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考复习共30页文档
《我与地坛》复习课件
05
阅读理解与思考题
阅读理解题
1 2
题目1
简述《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
题目2
分析《我与地坛》中作者对地坛景色的描绘及 其意义。
3
题目3
讨论《我与地坛》中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
思考题
题目1
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认为《我与地坛》中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为什么?
题目2
02
分析《我与地坛》中作者如何通过地坛这一象征表达他对生活
情感共鸣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 挚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强 烈的共鸣,感受到生命中 的痛苦与挣扎。
语言风格
作品语言简练、质朴,富 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生 命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作品影响
文学影响
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 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社会影响
作品所表达的生命观和人 生观,影响了许多读者对 生命和世界的认知和态度 。
02
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01
生命意义与苦难
通过对地坛的描写,思考生命 的意义和苦难在人生中的地位
。
02
母爱与愧疚
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刻画,表达 对母爱的感激和对母亲早逝的
愧疚。
03
自然与人的关系
通过地坛的景色和氛围,探讨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和谐共生的
理念。
人物形象分析
01
02
03
“我”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
深刻的印象。
朴素自然
作者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不刻 意追求华丽辞藻,通过平实、简 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考和感
悟。
地域特色
作品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通过对北京方言和俚语的运用 ,展现了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和
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2
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2《想北平》1.对本文第(1)—(3)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2.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中,错误的两项是AD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的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3.文中为什么要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然后作者选取近似北平的巴黎作比较,二者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些城市是为了对比突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作者对北平的喜爱。
巴黎的特点:总体上太热闹,空旷处太空旷。
北平的特点: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热闹处动中有静。
4.想北平”的“想”字改成“写”、“说”好不好?不好,“想”突出了爱,表明本文不仅告诉我们北平有哪些特点,还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5.阅读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6.分析段①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意。
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
7.“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具体指北平城。
它与“摇篮”的相似之处: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让人感到安适。
8.段⑥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①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学考复习 我与地坛(学生版)
2013学年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必修(二)复习要求:1、重点复习篇目:《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六国论》、《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荷塘月色》、《祝福》、《林黛玉进贾府》2、默写篇目:《六国论》、《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荷塘月色》。
【现代文部分】我与地坛【学习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
中国现代作家,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剥蚀..()隽.永()濒.临()捋.须()..()柏.树()恍惚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皈.依()教诲.()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倔.强()召.唤()颓.墙()窥.视()熨.帖()熨.斗()玉砌.()沏.茶()三、整体感知全文共选入两部分,反复阅读,概括两部分内容,并为两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可逐个自然段解读,概括自然段意,再浓缩成小标题。
)①②四、文本探究品读第一部分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3、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重点(难点):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地坛的景物特点引发身体残废的作者对生命的长久思考,悟出了生命的真谛。
文中共有三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请用关键词概括出来。
学考我与地坛复习演示文稿
•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 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 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 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 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 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 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 步履茫然又急迫。
学考我与地坛复习演示文稿
pǐ lǚ zhuó
yù yùn
juàn jùn
ɡèn qí
tuí xiǔ
sù xiù
复习重点
• 三对关系:“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母亲与地坛
• 两个启示:地坛给“我”的启示,母亲给 我的启示
“我”与地坛的缘分
•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 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 百多年。”
• 景:形体被毁,但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 悟:外在环境恶劣,但生命不会发生改变, 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着,就能坦 然体会生命本身的味道。
地坛给了作者发泄情绪的地方,给 了“我”慰藉,也给了“我”思考 的空间,那么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
•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 生。”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 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 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为何选择了地坛?
