确诊断。

不仅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病人的治疗、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给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艾滋病核酸检测需要投入的设备、检测环境、人员要求比较高,检测成本与HIV-1抗体确证试验相比也比较高,短时间内在本地区很难普片推广。

本研究提出了HIV-1抗体确证试验中的不确定和阴性样本增加HIV-1核酸定量检测。

HIV-1的表型及其感染的细胞嗜性

HIV-1的表型及其感染的细胞嗜性

动物学研究2004,Aug.25(4):363-368CN53-1040/0ISSN0254-5853 Zoological ResearchHIV-1的表型及其感染的细胞嗜性张驰宇(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l200l)摘要:HIV-l的表型分为合胞体诱导型(syncytium-inducing,SI)和非合胞体诱导型(non-syncytium-induc-ing,NSI)。

依据所用辅助受体和感染靶细胞的不同,HIV-l又被分为R5、X4和R5X4型。

R5和X4型病毒分别利用CCR5和CXCR4作为辅助受体,而R5X4型病毒可利用这两种辅助受体。

在病毒的复制力、细胞嗜性以及合胞体诱导能力上,SI型与X4型病毒一致,NSI型与R5型病毒一致。

在HIV-l感染过程中,疾病的发展伴随着病毒从NSI型向SI型、及R5型向X4型的转变。

HIV-l的表型影响和决定着HIV-l的感染、传播及AIDS的疾病进程。

HIV-l的表型和细胞嗜性主要由病毒gpl20的V3区(特别是第ll和25位的氨基酸)决定。

V3区的氨基酸序列信息,将为预测HIV-l的表型,以及病毒感染后的疾病进程提供生物信息学的依据。

关键词:HIV-l;V3区;合胞体诱导型/非合胞体诱导型;细胞嗜性;辅助受体中图分类号:R5l2.9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4-5853(2004)04-0363-06Phenotype and Cellular Tropism of 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ZHANG Chi-yu(School of Medical Technology,Jiangsu Uniuersity,Zhenjiang,Jiangsu2l200l,China)Abstract: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l(HIV-l)isoIates are cIassified phenotyicaIIy into syncytium-induc-ing(SI)and non-syncytium-inducing(NSI)according to their capacity to induce syncytia in MT-2ceIIs.Strains of HIV-l are aIso cIassified based on their co-receptor usage.Viruses using the seven-transmembrane,G-protein-coupIed,chemokine receptor CCR5,CXCR4,or both are termed R5,X4,and R5X4,respectiveIy.HIV-l strains of SI and X4 appear to have identicaI bioIogicaI properties such as repIication rate,ceII tropism,and syncytium-inducing capacity.NSI and R5viruses aIso show identicaI bioIogicaI properties.The phenotypes of HIV-l infIuence and determine viraI transmission,pathogenesis and disease progression.In the course of HIV-l infection,disease prog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switch in viraI phenotype from NSI to SI,and a change in co-receptor usage from CCR5to CXCR4.The V3do-main of HIV-l gpI20,specificaIIy,amino acids at V3position ll and25,pIay a dominant roIe in determinant of viraI phenotype and co-receptor usage.V3seguences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prediction of HIV-l phenotype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using bioinformatics approaches.Key words:HIV-l;V3domain;SI/NSI;CeIIuIar tropism;Co-receptor人免疫缺陷病毒l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l,HIV-l)是导致全球艾滋病(acg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流行的主要病原体。

HIV-1重组毒株gag区快速基因分型方法(1)解析

HIV-1重组毒株gag区快速基因分型方法(1)解析

HIV-1重组毒株gag区快速基因分型方法(1)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基因分型方法,对广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重组毒株gag基因区进行亚型鉴定。

方法从HIV阳性样本中提取核酸,使用HIV-1 M组通用引物对gag区进行第1轮扩增,第2轮使用分别检测C亚型和CRF01-AE重组型的二套特异性引物放入同一反应管中进行扩增,根据不同亚型扩增的目的带位置不同判断亚型。

