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正清认为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 世纪, 此时它遇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一一西方文明。西方的强大冲击无可挽回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 给中国注人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 中国作出的回应是在逐渐引进引起“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 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走上现代化道路。这种观点被称为“冲击反应”模式。

“冲击—反应”模式的内容:

(l)中西文化的差别与冲突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向型的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海洋文化。西方文化洋溢着勃勃生机,代表了“不可遏制的活力”;而中国文化则充斥着顽固的“惰性”、消极、墨守成规。他认为,中西文化“冰炭不相容”,一经接触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涉及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广泛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费正清提出“冲击—反应”模式的基础和依据。

(2)“西方的冲击”

费正清认为, 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儿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冲击是指来自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及文化等方面一系列的影响;

(3)“中国的反应”

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中国为适应现代化进程而做出的一系列的改良和革命,勾勒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面貌。

(4)“西方中心”

费正清在论述近代中西关系时,并没有明说他坚持“西方中心论”,但是实际上,“西方中心”成为“冲击—反应”模式的指导思想。在费正清看来,传统的中国文明充斥着顽固的惰性。传统模式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费正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西方文明充满着活力。因此,中国的传统社会,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才有可能摆脱困难,取得进步。他认为近代中国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评价:

(一),“冲击—反应”模式的合理性

“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历史演化的实际情况有相符之处。中西文化的冲突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后发型的中国近代化过程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外来的影响与刺激。面对这一冲击,近代中国人也确实做出了反应,洋务运动,维新运

动便是突出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冲击—反应”模式的合理性是存在的。

(二)“冲击—反应”模式的片面性

首先, 他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惰性, 看到中国农业经济不利于生发资本主义以及对西方工业革命反应的迟钝, 然而却忽视了中国传统内部的自我更新能力。

其次,费正清只看到了儒家思想被政治曲解的一面, 他对于儒学的看法显然是几乎完全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成果,即把儒学看成是维护专制的思想工具。

第三, “冲击一反应”模式体现了一种“外因决定论”,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 也违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第四, 忽视了文明的兼容性。费正清过分强调中西的差异,忽视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