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脑病科---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头痛病诊疗方案
头痛(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高血压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一)、病因病机:1、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2、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BN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HIS,2004年)。
2.疾病分期(1)发作期(2)缓解期3.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浊内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偏头痛)的患者。
2.患者为急性发作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血糖、血脂、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CT、MRI、MRA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痰浊内阻证: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1)针刺治疗(2)中药泡洗技术(3)推拿疗法(4)阿是穴特色疗法(5)塞鼻法4.西药治疗5.饮食疗法6.护理调摄要点(九)出院标准1.头痛缓解,伴随症状消失。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科急诊之一。
一般是指以头部(眉以上至枕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既是颅疾病的表现,也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
本证因感受六淫外邪而致者称外感头痛,由因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者为伤头痛,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名头风。
常见病因临床上,各种致痛因素致颅压改变,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颅外致痛结构,均可出现头痛。
常见的病因如下:(一)颅疾病1.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3.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4.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癫痫、神经官能症等。
(二)全身性疾病1.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
2.全身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毒素、缺氧等以及酒精、铅、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中毒;贫血、尿毒症、中暑、分泌障碍等均可致脑血管扩而头痛。
(三)颅外伤等其他科的疾病1.颅压改变性头痛,包括颅高压性头痛、颅低压性头痛。
2.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类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
3.炎症性头痛。
4.紧性头痛。
5.头部邻近器官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6.精神性头痛。
7.颅脑损伤性头痛。
中医学认为,头痛之病因有二,一为感受风寒暑湿热之邪,尤其风邪,可直犯清空;二是伤致病,脏腑功能失调,或痰浊阻滞经络,或肝郁化火,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脉失荣,均可致头痛。
临床思维对急诊头痛患者,宜详细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力求明确诊断。
(一)辨寒热:头痛伴恶寒、发热者,除一般的感冒外,大多属全身感染性疾病或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引起。
该类炎症性头痛,开始为后头痛,逐渐发展为全头痛,呈钝痛或搏动痛,清晨较轻,午后、夜间或活动时加重,压迫颈总动脉可减轻,随炎症消退而缓解。
在辨证方面,风寒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连颈背,恶风寒,遇风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头痛者,多表现为头痛如胀,甚则头痛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名师优质资料
三十九、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190 四十、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194 四十一、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02 四十二、肌痹(多发性肌炎 / 皮肌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07 四十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11 四十四、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15 四十五、脱疽 ( 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 ) 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20 四十六、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25 四十七、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31 四十八、毒蛇咬伤(蝮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35 四十九、水火烫伤(烧伤)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39 五十、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43 五十一、肝胆管结石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48 五十二、丹毒 ( 下肢丹毒 ) 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51 五十三、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254 五十四、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57 五十五、白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60 五十六、瞳神紧小(前葡萄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63 五十七、高风雀目(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66 五十八、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69 五十九、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74 六十、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80 六十一、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86 六十二、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91 六十三、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295 六十四、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301 六十五、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306 六十六、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310 六十七、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313 六十八、肛痈 (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 中医诊疗方案 ( 2017 年版)-------------------316 六十九、脱肛病 ( 直肠脱垂 ) 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319 七十、肛裂病 ( 肛裂 ) 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322 七十一、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325 七十二、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328 七十三、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331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如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诊断要点】1.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
