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通常经口鼻传播,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每200例病例中会有一例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2000年,世卫组织确认中国已消灭脊髓灰质炎。2011年,中国新疆发现疫情,病毒来源为巴基斯坦。

脊髓灰质炎 - 概述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英语:Poliomyelitis、Polio)又译急性灰白髓炎、小儿麻痹(infantile paralysis,取自日语),俗称小儿麻痹症。

该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毒通常经口鼻传播,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每200例感染病例中会有一例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通常是两腿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病症通常为五岁以下儿童被感染,现已有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

脊髓灰质炎 - 学术研究

病理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包括扁桃体、回肠集合淋巴结、颈部深层淋巴及肠系膜淋巴结,并在其中繁殖,如此时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局部感染得到控制,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流到达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在其中进一步增殖,然后再度进入血循环,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如数日内血循环中的特异性抗体足以将病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此停止,此阶段在临床上相当于本病的前驱期;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

病变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而以脊髓损害为主,脑干次之,除脊髓前角最显著外,尚可波及脊髓整个灰质,后角和背根神经节。病变以颈段和腰段受损较剧,尤其是腰段受损导致下肢瘫痪。病变可累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脑干,网状结构、前庭核、小脑蚓突和小脑核也可受损,大脑皮层运动区病变轻微。交感神经节和周围神经节偶有病变。

病理变化包括神经细胞损害和炎症反应两方面。神经细胞损害表现为胞质的尼氏小体和染色质的溶解,直至细胞完全坏死消失。炎症反应包括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伴有

中性粒细胞,导致功能暂时丧失。恢复期,炎症消退,大量神经细胞坏死区形成空洞和胶质纤维增生。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萎缩,在正常肌纤维中呈岛形分布。

流行病学

1、地区分布:脊髓灰质炎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但流行特征由于气候、地理、经济、居住条件、交通及疫苗接种等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散发多见;在寒冷地带,极少有本病报告;在温带地区发病及流行多,在交通不便地区,与外界交往少,发病也相对减少,但由于人群免疫水平低下,很易出现暴发流行。

在城乡分布上,据我国资料分析,疫苗问世之前,城市发病率远高于农村,大规模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以后,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

2、季节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发病较多。但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使用较好的地区,已无明显的季节差异。

3、年龄和性别分布: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儿童,约占95%以上。在免疫水干低的地区,0岁及1岁组占的比例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迅速减低,但在发达国家及计划免疫普及的地区,发病年龄后移,以大年龄组居多。在患者性别方面,男女之比约为1.5:1,这可能是由于男性活动较多,易受感染之故。

4、病毒型别分布:以I型病毒感染为主,约占80%以上,Ⅰ、Ⅱ型约各占10%。但在服苗率高的地区,Ⅰ型病毒引起的患者减少,Ⅱ、Ⅲ型相对增多,或三型病毒分布的比例较均等。

脊髓灰质炎 - 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

人体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后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回肠淋巴组织增殖。少量病毒进入血流被带到其他部位的网状内皮系统,并在那里广泛繁殖。继病毒血症发生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时病毒也可通过周围神经纤维末梢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潜伏期病毒存在于咽部和粪便中。发病后咽部持续带病毒达1~2周,大便中持续排毒达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症持续数日,到发病时消失,此时特异性抗体开始出现。

病毒能引起显著病理改变的唯一部位是脊髓和大脑,主要累及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髓。大脑的其他部位,包括小脑和皮质运动区都受到较小程度的侵犯。病毒对神经元的损害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最终引起噬神经细胞作用。瘫痪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决定于被侵犯神经元的分布。造成严重神经损害的促发因素包括年龄的增加,近期扁桃腺摘除术,接种(白-百-破疫苗最常见),妊娠和正值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期的身体过度虚弱。

脊髓灰质炎 - 初期症状

该病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顿挫型(轻型)

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

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

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

③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无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

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

瘫痪型

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脊髓灰质炎 - 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

该病临床症状轻重不等,以轻者较多;多数可毫无症状。按瘫痪病人的病情发展过程,临床分期如下:

前驱期

起病缓急不一,大多有低热或中等热度,乏力不适,伴有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或有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尚无明显异常。上述症状持续数小时至3~4天,患者体温迅速下降而痊愈(称顿挫型),一部分患者进入瘫痪前期。

瘫痪前期

可在发病时即出现本期症状,或紧接前驱期后出现,或二期之间有短暂间歇(约1~6天),体温再次上升(称双峰热见于10%~30%患者以小儿为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颈、背、四肢肌痛,感觉过敏。病儿拒抚抱,动之即哭,坐起时因颈背强直不能前俯,不能屈曲,以上肢向后支撑,呈特殊三角架体态。亦不能以下颏抵膝(吻膝征)。患儿面颊潮红,多汗,显示交感神经机能障碍,大多精神兴奋,易哭闹或焦虑不安,偶尔由兴奋转入萎靡、嗜睡。可因颈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