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解析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理解(含答案)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备课人:dzl备课时间:2013-4-16 使用时间:2013-4-1、第一段从一位诗人与自己对话写起,有什么好处?自然的引出下文。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是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如何理解?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童年生活得很沉重,不仅自己家,几乎所有家庭都生活在生存的底线上,但是无论童年多么艰难,也抹不去童年与生俱来的好奇、天真、淘气。
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3——9段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4.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凄惨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
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5.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6.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父亲温和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7.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8.第9自然段开头的那一句“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表现了对那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我的第一本书》Daisy
品味语言
选读你喜欢的段落,谈 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 例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 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 和梦幻。 • “没有”----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 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 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 幽默可言呢? • “只有”----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 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 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
在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比以 前优越得多的条件下,我们更应珍惜 我们所拥有的学习机会,用知识来武 装自己,用能力来服务社会。
• A、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 说明了: 乡村里文化贫瘠,经济落后, 人们生活很艰辛。 • B、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 家的苦楚。 同情元贞家的贫困生活,同 • 为何叹气: 时对儿子的做法表示默许。 • C、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 说,是他一生惟一的本书。 • 有何含义:
我看见了火焰般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不屈、不羁、勇于抗争的高贵灵魂(象征)
——《华南虎》
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幽默(yōu mò): 凄惨(qī cǎn):凄凉悲愤. 奥秘(ào mì):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fān fù):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 温厚(wēn hòu): 温和宽厚
现课本只有半本。 经过: 父亲问明原因,装订课本成两 本书。 结果: 送书转学,到崔家庄念书。
补叙: 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 交待与“书”有关的几个
父亲 :
考书 问书
灯下 补书
携子读书 带狗背书
第一本书——线索
我:
要书
裁书
真诚 送书
默读课文
思考:文章写了几个人?他们的性格特征? 父亲、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我”
3《我的第一本书》
(1-2)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 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 (3-9)第一本书的来历。 第一本书的来历。 10)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10)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11-13)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 11-13)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 (14)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 14)呼应开头, 记之情(不能忘本)。 的珍视铭 记之情(不能忘本)。
下列红色字体你会读吗: 下列红色字体你会读吗:
幽默( yōu )凄惨( qī )奥秘( ào ) chān)磨蹭( mó ) 马鬃(zōng 掺和( ) wǎng 翻来覆去( fù ) 枉( )翻来覆 ) 脊背( jǐ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凄惨: 凄凉悲愤. 凄惨: 凄凉悲愤. 奥秘: 奥妙神秘. 奥秘: 奥妙神秘. 一次又一次; 重复. 一次又一次;多次 重复. 翻来覆去: 翻来覆去: 温厚:温和宽厚. 温厚:温和宽厚.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知书识礼: 知书识礼: 酷似: 极其像。 酷似: 极其像。
……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般的斑纹 火焰似的眼睛, 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 滴血的趾爪! 滴血的趾爪!
——《华南虎》 《华南虎》
牛汉,原名史成汉, 蒙古族,当代诗人。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 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 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 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 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 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 是不幸,还是喜悦, 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 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 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 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 是人生的本色吗? 是人生的本色吗?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读完《我的第一本书》,心里头就像被塞进了一团棉花,软软的,又带着点酸涩。
书里那些关于书的故事,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那是一本皱巴巴、封面都快掉了的《安徒生童话》。
记得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每天放学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趴在奶奶家的那张旧木桌上,眼巴巴地盼着爷爷从外面干活回来。
爷爷是个憨厚的庄稼人,皮肤晒得黝黑,手掌也布满了老茧。
但每次看到他从兜里掏出那本小小的童话书,我就觉得他像是个带着宝藏归来的英雄。
那本书啊,真的是饱经风霜。
封面的颜色都掉得差不多了,书页也卷了边,可我宝贝得不行。
每天晚上,我都会早早地钻进被窝,把书压在枕头底下,就怕被别人拿走。
等大人们都睡下了,我再偷偷把它拿出来,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那一点点月光,如饥似渴地读着。
有一次,我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着读着,眼泪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我仿佛看到那个小女孩就站在我面前,哆哆嗦嗦地划着火柴,脸上满是对温暖和幸福的渴望。
我一边抹眼泪,一边在心里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过上温暖、幸福的生活,不会在大年夜里还在街上卖火柴。
还有《丑小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不管自己现在怎么样,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那段时间,我走路都昂首挺胸的,觉得自己就是那只还没变成天鹅的丑小鸭,总有一天会让大家刮目相看。
读《拇指姑娘》的时候,我老是忍不住幻想,要是我也能变得那么小,去经历那些奇妙的冒险该多好。
晚上做梦,都梦到自己跟着拇指姑娘一起,在荷叶上划船,和小鱼小虾玩耍。
那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我童年的夜晚。