2.头痛可发于颞部或头顶,也可无固定部位。
3.头痛发作时可为刺痛、钝痛、胀痛。
4.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发现。
【分型治疗】1.风寒头痛治则:疏散风寒。
方药: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甘草。
随症加减: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者,加吴茱萸、半夏,以温散降逆。
2.风热头痛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生石膏、黄芩、薄荷、山桅。
随症加减: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口干渴者,加知母、石斛、天花粉,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加黄连、大黄(后下),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治则: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藁本、甘草。
随症加减: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者,加苍术、厚朴、陈皮、积壳以燥湿宽中;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
4.肝阳头痛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山栀、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蛎、龙骨随症加减: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加剧,脉弦细,舌红者,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以滋养肝肾;头痛甚剧、胁痛、口苦面红、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肝火偏旺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郁金,以清泄肝火。
5.肾虚头痛治则:养阴补肝。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人参、淮山药、熟地、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随症加减: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者,可加用附子(先煎)、肉桂,以温补肾阳;若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者,可加麻黄、细辛、附子,以温经散寒。
6.血虚头痛治则:养血调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加减。
生地、白芍、当归、川芎、菊花、蔓荆子、黄芩、甘草随症加减:血虚导致气虚,症见神疲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者,可加黄芪、党参、细辛,以益气养血,散寒止痛;肝血不足,肝阴亏掼,血虚阴虚并见,出现耳鸣、虚烦、少寐、头晕明显者,则加何首乌、枸杞子、黄精、酸枣仁,以补肝益肾。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的。
本文介绍了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希望能对头痛治疗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头痛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常见的头痛类型包括:1. 阵发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2. 慢性头痛:多见于颈源性头痛和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
3. 特发性头痛:原因不明,没有明显的病因。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头痛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1.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调理气血运行,缓解头痛症状。
2. 艾灸疗法:将艾绒燃烧后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温灸,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3.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方使用,以调理身体的功能,缓解头痛症状。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和颈部的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头痛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合格的中医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3. 西医诊断结论对于头痛的治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中医治疗头痛的诊疗方案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饮食结构以及适量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也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并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咨询。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头痛是由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而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而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好发于中青年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及运动等先兆。
一、诊断参照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员《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头风病症侯诊断标准》,2005年1月国际头痛协会头面部头痛分类委员会制定的《偏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先兆期头痛先兆期出现后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缓解症状或延缓发作。
1.肝阳上亢者可口服头痛平颗粒。
2.瘀阻脑窍者可口服正天丸。
3.恶心,呕吐者藿香正气散。
4.失语者可给予解语丹。
5.嗜睡、半身不遂者可鼻腔给麝香,红花。
(二)发作期:头痛发作时可采用针灸治疗:1.肝阳头痛:选穴:阿是穴,太冲,百会,四神冲,阳陵泉,肝腧2.瘀血头痛:选穴: 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膈俞,血府,阳陵泉3.痰浊头痛:选穴: 阿是穴,中脘,丰隆,阳陵泉,足三里4.肾虚头痛:选穴: 阿是穴,百会,四神聪,肾俞,太溪,肝俞,命门(灸法)(三)间歇期1.辨证论治(1)肝阳头痛症状: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夜卧不宁,或兼胁痛,苔薄,脉弦细。
治法:平肝潜阳,通络止痛方药:白芍20g 甘草10g 生石决明25g 珍珠母25g白菊花15g 僵蚕10g 蔓荆子15g煎服法:每剂加水1000ml,煎取200ml,早晚空腹等分服用中成药:头痛平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冲服护理调摄:1.保持稳定的作息时间,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避免阳光直射,避免噪音刺激;2.宜食有助于疏风散邪的食物,如葱、姜、豆豉、藿香、芹菜、菊花等。
风热头痛者宜多食绿豆、白菜、萝卜、芹菜、藕、百合、生梨等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3.应加强其精神护理,消除病人易怒紧张等不良情绪,以避免诱发其他疾病,高血压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安静按时服降压药。
头痛诊疗方案
头痛诊疗方案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有效地缓解头痛带来的不适,我们需要了解头痛的类型和原因,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头痛的几种常见类型以及相应的诊疗方案。
一、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的、突发性的头痛,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和光、声过敏等症状。
对于偏头痛的诊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 环境改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睡眠不足、过度紧张等不良因素。
2. 触发因素避免:尽量避免诱发偏头痛的因素,如咖啡因、饮食触发物、高温、刺激性气味等。
3. 药物治疗: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三叉神经阻滞剂、镇痛药和预防性药物等。
