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表现PPT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 2D • 3D
❖ Contrast Enhancement MRA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MR Perfusion
T2
MTT
CBF DWI
PPT课件
23
fMRI
双侧手指运动 的皮层功能区
PPT课件
24
fMRI
PPT课件
25
fMRI
PPT课件
26
MRS
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 肌酐(Cr) 乳酸(Lac) 胆碱(Cho) 谷氨酸-谷氨酰胺 (GLX)
PPT课件
15
CTA
PPT课件
16
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 无射线 任意平面成像 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PPT课件
17
磁共振成像(MRI)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Time of Flight (TOF) ❖ Phase Contrast (PC)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1
总论
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脊柱)
方法: ➢头颅平片 ➢脑血管造影 (DSA)
➢CT (C-; C+; dyna-C+; 脑室, 脑池造影; 椎管造 影)
➢MR (C-; C+; dyna-C+; MRA; MRS; fMRI; CSF-cine等)
➢TCD
6
PPT课件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有创性 应用 方法 金标准 肿瘤
PPT课件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Contrast Enhancement MRA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MR Perfusion
T2
MTT
CBF DWI
PPT课件
23
fMRI
双侧手指运动 的皮层功能区
PPT课件
24
fMRI
PPT课件
25
fMRI
PPT课件
26
MRS
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 肌酐(Cr) 乳酸(Lac) 胆碱(Cho) 谷氨酸-谷氨酰胺 (GLX)
PPT课件
15
CTA
PPT课件
16
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 无射线 任意平面成像 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PPT课件
17
磁共振成像(MRI)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Time of Flight (TOF) ❖ Phase Contrast (PC)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1
总论
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脊柱)
方法: ➢头颅平片 ➢脑血管造影 (DSA)
➢CT (C-; C+; dyna-C+; 脑室, 脑池造影; 椎管造 影)
➢MR (C-; C+; dyna-C+; MRA; MRS; fMRI; CSF-cine等)
➢TCD
6
PPT课件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有创性 应用 方法 金标准 肿瘤
PPT课件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ppt课件

10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曾经称为核磁共振( Nuclear MRI) • 采用的是电磁波,没有辐射伤害 • 为避免误解会产生有害射线,现称磁共振(MRI) • 原理较复杂 • 主要是四个环节:
– 向稳态的原子核发射射频脉冲 – 原子核发射信号 – 梯度磁场进行空间编码 – 产生不同MR信号的图像
– 取1帧血管内含造影剂的图像减去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 (蒙片),使骨骼和软组织影像被抵消
– 获得清晰的血管影像
• 为什么称Digital?
– 与原先的光学减影法相对应 – 所采集的图像都经过数字化处理,使减影更方便、准确
6
脑血管造影适应征
• 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闭塞 • 了解脑肿瘤的供血动脉 • 可同时行介入治疗!----神经介入医生
Magnetic Field(磁场) Radio Frequency Wave (射频脉冲)
是通过对人体施加强磁场及射频照射,利用组织中的氢质子 产生磁共振信号扫描获取人体内部信息,由计算机合成断层影像的
诊断设备.
