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历史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历史材料分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a1f4f20740be1e640e9a94.png)
九年级上册史料分析题(教师用)1、阅读材料: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本人许可,就把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如果奴隶主伤害奴隶的眼睛或骨头,则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
请回答:(1)上述规定出自古代那个国家的哪部法典,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6分)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这部法典维护的是什么人的利益?(2分)奴隶主(3)这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地位?(4分)它是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分)2、阅读材料:材料一:以下是古代的一些法律条文:“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人火中。
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 头母牛和1 头公牛。
(杀)一个吠舍,(应Iaj 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 头母牛和l 头公牛。
(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 头母牛和1 头公牛。
请回答:(1)这些法律条文出自古代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4分)古代印度种性制度(2)“刹帝利"在当时主要包括哪些社会阶层?(3分)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主要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3)依据材料,由高到低排列出上述四个阶层的社会等级,并指出农民、国王属于哪一等级.(6分)婆罗门:祭司贵族.主要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
主要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农民属于第三等级吠舍,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3、阅读材料:材料一、乔达摩·悉达多王子,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
他游遍整个印度北方,向所有愿意听讲的人宣讲他的新人生观.公元前483年他死去时,许多教导都铭刻在他的教徒的心中,在后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口头中流传。
材料二:公元前三世纪,伟大的印度国王改信佛教。
佛教迅速传播开来,佛教南到锡兰,东至缅甸,从那儿又传遍整个东南亚,直到马来西亚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
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https://img.taocdn.com/s3/m/7c76ded13169a4517623a321.png)
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一、材料分析题1.谈判桌、签约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场景,一些场景定格了一场战争的终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哪次战争的结果?其结果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出现这种共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图四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结果?你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中国在图二的条约中被占领的什么地方终于在图四反映的战争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4)对比前三次战争,你对图四反映的战争结果....有什么认识?答案:(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解析:(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图二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图三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与列强的交锋过程中,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导致出现这中结果的原因都是因为清政府腐败。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四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结果;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
(3)依据所学可知,图二《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相关图片材料。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8907956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c.png)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历史典型材料题是初中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解答问题。
这种题型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
下面将就一些常见的历史典型材料题进行归纳和解析。
一、世界历史典型材料题1. 以下材料是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起初,人民群众要求各种改革和宪法建立,反对封建贵族特权。
但随着革命的发展,革命派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同时实行了恐怖统治,成立了国民公会。
材料2:大革命期间,尤其是1793年恐怖统治期间,数千人被执行死刑,包括被认为是反革命份子的贵族和支持君主制的人。
恐怖统治结束后,革命开始逐渐走向尾声。
问题: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是什么?大革命期间的恐怖统治对法国革命的影响是什么?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了近代化改革,其中包括废除武士阶级和实行普通选举。
材料2: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加强国家工业和军事实力。
通过改革增强了国家的独立和竞争力。
问题: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是什么?在改革中,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国家实力?二、中国历史典型材料题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各个封建国家,建立了秦朝,并实行了统一的法律、货币和文字。
材料2:秦末农民起义和刘邦领导的汉族势力的抵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问题:秦皇统一后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并赔偿英国巨额赔款。
材料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改革,包括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科学和文化。
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通过对历史典型材料题的解析可以看出,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归纳。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06d1862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6.png)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唐太宗(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
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天朝指清朝外夷指外国(2)、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乾隆帝说的(3)、这夺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重本抑末,压制工商业的保守思想(4)、据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3、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
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请回答:①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是在何时哪两个国家签订的?《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俄②上述内容有何法律作用?③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是谁?雅克萨之战康熙帝④此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国家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平定三藩叛乱B册封班禅额尔德尼C平定准葛尔部,亲征葛尔丹4、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材料三:“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
嗣后应必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
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卷33(1)材料中表明“天朝”不愿与外国互通贸易,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什么?这个政策实行了多久?“闭关锁国”政策。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最终五篇)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最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c6751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e.png)
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最终五篇)第一篇:初中历史典型材料题归纳集锦《中国历史》第三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
”(1)、此话出自何人之口?(2)、他有哪些主要事迹?(3)、对他的最主要事迹如何评价?2、材料一:全国田地,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
材料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
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1)、上述材料出自太平天国制订的什么文件?(2)、太平天国制订这一文件的目的何在?(3)、这一文件具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3、材料:“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战争的结果?(2)、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取得的哪次战斗的胜利?是由谁领导的?(3)、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后果?4、材料:见教材P74业地图。
(1)、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什么地区?(2)、英国殖民者是如何一步步地侵占上述地区的?5、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材料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上述口号出现在那次运动中?(2)、上述口号中的“国贼”指哪些人?“和约”指什么和约?(3)、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中国历史》第四册材料分析题1、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的?(2)、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这一事件中的哪几次战斗?(3)、这一事件的胜利完成具有什么历史意义?2、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1)、这是蒋介石在什么事件之前发给张学良的密电?(2)、该电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张学良是如何对待该密电的?造成了什么恶果?3、材料一:“枪口对外,齐步向前!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材料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1)、上述材料出现在什么事件中?(2)、这一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3)、这一事件的爆发具有什么意义?4、材料:“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5bbc3fbd64783e08122b0a.png)
材料训练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
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
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
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df570a706529647d26285252.png)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一、材料分析题1.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革新救国的新篇章。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图说历史)(1)中英《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条约签订前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理解学习)材料一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1895年)《纽约时报》材料二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
(2)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纽约时报》是针对什么事件作出上述评论的?(3)材料二中“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研究学习)(4)面对列强的步步侵略,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学生,为改变中国当时的命运,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答案:(1)1842年。
由以天朝上国自居到妥协退让。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3)《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撰写文章或示威游行,解析:(1)1842年。
由以天朝上国自居到妥协退让。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3)《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撰写文章或示威游行,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暴行,教育和动员群众起来抗争等。
【详解】(1)根据图片《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1842年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也使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明,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盲目自大;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震慑下,清朝统治者一味的妥协退让,这助长了侵略者的侵略气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 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 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 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 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2
三、不明白就再读
材料中没有提示性句子或词语,看问题中能不能 界定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如果材料首尾无提 示性句子 ,问题中也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这时就要 重点读材料了,注意抓取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不 管材料多新,不论材料文字多少,不管无效信息和 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 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材料的含义 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 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只要确定了材料与 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 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 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5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 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 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 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 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 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 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 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 就容易解决了
10
谢谢!
3
四、找--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 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 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 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 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 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 所有信息。
赔二更亿加—重—人赔民偿负日本担军,费白银二亿两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开四口——增辟沙列市强、侵重略庆、势苏力州深、入杭州为
通商口岸。
到中国内地
允设厂——允许资日本本在输中出国,开加设深工掠厂(夺产,品
运销中国内地免收阻内碍地中税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8
2、 辛丑条约
1) 赔款:
2) 设“使馆界”
人民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使清王朝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3) 清政府保证严禁 人民反帝
清朝官吏成为列强侵华的帮凶
4) 拆炮台 兵驻北京
便于列强侵华
3、危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
小结: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南京条约
内容
影响
割地
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
赔款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 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中国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
马关条约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更严重破坏主权,刺
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清财政不堪重负,
4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 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 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 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 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 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 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