虽然那本书现在已经不知道被我丢到哪里去了,但它带给我的那些感动、那些幻想、那些温暖,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无比精彩的世界。
现在想想,那本破旧的《安徒生童话》,不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盏明灯吗?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爱与善良的种子,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怀揣着对美好的向往。
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2023年《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1各位专家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我的第一本书》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__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__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2.能力目标: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2. 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说学法学习方法: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读完《我的第一本书》,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书中那简单却饱含深情的文字,仿佛带着我回到了过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并不是什么精装的绘本,也不是有名的文学名著,而是一本普普通通的识字画册。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四五岁吧,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天都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
记得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手里拿着一本薄薄的画册。
画册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颜色也不那么鲜艳了,但在当时的我眼里,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
我迫不及待地从爸爸手里抢过来,翻开来一看,里面全是花花绿绿的图片,还有一些大大的字。
我不认识那些字,就指着图片问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笑着说:“这是苹果,这是香蕉,这是小猫,这是小狗……”我听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画册。
从那以后,这本画册就成了我的宝贝。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我就会把它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
晚上睡觉前,也要让妈妈给我讲上面的故事。
妈妈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
有时候,我还会自己拿着画册,模仿着妈妈的样子,给我的玩具小熊和小兔子讲。
画册里的每一页,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一页画的是一个大大的蛋糕,上面插着蜡烛,旁边还有几个小朋友在拍手唱歌。
我就问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呀?”妈妈说:“他们在给小朋友过生日呢。
”我又问:“什么是生日呀?”妈妈说:“生日就是你出生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大家都会给你庆祝。
”我听了,心里特别期待自己的生日,想着到时候也能有一个大大的蛋糕。
还有一页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
蓝天白云下,小女孩跑着,笑着,手里的风筝高高地飞着。
我看着这幅画,心里痒痒的,也想出去放风筝。
于是,我就缠着爸爸带我去。
爸爸找来了一张纸和几根竹条,给我做了一个简易的风筝。
我们来到广场上,爸爸手把手地教我放风筝。
一开始,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我急得直跺脚。
爸爸说:“别着急,慢慢来。
”终于,在爸爸的帮助下,风筝飞起来了。
我的第一本书句子赏析
我的第一本书句子赏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我的第一本书句子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你的第一本书是什么?那么你知道八年级下册第3课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有哪些好的句子值得我们的赏析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牛汉《我的第一本书》的句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第...你的第一本书是什么?那么你知道八年级下册第3课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有哪些好的句子值得我们的赏析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牛汉《我的第一本书》的句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第一本书》句子赏析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
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
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9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及评课稿精选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及评课稿精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知内容,体会独特的思想情感;2、阅读探究,品味重点语句。
3、增加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重难点:阅读探究,品味重点语句。
【课文感知】本文充满了作者来自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作者不仅要表现得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是上个世纪二三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课前二分钟】简介《死魂灵》。
(体会果戈理独特的幽默风格,感受讽刺文学的魅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我的第一本书》的悬念导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文章的.题目)(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设疑: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识记重点字词: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组织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3、情感丰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三、揣摩与感悟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为“我”抄写、装订课本的段落(3~8自然段)。
问题探究:1、父亲看见我的课本,为什么会显得那样的愁苦?2、父亲听见“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说“元贞比你有出息”?四、拓展与延伸1、阅读训练:⑴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⑵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⑶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⑷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解读
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解读作者:陈培龙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0年第11期《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牛汉的散文作品,这里所谓的“第一本书”就是他的第一本《同语》课本。
一本教科书是平凡的,不平凡的是与教科书联系在一起的人生。
在这篇文章里,这本《国语》课本只是文章的线索,真正打动读者的是蕴含在文章中的情、理、趣。
一、浓浓真情1浓浓的父子情我的父亲很爱我。
首先体现在对我学习的关心: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当从祖母口中知道第二名其实也是倒数第二名时,父亲“板起了面孔”,要查我的功课。
其次表现在对我的理解和尊重上:当我将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了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细心的父亲并没立刻责罚我,而是耐心地问明原委。
得知真相后,善良的父亲理解孩子间友情的珍贵,他“深深地叹着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
第三是表现在对我负责:为了我的学业,新的学期开始时,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
文章对父亲着墨不多。
但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