9
MR 系统
硬件:主磁体、梯度场、
线圈、
发射和接受
控制系统 …
软件:脉冲序列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1
脑
检查方法 • 颅脑平片 • 脑血管造影 • 脑CT • 脑MRI
2
头颅平片(正侧位像)
23
1
1
5
4
1、冠状缝;2、矢状 缝;3、蛛网膜颗粒压 迹;4、蝶鞍;5、脑膜 中动脉压迹
3
头颅平片诊断价值有限
• 观察异物的存在和骨质结构的明显变化
–显示骨折、肿瘤骨转移、网状内皮系统疾病、代谢 性骨病、骨纤、畸形性骨炎等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2)冠状面:基线与OML线垂直,主要用于检查鞍区疾
病。
增强CT:静脉内注入碘制剂后再扫描,观察病变组织 的血供情况,以鉴别性质。
脑池造影CT:将非离子碘剂或空气注入蛛网膜下腔, 检查CPA、鞍上池的微小病变。
三维CT:
动态增强CT扫描:
18
19
CT平扫与增强
20
21
CTA显示脑底动脉瘤
22
58
蝶鞍层面 颅中窝前面是蝶骨小翼后缘,向
内后方延伸出前床突,鞍结节 前邻视交叉沟,后和鞍背间是 垂体窝;颅后窝显示脑干、四 脑室和小脑。
59
鞍上池层面 额叶被大脑纵裂分开。鞍上池呈星形,前角通
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通大脑侧裂池,后 外侧角连环池。如后方为桥脑则呈“五角” 形,如后方为脚间池则呈“六角”形。鞍 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 脉、基底动脉等。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适应症、 检查前准备和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变异 (重点为断层影像)。
(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4)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5)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颅脑先天畸
64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大脑镰前后贯穿中线,在大脑
镰旁可显示扣带回、中央旁 小叶、楔前叶、顶枕沟、楔 叶。
65
正常颅脑MRI表现
T1WI T2WI PDWI Gd-DTPA增强扫描
66
脑皮质含水量较髓质多,含脂量较髓质 少,所以脑皮质的T1和T2值均长于脑髓 质。
脑脊液成分主要为水,在T1WI及T2WI上 分别为均匀低信号及高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23
脑梗塞
24
T1WI
T2WI
脑 梗 塞
FLAIR
+C
25
创伤性脑梗塞
26
疾病诊断-脑血管病变
脑梗塞
❖CT与MRI比较
• 在早期诊断脑梗塞方面,MRI优于CT,尤 其是显示后颅窝病变,MRI弥补了CT易受 颅骨伪影影响的不足。
• MRI尚能满意显示亚急性脑梗塞,而CT此 时可能因“模糊效应”的出现而造成误诊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的影像诊断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放射科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 吴卫平
1
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
❖平片(正位+侧位)
• 简便,现多用于外伤及观察骨质改变
2
正常头颅平片
3
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
❖脑血管造影(DSA)
• 诊断及治疗血管性病变、显示颅内病变 的供血
• 颈动脉造影、椎动脉造影、全脑造影
33
脑出血
2周后
34
脑出血
10天后 35
脑出血破入侧脑室
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
36
疾病诊断-脑血管病变
脑出血
❖MRI表现
• < 2d:氧合血红蛋白 去氧血红蛋白,T2WI低信号 • 3~7d:去氧血红蛋白 正铁血红蛋白,T1WI从周围
向中央出现高信号
• 7~15d:红细胞破裂,T2WI亦从周围向中央出现高信 号
13
正常脊椎CT
14
正常表现
头颅MRI-信号
脑灰质 脑白质 脑脊液 脂肪 骨皮质 血管
T1WI 稍低 稍高 低
高
低
低
T2WI 稍高 稍低 高 较高 低 低
15
正常头颅MRI
脑梗塞
24
T1WI
T2WI
脑 梗 塞
FLAIR
+C
25
创伤性脑梗塞
26
疾病诊断-脑血管病变
脑梗塞
❖CT与MRI比较
• 在早期诊断脑梗塞方面,MRI优于CT,尤 其是显示后颅窝病变,MRI弥补了CT易受 颅骨伪影影响的不足。
• MRI尚能满意显示亚急性脑梗塞,而CT此 时可能因“模糊效应”的出现而造成误诊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的影像诊断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放射科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 吴卫平
1
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
❖平片(正位+侧位)
• 简便,现多用于外伤及观察骨质改变
2
正常头颅平片
3
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
❖脑血管造影(DSA)
• 诊断及治疗血管性病变、显示颅内病变 的供血
• 颈动脉造影、椎动脉造影、全脑造影
