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植物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植物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课件:植物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植物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1 细胞壁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而动 物细胞没有。
2 液泡
植物细胞含有液泡,而动物 细胞没有或较少。
3 叶绿体
只有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
植物染色体的基本组成
1 核蛋白质
植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 质组成。
2 核糖体
1 核小体
核小体是染色体上的特殊结 构,含有基因。
2 组蛋白修饰
组蛋白修饰影响染色质结构 和基因表达。
3 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结合到染色质上,调控基因表达。
动态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
1
染色体缠绕松弛
染色体在不同细胞周期中缠绕松弛,影
同源染色体交换
2
响基因的可读性。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重组导致基因的重新
组合。
3
染色体重组
染色体重组有利于基因的多样性。植物中的有丝分裂过程1 Nhomakorabea中期
2
染色体在纺锤体的引导下排列在细胞中。
3
前期
染色体开始凝缩。
后期
染色体分离并到达细胞极点。
同源染色体的对应及其相关性
染色体是成对出现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有相关性。
植物染色体变异的种类
1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某些植物具有非整倍体的染 色体数目。
3 非编码DNA
核糖体是植物染色体上的 细胞器,参与蛋白质合成。
除了编码基因外,还有大 量的非编码DNA。
植物染色体的结构级别
1 染色质纤维
2 染色体臂
染色体由染色质纤维组成, 包含DNA和蛋白质。
染色体可分为着丝粒区和 着丝粒之间的两个臂。

植物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研究

植物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研究

植物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研究植物染色体是由DNA、蛋白质和小分子化合物构成的。

它们在植物中起着重要的遗传功能,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植物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植物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

一、植物染色体的结构植物染色体是由DNA、蛋白质和其他有机分子构成的复杂结构体。

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双链螺旋状的分子,由四种不同的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鳞状细胞硷基)组成。

蛋白质在染色体的紧密包裹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染色体的复制和维护。

植物染色体按照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分为四类:大染色体、中型染色体、小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基因数量和大小。

此外,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也根据植物的特殊生理过程而发现了变化,例如雄蕊染色体(在雄性生殖器官中发现)和质体染色体(在叶绿体中)。

二、植物染色体的功能植物染色体的功能包括了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例如DNA的复制、修复、重组、转录和翻译。

这些过程都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对外环境的适应密切相关。

1. DNA复制DNA复制是染色体功能中最基本的部分。

植物中的DNA复制分为两个阶段:核分裂前复制和有丝分裂中复制。

在核分裂前复制阶段,DNA分子通过拆开双链螺旋并像组装拼图一样复制它们自身。

这一过程保证了每一个细胞都获得了一份完整的、准确复制的基因组。

2. DNA修复DNA修复是染色体实现遗传稳定性的过程中另一个关键部分。

它的主要功能是修复因为环境中放射性辐射或生物聚集的经验而导致的DNA锁定和就位.通过将断裂核苷酸的DNA链埋入其他DNA中或在DNA链之间生成新的裂缝来修复损坏的DNA。

3. DNA重组DNA重组是植物染色体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它的主要功能是基因载体间的交换信息避免DNA重复导致基因变异的概率降低等这样的职能。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01
02
03
显微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 形态和排列顺序,是进行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础。
染色体测量
使用显微测微尺等工具对 染色体进行精确测量,获 取染色体的长度、宽度等 数据。
核型分析
将染色体按照大小、形态 进行排列,形成核型图谱, 可以直观地了解染色体的 特点和变异情况。
03 实验步骤
染色体组型分析
通过对染色体进行显微观察和测 量,将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特征 和排列顺序进行描述和分类,从 而确定生物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特征的描述
染色体数目
每种生物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这 些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关键 作用。
形态特征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包括长度、着丝粒 位置、核型等,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染 色体的功能和进化历程。
实验结果提示,该植物可能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对于农业 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实验结果还表明,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如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核型对称性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如全染色体微列阵技术和高通量 测序技术等,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如改进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显微观察条件等,以提高实验效率 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应用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在遗传资源评价、物种分类和进化生物学 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径。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是物种形成和 进化的基础,可以导致物种间的生殖隔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植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手段。