另外设计了一套引物,专门用于检测B'/C重组毒株。

扩增出的所有样本均进行基因测序和系统树分析以验证结果。

结果 54份样本中,经基因测序和系统树分析证实CRF08-BC样本4份(741%), CRF01-AE样本46份(8518%), 4份(741)无法确定亚型。

经亚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出4份(100%) B'/C重组毒株,45份(9783%) CRF01-AE重组毒株,灵敏度为98%,特异性为100%。

2种方法检测结果经差异性检验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一致性高达9815%。

与基因分析结果吻合。

重复实验显示,B'/C的平均重复性为100% (20/20),CRF01-AE为983% (59/60)。

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高度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特点,可直接对广西HIV -1重组毒株CRFO 1-AE gag基因区进行分型。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基因型;聚合酶链反应Rapid identification for gag region of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of 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e a simple and rapid subtype-screening assay for the gag region of the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CRF)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in Guangxi.Methods Proviral DNA from HIV-positiv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and subjected to the first round PCR with universal primers for the gag region that can detect HIV-1 M group isolates.In the second round PCR,two pairs of subtype-specific primers that were designed to detect subtype C and CRF01-AE respectively were added into onetube.The PCR products of different subtyp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agarose-gel electrophoresis.Another pair of subtype-specific primers exclusively detecting the the prevalent recombinantstrains CRF07-BC and CRF08-BC was designed and used.Additionally,all of these samples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phylogenetically.Results DNA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gag region of the 54 samples showed that 4 samples (7.41%) were infected with CRF08-BC,46 (85.18%) with CRF01-AE and 4 (7.41%) remained unclassifiable.Detection of thesubtype-specific primer sets revealed that 4 were B'/C (100%),and 45 were CRF01-AE (97.83%),with an adequate sensitivity (98%) and a high specificity (100%).Non-specific bands occasionally appeared but did not interfere wi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was consistent with subtype-specific primer sets and the consistent rate was 98.15%.The average reproducibility was 100% forB'/C samples and 98.3% for CRF01-AE samples.Conclusion A simple,rapid and low cost assay is developed for subtype-screening of CRFO1-AE in Guangxi.For the B'/C strains in Guangxi,it needs to be verified further by increasing samples.Key word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genetic subtyp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高度变异,不同亚型毒株其生物学特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均有所不同〔1〕,若能快速、准确地对HIV进行基因分型不仅有助于了解HIV-1转播规律,而且可为阐明HIV基因型与生物表型关系、药物耐药性等研究提供资料。

HIV-1表型耐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HIV-1表型耐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HIV-1表型耐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采用HIV耐药检测了解患者的HIV耐药性,对治疗艾滋病患者和控制疫情十分重要。

常用检测方法有基因型和表型耐药检测,基因型耐药检测是间接法,针对已被证实的突变位点,不能发现潜在的耐药突变点,不能解释多种耐药突变位点的协同吉抗效应。

表型耐药检测可克服其不足,准确检测HIV病毒的耐药性。

本文对HIV-1表型耐药检测方法学进展作一综述。

1.HIV-1表型耐药检测原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HIV抗病毒治疗药物分三类: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融合抑制剂。

HIV表型耐药检测就是针对这些药物而进行。

表型耐药检测是病毒耐药性分析的标准方法,运用体外药敏分析法,在逐渐增加药物浓度下对HIV复制能力直接评价。

结果以50%抑制浓度(IC50)来表达,并与同类野生株的IC50或临界值(CUT-OFF值)相比,通过其倍数改变评价耐药程度[1]。

2.常用的HIV-1表型耐药检测方法2.1 传统表型耐药检测方法(即标准表型检测)其实质是体外药敏试验,从病人体内分离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与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正常人的PBMC共培养,分离出病毒株并计算其50%组织培养感染计量(TCID50),用一定的病毒量(1000 TCID50)体外感染PHA活化的正常人PBMC,在梯度稀释的药物浓度下孵育病毒,7天后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P24抗原量,以此计算IC50,与野生株IC50或cut-off值进行比较得出病毒株的耐药程度[2]。

