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2010版)
最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一、心理问题分类: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
(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的问答题(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4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P9 答:(1)身份资料。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忆。
(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及培训。
(9)工作记录。
(10)娱乐。
(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
(13)社会基础。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P11答:(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4、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凯利提出)。
P12答:(1)“为什么……”的问题。
(2)多重选择性问题。
(3)多重问题。
(4)修饰性反问。
(5)责备性问题。
(6)解释性问题。
2010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心理测量三级技能复习重点

2. 各分量表测量的主要目标与施测方法
(1)知识 测量目标:知识广度、一般的学习与接受能力、对材料的记忆及
日常事物的认识能力; 测验材料:29个题目,涉及一般的常识性知识 如:一年中哪个季节白天最长? 一天中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测试方法:一般先从第5题开始,如果5和6题均失败,则回头再
做1~4题;进行中如果连续有5题失败,则终止此分量表的测验。
语词理解能力V 言语流畅性W 数字计算能力N 推理能力R 机械记忆能力M 空间知觉能力S 知觉速度P 但在后期,瑟斯顿发现7种能力之间并不独立,总是存在一定的 相关,所以也承认存在一种统合的能力(global intelligence)。
(4)卡特尔(Cattell)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认为智力可以划分为两种成分,一种 是流体智力或叫液态智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或叫晶态智力。
加拿大心理学家Das 等在1990年提出的智力模型认为智力有三个认知功 能系统:计划系统、注意-唤醒系统、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简称PASS智 力模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7种智力:言语 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人际智力和自 省智力;在此基础上,还有自然智力、精神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些智力各自 独立且都具有个人差异,从而显现了人的个别差异。
(一) 什么是智力?
1. 智力的日常理解
我国古代的智力概念:智同知,智,知也,无所不知(释名);知而有 所合谓之智(荀子);相承作智(经典);举一反三(孔子)。
通俗的智力概念:过目不忘或过目成诵(记忆);料事如神(远见); 巧出匠心(创造思维);入木三分(观察力、洞察力)。
2. 智力的现代概念
智力是适应新情境的能力;智力是一种学习能力;智力是指抽象的思维 能力;智力是从事复杂、抽象、敏捷和创造性的活动的能力;智力是为着某 种目标而行动、能够理智的思考和有效地适应环境三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10)-推荐下载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常模分数与常模将常模样本被试测验的原始分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 导出分数(如百分位、标准分、T 分等)举例:将单一测验原始分转换成一种 或几种分数。如:瑞文推理测验、全量表 IQ 包括几个分测验或几种常模团体 的原始分与导出分数的对应关系。如:韦氏智力测验粗分等值量表分转换表、 MMPI T 分转换表等。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一般常模特殊常模一、发 展常模葛塞尔发展程序表皮亚杰对 概念的研究简称 :比内-西蒙量表二、百 分位常模未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的计算 PR=100-(100R-50)/N R 指某人原始分 排列的顺序数 N 指样本总人数举例:小东在 30 名同学中语文成绩是 80 分,排 列第 5 名,其百分等级为: PR=100-(100×5-50)/30=85 分组资料的百分等级 求法,计算方法不同,但其百分等级的意义与未分组资料一样 。百分点用于计 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相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已知高考的最高分为 695, 其百分等级为 100,最低分为 103 分,百分等级为 1,求百分等级 80 所对应的 分数是多少? 20/(695-PP)=79/(PP-103) 79(695-PP)=20(PP-103)(等号两 侧交叉相乘) 54905-79PP=20PP-2060 54905+2060=20PP+79PP 56965=99PP PP=56965/99 PP=575.4 575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亦适合二级考试

1.☆案例一知识掌握点:1)渠道设计目标有哪些。
P129渠道成员一般有哪几类?p17渠道系统有哪几种?p4渠道设计目标有:1目标市场的选择2满足目标市场3分析政治、经济和行业的环境。
渠道成员一般有: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第三方物流渠道系统有2种:传统渠道和整合渠道2)设计销售渠道时需要考虑哪些产品特性?P126需要考虑的产品特性有:1产品的易毁性或易腐性2产品价值3产品的体积与重量4产品的技术性3)企业在制定渠道战略、进行渠道成员选择过程中,需要考查渠道成员的哪些能力?P147-1491销售能力2产品情况3经济实力4区位情况5组织管理能力6历史经验7声誉2.☆案例二知识掌握点:1)销售渠道结构的特点是什么?P5电子渠道相对于传统实体渠道有何优势?销售渠道以制造商为起点,以消费者或用户为终点,渠道内商品流通过程中种种类型的中间商是销售渠道的参与者。
而商品在渠道流通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所有权的转移2)渠道整合的目的和作用?P221-222目的:渠道整合必须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的渠道成员创造更多的人价值,渠道成员除了制造商自身外,还包括分支机构、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
如果整合过程中只考虑单方面的利益和价值增值,必然会造成与其他渠道成员间的激烈冲突,这将产生急剧的市场变化和动荡,最终导致渠道整合的失败。
作用:1有利于实现渠道的整体优化2优势互补,形成互动联盟3渠道整合有利于高效沟通,减少渠道冲突3)渠道整合有哪些方法?P223销售渠道整合的方法有:1、渠道扁平化,优化供应链,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环节2、经营和通路管理的重心下移3、渠道品牌化4、渠道集成5、渠道一体化4)在做产品细分时,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的渠道战略,从产品战略的4个具体方面论述产品战略和销售渠道战略的关系?1有产品差异化战略与渠道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是制造商通过创造产品差异化的特点来增强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2产品定位战略与渠道战略:渠道成员的类型、渠道成员的销售能力在一业程度上确定了产品定位以及定位战略能否成功3产品组战略合与渠道战略:制造商的产品组合与渠道成员的利益紧紧挂钩,因此制造商应该对产品组合战略的制定和调整取慎的态度。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新版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一、心理问题分类:★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 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 有自知力/无自知力) ) ;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 心理过程( 知、情、意) 之间具有协调一致) ;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没有外部原因, 人格的稳定性出了问题) 。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
( 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心理问题原因: 由现实因素而产生, 内心冲突, 体验到不良情绪( 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
时间: 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 间断持续两个月。
程度:1) 可控: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 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
2) 社会功能: 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和工作, 可是效率有所下降。
