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药方剂通治一切头痛!!!
中药方剂通治一切头痛处方:当归12克,川芎20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杭菊花10克,蔓荆子10克,麦冬10克,独活10克,黄芩5克,细辛5克,甘草6克。
加减法:左边痛,加:红花10克,柴胡15克,龙胆草6克,生地15克,右边痛,加:黄芪10克,葛根15克,正额上眉棱骨痛甚者,加:天麻15克,半夏10克,山楂12克,枳实12克,头顶痛者,加:蒿苯10克,酒大黄5克,脑髓痛者,加:苍耳子10克,木瓜10克,荆芥10克,气血两虚,常有自汗者,加:黄芪30克,高丽参10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生姜为引,水煎服。
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每个成年人都可能或轻或重地体验过头痛的滋味。
有人统计,因头痛去神经科门诊就诊者,高达就诊人数的30%~40%,更占神经衰弱患者的50%。
造成头痛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头部以外,许多全身性疾病也可出现头痛,所以“头痛医头”是不全面的。
心理因素如心情抑郁、焦虑、恼怒等,也会引起头痛,而且常常是头痛的主要原因。
由头部局部病变引起的头痛,其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部位都有密切关系,比如鼻窦炎患者炎症加重时,就会表现出头痛程度增加。
什么情况下应及时就医?有些头痛是能够自愈的,而有些头痛则不能麻痹大意,应该及时看医生。
在没有弄清楚引起头痛的原因之前,切忌盲目服用止痛药。
下述情况提示病情是严重的,应该即时到医院就诊。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头痛伴有发热;·头痛伴有精神错乱或神志不清;·头颅外伤后头痛;·眼、耳、鼻、喉局部疼痛合并头痛;·60岁以上的人突然出现头痛;·头痛影响日常生活;·久患头痛,最近头痛的性质或形式突然改变;·在咳嗽、解大便或弯腰后头痛明显加重,或与身体位置变化有关;·儿童反复出现头痛;·头痛伴有视物双影;·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及视力下降;·头痛使人从睡眠中痛醒;·头痛伴有肢体抽搐;·头痛伴有血压明显升高;·头痛伴有手脚活动不灵活或感觉麻木。
中医辨证冶疗头痛药方
中医辨证冶疗头痛药方中医辨证治疗头痛药方1.瘀血头痛。
【症状】如果头痛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症状就像被针刺,有时侯轻有时侯重,经常这样没有好转,并且舌头上微微发紫、或者是出现瘀斑瘀点,脉搏有不流利的表现。
【药方】桃仁10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10克炒柴胡6克白芷6克细辛3克枳壳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
【备注】等到头痛的症状有所减轻或者缓解后,改成服用中成药,例如复方紫参冲剂,1日3次,每次1袋(22克),或者是元胡止痛片,1日3次,每次4~6片。
2.肝阳头痛。
【症状】如果头痛游走补丁,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来的时候比较剧烈,或者是剧烈跳动,就像有烧灼感,并且有眩晕感,面色油红,心情烦躁,容易动怒,夜间的睡眠不安宁,清晨容易口干口苦,有时侯眼睛收红,舌头干红。
【药方】石决明30克(先煎20分钟)珍珠母30克(先煎20分钟)山栀6克黄芩8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杭菊花10克天麻10克茯神10克夜交藤15克钩藤15克(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各服1次。
3.痰湿头痛。
【症状】虽然头痛并不剧烈,但是感到头胀沉重,整天好像被重物缠绕,压返在头上,身体大体型丰满或者是肥胖,经常感到心胸憋气,饮食感到乏味,很少有饥饿感,时常会感到恶心,甚至会呕吐痰沫,舌苔出现白腻。
【药方】苍术10克川芎15克细辛3克姜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陈胆星6克白芥子6克菖蒲6克陈皮6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前各服1次。
【备注】中成药的话经常用半夏天麻丸,1日2次,每次6克;二陈丸,1日3次,每次6~9克。
4.肾虚头痛。
【症状】头部似胀非胀,似痛非痛,经常空虚的感觉,并且伴有耳鸣,眼花眩晕,视力下降,晚上睡觉不踏实,记忆力出现明显减退,面色额头暗淡等现象。
【药方】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人参3克(如果用党参代替,用量要加大)炙甘草5克。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痛的诊断标准。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颠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
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
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吴江主编,副主编贾建平崔丽英,人民出版社,2005.8)(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
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
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
舌苔白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4、气血亏虚:头痛绵绵。
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huang(恍)白,心悸寐少。
舌淡,苔薄,脉弱。
5、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
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
舌红少苔,脉细弦。
二、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
1、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2、痰浊上扰: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生姜、天麻。
3、瘀阻脑络: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麝香、生姜、葱白、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枣。
4、气血亏虚:治法:补益气血升清。
方药:八珍汤。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
5、肝肾阴虚: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大补元煎。
头痛病诊疗方案
头痛(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高血压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一)、病因病机:1、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2、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科急诊之一。
