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痞满汇编
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细目一:概述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1.痞满的概念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痞满的常见病因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
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痞满的诊断要点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胃痞胃痞是以自觉心下塞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疾病,又称痞满。
一般以自觉脘腹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
西医学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心下痞塞为主症时可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胃痞”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痞满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病满。
”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在与结胸的鉴别中,明确提出病满的临床特点,并创诸泻心汤治疗,后世医家一直效法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做出阐释:“诸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通,故谓之痞。
”“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4.金·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如《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实消痞丸成为后世治痞名方。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6.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痞满》指出:“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
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郁热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泄,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将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对杂病之痞进行了系统论述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痞满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痞满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今天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痞满。
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本部分主要讨论胃痞。
患者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
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
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痞满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痞满与胃痛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胃痛以疼痛为主,痛势多急,压之可痛胃痞以满闷不适为主,起病较缓,压无痛感2.痞满与鼓胀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在大腹,按之腹皮绷急胃痞自觉满闷不适,外无胀形为特征,在胃脘,按之柔软3.痞满与胸痹共同点均可有脘腹不适胸痹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疼痛,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痞满以脘腹满闷不适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偶有胸膈不适,但无痛4.痞满与结胸共同点病位均在脘部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痞满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辨证论治:实痞1.饮食内停证辨证要点: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大便不调,矢气频作,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代表方:保和丸加减2.痰湿中阻证辨证要点: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3.湿热阻胃证辨证要点: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4.肝胃不和证辨证要点: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呕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虚痞1.脾胃虚弱证辨证要点: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内科学讲义(十四)痞满
中医内科学讲义(十四)痞满痞满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要点一概述《内经》有“痞”、“痞塞”、“痞隔”等。
病因——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异论》:“脏寒生满病”。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而且还说:“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否。
”“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朱震亨《丹溪心法·痞》:“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
”“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
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并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不补不可。
”根据痞满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若以上腹胀满不舒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病满的病因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内伤饮食暴饮暴食,咨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气机被阻→痞满《伤寒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痞满
脾胃病证-痞满一、A11、痞满痰湿中阻证治的主方是()A.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B.保和丸加减C.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D.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E.枳实消痞丸加减2、脾胃虚弱,痞满反复发作者,治法宜首选()A.疏肝解郁,和胃消痞B.清热化湿,和胃消痞C.理气宽胸,补泻并用D.补气健脾,升清降浊E.和胃降气,消痞开结3、痞满痰湿中阻证治的主方是()A.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B.保和丸加减C.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D.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E.枳实消痞丸加减4、下列情况对痞满和胸痹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A.病位B.病程C.起病D.诱因E.转归5、痞满以下列何项症状为主症()A.胃脘疼痛B.胃脘满闷C.胸脘痞闷D.脘闷不舒E.胸脘闷痛6、痞满与鼓胀的相同症状是()A.胀满之苦B.外有胀大之形C.触之无形D.按之无痛E.心下痞塞二、B1、A.枳实消痞丸加减B.木香顺气丸加减C.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D.柴胡疏肝散加减E.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1>、痞满痰湿中阻证的代表方是()A.B.C.D.E.<2>、痞满湿热阻胃证的代表方是()A.B.C.D.E.<3>、痞满肝胃不和证的代表方是()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A【答疑编号100277581,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45297,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六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45296,点击提问】4、【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六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45295,点击提问】5、【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六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45291,点击提问】6、【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六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45290,点击提问】二、B1、【答疑编号100277594,点击提问】<1>、【正确答案】:E【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痞满”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277595,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痞满”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277596,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痞满”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277597,点击提问】。
痞满
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 蒸饼糊九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返回
15
痰湿内阻
A
脘腹痞塞 胸膈满闷
B
