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中医耳鼻咽喉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与祖国医学同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专科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产生了与中医基本理论既有联系,又有特色的专科理论,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的系统化、专业教育的系统化、正规化,以及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的专业化都是在最近三十年左右才出现的。
第一节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萌芽时期夏商至秦汉(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264年),是耳鼻咽喉科发展的早期,即学科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并随着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同时也产生了耳鼻咽喉科的基本理论。
一、耳鼻咽喉科知识的初步积累经过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和医学实践经验的越来越丰富,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同时也使耳鼻咽喉科方面的知识得到初步积累。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病证的初步认识。
早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对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概念,对耳鼻咽喉的生理和疾病已有了初步认识。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首、面、眉、目、鼻.、耳、口、舌、齿及其他部位名称的记载,从文字的结构上看,当时已知道耳听声音,鼻嗅气味的机能。
在卜辞中有“贞旨自病”、“贞病耳”的记载,以及疾耳、疾自(鼻.)、耳鸣、疾言、疾音等专用病证名称。
西周时代,从《山海经》所见,又出现了聋、噬痛、哂(咽部噎塞)等病名。
春秋战国时代,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所见,已有耳鼻咽喉病证名十多种二十多个,如噬睢(疽)、鼻抉(缺,即鼻畸形)、耳疆(耳郭冻疮)等等,并淘汰了甲骨文中一些笼统的名称(如疾耳、疾言等)。
从这一时期的多种著述中还可见到更多的病证名,说明了对病证认识的具体化及其准确性的提高,也说明了对具体病证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概念。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这是关于耳聋最早的明确定义。
中医耳鼻咽喉科
现代医学治疗思想: 1.改善咽鼓管阻塞(抗炎治疗) 2.鼓膜穿刺或切开 3.穿孔后滴药(加压) 4.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脓耳辨证
定义: 脓耳变生的病证。 耳根毒 脓耳口眼喎斜 黄耳伤寒
颅内外并发症
病因病理
多因脓耳邪毒壅盛,毒邪走窜,或 因脓耳失治误治,邪毒久蕴,酿脓蚀骨, 毒邪扩散变生而成。
耳根毒
2.耳与心: 所属关系:心寄窍于耳,耳为心之客窍 生理关系:耳司听受心之主宰 病理关系:心主神明失职 治疗关系:从心或从心肾论治
3.耳与肝(胆): 所属关系:胆经行于耳,肝胆互为表里 生理关系:肝胆气通于耳, 病理关系:肝胆火热上犯耳窍 治疗关系:从肝胆论治,(风,火,湿
热气(闭,逆)血)
4.耳与脾 所属关系:足太阴脾之脉入于耳中 生理关系:气血荣养耳窍 病理关系:气血不足,痰,湿 治疗关系:补气,化湿,升阳(清)
瘘口红肿疼痛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五味消毒饮加减 瘘口溃而不收,肉芽水肿苍白 益气养血,托里排脓。 托里消毒加减
耳廓痰包
是指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 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 液体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断耳疮
是指以耳廓红肿,溃烂流脓,甚至 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病因病理 1.风热湿邪犯耳 风热湿邪蒸灼耳窍肌肤为病, 接触某些刺激物 湿热蕴毒积聚,引动肝胆湿热上扰所致。
定义:耳根毒是指急.慢性脓耳急性 发作时并发耳后完骨的痈肿。
本病的名称:耳后附骨痈,耳后痈, 耳后疽,耳后毒等。
表现:耳后完骨部疼痛,红肿,有压 痛,触之波动感,甚则破溃流脓,与现 代医学耳后骨膜下脓肿相似。
先天性耳前瘘管
•••*是第一腮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遗迹.