33
脑出血
2周后
34
脑出血
10天后 35
脑出血破入侧脑室
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
36
疾病诊断-脑血管病变
脑出血
❖MRI表现
• < 2d:氧合血红蛋白 去氧血红蛋白,T2WI低信号 • 3~7d:去氧血红蛋白 正铁血红蛋白,T1WI从周围
向中央出现高信号
• 7~15d:红细胞破裂,T2WI亦从周围向中央出现高信 号
13
正常脊椎CT
14
正常表现
头颅MRI-信号
脑灰质 脑白质 脑脊液 脂肪 骨皮质 血管
T1WI 稍低 稍高 低
高
低
低
T2WI 稍高 稍低 高 较高 低 低
15
正常头颅MRI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伦理与隐私保护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来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来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
-
1
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总论
1.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2. 正常影像表现及其变异 3. 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
2
第一节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颅脑
1. 头颅X线平片:正、侧位、切位 2. 脑血管造影 3. 脑CT 4. 颅脑MRI 5. 气脑造影及脑池造影:少用
-
12
-
13
-
14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颅脑CT
1.自颅底至颅顶轴位扫描可显示的重要结构:四脑室、 岩锥、内听道、桥小脑角池、垂体窝、鞍上池、四叠 体池、基底核、内囊、胼胝体、三脑室、丘脑、松果 体、侧脑室、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大脑灰质、大脑 白质、大脑纵裂等
2.平扫:脑室、脑池、脑沟、脑裂呈低密度;脑实质呈 软组织密度,皮质略高于髓质。
小病变、了解血供
3. MRA:脑血管病筛查 4. 特殊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
(DTI)、灌注加权成像(PWI)、MR波谱、脑功能皮层定 位成像(fMRI)
-
5
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一.脊髓
1. 脊椎X线平片:正位、侧位、双斜位,间接判断
脊髓异常,作用有限
2. X线椎管造影:有创,已被MRM替代 3. DSA检查:椎管血管畸形、脊髓肿瘤的辅助诊断
中等高 流空
-
23
正常影像学表现
五.脊髓CT
➢硬膜囊平扫呈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椎管内;神 经根鞘呈直径1~3mm的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侧隐 窝内。
六.脊髓MRI
➢位于椎管中心的带状影,呈中等信号,周围环绕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蛛网膜下腔。
中枢神经系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
-
1
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总论
1.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2. 正常影像表现及其变异 3. 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
2
第一节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颅脑
1. 头颅X线平片:正、侧位、切位 2. 脑血管造影 3. 脑CT 4. 颅脑MRI 5. 气脑造影及脑池造影:少用
-
12
-
13
-
14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颅脑CT
1.自颅底至颅顶轴位扫描可显示的重要结构:四脑室、 岩锥、内听道、桥小脑角池、垂体窝、鞍上池、四叠 体池、基底核、内囊、胼胝体、三脑室、丘脑、松果 体、侧脑室、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大脑灰质、大脑 白质、大脑纵裂等
2.平扫:脑室、脑池、脑沟、脑裂呈低密度;脑实质呈 软组织密度,皮质略高于髓质。
小病变、了解血供
3. MRA:脑血管病筛查 4. 特殊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
(DTI)、灌注加权成像(PWI)、MR波谱、脑功能皮层定 位成像(fMRI)
-
5
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一.脊髓
1. 脊椎X线平片:正位、侧位、双斜位,间接判断
脊髓异常,作用有限
2. X线椎管造影:有创,已被MRM替代 3. DSA检查:椎管血管畸形、脊髓肿瘤的辅助诊断
中等高 流空
-
23
正常影像学表现
五.脊髓CT
➢硬膜囊平扫呈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椎管内;神 经根鞘呈直径1~3mm的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侧隐 窝内。
六.脊髓MRI