该法检测的病毒是通过分离培养患者PBMC获得,不是直接来自患者血浆的病毒。

但前者中的HIV-1耐药突变迟于后者。

2.2 C8166-R5细胞替代PHA活化PBMC的表型耐药检测 Krowick H等人通过对10种细胞系表达CD4受体、CCR5、CXCR4辅助受体的能力、HIV感染力及耐药检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认为C8166-R5细胞具备替代PHA活化PBMC用于表型耐药检测的效果,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预此种培养增殖周期短(倍增时间<16h),易于长时间稳定培养[3]。

HIV-1准种变异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其适应性研究

HIV-1准种变异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其适应性研究

HIV-1准种变异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其适应性研究研究意义和目的:HIV的高复制和高突变性使得患者体内存在复杂混合的病毒准种。

高度复杂性是HIV病毒能够快速适应各种选择压力的基础,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宿主环境,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复制和致病的能力。

HIV变异和耐药株的出现造成了病毒的逃逸和适应性变化,是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HIV准种序列的变异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反应及适应性的影响作用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因此,本研究针对目前我国基于3TC组方药物治疗方案存在的耐药问题,以我国长期接受ATR的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从病毒基因变异和适应性方面探讨病毒准种变异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该研究对于监测我国HIV的流行、实施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继而进行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方法:1、本研究利用已建立的全国HIV耐药性调查现场队列,回顾性的纳入感染途径较为一致、初始治疗方案为我国后期一线治疗方案,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中国安徽、河南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抗病毒治疗平均63月HIV-1感染者46例。

依据治疗效果划分,病毒抑制组20例,治疗失败组26例。

2、以HIV-1env 为研究指标,通过从血浆中提取总RNA,运用单基因组扩增测序法获得每例患者的准种序列,分别从横断面水平及纵向队列水平分析HIV-1env准种,获得准种变异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以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3、利用生物信息技术,进行治疗失败相关的阳性选择位点的筛选,关联上述阳性选择位点与治疗效果的关系,获得治疗效果相关的潜在适应性位点。

4、通过构建携带潜在适应性突变位点的重组病毒,通过感染能力测定,竞争性复制生长试验确定以体外复制适应性为主要指标的病毒致病性对治疗效果可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一、治疗前基线HIV-1env准种变异对抗病毒治疗效果影响本研究通过单基因组扩增测序法获得286条和352条治疗失败组和病毒抑制组治疗前基线的gp160准种序列。

HIV-1病毒内一种多糖分子或阻碍抗体识别

HIV-1病毒内一种多糖分子或阻碍抗体识别

最新研究显示,HIV-1中的gp120包膜蛋白上的一种糖分子可通过宿主体内广谱中和抗体识别出来,该糖分子在感染早期往往不存在,而在后期则对躲避免疫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在线发表在新一期的《自然—医学》上。

一些针对HIV-1的高效广谱中和抗体可以识别出gp120包膜蛋白特定位置Asn 332上的一种多糖分子。

引入广谱中和抗体目前已成为很多疫苗治疗手段的一个理想目标。

Lynn Morris等人通过研究证明,在两名HIV-1感染者身体产生广谱中和抗体后,其体内HIV-1病毒332位置在感染早期缺少多糖,病毒也无法被针对该多糖的抗体中和。

但在感染的最初六个月里,病毒的332位置出现了这种多糖,并按之前预测的那样躲过了其他循环抗体的识别。

感染周期达到两年时,332位置的多糖又消失了,研究人员再次推测可能是为避开后期产生的针对多糖的广谱中和抗体。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在一定的种群水平上,急性感染条件下的HIV-1亚型C病毒会比在慢性感染条件下更容易缺乏多糖,慢性感染时,病毒332位置所含有的多糖数量显著。

这一新研究记录下HIV-1自身针对抗体调节免疫压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进化,同时也意味着以该多糖为靶标的治疗手段可能不足以消灭引发HIV-1感染的始祖病毒。

