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评价标准与建构方法

合集下载

第六讲 理论建构方法——社会理论建构、方法与检验.

第六讲 理论建构方法——社会理论建构、方法与检验.

定性研究中的普遍化
研究结论的普遍化问题:定性研究往往充分考 虑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境。如果要把研究结论扩 大到更广的范围,就势必要脱离其结论所适用 的情境。 定性研究结论必须具有可外推性,即:其结论 的适用性可从一个情境转移到另外一个情境, 从个案扩大到更一般和抽象的关系。 经验性普遍化:研究结论从样本扩大到经验总 体。样本的统计性外推。 分析性普遍化:研究结论从个案上升到抽象的 理论(关系)。样本的理论性外推。
理论检验过程:以理论为起点→演绎推理→作 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 验预言的正确性。
经典例子: “凡人皆会死;苏格拉底 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三、理论检验
1、竞争解释和理论检验的需要 对于一个来自经验的概括,不同的研究 者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理论解释来进行说 明。因此理论需要检验。
可检验假设
(符合)
接受假设
假设检验
A
公理体系
导出命题 S S’ S’’
E 直接经验(感觉)的各种体现
例解
马克思: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美国圣公会教徒参与 教会活动程度不同? 研究者 接受的 两种研 究范式 慰藉理论
问题
基督教义:
要照顾“跛脚人、 残废者和盲人”以及 “困乏和有重担之人”
溯因
理论 发现
第二节 社会理论建构方法
一、理论构建
1、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 释这些可相信的理论; 2、理论建构过程:从观察→经验概括→理论。 观察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经验概括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 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 系的一种说明。 例如:“文化程度低的人,倾向于多生育子女 ”
抽象层次: 出发点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我们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及事物的途径,是我们获取社会知识的重要方式。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

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社会现象或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研究方法上,社会科学有其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方法,十一系列有关方法的理论与学说,是抽象的,概括的“方法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核心是方法选择的价值,规范和标准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我们从两方面介绍:一是社会科学内部方法论之争,二是社会科学与外部冲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实证主义,二是非实证主义。

自17世纪科技革命以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相继发展成熟起来,并树立起自然科学的权威地位。

此后,社会科学也竞相建立并争取自己的“科学地位”。

社会学一诞生孔德就提出社会学是“社会的科学”并且是各门科学的“皇后”。

其后几代社会学家大都继承孔德宏旨,由此这种源自孔德,主张科学与自然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称之为实证主义。

经过不断发展,形成孔德到涂尔干,工具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等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各种反实证主义或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纷纷出现,组要出现现象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构建主义等。

社会科学的现象学家提出,实证主义社会学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批判理论家关注的重点是由对经济基础的批判转向到对上层建筑的批判,既对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批判。

构建主义观点认为科学知识也是社会建筑的产物,必然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科学与外部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非专业研究人员冲突,二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研究人员冲突。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下几点:首先,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解释和说明这些行为和状况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变化规律。

这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个别行为和个别状况,而必须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原因来说明。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讲授提纲]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讲授提纲]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一章社会学理论1、科学理论的本质:应该怎样,事实怎样,2、两类知识:意识形态的评价型的知识(建构的知识),实际经验世界的知识(描述的知识)第一编功能主义理论1、有机体类比:a将社会结构分解成要素、组织和器官(犹如生物有机体)。

b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生物有机体与超有机体(社会)的同异。

(P.10)2、结构功能必须满足的基本需求或前提条件(斯宾塞):A 获取资源和传授资源B 生产有用的东西C通过权力和符号管理来整合内部的活动。

3、迪尔凯姆(涂尔干)的结构功能主义:a社会事实:外在的、有约束力和普遍的。

b社会是一个独特的实体:社会是一个受其自身独特的规律支配的实体,因此,社会事实只能由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比如,自杀或分工这一社会事实)4、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人类学功能主义:a反对迪尔凯姆的目的论分析倾向(系统组织的各部分都满足系统的需要这一生物-结构功能主义的目的性概念)(P.14)b“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以其存在的必要条件组织起来的,这一存在的必要条件便是文化——因信仰、民族和地域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的文化。

因此,认识一个社会系统首先就是去认识它特有的文化。

(P.14)c因此,我们既可以对社会整合(自组织)和“功能”(运作过程)采取文化的解释,也可以反过来对文化诸要素采取功能主义(整合)的解释,比如把文化视为是为社会整合(自组织)服务的。

