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文档优秀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文档优秀8篇
《安娜卡列尼娜》1400字读后感篇一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

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

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

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身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

(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

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

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

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

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

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整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

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

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

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
——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

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
结束了,可是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最后,安娜卧轨自杀了卡列宁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走了他们的女儿。

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与土耳其作战,但求一死。

哎,要我说,他早干嘛去了?
哎,回想当时看书时,我可没少骂渥伦斯基和安娜,爱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们所谓的爱情是虚无飘渺的,无论如何总不应该冲开家庭的底线。

虽然说当时卡列宁与安娜岁数相差甚大,但他宽容可是少见的,他总在为安娜着想,对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后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谅,他便原谅了她,这样的胸襟一百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啊!从安娜的种。

种来看,安娜是一个连自身都不会为自身考虑更别说顾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为何物的可怜人,也正是因为她自身,才一手造就了这场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二
我始终相信,读书是一种交谈—与心灵,与思想交谈。

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可以与一些灵魂相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而这正是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
感触。

而我之因此会一直热忠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的原因,那就是这本书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本质,这也许在很多别的作品中都出现过,而《安娜·卡列尼娜》
可谓是经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于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
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

.。

.。

无一不受到震撼。

我认为书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书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

”不但如此,书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

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

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

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

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
谴责。

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的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

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

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身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

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

“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
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通诉。

书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

但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

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

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升农民的积极性。

但,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

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枪以免向自身开枪,这真是悲剧!这种悲剧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希望别人幸福,希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书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
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使观众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实质,不愧为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透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状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

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整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

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

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

在同一场舞会
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

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结束了,但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杯具。

最后,安娜卧轨自杀了卡列宁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走了他们的女儿。

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与土耳其作战,但求一死。

哎,要我说,他早干嘛去了?
哎,回想当时看书时,我可没少骂渥伦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们所谓的感情是虚无飘渺的,无论如何总不就应冲开家庭的底线。

虽然说当时卡列宁与安娜岁数相差甚大,但他宽容但少见的,他总在为安娜着想,对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后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谅,他便原谅了她,样的胸襟一百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啊!从安娜的种种来看,安娜是一个连自身都不会为自身思考更别说顾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为何物的可怜人,也正是正因她自身,才一手造就了这场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篇四
列夫托尔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通过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的悲剧,她在不断挣扎之后走的极端的路线,作者渲染的丰富的感情色彩都让人感受到深刻压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对故事主人公的怜悯与惋惜。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中黯然消逝。

”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绝望深刻体现了安娜的懦弱无助,她一直都在劝慰自身,认为自身没有任何过错,但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愧疚使她深陷矛盾与罪恶中,她在经过无助的痛苦挣扎于煎熬之后选择结束自身的生命,找寻心灵的真谛。

我想当它的灵魂脱离身体俯视她的一生时会不会悔恨,她所放弃一切追求的爱情被粉碎,她想以死来抗拒当时的社会,在那个俄国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她的反抗与对真爱的执着是否能引起人们对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怀疑。

电影场景里这场爱情悲剧的结尾是安娜身着一袭与沃伦斯基初次见面时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身绝望的爱情与生命,也结束了一直以来的痛苦与煎熬,她独自一人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社会所不齿的爱情的后果,在这场吉蒂。

卡列宁,沃伦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一人承担所有的苦果,然而这场以死亡结尾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功塑造了那个时期很多像安娜一样的妇女的形象,这种背叛家庭,抛弃儿女,却又担心儿子会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为止也会被世人所厌恶与摒弃吧,但柔软的安娜仍然没有妥协,她决定让死亡来作为她最后的坚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
勇于面对自身的感情,不在这纷乱痛苦的世间沉浮煎熬,是她自身一手造就了自身的悲剧,不过猜想安娜也从不后悔,尽管从始至终她都是孤独的,对她来说清醒的孤独并不可怕,浑浊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因此她承受了悲惨的宿命,走过了孤独的命运。

世界的伦理纲常一如既往地坚守着所谓的真理正义与道德,这些与安娜都没关于系了,爱恨情仇也离她远去,让一切画上句号吧,谁也不要再打扰她的安静。

而我们,我们仍然要努力地在这个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让悲剧止步于故事里。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五
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

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

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

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

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
和灵魂的无干扰。

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中黯然消逝。

安娜·卡列
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中香消玉。

安娜的爱情虽然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局,但她永远都是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六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

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

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身生命的方法。

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

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

例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
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身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

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整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

后来经过安娜的调整,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身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

但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身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

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
会所不容。

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

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身……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

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身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