3) 未泛化: 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它事件, 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四、严重心理问题原因: 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体验着痛苦情绪。
时间: 间断或者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 半年以下。
程度:1) 不可控: 多数情况下, 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 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 却难以解脱。
2) 社会功能: 对生活、工作、社会交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 泛化: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 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能够引起此类痛苦。
★五、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六、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 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 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特点: 1) 有自制力2) 精神痛苦3) 持久性4) 妨碍社会功能5) 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临床分型: 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1) 症状标准: 恐怖症状、焦虑症状、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神经衰弱症状2) 严重标准: 主观上无法摆脱的精神、情绪、内心痛苦; 客观上社会功能受损, 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3)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 惊恐障碍1个月4)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障碍、严重精神障碍★七、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 ( 1) 现实性的; ( 2) 道德性的。
(小抄)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2010版)【亦适合二级考试】595986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一、心理问题分类: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
(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Ⅲ.心理测验量表及记忆要点: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5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P10答:(1)人口学资料。
(2)求助的原因和对咨询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忆。
(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及培训。
(9)工作记录。
(10)娱乐。
(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
(13)社会基础。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P12 答:(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可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会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4、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
P12 答:(1)“为什么……”的问题。
(2)多重选择性问题。
(3)多重问题。
(4)修饰性反问。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难点复习资料考试复习要点参考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第一章《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现、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可分两类: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人格(能力、气质和性格);需要和动机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人格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特征。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人格:需要和动机是心理现象的动力,表现人格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
2.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动物是思维萌芽)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争纷:4.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只有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这一学派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4a.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
这一学派,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着一种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着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响。
当代研究趋向: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知识(附基础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I《心理诊断技能总结》一、心理问题分类: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
(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四、神经症的判定: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II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收集、整理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1、心理咨询室的面积一般为十平方米为宜、良好的咨询关系建立是心理咨询成功的必要条件、社会心理学强调第一印象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重点不在于解决求助者的困扰,而是给求助者提供释放压抑的空间,帮助求助者有机会深层地觉察自己,陪伴求助者一起探索求助者的问题与困扰。
2、心理咨询师应该服装整洁,坐姿端正,表情平和,与求助者保持正常社交距离,1.5米左右3、保密例外的内容1)求助者同意; 2)司法机关要求提供;3)针对心理咨询师的诉讼; 4)法律规定的限制5)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或死亡威胁6)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4、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5、初诊接待中的注意事项1)避免紧张情绪2)语言把握3)反复说明保密原则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5)仪态方面注意,不吸烟,不应作多于的下意识动作6、初诊接待的工作程序1)做好心理咨询前的准备工作2)使用礼貌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3)简单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是否能向求助者提供帮助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7)向求助者说明起权利和义务8)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第二单元摄入性会谈1、如何确定摄入性会谈的目标和范围?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2、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1)释义即内容反应:重复求助者话语主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2)中断:倒杯水,建议换个地方3)情感反射:初次会谈时尽量不要用4)引导:由原话题引申出新话题3、会谈法,一种有目的的交谈,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保持中立、非批判性态度(一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失眠都是情绪性的)4、会谈的种类1)摄入性会谈,2)鉴别性会谈,3)治疗性会谈,4)咨询性会谈,5)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5、“桑德伯格”提纲(采集求助者背景资料)(1)身份资料。