临床表现:常无症状.耳前或耳后可见针尖大小
中医耳鼻喉科发展史
日本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派遣学者到中国学 习中医,中医耳鼻喉科在日本也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并融入了日本的传统 医学中。
中医耳鼻喉科在欧美的影响
美国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的追求 ,中医在美国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中医耳鼻喉科的理论和技术也被美国的一些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和应用。
欧洲
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英国、德国等也出 现了对中医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耳鼻 喉科的理论和技术在欧洲也得到了传 播和应用。
中医耳鼻喉科的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中医耳鼻喉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 成果,包括新药研发、诊疗技术革新、 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突破。这些成果 为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动了中医耳鼻喉科在现代医学领域 的地位和影响力。
VS
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医耳鼻喉科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取 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国际学术会议、跨国 合作研究等方式,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学科 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耳鼻喉科在 国际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古代中医通过观察和实践,积累了对 耳鼻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治疗 方法的认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
古代中医耳鼻喉治疗方法
古代中医耳鼻喉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和外敷等,强调整体 调理和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推拿治疗则通 过手法按摩来改善局部气血流通,缓解症状。
近现代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
总结词
现代化与国际化
详细描述
近现代以来,中医耳鼻喉科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实现了现代化和国 际化的发展。中医耳鼻喉科在临床实践、科研、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 贡献。
中医耳鼻喉科发展史
一
阳经多循行于头面:
先秦时期
疾病的记载:聋、耳疆、嗌痛等 治疗方面:白蔹治疗喉痈、堇葵治疗口鼻 败疮等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中医学,在临床各专科方 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耳鼻喉科已处于萌芽状态,并为耳鼻喉科的发
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战国时期
(一)《黄帝内经》
生理
《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 《灵枢· 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另外,本书首次记载了耳源性颅内感染
六 唐 宋时期
1 唐代(618--907年) 289年
(1)太医署 公元624年由唐政府设立太医署
• • •
学制与现在一样 学科:其中就有耳目口齿科 世界医学史上有记载
六 唐 宋时期
(2) 孙思逊(581--682年)
101岁 (陕西耀县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谢 慧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中医学临床学科 之一,和临床其它各科一样,也是用望,闻 ,问,切四诊收集资料 运用八纲、 脏腑、气血津液、三焦以 及六经辨证等辩证手段对临床资料进行 、分析、归纳、辨识、辨别
专科特点: “孔小、洞深、窦道狭窄,不能直接窥视”
• 概念: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 理论和中医思维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 、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的一门临 床学科
十
中医学院成立
新中国
耳鼻喉科专科出现
五官专业(88年) 招收硕士研究生
招收博士研究生(98年)
3. “百虫入耳”(以酒灌之; 或以鸡冠血, 韭汁滴耳).
4. 异物入喉(或食道). 以韭菜大束食之或以磁石磨 如枣核钻孔,丝线穿之,吞下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简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耳鼻喉器官疾病的学科,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耳鼻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耳鼻喉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负责声音的接收和转化、味觉的感受、空气的过滤以及咽喉食物的吞咽等功能。
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情感状态等有关,其中尤以内外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大医谷正岐,《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的阐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代表性的医家有张仲景、王叔和、李时中等。
在现代医学发展之初,中西医学相继传入中国,一度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然而,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主要源自于中医经典理论和古代医家的实践经验。
其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以气血、精神、五脏六腑等为中心的全身系统观察,包括:1. 气机升降学说气机升降是指人体生理过程中通过气机升降的运动来实现调节的过程。
气机升降学说认为,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与人体的气机升降不畅、阻滞有关。
所以,中医治疗这些疾病首先要解除气机升降的障碍。
2. 虚实辨证学说虚实辨证学说是中医诊断方法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它认为人体生理状态和疾病症状的变化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因此,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要根据实际情况辨证施治,如实施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经络是血气运行的通道,是整个脏器、器官及组织的联系和调节中枢。
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常常采用调理经络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等。
耳鼻喉科学习的学科发展与趋势展望
耳鼻喉科学习的学科发展与趋势展望1.引言耳鼻喉科学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耳鼻喉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耳鼻喉科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趋势展望。