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
C
呕恶纳呆 口淡不渴 小便不利
D
舌苔白厚腻 脉沉滑二陈平Leabharlann 汤二 半夏陈皮 陈 茯苓甘草
平 苍术 厚朴 胃 陈皮甘草
ß 1.怎样辨别痞满的虚实寒热? ß 2.痞满与胃痛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ß 3.实痞之湿热阻胃证的主症、治法、方药是
什么? ß 4.虚痞之胃阴不足证的主症、治法
29
七、其他疗法
ß 1. 针灸疗法: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虚寒证加针公孙穴; 气滞证加针章门穴。 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ß 2. 熨敷疗法: 食盐适量炒热,乘热敷熨胃脘部。
ß 某 脉不清,神烦倦,中痞恶心,乃热邪 里结,进泻心法。(热邪里结) 炒半夏 黄芩 黄连 干姜 枳实 杏 仁
ß 刘 热气痞结,非因食滞,胃汁消烁,舌 干便难,苦辛开气,酸苦泄热,是治法矣 。 川连 生姜 人参 枳实 橘红 乌梅 生白芍
ß 尤 面垢油亮,目眦黄,头胀如束,胸脘痞 闷,此暑湿热气内伏,因劳倦,正气泄越 而发,既非暴受风寒,发散取汗,徒伤阳 气,按脉形濡涩,岂是表症,凡伤寒必究 六经,伏气须明三焦,论症参脉,壮年已 非有余之质,当以劳倦伤,伏邪例延医。 (暑湿伏邪夹食) 滑石 黄芩 厚朴 醋炒半夏 杏仁 蔻仁 竹叶
LOREM IPSUM
LOREM IPSUM DODOLLOORR
饮食不节(脾虚食积痰阻)
中焦气机阻滞 脾胃升降失职
情志所伤(肝郁气滞)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症考点:痞满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症考点:痞满的辨证论治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痞满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痞满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应首辨虚实。
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
次辨寒热。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三)证治分类1.饮食内停证证候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若食积较重者,可加鸡内金、谷芽、麦芽以消食;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等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2.痰湿中阻证证候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加减: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加枳实、紫苏梗、桔梗等,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作用;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腻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和中。
3.湿热阻胃证证候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痞满中医治疗古秘方
痞满中医治疗古秘方痞满中医治疗古秘方脉胸痞脉滑,为有痰结。
弦伏亦痞,涩则气劣。
证夫“痞”与“否”同,不通“泰”也。
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
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土邪之为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
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也。
前人皆指误下而致之,盖误下则里气虚,故伤寒之表邪乘虚入于心下;杂病则所受之邪气,亦蓄心下,因而致痞也。
亦有不因误下而得之者,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而为痞者;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
治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
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又曰∶肥人多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以燥之;瘦人多是中焦郁热,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
如饮食后因感风寒,以致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藿香、砂仁、草豆蔻、吴茱萸以温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为痞者,当消导其胸中窒塞,宜陈皮、白术、神曲、麦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主之。
有伤寒下早而作痞,桔梗汤、小陷胸汤主之;有伤寒下多则亡阳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柴胡、升麻,少佐陈皮、枳壳以疏之;有大病后元气未复,而胸满气短者,补中益气汤、橘皮枳术丸主之。
又有虚实之殊焉,实痞大便闭而能食者,浓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
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宜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
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谓亡阴之意也。
方木香化滞汤治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当归梢(四两)枳实(炒,四两)陈皮(六分)干姜(六分)木香(六分)柴胡(七分)草豆蔻(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红花(少许)甘草(炙,一钱)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服。
黄连消痞丸〔批〕(按此方治气郁实痞专消之方)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痞满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痞满_中医世家、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胃痞在《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是这方面的论述。
《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内,论其病因有风邪外人,忧恚气积,坠堕内损,概基病机有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
并对痞作了初步的解释:“痞者,塞也。
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
”东垣所倡脾胃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
《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在治疗上丹溪特别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
《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所以痞满:—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中医内科学.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 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 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 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 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 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痞塞”和“痞隔”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病 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 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人五脏则膜满闭塞。”《素问·异 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 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且还说:“若心下 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 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 世医家所效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 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 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时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则 简明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 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至明清时期,张介宾在《景岳全 书·痞满》中更明确地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 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并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 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 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中医内科学-痞满(已完成)
01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滋阴养胃;
02
香橼疏肝理脾,消除心腹痞满。
津伤较重 加石斛、花粉等;
腹胀较著 加枳壳、厚朴花;
食滞者 加谷芽、麦芽等;
便秘者 加火麻仁、玄参。
半夏泻心汤:
01
病机:寒热互结,胃气不和,升降失职
2
X线钡餐:
胃肠动力检测:
4
幽门螺旋杆菌:
B超、CT检查: (如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三、相关检查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病理 :
X线钡餐:
胃肠动力检测:
幽门螺旋杆菌:
B超、CT检查: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三、相关检查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病理 : X线钡餐: 胃肠动力检测: 幽门螺旋杆菌: B超、C喜饮酒,饭量且大,因而胃肠湿热久蕴。湿甚水蓄,热甚火化,水火纠结则吐酸嗳腐。火炎上,精液不润,而胸咽灼热、恶逆;水久蓄,健运失常,则胀满疼痛、泻泄。病久胃气渐衰,故痛无间歇。脉弦数为饮为热,苔黄腻为热为湿。此水火纠结胸胃,升降失司,而成痞证。生姜泻心汤去大枣降逆泻火、益气温中。