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考试复习要点参照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第一章《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感情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现象。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现、思想、语言和想象等心理现象可分两类: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感情和意志);人格(能力、气质和性格);需要和动机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人格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特点。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经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人格:需要和动机是心理现象的动力,表现人格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点。
2.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 感觉、知觉、思想和意识(动物是思想萌芽)3.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出生的标志。
学派争纷:4.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响的组合,这些反响不外是肌肉的缩短和腺体的分泌。
只有确立了刺激和反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展望行为,并能够经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这一学派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看法。
4a. 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
这一学派,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着一种副现象,重申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着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质应用。
重申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人的心理包括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没心识。
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响。
今世研究趋向: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新版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I .《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有自知力/无自知力));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心理过程(知、情、意)之间具有协调一致);个性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外部原因,人格的稳定性出了问题)。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
(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心理问题原因: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时间: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间断持续两个月程度:1)可控: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
2)社会功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和工作,可是效率有所下降。
3)未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它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四、严重心理问题原因: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体验着痛苦情绪。
时间:间断或者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程度:1)不可控: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
2)社会功能:对生活、工作、社会交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能够引起此类痛苦。
★五、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六、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特点:1)有自制力2)精神痛苦3)持久性4)妨碍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临床分型: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恐怖症状、焦虑症状、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神经衰弱症状2)严重标准:主观上无法摆脱的精神、情绪、内心痛苦;客观上社会功能受损,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1个月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障碍、严重精神障碍★七、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共8点)(一)做好心理咨询前的准备工作1、合理配置心理咨询场所。
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1)能显示专业的特点。
(2)具有保密的功能。
(3)能提高适当宽敞的空间。
(4)配置舒适的座椅。
(5) 配置必需的设备.2、表现出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仪态3、与求助者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4、注意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技巧的使用(二)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1、需要心理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2、保密例外。
3、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七)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与义务(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三、相关知识(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二)危机的处理(三)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P4)四、注意事项(一)避免紧张情绪(二)语言表达(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五)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第二单元:摄入性会谈一、学习目标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
二、工作程序:(6点)(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二)确定提问方式(三)倾听(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技巧:)1、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
(重复求助者话语的重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2、中断: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
)3、情感反射: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使用此办法,治疗中也需慎用。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技能部分黄金必考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一、心理问题分类:1、 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 典型症状及行为。
3、 是否有自知力。
(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 1、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4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P9 答:(1)身份资料。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忆。
(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及培训。
