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传统、创作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它的传统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大量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
所以中国民族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
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便捷学习,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
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的。
否定传统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就无生命力。
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
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
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
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
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入和出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对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指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
创作
学习绘画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作品的创作。
艺术家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表现成“手中之竹”,必须依赖于创作,它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
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
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以“造化为师”。
创作过程就是表现心意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最终创作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对象的形神。
艺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运用艺术的构思、构图、夸张、取舍、笔墨等方法,塑造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的加工处理来完成的。
其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物象的感受。
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的形象,给观者一个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而艺术家的一切思想、感情、技法、审美思想,要通过绘画的创作才能完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个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创作最终实现的。
创作的几个过程
郑板桥在画竹时提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无成竹”,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
1、“眼中之竹”
对生活的体验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前提,任何认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并非是艺术。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眼中之竹”就是“自然之竹”,是艺术家对物象的印象。
自然生活的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技法,所以石涛提出要“搜尽奇峰打草稿”。
2、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艺术家把纷繁的自然物象进行筛选过滤,最终选择一些对自己的艺术有价值的部分去表现。
利用这些现实生活的素材,通过作者的补充加工、融会贯通、丰富完善,使艺术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实用性。
这是一个去伪存真,概括提炼的过程,最终成为我的艺术形象——“胸中之竹”、为我所用之竹。
“胸中之竹”是作品构思的过程。
现实的素材经过艺术的概括、加工、提炼,使得艺术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呼之欲出。
有时虽然不能马上完成创作的构思,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因为某一特殊的瞬间,这个鲜活的形象会一下爆发出来,因而出现了艺术的灵感。
爆发构思的过程中,既要有典型生活的形象,又要考虑到绘画的形式,因为艺术形式往往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构思是艰苦的,古人云“惨淡经营”。
3、手中之竹
“手中之竹”应理解为绘画的表现、创作的过程。
是由脑中形象转化为手中形象,这是一个向技法的转移过程,它体现出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在创作中选择正确地形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中国画讲求“笔墨”,“笔墨”
就是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
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笔法的疏密、聚散,都是表现“竹”的方法。
作品的表现过程总共包括了:构图、透视、笔墨、形象、色彩等等的处理方法。
4、胸无成竹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可成局,其神理具足也。
”由“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生活中的竹千变万化,“搜尽奇峰打草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积累的过程,“触目横斜千万枝,赏心只有两三枝。
”这是求简;“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这才是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此时扬弃了传统、师从及自己过去的成法、别人的影响,一变为无为之境,是高度完美的个性的形成阶段。
“胸无成竹”是指形成具有风格特征的形象,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它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特征,是“画中有我”。
艺术家的个性是在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中慢慢形成的,它体现了个人的生活阅历、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等各方面。
一个艺术家整体修养最终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于是作品也就具有了个性。
我们学习传统、继承前人的技法与民族审美习惯,是承接民族文化的血脉。
而深入生活、表现生活,是为了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能够真正地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生命力。
但艺术必须要打破常规,革新创造,表现出自己的风格,这些都是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达到“胸无全竹”。
体现出艺术家打破常规、自由创作、锐意出新、自我表现的思想与个性,而艺术作品的个性和自我,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
艺术创作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感受是“行万里路”,它体现出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对自然的感悟、天资。
“读万卷书”是指丰富自己
的修养,加强自己的思想品格和功力笔墨技巧及诗、书、画、印的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民族性、个性的艺术作品。
创新
古人云“借古以开今”。
学习古代遗产是为了开拓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历代著名的大画家博学之后而能独抒已见,创造出自己的新面目,开一代风气,都离不开创新。
石涛云:“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我们通过学习继承古代的传统,从而发现前人及其发展的规律,创造出新的风格和面目,这是更好地继承。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以师古为上,只知道临摹,不会创造,以至于“泥古不化”,从而阻碍了艺术健康地发展,清代的“四王”就是这样的典型。
石涛之“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创作的真理。
创新的途径:
1、师古人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画传统发展的脉络,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要使传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美的要求,符合自我的需要,以达到古为我用的目的。
2、师古人心
学习古人,并非成为古人第二,而是要学习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创作的经验,最终学会独立认识自然表现自然。
3、师造化
唐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都一致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
范中立也曾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
”反映时代精神,反映自然万物的根本,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艺术的生命源泉。
一味临摹将走向教条,只有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艺术作品。
4、功夫在诗外
一个优秀的画家,他必然是一个修养全面的画家。
根深才能叶茂,水活才能泉清。
要有各方面的修养、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品、超人的才华、健康的世界观,要善于从各门姊妹艺术汲取营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家。
5、法无定法
绘画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理念,必将影响到艺术的发展。
敢于大胆地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大画家的重要修养,要从古代的诗词、文章、书法、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中学习借鉴,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敢于打破过去的一切成法。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要有大无畏的革新精神。
关于传统、创作、创新的问题探讨,对于任何一个画家、理论家都应该是一个永久的命题。
只有继承才能借古开今,也只有创新艺术才有生命力,而这一切又都是画家通过创作完成蜕变成蝶的。
作者:唐建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