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第3篇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一、名词解释1.喀斯特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答: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
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
2.风化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中科院2015年研][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风化壳是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3.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答:(1)横向沙垄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垄链及复合新月形沙垄链三类。
(2)纵向沙垄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垄,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长数百米至数十千米,纵向上丘脊线时有起伏,横剖面大致对称,但其前端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别明显。
4.动力变质作用[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动力变质作用是指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
主要发生于断裂带,代表岩石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
5.沉积建造[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沉积建造是沉积的岩石共生组合体,它表现为在岩石共生组合体内部不论在岩层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岩石和岩相都具有特定规律;这种共生规律性,决定于物质来源、古地理环境、沉积速率及沉积作用的能力平衡条件。
6.河流劫夺[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 [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答:河流劫夺是指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
被夺河上游改道,下游因失去源头成为断头河。
而被夺河原有谷地的一部分成为劫夺河与断头河的分水岭,即所谓的"风口"。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7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1.计算: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食物链。
假设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70000kg,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kg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答:林德曼定律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
所以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传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是:70000×10%=7000(kg)即进入到兔子的能量是7000kg。
同理,兔子的能量传到后一营养级时的能量是:7000×10%=700(kg)由于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kg肉,所以,该灌丛最多能养活2只狼。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么循环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的能量流动不仅使生态系统各个部分都能获得能量,保持稳定性,而且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建立联系。
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如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而食草动物又把绿色植物中的能量转移到第二营养级上,食肉动物又把能量转移到第三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逐级流动下去。
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亡。
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过程,始终是从能量较丰富的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原则是“十分之一”法则即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10%左右,其它的能量通过散热或呼吸、排泄等形式输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物质和元素从环境到生物,又从生物到环境的这种往返不停的运动。
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各种化学元素,通过食物链不停地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反复利用,如氧、碳、氮、磷等元素。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第2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一、名词解释1.克拉克值答:克拉克值是指地壳元素丰度,是根据各种岩石的化学成分用加权平均法求得的,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g/t表示。
由美国学者克拉克提出,并由此得名。
2.岩石答: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构造,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
其中由可供开采的有用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称为矿石。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
3.矿物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4.岩浆岩答: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入活动,由此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面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5.沉积岩答: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四个阶段。
6.变质岩答:变质岩是指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的岩石。
这种过程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7.层理答: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8.基性岩答:基性岩是岩浆岩的一种,是指二氧化硅含量介于45~52%的岩石,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
9.平行不整合答:平行不整合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使其间缺失部分地层,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王建 主编) 复习资料.doc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火成岩: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岩: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总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
河流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的变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极向热传输:区域间的能量不平衡,导致由低纬区域向极低高纬区域方向的能量传输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指地球自然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物质发生淋溶、沉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来自成土母质,母质起源于岩石。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满分-考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
使用方法:1.下载本文档,用打开2.按“”打开“查找”功能3.复制黏贴题目中的部分内容,就会自动跳转到那一题,就可以看到答案了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已完成 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1.0分)1.0 分A、南森B、奥特柳斯C、霍姆斯D、魏格纳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是向()偏。
(1.0分)1.0 分A、左B、右C、南D、北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3我国的径流带的变差系数最大的区域位于()地区。