2.学科发展历程2.1 耳鼻喉科学的起源耳鼻喉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但直到19世纪才被正式确立为独立的学科。
早期,耳鼻喉科医生主要从事基本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如中耳炎、鼻窦炎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耳鼻喉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泛,研究领域丰富多样。
2.2 学科的关键发展阶段在20世纪,耳鼻喉科学迅速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的发展阶段:(1)医学技术的突破:随着显微镜、内窥镜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耳鼻喉科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学科拓展:耳鼻喉科学逐渐扩展到颅底和颈部神经病变的研究,如面神经麻痹和声带麻痹等,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还注重功能的修复和重建。
(3)耳鼻喉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耳鼻喉科学与神经外科、颅底外科、眼科等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学科的跨界合作和共同发展。
3.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1 学科发展现状目前,耳鼻喉科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多个细分领域,如耳科、鼻科、咽喉科等。
耳鼻喉科医生除了进行常规的疾病诊治外,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3.2 学科发展趋势展望(1)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检测和精准医学的进步,耳鼻喉科医生将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基因和疾病特点进行精准治疗。
(2)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耳鼻喉科医生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更精细的疾病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3)综合治疗模式的推广:耳鼻喉科医生将越来越注重疾病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的结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4)科技与医疗的结合:耳鼻喉科医生将与科技公司和医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何
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何中医耳鼻喉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医耳鼻喉科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如今,在现代医学的冲击和融合下,中医耳鼻喉科又呈现出了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耳鼻喉生理、病理及诊治原则的论述。
其中对耳部、鼻部、咽喉部的结构、功能以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例如,《内经》中提到“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等理论,为后世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不少关于耳鼻喉病症的治疗方剂,如麻黄汤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鼻塞、咽痛等。
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耳鼻喉科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对耳鸣、耳聋的病因分析,认为有劳伤、风热、肾虚等多种因素。
到了宋代,太医局设立了口齿兼咽喉科,这标志着中医耳鼻喉科开始逐渐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专科。
明清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著作中,都有大量关于耳鼻喉疾病的诊治经验和方法。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耳鼻喉科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耳鼻喉的疾病往往与全身的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时不仅注重局部病症的处理,更注重调理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
例如,对于耳鸣耳聋,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肾虚、肝火、痰浊还是血瘀等原因引起,然后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
如针灸、推拿、滴鼻、吹药、含漱等。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滴鼻和吹药则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
在诊断方面,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病情。
望诊包括观察耳部、鼻部、咽喉部的形态、颜色;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脏腑的盛衰。
最新中医耳鼻喉科发展史幻灯片
三 东汉 (公元25--220年)
(一) 张仲景(河南南阳人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医籍考》的方论中提到,张仲景著有《口齿论》
1 有效方剂(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 中已有四十多张方药,用以治疗耳鼻喉科病,至 今还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伤寒论》 桂枝汤:仲景群方之冠 甘草汤:邪热客于少阴 半夏散及汤:少阴客寒 猪肤汤: 少阴虚热
3. “百虫入耳”(以酒灌之; 或以鸡冠血, 韭汁滴耳).
4. 异物入喉(或食道). 以韭菜大束食之或以磁石磨 如枣核钻孔,丝线穿之,吞下
五 隋朝(公元581--618年) 31年
公元610年,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50卷 67门 载列候1739条 )
其中耳鼻咽喉口齿唇舌共130余候
注意小儿特点
例:就鼻渊(鼻窦炎)一病,把儿童和学科 之一,和临床其它各科一样,也是用望,闻 ,问,切四诊收集资料
运用八纲、 脏腑、气血津液、三焦以 及六经辨证等辩证手段对临床资料进行 、分析、归纳、辨识、辨别
专科特点: “孔小、洞深、窦道狭窄,不能直接窥视”
一 先秦时期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据考证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六--四世纪的帛书
十 新中国
中医学院成立 耳鼻喉科专科出现 五官专业(88年) 招收硕士研究生 招收博士研究生(98年)
用足资源,读写结合,再促乐写
“读写结合” 研究新进展
小学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专题活动
2015年5月10日
29
一 认识“读写结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怎么说?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纲:初步认识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中没有 专门的表述。 1956年大纲:“作文教学应当跟阅读教学 紧密地联系。阅读教不好,作文也教不好。”
耳鼻喉科中医药治疗的特点和原理是什么
耳鼻喉科中医药治疗的特点和原理是什么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耳鼻喉科领域的应用仍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