《雅虎科学》2005年10月13日讯:据10月13日俄罗斯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HIV病毒不仅会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而且还会对大脑造成巨大损伤。

他们已记录下的三维照片显示了这种病毒的破坏力。

相对于正常人来说,艾滋病病人的脑部要“薄”15%。

加利福尼亚和匹兹堡大学的专家小组所拍摄的核磁共振照片可以解释为何40%的艾滋病人在神经系统会出现异常病症。

在3D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帮助下,研究小组组长保罗-汤普森和同事已清楚地知道了在26位艾滋病人的脑部发生的情况。

从结果来看,尽管艾滋病人服用了抗HIV 的药物,但是与14名健康人相比,艾滋病人的脑层要薄15%。

大脑中的这一部分包括初级感官层,运动脑层和运动前叶。

凯杰HIV说明书

凯杰HIV说明书
阳性对照+1 管阴性对照),作好标记。 1.2 在上述每一个管中加入 150μl 裂解液,然后加入待测样本和阴性对
照 50μl,强阳性对照管和临界阳性对照管中先加入强阳性对照和临 界阳性对照 25μl,然后加入阴性对照管中的血浆 25μl(切不可将二者 混合后加入),用吸头反复吸打混匀(一份样本换用一个吸头);再 加入 50μl 氯仿,混匀器上振荡混匀 5 秒或颠倒混匀 15 次(不宜过
行,荧光信号发生相应的变化,使用在线监测的荧光 PCR 检测仪,即可
同时实现对靶核苷酸序列的扩增及自动检测。本试剂盒还对引物和探针进
行了优化,使得对 HIV-1 B,B’,C,E 等中国主要流行亚型有相似的扩
增效率。
【主要组成成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核酸定量检 测试剂盒(48 测试/盒)
【适用仪器】
I 适用于 LC1.2/2.0,Rotor-Gene Q; II 适用于 ABI7000/7300/7500,LC480(96 well),iCycler,Opticon,
LineGene
【样本要求】
1. 采集:本试剂盒适用于血清或血浆样本。采集血清样本时,取被检 者静脉血。用无菌注射针头抽取 2ml,收集于无菌离心管中,室温 放置不超过 4 小时,1600g 离心 20 分钟,吸取血清【切勿吸入红细 胞】转入另一无菌离心管中备用;采集血浆样本时,无菌注射针头 采 2ml 静脉血于含有 EDTA 作为抗凝剂的无菌离心管中【不可用肝 素抗凝】,室温放置不应超过 4 小时,室温 1600g 离心 20min,分 离血浆转入无菌离心管中备用。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 探针法)

HIV-1耐药检测技术规范

HIV-1耐药检测技术规范

HIV-1耐药检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章规定了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的实验室条件、方法、结果判定及质量控制,适用于血浆、血清和滤纸干血斑样品的HIV-1耐药基因型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Antiretroviral drug resistance testing in adult HIV-1 infection: 2008 recommendations of an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USA panel. Clin Infect Dis 47(2): 266-85.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HIV-1-Infected Adults and Adolescents. DHHS 2008; Available at: /guidelines.Update of the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s in HIV-1: Spring 2008, Top HIV Med. 2008;16(1): 62-68.3 HIV-1耐药检测的意义3.1 耐药监测用于HIV-1感染人群和抗病毒治疗人群的耐药性监测和检测。

用于新近感染人群的耐药性监测,了解耐药毒株流行的情况,并采取防控措施,用于治疗前人群的监测,指导制定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用于抗病毒治疗人群的耐药性监测,进行HIV-1耐药发生、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导和完善大规模公共卫生模式抗病毒治疗的程序,以及制定二线治疗方案。

3.2 耐药检测用于个体患者的耐药检测。

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耐药检测,可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保证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进行耐药检测,可指导临床医生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制定补救治疗方案。