(1.0分)1.0 分A、西南B、东南C、西北D、东北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1.0分)1.0 分A、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B、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C、D、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5一般来说,与滑坡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1.0分)1.0 分A、岩石圈的结构B、岩石圈的性质C、降水的多少D、降水的成分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6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1.0分)1.0 分A、地球系统B、地球内部系统C、地球表层系统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7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损失比印度和斯里兰卡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1.0分)1.0 分A、距离较远B、海拔较高C、受苏门答腊岛的遮挡D、大陆架较长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生态系统中,存在流动的不包括()。
(1.0分)1.0 分A、物质B、能量C、信息D、9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1.0分)1.0 分A、林地B、绿化公园C、街道D、百货商店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0北半球的岩石圈总体上是向()漂移的。
(1.0分)1.0 分A、东B、南C、西D、北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1下部是岩石,上方是沉积物的阶地类型是()。
尔雅2015年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1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正确答案: D2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的地理学•B、从定性描述的地理学逐步走向定量分析的地理学•C、从区域性的地理学走向普遍性的地理学•D、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来看地表的地理学正确答案:C3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D、教育发展的趋势正确答案:B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
正确答案:×5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正确答案:√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1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正确答案:D2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B、生物圈•C、气候圈•D、岩石圈正确答案:C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B、从分析到描述•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正确答案: C4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
()正确答案:×5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1()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3及答案王建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3及答案王建版.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第一节:环境规划概第二节:环境规划编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第一节:优化调控概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途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退《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三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共30分)1、赤道2、不整合3、泥石流4、海陆风5、林线6、地转偏向力7、信风带 8、土壤淀积层 9、喀斯特作用 10、大气辐散 11、对流层 12、常绿阔叶林 13、热量带 14、回归线 15、赤道辐合带二、简答题(只答要点)(每题4分,共计32分)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
、1.2、为什么位于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取食空间范围要比低一级上的生物取食范围大?3、简述地外系统(宇宙环境)对地表环境的影响4、在水的相态转换过程中,能量是怎么传输的(说出传输的方向即可)?5、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6、土壤发育与地形、地貌之间有什么联系?7、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8、简要说明植被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三、分析题(每题7分,共计21分)1、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表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假如大气组分90%为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那么地表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四、计算题(每题8.5分,共计17分)1、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10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
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毫米(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发量为2100毫米,土壤下渗水量相当于20毫米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写出大气和地面的能量平衡方程2和图1、根据图2.图12图[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三答案套答案要点3卷.一、名词解释:穿越地心并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
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1以下对降水和气温不具有调节作用的是哪一项?•A、湖泊•B、水库•C、沼泽•D、岩石我的答案:D2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A、9.931%•B、4.458%•C、2.762%•D、1.336%我的答案:C3属于地下喀斯特的是()•A、石芽•B、溶洞•C、溶沟•D、峰林我的答案:B4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A、日本•B、智利•C、南京•D、汶川5下列哪位发现了大陆漂移:•A、麦哲伦•B、魏格纳•C、郑和•D、爱因斯坦我的答案:B6以下不是地质与地貌环境评估的途径的是:•A、海拔高度•B、地貌的起伏•C、地貌的部位位•D、地下组成我的答案:D7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是哪里?•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东南沿海•D、西南地区我的答案:C8以下是土壤荒漠化的后果的是:•A、下渗增强•B、径流减弱•C、土壤湿润•D、土壤干燥9有助于保证都江堰枯水期也有足够的灌溉水量的是()。
•A、深淘滩•B、低作堰•C、宝瓶口•D、弯道环流我的答案:A10水的分布的改变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如果水更多的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会:•A、变快•B、变慢•C、没变化•D、都不对我的答案:A1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A、人地相互作用•B、利用环境•C、空间组成与结构•D、成因与变化过程我的答案:B12生态系统中各级净产量只有总产量的()•A、83%-60%•B、17%-44%•C、0.5•D、我的答案:B13我国东南地区潮湿而西北内陆干燥的气候是收到了()的影响。
•A、季风气候•B、海洋洋流•C、地球自转•D、地形差异我的答案:A14降水的类型不包括:•A、对流雨•B、地形雨•C、海啸雨•D、锋面雨我的答案:C15海洋年降水量有多少立方米?•A、七十五万立方米•B、六十五万立方米•C、五十五万立方米•D、四十五万立方米我的答案:D16液态水占总水量的()•A、0.9723•B、0.99•C、0.9785•D、我的答案:C17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A、平原•B、盆地•C、高原•D、海洋我的答案:C18岩石的破碎属于()风化•A、物理•B、化学•C、生物•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A19以下不属于平流层的特征的是哪一项?•A、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D、水汽、尘埃含量少我的答案:B20地理学不需要()学科基础。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2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1.假如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及日地距离与现在不同,地球表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假如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及日地距离与现在不同,地球表层不会有生命的孕育,更不会有丰富多彩的表层环境。
原因如下:(1)地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旋转椭球体。
这种形状使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增暖的程度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球表面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2)地球的总质量为5.976×1027g,总体积10833×108km3,平均半径约6371km。