(9)工作记录。
(10)娱乐。
(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
(13)社会基础。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P11 答:(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4、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
P12答:(1)“为什么……”的问题。
(2)多重选择性问题。
(3)多重问题。
(4)修饰性反问。
(5)责备性问题。
(6)解释性问题。
5、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P12答:(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技能部分黄金必考.doc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一、心理问题分类: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
(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4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P9答:(1)身份资料。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忆。
(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及培训。
(9)工作记录。
(10)娱乐。
(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
(13)社会基础。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P11 答:(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4、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
P12答:(1)“为什么……”的问题。
(2)多重选择性问题。
(3)多重问题。
(4)修饰性反问。
(5)责备性问题。
(6)解释性问题。
讲课(课件)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咨询技能主讲:邓力铭江苏省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徐州立信心理咨询中心0516 – 87998838,徐州心理咨询网心理咨询师咨询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一、在咨询时,怎样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三级技能P53)答: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2、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
3、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1)尊重(2)热情(3)真诚(4)共情(5)积极关注二、正确的五种咨询态度是什么?(三级技能P53)答: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三、如何做到恰当地表达尊重?(三级技能P53)答:1、尊重意味着无条件接纳。
2、尊重意味着平等。
3、尊重意味着礼貌。
4、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5、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6、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7、当难以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四、热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三级技能P56)答:1、在初诊接待时打好热情的基础。
2、通过倾听和非言语行为表达热情。
3、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
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五、表达真诚时需注意什么?(三级技能P58)答:1、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
2、真诚应该实事求是。
3、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4、真诚应适度。
5、真诚还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6、表达真诚应考虑时间因素7、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六、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什么?(三级技能P63)答:1、咨询师应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咨询师的的共情不是要求必须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
3、表达共情应因人而异。
4、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
5、表达共情应善于把握角色。
6、表达共情应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7、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特征。
8、咨询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七、使用积极关注时应注意什么?(三级技能P66)答:1、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
2、积极关注就是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地看待自己。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难点

目录1.尊重2.热情3.真诚4.共情5.积极关注6.临床资料的解释7.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8.资料赋予意义9.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10.心理评估步骤11.实施咨询方案12.放松训练法13.阳性、注意14.阻碍咨询的因素15.依赖处理讲清性质和机制16.效果评估的维度建立咨询关系一、尊重1.尊重意味着咨询师对求助者无条件的接纳;2.平等;3.礼貌;4.信任;5.保护隐私;6.真诚。
7.对求助者表达尊重的注意事项:①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应接纳求助者,尤其接纳求助者与咨询师自己不同的方面,如自己所反对、否定、反感的内容,也应接纳其消极、灰暗、错误等内容;②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是平等的,不能因双方地位、知识、金钱、文化等差异奉承或歧视求助者;③心理咨询师应遵循礼仪,礼貌待人;④心理咨询师应该信任求助者;⑤心理咨询师不主动探问求助者的秘密、隐私,对求助者主动诉说的秘密及隐私应该进行保护,不随意传播;⑥心理咨询师应该对求助者真诚;⑦当心理咨询师难以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二、热情1.在初诊接待阶段打好热情的基础;2.通过倾听和非言语行为,表达热情;3.咨询中认真、耐心、不厌其烦,是热情的最好表达;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
5.对求助者表达热情的注意事项:①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始终都应对求助者充满热情、耐心,不厌其烦地帮助求助者,而不是对求助者漠不关心;②心理咨询师应该认真、热情地帮助求助者表达;③心理咨询师在求助者叙述时应该做好倾听,耐心、细致地循循善诱,不因求助者表达的内容而批评指责求助者;④当遇到阻碍咨询的因素时,更应对求助者表现出热情和耐心;⑤心理咨询师在求助者出现反复时应耐心,不急躁,应不厌其烦热情地帮助求助者。
三、真诚1.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2.真诚应该实事求是;3.真诚不是自我发泄;4.表达真诚应该适度;5.真诚还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6.表达真诚应考虑时间因素;7.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I ■《心理诊断技能总结》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
(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n .三级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4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P9 答:(1)身份资料。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忆。
(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及培训。
(9)工作记录。
(10 )娱乐。
(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
(13)社会基础。
(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P11答:(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4、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
P12 答:(1)“为什么……”的问题。
(2)多重选择性问题。