一般是指以头部(眉以上至枕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既是颅疾病的表现,也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
本证因感受六淫外邪而致者称外感头痛,由因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者为伤头痛,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名头风。
常见病因临床上,各种致痛因素致颅压改变,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颅外致痛结构,均可出现头痛。
常见的病因如下:(一)颅疾病1.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3.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4.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癫痫、神经官能症等。
(二)全身性疾病1.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
2.全身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毒素、缺氧等以及酒精、铅、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中毒;贫血、尿毒症、中暑、分泌障碍等均可致脑血管扩而头痛。
(三)颅外伤等其他科的疾病1.颅压改变性头痛,包括颅高压性头痛、颅低压性头痛。
2.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类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
3.炎症性头痛。
4.紧性头痛。
5.头部邻近器官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6.精神性头痛。
7.颅脑损伤性头痛。
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有二,一为感受风寒暑湿热之邪,尤其风邪,可直犯清空;二是伤致病,脏腑功能失调,或痰浊阻滞经络,或肝郁化火,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脉失荣,均可致头痛。
临床思维对急诊头痛患者,宜详细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力求明确诊断。
(一)辨寒热:头痛伴恶寒、发热者,除一般的感冒外,大多属全身感染性疾病或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引起。
该类炎症性头痛,开始为后头痛,逐渐发展为全头痛,呈钝痛或搏动痛,清晨较轻,午后、夜间或活动时加重,压迫颈总动脉可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
在辨证方面,风寒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连颈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如胀,甚则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2015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考点整理:中医方法治疗头痛
2015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考点整理:中医方法治疗头痛
一般情况下,中医辨证分型可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分析病情,然后再对症施治。
例如有风邪入脑型头痛,治疗时应当疏风止痛;有瘀阻脑络型头痛,应活血化瘀;有肝经风火型头痛,当清肝熄风以止痛;有肝阳上亢型头痛,治以平肝潜阳,滋水涵木;有痰浊上蒙型头痛,治应豁痰开窍;还有精血不足型头痛,应该填精益髓,补气益血等等。
也有医生在临床治疗时会采取不同角度的辨证方法,如根据头痛部位所属经络不同,来进行诊断治疗。
阳明头痛会表现为前额连接眉棱骨疼痛,头痛像要裂开一样,眼睛红赤,潮热自汗,舌苔黄燥,脉大有力;
少阳头痛时头两侧连耳根、发际作痛,或偏头痛,伴有忽冷忽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目眩;
太阳头痛多在后头部疼痛,连及项背部,发热恶风寒,脉浮等;
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气逆感,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等。
根据这些部位不同,用药也要有所区别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除在用药时需要辨证施治,治法各异之外,如果用针刺来治疗头痛,其取穴位置也大不相同。
如太阳头痛应疏通太阳经脉,穴取天柱、后溪、昆仑、玉枕、束骨等;阳明头痛应疏通阳明经脉,穴取上星、阳白、印堂、攒竹、合谷、解溪等;少阳头痛应疏通少阳经脉,穴位选取风池、率谷、外关、侠溪、阳陵泉;厥阴头痛应疏通厥阴经脉,穴位选取百会、四神聪、太冲、肝俞、前顶等等。
如与风寒相关的疼痛,通过祛除风寒以恢复被风寒束缚的空间;如果与颈椎相关的疼痛,治疗颈椎以改善受压迫的空间;如果是虚损或气血运行障碍导致的空间失常,就通过改善这些因素以恢复失常的空间。
通过对空间的恢复,最终达到改善脑部供血的目的,治愈疾病。
中域医考()搜集整理。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如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诊断要点】1.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
2.头痛可发于颞部或头顶,也可无固定部位。
3.头痛发作时可为刺痛、钝痛、胀痛。
4.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发现。
【分型治疗】1.风寒头痛治则:疏散风寒。
方药: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甘草。
随症加减: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者,加吴茱萸、半夏,以温散降逆。
2.风热头痛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生石膏、黄芩、薄荷、山桅。
随症加减: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口干渴者,加知母、石斛、天花粉,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加黄连、大黄(后下),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治则: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藁本、甘草。
随症加减: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者,加苍术、厚朴、陈皮、积壳以燥湿宽中;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