(p.14)5、马林诺斯基的人类学功能主义:a 认为布朗仍没有真正从有机体目的论的危险(循环论证)中走出来——如果一个社会系统存在,它必然就存在最低限度的整合,而作为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如文化等)必然是有助有于整合的。

这样一来,社会是如何进行整合的这一关键问题就什么也没谈。

马林诺斯基改变了这种状况(P.15)b“三个系统层次”: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和符号的。

人们能识别在每个层次上的基本需要或生存的必要条件。

如果这三种要保持一致,这些需要和条件就必须得到满足——生物的系统处于底层,它必需依赖环境,而社会结构处于中间,它依赖资讯的吸取、生产和再生产(社会控导、调节、产品分配、教育和权力组织),符号系统在最上层,它需要提供足够的回馈(给予相关的资讯使其他二者再适应环境、应付偶发事件、提供“共同节奏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随着认识不断地发展,认识的科学化历程也不断提高,对于科学的理解出现了分化。

首先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率先成为了科学,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科学与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社会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因此,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发展起来,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人类社会研究活动的全部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

从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后我们应该认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因此也决定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必然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从全书来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它们分别是: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二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式;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

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下面我就从各个方面来介绍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而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对社会科学认识活动的一种方法论反思,它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其实,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围绕实证与理解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首先我们来了解实证主义与理解,既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统一。

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但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是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

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从个人的、主观的动机或体验的认识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反实证主义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

并且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

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

第3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

第3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
发展而来。
模型理论——通常由经验概括而来。社会领域中的大部分模
型是依靠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经验变量的因果分析而 建立的。
7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1 概念
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础,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 概念是一种指称,是对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 概念在形式上是用字、词或词组来表示的,因而概念也被 定义为“表达某种思想的字或符号”; 概念具有不同的抽象层次; 概念是由名词、抽象定义、经验内涵三部分组成。名词是 对同类事物或现象的概括;抽象定义界定出这些事物或现 象的范围和主要特征;经验内涵是由名词所指示的那部分 事物或现象,它在经验层次上与名词和抽象定义相对应。
11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3 命题 所谓命题,是指把两个以上的概念或变量关联起来的陈 述,或者说是反映现象之间关系的陈述。命题是思维的 基本单位。 命题的类型见下表:
命题类型 如何形成的 可否直接检验
公理(公设) 由定义或假定而为真 不可 定理 经验概括 假设 由公理演绎而来 来自经验资料 来自演绎或经验 有些可以,有些不可 可以 可以
三、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过程
第三步,理论修正与发展。
28
13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三、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过程
1 科学研究的逻辑
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过程,可用W.华莱士总结 出的“科学研究循环图”来表示(见下页)。
14
15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三、社会科学理论构建的过程
2 归纳式理论构建 归纳法及其特征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推演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法的主要特征
17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乔纳森.特纳第1章社会学理论科学理论的本质科学理论发端于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世界,具有某些基本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的消长。

科学理论的特征:①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

②表述比日常用语更规范;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建议。

科学理论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差异:孔德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

在早期阶段,解释事物的依照是宗教信仰或某种神圣和坦白然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形而上学阶段,逻辑、数学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体系主导了对事件的解释。

进—步的发展是,从形而上学的形式理性中产生了“实证主义”或者说科学,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产生规范的陈述。

第一编第2章浮现的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有机体类比孔德终身致力于社会学地位的合法化。

社会学的合法化来自于他对生物科学的借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第一种,也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最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

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

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斯宾塞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发展了有机体的类比:1.随着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社会)的增长,它们的结构也就增长,也就是说,它们的结构会愈加复杂且分化。

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不同之处:斯宾塞发展了后来称之为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

也就是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

1.有一些结构功能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①获取资源和传输资源;②生产有用的东西;③通过权力和符号管理来整合内部活动;2.每一系统层次——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

3.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经验系统的重要动因都围绕着满足这些基本的必要条件。

4.社会单位对其环境的适应程度,是由它满足这些必要功能条件的程度决定的。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乔纳森.特纳第1章社会学理论科学理论的本质科学理论发端于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世界,具有某些基本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的消长。

