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PNP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工艺技术)

合集下载

npn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回复

npn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回复

npn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回复[PNP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晶体管是一种主要用于放大、开关和调节电流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双极型晶体管是最常用的一种类型。

双极型晶体管分为NPN型和PNP型两种,本文将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为例,详细介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一部分:晶体管的构造PNP型双极型晶体管由三个不同掺杂的半导体材料组成:N型半导体(N 区)、P型半导体(P区)和再次掺杂的N型半导体(N区)。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区域及其构造。

1. P区:P区是PNP晶体管的基区,也称为P型基底区。

它是P型半导体材料,通过硼或镓的掺杂来实现。

基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电阻,确保电流在其内部流过时发生变化。

2. N区:N区是PNP晶体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也称为N型射极和N型集电区。

它是由砷或磷等杂质掺杂的N型半导体材料构成。

在N区的两侧有两个N型电极,分别称为射极和集电极。

3. N区:PNP晶体管的基区和发射极之间还有一块N型区域,称为N型基区(小基区)。

它的作用是形成一个PN结,控制电流的流动。

第二部分:晶体管的工作原理PNP双极型晶体管主要通过控制基区中P-N结的极化状态来控制电流的流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种工作状态:截止状态、饱和状态和放大状态。

1. 截止状态:当没有输入信号时,基区的P-N结处于正向偏置状态,射极和基区之间没有电流流动。

此时,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无法传导电流。

2. 饱和状态:当有足够的输入信号通过基极与射极之间的电阻分配器流过时,基区的P-N结会逆向偏置,此时电流可流经射极。

这使得整个晶体管处于饱和状态,并使得电流流过集电极。

3. 放大状态:当输入信号较小时,基极电流较小,无法逆向偏置基区的P-N结。

在这种情况下,晶体管处于放大状态。

基区中的小电流通过P-N 结并通过整个晶体管流过,放大为集电极电流。

第三部分:晶体管的应用PNP型双极型晶体管由于其结构特性和功能,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其主要应用包括放大电路、开关电路和稳压电路等。

半导体器件技术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半导体器件技术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半导体器件技术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技术成为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

而在集成电路设计中,半导体器件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半导体器件技术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器件是一种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调控电流的器件,其特性在集成电路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器件,可以实现不同的电子功能,如放大、开关、调节等。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1. 双极型晶体管(BJT):双极型晶体管是一种三层(NPN或PNP)结构器件,常用于集成电路中的放大和开关电路。

通过控制基极电流,可以有效地调节集电极电流,实现信号放大的功能。

BJT还可以用作开关,通过控制基极电流的开关状态,可以控制电路的导通和断开。

2.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MOSFET是一种基于N型或P型半导体材料制造的晶体管。

它具有低功耗、高开关速度和较低的电流漏泄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中。

在集成电路设计中,MOSFET常用于数字电路,例如逻辑门、存储器和微处理器等。

它还可以用于模拟电路设计,如运算放大器和滤波器。

3. 整流器:整流器是一种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直流电信号的半导体器件。

在集成电路设计中,整流器常用于电源管理电路。

它能够将输入的交流电信号转换为稳定的直流电信号,为其他电路提供可靠的电源。

整流器可分为半波整流器和全波整流器两种类型,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选择合适的整流器类型。

4. 可调电阻:可调电阻是一种能够调节电阻值的半导体器件。

在集成电路设计中,可调电阻常用于模拟电路的设计,如音频放大器和滤波器。

通过调节电阻值,可以实现信号的增益和频率的调节,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5. 可控硅(SCR):可控硅是一种用于高电流和高电压应用的半导体器件。

它可以用作开关或晶闸管,在集成电路设计中被广泛用于电源控制和电机控制等领域。

可控硅能够经受高压和高电流的冲击,并有较低的漏电流。

pnp晶体管工作原理

pnp晶体管工作原理

pnp晶体管工作原理PNP晶体管工作原理。

PNP晶体管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它在电子设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PNP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对于理解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PNP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器件的工作原理。