在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对植物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的遗传特性、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并为植物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实验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染色体制片是最基本的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它通过对植物组织进行处理和解离,将解离的细胞制作成染色体悬滴或薄片,再通过染色体标记技术进行染色和观察。

染色体制片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如固定-解离-染色法、醋酸不敏感-解离-染色法、花草植物花蕾组织研磨法等。

G-显带和C-显带染色技术是常用的染色体染色技术,可用于对植物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G-显带染色技术主要通过染色体在酸性条件下的显色性质差异来观察和比较染色体的组织型结构,得到染色体的G-带。

C-显带染色技术则通过对染色体进行DNA硫酸基蛋白酶酶解和碱处理,使DNA与染色体分离,再通过DNA染色剂进行染色,得到染色体的C-带。

染色体定位可通过显微术观察染色体位置和形态的变化,以及采用染色体标记和探针技术的方法,精确定位和描绘染色体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方法有细胞核型分析、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技术等。

染色体行为观察是研究染色体变化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可以揭示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染色体的遗传性状等。

常用的方法有染色体标记和染色体芯片技术。

基因组分析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揭示植物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进一步阐明基因功能和基因组演化规律。

常用的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FISH)、光学显微镜观察、超高分辨率的二次离子反射质谱成像技术等。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在植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植物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解决植物遗传问题、揭示植物遗传基础、鉴定染色体缺陷和异常等。

植物染色体的组型分析1

植物染色体的组型分析1



主缢痕:着丝点区域,不 染色。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 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 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 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 长形的突出体。通常在短 臂一端。
三、原理与方法
(二)方法 ⒈在一张染色体照片上对各染色体编号, 号码用1,2,……2n,(本实验2n=14), 写于染色体旁。 ⒉绘制染色体模式图:绘出各染色体的 染色单体形态,判明染色单体的相对位置。 ▼
三、原理与方法
⒈染色体长度,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指标 ⑴绝对长度(单位μm):短臂(S)、长臂(L)及 全长(S+L)。
一条染色体 长度 100% ⑵相对长度= 细胞全部染色体总长
三、原理与方法
⒉着丝点的位置,以臂比确定之(L/S) ⒊次缢痕的有无和位置 ⒋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SAT)
三、原理与方法
植物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对生物核内全部染 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也叫核型 分析。
一、实验目的:掌握植物染色体组型 分析方法。 二、实验材料:大麦染色体放大1200 倍)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表现出典 型形态,是识别染色体个体性和研究整个 细胞染色体组型的适宜时期,鉴别每条染 色体是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础,它依靠如 下4个形态学指标:
三、原理与方法
⒋计算每条染色体的臂比和相对长度, 根据臂比确定着丝粒位置。 ⑴L/S在1~1.7之间称为中部着丝粒,以M表示; ⑵L/S在1.7~3.0称近中着丝粒,以SM表示; ⑶L/S在3.0~7.0称近端着丝粒,以ST表示; ⑷L/S超过7.0称端部着丝粒,以T表示。
三、原理与方法
⒌根据组型分析四个指标判断同源染色 体,一般指标值明显相同或相近的先抽出 来配对。两对的指标值合并,按长度从长 →短排列,重新编码,用Ⅰ、Ⅱ……Ⅶ表 示,有随体的染色体用“SAT”标明(表 4―1),有随体排在后面。雌雄异株植物, 性染色体也应列入组型分析之中(另外排 列)。

实验 植物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实验   植物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实验植物染色体的组型分析【课前预习】染色体组分析通常包括哪些内容,怎么计算?【目的要求】1.学习染色体组分析的技术。

2.掌握染色体组分析的方法。

【基本原理】染色体组通常是指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等。

它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染色组型分析是对染色体进行分组,对核型的各种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如对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

对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物种的特征,确定物种的亲缘关系,分析物种的变异和进化过程,对单条染色体进行识别以及基因定位,同时还应用于染色体疾病、产前诊断等临床领域。