科学理论的特征:①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

②表述比日常用语更规范;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建议。

科学理论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差异:孔德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

在早期阶段,解释事物的依照是宗教信仰或某种神圣和坦白然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形而上学阶段,逻辑、数学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体系主导了对事件的解释。

进—步的发展是,从形而上学的形式理性中产生了“实证主义”或者说科学,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产生规范的陈述。

第一编第2章浮现的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有机体类比孔德终身致力于社会学地位的合法化。

社会学的合法化来自于他对生物科学的借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第一种,也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最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

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

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斯宾塞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发展了有机体的类比:1.随着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社会)的增长,它们的结构也就增长,也就是说,它们的结构会愈加复杂且分化。

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不同之处:斯宾塞发展了后来称之为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

也就是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

1.有一些结构功能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①获取资源和传输资源;②生产有用的东西;③通过权力和符号管理来整合内部活动;2.每一系统层次——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

3.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经验系统的重要动因都围绕着满足这些基本的必要条件。

4.社会单位对其环境的适应程度,是由它满足这些必要功能条件的程度决定的。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

系统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层次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的活动规律,关心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

主要包括社会学(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政治学(对国家、政府的研究)、经济学(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等,具有整体性、客观性、价值性等特点。

《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利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加识。

”可以做这样的概括:首先,科学具有客观性;其次,科学具有系统性;第三,科学具有普遍性;第四,科学具有实证件;第五,科学具有毛开放性。

总之,科学不相信一劳永逸的发现,不接受千古不变的结论,科学是开放的。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研究都有着鲜明的区别。

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首先,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可重复性、个性事件、难以模拟、难以控制、复杂性、难以简单化、难以量化、认识对象反作用等,它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抽取更多的样本,而且难以做出准确的长期预测,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小;其次,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更多地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阶层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知识结构和时空环境等因素;第三,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件与整体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与人文学科研究相比,首先,意图不同。

人文学科关注的是具体的特殊性,通过特殊性来探讨人生的意义;而社科学关注普遍的共性;其次,方法不同。

人文学科主要是采取主观思辨方法,体察对象的主观思想状态,依靠直觉或理解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则主要采取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仅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观测和实验活动,也不仅仅是学者是书斋中皓首穷经耳朵读书与写作工作,而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验证结论的全过程。

一、如何认识社会理论的结构

一、如何认识社会理论的结构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 默顿并非主张不发展综合性的社会 学理论, 学理论,或者忽视对重大的理论问 题的研究。 题的研究。 • 恰恰相反,他认为,要达到这两个 恰恰相反,他认为, 目标, 目标,必须强调研究的阶段性和知 识的继承性。默顿指出, 识的继承性。默顿指出,过去的社 会学研究存在着两个极端: 会学研究存在着两个极端:或热衷 于建立空洞抽象的社会学理论, 于建立空洞抽象的社会学理论,或 只做零散的无意义的纯经验研究。 只做零散的无意义的纯经验研究。 这两种偏执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学 学科的发展。 学科的发展。
默顿论述的中层理论的特点
角色从理论的形成
• 角色从理论开始于一个在社会结构中社会 地位如何排列的设想。 地位如何排列的设想。 • 阿尔弗·林顿阐述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阿尔弗·林顿阐述的“ 不可避免地要占有多种地位, 不可避免地要占有多种地位,而每一种地 位都有其相关的角色。”与传统解释产生 位都有其相关的角色。 了分歧, 了分歧,观察角度的变动相继引起基本理 论的差异。 论的差异。 • 角色从理论始于某一社会地位,不仅仅包 角色从理论始于某一社会地位, 括一个相关而是一系列角色这一观念, 括一个相关而是一系列角色这一观念,社 会结构的特点产生了角色从概念。 会结构的特点产生了角色从概念。
一、如何认识社会理论的结 构层次, 构层次,它们与经验研究的 关系如何,举例说明。 关系如何,举例说明。
社会学理论的层次
• 理论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命题体系。 • 理论可以分为: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 微观理论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 在社会学理论方面,默顿是现代功能 在社会学理论方面, 主义的主要代表者之一, 主义的主要代表者之一,是中层理论 的首倡者。 的首倡者。 • 默顿所谓的“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 默顿所谓的“中层理论” 常研究中低层次的但又是必须的研究 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统一理论之 间的那类理论。 间的那类理论。

