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关照与空间化叙事
新感觉派作家笔下欧洲想象的都市图景
新感觉派作家笔下欧洲想象的都市图景作者:陈恩雨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1期内容摘要:新感觉派上接叶灵凤20年代末的都市小说、性爱小说风,下连30年代张爱玲表现沪、港两地的市民传奇,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其中,以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人,用艳异犀利的笔触、流荡跳跃的视点,拼贴都市的洋场百态,令人炫目,浮华尽显。
他们的小说,展现了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性都市特征,呈现出十里洋场的异域想象。
本文旨在从摩登文化、休闲生活和城市空间三个方面分析新感觉派作家笔下欧洲想象的都市图景。
关键词:欧洲想象 ;摩登文化 ;休闲生活 ;城市空间一、摩登洋场的文化诱惑在碎片化的上海环境下,殖民文化并没有给知识分子带来高压性的破坏感,取而代之地是让他们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文化入侵并对都市的现代性产生迷恋感。
“虽然刘呐鸥批评都市文化是堕落的资本主义产物,但他同时却又深深地迷恋着它。
”身处被半殖民地的充满异国想象的氛围之中,刘呐鸥潜移默化地能够熟练地进行城市气息的模仿,并将都市景观和异国化情调作为自己经常描写的对象。
在这样的语境之中,欧洲想象是极其充满诱惑性的。
他的作品《游戏》中描写上海的夜总会场面:“空气里弥漫着酒精,汗汁和油脂的混合物,使人们都沉醉在高度的兴奋中。
有露着牙哈哈大笑的半老汉,有用手臂作着娇态唧唧地细谈着的姑娘。
”在夜总会的场合里,人们透露出来的兴奋与欢愉,满怀着欣赏的情感,被资本主义的摩登文化深深诱惑着。
穆时英是一个标准的洋场摩登文人,用《黑牡丹》主人公的话来说,“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汽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
”娱乐摩登的洋场生活是当时上海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整个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可以说,没有当时人们那样的生活方式,上海的整个面貌就不会如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缺少了重要的一环。
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是游离于文化入侵的都市想象之外的角色,他们每个人都是作为摩登洋场的参与者而出现的。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生活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生活新感觉派小说是二十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他们注重取材于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将自身复杂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经历投射到小说的人物中,塑造出一个个孤独寂寞的形象,反映出在都市物质文明下,都市人的享乐主义和孤寂失落的心理状态。
一、光怪陆离的生活环境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描绘场景为十里洋场的上海——中国新兴的大都市,新感觉派作家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奇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对都市繁复驳杂的景观色彩进行渲染,对喧嚷匆促的都市生活节奏进行呈现。
正如当时的评论所说:“有意识地描写都市现代性的作家,在中国似乎最初是《都市风景线》的作者呐鸥”。
刘呐鸥的小说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生活在其中的男女的落寞。
《游戏》中对夜总会的描写,“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燈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
”文章节奏的跳跃与快速,形象的纷乱与色彩的炫目,音响的嘈杂等,真实地反映了作品中人物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同时也给人们一种晕眩的感觉。
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对上海生活环境的描写:“上了白漆的街树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腿。
沿着那条静悄的大路,从住宅区的窗里,都会的眼珠子似的,透过了纱窗,偷溜了出来淡红的,紫的,绿的,处女的灯光。
”这段话在文中不断重复,这些景观都带着欲望的印记,描写出生活在上海的都市男女五光十色的生活。
结尾说,“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二、畸形病态的恋爱态度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作者以他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其中心主题则是暴露资产阶级男女的堕落和荒淫、寂寞与空虚。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文化研究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文化研究作者:王丹来源:《大观》2020年第03期摘要:“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开始了都市与文学的结合,但是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覺派的小说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都市叙事。
而经受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
文章从消费文化和社会交往(男女关系)方面来研究新感觉派小说里表现的都市文化。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文学;都市文化一、文学、都市与都市文化在现代,中国文学与城市的碰撞是在“五四”时期,而当时所谓的城市文学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对象。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而都市更是由于城市的规模、人口、经济的不断扩大与发展才形成的。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是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最先发生较大改变的地区之一。
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是上海挤进大都市行列的直接推动力,而在生产方式变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一种文化系统,也就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
在大部分反映近现代上海的文学作品中,上海是一个光怪陆离的都市,一方面存在着摩天大楼,另一面却又有很多鸦片馆和娱乐场所,有颓废气息的存在。