【实验用品】豌豆根尖染色体图片(2n=14),剪刀,毫米尺。

【实验步骤】一.测量:对照片测量各条染色体的长臂(P)短臂(Q)的臂长(分别量到着丝点中部),特殊染色体的附加部分等的长度(毫米)。

二.计算有关指标的数值(指标指数):1 染色体数目在同一物种中染色体的数目一般是稳定的。

应该注意的是,染色体记数不应仅仅根据一个或少数细胞确定,至少要统计5-10个个体、30个以上效果较好的细胞为宜,然后取其众数(大于85%)确定。

2 染色体形态分析染色体形态时,一般利用体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因为此时染色体已充分缩短而稳定。

而早中期或晚期的染色体正处于收缩过程中,各部分收缩程度不大一致误差较大。

分析染色体形态常用如下指标:①染色体绝对长度(或实际长度)均以微米(μm)表示。

一般在放大照片或描图上测量,按下列公式换算:放大的染色体长度(mm)÷放大倍数×1000绝对长度不是一个可靠的,可比较的数值,因为预处理条件不同,染色体缩短程度不同。

细胞分类学中,多用相对长度。

②相对长度(relativelength,RL)均以百分比表示。

相对长度=染色体长度÷单倍染色体总长度×100 (精确到0.01)③染色体长度比指核型中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着色区段分析。染色体经低温、KCl和酶解,HCl或HCl与醋酸混合液体等处理后制片,能使染色体出现异固缩反应,使异染色质区段着色可见。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着色区段基本相同,而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则有差别。因此用着色区段可以帮助识别染色体,作为分析染色体组型的一种方法。
定量细胞化学方法。即根据细胞核、染色体组或每一个染色体的DNA含量以及其他化学特性去鉴别染色体。如DNA含量的差别,一般能反映染色体大小的差异,因此可作为组型分析的内容。染色体组型分析有助于探明染色体组的演化和生物种属间的亲缘关系,对于遗传研究与人类染色体疾病的临床诊断也非常重要。
三、实验材料 :
要求染色体分散良好,无重叠或重叠很少,着丝粒、随体等形态清晰可辨。
小麦、人等有丝分裂中期标本和显微摄影所得放大照片。
பைடு நூலகம்
仪器用具:显微镜(附摄影装置)、冰箱、恒温水浴锅、135胶卷、载玻片、盖玻片、剪刀、浆糊、镊子、白纸、解剖针、刀片及毫米尺。
01
药品试剂:无水酒精、70%酒精、冰乙酸、碱性品红、苯酚、甲醛、山梨醇、对二氯苯、1N盐酸、0.05%秋水仙碱。
实验步骤:
染色体照片的测量和对比:
剪贴:将上述染色体按顺序粘贴在实验报告上,粘贴时,应使着丝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一律短臂在上,长臂在下,构成核型图。
要求:染色体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着丝粒排在同一直线上。有特殊标记的染色体(如含有随体的)及性染色体可单独排列。
编号 1 2 3 4 5 6 ……
五、实验步骤: 染色体照片的测量和对比: 1.测量:在已放大的照片上对染色体进行测量和描述,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 臂率=长臂/短臂 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 总染色体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 相对长度=每一个染色体的长度/总长度 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性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 3.染色体排列:染色体对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特殊标记的染色体(如含有随体的)及性染色体的单独排列。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手段,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植物基因组的
结构、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物种亲缘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主要包
括核型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

核型分析是通过显微镜对植物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和形态分析,从而确定一种植
物的染色体组型。

这项技术可以确定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结构、大小、着丝点位置等特征。

通过核型分析,可以为物种鉴定、种质资源收集、杂交育种等提供基础数据,也是判断多
倍体植物的常用手段。

分子标记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分子标记进行染色体组型鉴定,一般采用PCR扩增的方法。

植物的DNA样品经过提取、纯化等处理后,会针对特定的位点进行PCR扩增,通过不
同电泳方法进行分离和检测,最终确定样品的染色体组型。

此类技术包括全基因组扫描技术、RAPD、AFLP、SSR等。

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可以对整个基因组进行检测,但由于其检测
面过于广泛,造成信息量过大,导致分析工作变得复杂。