生姜 半夏 党参 干姜 黄连 黄芩 炙草
嗳气甚者 加竹茹、沉香。
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
升麻、柴胡协同升举清阳;
当归养血和营以助脾;
陈皮理气消痞。
胀闷较重 加枳壳、木香、厚朴; 四肢不温 加制附子、干姜,或合理中丸; 纳呆厌食 加砂仁、神曲; 舌苔厚腻 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
01
02
二、治疗原则
饮食内停证
症状:
证机概要:
治法:
代表方:
中医辩证论治痞满:
中医辩证论治痞满:1.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脾胃阴虚)方处方:砂仁、桔梗各8克,莲子肉、白芍、香橼片、檀香、谷芽、白术各10克,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沙参各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益气,行滞消满。
用于反胀辨证属脾胃阴虚型。
症见脘腹痞满,饥饿时反饱作胀,心下灼热,嘈杂,嗳气不舒,干呕呃逆,饥不欲食,口干鼻燥,精神不振,身体倦怠,言语轻微,睡眠欠佳,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乏津,脉象弦细数。
2.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气虚血瘀)方处方:党参15克,黄芪、鸡血藤各18克,丹参、赤芍、檀香、枳壳、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功效主治:补气行滞,活血化瘀。
用于治疗反胀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
症见胃脘久痛、刺痛,痛点固定,脘腹胀满,饥时尤甚,或夜间胃痛,反胀较为突出,嗳气矢气稍减,纳呆食少,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大便易溏,舌质晦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粗胀,苔薄白,脉细涩。
3.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脾气虚弱)方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木香、枳壳、香橼片各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行滞消满。
用于治疗反胀中医辨证属脾气虚弱型。
症见胃脘痞满,间或隐痛,饥饿时胀满尤甚,喜揉按,嗳气方舒,进食稍缓,或夜晚反饱作胀,必须坐起或下床活动才能缓解,影响睡眠。
平素纳呆食少,不能多食,稍有多食,则心下痞塞不适。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4.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脾阳虚衰)方处方:党参15克,干姜、炙甘草、白术、莱菔子、槟榔、枳实各9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中暖土,理气行滞。
用于治疗反胀中医辨证属脾阳虚衰型。
症见胃脘隐痛,绵绵不已,空腹较甚,伴发明显反饱作胀,嗳气频频,喜温喜按,进食缓解。
喜热食,恶冷饮,或因气候突然变冷而诱发;或泛吐清水,不思饮食,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稀。
痞满诊治精粹
痞满诊治精粹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一种自觉症状。
按部位有胸痞与心下痞之分,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称胃痞,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内经》称胃痞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在病因病机方面《景岳全书·痞满》:“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在鉴别上《景岳全书·痞满》:“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在治疗上《类证治裁·痞满》:“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泻;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满闷不适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或失治误治,外邪乘虚内陷,结于心下胃脘,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2.食滞中阻暴饮暴食,恣食生冷,食滞胃脘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3.痰湿阻滞饮食不节,外湿内侵,损伤脾胃,脾运失常,痰湿内生,痰气交阻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4.七情失和情志失调,气机逆乱,肝脾不和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5.脾胃虚弱素体脾虚,饮食不节,脾胃失职,气机不利而生痞满。
总病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病机特点: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各因相兼,互相转化。
病位在胃脘,但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与肝亦有一定关系。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主症: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
(2)查体: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
(3)发病: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4)诱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5)须除外胃癌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2.鉴别诊断(1)胃痛:胃痛与痞满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胃痛时兼胀满,痞满偶有隐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阴不足证
若津伤较重者,可加石斛、花粉等以加强 生津 腹胀较重者,加枳壳、厚朴花理气消胀 食滞者加谷芽、麦芽等消食导滞 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润肠通便
预防与调护
患者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 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之品 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适当参加休育锻炼,增强体质
痰热阻胃证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前方泻热破 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两方合用可 增强清热除湿,散结消痞,用于胃脘胀闷嘈 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之痞满者 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 黄芩苦降泻热和阳;厚朴理气祛浊;石菖蒲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 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临证思路
一、抓住主诉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且不痛 二、审明病因 详细询问起病时间,原因,了解其发病时 之症状特点,查明其病证与饮食,情绪等 的关系
临证思路
三、审定邪之有无 伤寒表邪未解,误下或痞或感受寒邪, 外邪乘虚而入腑,留恋胸膈,或饮食无 度,食积难消,或情绪刺激,气机郁结 等,皆属有邪,即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若因脾胃阳微,胃纳呆滞,脾运不健, 则属虚证痞满,此以正虚为其主要矛盾
痰热阻胃证
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生姜、旋复花 以止呕 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以开 胃导滞 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 便溏者,去大黄,加扁豆、陈皮以化湿和 胃 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肝胃不和证
症状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 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气,大便不爽,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临证思路
四、审定虚实寒热 饥时可缓解或疼痛拒按,脉弦急而滑, 或脉滑,或迟滑者为实痞。痞满口不渴 或口渴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 沉涩者为寒;口苦口渴喜饮,恶心,舌 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者为热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 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 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 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 机顺畅。上述病因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 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 痞满
病机
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 的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 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为 脾胃虚弱(气虚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 有之。因邪实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 而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病邪内阻
肝胃不和证
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郁金、 厚朴等,或加五磨饮子加减以理气导滞消胀 郁而化火,口苦口干者,可加黄连、黄芩泻 火解郁 呕恶明显者,加制半夏、生姜和胃止呕 嗳气甚者,加竹茹、生姜和胃降气
脾胃虚弱证
症状: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 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 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痞满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李振华
概念