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争的影响有所改变,但是仍然有一种优雅的慵懒、神秘感,浪漫而又奢华。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们是最先感觉到这样一种都市文化氛围的,他们善于利用各种小说创作的技巧来表现出他们直观感受到的都市景象,通过对病态生活进行描写以及心理的刻画,对人物进行精神分析,小说中人物当时的心理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表现出来,造就了一种文化行为。
二、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文化表现新感觉派小说家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去,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
由此新感觉派小说家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代表,同时他们也在创造着都市文化,在他们笔下呈现出的是不一样的上海,刻画出当时在上海生活着的人们的内心,从而表现出当时上海的另一番文化景象。
论“新感觉派”都市小说的“场景叙事”
论“新感觉派”都市小说的“场景叙事”作者:孙云霏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场景叙事”在“新感觉派”都市小说中表现为场景凝聚、触发、牵引事件进程及人物关系变化,即作品中场景生成性的凸显,具体表现为场景及其变换要求都市人遵守交往规约并进行角色表演,以及通过场景的纵深挖掘进行欲望展示,并具有临时—当场性、狭小—有限性、日常—重复性三个特征。
“场景叙事”不仅是文学书写样式和都市想象描摹,同时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人真实的生存方式与精神状态,表征出当时都市人通过场景进行主体认同以及都市生活超越性的缺失。
关键词: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场景叙事“场景叙事”是“新感觉派”都市小说中大量使用的叙事方式,即将人物、情节等置于某一或某几个场景中进行叙述展示,而场景不单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背景,同时具有凝聚、触发、牵引事件进程及人物关系变化的作用。
“场景叙事”体现于作品中,即人物及事件进程的主动推动性降低减弱,而场景生成性凸现出来。
场景与现代都市密切相关:一方面,只有都市才能具备形态、功能各异的多样化空间,人在空间中交往、行动即不断生成场景与变换场景的过程;另一方面,各空间作为公共或私人领域则要求不同的行为规范与交往规约,人受制于场景并在其中进行各自的角色表演。
“场景叙事”不仅是作者想象、表征现实的书写方式,也体现着都市生活中人的真实境遇和生存状态。
一、“场景叙事”的类型(一)“蒙太奇”与角色表演都市为都市人提供着多样化的空间:旅馆、酒吧、舞厅、菜馆、花店、街道、公园、赛马场、办公室等,也包括由都市扩展而来的野外或度假地。
都市人行走于各个空间并在其中发生事件、产生关系,即生成场景与变换场景。
都市丰富着人的活动空间的多样性,在文本中则体现为快速变换的“蒙太奇”式切换与拼接。
同时,各空间也要求人与人在交往中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完成特定的动作程式。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多以两性关系为叙事线索、情节推动及表达内容,由此两性交往发生的各异质空间构成了不同场景及场景变换,而不同场景也要求两性快速投入与进行角色表演。
都市空间中的欲望、消费及美学——新感觉派、左翼文学中的上海都市叙事比较
收稿日期:2018-08-2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京派文学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BZW110)的阶段性成果。
① 赵园:《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以下版本同。
都市空间中的欲望、消费及美学*———新感觉派、左翼文学中的上海都市叙事比较文学武摘 要: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和文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城市在文学描写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新感觉派文学和左翼文学几乎同时把目光转向上海,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学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座城市。
它们在都市描写的广度和深度、作家的情感模式、都市中的人物形象特征以及都市美学的表达等角度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别,共同演绎了中国这座城市的荣辱浮沉,为中国现代都市美学谱写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与城市;都市美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3-0173-09作者简介:文学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240)随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把目光从乡村转向都市,中国新文学对城市的描写在20世纪30年代也逐渐趋于成熟。
赵园说:“新文学在三十年代有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小说’,即使当时未标举名目,缺乏理论研究,此后也迟迟未得到文学史的总结。
属于新文学的城市文学,包括了某些有定评的著名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另有一些也应置于这一流程中作这一种眼光的估量。
上述城市文学,是现代史上城市的发展、异质文化的植入、人们城市感觉及感觉方式的丰富、城市美感的发现、城市表现艺术的引进、积累的自然结果。
”①她主要列举了左翼文学和新感觉派。
确实,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学几乎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城市,尤其把叙述重点放在上海,共同演绎了中国城市的荣辱浮沉,为中国现代都市美学谱写了新的篇章。
一中国新文学作品在对现代都市的描写方面,新感觉派的表达无疑是最前卫、最丰满也最复杂的,历来的研究者都对新感觉派这方面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新感觉派小说
• 2、穆时英(1912~1940) ,浙江慈溪人, “新感觉派圣手”。 • 第一个短篇集《南北极》(1932年)多写 城乡下层嫉恶如仇、粗豪嗜斗的流氓无产 者。第二个小说集《公墓》(1933年), 多写灯红酒绿的舞厅、夜总会、大旅馆等 都市消费场所。 • 《上海的狐步舞》: 描摹上海这个半殖民 地都市的世态: 黑社会暗杀、后母与儿子 乱伦、富豪嫖娼、婆婆为儿媳妇拉皮 条……展示了都市的没落疯狂。 • “跑马厅屋顶上,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 亮撒开了四蹄。在那片大草地四周泛滥着 光的海浪,罪恶的海浪,慕尔堂浸在黑暗 里,跪着,在替这些下地狱的男女祈祷, 大世界的塔尖拒绝了忏悔,骄傲地瞧着这 位迂牧师,放射着一圈圈地灯光”
• 刘呐鸥(1900—1939),原名刘灿波,台 湾省台南人。《都市风景线》是中国第一 本较多地采用现代派手法创作的小说集。 •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男女主人公从 • 赛马场到吃茶店,再到大街,最后到舞场, 由艳遇到分手,前后三个小时,场景在不 断变换,“故事”还没来得及展开,读者 几乎跟“呆得出神”的男主人公一样还未 明白过来,小说便在女主人公“我还未曾 跟一个gentleman一块儿过过三个钟头以 上”的嘲弄中结束了。 • 《风景》:一对偶遇的男女主人在火车上 相互对视和玩味中产生了性的冲动,那位 本打算去县城陪丈夫度周末的摩登女士竟 然主动邀请陌生的男主人公中途下车,二 人在“直线的邀请”和“直线的从命”中 一拍即合,在美妙的乡间风景中放纵野合。