(3)多重问题。
(4)修饰性反问。
(5)责备性问题。
(6)解释性问题。
5、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P12答:(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7)会谈法的有效性。
6、使用心理测验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P13答:程序:(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3)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
必须重新进行会谈,而后再进行测评。
注意事项:1)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2)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7、摄入性会谈应注意哪些内容。
P13答:(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咨询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8、乱用心理测验的形式有几种?P14答:(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
(2)单纯依赖心理测验结果,不对照临床表现,片面给出诊断和制定措施。
(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以及常模的时限便使用。
(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
(5)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
(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
(8)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9、如果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量表?P14答:(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
(如求助者有明显焦虑情绪,可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
)(2)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
(3)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如SCL-90)。
(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
(怀疑有精神疾病,可用MMP;觉得智力有问题,可用智力量表;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
)10、临床资料整理归纳包括哪些方面。
P15答:(一)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
(2)求助者生活状况。
(3)婚姻家庭。
(4)工作记录。
(5)社会交往。
(6)娱乐活动。
(7)自我描述。
(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二)个人成长史资料:(1)婴幼儿期。
(2)童年生活。
(3)少年期生活。
(4)青年期。
(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1)精神状态。
(2)身体状态。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11、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原则。
P24答:(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12、正确的五种咨询态度是什么?P53 答: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13、如何做到恰当地表达尊重?P54答:( 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
( 2)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
(3)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
( 4)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 5)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 6)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14、 答: 热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P56(1)求助者初次来访时恰当询问,表达关切。
(2)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
(3)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
( 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15、答:表达真诚时需注意什么? P58 (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
(2)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3)真诚应实事求是。
(4)真诚应适度。
16、 答: 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什么? P60(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17、 答:使用积极关注时应注意什么? P62(1)避免盲目乐观。
(2)反对过分消极。
( 3)立足实事求是。
18、答: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使用的思路是什么? P65 (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4)深入探讨求助者的深层原因。
19、 答: 有效咨询目标的几个要素。
P68 (1)具体。
(2)可行。
(3)积极。
(4)双方可以接受。
(5)属于心理学性质。
(6)可以评估。
(7)多层次统一。
20、答: 咨询师对咨询目标的错误观念有哪些? P70 (1)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
(2)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 3)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4)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21、咨询方案的内容。
P74 答:(1)咨询目标。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咨询的费用。
22、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什么?P74答:求助者的: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23、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P76 答:(1)急于下结论。
(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4)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
24、内容表达与内容反应的区别。
P81 答:内容表达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内容反应是咨询师反映求助者的叙述。
虽然内容反应中也含有咨询师所施加的影响,但比起内容表达来,则要显得隐蔽、间接、薄弱得多。
25、使用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
P88 答:(1)要有事实根据。
(2)避免个人发泄。
(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26、阻抗的表现形式。
P99 答:(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27、产生阻抗的原因。
P101 答:(1)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3)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28、如何应对阻抗?P104答:(1)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29、求助者沉默的类型有哪些?P106答: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
30、多话时有关求助者的几种原因。
P108答: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型、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
31、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P111答: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
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操作步骤:(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
(2)监控靶行为。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
(4)实施强化。
32、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
P122答: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