二、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是一种持续性、压力性的头痛,常常由于长时间的紧张、焦虑、压力等因素引起。
对于紧张型头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 放松技巧:可以通过深呼吸、温水浸泡、按摩等方法缓解紧张型头痛。
同时,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瑜伽、冥想等。
2. 睡眠调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充足的休息可以减轻压力和紧张,从而改善紧张型头痛。
3. 药物治疗:如果症状较重,可以咨询医生并遵循其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通常使用非处方的镇痛药物,如扑热息痛等。
三、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椎病、颈肌劳损等引起的头痛。
对于颈源性头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 休息和保护颈部:减少对颈部的过度使用,避免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或低头看手机等姿势。
2. 热敷和冷敷:可以试用热敷和冷敷的方法缓解颈源性头痛。
如用热毛巾敷在颈部,或者使用冰袋冷敷。
3. 生活习惯调整:改善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伤害颈部的行为,如挺胸、收腹等。
4. 物理治疗:如推拿、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减轻颈源性头痛症状。
四、其他类型头痛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类型的头痛,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头痛,如突发性剧痛性头痛、颅内感染引起的头痛等。
对于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3 脑病科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头颅CT、MRI 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头痛(偏头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临床路径之一,从2017年01月到2017年12月,针灸二科科开展了头痛作为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应用情况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23例,完成23例,平均住院日12 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火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耳针、电针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2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针灸使用率100%,中药汤剂或免煎剂使用率39. 1%,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o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针灸23例(100%)、辨证口服中药汤剂9例(39.1%)、电针治疗23例(100%)、放血疗法10例(43.5%)、耳针20例(87.0%)、拔罐10例(43. 5%)说明这些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0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针刺、电针疗法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治疗,而其他疗法应用较少。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针刺治疗为个体化治疗,通过辩证论治解决主症的同时也可兼顾解决兼症,且方便,痫苦小,已广泛被患者及其家属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2•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作用持久,痫苦较小,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较好,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灸疗法治疗头痛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4.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
头痛中医诊疗专项方案
头痛中医诊疗专项方案头痛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一个常见病症。
头痛多在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
由外感六淫引发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个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关键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疗依据参考王永炎、严世芸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第1版)诊疗依据进行诊疗。
(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1)关键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验: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需时进行颅脑CT、MRI检验、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帮助诊疗。
2、西医诊疗尺度头痛分类参考《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多种原发性头痛诊疗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含偏头痛、担心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和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其它继发性头痛,比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疗尺度以下:A.符合B-D项特征最少5次发作;B.头痛发作(未经诊疗或诊疗无效)连续4~72小时;C.最少有下列中2项头痛特征;1.单侧性2.搏动性3.中或重度疼痛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这类活动D.头痛过程中最少伴随下列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A.最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连续15~180分钟;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D.头痛时在头痛侧最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2)流泪;(3)鼻塞;(4)流涕;(5)前额和面部出汗;(6)瞳孔缩小;(7)上睑下垂;(8)眼睑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MRA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Ⅱ)(HIS,2004年)。
(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①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历时≥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分钟;③每种症状持续≥5分钟且≤60分钟。
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B~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以内出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3)偏头痛其他类型(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2.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3.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4.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5.肝肾亏虚证: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1)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益母草、山栀子、黄芩、茯神、夜交藤、桑寄生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选穴:风池、太阳、百会、太冲、太溪。
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用平补平泻,太冲、太溪行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平肝潜阳、熄风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饮食疗法宜进食平肝养肝的食品,如:天麻、菊花、羊、鲍鱼、鳄鱼等,食疗方:天麻鱼头汤、鲜鲍鱼(带壳)瘦肉汤、菊花茶等。