二、现代派群体的都市文化身份
• 1905年出生于台湾没落地 主家庭的刘呐鸥,1920至 1925年求学于日本,1926 年带着他的创业梦来到上 海,并结识了他的现代派 同人施蛰存、戴望舒、杜 衡、穆时英、叶灵凤、徐 霞村等人。刘呐鸥把上海 作为他事业的“将来的 地”,他在上海搞创作、 办书店、出杂志、拍电影、 做房产,以多元的身份活 跃于“十里洋场”,直到 1940年9月遇刺身亡。
从语言策略看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像化特征
从语言策略看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像化特征作者:王刘凌波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02期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电影的风行,中国第一支成熟的现代小说流派一新感觉派也进入了全盛时期。
新感觉派作家大多都直接参与了电影的制作、评价与研究,这使他们的创作中呈现出一种将电影元素横向移植到小说中的影像化追求。
他们的尝试体现在特定语言表达策略的选用上,新感觉派小说往往并置信息量极大的名词性短语来模仿影片的放映感,使用特定的标,点符号和取消引导语的方式营造出音响感,选用动词和运用拟人化的方式描写物体增强小说的画面感。
文本从语言策略的分析出发,探讨了新感觉派小说的与电影艺术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影像化叙事;语言策略一、引言根据《上海研究资料续集》有关上海电影院的发展记载:“一九二八年一三二年间,电影院的生长,有非常可惊的速度。
”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支成熟的现代派一新感觉派的全盛时期。
新感觉派小说家大都是标准的影迷,在文学创作之余,他們积极参与电影评论、编辑及研究工作,刘呐鸥于1933年创办《现代电影》,标志着新感觉派社团的一些成员由文学转向电影;三十年代著名的“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中,刘呐鸥、穆时英等人又先后撰文指责“左翼电影”过于强调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将电影作为宣传工具,而认为要以“美的关照态度”去处理材料,“怎样地描写着”往往比描写什么更重要②,也体现出新感觉派小说家更关注使电影成为电影的因素,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去看待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正是这样的从影经历和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使得新感觉派小说家们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借鉴成为可能。
在小说创作中,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影像化”的叙事特征,即有意识地把“电影叙述方式引向小说”,在小说中营造出一种类似电影的感觉。
对于新感觉派小说影像化的尝试,前人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李今指出新感觉派小说中聚焦于女性的男性视角与迥异于传统小说的空间化叙事借鉴了当时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手法。
从“新感觉”到心理分析——重审“新感觉派”的都市性爱叙事
从“新感觉”到心理分析——重审“新感觉派”的都市性爱叙事【内容提要】中国30年代的所谓“新感觉派”小说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借鉴或移植。
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实际上是现代中国文学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他们各自展开的都市性爱叙事在其本质上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中国的所谓“都市”一直是传统农耕文化与西方都市文化相互杂交的一种混合体,30至40年代的上海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中。
被人们共称为“新感觉派”小说家的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的笔下所展示的就是这种混合状态下的所谓“现代都市人”的种种生存境遇。
但是,具体比较而言,不只是他们的创作与日本的“新感觉”小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就是他们彼此之间在精神取向和叙述特征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各自的差异应该区别开来以作更为具体的分析。
通观近现代日本文学史可以发现,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池谷信三郎等人为代表,包括川端康成在内的所谓“新感觉派”其实并不能算作是一个典型的文学流派。
严格说来,这类作家之所以会被相对归结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普遍显示出了区别于此前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等等创作的“新”的特征,这种“新”主要就表现在其突出的“现代主义”精神取向及其手法的运用上。
如果说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在其根本点上还多显示为“对于人的价值意义的充分肯定”的话,那么“现代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于人自身存在的依据及其价值意义开始表现出普遍的怀疑”。
在“现代主义”看来,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非但没有把自身引向真正的“解放”之途,反而因为理性的日益技术化而使人逐步异化成为了其对象物的奴隶,伴随着物质世界的膨胀和繁华,人的精神却在不断地走向萎缩和破碎。
所谓“回到感觉”,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摆脱外在物质世界对于人的束缚和压制。
日本作家中较早接触西方现代主义并付诸实践的应当是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等人,针对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客观化叙事”及浪漫主义的“绝对的主观抒情”,永井开始倡导无善无恶的“感觉主义”,他说:“我只想作为爱‘形‘的美术家而活着。
试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权威资料]
试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权威资料] 试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摘要:在2世纪3年代时产生了一种很有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
这个流派里面有一些非常出名的代表作家――施蛰存、穆时英、刘呐欧等。