耳鼻喉科疾病种类繁多,如中耳炎、耳鸣、耳聋、鼻炎、咽炎、喉炎等,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原理,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耳鼻喉虽为局部器官,但与全身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耳鸣耳聋可能与肾的亏虚有关,因为肾开窍于耳;鼻炎可能与肺脾的功能失调有关,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
因此,在治疗时,中医不是仅仅针对局部病变进行治疗,而是从整体出发,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又一重要特点。
对于同一种耳鼻喉科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病因、病程等不同,中医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咽炎为例,有的患者是由于外感风热引起,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发热等,治疗时应以疏风清热为主;有的患者则是由于阴虚火旺导致,表现为咽喉干燥、隐痛、夜间加重等,治疗时则需滋阴降火。
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能够更精准地针对个体差异,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在耳鼻喉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组方。
这些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特点。
比如,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熟地、山茱萸等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适用于耳鸣耳聋属肾阴虚者。
此外,中药还有内服和外用之分,外用如滴鼻剂、含漱剂等,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的针灸疗法在耳鼻喉科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针刺或艾灸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耳鼻喉的功能。
例如,针刺听宫、翳风等穴位对于耳鸣耳聋有一定的疗效;艾灸迎香穴可以缓解鼻炎症状。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保障人们的耳鼻喉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医对于耳鼻喉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耳鼻喉生理、病理的初步论述。
其中对耳、鼻、咽喉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都有所涉及。
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这表明当时的中医已经认识到心与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秦汉时期,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耳鼻喉疾病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一些与耳鼻喉相关的病症及治疗方法。
如“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这里的“咽中伤,生疮”就是对咽喉疾病的描述,而苦酒汤则是相应的治疗方剂。
到了隋唐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耳鼻喉科的多种疾病进行了详细的病因病机分析。
如在“鼻病诸候”中,对鼻鼽(类似于现代的过敏性鼻炎)、鼻息肉等病症的病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与风邪、寒邪、肺热等因素有关。
同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收录了不少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剂和方法。
宋金元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医籍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分类更加细致,治疗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强调火热致病的观点,其学术思想对耳鼻喉科的临床治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论述耳鼻喉科的著作。
如明代的《口齿类要》,对口腔、咽喉、牙齿等疾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清代的《重楼玉钥》,是一部专门论述咽喉疾病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喉风、喉痹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创立了“养阴清肺汤”等著名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在发展过程中,中医耳鼻喉科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耳鼻喉科【耳鼻咽喉科知识】
汇入下颌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
二、鼻腔 (一)鼻前庭 (二)固有鼻腔
内外顶底四个壁 (见图)
中鼻甲 中鼻道
下鼻甲 下鼻道
嗅裂 鼻中隔 总鼻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内壁—鼻中隔 2、外侧壁
上、中、下鼻甲 上、中、下鼻道 下鼻甲的前上方—鼻泪管开口 下鼻甲附着处壁薄—穿刺部位 中上鼻道有鼻窦开口
总鼻道 嗅区—上1/3,上鼻甲内侧对应中隔 呼吸区—下2/3,中鼻甲内侧及中隔 以下
3、顶壁— 窄,成穹窿状 4、底壁—硬腭,与口腔相隔
三.鼻窦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与面骨内含 气的空腔,共四对两组。(见图)
前组:上颌窦 前组筛窦
道 额窦
后组:后组筛窦 蝶窦
前组均开口与中鼻
开口与上鼻道 开口与蝶筛隐窝
(一)上颌窦(图) 居于上颌骨内, 为鼻窦中最大的一对。
1.前壁:面壁,中央最薄,凹陷—尖牙窝. 2.后壁:较厚,与颞下窝比邻。 3.上壁:眶壁,骨壁薄,壁中有眶下神经血 管。
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向内至鼓膜, 长约2.5cm至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 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软骨部皮肤含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 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3、外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 外耳神经(1)下颌神经耳颞支 (2)迷走神经耳支 外耳的血管: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 耳后动脉,上颌动脉。 外耳的淋巴流至耳廓周围淋巴结。
到毛细胞。
2、感音功能:将螺旋器受到的声能转 换
到蜗神经的电位。
(四)平衡生理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 及本体感觉三个系统协调完成,其中前庭 系统最为重要。
当头部、身体运动产生刺激传至前 庭感受器时,就可引起眼球、颈肌、四肢 的肌反射运动,以保持自身的平衡。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中外医学交流蓬勃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党和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振兴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因此,中医耳鼻咽喉科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科逐步独立,专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临床诊疗与学术研究水平迅猛提高,并与现代医学逐步结合,使中医耳鼻咽喉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独立与专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古代的耳鼻咽咽喉科学领域,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始终没有耳鼻咽喉科的全称及其完整的学科,耳鼻咽喉科的真正完全独立是在建国以后。