而RAPD、AFLP、SSR等技术则更
注重对特定位点的分析,从而更方便、有效地进行种质鉴定和杂交育种。

除此之外,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还可以通过同源染色体重排、基因芯片、比较基因组
学等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揭示植物进化和基因功能演化等问题。

总之,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是植物遗传学和种质资源鉴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其在基
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02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02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根尖处理、染色、压片及制片观察的方法。

2. 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全过程。

3.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染色体组型分析大都采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制片要求分裂相为染色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示着丝点位置。

然后通过显微摄影,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列,编号,并对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

三、实验材料1.材料:洋葱(Aillumcepa)的鳞茎,黑麦,蚕豆(Viciafaba)的种子,2.用具:载玻片,盖玻片,50ml烧杯,温度计,恒温水浴锅,试剂瓶,镊子,解剖针,吸水纸,剪刀,绘图,纸胶水等。

3.药品:Carnoy固定液,70%酒精,酸酒精,0.002M8-羟基喹啉,饱和对二氯苯水溶液,秋水仙素,1mol/HCl,石碳酸品红染色液。

四、方法与步骤(一)植物有丝分裂1、材料处理先将种子用0.1~0.2%升汞(HgCl2)消毒10分钟,清水洗净后,置于23-25℃下发根至0.5cm,再移入0.05-0.1%秋水仙素溶液,根尖朝下且浸在药液中,25℃下培养直至根尖膨大。

将洋葱,或黑麦,或蚕豆发根,待根长到1.5-2.0cm左右时备用;在分裂高峰期前3h,用0.002M8-羟基喹啉,或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或0.02%秋水仙素溶液中,预处理3—4h;或放入冰箱(0—4℃)中预处理24h。

实验3、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辅助资料

实验3、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辅助资料

实验3、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可以分为两种,即压片技术和去壁低渗技术。

Belling(1921)提出植物染色体压片技术后,压片已成为植物染色体研究中最广泛应用的常规技术;但是由于植物细胞有坚实的细胞壁,染色体很难象动物染色体那样平整地贴在载玻片上,Omura 和Kurata(1978)把植物原生质体技术应用到水稻染色体研究之中,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0.075mol.L-1氯化钾处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陈瑞阳等人(1979、1982)提出了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的酶解去壁低渗技术,并在多种植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今植物染色体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压片技术和去壁低渗技术在取材和预处理要求及其操作都是相同的,即两者的材料基础条件是相同的,但它们所采用的染色体分散方法是不同的。

压片法是以人工外加机械压力使染色体分散,而去壁低渗法是用酶分解细胞壁,低渗液使细胞膜吸胀、水表面张力使染色体分开。

两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前者操作快速简便、省材省时,后者染色体易于展开、且真实不变形,尤其是对成熟细胞多的植物组织,如芽、愈伤组织等材料有独到效果,本实验主要介绍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技术。

一、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根尖、茎尖及叶片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技术,通过3周开放性实验教学,进行植物染色体制片技能训练;2、掌握植物染色体显微照象技术及组型分析技术,通过大量的制片观察,能获得图象清晰、完整、高度分散的染色体典型制片;通过显微摄影,获得某植物染色体自然核型图,并能用国内外通用的植物核型分析标准,确定该植物染色体模型图、核式公式及类型;3、掌握植物有丝分裂制片技术,通过大量的制片观察,能比较快速准确地判断细胞有丝分裂前、中、后、末期的染色体图象,并对其典型制片照像,收集核型分析及有丝分裂过程观察的染色体制片素材;4、结合实验,对某一新资源植物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获得该物种染色体组型公式、类型、核型图及核型模式图。

兰花花粉染色体观察技术

兰花花粉染色体观察技术

兰花花粉染色体观察技术兰花是一种珍贵而美丽的花卉,在植物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兰花的遗传特性和进一步研究其育种机制,科学家们开展了兰花花粉染色体观察技术的研究,以深入探究兰花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一、兰花花粉染色体观察技术的概述兰花花粉染色体观察技术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兰花花粉中的染色体结构,以获取关于兰花遗传信息的重要方法。