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框架

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框架

维普资讯
、6 6
企监 家 天地 ・ 论 敬 /2 0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7 0
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社会科学整体性研究态势增强、 应用性研 究成果比 重加大、 东西方文化研究互补日 趋活跃、 社会科学和自 然科学的联盟更加紧密等。一方面, 就学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而言, 要求成果评价要反映出各学科的个性, 但另一方面, 学科 界限的模糊化则客观上要求在对成果进行评价时要打破旧的评 价模式。这种“ 二难式” 困境显然要求对现有的固定格式化的评 价模式进行革新。同时,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具有隐性和
维普资讯

合/ 15 6
论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成 果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的 原 则 与 框 架
邓 曼
摘 要: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完善是帝约社会 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来说, 】 具有潜在性、 间接性和难测性。第 科学成果评价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目前, 我国采取以同行评 三, 社科成果作用的公用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经济学上 价的方法为主, 对量化的综合 评价指标体 系的研 究和运 用还不 的“ 公用产品” 的性质, 它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 策略 够, 系统、 规范、 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仍在探 等一旦公布于众, 就会被不同的个人、 单位, 不同的地区甚至不 索、 构建和完善之中。本文基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属性, 同的国家所共同使用。 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和基本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就是指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
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 对待评成果具有的价值大小所进行的评 判或判断的行为过程。它由评价主体、 评价客体及评价方法三 个基本要素组成, 其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这种价值的确立不 是依据个人需要, 而是依据群体需要, 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 价值是针对人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意义与贡献而言 的, 它满足的不是个人的需要, 而是群体的需要。但是, 评价过 程和评价方式则会受到评价对象, 即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本身属 性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属性和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 1 社会科学学科门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致使成果评价极 为复杂。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广泛而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 而这些研究对象具有易变性和非稳定性。各学科都有 自身鲜明 的特色, 如哲学的研究成果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文学的研究成 果和管理学的研究成晃是不可通约的、很难具有直接的可比 , 性。这种结构上的层次嵌套式意味着社会科学是一个能在不同 层面涌现新质的复杂系统。因此, 社会科学研究很难获得像自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1)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1)
• (4)韦伯关于行动的动机的论述含糊不清。 他把动机区分为两种:意图动机与原因动 机。
• (5) 舒茨认为,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 不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 会行动,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动的样板。
• 三、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
• 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 迭出的历史。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假设不 同、观点各异的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人 们就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这些相互对 立的观点和理论,纵观以往出版的各类有 关社会学理论或历史的著作,我们可以发 现,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以 下三种:
斯宾塞 结构功能主义 涂尔干
新功能主义
达尔文生物学 生态学
• 理性 功利主义
马歇尔

帕累托


• 结构 批判结构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交换理论
理性选择 公共选择
批判理论
沟通论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后结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文化研究 精神分析学

• ●行动(agency):是一种主体性的行动, 包括主体赋予其行动的意义及其行动的原 因或者动机。(agent 与agency , 非actor 与action )

自然主义 理论的性质
人文主义
社会学家的自我形象
牧师
先知
默顿,霍曼 斯,布劳,科 塞,达伦多夫 ,帕森斯
埃兹尼
戈夫曼,布鲁 默, 加芬克尔
米尔斯,贝 尔
• 3、理论范式的方法。
• 托马斯·库恩(Kuhn, Thomas S.):“它指的 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 技术等等的集合”。范式的发展过程可以 表示为:范式Ⅰ常规科学依法解题 异例出现范式危机科学革命范式Ⅱ。

社会科学领域中理论建构

社会科学领域中理论建构

第五讲社会科学领域中理论建构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经验知识陈述了人们通过经验认识的方法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所获得的认识,但只是停留在经验事实的描述上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科学研究还需要在获取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去揭示各种不同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这就需要进行理论建构,获取理论知识,才具有普遍性意义。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系统的建构正是对社会现象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本讲着重讲解社会科学领域中理论建构的系列方法。

一、社会科学的问题与假说在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现与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真正的起点,关系到理论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后关键的环节则是推出相应的假说来探索问题的答案,研究工作就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也就是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的过程。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社会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是:发现与提出问题长期以来,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认为社会科学是人们对社会现象观察的产物,由此出发,又进一步认为社会科学的起点无疑也就是经验认识活动。