指以自觉心下痞满,胸膈胀满,触之无形, 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 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 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历史沿革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满”和“痞隔”等, 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说:“备化之纪,…其病 痞”,“卑监之纪, …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 病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 《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 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 塞。” 《素问· 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 病。”《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 气上行,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 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 痰湿阻中,气机阻,而生痞满。如:《伤 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 臭”;“谷入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 满。”
病因
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 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 脾气受损,运化无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 发为痞满。如《景岳全书· 痞满》言:“怒气 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历史沿革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 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而且还说:“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不中也,半夏泻心汤方主之。”将痞满与结胸 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 家所效法
历史沿革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 对病名要领作出定义:“诸痞者, 营卫不和,阴阳 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 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金元时代,朱震亨《丹溪心法· 痞》则简明云:“痞 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 “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 急之形也。”
病证鉴别
痞满与胃痛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 可累及胸膈 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 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病证鉴别
痞满与鼓胀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 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 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 胀形为特征 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 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则按之柔软
痰湿中阻证
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 眩,身重因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 便不利,舌苔厚腻,脉沉滑 病机: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痰湿中阻证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本方燥湿健脾, 化痰利气,用于脘腹胀满,呕恶纳呆之症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燥湿化痰;陈 皮、厚朴理气消胀;茯苓、甘草健脾和胃
痰湿中阻证
痰湿甚而胀满甚者,可加枳实,紫苏梗,桔 梗等,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 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复花,代赭石, 枳实,沉香等 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 温胆汤 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和中
痰热阻胃证
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 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 病机:湿热内蕴,困脾阻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辨证论治
辨寒热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 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临证还要辨虚实寒热的兼夹
治疗原则
基本法则: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 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历史沿革
至明清时期,张介宾在《景岳全书· 痞满》中 更明确地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 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 必胀也。”并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 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 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 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 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 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胃阴不足证
症状: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 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 细数 病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胃阴不足证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本方滋养胃阴,行 气除痞,用于口燥咽干,舌红少苔之胃痞 不舒者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滋胃养 阴;香橼疏肝理脾,消除心腹痞满
脾胃虚弱证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健益脾气, 升清阳,用于治疗喜温喜按,少气乏力的 胃脘胀满者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 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升麻、柴胡协 同升举清阳,当归养血和营以助脾;陈皮 皮理气消痞
脾胃虚弱证
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木香、厚朴以理 气运脾; 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 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以温胃健脾 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等理气开胃 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制半夏、茯苓, 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祛湿,理 气除胀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和 胃降逆,用于食谷不化,脘腹胀满者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 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行气消 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 散结
饮食内停证
食积较重者,可加鸡内金,谷芽,麦芽以消食 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厚朴,槟榔等理气除满 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 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 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 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等健脾助运,化湿 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结语
痞满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以胃脘痞塞、满 闷不通、按之软而无物,外无胀形为主要表 现 发于胃脘,责之肝脾,形成原因有食,气, 痰,湿,热,虚等方面 病理改变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 初病多为实证,久病不愈则耗气伤阴而为虚 证,临床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寒热夹 杂之证
两者病位皆在脘部 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 征 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 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辨虚实 次辨寒热
辨证论治
辨虚实
外邪所犯,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湿热内缊,气机失 调等所成之痞皆为有邪,有邪即为实痞 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能足,失于濡养所致 之痞,则属虚痞 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 脉实有力者为实痞 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