195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创办了高等中医院校。
院校成立后,最初有喉科学教学课程,隶属眼喉科教研室(组);其附属医院则建立了五官科专科。
眼喉科教研室(组)及五官科的医教人员,开始尚无严格的眼或耳鼻咽喉专业界限。
由于中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省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并从70年代初开始,各中医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科室相继独立,从五官科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事耳鼻咽喉喉科的从业人员。
由于临床业务的专科分化的发展,终于在1979年产生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标志着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自成体系而立于专业学科之林,在中医院校及省、地(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医、教、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最终完全专业化。
1974年以来,卫生部先后在广州、上海、南京中医学院主办了数期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师资提高班。
1986年,卫生部批准湖南中医学院为全国第一个中医耳鼻咽喉科助教进修班基地,并于同年招收学员。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定期不定期地开办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培训班,培养和壮大了中医耳鼻咽喉专科师资力量。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全国已有上海、广州、湖南、成都等几所中医院校培养了数十名中医(湖南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耳鼻咽喉科硕士研究生。
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了湖南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99年开始招生。
我国耳鼻喉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耳鼻喉建设发展历程一、耳鼻喉疾病的重要性耳鼻喉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涉及到人们的听觉、呼吸和嗅觉等重要功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耳鼻喉医学一直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二、早期耳鼻喉医学发展早在古代,我国就有了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治疗耳聋和鼻塞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现代耳鼻喉医学起步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医学技术和设备,并开始建立现代化医院。
这时期也是我国现代耳鼻喉医学起步阶段。
1920年代初期,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耳鼻喉科诊治工作的科室,并配备了先进设备和仪器。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耳鼻喉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1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耳鼻喉科,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195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耳鼻喉科研究所成立,开辟了我国耳鼻喉医学科研的新天地。
五、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耳鼻喉医学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198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先进的外科手术技术和设备,并将其应用于耳鼻喉疾病治疗中。
19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我国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手术规划等技术。
六、现代化建设近年来,我国耳鼻喉医学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
各大医院相继引进了颇具先进水平的设备和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从事耳鼻喉科诊治工作。
七、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耳鼻喉疾病的防治工作也将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未来,我国耳鼻喉医学将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并开展更多的科研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八、结语总之,我国耳鼻喉医学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
未来,我们也需要不断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耳鼻喉中医诊疗的特点和优势有哪些
耳鼻喉中医诊疗的特点和优势有哪些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诊疗在耳鼻喉领域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展现出许多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鼻喉与脏腑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耳与肾的关系密切,肾开窍于耳;鼻与肺相关,肺开窍于鼻;咽喉则与肺、胃等脏腑有关。
这种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在诊疗耳鼻喉疾病时,不仅仅关注局部的症状,更注重从整体上调理人体的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疗耳鼻喉疾病的一大特点是注重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同样是耳鸣,可能由于肝郁气滞、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等不同原因引起,治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
对于肝郁气滞者,可能会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肾精亏虚者,则着重补肾填精;气血不足者,以益气养血为主。
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能够更精准地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在耳鼻喉诊疗中还善于运用多种治疗手段。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有汤剂、丸剂、散剂等多种剂型,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选择。