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

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700字读后感篇七
当初抱有一种不太情愿的心情读这本书,因为关于爱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觉自身已经不太适合看这类故事了。

不过由于托尔斯泰的大名,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

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艺术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实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也觉的安娜罪有应得,并且对她的故事不太感兴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当我读到他在上流社会那种笨拙的行为时,便充满鄙视的态度。

他看上去是一个很有思想,很顽固的一个人,但无法适应社会规则,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我一点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认可风流潇洒的奥勃朗斯基。

奥勃朗斯基在我看来更懂得生活,既有稳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会的地位,还有情人。

这才是社会的产物。

不过如果这本书只能带给我这种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

越到后来,我越被列文的内心活动所吸引,并开始敬仰那纯洁的灵魂,他不为世俗的观点左右,他接受一个观点必须要说服自身,因此他甚至反对为农民开展教育,以至于他总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执已见。

其实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实际农业问题,并且在寻找自身存在的原因。

他不但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知道如何让自身的变得充实。

那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我们这些凡人无法达到的。

在结尾处,列文说:真理一直与我们同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这让我想起来阳明学说,或者陆九渊明确提出的心即理。

其实上天在我们存在的时刻起已经将真理赋予我们,因此说人的内心比大海还要深,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寻找真理,而是修炼自身的内心。

列文是如何修炼的呢,通过割草之类的劳动,他在劳动中体会到了真理。

总结一下:我们中国的儒家学派在千年前明确提出的真理与托尔斯泰明确提出的真理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尔斯泰信仰上帝。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八
纵观安娜的婚姻,可以说她经历了两段完全不同的婚姻:封建包办的名副其实的婚姻,还有因爱情结合的有实无名的婚姻。

她在婚姻中的勇于探索、勇于反叛,是值得我们分析思考的。

封建包办的婚姻,安娜可以说是在不理解爱情的情况下,被家长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

卡列宁不但虚伪、僵化、生命意识匮乏,还是一个工作狂。

他每天的工作持续到睡觉前。

他只和生活的映像打交道,妻子是他思维中的妻子,她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个附庸。

他不考虑自身的情感需要,也不考虑安娜的情感需要。

当安娜和他之外的男人交谈的火热,他并不在意。

可他发觉大家都在意时,他就觉得不正常了。

他对妻子缺少关心,对真实的生活一味避让,在安娜看来:“他不是一个男子,是木偶!是一架机器”。

安娜这个感情真挚的人,遇到了处处以虚伪为生活准则的丈夫。

她试着去好好地爱自身的丈夫,可一次次遭遇失败之后,特别是当她把自身细腻的情感全部转移到儿子身上后,他把对丈夫的感情封闭了起来。

她不和丈夫交流自身的喜好,不再在乎他是否关心自身的喜怒哀乐,她身上仿佛披了一件戳不破的铠甲,里边包裹着她的希望被尊重、被爱的情感,还有自身对生活的热爱。

安娜学会了用理智拜托苦恼。

于是,他们的家庭就沿着符合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轨道“正常”的运行着。

她和丈夫之间没有争吵,只有和谐。

而这种靠虚伪建立的和谐,缺少情感依托。

这两个性格上完全对立的人,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放弃了他们的感情纽带,丈夫没有考虑过妻子的情感、思想、愿望,妻子也不能领会丈夫的痛苦,他们的交集已变成空心。

这样的婚姻只能是岌岌可危。

他们的婚姻生活中最终出现了第三者。

在他们的婚姻处于存亡危机时,我们看到靠虚伪建构起来的婚姻是经不起推敲的。

安娜在感受到追求者给她带来的快乐时,他开始用审视的眼光看这个与她朝夕相处了八年的伴侣:他的样子是可笑的,他的性格是卑劣的,他简直就是虚伪的代名词。

当妻子告诉他,有男子向她求爱,他告诉妻子,他相信妻子懂得分寸,这属于正常的事。

当他意识到妻子出轨时,他害怕妻子的坦诚。

他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事情。

他觉得那是妻子的良心问题,他的宽宏大量就是在拯救妻子。

他在婚姻中的不作为,他无视妻子情感的存在,他的漠然,最终让安娜彻底失望了。

他不懂爱,只是冠冕堂皇。

安娜感觉他是与自身的婚姻不相关的人,是外人。

面对他的虚伪,安娜愤怒了,她想撕破这一切,她讨厌虚伪,厌恶谎言。

当弗伦斯基的爱情帮他烧,她甘愿冒犯法律和传统习惯。

她对旧婚姻的背叛、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整个俄国贵族社会的背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