新感觉派的作家们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和冲击,由于每位作家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以及意识也不同,在价值观念和审美以及文体上都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而正是这些差异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当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拼搏,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现代性,这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留下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现代主义;情绪体验;价值取向我国在2世纪时期接触到了非常多了西方文学理论和创作流派以及小说、戏剧,而这时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深入到我国文学发展中。
这时传播到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我国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产生的我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产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1、以感觉主义、印象主义与意识流展示都市人的存在状态我国专家认为西方的文学意识流小说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性质,主要表现在,故事情节不是很明显,环境描写也不多,主要是表现小说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尤其是一些下意识的思想活动,并且还是深入去研究一些潜在的思想、反理性的变态思想以及一些想入非非的性心理。
意识流小说表达方式最明显的技巧是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而这种技巧也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的真实过程,在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充分展现了意识流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新感觉派的作家几乎都是生活在像大上海一样的大城市的,他们是思想也受到了西方腐朽、堕落、奢靡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畸形的繁荣景象,也导致了上流人士的思想堕落和作风腐败,因而他们也这些生活方式中放映出了当时独特的都市生活景象,从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的角度,表现了当时都市生活的空虚没落和病态。
穆时英的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自由联想和大段的内心独白,让人们在读他的文章时,能感受到当时的是情景。
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性
作 为现 代 主义 思 潮 的独 特 形 态 . 新 感 觉 主 义 以 其 新奇 、 大胆 、 开 放 的特 点 傲 立 文 坛 。 以刘 呐 鸥 、 施蛰存 、 穆 时 英 为 主要 作 家 的新 感 觉 派 . 用 独 特 的 笔 调 勾 画 大
、
活 场 景 聚集 西 方 文 明的 上 海 凭 借 得 天 独 厚 的 条 件 迅 速 地 成 熟 为新 兴 天 堂 . 成为酝酿纸 醉金迷 、 堕 落 荒 淫 的 温 床 作 者笔 下 的人 物 无 不 与 这 个 落 寞 的 城 市 有 着
紧 密 的关 联 上海 作 为 一个 繁华 大 都 市 . 在新 感觉 派作 家 笔 下 往 往 抽 象 成 霓 虹一 撇 . 具化成男女 E l 中 的 烟 蒂 在 穆 时 英 笔下 . 大 上 海 夜 总 会 的 繁 奢 常从 一个 微 小 的 人 物
113在施蛰存笔下的富丽上海亦不逊色那里有富丽的现代建筑物这第一流的娱乐场这光与影的构图的画廊??鸥一切都显现富丽的气象每一辆车刷过一道崭新的喷漆的光每一扇玻璃橱上闪耀着各方面投射来的晶莹的光??春阳在作者笔下在主人公的眼中金碧辉煌的建筑里面是人欲横流的生活光彩艳丽的衣饰里面是疲惫烦恼的内心
安徽文 学
关键 词 : 新 感 觉 派 现 代 都 市 女 性
民地 半殖 民地 都 市 的畸 形 繁 华 与 紧 张 跃 动 的 气 氛 . 加 深了读者的印象” [ i p : z 夜 总会 内 部 情 景 在 穆 时英 《 夜 总 会 里 的五 个 人 》 中更 有形 象 的概 括 : “ 白 的 台布 , 白的 台布 , 白 的 台布 , 白的台布, 白的
者笔下 . 在主人公的眼中 . “ 金碧 辉煌 的建 筑 里 面是 人
电影观照下新感觉派小说时空形态论文
电影观照下新感觉派小说的时空形态摘要:回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全盛期也正是电影在上海市民的娱乐生活中占了最高的位置时期。
电影独特的时空构造无疑给新感觉派的创作提供了启示,他们转变了自己的时空观念,创造了现代小说新的时空形态。
本文引用弗兰克“小说空间形式”理论,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电影新感觉派时空形态一、作家的电影化想象美国学者爱德华·茂莱曾断言:“1922年以后的小说史,即《尤里西斯》问世后的小说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影化的想象在小说家头脑里发展的历史,是小说家常常怀着既恨又爱的心情努力掌握20世纪的‘最生动的艺术’的历史”。
[1]这话在新感觉派作家身上得到了印证。
当穆时英听说叶灵凤有《尤利西斯》这本书时,就频频写信向他借阅,“你那本朱士的《优力栖斯》(即《尤利西斯》)来我们处时带给我一读。
”[2]叶灵凤也提到,“乔伊斯《尤利西斯》对穆时英的影响,最重要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写作风格给人的启发:你可以不用照过去作家那么规规矩矩的写,你想随时跳出这个框框,你是有这自由的。
”[3]这里的“框框”,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遵循时空规则的叙述模式。
除此,我们还可以从新感觉派的研究论文中看到电影的影子。
刘呐鸥在《现代电影》上发表了《电影节奏简论》、《关于作者的态度》等电影评论。
穆时英曾写过一篇系列随感式文章《电影的散步》,从1935年7月11日至28日在上海《晨报》上连载了8次之多。
[4]以上这些对电影的深度解读反映了电影的技巧已深深印在他们的创作理念中。
可以说,新感觉派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电影实践使他们在探索和实验文本时空建构时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空间的重新建构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认为“小说空间形式”是“与造型艺术里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补充物。
二者都试图克服包含其结构中的时间因素。
”[5]而新感觉派作为现代小说流派之一,经常将他们的对象当作整体表现,而对象的统一性不是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而是存在于空间关系中,这种统一的空间关系导致了空间形式的发生。
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
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作者:丁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0期摘要: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它不但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描写上海的病态生活,而且在叙事方式方面也有其特色。