此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刺耳部、鼻部、咽喉部的相关穴位,如耳门、听宫、迎香、天突等,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从而缓解症状。
推拿按摩对于一些耳鼻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如按摩耳部周围的穴位可以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耳部疼痛和耳鸣。
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优势之一在于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经过合理的炮制和配伍,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而且,中医治疗注重调理人体的自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
例如,对于慢性鼻炎患者,长期使用西药可能会导致鼻腔黏膜萎缩、耐药等问题,而中医通过调理肺脾肾功能,改善体质,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长期效果,减少复发。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保障人们的耳鼻喉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耳鼻喉生理、病理的初步论述。
例如,书中提到了“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等理论,为后世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时期,《伤寒杂病论》进一步丰富了对耳鼻喉疾病的诊治内容。
张仲景在书中所创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疾病,对于因外感引发的耳鼻喉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到了隋唐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学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
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详细阐述了耳鼻喉疾病的病因病机,对耳部的脓耳、耳鸣、耳聋,鼻部的鼻鼽、鼻渊,咽部的喉痹、乳蛾等病症都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宋元时期,中医耳鼻喉科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宋代太医局设立了“口齿兼咽喉科”,这标志着中医耳鼻喉科开始逐渐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这一时期的医家们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诊疗方法。
如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学说,为耳鼻喉疾病的病因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明清时期是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许多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著书立说。
其中,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薛己的《外科发挥》等著作,对耳鼻喉科的病症分类、诊断方法、治疗方剂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特别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提出的“三焦辨证”,为耳鼻喉科温热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治疗方法方面,中医耳鼻喉科学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时不仅注重局部症状的改善,更注重调理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调理。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临床应用有哪些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耳、鼻、咽喉等部位的疾病进行诊治。
中医耳鼻喉科学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一、耳部疾病的治疗1、耳鸣、耳聋中医认为耳鸣、耳聋的发生与肝胆火旺、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可以起到清肝泻火、补肾填精、益气养血的作用,从而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缓解耳鸣、耳聋的症状。
例如,对于肝胆火旺型耳鸣、耳聋,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以清泻肝胆实火;对于肾精亏虚型,常用耳聋左慈丸加减,以补肾益精;对于气血不足型,常用归脾汤加减,以益气养血。
2、中耳炎中医将中耳炎分为风热侵袭、肝胆湿热、脾虚湿困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滴耳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风热侵袭型中耳炎的治疗中,银翘散可疏风清热;肝胆湿热型则常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湿热;脾虚湿困型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湿。
二、鼻部疾病的治疗1、鼻炎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中医根据其症状和病因分为多种类型,如风寒鼻炎、风热鼻炎、气虚鼻炎等。
风寒鼻炎多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等,治疗常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汤;风热鼻炎则以清热疏风的药物为主,如桑菊饮;气虚鼻炎常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2、鼻窦炎鼻窦炎在中医中属于“鼻渊”范畴,多由肺热、胆热、脾湿等引起。
治疗时,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型,选用清肺泻火、清胆泻热、健脾利湿等方法。
如黄芩汤可用于肺热型鼻渊,龙胆泻肝汤用于胆热型鼻渊,参苓白术散用于脾湿型鼻渊。
三、咽喉部疾病的治疗1、咽喉炎咽喉炎常见的有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
中医认为急性咽喉炎多由外感风热或热毒所致,慢性咽喉炎则与阴虚火旺、肝郁气滞等有关。
对于急性咽喉炎,常用银翘散、普济消毒饮等清热解毒;慢性咽喉炎则根据不同证型,如阴虚火旺型用养阴清肺汤,肝郁气滞型用逍遥散等进行调理。
耳鼻喉科疾病的学术发展与趋势
耳鼻喉科疾病的学术发展与趋势耳鼻喉科是一门关于耳朵、鼻子和喉咙疾病的医学专科,致力于研究和治疗与这些部位相关的各种疾病和异常情况。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耳鼻喉科领域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学术发展和技术进步。
本文将介绍耳鼻喉科疾病的学术发展,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耳鼻喉科疾病的学术发展1. 基础研究的进展:近年来,耳鼻喉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研究人员对耳鼻喉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疾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先进的科学手段和技术工具,研究人员能够深入探索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2. 临床实践的创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耳鼻喉科领域的临床实践也出现了许多创新。
例如,耳蜗植入术、鼻窦镜手术以及喉癌的微创手术等都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方法。