PNP晶体管是一种双极型晶体管,由三个掺杂不同材料的半导体层构成。

它由一层N型半导体夹在两层P型半导体之间组成。

PNP 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电流的控制和放大。

当在基极端施加正电压时,会导致P型半导体中的空穴向基极流动。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电流,称为基极电流。

基极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基极端的电压,当电压增大时,基极电流也会增大。

当基极电流流入基极时,会引起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流。

这是因为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结是反向偏置的,当基极电流流入基极时,会减小这个反向偏置,从而使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流增大。

这样就实现了对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电流的控制。

这种控制电流的作用使得PNP晶体管可以被用来放大电流信号。

在PNP晶体管中,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流是由基极电流控制的。

当基极电流增大时,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流也会增大。

这种现象被称为电流放大。

PNP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使得它可以被用来放大弱信号,从而实现对信号的放大和控制。

除了电流放大作用,PNP晶体管还可以被用来实现电流的开关控制。

当在基极端施加足够大的正电压时,会使得基极电流增大,从而导致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流急剧增大。

这时,PNP晶体管就处于导通状态,可以用来控制电路中的开关。

当去除基极端的正电压时,基极电流减小,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流也减小,PNP晶体管就处于截止状态,电路中的开关也就关闭了。

综上所述,PNP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电流的控制和放大。

通过对基极端的电压控制,可以实现对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电流的控制,从而实现对信号的放大和控制,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电路的开关控制。

PNP晶体管在电子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其工作原理对于理解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双极型三极管

双极型三极管
A

mA
RC
* uCE ≥ 1 V,特性
曲线重合。
iB/A uCE 0


b
c e

V
V UCE


UCC
uCE 2V
O
UBE
19 uBE / V uCE ≥ 1 时的输入特性具有实用意义。
2、输出特性
iC f (uCE ) iB 常数
划分三个区:截止区、 放大区和饱和区。
(1)截止区 域。 iB ≤ 0 的区
UCC
(a)共发射极接法
1、直流参数
是表征管子在直流电压作用下的参数。 有以下几个: (1)共基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忽略反向饱和电流 ICBO 时,
IC IE
(2)共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忽略穿透电流 ICEO 时,
IC IB
24
(3) 集电极和基极之间的反向饱和电流 ICBO 小功率锗管 ICBO 约为几微 安;硅管的 ICBO 小,有的为纳 安数量级。
将 iC 与 uCE 乘积等于规 定的 PCM 值各点连接起来, 可得一条双曲线。
iCuCE < PCM 为安全工作区 iCuCE > PCM 为过损耗区
iC
PCM = iCuCE

安 损 全 耗 工作 区
O

27 u CE
(3)极间反向击穿电压 外加在三极管各电极之间的最大允许反向电压。 U(BR)CEO :基极开路 时,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 的反向击穿电压。
17
1、输入特性
RB IB b UBB
+ UBE _
iB f ( uBE ) u
曲线
CE 常数
c e