4.肝阳头痛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山栀、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蛎、龙骨随症加减: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脉弦细,舌红者,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以滋养肝肾;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红、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肝火偏旺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郁金,以清泄肝火。
5.肾虚头痛治则:养阴补肝。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淮山药、熟地、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随症加减: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者,可加用附子(先煎)、肉桂,以温补肾阳;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者,可加麻黄、细辛、附子,以温经散寒。
6.血虚头痛治则:养血调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加减。
生地、白芍、当归、川芎、菊花、蔓荆子、黄芩、甘草随症加减:血虚导致气虚,症见神疲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者,可加黄芪、党参、细辛,以益气养血,散寒止痛;肝血不足,肝阴亏掼,血虚阴虚并见,出现耳鸣、虚烦、少寐、头晕明显者,则加何首乌、枸杞子、黄精、酸枣仁,以补肝益肾。
中医头痛传世秘方
中医头痛传世秘方1.风寒头痛【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
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
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2.风热头痛【症状】头胀痛,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加减。
川芎10g,白芷10g,石膏20g,菊花12g,藁本6g,羌活6g,黄芩10g,栀子10g,生甘草6g。
若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石斛、知母、天花粉等生津止渴。
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泻热。
3.风湿头痛【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2g,蔓荆子10g,防风10g,藁本6g,茯苓12g,薏苡仁15g,炙甘草6g。
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脘痞便溏,可加苍术、厚朴、枳壳、陈皮等以燥湿和中。
若兼恶心呕吐者,可加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4.暑湿头痛【症状】夏季发病,头痛且胀,身热少汗,或身热微恶风而汗出不畅,心烦胸闷,干呕不食,口渴,舌红苔黄略腻,脉浮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加减。
黄连9g,香薷9g,厚朴6g,生石膏15g,藿香12g,佩兰9g,竹茹9g,知母9g,白茅根15g,鲜荷叶15g。
若小便短兼纳少者加薏苡仁、淡竹叶淡渗利湿。
5.湿热头痛【症状】头痛重着,身重困倦,目赤口苦,午后烦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药】东垣清空膏(《脾胃论》)加减。
川芎,柴胡,羌活g,防风g,黄芩g,黄连5g,甘草3g,茶叶少许。
头痛的中医诊疗规范
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名老中医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验方顽固性头痛——(关幼波方)(组成)首乌藤30g,钩藤10g,生石膏30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
(功效主治)养血平肝,活血化痰。
治疗顽固性头痛。
(方解)方中首乌藤、四物汤养血息风,活血化瘀;四物汤又可柔肝平肝。
生石膏清气分热,《药性赋》云:“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关幼波老师在此用生石膏治头痛,无论外热内热虚热实热均可用之。
旋覆花功善下行,行水消痰,又长于降逆;生赭石为重镇降逆之要药,且有清火平肝、凉血之功。
两药合用,镇肝降逆,行血消痰。
香附为气中之血药,使补阴血之药不呆滞,还可调和气血。
(加减)肝肾阴虚者加黄精、沙参、麦冬、五味子、木瓜、川续断、菊花、桑寄生、枸杞子、石斛、炒知柏;盗汗重者加浮小麦、生龙牡;阳亢者加生石决明、珍珠母、怀牛膝;脾胃不和者加生黄芪、党参、白术、白豆蔻、白梅花、杏仁、橘红;心血亏者加远志、百合、琥珀粉、炒酸枣仁、丹参,重用首乌藤;湿重恶心者加藿香、佩兰、竹茹;头痛剧烈者加全蝎粉、藕节、泽兰、藏红花。
(验案)患者,女,40岁,初诊日期:1998年11月9日。
主诉: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8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多以前,始发头痛,时作时止,均可自行缓解。
近8个月前,因过于劳累,头痛加重。
每日晚间必作,右侧跳痛,甚则恶心。
服布洛芬无效,夜间必服2片止痛片方可入寐。
曾做CT、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
也曾多方治疗,未效。
患者伴见背酸痛,困倦,月经淋漓不尽,白带量多色黄味大,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沉弦。
辨证:血虚肝旺,风痰阻络。
立法:养血镇肝息风,活血化痰通络。
处方:首乌藤30g,钩藤10g,杭菊花10g,生石膏30g,生赭石10g,生地黄10g,白芍2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生石决明30g,旋覆花10g,炒知柏各10g,益母草10g,炒酸枣仁20g,木瓜10g,生甘草20g。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的。
本文介绍了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希望能对头痛治疗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头痛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常见的头痛类型包括:1. 阵发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2. 慢性头痛:多见于颈源性头痛和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
3. 特发性头痛:原因不明,没有明显的病因。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头痛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1.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调理气血运行,缓解头痛症状。