该技术可对兰花进行遗传分析、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编辑等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二、兰花花粉的准备与制备1. 花粉的收集:选择开花期较早的兰花,并等到花粉成熟时进行采集。

可使用细长的花蕊针或镊子轻轻取下花粉囊,将花粉均匀撒在玻片上。

2. 花粉囊的处理:将采集的兰花花粉囊放置在预处理液中,进行细胞壁的酶解处理,以分离出完整的花粉。

3. 染色体的固定:将花粉制备中的玻片,在浸有染色体固定液的离子染料中进行浸渍处理,使染色体固定在玻片上。

三、染色体的显微观察与分析1. 显微镜观察:将制备好的花粉玻片放置在显微镜台上并调整焦距,使用透射光镜观察花粉细胞中的染色体。

通过调整光学仪器和镜头,将染色体结构清晰可见。

2. 染色体计数与分析: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量、形状和大小等特征,进行染色体的计数与分析。

根据不同兰花品种染色体数量的差异,可以揭示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3. 染色体缺陷的检测:观察花粉中的染色体是否具有结构上的异常,如缺失、交叉互换、断裂等,以发现潜在的遗传缺陷和异常。

四、兰花花粉染色体观察技术的应用与意义1. 遗传分析:通过观察兰花花粉染色体,可以判断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还可以确定基因的分配方式,揭示兰花遗传特性。

2. 基因组测序:通过观察花粉染色体的结构和分布,可以确定兰花基因组的大小、组成以及基因排列等信息,为基因组测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 基因编辑:了解兰花花粉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优化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对兰花基因的精确编辑和改造。

总结:兰花花粉染色体观察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手段,通过该技术可以深入了解兰花的遗传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实验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植物有丝分裂观察的基本流程(包括试验材料的选取、预处理、固定、离解、染色、压片和核型观察等)和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细胞均等增殖的过程,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能复制一份,然后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均是相同的,在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中均存在着有丝分裂。

三、实验材料洋葱根尖四、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解剖用具、刀片、秋水仙素8―羟基喹啉、醋酸洋红(或醋酸地衣红)、盐酸法莫氏固定液等。

五、实验方法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实验课前3~4天,挑洋葱一个,放到广口瓶上。

瓶内装进清水,使洋葱的底部碰触至瓶内的水面。

把这个装置放到温暖的地方,特别注意经常换水,并使洋葱的底部总是碰触至水。

等待八根5cm时,可行生长强壮的食道制片观测。

2、trained处置细胞分裂时由于纺锤体的牵引及染色体不一定都缩到最短,故在制片时染色体易相互缠绕、重叠,所以,材料在固定前必须经理化因素预先处理,目的是改变细胞质粘度,破坏或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缩短,并促使染色体分散等。

常用的药物浓度,处理如下:0.04%―0.2%秋水仙碱水溶液处置2―5小时,a―溴代萘饱和状态水溶液处置0.5―4小时;对二氯苯饱和状态水溶液处置2―4小时;0.002m―0.2m8羟基喹啉2―4小时,上述处置在室温下即可,若低温处置则用蒸馏水在1―4度下处置24小时。

这些药物对植物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高温或长时间的处理,往往会产生多倍体或使染色体发生粘结、聚缩和解体现象,因此处理时间一般以4小时以内为适宜,温度以10―16度效果较好。

本实验:用0.002mol/l的8-羟基喹啉20℃条件下贮藏处置4h,或者0.7mm的环己酰胺中室温处置8h,将处置液取出,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植物染色体倍性分析实用文档