本文试图从其对感觉的注重,奇特的结构,心理分析法的运用和叙事方式的突破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其艺术成就,以此探讨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叙事艺术;审美价值作者简介:丁瑜,女(1986-),河南永城人,兰州大学2010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它不但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描写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在叙事方式方面也有其特色。
其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描述感觉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同时又是一个对外国新潮艺术非常敏感并且积极探索的文学流派。
其流派的得名也是受日本的新感觉影响而来。
20年代中后期,以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否定了日本文学传统,追求事物新的感觉方式,提出将感性和知性放在理性之上,并且要求忠实于直觉地表达他们对于事物的感觉和认识。
横光利一认为:“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剥于自然的表象,跃入物体自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
……所谓主观,是指认识物体自身的客体的活动能力。
所谓认识,就是知性和感性的综合体,而构成认识这个客体的认知能力的知性和感性是跃入物体自身的主观概念的发展。
”[1]在感知和表现生活的方式上,刘呐鸥率先将新感觉主义特征引入文学世界,通过新感觉主义的闻、视、触、味各种感觉器官,将人可以感觉到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直接渗透融合到被感知的客体的描写中去,从而赋予它们“生活感”,使来去匆匆的印象组成“感觉流”,获得异常鲜活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他们常常将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客体化、对象化,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学从整体上感知世界的复杂多样和倏忽万变。
试论新感觉派的都市观
第20卷第1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No.1 Vol.20 *收稿日期杜 娜河北河间人 万迪宏江西南昌人试论新感觉派的都市观杜 娜河北师范大学摘 要深入分析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刘呐鸥施蛰存的创作并不是像以前研究者的观点纵欲观新感觉派海派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中国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鲁迅曾说过我们有馆阁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1](P229)鸳鸯蝴蝶派的作品蕴涵着上海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时代变迁作品流露出的仍是封建腐朽气以新感觉派为代表的海派文学吹响了中国都市文学的序曲东方巴黎海派小说家们准确把握了时代变迁他们不满足于旧有的小说创作模式探索新的小说模式但他们持一种矛盾的都市观更多的是揭示都市给人带来的精神压抑和失落痛苦繁华是城市的正面是亭子间里生活的艰辛是JAZZ乐手用忧郁的灵魂演奏的人生哀曲上海的狐步舞造在地狱上的天堂扩充了生活也带来了文明的负面影响社会的现代化东方传统社会的伦理亲情丧失殆尽面对这种复杂而急剧的人生场景的转换对于海派小说的主人公的描写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在生活的重压下有由于工伤断了胳膊而被解雇穆时英却因战乱被抢了钱居无定所穆时英孩子都死了反而令其强颜欢笑的乐手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有因家庭贫困被迫做富商第七房姨太太的乡下姑娘再嫁一个车夫施蛰存也无时不感到精神的痛苦公墓里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在我们的社会里也有被生活挤出来的人或者说仇恨之类的脸来每一个人在心的深底里都蕴藏着一种寂寞感每一个人而且是精神隔绝了的生活的苦味越是尝的多那种寂寞就越加深深地钻到骨髓里他的作品是破了产的胡均益失业青年廖宗旦学无所成的莎士比亚研究者季洁偶遇于一家夜总会醉生梦死在笑声背后生活的失意挥之不去每一秒钟像一只蚂蚁似的打他心脏上面爬过去那么快的没完结的去探求深层的本质腐朽生活的否定和仇视高价的皮衣刘呐鸥都市风景线对下层劳动人民他们是这城市的血液做人民吃的东西刘呐鸥操着他的特殊手腕电影摩天楼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温儒敏等人认为施蛰存还有一点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倾向 [2]施蛰存虽生活在上海在里写都会文明对农村经济的威胁鸥为了生存无法回故乡与对海边故乡与旧日初恋女友的怀念交替 事实上恶之花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两种文化价值的冲突深刻地追摄城市化初期人们的心态日本新感觉派这也体现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一种审美特征人道主义情感和乡村倾向关照都市社会这种都市观的形成是复杂的自上海在19世纪90年代开埠以来冲撞现代性但是他们只是将殖民地变成他们国家威严的象征和自己放纵享乐的乐土无轨电车等与西方接轨的文明设施明的标志造就了繁华与腐糜同体的文化模式它的描摹的对象与展示的画面必然是定义含混1917年新文学运动后叶灵凤等人为代表的海派小说成为批判对象上海的印象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乱闯/乱走第二代海派的新感觉派也不会脱离这种模式透过繁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在淡化了情节结构后片段式的联想结构造成一种强烈效果时空交错等电影剪接方式揭示繁华背后的苦难与酸楚在西方上升到信仰的角度人是什么我是谁而中国的都市文学一直以描摹下层人的真实生活为内容中国的都市或乔伊斯在都柏林所找到的哲学体系由于中国经济整体落后封建专制统治失业投机故孤独感与忧虑感但更多的是以一种悲悯情怀表现下层人的不幸生活与无奈新感觉派作家虽有欣赏的一面并未沉醉于肉欲醉生梦死的生活叶灵凤那样在都市生活里寻求物欲刺激和性爱快感世纪末情结虽然以社会剖析学的理性观照与鲜明的阶级意识解析现代都市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关系能够真实反映社会图景与他们早期提倡并尝试作普罗文学有关上海狐步舞悲与欢贫穷与富有在里歌舞升平是劳动人民的血铺了士敏士新的饭店造起来了把他的力气把他的生命压在底下南北极作者的表现力量是足够的用一种能适应艺术的手法强烈的从阶级对比的描写上他早年生长于日本而在当时这两种创作倾向深深烙印于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新文艺便能看出刘呐鸥创作中受普罗文学影响之深现代追阿秀花阿秀善女人的品行变成暗娼而是由于发现的连续不断这是米兰小说的艺术新感觉派小说由于采用比较先进的现代主义创作方式在文学史上一度被遮蔽尤其是90年代以后都市题材小说增多现代化进程也推进了文学传统观念的转变对现代性的探索一直是先锋派作家热衷的这使得新感觉派小说得到了研究者和作家的重视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文学研究者对都市小说的研究更要深化与创新还有空白要填补在描摹都市里的下层人时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者文学革命时期爱她们力求用爱解决社会问题真美摒除恶以"以人为本"为创作原则因此他们始终注目着都市人的悲欢离合探寻着商业文明带来的冲击力对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判断的影响在选材上又大都从男女情爱的方面表现都市社会受批判这也是城市社会时尚多变瞬息而变的人物关系与都市社会快节奏的时尚性和弃旧迎新相契和现代化的激变也反映出中国人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实用理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策士五四在高扬的同时民以食为天也脍不厌细并不以饮食男女为粗鄙但大大降低了新感觉派的小说的文化价值不及同时代的京派小说那么纯洁以至于它的理性价值被感性的形式遮蔽参考文献十二个1981. [2]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商隶君] Discussion on the Municipal Viewpoint of the New-feeling PartyDU Na。