2. 艾灸疗法:将艾绒燃烧后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温灸,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3.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方使用,以调理身体的功能,缓解头痛症状。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和颈部的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头痛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合格的中医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3. 西医诊断结论对于头痛的治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中医治疗头痛的诊疗方案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饮食结构以及适量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也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并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咨询。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头痛是由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而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而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好发于中青年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及运动等先兆。
一、诊断参照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员《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头风病症侯诊断标准》,2005年1月国际头痛协会头面部头痛分类委员会制定的《偏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先兆期头痛先兆期出现后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缓解症状或延缓发作。
1.肝阳上亢者可口服头痛平颗粒。
2.瘀阻脑窍者可口服正天丸。
3.恶心,呕吐者藿香正气散。
4.失语者可给予解语丹。
5.嗜睡、半身不遂者可鼻腔给麝香,红花。
(二)发作期:头痛发作时可采用针灸治疗:1.肝阳头痛:选穴:阿是穴,太冲,百会,四神冲,阳陵泉,肝腧2.瘀血头痛:选穴: 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膈俞,血府,阳陵泉3.痰浊头痛:选穴: 阿是穴,中脘,丰隆,阳陵泉,足三里4.肾虚头痛:选穴: 阿是穴,百会,四神聪,肾俞,太溪,肝俞,命门(灸法)(三)间歇期1.辨证论治(1)肝阳头痛症状: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夜卧不宁,或兼胁痛,苔薄,脉弦细。
治法:平肝潜阳,通络止痛方药:白芍20g 甘草10g 生石决明25g 珍珠母25g白菊花15g 僵蚕10g 蔓荆子15g煎服法:每剂加水1000ml,煎取200ml,早晚空腹等分服用中成药:头痛平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冲服护理调摄:1.保持稳定的作息时间,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噪音刺激;2.宜食有助于疏风散邪的食物,如葱、姜、豆豉、藿香、芹菜、菊花等。
风热头痛者宜多食绿豆、白菜、萝卜、芹菜、藕、百合、生梨等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3.应加强其精神护理,消除病人易怒紧张等不良情绪,以避免诱发其他疾病,高血压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安静按时服降压药。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头风、头痛病的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部位为单侧、前额或全头的疼痛;程度为轻、中、重度;疼痛性质为搏动痛、刺痛、绞痛、烧灼痛、隐痛、触痛等;疼痛时间不等,司以数小时、数天或呈慢性疼痛。
(2)辨经: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
太阳经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下连于项部;阳明经头痛,以前额部及眉棱骨疼痛为主:少阳经头痛,以头侧疼痛为主;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以巅项疼痛为主,或连及目系。
(3)辅助检查:血压;头颅CT或头颅MRJ除外颅内病变。
2.西医诊断:依据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伴先兆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B: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①单侧;②搏动性;③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④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D: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l条:l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
E:不归因子其他疾患(2)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A:至少二次发作符合标准BB:至少有下列4种特征中的3种①出现一种以上提示脑功能障碍的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超过4分钟以上,或两种以上症状连续出现③没有单个先兆症状持续60分钟以上④先兆与随后的头痛间歇小于60分钟(头痛也可能在先兆之前或同时开始)(二)证候诊断: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三)疾病的分期1.发作期:偏头痛发作或先兆症状出现。
2.缓解期:偏头痛缓解。
二、治疗方案(一)取穴:1.主穴:百会、神庭、头维(双侧)、率谷透角孙(患侧)、风池(患侧) 、太阳(双侧)、内关(双侧)。
2.辨经加减穴:太阳头痛加昆仑(双侧)、后溪(双侧);阳明头痛加合谷(双侧)、内庭(双侧);少阳头痛加外关、阳陵泉(双侧);厥阴头痛加太冲、丘墟(双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
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
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
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
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2)流泪;(3)鼻塞;(4)流涕;
(5)前额和面部出汗;(6)瞳孔缩小;(7)上睑下垂;(8)眼睑水肿。
3)紧张型头痛
A.至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
这种头痛发作的数目:<180日/年(<15天/月);
B.头痛持续30分钟到7天;