4 HIV-1耐药检测实验室要求4.1 实验室功能分区实验室原则上应分为4个独立工作区:试剂准备区、样品处理区、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并设在不同房间。

[实用参考]HIV-1病毒载量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

[实用参考]HIV-1病毒载量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
参考文献 缩略语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第一章 总 则
1.1 意义 HIV-1 病毒载量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检测 HIV-1 病毒载量
可以监控和预测病程,指导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包括确定治疗时机、选择治疗方案、 评价治疗效果;结合疾病临床症状和其它实验指标,可作为早期感染诊断的辅助手段;还可 用于婴儿早期感染的辅助诊断以及采供血机构样品的窗口期检测。为了准确地检测 HIV-1 病 毒载量,必须对开展 HIV-1 病毒载量检测的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目的
指导 HIV-1 病毒载量检测工作,规范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国开展 HIV-1 病毒载量检测工作的所有实验室。
优质室设置
各种 HIV-1 病毒载量检测方法需要相应的辅助设备才能完成检测。以下为 HIV-1 病毒载 量检测实验室不同分区内必备的辅助设备及耗材。 2.1 样品处理区: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
HIV-1 病毒载量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20PP 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实验室设置 第三章 样品的采集、处理、保存、运输 第四章 常用 HIV-1 病毒载量检测方法简介 第五章 室内质量控制 第六章 外部质量控制 第七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
附表 1 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 附表 2 HIV-1 病毒载量检测样品送检及接收单 附表 3 HIV-1 病毒载量检测能力验证样品接收专用单 附表 4 HIV-1 病毒载量检测报告单 附表 5 HIV-1 病毒载量能力验证结果专用报告单(NASBA) 附表 6 HIV-1 病毒载量能力验证结果专用报告单(RT-PCR)
优质参考文档 本指南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参比实验室组织有 关专家撰写,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批准执行。 编写主持人:蒋岩 编写人员: 潘品良 蒋岩 李敬云 钟平 尚红 李太生 审核咨询专家及技术人员:邵一鸣 康来仪 朱效科 王佑春 汪宁 朱红 郭志宏 季阳

HIV和AIDS-1

HIV和AIDS-1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HAART治疗
HIV病毒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HIV-1和HIV-2 HIV-1是世界各地流行的HIV主要类型 HIV-1分A、B、C、D、E、F、G、H、
O、N等亚型
抵抗力弱,对热及常规消毒剂敏感
HIV-1基因组
两端长末端重复区(long terminal
IgD大量产生,但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HIV直接破坏CD4+细胞
可能是CD4+细胞减少的主要机制 大量病毒以出芽的方案分泌,造成细
胞膜破坏
HIV相关的RNA、DNA、蛋白质对
CD4细胞的干扰和破坏
CD4细胞下降的免疫机制
Apoptosis:HIV感染使T细胞内信号
传递紊乱,引起成熟前凋亡
共4周~6周,风险下降5倍
内容提要
流行现状
病毒学
HIV传播与预防策略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HAART治疗
HIV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CD4+T细胞减少
CD8+T细胞的功能改变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障碍
Th1和 Th2平衡改变
NK细胞功能低下
B细胞被非特异性激活,IgG、IgA、
HIV and AIDS
艾滋病
彭 劼 副教授 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
概 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同性恋、异性恋、多性伴侣、
静脉药瘾 CD4细胞受损引起免疫缺陷 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导致死亡
内容提要
流行现状
病毒学
HIV传播与预防策略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HIV感染过程
主要受体:CD4分子---- gp120 靶细胞:主要为CD4+的Th、MΦ、DC
Mechanism of HIV-1 cell entry
3.HIV的致病机制
HIV(gp120)选择性地侵犯CD4+靶细(T,Mø,DC)
基因整合:潜伏感染 激活前病毒
HIV增殖 CD4+ TH 细胞、体液免疫
The CDC Reported the Following:
❖ 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计划署的资料表明,截至 2005年底,全球有4030万HIV感染者,其中小 于15岁的儿童有250万。2005年就有310万死亡。
❖每天感染 16000人 ❖ 根据官方资料表明,1985年到2005年9月底,
全国大陆地区累计HIV感染者估计为102万,现 存活的感染者约84万,AIDS患者约8万。截至 2005年底HIV感染者65万,AIDS患者7.5万, 死亡2.5万
• CD4 细胞计数每毫升少于50 个细胞
隐性菌脑膜炎 隐孢子虫病 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
HIV损伤CD4+细胞的机制
病毒包膜蛋白的插入及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膜 损伤
病毒复制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 受感染细胞与周围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表达于细胞表面的病毒糖蛋白能被特异性CTL及
✓ 临床表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 全身症状:全身不适,低热,体重减轻等 ✓ 反复发作非致命性感染:病情逐渐加重
体能消耗,体重减轻
Full-blown AIDS(典型的艾滋病期)
三个基本特点: ✓ 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 ✓ 致命的机会感染 :CMV、pcp 、结核、真菌 ✓ 机会肿瘤 : Kaposi‘s 肉瘤、