第4章 双极型晶体管工作原理

第4章  双极型晶体管工作原理

b I
BN
IB+
15V
RB IE I e
IE
U CC
UBB
4.4.2
晶体管伏安特性曲线及参数
晶体管有三个电极,通常用其中两个分别作输入, 晶体管有三个电极 , 通常用其中两个分别作输入 , 输出端,第三个作公共端, 输出端 , 第三个作公共端 , 这样可以构成输入和输出两 个回路.实际中有共发射极 共集电极和共基极三种基 共发射极, 个回路 . 实际中有 共发射极 , 共集电极和共基极 三种基 本接法,如图所示. 本接法,如图所示.
一定而u 增大时,曲线仅略有上翘( 略有增大). 一定而 CE增大时,曲线仅略有上翘(iC略有增大). 原因: 原因: 基区宽度调制效应(Early效应) 基区宽度调制效应(Early效应) 效应 或简称基调效应
UCE
由于基调效应很微弱,uCE 由于基调效应很微弱, 在很大范围内变化时I 在很大范围内变化时 C基本不 一定时, 变.因此,当IB一定时, 因此, 集电极电流具有恒流特性. 集电极电流具有恒流特性.
4.4 双极性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是由三层杂质半导体构成的器件.它有 双极型晶体管是由三层杂质半导体构成的器件. 三个电极,所以又称为半导体三极管,晶体三极管等,以 三个电极,所以又称为半导体三极管,晶体三极管等, 后我们统称为晶体管.常见的晶体管其外形如图示. 后我们统称为晶体管.常见的晶体管其外形如图示. 晶体管其外形如图示
共发射极 共基极 共集电极 其中, 共发射极接法更具代表性, 其中 , 共发射极接法更具代表性 , 所以我们主要讨 论共发射极伏安特性曲线. 论共发射极伏安特性曲线.
晶体管共发射极特性曲线
晶体管特性曲线包括输入和输出两组特性曲线. 晶体管特性曲线包括输入和输出两组特性曲线 . 这 两组曲线可以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屏幕上直接显示出 也可以用图示电路逐点测出. 来,也可以用图示电路逐点测出. 一,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 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 共射输出特性曲线是以 iB为参变量时,iC与uCE间的 为参变量时, 关系曲线,即 关系曲线,

双极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双极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双极型集成电路(Bipolar)制造工艺双极集成电路基础有源器件:双极晶体管无源器件:电阻、电容、电感等双极IC:数字集成电路、模拟和微波集成电路特点:速度快、稳定性好、负载能力强新型双极晶体管: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多晶硅发射极双极晶体管B E C•埋层•外延层•隔离区•基区•发射区和集电区•金属化PN结隔离的NPN晶体管•钝化层•几个概念–有源区:硅片上用于制造元器件的区域–场区:没有制作元器件的区域•埋层•外延层•隔离区•基区•发射区和集电区•金属化•钝化层介质(厚氧化层)隔离的NPN晶体管如何制造双极晶体管?双极晶体管是基于平面工艺,在硅表面加工制造出来的元器件隔离方法:PN结隔离、PN结对通隔离、介质—PN结混合隔离、全介质沟槽隔离PN结隔离PN结对通隔离轻掺杂的外晶体管延层PNP晶体管(横向PNP和衬底PNP)C EN C EB B P PP P横向PNP晶体管B EP CN+N+ N-epiP-subs衬底PNP晶体管pn结隔离SBC结构工艺流程pn结隔离SBC结构工艺流程n+埋层的设计n+埋层的两个作用①减小晶体管收集区串联电阻②减弱寄生PNP管效应考虑二个要点①选固溶度大的杂质以减小埋层的电阻率②选扩散系数小的杂质以减小后续高温工艺中n+埋层向外延层的扩散外延生长的设计外延层电阻率隔离区的设计z确保p+隔离扩散穿透整个n型外延层,和p型衬底相通z隔离扩散过程中外延层的下推距离集电极深接触的设计①进一步降低集电极串联电阻②集电极欧姆接触穿透外延层和埋层相连③使用“磷穿透”工艺两个不利因素:①增加工艺的复杂性n+②加大集电极和基区之间的距离基区形成的设计考虑z为提高电流放大倍数β值和减小基区渡越时间,要求基区宽度W小,基区的掺杂浓度N低b b太低时,在较高工作电压下,集电结和发射结z Nb空间电荷区容易相连会造成穿通现象,而且低Nb 也会加大基区电阻.小到一定限度,也要求提高基区的浓度防止基z Wb区穿通依据实际情况折衷考虑。

