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的茶叶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龙井的茶叶地理
——古往今来国茶龙井茶的“御茶”名声,得益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
清初的贡单上还没有西湖龙井茶,比如《顺治十二年(1655年)浙江巡抚秦世祯为进献富阳等县芽茶事的题本》中的记载,富阳、临安等地的芽茶才是贡品的首选。
到了乾隆时期,龙井雨前茶、明前茶成为浙江巡抚甚至是杭州织造府的每年例贡。
据说是乾隆下江南时偶尔喝到了龙井茶,于是就在龙井村钦点了18棵茶树作为进贡御茶——作为佐证的史料,是六下江南的乾隆,四次到达西湖周边的产茶区,共为龙井写诗32首,还为游历过的八个景点分别题名,后人称之为“龙井八景”。
18棵御茶所在地龙井村,在茶学界也就成为西湖龙井茶的发祥地。
为了印证西湖龙井的“御茶”身份和历史内蕴,古老的史料一一被梳理出来,这些历史标签沉淀得越是久远,现实中西湖龙井的昂贵市价,就越发有了依据。
关于西湖产茶区的最早记载,是唐代陆羽的《茶经》,“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而西湖龙井的直接源头,曾被追溯到北宋时期上天竺主持僧人辩才退居龙井寺经院在山顶开辟茶园。
北宋在杭州担任知州的苏轼,也曾考证过西湖种茶的历史,“他追溯出来的龙井历史要从南北朝算起,距今有1500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舒玉杰考证说,至于西湖龙井的称谓,“取自于西子湖和‘龙泓井’的圣水”。
对于西湖产茶区的茶农来说,这些生僻的记载都显得拗口了些,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是龙井茶最早和寺院僧人相关,一个就是乾隆下江南时那18棵御茶树的来由,还有“乾隆皇帝摘了几片茶叶夹在书中,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茶叶压得扁扁的,很好看,后来炒制龙井茶就以这个做了标准”。
这个当然只是传说,根据龙井茶老行家们的口口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龙井茶已经是扁体形状。
不过被乾隆钦点为贡品御茶,显然是西湖龙井声名鹊起的“金字招牌”。
和许多名茶一样,顶着御茶金字招牌的西湖龙井,开始有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以及细致而繁琐的类别,茶叶商家们最早根据产地区分出来的是“狮、龙、云、虎”四个字号,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周恩来对梅家坞的三次视察,作为产茶区的梅家坞名声鹊起,从原有的四个字号中分离出来,成为“梅”字号。
1953年,浙江省茶叶公司为简化品级,将这五个字号调整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和
“西湖龙井”三个品类,1965年开始,再经过了一次简化,三个品类经过拼配后归并为“西湖龙井”,并沿袭至今。
茶叶地理与利益归属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对于地理位置的区分和强调,使得即便是西湖产茶区内,龙井茶之间的相互比拼一直是暗自较劲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狮龙云虎四大字号,强调的也是产地。
“狮”字号产地以狮子峰为中心,包括胡公庙、龙井村、棋盘山、上天竺等地;“龙”字号产地为“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白鹤峰一带;“云”字号产地为云栖、五云山、梅家坞等地;“虎”字号产于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等地。
“狮龙云虎”四个字号的龙井茶都产于西湖群山,又称为“本山龙井”,以此与那些品质较次的西湖平地所产的“湖地龙井”和邻区所产的“四乡龙井”相区别。
龙井村因为那“18棵御茶”的缘故,得天独厚的成了西湖龙井的发祥地。
沿着一条山路被衔接起来的临近周边村庄,比如翁家山、满觉陇、杨梅岭,心中多少有些不服。
无奈龙井村从村名上就占了先天的优势。
不过关于其他“龙井”字号正宗的争抢,彼此都暗暗较着劲。
翁家山村和龙井村多年前曾经有过一场官司,关于彼此村里的水井哪一口是正宗的“龙井”,官司是龙井村赢了。
不过翁家山村并不服气,村长翁国平说起来,还是坚持认为,“翁家山的水井可是位于水的源头,龙井村的井是下游”。
翁国平还会强调翁家山的地理位置,“茶田都在山坡上,朝东南方向,太阳一出来就能照到”,相对而言,龙井村的茶田“在山坳里,阳光要10点才能照到”。
而龙井村则会有另一套“小气候”的说法,来证明自己的茶叶才是精品中的精品。
与翁家山的强硬不同,杨梅岭村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缘故,并不和龙井村做这样的争抢,部分村民们“曲线救国”的方式是把自己称作“龙井生产二队”,甚至现在一些邮购茶叶的信件,地址写的还是“龙井二队”。
说起这个,现任村长应岳明也笑,“那是村民自己的行为,没办法”。
杨梅岭村是计划经济时代生产正宗西湖龙井的“翁龙满杨”四个村之一,但人口和茶田面积是四个村里最少的,农业户口365人,茶田在册的是330亩。
龙井村是它的倍数,农业户口656人,茶田793亩。
计划经济时代,作为西湖龙井茶的限定产区之一,杨梅岭村并不需
要强调自己的身份,而现在面对市场,名气显然是村民们更渴求的。
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是土生土长的龙井村人,1947年出生,祖辈都是茶农,他本人也是由农业部评定出来的目前我国唯一一名西湖龙井茶制作高级技师。
不论是从专业的技术角度,还是市场层面,戚国伟对于这场“龙井混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在他的记忆里,自80年代中期茶叶市场开放以后,茶叶的流通渠道增多,“国内许多产茶地区的扁茶、绿茶纷纷都冠以某某龙井茶之名。
甚至还出现了龙井花茶、龙井红茶等怪现象”。
戚国伟分析,至于假冒龙井的出现,主要还是利益驱动,“新茶上市的时候,假冒龙井茶以每500克收购价100元到200元,而在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的正宗龙井茶收购价起码要600元至800元,特别是在新茶刚开始时,收购价可高达1200元至1500元”。
这种价格差异,“造成了很多地方,凡是茶区可以自制扁形绿茶的,都冠以龙井茶的称号”,最混乱的时候,戚国伟说,“一时间全国无处不龙井,甚至台湾地区龙井、韩国龙井、日本龙井都出现在市场上”。
假冒的龙井姑且不去讨论,浙江龙井和西湖龙井之间的微妙关系,是西湖龙井茶产区的茶农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1981年,浙江省正式建立了“浙江龙井”的名誉标准,分为一、二两级,每级分两等。
1993年重新制定了浙江龙井标准样,新标准分为特级和一至五级,使各地方所产的众多浙江龙井有了一个质量参照标准。
浙江龙井也不必再被斥责为“冒牌西湖龙井”,而有了自己的合法“龙井身份”。
这背后的关系,茶产区的村干部们都看得很通透。
他们也会坦然地对记者表述,“这是站的立场和高度不同”,“站在村里的立场,当然希望自己的茶叶才是最正宗的,而站在西湖乡的角度,自然是希望整个西湖乡地区的茶叶都是正宗的”。
这样层层往上,市里和省里当然都希望通过扩大茶产区范围,可以给地方财政带来更多收益。
翁家山村村长翁国平回忆,80年代初的时候,政府还会号召西湖茶乡的种茶、炒茶能手们去外地帮助更多的地方脱贫致富,各个地方也会高价来请这些能手们。
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随着龙井茶的行情看涨,会出现如此“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