这些创新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多学科合作的发展:耳鼻喉科疾病常常涉及多个解剖部位,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耳鼻喉科与神经科学、放射科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合作更加密切,为患者提供了更综合的医疗服务。
二、耳鼻喉科疾病的趋势1. 个体化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研究的进展,耳鼻喉科领域将越来越注重个体化治疗。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和生理特征,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精准诊断: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将越来越精准。
例如,三维重建技术和磁共振成像等高级影像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诊断疾病。
3. 跨学科合作:未来,耳鼻喉科将与更多的学科合作,形成更广泛的联合诊疗模式。
例如,与口腔科、眼科和颈肩科等学科的合作将加强,以实现整体化的医疗服务。
4. 远程医疗:数字化和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将为耳鼻喉科提供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未来,患者可以通过视频咨询和远程诊断,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指导,以减少因地域限制导致的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
结论耳鼻喉科疾病的学术发展可谓是富有活力和潜力无限。
02第一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发展史
第一章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发展史的几个历史时期及其发展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2、掌握各历史时期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发展史的重要史实。
3、通过发展史的学习,提高对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认识,增强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
【自学时数】2~4学时。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历史悠久。
本章按五个时期的划分,简介了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发展的主要史实与成就。
第一节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夏商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264年)。
一、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知识的初步积累病症认识方面。
在甲骨文中已有首、面、眉、目、鼻、耳、口、舌、齿及其他部位名称的记载,已知耳听声音,鼻嗅气味的机能,并有龋齿病的记载。
在卜辞中有“贞旨自病”、“贞病耳”的记载,以及疾耳、疾自(鼻)、耳鸣、疾言、疾音、疾齿等专用病症名称。
西周时代,从《山海经》所见,又出现了聋、嗌痛、哂(咽部噎塞)等病名。
春秋战国时代,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所见,已有耳鼻咽喉口腔病症名十多种二十多个。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这是关于耳聋最早的明确定义。
疾病防治知识。
《山海经》中有“文茎,可以已聋”,“雕棠食之已聋”,“旋龟佩之不聋”等记载。
针灸的使用较为广泛。
导引方面,《导引图》中有“引聋图”,既用于延年益寿,也用于临床治疗。
外治法在汉代达到一定水平(参后文)。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约公元前519年~前479年)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扁鹊可谓最早的五官科专科医生。
秦汉时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数十种是耳鼻咽喉口腔科常用药。
《淮南子·汜论训》载:“喉中有病,无碍于息,不可凿也。
”表明切开排脓方法在当时已运用于咽喉科临床。
据《汉书》记载,华佗见一病噎者,食不得下,令用蒜薤取汁,服之立吐,是用吐法治疗咽喉疾病的最早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中外医学交流蓬勃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党和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振兴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因此,中医耳鼻咽喉科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科逐步独立,专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临床诊疗与学术研究水平迅猛提高,并与现代医学逐步结合,使中医耳鼻咽喉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独立与专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古代的耳鼻咽咽喉科学领域,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始终没有耳鼻咽喉科的全称及其完整的学科,耳鼻咽喉科的真正完全独立是在建国以后。
195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创办了高等中医院校。
院校成立后,最初有喉科学教学课程,隶属眼喉科教研室(组);其附属医院则建立了五官科专科。
眼喉科教研室(组)及五官科的医教人员,开始尚无严格的眼或耳鼻咽喉专业界限。
由于中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省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并从70年代初开始,各中医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科室相继独立,从五官科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事耳鼻咽喉喉科的从业人员。
由于临床业务的专科分化的发展,终于在1979年产生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标志着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自成体系而立于专业学科之林,在中医院校及省、地(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耳
鼻咽喉科医、教、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最终完全专业化。
1974年以来,卫生部先后在广州、上海、南京中医学院主办了数期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师资提高班。
1986年,卫生部批准湖南中医学院为全国第一个中医耳鼻咽喉科助教进修班基地,并于同年招收学员。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定期不定期地开办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培训班,培养和壮大了中医耳鼻咽喉专科师资力量。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全国已有上海、广州、湖南、成都等几所中医院校培养了数十名中医(湖南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耳鼻咽喉科硕士研究生。
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了湖南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99年开始招生。
1978年以后,全国大多数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五官科学会。
1987年9月,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在南京成立。