双极型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

晶体管的特性 一、晶体管结构简介 1.晶体管的两种结构
双极型晶体管(BJT)
一、晶体管结构简介 1.晶体管一般由NPN和 PNP两种结构组成 2.晶体管有三个区:
以NPN型晶体 管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基区(P):很薄,空穴浓度较 小——引出基极b. 发射区(N):与基区的接触 面较小——引出发射极e. 集电区(N):与基区的接触 面较大——引出集电极c.
发射极 发射结 N P IEP IEN IBN 集电结 N ICN 集电极
e IE

IC c +
ICBO
VEE
空穴
电子
- + I B b
VCC
顾名思义:发射区的作 二、晶体管的电流分 用是发射电 子,集电区的作 配和放大作用 用是收集电子,下面以NPN 为例分析 载流子 1.型三极管 晶体管正常工作时 (即电子和空穴)在晶体管内 各极电压的连接及作 部的传输情况。 用
IC
IB +
b +
c
VCE
VBB

VBE
- e
IE
三、晶体管的特性曲 线 V CC 1. 共射极电路的特性 曲线
共射电路输入特性曲线 共射电路输出特性曲线
双极型晶体管(BJT)
输入特性曲线的作法 IB=f(VBE ) IV =常数
CE
三、晶体管的特性曲线 1.共射电路的特性曲线 (1)输入特性
输入特性曲线就 是研究三极管be 之间输入电流 I B 随输入电压 V B E 的变化规律。
电流方向 基极
连接BJT各极间电压的一般特性 晶体管的电流分配 晶体管的放大作用
双极型晶体管(BJT)
二、晶体管的电流分 发射结必须处于正向 配与放大作用 偏置——目的削弱发射结 1.晶体管各PN结电压连 集电结必须处于反向偏 接的一般特性 分析集射结电 发射结变薄有 置——目的增强集电结

双极工艺

双极工艺
35
V型槽介质隔离互补双极工艺
• 优点是在体硅上制造晶体管的传输特性比 在外延硅层上制造的晶体管要好得多,寄生 电容也大大降低,
• 最大的缺点是集成度低,单晶材料的磨抛 处理也很困难,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
36
互补双极工艺技术的重大突破
• 目前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实现了互 补双极工艺技术的一项重大破——VIP10。 互补双极晶体管无论采用 NPN 还是 PNP 设计,均较其他晶体管更能为新一代的高性 能、高速度放大器提供所需的功能
• BCD是一种单片集成工艺技术。1986年由 意法半导体(ST)公司率先研制成功,这 种技术能够在同一芯片上制作双极管 Bipolar-CMOS-DMOS 器件,称为BCD 工艺
28
BCD工艺
• BCD工艺把双极器件和CMOS器件同时制 作在同一芯片上。它综合了双极器件高跨导、 强负载驱动能力和CMOS集成度高、低功耗 的优点,使其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 点。
集电区 (N型外延层)
C
S
P+
n+
p
n+
P+
n-epi
n+-BL
P-Si
四层三结结构的双极晶体管
衬底(P型)
双极集成电路元件断12 面图
EB
C
S
P+
n+
p
n+
P+
n-epi
n+-BL
P-Si
等效电路
B(p) pnp
E(n+)
npn C(n)
S(p)
双极集成电路等效13电路
采用双极工艺制造集成电路
9
双极集成电路中元件的隔离