实际上,作为理论知识形成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即引导社会科学家进行探索性研究活动的起点是社会科学问题,而不是观察这类经验认识活动。

后者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总是从一定的问题出发的。

如果仅仅是观察到了社会现象,并没有提出社会科学中的问题,那么,即使观察到一些未曾见过的新的社会现象,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些新的经验知识而已,而决不会开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进程。

比如,商品这个东西,人们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睹;而马克思却从这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别,那就是因为马克思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商品交换关系中发现了极其重要的社会科学问题,从而开始了他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论研究工作。

可见,问题意识是多么的重要,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真正的起点。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①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性研究,中层理论虽具有一 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 料。
②中层理论只涉及到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纯粹 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
③在有限的中层理论基础上可以形成普遍性的理论 体系。
④中层理论区别于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 题。
⑤通过中层理论可以继承发展经典的理论研究工作。
当代社会学研究中分为四种主要的研究范式: 后实证研究范式、阐释性研究范式、批判诠释理论范 式、后现代主义范式。
科学研究范式与方法论的区别:范式是一个综合性 的概念,它包括理论、方法论、研究方式与方法、研究 逻辑等;而方法论是比较具体的观点。
第二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概念、变量、命题与假设。 一、概念
1、概念的内涵:概念是对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 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思考题
1、掌握以下基本概念:理论 概念 变量 命题与假 设 自变量 因变量 扎根理论
2、按照理论所涵盖的范围,社会科学理论一般分 为哪几个层次?各层次所关注的具体问题及主要理论是 什么?
3、举例说明在变量关系解释中因果关系和相关关 系的异同。
4、简述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过程。 5、举例说明假设的几种表述方式。 6、简述归纳式推理和演绎式推理的不同。
(3)函数式陈述的表达形式:A是B的函数:A=f(B)。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A与B之间的关系”。
假设在研究中有三种主要作用:
(1)指导研究 (2)逻辑推导 (3)发展理论
第三节 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是从经验观察到理论(理论建构)又 从理论到经验观察(理论检验)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 的过程。
1、归纳法的主要特点: (1)归纳法是对记录的经验事实的加工和处理。

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

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

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等方面。

而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阐述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建构,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一、理论方法理论方法是指研究人类社会的方法和手段,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历史-结构法、功能分析法和符号互动法等。

1.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从中总结出普遍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归纳法可以将大量社会现象和事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推广出社会规律。

例如,观察到很多人在婚姻中出现“七年之痒”的现象,经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婚姻生活的稳定期一般为七年左右,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激情逐渐消退,感情出现疲劳和矛盾的情况较多。

2.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规律出发推导出具体现象的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演绎法可以根据一些基本原理和假设,推导出一系列社会现象的特征和变化。

例如,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推导出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等一系列社会现象。

3.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地点或社会群体的社会现象和变化,从中找出异同点,说明其原因和影响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对比法可以挖掘出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探讨其表现形式和根源。

例如,将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所在,从而探讨出不同教育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等。

4.历史-结构法历史-结构法是将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中抽象出社会演化的模式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社会学中,利用历史-结构法可以分析社会制度、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演化和变迁规律。

例如,研究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可以发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演化的规律和趋势。

社会科学的“三体”价值及三维评价规范体系-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科学的“三体”价值及三维评价规范体系-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科学的“三体”价值及三维评价规范体系-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正确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评价是事关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界出现的诸多越轨失范现象就与价值认识偏差和评价体系失效有很大关系。

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具有重大支撑和促进作用,它的巨大价值主要表现和存在于作为价值主体的学术价值、作为价值客体的社会价值和作为专业共同体的价值规范三个层面。

要有效地防范学术失范、矫正学术越轨现象发生,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完整准确地认识社会科学的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共同体价值文化这三体价值的本质规定、结构组成、基本关系与内涵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合理的评价制度规范、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技术规范这三维评价规范体系。

一、价值的概念界定与社会科学的三体价值结构分析价值是事物的有用性,主要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也就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