➢位于椎管中心的带状影,呈中等信号,周围环绕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蛛网膜下腔。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PPT课件图文详解完整版_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四脑外伤
1 .脑挫裂伤 2 .颅内出血 脑内血肿:CT为高密度灶。 硬膜外血肿:CT示颅板内梭形高密度灶,常合并骨折。 硬膜下血肿:CT示颅板内新月状高密度灶,占位明显。 亚急性期呈等密度,慢性期呈低密度。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3 .开放性脑损伤:常合并颅骨粉碎骨折、脑内碎骨片或异物存留,并 发气颅、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一 X线平片
头颅正侧位像:观察颅骨骨折、颅缝分离、头颅畸形、颅骨疾 病、蝶鞍情况、钙斑等 颅底像:颅底特别是中颅窝骨结构有否破坏 切线像:颅骨凹陷性骨折、病灶与骨板的关系 脊椎正侧位像:椎管内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二脑血管造影
适应证: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闭塞、了解肿瘤的供 血情况 禁忌证:严重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不良、造影 剂过敏 方法:股动脉导管法 全脑血管造影、颈内外动脉选择性造影、椎动脉造影 动脉期、静脉期、静脉窦期摄片
直肠癌脑转移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1.脑出血
分期:急性期,吸收期,囊肿形成期 急性期表现:高密度灶,CT值60-80HU,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有占位征 象.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2.脑梗塞
皮质梗塞,出血性梗塞,腔隙性梗塞 皮质梗塞CT表现:与闭塞血管分布区一致的楔形低密度灶 腔隙梗塞CT表现:基底节脑干半卵圆中心斑点状低密度灶 出血性梗塞CT表现:在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斑点、片状高密 度出血灶。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血、钙 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间接征象:水肿、邻近结构是否受压或侵袭、中线结构是否移 位、梗阻性脑积水、脑脊液种植转移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ppt.(ppt)

脑梗塞的CT表现
缺血性梗塞时间-密度的演变
• 急性期(1-5天)
8小时以前CT常为阴性 (最早4小时) 低密度,楔形,边界模糊,
占位效应(颅内病变由于体积增大引
起的脑沟、脑池消失,或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 亚急性期(6-21天) 10%可为等密度“fogged” or isodense 模糊效应 增强扫描,脑回样增强
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
弥散成像( DWI )
• 原理:利用水分子的扩散特性
• 作用:提高急性期水肿诊断敏感性和特 异性有效方法(梗塞),帮助鉴别肿瘤 的性质
灌注成像(PWI)
• 原理:局部微循环的状况 • 作用:与常规增强扫描互为补充帮助鉴别
肿瘤的性质;与DWI结合,显示半暗带
吸收期 第3-7天 血肿开始溶解
密度减低
囊变期 2月
完全吸收或囊性变 低密度,可以接近 脑脊液
脑内出血,磁共振图像的演化过程
时间 (日)
<1
0~2
2~14
10~21 ≥21
红细 胞 完整
完整
完整
溶解 溶解
血色素状态
氧合血红蛋白 (Oxyhemoglobin)
去氧血红蛋白 (Deoxyhemoglobin) 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内) (Methemoglobin) 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 含铁血黄素/铁蛋白 (Hemosiderin/Ferritin)
头颅平片诊断价值
• 颅外伤 • 鞍内及蝶鞍附近病变 • 提示颅内高压 • 松果体生理钙化的移位 • 发现病理钙化 • 显示颅骨本身病变
血管造影 Angiography
• 常规血管造影 1、经颈动脉直接穿刺法 2、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横断面解剖
➢ 增强 – 正常脑实质轻度强化 – 脑血管明显强化(动、静脉) – 硬脑膜明显强化 – 松果体及垂体明显强化
眼眶 颞叶 蝶窦 颈静脉结节
颅底层面
鞍上池层面
额叶 鞍上池 四脑室
外侧裂 颞叶 桥脑
小脑
鞍上池上层面
额叶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
四叠体池
尾状核头 三脑室 中脑
小脑
内囊前肢 豆状核 内囊后肢
➢ 黑色—低信号,灰色—中等信号,白色— 高信号。
➢ MRI的图像虽然和CT图像一样也以不同灰 度显示,但MRI反映的是组织质子密度的不 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CT图 像反映的则是组织密度的差异。
灰阶成像和多参数成像
➢ MRI的图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 为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脑血管造影(动脉 期)