现代都市生活的立体描绘——析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开题报告
现代都市生活的立体描绘——析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新的创作取向,它在1980年代中期萌芽,并于1990年代初形成,并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新感觉小说的呈现形式独特,其特点是对个体与社会、现实与梦境、精神与物质之间的交织关系进行探究和描绘。
然而,对于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对其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下的立体描绘的研究尚待深入探讨。
因此,本文将从现代都市生活立体描绘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新感觉派的小说,以期更深入的了解其文学特色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文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从文学理论角度探究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思想及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实践意义;其次,从现代都市生活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些典型小说中对于城市化环境和当代都市人生活状态等的描绘;最后,对于新感觉小说中的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元素进行分析,探讨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学意义。
三、研究目的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立体描绘,试图探究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和文学运用。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综合分析,深入剖析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学特色和现实意义,以期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变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取文献调查、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首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思想及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实践意义;其次,选取一些典型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从现代都市生活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对于城市化环境和当代都市人生活状态等的描绘;最后,结合新感觉派小说的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元素对其文学意义进行分析。
五、预期成果本文预期可以全面了解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学特色和现实意义,系统分析其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立体描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或许可以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变迁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空间化”存在与“感觉化”言说——试论新感觉派小说的存在主义取向
J a n .2 0 1 3
“空 二 工 =l 间 口 J 化 ’ ’ 存 在 与 “ 感 觉 化 , , _ = = - 说
试 论 新 感 觉 派 小说 的存 在 主 义取 向
杨 经 建
( 湖南师范 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 沙 4 1 0 0 8 1 )
Ab s t r a c t : Th e Ne os e ns ua l i s t wr i t e r s t r e a t t h e e a r l y 2 0t h c e n t ur y mo de r n me t r o p ol i s” Sh a ng ha i ”a s t h e mo d e r n s ur v i v a l c i r c ums t a nc e s a n d t he s ymbo l o f t h e e x i s t e nc e o f l i f e t o wr i t e by us i ng s e ns a t i o n a l i s t na r r a — t i v e,a nd t he n a r r a t i v e o f I ns t a n t i s m a nd s pa t i a l i z a t i o n i S t he i mp or t a nt f or m f o r t he s e ns a t i o na l i s t n a r r a t i v e e xp r e s s i o n. I n t h e Ne os e ns ua l i s t No ve l s,c h a r a c t e r s n o l o ng e r ke e p t h e Chi ne s e r ur a l s t y l e,wo r k i ng be — gi n s wi t h t he s u nr i s e,e nds u p wi t h t he s u ns e t ,s uc h d i a c hr on i c l i v i ng s t yl e,but c h a ng e t o t he d i a c h r on i c de c r e a s i ng s t yl e a n d na r r o w ur ba n i z a t i o n s pa c e f or m ,t h e wr i t e r s c a pt u r e t he i r i ns t a n t f e e l i n g t o di s c ov e r t he e x i s t e nc e o f l i v e s by wr i t i ng t he f a s t — —c ha n gi ng a n d me s s l i f e or d e r . Thi s k i nd o f c r e a t i on or i e nt a t i o n l i nks wi t h t he e xi s t e n t i a l e x i s t e n c e phi l o s o ph y— — “ NOW ,H e r e a nd I ”,e x i s t e nt i a l i s m f oc us o n t h e e x i s — t e n t i a l a nxi e t y a n d s ur v i v a l a bs u r d i t y,whi c h i s t he c o m mon f e e l i ng o f mod e r n pe o pl e ,a nd t he t i me c on —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文体创新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文体创新【摘要】:新感觉派小说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在现代思潮的指引下自觉追求形式的创新,他们大胆地冲破了传统小说的审美规范,忠实于自己生命的体验和感觉,自觉地努力实验中国当现代中国文学的文体创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备开拓性的意义。