PNP双极型晶体管课程设计

PNP双极型晶体管课程设计

P N P双极型晶体管课程设计(总26页)--本页仅作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pnp双极型晶体管课程设计学生姓名馥语甄心目录1.设计任务及目标......................................................................P12.概述-发展现状......................................................................P13.设计思路.................................................................................P24.各材料参数和结构参数的设计...............................................P2原材料的选择....................................................................................P2 各区掺杂浓度和相关参数的计算....................................................P4 集电区厚度Wc 的选择.....................................................................P5 基区宽度WB 的选择........................................................................P7 扩散结深及发射区面积、基区面积的确定....................................P75.工艺参数设计.........................................................................P8硅片氧化相关参数............................................................................P8 基区扩散相关参数............................................................................P9 发射区扩散相关参数 ......................................................................P106.刻画掩模板.............................................................................P12基区掩模板........................................................................................P12 发射区掩模板....................................................................................P12 金属引线掩模板................................................................................P13 设计参数总结....................................................................................P147.工艺步骤.................................................................................P14清洗....................................................................................................P15 氧化工艺............................................................................................P15 光刻工艺............................................................................................P17 磷扩散工艺........................................................................................P18 硼扩散工艺........................................................................................P19 β、CBO CEO V V /的测量........................................................................P208.工艺总流程.............................................................................P21 9.体会与心得.............................................................................P241.设计任务及目标设计一个均匀掺杂的pn p型硅双极晶体管,满足T=300K时,基区掺杂浓度为N B=1016cm-3,`共发射极电流增益=80。

双极型晶体管介绍

双极型晶体管介绍

双极型晶体管品体管的极限参数品体管的极限参数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Transistor)由两个背匏背型空构成的具有电流放大作用的晶体三极管。

起源于1948年发明的点接触晶体三极管,50年代初发展成结型三极管即现在所称的双极型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有两种基本结构:PNP型和NPN型。

在这3层半导体中,中间一层称基区,外侧两层分别称发射区和集电区。

当基区注入少量电流时,在发射区和集电区之间就会形成较大的电流,这就是晶体管的放大效应。

双极型晶体管是一种电流控制器件,电子和空穴同时参与导电。

同场效应晶体管相比,双极型晶体管开关速度快,但输入阻抗小,功耗大。

双极型晶体管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寿命长、可竟性高,已广泛用于广播、电视、通信、雷达、计算机、臼控装置、电子仪器、家用电器等领域,起放大、振荡、开关等作用。

晶体管:用不同的掺杂方式在同一个硅片上制造出三个掺杂区域,并形成两个PN结,就构成了晶体管.晶体管分类:NPN型管和PNP型管输入特性曲线:描述了在管乐降UCE一定的情况下,基极电流iB与发射结压降uBE之间的关系称为输入伏安特性,可表示为:硅管的开启电压约为0.7V,铸管的开启电压约为0.3V。

输出特性曲线:描述基极电流旧为一常量时,集电极电流iC与管乐降uCE之间的函数关系。

可表示为:双击型晶体管输出特性可分为三个区♦截止区:发射结和集电结均为反向偏置。

IE@0,IC@0,UCE@EC,管子失去放大能力。

如果把三极管当作一个开关,这个状态相当于断开状态。

♦饱和区:发射结和集电结均为正向偏置。

在饱和区IC不受IB的控制,管子失去放大作用,UCE@0,IC=EC/RC,把三极管当作一个开关,这时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放大区的特点是:♦IC受IB的控制,与UCE的大小几乎•无关。

因此三极管是一个受电流IB控制的电流源。

♦特性曲线平坦部分之间的间隔大小,反映基极电流IB对集电极电流IC控制能力的大小,问隔越大表示管子电流放大系数b越大。

双极型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都起作用的晶体管,又称结型晶体管。

1948年,人们发现原始的点接触晶体管具有放大作用,但由于金属丝与晶体表面的接触很不可靠,因此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1950年,用切克劳斯基法拉出锗单晶,接着又拉出硅单晶。

1951年发展锗的区域提纯技术和硅的无坩埚区域提纯技术,获得纯度达99.999999%的锗、硅单晶。

在PN结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加上锗材料、硅材料制备技术的进展,1951年用合金法制成合金结晶体管。