2真挚的朋友情乔元贞家很穷,买不起书,可“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
如果乔元贞没书,就上不成学了。
为了让好朋友能上学,我把自己的书“拦腰”截断,一半给了乔元贞,这是多么无私的真挚的友情啊!父亲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没有责怪我,而是要我“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他晚上“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载了好多白纸”,将“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让我送一本给元贞。
这既是基于对孩子友情的理解,更是对自己的好朋友——乔元贞父亲——的同情,对儿子的朋友的同情,是自己友情的延伸,是对儿子友情的尊重!3淳厚的乡亲情当我和我的大狗小狗合演的“双簧戏”引得教室里哄堂大笑,没法上课时,“弄不成”也只是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及赏析《我的第一本书》课文原文:我六岁离家到镇江去念小学的时候,背走的是一包衣服,还有母亲特意为我买的一双新鞋。
母亲深知我对这双鞋的喜爱,她深知此时的我不再喜欢穿她做的布鞋。
我们学校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小学,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各个村镇。
每当周末的时候,学生们就会陆续回家,而我只能孤单地留在学校。
我非常羡慕那些回家的同学,因为他们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与亲人团聚。
而我只能默默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忍受着孤独和寂寞。
一天,班上一个同学拿出一本新书来,在我面前炫耀。
我眼前一亮,这本书正是我渴望已久的《格林童话》。
我非常想拥有这本书,因为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
但是,我知道我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为了供我上学已经付出了很多。
所以,我并没有向父母开口要求买这本书。
然而,我的渴望并没有消失。
每当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就会默默地坐在角落,想象着书中的故事。
这种渴望在我心中愈演愈烈,让我无法自拔。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向母亲提起了这件事。
母亲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告诉我:“孩子,我们家现在确实没有多余的钱买这本书。
但是,你可以想办法自己赚钱买啊。
”于是,我开始努力寻找赚钱的机会。
我帮老师整理办公室,帮同学打扫卫生,甚至去捡废品卖钱。
最终,我攒够了买这本书的钱。
当我手捧着这本新书的时候,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
我知道这本书来之不易,我会倍加珍惜。
这段经历让我懂得了许多宝贵的道理。
我明白了幸福需要自己去争取,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这本书不仅仅是我的第一本书,更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赏析:《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作者对自己第一本书的追叙,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这篇文章也启示我们珍惜当下,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5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5篇)《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2、复述课文,培养表达、概括能力。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体会文中的父子之情、同学的友情,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父子之间、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品味文章的语言的深刻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在难以得到精神食粮的本书时候,书的珍贵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第一本书”在作者的记忆里是非常珍贵的。
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吧!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进牛汉牛汉,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2、积累字词注意下列字词的音义酷似掺和脊背枉读知书识礼翻来覆去奥秘凄惨3、整体感知(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准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②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③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2)读过文本,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各种情感,请举例说明文章中表现了哪些情感。
讨论、点拨:①父子情。
如父亲关心“我”的学习;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
②同学、朋友情。
如:“我”把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半给了家庭困难的乔元贞等。
③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是指什么?不仅仅指那半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的一次珍贵经历。
它蕴含着生活的艰辛,父子的深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儿童启蒙教育教案:《我的第一本书》
儿童启蒙教育教案:《我的第一本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幼儿教育则更是被重视。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宝宝们从小打好基础,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智力与身体的全面发展。
教材的选择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一环,而《我的第一本书》就是一本很适合幼儿启蒙教育的好书,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我的第一本书》出版社简介《我的第一本书》是由上海交通出版社所出版的一本儿童图画书,该书是一本专为幼儿量身打造的交互式学习功能图书。
全书总共10个主题,内容包括:家庭日常、动物、交通工具、界域、大自然、数字表达、颜色形状、游戏、身体器官、生活常识等。
它非常适合3-6岁的儿童阅读,让宝宝们在阅读中学习,建立自信,增强记忆。
二、教育意义1.掌握基础常识《我的第一本书》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了家庭日常、大自然、生活常识、数字表达、颜色形状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宝宝们轻松掌握基础常识。
例如,书中有一张关于全球各大洲的地图,宝宝可以看到地球是个圆形的,各个洲之间是独立的,这样的地图有助于宝宝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2.建立自信心阅读《我的第一本书》可以让宝宝们在认识新事物的同时,逐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宝宝透过书中的图画认识世界,知道世界上有那些事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逐渐建立自己的信心,这对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是很有益处的。
3.提高记忆力《我的第一本书》不仅有图画,还有翻页拉环和贴纸等多种交互元素。
通过这些交互,宝宝可以更好地体验书中的故事和知识,这样的体验更加深入心灵,更容易让宝宝记忆。
而这样的体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宝宝的记忆力,还有利于激发宝宝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建议在引导宝宝们阅读《我的第一本书》时,除了让孩子们自己翻阅外,还可以把教学分为以下步骤:1.初步引导(3-4岁)在幼儿初步阶段,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如何翻页,让他们感受到翻过去后的惊喜和快乐,然后再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翻页,鼓励他们动手实践。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_我的第一本书阅读答案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_我的第一本书阅读答案课文《我的第一本书》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父orG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过我不认字,只认画。
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那些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
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
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