地球质量适中,引力适中,形成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自转与绕太阳的公转。
①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产生地方时,产生地转偏向力,深刻影响地球上的生命活动。
②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4)地球距离太阳1.496×108km,日地距离适中,该距离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2.2009年7月22日在长江流域看到了日全食,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日全食期间是观测研究什么的好机会?答:(1)日全食发生原因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
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发生日食现象。
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们开始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面被圆的黑影遮住,天色转暗,全部遮住时,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恒星和行星。
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
(2)日全食是人们认识太阳的极好机会日全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球圆面,在漆黑的天空背景上,相继显现出红色的色球和银白色的日冕,科学工作者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条件下,观测色球和日冕,并拍摄色球、日冕的照片和光谱图,研究有关太阳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9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在海岸均衡剖面塑造过程中,水与岸坡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答:在海岸均衡剖面塑造过程中,水与岸坡是相互作用的。
(1)在波浪作用下,近岸水质点做往复运动。
当波峰来临时,水质点向岸运动,近底层产生向岸的水流;当波谷来临时,水质点向海运动,近底层产生向海的水流。
水下岸坡近水底的泥沙颗粒,在波浪的作用下做往复运动。
(2)假设原始水下岸坡是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由同一粒径的泥沙组成的斜坡,并且波浪前进的方向与海岸垂直及其作用力保持不变,则在水下岸坡上,存在着一个中立线。
(3)中立线的向海一侧,水深较大,波浪变形较小,水质点向岸和向海的移动速度与距离相当。
由于重力的作用,妨碍了泥沙向岸的运动,增大了泥沙向海的位移,泥沙在波浪作用下逐渐向海移动。
(4)中立线向岸的一侧,水深变小,波浪变形强烈,水质点向岸移动速度与距离大于向海的移动速度与距离,超过了重力的影响,每次波浪过后,泥沙都向岸边移动一段距离。
(5)中立线附近,波浪变形产生的向岸(向坡上)的力,正好与重力作用产生的向海(向坡下)的力相抵消。
因此岸坡上的泥沙颗粒在波峰到来时,向岸移动一段距离,波谷到来时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泥沙静位移量等于零。
(6)中立线以上,由于泥沙向岸移动,岸坡受侵蚀,侵蚀下来的泥沙被带到岸边堆积形成海滩,使岸坡坡度增大。
当岸坡坡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岸坡上的泥沙所受到的重力下滑力与波浪变形产生的向岸上移的力相平衡,泥沙静位移量变为零。
(7)中立线以下,泥沙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成水下堆积阶地。
由于下部堆积、上部侵蚀,岸坡坡度变缓,重力的作用减弱。
当岸坡坡度变缓到一定程度,岸坡上的泥沙受到的波浪变形产生的向岸上移的力与重力产生的下滑力相平衡,泥沙静位移量变为零。
(8)当岸坡发育到该阶段,整个岸坡上的泥沙的静位移量都为零,岸坡上没有侵蚀也没有淤积,整个剖面处在动态平衡状态,即海岸均衡剖面。
2.从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角度,评述侵蚀循环理论与剥蚀系统模式。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5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1.为什么温度分异和湿度分异的方向不同?答:(1)湿度分异是非地带性变化①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越往内陆降水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
②一般海洋上降水多于陆地;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而内陆干燥少雨,且越接近海洋的迎风海岸,降水越多,随着向内陆的逐渐深入,湿润程度逐渐减小,降水越来越少,直至形成干旱的沙漠。
③湿润程度向内陆减小的快慢,与陆地的表面形态有直接关系。
比如西欧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可长驱直入,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温度分异是地带性变化①由于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高纬度地区较少,因此地面产生呈纬度地带性的热力分异规律:低纬度地区温度较高,高纬度地区较低,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②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圈平行,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根据热力分异规律,可以将全球从赤道到极地依次划分为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和寒带五个热量带。
2.高低纬之间热量是怎么传输的?答:由赤道向极地的高低纬之间的热量传输,主要依靠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及洋流来实现的,并随纬度和季节而异。
(1)从纬度看,全球能量的输送是从南、北纬35°之间的辐射差额正值区向纬度高于35°的负值区输送。
平均而言,输送量以纬度40°附近为最大值。
①热赤道约在5°N,其中显热传输便从此热赤道附近分别向南、向北输送,在纬度20°附近和50°~60°之间达最大值。
②潜热输送约从南、北回归线附近分别向低纬和高纬输送,在纬度10°和40°附近达最大值。
(2)从季节看,冬季高低纬间的温差最大,环流最强,从低纬向高纬输送的热量最多;夏季相反,高低纬间的温差最小,环流最弱,从低纬向高纬输送的热量也最少。
3.温室效应的原理。
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复习资料
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的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通过这些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目的,从而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区域性地理学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环境性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科系统性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
系统性整体性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着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层次性系统可以划分为许多个不同的层次动态性系统大都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结构功能性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匹配的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区域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地球系统又可划分为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球内部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又可以划分为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与地球表层人文系统。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学科、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题库-课后习题(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13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答:(1)太阳能①太阳能的作用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系统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是风、洋流、波浪、降水以及其他水循环过程的驱动力,也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通过光合作用,太阳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与生物能,以植物与动物的形式储存在生物圈内。
②太阳能的储存与释放植物与动物死亡和埋藏后,部分太阳辐射能储存在岩石中。
当岩石风化分解或当人们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时,储藏在岩石中的能量就会释放出来。
(2)地热能①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它通常通过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温泉等形式释放到地球表层。
②地热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能量的第二大来源。
它是火山喷发、地震、山地隆起、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是地貌塑造的主要动力之一。
(3)地球转动的动能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是大气环流、洋流基本格局的塑造者之一,对河流的偏转与侧向侵蚀具有重要作用。
②地球转动产生的潮汐能潮汐能引起海洋潮汐、固体潮和大气潮。
a.海洋潮汐是海岸线与海岸地貌塑造的主要外动力之一。