1955年杂质向半导体中扩散的新技术得到发展,1956年制成扩散型晶体管,使晶体管的工作频率提高两个数量级。

1959年硅表面热生长二氧化硅工艺和光刻技术的发展,促使1960年研制成功平面型晶体管。

由于晶体管表面有了钝化层,使器件的稳定性大为提高。

平面技术为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打下基础。

基本结构双极型晶体管有两种基本结构;PNP型和NPN型(图1),由两个背靠背的PN结组成。

在这三层半导体中,中间一层叫基区(B),左右两层分别叫发射区(E)和集电区(C)。

发射区和基区间形成发射结,集电区和基区间形成集电结。

晶体管按功率耗散能力大小可分为小功率管、中功率管、大功率管。

按工作频率的高低可分为低频管、高频管、微波管。

按制造工艺又可分为合金管、合金扩散管、台式管、外延平面管(图2)。

合金管的基区宽度和结电容都较大,频率性能差,一般仅用于低频电路。

合金扩散管的基区由扩散形成,基区较薄,基区杂质分布所形成的内建场能加速少数载流子渡越,因此它的频率特性较好,可用于高频范围。

外延平面管的基区和发射区都可用扩散或离子注入工艺形成,基区宽度可精确控制到 0.1微米。

采用电子束曝光、干法腐蚀等新工艺可获得亚微米的管芯图形线条。

因此,它的工作频率可从超高频一直延伸到微滤 X波段。

外延平面管加上掺金工艺可制成超高速开关管和各种高速集成电路(如ECL电路)。

放大作用对于 NPN晶体管共发射极电路,若在发射结上加正偏压,在集电结上加负偏压,则晶体管处于放大状态。

PNP工艺流程.ppt

PNP工艺流程.ppt

金属化(铝淀积)
清洗
放片
抽真空
测试
取片
蒸发
蒸发铝 铝
P+ N P-外延层
二氧化硅
蒸发
P+ 衬底
反刻铝
按照电路连线要求在淀积的铝层上光刻出 铝条,芯片中的各个元件便被连接成为具 有某种功能的电路。
反刻铝
涂胶
前烘
对准
检查 坚膜

显影 腐蚀
曝光 去胶
反刻铝
P+ N P-外延层
涂胶
P+ 衬底
反刻铝
基区扩散
清洗
升温
放片
测试
氧化
硼扩散
基区扩散

P-外延层
二氧化硅
P+ 衬底
在基区扩散完全后,再在表面形成一层二氧化硅层
P-外延层
N
再分布及氧化
P+ 衬底
二氧化硅
发射区光刻
P-外延层
光刻胶 二氧化硅
N
P+ 衬底
发射区光刻
UV
N P-外延层
掩膜版 光刻胶 二氧化硅
曝光
P+ 衬底
发射区光刻
N P-外延层
对得到的晶圆进行清洗、烘干,为下一步 加工创造条件。
一次氧化
将衬底片放入1100摄氏度氧化炉中通入氧 气(干氧)氧化10分钟后;以湿氧化方法 (以氧气通入沸腾的水中,让氧气携带水 汽进入高温炉管中对硅片进行氧化)氧化 90分钟;再换用干氧氧化30分钟,生成设 定厚度的二氧化硅层,作为埋层扩散掩蔽 层。
PNP晶体管工艺流程
作者:余文博、冯浪 卢思宇、刘正林
双极工艺发展过程中,在早期的标准双极 (或常规双极)工艺集成的基础上陆续推 出了多晶发射极双极、互补双极、SiGe双 极、SOI全介质隔离双极等工艺。

PNP工艺流程

PNP工艺流程

铝合 金
清洗
升温
放片
测试
取片
合金
铝合金
B
E
P+ N P-外延层
二氧化硅
P+ 衬底
C
淀积钝化层
在低温430摄氏度下,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淀 积方法淀积含磷2%~3%的掺磷二氧化硅 层达到设定厚度,作为器件的钝化保护层。
压焊块光刻
中测
压焊 引线
封帽
放大 倍数
击穿 电压
可靠 性筛 选、 测试
谢谢!
发射区扩散
清洗
升温
放片
测试
氧化
磷扩散
发射区扩散