价值具有关系性、主体性、客体性、相对性和建构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其中关系性指价值是一种主客体关系范畴,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是价值发生发展的基本要件与条件,没有主体存在和主体需要则客体价值就无以产生、无从谈起,客体的属性与变化如果不能适应和满足主体需要也将没有价值;主体性是价值的根本属性,意指主体的需要、目的、情感、尺度等因素对于价值的确定、评价、选择、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事物的价值会因主体的差异而不同;价值的相对性即价值的流变性、依存性和具体性,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价值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可相互置换,同一客体属性相对不同的主体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建构性指价值的后致性、生成性和对象性,人对价值的选择、创造、评价、拥有具有个体倾向性和自组织性,每个自然人、区域群体、集体组织、部门行业都可能形成自己的特殊价值文化。

基于上述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的价值就产生和存在于同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双向互动关系之中,其价值具有主体性、客体性、组织建构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认识社会科学价值就要具体分析社会科学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以及作为专业共同体组织的价值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层次构成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已经相继出现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主要是四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就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而逐步建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在经济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为此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是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

邓小平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破除了长期“左”的错误所造成的迷信,打开了禁区,重新确立并发展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在十六大以来,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强调创新,强调求真务实,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观点:以人为本。

还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辟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这都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境界。

正是依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上述本质内容、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进展。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三章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理论的概念及其层次,掌握理论的构成要素,懂得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论的构成要素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

这种认识和理解离不开经验研究,但只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我们才能提炼认识,积累知识,从而更好地解释我们周围的社会事物。

在本章中,我们将从介绍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概念开始,第二节讨论理论的构成要素,第三节对理论建构的过程进行说明。

第一节社会科学理论概述单个的经验研究结果在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的是—种建立在更为广阔的基础上、同时也更为系统的知识。

缺乏这种知识,社会研究的眼光就会被局限在研究者所分析的特定现象和问题上。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各种科学的理论和规律在具体的经验研究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一、理论的概念理论(theory)是一个有着广泛含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中,理论的概念具有十分不同的内涵。

在社会研究中,“理论”的含义也与在其他场合出现的理论有所不同。

因而,有必要对“理论”的含义略作说明,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更好地将理论与社会研究联系起来。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理论”一词的定义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学者强调理论的不同方面,因而给出的定义也不同。

有的学者比较强调理论是一组命题。

比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认为,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联并能推导出实验一致性的一组命题”。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也认为:“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

”另一些学者则主要把理论看成对经验现象的解释性陈述。

比如美国社会学家巴比认为:“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

”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也认为:理论“是一个提出观念的过程,这些观念使得我们能够解释事件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

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教学大纲课程简介)(郁振华06.7.29)

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教学大纲课程简介)(郁振华06.7.29)

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教学大纲课程简介)(郁振华06.7.29)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教学大纲、课程简介)(郁振华06.7.29)1)课程名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方法论主讲教师:潘德荣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以学生对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在哲学层面上反思人文社会科学,提高他们的方法论意识。

为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几种主要方法论理论。

2、课程内容:主要讨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存在主义、历史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等方法论学说。

在分别介绍这些学说的基础上,还要对它们作比较研究。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系统讲授、原著解读、课堂讨论相结合。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刘方通等:《现代西方哲学》新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商务印书馆,1986年、1992年;怀特:《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1955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萨特尔:《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上海翻译出版社,1994年;贝蒂:解释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德国版,1965年)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年;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通常的分数占40%,包括课堂表现和期中作业;期末开卷考试,占60%。

六、讲授大纲:(两级目录)第一章导论:人文现象的特征决定了人文方法论的特征。

第二章:结构主义方法论(1)结构概念(2)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础:符号学(3)功能主义方法和假设演绎方法第三章:解构主义方法论(1)从结构到解构(2)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论(3)化结构为过程:踪迹理论第四章:存在论方法论(1)存在先于本质(2)此在与理解的前结构(3)自由选择第五章:历史主义方法论(1)对“客观知识”的反思(2)理论与观察(3)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第六章:现象学方法论(1)现象学概念(2)直觉本质(3)现象学的还原第七章:诠释学方法论(1)解释学循环(2)语言学与心理学方法(3)贝蒂:诠释学的四原则七、教学时数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考查学时1×23×23×23×23×22×23×21×2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方法论导论(潘德荣著)课程类别:哲学系专业选修课教学对象:哲学系本科生教学计划: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学分(周学时):2总学时:40课程内容: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几种主要方法论理论,包括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存在主义、历史主义、现象学和解释学法论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