C.至少具备下列疼痛特征中的2项:(1)压迫或紧束感(非搏动性)性质;(2)严重性为轻度或中度(干扰但不妨碍日常活动);(3)两侧性;(4)行走、上下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时头痛不加重;
D.需具备下列2项:(1)无恶心或呕吐(厌食可出现);(2)畏光和畏声缺如,或是只有1项。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头痛证:头痛较急,连及项背,或有紧束感,恶风畏寒,遇风加剧,骨节酸痛,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热头痛证:头部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加重,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头痛如裹,昏沉不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阴雨加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4、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巓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5、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眩晕时作,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痰多黏白,头裹肢重,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6、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7、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痛势绵绵,少气懒言,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皓白,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儿弱。
8、肝肾阴虚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痿无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弦数。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
临床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癫癎发作或运动感觉障碍为主。
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头痛,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常可通过影象学检查获得确诊。
(2)低颅压性头痛:头痛以枕部或额部多见,呈轻-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缓慢加重,常伴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等。
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分钟内出现。
根据体位性头痛的典型临床特点应疑诊低颅压性头痛,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70mmH2O)可以确诊。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发作期、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头痛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通经络。
推荐方药: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证
治法:祛风清热,清利头目。
推荐方药: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证
治法:祛风胜湿,通络利窍。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
(4)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院协定方:平肝脉通片。
(5)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
(6)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痰浊与瘀血相兼为患(痰瘀阻络),考虑可使用上述两方合并使用。
(7)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补气脉通片。
(8)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
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
2. 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可在使用中药汤剂的同时配合辨证使用中成药,如乙酰天麻素片、川芎茶调散(散剂、颗粒、片剂)、养血清脑颗粒、三七通舒胶囊、头痛宁胶囊等;对于病程长、证侯要素较多同时具有风、痰、瘀等症的头痛患者可选用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等治疗。
3. 以上证型辨证如属于本虚标实证,则可在治标后继续使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调理。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在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三)其他治法
(1)针灸治疗:
①一般头痛,点按合谷穴。
②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③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2)推拿治疗:依据辨证选穴原则进行推拿治疗。
如外感头痛拿取风池、风府,揉按两侧太阳穴;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
(3)中药外治和其他治疗:可采用相关中医特色诊疗如中药熏洗治疗、超声透入治疗、经络通治疗、穴位贴敷、中药药枕、中药热封包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单纯超声治疗、电脑中频电治疗进行辅助治疗。
(四)内科基础治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
积极去除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
(五)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要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四、疗效评价
头痛的评价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
对各种类型的头痛可对其入院和出院时的头痛状态按照尼莫地平减分法评价疗效。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
疗前积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5%;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