脑动脉造影(动脉 期)
脑血管造影(静脉期)
正常CT表现
正常横断面解剖
➢ 平扫 其断面解剖大致分为: – 颅骨及含气空腔 用骨窗观察,可看到
颅底(颅底各孔、蝶鞍、乳突气房、鼻旁 窦、岩骨及内耳道)及颅板结构。
– 脑实质 皮质及灰质核团密度略高于髓 质。
– 脑脊液间隙 呈低密度(0~20HU)。 – 非病理性钙化
平片
➢ 颅内非病理性钙化 – 侧脑室脉络从钙化 居中线2.5cm内不规
则影,出现率低于0.5%。 – 其它 少数情况下还可见到基底节区、
小脑齿状核、颈内动脉虹吸段、小脑幕、 岩床韧带以及硬脑膜的局限性钙化。
松果体钙化
脉络丛钙化
非病理性钙化
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
非病理性钙化
脑血管造影
➢ 动脉期 脑动脉血管显影。 ➢ 微血管期 此期动脉排空,静脉尚未充盈。 ➢ 静脉期 脑静脉分为浅、深静脉。
脑 回 压 迹
脑 膜 中 动 脉 压 迹
蛛网膜粒压迹
平片
➢ 颅底 – 颅前窝 侧位上,前颅凹在鼻腔和眼眶
的上方,由鞍结节向前延伸到额窦后缘。 – 颅中窝 中央区域为蝶鞍和蝶窦。 – 颅后窝 前有枕骨斜坡由鞍背向下向后
延伸,止于枕骨大孔前缘。后下为枕骨, 突向下方。
前颅窝 中颅窝 后颅窝
正常头颅正侧位
脑膜瘤增强扫描
正常组织的信号特点
种类
皮质骨 空气 致密结缔组织 液体
实质脏器
脂肪
组织特性
信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质子密度低
低信号
T1长 T2短
质子密度高
T1WI低信号
枕叶
基底节层面
额叶 尾状核头
外囊 丘脑 大脑大静 脉池
基底节上层面
额叶
颞叶 丘脑 侧脑室三角区 枕叶
胼胝体压部
胼胝体膝部
中间帆腔 顶叶
侧脑室体部层面
额叶 顶叶
侧脑室体部
半卵圆中心层面
半卵圆 中心
额叶
顶叶 中线大 脑镰
正常MRI表现
MRI图像特点
灰阶成像和多参数成像
➢ 与CT图像类似,MRI图像也是不同灰度的 黑白影像;
正常颅骨正位
正常颅骨侧位
平片
➢ 颅壁压迹 – 脑回压迹 系脑回压迫颅骨内板形成的局
限变薄区,X线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 – 脑膜中动脉压迹 – 板障静脉压迹 板障的营养静脉压迹。 – 蛛网膜粒压迹 呈边缘不规则但比较锐
利的低密度区,对称性地分布于额顶骨矢 状窦的两旁,距中线2~3cm的范围内,直 径多不超过1cm。
正常蝶鞍形态
平片
➢ 颅内非病理性钙化 – 松果体钙化 位于鞍背上端后上方约
3cm处,后前位居中线。成人显影率达40%, 在10岁以下很少出现。其位置较为恒定, 是较好的定位标志。
– 大脑镰钙化 正位上位于中线,呈带状 或三角形,出现率约为10%。
– 床突间韧带钙化 为蝶鞍前后床突间的 韧带钙化,使蝶鞍呈“桥形”。
T2WI
血流成像
➢ 血液的流动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 影,是MRI成像中的一个特点,称之为流空 效应。流空的血管腔呈黑影。
➢ 流动血液的信号还与流动方向,流动速度 以 及 层 流 (laminar flow) 和 湍 流 (turbulent flow)有关。
血流成像
➢ 液体流动对MRI信号的影响 – 快速流动的血液或脑脊液一般呈黑色,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表现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头颅
正常X线表现
平片
➢ 颅骨 内板、板障、外板。6岁以前不能分 清内外板与板障。
➢ 颅缝与囟门 颅盖骨化骨核间隙,细者为 缝,大者为囟。囟门在X线片上表现为边缘 比较清楚的不规整多角形透明区。颅缝则 显示为锯齿状透明线影,可见冠状缝、矢 状缝和人字缝。 缝间骨(Wormian),系颅缝间之骨。 儿童多见。系解剖变异,无病理意义。
冠状面、矢状面成像
横断面成像
质子弛豫增强效应与对比增强
➢ 一些顺磁性物质使局部产生磁场,可缩短 周围质子弛豫时间,此现象为质子弛豫增 强效应 (proton relaxation enhancement effect)。这一效应使MRI可行对比增强检查。
➢ 对比剂 Gd-DTPA (釓-二乙三胺五醋酸, Gadolinium-DTPA) ,一种缩短质子弛豫时 间的顺磁性物质;
➢ 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为T2加权像 (T2 weighted image, T2WI);
➢ 如主要反映组织间质子密度的差别则为质 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e,PdWI);
➢ 这样,同一层面就可有 T1WI、T2WI和 PdWI三种图像。
T1WI
平片
➢ 颅底 – 蝶鞍 前为鞍结节,后以鞍背为界。蝶
鞍的形状有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前后最大径7-16mm,平均11.7mm。 深径最大为7-14mm,平均9.5mm。 宽度最大为8-20mm,平均15mm。
– 岩骨与内耳道 内耳道呈管状、壶腹 状或喇叭状,最大宽径10mm,平均宽径 5.5mm。两侧大小差不超过0.5mm。
即流空效应(Flow void); – 缓慢流动的血液或脑脊液一般呈白色,
即反常性增强。
流空效应 右侧额颞部AVM
多方位成像和三维成像
➢ MRI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 任何方向断面的图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 定位;
➢ 普通CT则难作到直接三维显示,需采用重 组的方法才能获得冠状面或矢状面图像以 及三维重组立体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