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只有不断地继承与创新,才能发展具有无穷魅力的中国画。
中国画虽历经千年,却日久弥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占一席之地。它荟萃了无数人的经验而成功发展的。它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东晋顾恺之以“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唐代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见解,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详细地阐明了他的“六法论”,这与顾恺之的画理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又有所发展的。唐代文人画家王维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后世山水画创作,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的董其昌在深入研究前人绘画的基础上,以佛教的禅宗为喻,提出了“南北宗论”,虽有其片面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山水画作了一个分门别类。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指出绘画要“搜尽奇峰打草稿”,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徐悲鸿先生的“古法谁者守,重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法珂采者融融。”从古至今历代画家的大量中国画作品中,都有许多的优秀佳作,都值得我们以去发扬光大。艺术越有民族性就越有独特性,越有时代性就越有永久性。我们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画。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定的艺术总是根植于一定的艺术土壤当中的,如果我们看不到中国画的继承,那么中国画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不可常青;无源之水,必会枯竭。
我们将如何继承地发展中国画呢?在新的时代,用笔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赞美新的时代,颂扬新的人物、新的事物,新的河山是现代中国绘画的共同特点。我们不但要继承传统的创作方式,而且在对象表现、意境开掘、笔墨渲染等方面都要有新的提高和认识。
对中国画的创作来说,观念上的立新也是很重要的。一是“破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把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提炼后,置于中国画中,使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二是破“自然结构为上”的造型观念,可吸取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中的分解构成的手法,造就新的笔墨形态,造就水墨
新形象。三是破“摹古为上”的创作观念。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自己正确的艺术实践活动。
不可否认,二十世纪以来,有不少的中国画家们,为了中国画这种民族艺术的精粹,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尝试。以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林风眠先生为例,他一生致力于中西艺术的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中国画赖以生存的骨线被抽去了“笔墨”的特质,同样地,墨色在他的作品中也仅仅被当成一种色彩来对待而失去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具有的特殊意义。他的画融合了西方绘画的一些特点。林风眠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的笔墨观念,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为后辈画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探索极具意义。徐悲鸿的奔马,既有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体局部的体面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马驰名中外,几乎成了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他们的积极探索,给古老的中国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使中国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得以重获新生,大放异彩。
时代的发展,使中国画这种民族艺术经历着思想方式的多元化、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技术范示的多层化造型,大变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代中国画的存在离不开本民族价值的体现,这是中国画得以生存的根本。同时无视现代观念和现代视觉形式,必将使艺术远离生活,没有时代性,从而死水一潭。清初四王的“摹古”习气不就是很好的反证吗?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四王没有创造之举或其造诣不高,而是说他们对笔墨的认识过于僵化,每作必有出处和由来,并以此为正宗,在创作思想上僵硬,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贴近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总要反映一定的生活,因而必须要回到滋养它的土壤中去,才能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以开放的艺术心态和文化视野,立足于本土,放眼看世界,做到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使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史纲要》黄宗贤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高教出版社
《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林木著广西美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