•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 近……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 越搬离它越近了。”(离家近)
学考复习 我与地坛 (教师版)
2013学年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必修(二)复习要求:1、重点复习篇目:《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六国论》、《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荷塘月色》、《祝福》、《林黛玉进贾府》2、默写篇目:《六国论》、《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荷塘月色》。
【现代文部分】我与地坛【学习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
中国现代作家,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剥蚀..()隽.永()濒.临()捋.须()..()柏.树()恍惚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皈.依()教诲.()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倔.强()召.唤()颓.墙()窥.视()熨.帖()熨.斗()玉砌.()沏.茶()三、整体感知全文共选入两部分,反复阅读,概括两部分内容,并为两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可逐个自然段解读,概括自然段意,再浓缩成小标题。
)①深爱地坛,感悟生命②深爱母亲,感受亲情四、文本探究品读第一部分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想北平-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学考复习PPT文档共30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想北平-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学考复 习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考我与地坛复习
“我”与地坛的关系、地坛给“我” 的启示
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 望之中,是地坛给了他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了他许 多感情和启迪,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地坛历久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 取积极态度面对生活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是作者坚强 生活下去的动力。
景:虽然荒废,但其中不缺少生命,因为有那么多小 昆虫、小生命活跃其间,活得自得其乐。
悟:生命不论大小,都有属于自己生命的喜悦。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 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 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 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 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 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 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 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 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 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 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 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 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 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 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 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 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 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 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 步履茫然又急迫。
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最新浙江学考现代文内容整理
2018年学考现代文内容整理《想北平》文中哪些段落是对北平的具体描写?明确:4—7段这些段落分别展现了北平什么样的特点?(用原文回答)④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整体感觉)⑤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处处有空(布局)⑥花多菜多果子多(物产)⑦更接近自然(环境)“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来表现北平的什么特点?1.北平有边际;2.北平有着悠久的历史“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里北平展现了什么的特点?1.有边际;2.安静;3.舒适“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细致入微的写出了事物的状态:新鲜。
2.真实表现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
作者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化用诗句,表明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既突出了北平田园般的美景和人们怡然的生存状态,又表达了作者对北平自然风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作者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又如何表现自己对北平的爱?⑴爱北平——爱母亲(2)列举一系列的意象(3)用典(4)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反复)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有什么好处?1.结构上,呼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2.点明题意,表达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思念之情;3.将“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我与地坛》1、作者与地坛的有何关系?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缘分与宿命)2、当时地坛和我的特点:我——颓废、迷惘、双腿残疾。
(作者被社会遗弃)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地坛被人遗弃)3、景物描写对我的影响(1)”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学考复习--我与地坛-(教师版)教学教材
学考复习--我与地坛-(教师版)2013学年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必修(二)复习要求:1、重点复习篇目:《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六国论》、《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荷塘月色》、《祝福》、《林黛玉进贾府》2、默写篇目:《六国论》、《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荷塘月色》。
【现代文部分】我与地坛【学习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
中国现代作家,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剥蚀..()隽.永()濒.临..()柏.树()恍惚()捋.须()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皈.依()教诲.()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倔.强()召.唤()颓.墙()窥.视()熨.帖()熨.斗()玉砌.()沏.茶()三、整体感知全文共选入两部分,反复阅读,概括两部分内容,并为两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可逐个自然段解读,概括自然段意,再浓缩成小标题。
)①深爱地坛,感悟生命②深爱母亲,感受亲情四、文本探究品读第一部分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想北平》学考复习
精读细品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 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 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 美丽。
鉴赏示例:语言平实质朴,细节入微 动人,以小见大地写出菜果新鲜可爱 的特点,既突出自然诗意与生活情趣, 又见出作者对北平生活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段引出描写的对象,并点明北平地方太大, 自己知道的“大概等于牛的一毛”,突出了北平的 吸引人之处,为后文赞颂北平蓄势。
想 北 平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 ,出 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我 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剧 作家。
◆主要著作有:
• 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 世同堂》《老张的哲学》等
• 中篇小说《月牙儿》等;
• 剧本《龙须沟》《茶馆》。
理清思路
一、(1)交代写北平的视角。 二、(2-3)爱北平。 三、(4-7)写北平的特点。 四、(8)想念北平。
第2段中作者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 说不出的”,他对北平的爱说出了没有?如果说出了又 是如何说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说出了。老舍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做对母 亲的爱,用自己对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 突出了爱的真挚,爱的深厚,最能引人共鸣。
精读细品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 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 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 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鉴赏示例:白描、比喻手法,语言平 淡简洁,亲切感人。 既营造安适氛 围,又表现出对北平安适生活的满足 与喜爱,着墨不多而写景状物生动。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现代文阅读教案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现代文阅读《想北平》1、主要内容:在战乱的岁月中,作者身处异地,非常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通过北平与巴黎等地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2、北平的特点:(4、5、6、7)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3、赏析句子,总复习用书p6—7《我与地坛》(一)主要内容:总复习用书p8课文解析(二)阅读训练1.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古园中能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改变。
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
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寂寞中前进。
2.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的,一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亲真挚的爱。
这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
3.“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加点的词各指什么?“一个世界”是指正常人生活的社会环境。
“另一个世界”是指作者自我封闭的不会和别人接触的地方。
4.作者对蜂儿、蚂蚁等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这些生灵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意趣,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
(作者写的几种动物充满了活力,给人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阅读第一部分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5.“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