2.痰浊内阻证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1)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选穴:风池、太阳、百会、率谷、头维、足三里、丰隆、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率谷、头维行平补平泻,足三里、丰隆、阴陵泉行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燥湿化痰、降逆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饮食疗法宜进食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的食品,如: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杏仁等。
食疗方:山药薏米粥、茯苓猪骨汤、陈皮排骨等。
3.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1)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川芎、生地、当归、白芍、羌活、独活、鸡血藤、白芷、细辛、防风、泽泻、薏苡仁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选穴:风池、太阳、百会、阿是穴、膈俞、血海、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三阴交、膈俞用平补平泻,阿是穴、血海行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饮食疗法宜进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桃胶、当归、山楂、酒糟、栗子等,食疗方:桃胶红枣羹、山楂饼、当归红枣汤等。
4.气血两虚证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1)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川芎、熟地、当归、白芍、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鸡血藤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选穴:风池、太阳、百会、气海、血海、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用平补平泻,气海、血海、足三里行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补气养血、缓急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饮食疗法宜进食健脾益气养血的食品,如:阿胶、人参、比目鱼、苋菜、大枣等,食疗方:黄酒冰糖炖阿胶、人参鸽子汤、红枣蒸比目鱼等。
5.肝肾亏虚证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潜阳(1)推荐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山药、杜仲、熟地、当归、山茱萸、枸杞、甘草、人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选穴:太阳、百会、肾俞、肝俞、太冲、太溪。
操作:毫针刺,太阳、百会用平补平泻,肾俞、肝俞、太冲、太溪行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滋养肝肾、育阴潜阳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饮食疗法宜进食滋养肝肾的食品,如:鲈鱼、乌鸡、枸杞子、石斛、淡菜等,食疗方:石斛瘦肉汤、红枣枸杞乌鸡汤、淡菜山药汤等。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以下中医医疗技术可用于多种证型。
1.辨经取穴针刺法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及足厥阴经循行于头的不同部位,故可将头痛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
(1)阳明头痛:疼痛部位在前额、眉棱、鼻根部。
取穴:头维、印堂、阳白、合谷、内庭、阿是穴。
(2)少阳头痛:疼痛部位在侧头部。
取穴:太阳、丝竹空、率谷、风池、外关、侠溪、阿是穴。
(3)太阳头痛:疼痛部位在后枕部,或下连于项。
取穴:天柱、后顶、风池、后溪、昆仑、阿是穴。
(4)厥阴头痛:疼痛部位在巅顶部,或连于目系。
取穴:百会、四神聪、太冲、阿是穴。
2.推拿治疗:一般头痛可开天门,推坎宫,按揉太阳穴,拿五经,拿风池穴,点按合谷穴。
3.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针具选择:0.3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
操作方法:标出阿是穴,平刺进针,若痛点在颞部,从丝竹空向阿是穴透刺;若痛点在眉棱部,从攒竹横透至阿是穴;进针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然后行250~500次/分的震颤法1分钟,轻轻回转针柄180~360度,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
出针时应注意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4.热敏灸疗法热敏灸是一种提高艾灸疗效的新型灸法。
头痛患者的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如头部压痛点、风池、率谷、至阳、肝俞、阳陵泉等区域。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
5.塞鼻法塞鼻法是指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左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发作时用。
如用川芎、白芷、制远志各50g,冰片7g,共为细末,和匀,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
也可采用搐鼻法,将中药研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
6.中医诊疗设备光电治疗仪、疼痛治疗仪可辅助止痛。
(三)西药治疗如头痛发作24小时仍不能缓解,或者头痛程度中度以上,或者患者不能忍受时,可选择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
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积极除去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可配合选用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
(四)护理调摄要点1.护理要点:包括体位选择(静卧)、避光、饮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并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2.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戒酒、限制浓茶、咖啡等饮品等,避免食用巧克力、奶酪及鸡肝、番茄等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多吃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多喝水。
3.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2016年发布的《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和2009年欧洲神经病协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EFNS)发布的《EFNS偏头痛药物治疗指南修订》(《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vised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 e》)进行制定。
(一)发作期治疗疗效评价临床缓解: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
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
无效: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
(二)预防性治疗疗效评价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目的是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失能、增加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有效性指标包括:偏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头痛的功能损害程度及急性期对治疗的反应。
1.主要疗效指标:有效:近3个月内,每个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
无效:近3个月内,每个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
2.次要疗效指标:(1)疗效判定利用头痛日记记录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头痛每月平均发作次数、每月平均头痛天数、头痛程度的分级、伴随症状,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