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作者简介: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
凭借其坚定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费正清毕生致力于中国、东亚区域,以及中国与西方关系等问题,主张跳出传统“汉学”的束缚,重视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变迁,为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开创了“中国学”研究的新局面。
费正清一生著述颇丰,在西方影响很大,被誉为“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创建之父”、“头号中国通”。
美国《评论》杂志评论,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无与匹敌的人物”。
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剑桥中国史》、《中国:传统与变迁》、《东亚文明史》和《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等。
名著拾萃:
战争持续了八年。
它的直接或间接结果是大约1500万至2000万中国人死亡。
财产损失难以数计。
而且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精神疲惫,风纪败坏。
因此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并直接有助于1949年共产党的胜利。
同日本的这场战争,确实是中华民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
蒋介石曾经长期力图避免敌对行动。
自从 1927 年国民党人执掌政权以来,尽管日本曾多次进行干涉和侵略,他却始终奉行一种和解政策。
他深信要抵抗强大的外国侵略者,中国是太弱了,并且又是分裂的,因此他曾默认日本侵占东北四省(满洲),缔结消除国民党在华北影响的停战协定,并屈服于日本的压力,
镇压反日的学生运动。
然而,从1935 年晚些时候开始,反日情绪已经变得如此强烈,致使国民政府觉得对日反应非强硬不可。
于是,在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逐步开始了战争的准备。
他大概口头许诺过他将抵抗外来侵略,换取了西安获释。
因此,1937 年2 月他撤换了据说亲日的外交部长张群,而且他开始与他长期的敌人——共产党人谈判和解。
因此,当战事在卢沟桥爆发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定决心抗击日本的进一步侵略行动。
举国一致,异口同声都支持他,在整个一代人中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蒋介石的战略基于“以空间换时间”的原则。
他锐敏地感到他的军队劣于日本,甚至在战前他即已构想了撤至中国西南偏远内地的战略。
1935 年8月他对一次政治干部集会说,“我们本部十八个省份哪怕丢了十五省,只要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
蒋介石的信心建立在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仍然处于前现代、前工业阶段这样一种认识上。
因此,他相信民族的抗战能够持续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城市和工厂沦于敌手。
万一入侵的军队竟然前进到中国几乎无边无际的内地,他们势必要被截断补给来源而精疲力竭。
偶尔如在上海,他并不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的原则,然而这个战略毕竟如他所预期的那样,得到了很大成功。
日本人相当容易地占领了中国北方和东部的都市中心,并沿主要公路和铁路线持续攻击,迅速推进。
但这些交通干线并不穿过华西的山岳和峻岭,而防守的中国人就隐蔽在后面。
日本人因而逡巡不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1~375页。
名著导读:
鸦片战争后,被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天国大门的中国近代历史先是被迫,再是不得已,后是必须,与外来的“侵入者”或“进入者”发生极为密切的关联,
外来者遂成为中国近代舞台上的重要成员。
因此,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解构为“冲击—反应”模式,便是《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书的指导思想和写作背景。
《剑桥中华民国史》分为上、下两卷,叙述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国民党政权、中日战争、国共冲突,以及同时期的文化、教育等等。
全书由西方知名学者费正清、费维恺、杨品泉等人集体撰写,借鉴了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可谓是一部代表西方学术观点、研究水平和趋势的历史著作。
书中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持否定态度,指出“蒋介石曾长期以来避免敌对行动。
自从1927年国民党执掌政权以来,尽管日本曾多次进行干涉和侵略,他却始终奉行一种和解政策”。
“到1937年7月,国民党中国依然可悲地没有准备好战争”1。
蒋介石抗战以后加强独裁做法,表明抗战开始后国民党统治的结构和环境都发生了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一种依恃武力和独裁统治——依然没有变更”,“国内政治支撑着蒋对战争的指挥,而蒋则借此增强他的中央权力”。
2在武汉和广州失陷以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已陷入了似乎不可扭转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过程。
这种恶化,到1945年使它陷于虚弱和萎靡不振的状态”。
随着形势的变化,国民党领导人的政策也发生转变,他们预料“西方盟国能够打败日本,无需中国作进一步的牺牲”,“因此,他们与日本人作战,不如对遏制共产党人那么专心致志”,蒋介石“主要关心的是保存和增强他和国民政府的权力”。
3外部形势的恶化,使国民党政治上更加虚
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刘敬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8页。
2(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刘敬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7页。
弱和腐败,经济上通货膨胀迅速加剧,军队士气进一步低落,而这种状况导致了广大群众的普遍不满,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以及军事上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
该书从两方面评价了国民党及其军队的抗战。
一方面“千真万确,国民党军队曾多次英勇地与日本人作战。
薛岳将军的部队三次在长沙(一次在1939年,两次在1941年)抵抗日本人的大规模进攻。
1943年11~12月,中央军第五十七师在湖南常德以极大的决心作战,遭受了不下90%的伤亡。
1943年在鄂西,抗击日本人所称的饭碗战役,中国军队损失了大约7~8万人”。
1945年4~6月,“一些师勇敢而有效的击退了日本人在湖南西部的进攻”。
另一方面,“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历史事实是在战争后期,它实际上再也不能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普遍衰退具有严重的后果。
因为这支军队是国民党政治权力的基础。
它开始溃败预示着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倾覆。
蒋似乎没有能力扭转这一崩坏的过程”。
到“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精神疲惫,风纪败坏”,这“直接有助于1949年共产党的胜利”。
《剑桥中华民国史》被公认是代表西方汉学界80年代最高水平的一部学术著作,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很大。
该书的作者多为西方学者,他们大都具有尊重史实的客观态度、严谨的学风,在写作时政治因素考虑得较少,因而书中的评价比较客观、公允,从而为我们展开了一种别开生面的论述。
思考题:
费正清认为,“同日本的这场战争,确实是中华民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请结合鸦片
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