b.固体潮是地震、火山、断裂等的触发因素。
c.大气潮对大气环流与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③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产生的机械能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产生的机械能导致全球范围的海水进退、大陆漂移、山地的形成,对大气环流、洋流具有重要的影响。
2.为什么说物质循环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与桥梁?答: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通常划分为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主要发生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但不局限于单一圈层之中。
(1)大气渗透到各个圈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都有大气,并且还在不断地与大气圈进行着交换。
(2)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更新和改变着大气,岩石、土壤中的大气也在不断地与大气进行着交换,海洋是大气某些组分的重要来源。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与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1、回归线2、分水岭3、石环4、山谷风5、副热带6、食物网7、气旋、反气旋8、土壤腐殖质层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
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
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卷1套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第8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一、岩石的风化与风化壳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指岩石崩解、破碎而使其物 理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比如,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可以 使岩石破碎。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化学性 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在生物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和 /或化学 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物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
国家精品课程
高原隆升加强亚洲 季风的强度,改变季风 的风向、改变季风影响 的范围。风尘堆积分布 范围的变化,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五百万年来中国风尘沉 积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其 反映的冬季风风向和影 响范围的变化(根据陈 明扬,1991;王建, 2000)。
五百万年来中国风尘沉积分布范围的变化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较强。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不同气候-植被带风化强度的差异(李天杰等)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地貌与气候的关系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2章)】【圣才出品】
第1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一、名词解释1.地理学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科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2.地理环境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学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科学。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而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4.自然地理环境答: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
5.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自然特征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有些学者认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就是自然地理学,即不包括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狭义自然地理学;也有人将综合自然地理学称为景观地理学。
6.LUCC答:LUCC是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确立的共同核心计划,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研究内容涉及“土地覆盖与全球环境”、“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原因及可能驱动力”等。
7.经济环境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 第二部分第2篇 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圣
第2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一、名词解释1.克拉克值答:克拉克值是指地壳元素丰度,是根据各种岩石的化学成分用加权平均法求得的,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g/t表示。
由美国学者克拉克提出,并由此得名。
2.岩石答: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构造,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
其中由可供开采的有用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称为矿石。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
3.矿物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4.岩浆岩答: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入活动,由此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面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5.沉积岩答: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四个阶段。
6.变质岩答:变质岩是指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的岩石。
这种过程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7.层理答: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8.基性岩答:基性岩是岩浆岩的一种,是指二氧化硅含量介于45~52%的岩石,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
9.平行不整合答:平行不整合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使其间缺失部分地层,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 / 1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第11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途径与方式(不限于该教材所列内容)。
答: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途径与方式:
(1)气候的变化,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长,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长通过均衡作用引起岩石圈的变动与调整。
同时,气候的变化,引起地球表层水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
(2)岩石圈的变动影响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降与冰川的消长。
它们之间相互反馈、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水-气-岩系统。
(3)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导致气候的变化、水的分布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同时,导致地球表层物质的重新分配。
不仅会改变大气环流、水圈的结构与轮廓,还会相应地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从而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
(4)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不仅会引起新的岩石圈的变动,还会通过改变地面水平切向应力改变地表水的分布,通过改变洋流运行速度以及改变大气角动量来改变大气环流和气候。
(5)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洋流的变化,从而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不同的正、负反馈途径与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从大气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角度谈谈如何防治沙尘暴?
