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现代历,素书堂、。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也曾任无锡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着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为钱穆的代表作。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逝世。
本书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是钱穆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整理的一系列国史制度知识。他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括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出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得有失的。但中国的几千年一言以蔽之曰“封建专制”则是钱穆先生所反对的了。钱先生论得论失,主要是肯定其得——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人事上的建树。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有其自身的价值立场和运行机制,我们要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至少不能很简单地说它是专制政治了。我们平心从历史客观方面讲,在政治上,当然有很多可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流弊。以前曾不断地修改,以后自然仍非不断
地修改不可。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我们的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尤其是儒家的报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钱穆说不能以专制黑暗四字抹杀我们的历史,而应注重人事与制度,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反驳历史意见,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长久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所以,任何制度,绝不会有利无弊,不会历久不变,但如果适合国情,与时俱进,借鉴吸纳,就会推动一国日新月异,繁荣昌盛:任何政治,不可能一枝独秀,不可能因循守旧,它只有与国家人民的利益直接挂钩,与经济文化等密切联系,才会助力一国全面发展,欣欣向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内容颇多,作者先介绍了五个朝代的的政治经济等情况,随后又分别检讨了历代得与失,也表达了自己独到的历史观点,现在我摘要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及其关系。记得有学者对夏朝到清末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史总结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利益分配,它们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当,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若关系失衡,则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它们关系的核心在于财权和事权,集权与分权的度要适当。这当然一语道破了其实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格局安排主要内容是权限划分。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这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地方体制、政府层次、历史传统相联系。钱先生认为汉以后,政府层级增多,从宋开始地方政府便分为三级。中央为便于统治考虑,在地方官员之上安排了督查使(唐)、都督、巡抚(清)等职位,这些人受中央委派、完全对中央负责,地方官员居于旗下,权
重和名望都相对下降。而且因为层级增加,地方官员很难进入政治上升的通道。特别是处于官僚体系金字塔底端的胥吏,根本没有成为“官”的可能。他们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荣誉感,唯一能使他们动心的便是物质上的东西。于是在基层缺乏监督的古代,寻租腐败,潜规则盛行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中央集权、地方衰落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历史趋势,也是一大弊病。另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了严密控制,比如书中所说北宋开始后,中央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从而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到中央,这些都对加强中央集权起了一定作用。再如书中所说的明朝的地方机构,实际上是一种地方三权分立制度。明太祖首先把元朝实行的行省机构废除,在各地同时设立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司,分掌地方的行政、司法、军政。三司互不统辖,分别直接隶属中央的相关部门,这种做法不仅职权明确、上下贯通,而且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出现了一个强化的趋势。当然中央控制主要有立法控制、行政控制和财政控制三种手段。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大,地方小,中央政府绝对性地统治者地方,除非地方政府做大,要不然它们同生共存是可以预见的。
二是人事与制度的关系。预闻政治,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我们心中满怀对历史的尊重,便有了足以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食粮。钱先生认为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政治制度归根结底必须适合国情,任何制度,绝不会绝对的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的有弊而无利,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一旦制度僵化,缺乏弹性,随
之就有弊丛生。这些就特别强调了人事与制度的关系。钱穆先生指出,“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所以就制度与人事而言,也该先定一范围。比如:在政府组织方面,中央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到唐代的三省六部一台再到明朝的皇帝独裁,后至清代的部族政权,中央政府逐步集权,地方行政区划由汉代的郡县到后来的行省,无重大变化,当然统治者要依靠和管理制度来治国理政;在选举考试方面,自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科举制度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了一条道路,让社会可以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运用政治,这就涉及了人事与制度;在经济赋税方面,汉代轻田赋,那时的盐铁政策恐怕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垄断经济制度了,唐代有租庸调制和两税制,明时有一条鞭法,而宋、清则多承唐、明制,财权与事权的良好运用可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管理;在兵役制度方面,主要有汉代的国民兵役、唐代全兵皆农的府兵制,然后是宋时的募兵制、明代的卫所制度、清代的八旗兵役,这些兵将为人力资源,理所应当要合理配置。以上是对所读书目中的观点进行了简要梳理。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发展及演变来看,都如一张张白净的纸,在英明的君主的励精图治下总能创造出一幅幅辉煌画卷,那时的人事制度颇为完善,而在历朝之后期,多由因循守旧、骄奢淫逸、奸人干政、内忧外患等等陷入了无可自拔的困境当中直至衰亡,这个时区大概相隔500年,中国的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而没有发生巨变,说明整个社会的政治体制还是适宜当时的社会,皇帝并没有极端独裁,人民能维持温饱生活,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兵役制也能保持国家的大体安定,因而社会不会出现体制上的根本转变。原因还在于这套体制是有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