目前,已有江苏、江西、浙江、湖南等省成立了省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会,从而中医耳鼻咽喉科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组织。
为了适应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了在高等中医院校设立中医五官科专业的计划,目前已有湖南、广州、河南、湖北、成都等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五官科本科或大专专业。
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专业队伍素
质不断提高,促进了专科学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专业文献的整理与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著的产生。
建国以来,中医耳鼻咽喉科文献整理工作有较大进展。
从1956年以后,重新校勘整理、梓行的咽喉科古籍如《重楼玉钥》、《尤氏喉科秘书》、《咽喉脉证通论》、《咽喉秘集》、《白喉条辨》、《喉科集腋》、《时疫白喉捷要》等书,不下20余种。
专业教材的著述,既是对专业教育的贡献,又是对古今专业文献的整理和提高。
如第一版教材《中医喉科学》就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咽喉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咽喉病的病因、诊断概要、治疗概要,以及咽喉病的预防与护理等,从而使古老的咽喉科学理论得以系统化、理论化。
该教材对喉痹、喉痈、乳蛾、喉风、疫喉,以及其他咽喉病进行了大类和细类的区分,其分类之全面、合理、准确、适用,以及对其病因病机与证治的阐述,是任何古籍所无法比拟的。
以后的第二、三、四、五版教材,其内容更为丰富。
特别是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第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比较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反映了古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巨大成就与现代进展,成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建国以来至今,集体和个从撰著的中医或中西结合耳鼻咽喉科专著公开出版发行的有二十多种。
徐鸿庆所著《实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王德鉴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何宗德等所著《现代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余养
居等所著《中西医结合嗓音病学》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其二,学术理论的总结、提高与发展。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理论,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古代未形成这一完整的专科,因此其学术理论并未系统化、理论化。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完全独立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整理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近十多年来,关于耳鼻咽喉科的学术理论、学术观点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与进展。
如谭敬书教授等提出了“官窍脏腑相关学说”、“清窍清阳相关学说”等全新的理论概念。
对古代学术观点如“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喉痹多属于火”等,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索。
另外,诸如“耳聋治肺”、“鼻塞治心”、“金破不鸣,金实不鸣”等学术观点,亦得到重新认识,并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南京中医药大学干祖望教授对咽喉与脏腑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声带属肝,得肺气而能震动;室带属脾,得气血之养而能活跃;会厌、披裂属阳明,环杓关节隶乎肝肾,以及提出了“金瘀不鸣”的观点等,并用以指导临床而取得较好疗效。
其三,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
耳鼻咽喉科的中西医结合在近代即已出现,如张汝伟《咽喉病》(1933)中,对咽喉的解剖生理,已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进行了初步探索。
但中西医结合在耳鼻咽喉科广泛开展并取得重大成就,则主要是在建国以后。
1956年,毛泽东主席指示,要把中医中药和西医西
药知识结合起来。
1958年,全国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
此后则形成了西学中,中学西,中西医结合的生动局面。
现在,已有许多西医工作者加入到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队伍中来,或关心、支持中医耳鼻咽喉科工作。
中医耳鼻咽喉科教育方面,也越来越多地传授现代医学和西医耳鼻咽喉科的知识,特别是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研究生教育方面,更是如此。
其进展突出地反映为以下三个方面。
诊疗方法的现代化: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已不再仅是望、问、闻、切的传统方法,而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诊疗,大大提高了诊疗水平和疗效水平。
辨证与辨病论治应用的发展:由于现代科技诊疗设备的应用和西医学观点的渗透,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病证名所包含的概念已经与古代的耳鼻咽喉病证名有了根本性的不同,更接近于西医的某一病证或相互对应。
在治疗思路方面,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辨病(症),称之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既重视整体辨证,也重视局部辨证,称之为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既重视宏观症候的辨证,又重视微观的现代医学病理学征候的辨证,称之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治疗手段方面,既讲究运用中医治疗,又讲究根据实际,合理结合西医治疗。
而且由于对中药药理的现代研究进展,在中药的临床应用方面,既讲究运用中医理法运用方药,又讲究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与现代病理知识运用方药。
所有这些,为古代中医学所望尘莫及,大大
地促进了临床疗效水平的提高。
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由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中医耳鼻咽喉科理论或学术观点所包含的科学依据和科学内涵正在逐步得到不断深入的认识,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如根据上海等地的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醛固酮、血清铁,以及肾与内耳的某些组织结构和免疫特性相似性,是肾开窍于耳,即肾与耳相互联系的物质基础之一。
谭敬书等提出了鼻腔纤毛上皮细胞及其功能和S1gA是肺开窍于鼻.,即肺与鼻相互联系的物质基础之一;并发现咽喉病多属于火之“虚火”,在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可反映为温度的变化:阴虚之火上下部位的温度升高,阳虚之火(虚阳上浮)则上部温度升高而下部温度降低。
从而证实了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以及虚阳上浮,下寒上热理论的正确性。
耳鼻咽喉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展,为传统的中医理论与西医学理论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