答:沙尘暴是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 m的恶劣天气现象。
沙尘暴是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防治沙尘暴的措施有:(1)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
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2)封沙育林育草
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
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包括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骨干防沙林带,及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
2.大气圈与岩石圈怎么相互作用?
答:岩石圈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气环流,改变了气候的格局与性质。
同时改变了的大气圈,又反作用于岩石圈。
岩石圈与大气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高原隆升,使地面侵蚀作用加强,吸收更多的CO2,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导致世界气候的变冷。
气候的变冷,引起冰川与冰缘作用的加强,使隆起的高原风化、侵蚀作用加强。
受剥蚀的高原或山地,在均衡作用下,进一步隆升。
(2)气候的冷暖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引起海面的升降与冰川的积累与消融,导致岩石圈的均衡调整。
①间冰期
第一,冰川(冰盖)消融,原来被冰盖覆盖的地面,由于负荷减少而均衡上升。
冰盖融化的水回到海洋,海面上升,海水厚度增大,海底由于负荷增加而均衡下沉。
第二,在大陆架地区,由于水层厚度由岸外向岸边逐渐减小,因而由不等量的均衡下沉导致大陆架地区的地面(地壳)掀斜。
②冰期
中高纬地区冰盖扩展、厚度加大,被冰盖覆盖的地面,由于负荷增加而均衡下沉。
同时,海平面下降,海水厚度减小,由于负荷减小而导致海底的均衡上升。
在均衡调整的过程中,岩石圈不仅会发生变形,有时还会发生破裂。
3.地貌与气候的关系。
答: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内、外动力共同塑造的岩石圈表面的形态,是岩石圈在地球表面的显示与表征。
(1)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①大陆与大洋
大陆与大洋是最大的地貌单元。
由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热力差,产生了季风环流。
不同的地貌单元对应于不同的区域或局地气候环境。
②山区
由于山坡与山谷对温度日变化的响应速度不同,产生了山谷风。
当山体高度超过水汽凝结高度时,在山地的迎风坡往往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湿润。
气流翻过山顶后绝热下沉、增温,
使背风坡炎热干燥。
(2)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
塑造地貌的外动力,主要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类型组合。
由于气候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地貌也相应的有地带性和垂直带性。
①寒冷气候区
a.当降雪量大于消融量时,发育成冰川。
在外动力组合中,以冰川作用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冻融风化、块体运动、冰融水的作用等,以冰川地貌为主要特征。
b.山地经冰川作用后,形成角峰、刃脊、冰斗、冰川谷等地貌。
在降雪量较少,不足以补偿消融量的条件下,不能形成冰川,而是发育为多年冻土与冻土地貌。
多年冻土的分布大致与冰缘气候带相吻合。
c.冰缘气候带的主导外动力是冻融作用,其次是流水与风的作用。
冰缘地貌主要为冻土地貌,常出现阶状台地、多边形地面、石河、石海等。
②温润气候区
以流水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块体运动较普遍。
主要形成流水地貌。
③湿热气候区
以流水作用为主导外动力,化学风化也很强烈。
发育有厚层的红色风化壳的湿润热带,在森林没有破坏的情况下,缓丘上仅片状流水。
土壤蠕动和热带泥流(土溜)作用较强,山体凸形坡的缓丘地貌为主要特征。
④干旱气候区
以风或间歇性洪流为主要外动力。
主要形成风沙地貌和间歇性洪流地貌。
还会形成山麓面,在山麓面上残留着孤立的岛状山。
山地河流常在洪积扇或冲洪积扇上隐没,地下水从洪
积扇的前缘渗出,形成干旱区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