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文体创新现代中国文学社群可以说绝大部分群体,表现出与现实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而由此在文学与政治的选择调整中寻求着自己的发展。
这是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化积淀所致,也是现代中国愈演愈烈的民族危机、社会动荡使然。
文学研究会思想启蒙的呐喊和困惑;京派对激烈的阶级对立的抗争;七月派拥抱生活的精神焦虑,都表现出他们文学群体的特征。
而新感觉派小说是最属于文学本体的群体,它的边缘位置决定了文化的依附更侧重精神和形式的追求。
西方文化中直接表现现代人情绪的文学,最先为他们所感应和吸收。
他们是现代中国社会知识者中的”精神贵族”,文学也是在象牙之塔里吟唱。
这就使得新感觉派小说群体较其他的文学群体更贴近美学意义的文学,更注重文学形式的先锋性和探索性。
新感觉派小说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流派。
所谓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
首先,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内容表现出了浓烈的现代诗化倾向。
在创作方式上,新感觉派受到了现代诗派的影响,为了渲染感觉中的印象世界,他们有意冲破小说的体裁局限,把现代诗的创作方法引入到了现代小说创作中来,营造出了一种诗意的小说文体。
施蛰存曾经这样表述:”《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1]。
论新感觉派小说空间环境描写的直观意蕴
论新感觉派小说空间环境描写的直观意蕴覃勇霞【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0)6【摘要】This paper has a careful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o-sensational novels in 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Theory by Husserl. It explores the essential relation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to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Theory by means of spatial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 of novel texts so that it puts forward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goals.%依据西方胡塞尔还原现象学理论资源,对中国新感觉派小说进行细读与阐释,透过具体小说文本的空间环境描写,探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与胡塞尔还原现象学的本质联系,从而对作家创作本旨作出一种现象学的阐释。
【总页数】3页(P89-91)【作者】覃勇霞【作者单位】贺州学院,广西贺州 542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相关文献】1.论城镇现代化视阈中鬼子小说空间环境描写的深刻内涵 [J], 覃勇霞2.笔墨简练意蕴丰富——浅谈鲁迅作品的环境描写技巧 [J], 孙月琴3.探索《局外人》中主人公的形象与作者加缪的写作意蕴r——以心理、细节和环境描写手法为例 [J], 苟爽4.探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深层意蕴r——读北岛的《波动》 [J], 康南5.探索《局外人》中主人公的形象与作者加缪的写作意蕴--以心理、细节和环境描写手法为例 [J], 苟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关照与空间化叙事
摘要: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崛起的,它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以特有的形式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学给新文学带了新鲜的感觉,在20世纪中国小说流派的发展史上占有不可予夺的重要位置。
他们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 ,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叙事视角,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都市关照;空间化叙事
中图分类号:i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02
新感觉派是是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坛上第一个独立的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特色的小说流派。
,在三十年代初进人鼎盛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杜衡,此外还有徐霞村,黑婴等。
这些作家大都比较熟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并且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的工业文明有着独特的感受。
因此他们大胆创新,借鉴了欧美现代派与日本新感觉的艺术技巧,尝试着用新的艺术手术表现现代都市,形成了“簇新的小说形式”,在当时的文坛盛极一时。
也正好是这种创新,使其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呈现出先锋的姿态,展现出独有的创作特色,丰富和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领域和技巧,对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新感觉派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对都市景观的关照。
刘呐鸥非
常地把自己唯一的短篇小说集题名为《都市风景线》,穆时英则通过他笔下的人物之口把自己的创作角色定性成都市的“巡礼者”。
这样说明他们对都市的把握上从外观和现象入手的。
这样的创作意图使他们的小说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展示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楼适夷曾深有感触地写到:“都市风景恰如变化无绝的film”(转引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4期,43页)。