P+ N P-外延层
二氧化硅
扩散
P+ 衬底
发射区扩散
P+ N P-外延层
二氧化硅
P+ 衬底
再分布及氧化
引线接触孔光刻
涂胶
前烘
对准
检查 坚膜
显影 刻蚀
曝光 去胶
引线接触孔光刻
P+ N P-外延层
光刻胶 二氧化硅
涂胶
P+ 衬底
引线接触孔光刻 UV
UV
P+ N P-外延层
掩膜板 光刻胶
铝 二氧化硅
曝光
P+ 衬底
反刻铝
P+ N P-外延层
铝 二氧化硅
显影
P+ 衬底
反刻铝
P+ N P-外延层
二氧化硅
刻蚀
P+ 衬底
反刻铝
P+ N P-外延层
二氧化硅
去胶
P+ 衬底
铝合金
在炉管内,以低温(450摄氏度,氮气环境, 30分钟),使铝-硅共熔,以增加可靠性。

双极型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

iC
iB b c +

入 信
uBE

-
VBB
e VCC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基极电流iB是由发射结间 负 电压uBE控制的。
载 u i u B E iB iC
在集电极回路中串接一个 负载电阻,就可以在负载 电阻两端得到相应的幅度 较大的变化电压。
第三节
iE e
c iC
-输u 入 NhomakorabeaBE
0 0.2 0.4 0.6 0.8 uBE(V)
c
特 3. 继续增大uCE,曲线右 点 移的距离很小。
μA
b iB
常用uCE=1V的一条曲线来 RW1 代表uCE>1V的所有输入特
性曲线
u +V BE -
VBB
e
PNP型锗晶体管和NPN型硅晶体管输入特性 第三节
iB(mA)
0.16 uCE=0V
-6V
第三节

电流放大系数



极间反向电流



极限参数

频率参数
(一)电流放大系数
1.共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第三节
2.共射交流短路电流放大系数β
3.共基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和共基交流放大系数
1.共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第三节
表示静态(无输入信号)时的电流放大系数。即集电极
电压UCE一定时,集电极电流和基极电流之间的关系。
+ V
uBE
-
V
+ -
--
RW2
VCC
iC(mA)
0.12 20℃
12
0.10

第三讲双极型晶体管

第三讲双极型晶体管
3、当uCE1V后,特性曲线基本重合。 处于放大状态的BJT, uCE1V, 输入特性曲线就用uCE1V的曲线表示。
iB UCE=0V 10 1
uBE
对于一定的uBE ,当uCE增大到一定值后,集电结的电场已足够强,可以将发射区注入到基 区的绝大部分非平衡少子收集到集电区,因此即使再增大uCE , iC也不可能明显增大了。
1 一 般 :为 几 十 到 几 百
(五)BJT的结偏置电压与各极电流的关系
1、发射结正偏电压uBE对各极电流的作用——正向控制作用。 发射极电流实际上是正偏发射结的正向电流:
iE ISeuBE/UT;
u i BE
两者是指数关系。
E
iC iE;
iB
iE
1
uBE iC、 iB
uCB
iB
发射结
发射 区
集电结 基区
集电 区
E
B
C
uCB
iE
I euBE/UT S
uCB通过厄利效应对BJT电流的影响远不如uBE对电流的正向控制作用大,但它的存在使BJT的电流受控关系 复杂化,使之成为所谓的“双向受控元件”,由此带来分析的复杂化,并有可导致放大器因“内反馈”而
性能变坏。
(六)BJT的截止和饱和工作状态 c
与单个PN结的反向饱和电流一样。 IB = -ICBO, IC = ICBO ICBO的值很小,硅管小于1µA,锗管约10µA,受温度影响很 大。
(2)集电极反向穿透电流ICEO : 此电流从集电区穿越基区流至发射区,所以叫穿透电流。 ICEO= (1+)ICBO ( P30 ) ICBO和ICEO都是衡量BJT温度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因ICEO大, 容易测量,所以常把ICEO作为判断管子质量的重要依据。