热敏感:56℃,30min灭活 消毒剂和去污剂敏感:乙醇、次氯酸钠 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1、流行病学 2、感染过程 3、HIV所致免疫损害 4、HIV临床表现 5、合并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 6、免疫性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传染源:无症状HIV携带者、AIDS病人 传播途径:
中国两大艾滋病流行区
Distribution of HIV Infections by Age
30-39岁 34.6%
20-29岁 34.7%
40-49岁 15.6%
〈20岁 不详 5.3% 1.9%
>50岁 7.9%
A Generation Lost 一代人的丧失
HIV的生物学性状
1. HIV分型 2. 形态结构 3. HIV复制 4. 抵抗力
抗体识别并破坏 病毒诱导自身免疫使T细胞损害或功能障碍 HIV对CD4+细胞的信号激活导致细胞凋亡
1、HIV的分型
➢ 两型HIV-1和HIV-2 ➢ 世界上的AIDS大多由HIV-1感染所致 ➢ HIV-2-- 只有在西非呈地区性流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V形态结构
1)形态:球形,100~120nm
包膜:刺突--gp120, gp41 2)结构 衣壳:p24
核心:2条+ssRNA 逆转录酶
HIV抵抗力(resistance)
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
1. 潜伏期: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AIDS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平均时间为2-10年
2. 临床症状:无任何临床症状,但不是静止 期,病毒在持受感染的CD4+T细 胞和巨噬细胞中继续增殖
AIDS early period(艾滋病前期)
✓ 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 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
Hodgkin’s 淋巴瘤
体癣
脚癣
带状疱疹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
Kaposi’s Sarcoma (observed in 20% of patients with AIDS)
AIDS 的明显症状
• CD4 细胞计数每毫升少于200个细胞
体能消耗综合症 卡氏肺囊虫病 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食管念珠菌病 HIV 脑病
感染急性期( Primary infecion period)
• 见于10%病人,感染HIV后1-6周 • 流感样症状:
✓ 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皮肤斑丘疹和粘膜溃疡 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等。
• 其他表现: 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 和脑膜刺激症。
• 一般症状持续3-14天后自然消失。
27章 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病 原体
• 艾滋病即AIDS的音译
Epidemiology(till 2003)
HIV 发现:
✓ 1983年,法国 Montagnier等首次从1例慢性淋巴腺 病的男性同性恋病人血液中分离到,称淋巴腺病相 关病毒(LAV)
✓ 1984年,美国Gallo等从艾滋病人分离到,称为人类 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 Ⅲ)
✓ 根据分子病毒学分析,LAV和HTLV- Ⅲ为同一病毒
✓ 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统一命名为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
继发感染、肿瘤 死亡
3、HIV感染的临床分期 (AID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Seroconversion acute period(原发急性感染期) Incubation period (潜伏期) AIDS early period (艾滋病前期). Full-blown AIDS (典型艾滋病期)
1.性传播:同性恋及异性间的性行为 2.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与
感染者共用注射器等 3.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
并不是仅在同性恋人群中发生
艾滋病基本知识—不传播的行为/途径
2、HIV感染过 程
靶细胞:HIV选择性地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细 胞,主要有Th等。
机制: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体,通过HIV 包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 介导使毒穿入易感细胞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