的确,中国的新感觉派正是借鉴了电影的某些艺术乱扣特质,利用了电影中常用的视觉的艺术,将其感觉到的都市风景通过自己强烈的感觉,电影图片式的组接起来,假造出一种新的与现实时空都没有关系的独特的时间与空间。
在这样一种时空下的都市风景是五光十色的,捉摸不定的,亦真亦幻,仿佛是持久的却又是短暂的,僵化陈腐而又有现代化快节奏……总之,新感觉派小说从都市的特殊视角展示了现代社会的风貌,弥补了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空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都市文化的景观和精神,尽管有时它的文化判断未必很准确,但有一点是
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它最热衷表现的所谓现代都市背景确实构成了
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同时,这种新的手法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的同时又诱发你的思考恰好是这种变幻流动的都市影像,组接成一处个人生片断,构成独特的叙述方法,促成了小说文体的一次变革,使一向以时间持续性为叙事基调的小说形式转身空间化。
空间化叙事是新感觉派体现明显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空间形式”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弗兰克提出,并由诸多学者逐步完善发展的。
这个概念能够为解释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认识现代化小说
的意义提供合理的理论框架,因此也倍受关注。
同时,这一概念也是认识中国新感觉派所创造“另类”小说类型的合适的术语。
小说形式的空间化与小说叙述的连叙性是想背离的,小说的空间化形式建立的关键在于“破碎”。
“破碎”首先是情节的破碎,生活的片断便是情节的破碎的最终形式。
这种形式最适合用不断变化的、运行的影像来显现。
就这一点而言,电影以它特有的表现方式为小说形式这种“革命”提供模仿的样本。
不难看出,新感觉派的创作受到了电影中表现时空转换的诸种技巧的启发。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等也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镜头的脚本,其中每一个段落又可看成一个镜头或系列画面。
小说中密布的小段落也直接体现出了小说文本的片断性和零碎性。
而事实上,作者正是以这种不断打碎的时间流程来取代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
比如经常被论者引用的《上海的狐步舞》中对舞会场面的表现: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一只saxphone正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
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
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子的笑脸。
伸着的胳膊,翡翠的坠子拖到肩上。
整齐的圆桌子队伍,椅子却是零乱的。
在这一段中,除第一句是完整的描写性句子外,其它大都是由定语和主语,形容词和词组成,是谓语和宾语的省略句。
这种不连续的句法本身就造成了描写的中断,进而产生类似摄影镜头的不叠印显现,变幻无穷的万花筒式的空间效果,这样,空间化了的小说形式不再由故事或人物的发
展变化的内容组成,而是由无数个画面的碎片构成。
恰如穆时英在《白金女体塑像.自序》中所说:“人自身变化的欢乐、悲哀、幻想、希望……全万花筒似的雾散起来,播摇起来……”。
空间化小说情节“破碎”的另一特征是以场景的呈现代替叙述。
这类小说往往只是由几个大的场景构成,而其中放弃了场景之景的连贯性叙述模式。
读者可在场景与场景的变换跳跃中猜测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但这种发展和变化是游离在叙述之外的。
作者通过对典型的,可以作为标识性场景的选择和展现,就象电影镜头切换一样,将往事化为背景,进入彼时彼地,以获得场景的现时感。
这样的表现手术不是简单的等于一般小说的倒叙,因为它不是用大段的篇幅首尾连贯的回叙来交待往事,而是不断的转出转入,造成场景和场面的间隔效果和非连续性。
比如穆时英的《街景》,整篇小说就是由一系列的街景的场面构成。
一类是眼前的现在的街景;一类是眼前街中老乞丐头脑记忆中的属于过去的街景。
作者把这两种街景交叉在一起进而造成情节的不断中止,片断性地反复强化了一个乡下人发财梦的破灭、有家不能归的悲剧。
这种由多种场景交叉切割、活力叙述的过程,有意使情节破碎的小说形式的形成,无疑是受了电影化的想象的启发和影响到,进而带给小说叙述方式的变化。
这也是新感觉派创作的突出现象之一。
在这里,构成空间化小说情节的生活片断分主次、先后、因果的关系并列地放置在一起,事件的安排不受传统的发展原则的支配,文体的整体感就领先各个片断间的前后照应或各种意象的暗示、象
征而获得。
这种结构模式在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最为典型。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共分为四个部分,实际上展现了七个场景。
在第一部分里作者并置了五个场景,这五个场景间毫无联系,但为了将它们组成一体,作者在这一部分以醒目的标题:“五个从生活里跌下来的人”标示出这五个人不同命运的生活片断和共同性质。
接着作者描写了“五个人”会聚在夜总会里通宵达旦、狂饮狂欢,最终以胡均益自杀的场景和其余四人为胡均益送殡的场景结束。
在小说结尾之处,作者用了一个“爆了的气球”的意象,以多种方式重复多次,而成为一种象征,使整个小说的片断、情节、人物等获得了展现主题的聚集点:杯盘狼藉的舞会就“像一只爆了的气球”。
这“气球”仿佛也就代表了“五个人”所处的都市世界。
通过这些作者为都市生活创造了统一的印象和一幅末世的景观。
可见,这类通过一系列的场景和意象来建立空间结构的小说,其中一些带有特征性的社会场景画面或个人形象就成为其经常性的主题。
刘呐鸥、穆时英的作品正是以“都市风景线”为主题的。
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可以说是每一个短篇都是社会长卷画的一个片断,共同构成了这条“都市风景线”。
在这里,叙述者的观点、情绪已不再是构建文本的来源,反而被打碎代之以不同时空的生活片断的空间编织。
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都市风景线的关照并以空间化形式来构建
小说,这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无疑是一种创新。
新感觉派由于自身独特的,才使自己的创作有别于西现代派的怪诞、[放射性元素民
虚无在当时文坛呈现出一种先锋的姿态,形成属于自己的、有独立意义的中国现代派文学。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从整体上看,新感觉派小说缺乏语言艺术特有的内涵和理性的力量,给人以深刻不够的印象。
这使得他们的创作难以满足知识分子对人类精神行为的深度探求;他们对情节、人物的不看重也不能满足一般读者层娱乐、消遣的要求。
因而,它只能是以新的形式引起不持久的惊诧和轰动效应。
但这也体现出文学内在规律的发展变化特色。
现在再来探求它,也会挖掘自身审美特色以及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这无疑是更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j].中国社会科
学,1985,(4).
[3]黄献文.新感觉派研究述评[j].海南师院学报,1998,(4).
[4]黄献文.论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传统情结[j].福建论
坛,1999,(5).
[5]靳明全.论中日新感觉派的艺术追求[j].贵州社会科
学,1999,(5).
[6]李建东.解读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艺术[j].华侨大学学
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