pnp 工作原理

pnp 工作原理

pnp 工作原理
PNP是指正负电荷载子半导体材料中导电电子由P型半导体
区域向N型半导体区域输运的工作原理。

PNP晶体管是一种
三层结构的双极型晶体管,它由两个异性掺杂的P型半导体
区域夹着一个N型半导体区域组成。

PNP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外加电压与掺杂浓度的相互作用。

当驱动电压施加到PNP晶体管的两个P型半导体区域时,掺杂浓度较高的P型区域变为基极,掺杂浓度较低的P型区
域变为发射极,而N型区域为集电极。

当正向电压施加在发射极与基极之间时,由于P型区域的电
子浓度比N型区域低,P型区域中的空穴会向N型区域扩散,进而与N型区域中的电子重新结合,形成一个正向电流。


种电流是通过基极控制的,当基极电流增加时,正向电流也会相应增加。

当PNP晶体管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施加一个正向电压时,由
于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空穴扩散导致了一定的电流。

这些电流通过PNP晶体管的基极电流控制端流入集电极,形成了PNP
晶体管的工作。

总的来说,PNP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外加电压和掺杂浓
度差异造成的电子和空穴扩散效应导致电流的流动。

通过控制基极电流来控制集电极电流,从而实现PNP晶体管的放大和
开关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且可以将它控制在截止和饱和状态下用作开关器 件。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3
二、器件的结构图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4
平衡条件下的PNP三极管的示意图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5
CB
E
三极管剖面图
C
B
E
三极管俯视图
C:collector 集电区
B:base 基区
E:emitter 发射区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 1956年中国制造出第一只锗结型晶体管-(吉林大学高鼎三)
• 1970年硅平面工艺成熟,双极结型晶体管大批量生产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22
五.双极型器件的扩展——异质结双极性晶体 管
在图中的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中, 基极区域的能隙分布不均匀有利于 少数载流子(电子)通过基极区域 。图中浅蓝色表示耗尽层。
16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7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8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9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20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21
四.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发展历史
• 1947.12.23日第一只点接触晶体管诞生-Bell Lab.(Bardeen、 Shockley、Brattain)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24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25
硅PNP双极型晶体管
PNP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
小组成员 李 钊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
目录 (1)器件的应用 (2)器件的结构及名称 (3)器件的制作工艺 (4)器件的发展历程 (5)双极型器件的扩展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2
一、器件的应用
双极性晶体管能够放大信号,提供较高的跨导和输 出电阻,并且具有较好的功率控制、高速工作以及耐 久能力,所以它常被用来构成放大器电路,或驱动扬 声器、电动机等设备,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工 程、医疗器械和机器人等应用产品中。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23
• 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是一种改良的双极性晶 体管,它具有高速工作的能力。研究发现,这种晶体管可以处理频率高达几百 GHz的超高频信号,因此它适用于射频功率放大、激光驱动等对工作速度要求苛 刻的应用。
• 异质结是PN结的一种,这种结的两端由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制成。在这种双极性 晶体管中,发射结通常采用异质结结构,即发射极区域采用宽禁带材料,基极区 域采用窄禁带材料。常见的异质结用砷化镓(GaAs)制造基极区域,用铝-镓-砷 固溶体(AlxGa1-xAs)制造发射极区域。[1]:101采用这样的异质结,双极性晶 体管的注入效率可以得到提升,电流增益也可以提高几个数量级。
6
三、器件的制作工艺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7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8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9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0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1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2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3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4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15
集成10 半导体制造工艺
• 1949年提出PN结和双极结型晶体管理论-Bell Lab.(Shockley) • 1951年制造出第一只锗结型晶体管-Bell Lab.(Shockley) • 1956年制造出第一只硅结型晶体管-美德州仪器公司(TI)
• 1956年Bardeen、Shockley、Brattain获诺贝尔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