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答案
3、文章第一段从一位诗人与自己的
对话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自然的引出下文
4、找出文中的一段插叙文字,说 出这段插叙文字的表达作用。
文章的第6段是一段插叙文字。这段插叙,补充 交代两家父辈的关系,介绍元贞的家境,为下文 写到父亲为元贞修补课本和元贞不能在上学埋下 伏笔。这段插叙对于深化文章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2、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人不能忘本” 中的“本”的含义。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 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 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 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 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 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 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 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 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 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 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 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 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5、“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 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居然” 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居然”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 在文中是突出“我”对父亲能把两本“半本 书”修补装订成两本完整的书感到惊奇,突 出这第一本书来之不易,也更好地表现出父 亲对“我”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之大,如 果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我的第一本书》
1、在课文中,对“我的第一本书”可以有 几种理解?为什么说值得“我”用崇敬的心 灵去赞美?
可以有4中理解:一是指本应属于作者自己所有的小学一 年级国语第一册课本,二是指作者和乔元贞分开后的半本 课本,三是指爸爸修补完整重新装订好交给作者的那本课 本,四是指与这本书相联系的社会人生状况。 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 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 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 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 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 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 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 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第一本书解析一、整体把握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
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
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
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8段,从第3~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
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
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
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
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
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
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
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
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
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
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
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
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
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
”——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
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二、重点把握:《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第一本书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第一本书中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之间的友情、童年的乐趣。
当我们朗读全文时,会发觉字里行间除了有淡淡的忧愁之外,其中也隐藏了含而不露的乐趣。
(一)乐在对话课文中第三段是父亲、我、祖母对话的部分。
父亲放假回来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听了一喜,并欣慰地夸奖我“不错”。
事情到此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谁知作者笔锋一转,插入祖母的话:“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第三名是二黄毛”给正沉浸在欢喜中的父亲当头一棒,父亲原本灿烂的脸阴沉了下来。
父亲明白了在三个人的班级中我并不优秀,只不过比连指头都数不清的二黄毛好强一点。
就这样作者用平缓而朴实的语言、轻松欢快的笔调,把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写得扣人心弦,使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了情感大起大落的变化,让人在不经意中让人偷偷一笑,读后回味无穷。
(二)乐在童趣在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村,能给孩子们增添乐趣的事物稀少,唯一能给小孩带欢乐生机的就是狗。
因为书本中的第一课是狗,所以有意地带上狗,在老师上课时来了一个窗外、室内人狗合演“双簧戏”。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给恶劣的学习环境,窘迫的生活处境吹来一缕春风。
其实“弄不成”的音调长、沙哑,狗根本无法理会,理会的是人。
当主人一声令下,大狗便心领意会,在外汪汪地叫。
这种人与狗之间默契,不仅只体现在“双簧戏”上而且还“陪背”上。
欢乐时共同享受,受罚时共同承担。
我罚背,它陪背,大有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气慨。
这哪里是在写狗,分明是把狗赋予了人的性格、情感,把狗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了自觉行为。
当我们读到此处便会被作者童年时代的那份童真童趣所感动。
(三)乐在取名经济极度贫困落后的乡村,一辈子只能在生存底线上挣扎的人,又能有多少学问。
冯百成的学问,可想而知也只能够应付浅显易懂的知识。
虽然村里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但冯百成唯一能让村里乡亲相信的是为人忠厚,不会教坏孩子。
既然没有什么学问上的本事,冯百成的本名也就是虚有其表,不如干脆来一点实际的,从名字反面取义叫“弄不成”,这样更直接。
村里人把原本一个有意义大气的名字冯百成改成一个庸俗无能的“弄不成”。
在百成与不成的对比中,一好一坏、一优一劣,一眼就能辨分晓。
在褒贬的落差中趣味横生。
三、问题研究1、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
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迫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底线上托儿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这里的“枉”字可以理解: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中国,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这里的“它”指代第一本书,这第一本书值得作者“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因为这第一本书带给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会和独特感悟。
这第一本书的故事,和与这本书有关而引发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