植物染色体倍性分析实用文档

染色体倍性分析的意义
染色体倍性分析有助于了解植物的进化历程和分类地位,对于植物学研究和植物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 义。
染色体倍性分析还可以指导育种工作,通过选择具有理想染色体倍数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培育出具 有优良性状的植物新品种。
02 植物染色体倍性分析方法
形态学方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植物形态特征来推断染色体倍性。
05 实际操作指南
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染色体倍性分析试剂盒
选择可靠的试剂盒,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显微镜和成像系统
选择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和成像系统,以便清 晰观察染色体形态。
植物组织样本
采集健康、生长良好的植物组织样本,确保 样本具有代表性。
其他实验器材
根据试剂盒要求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离 心管、吸管、染色剂等。
染色体倍性分析在植物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揭示植物的进化 历程和机制。
通过染色体倍性分析,可以研究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趋势,以及物 种形成和分化过程。
染色体倍性分析还可以用于研究植物对环境适应和进化的机制,为生物多 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04
植物染色体倍性分析的挑战与 前景
植物染色体倍性分析实 用文档
目录
Contents
• 植物染色体倍性分析用 • 植物染色体倍性分析的挑战与前景 • 实际操作指南 • 参考文献
01 植物染色体倍性分析简介
染色体倍性的定义
染色体倍性是指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 异的情况,通常以染色体组倍数如二 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等来表示。
技术进步对染色体倍性分析的影响
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
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染色体倍性分析提供了更精确、 全面的检测手段,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染色体倍性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染色体由DNA和组蛋白构成,不仅是生物,包括植物,的遗传信息载体,起到调节基因活动和有性后代重组频率的作用,而且还控制着真核生物的育性。

因此无论是在植物遗传育种,还是在植物系统进化领域,染色体研究技术都是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该技术还是染色体分带、基因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

也就是说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学习掌握该技术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知识储备。

仪器设备、试剂及其他用品明视野显微镜(每人一台);水浴锅一个;控温培养箱一台;载玻片,盖玻片若干(清水洗过,70%酒精保存备用,用前纱布擦干);纱布,滤纸若干;钟表镊子, 铅笔(未销),双面刮胡刀片各一个;500ml烧杯(或广口瓶)若干只;培养皿若干(最好直径90mm);小药瓶或1.5ml 塑料离心管若干。

对二氯代苯饱和水溶液;0.002M八羟基喹啉;改良石炭酸品红;1mol/L盐酸;0.1mol/L盐酸;45%乙酸;材料玉米、燕麦、小麦、蚕豆种子,洋葱、大葱鳞茎或种子,最好当年产。

或者自己准备其他感兴趣的材料,如校园及周围环境中采集和市场购买,要有一定数量,至少几百颗。

有意向后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你预备的种子是否适合用于实验,因有些种子存在休眠,短时间不能萌发。

实验流程1 种子和鳞茎根尖的培养种子培养前首先进行种子筛选,去除空瘪和霉变者以及杂质,保留饱满种子,10至30倍自来水浸泡24小时。

取培养皿内垫湿滤纸,将浸泡后的种子铺于培养皿内,注意滤纸表面不要有流动水,种子量要适当,不要太多而互相堆积在一起,室温培养即可。

每天流水洗一次,培养过程中如发现有霉烂种子及时清除以免影响种子萌发。

鳞茎培养采用水培。

取烧杯一只盛满自来水,将鳞茎外部干皮和鳞茎盘底部残留泥土及根去掉,洗净,坐于烧杯口上,使底部浸泡水中。

虽然是染色体分析实验,一定不要忽略材料培养,要提供具体材料以理想的培养条件。

只有根尖生长旺盛,才可能获得具有高比例分裂细胞的根尖,这是得到满意中期分裂相的前提。

一般质量好的根尖为乳白色,可见大量根毛。

2 预处理所谓预处理是指使用化学试剂和物理方法(如低温)抑制细胞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和活动,保证更多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同时使染色体缩短变粗利于观察。

待根尖伸长约1厘米,取根尖或在小种子情况下,如小麦,连带种子置小药瓶内对二氯代苯饱和溶液中处理3-6小时。

注意环境温度不要过高以免产生药物毒害作用。

还要注意不要盖瓶盖,保证材料呼吸所需氧气供应。

如果处理时间较长,如超过5小时,应该间隔一定时间摇晃小药瓶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

3 固定固定就是在化学试剂的作用下使细胞内染色体结构保持不变。

染色体制片常用的固定剂为卡诺固定液。

方法很简单,倾去预处理液,加卡诺固定液[95%(或100%)酒精:冰乙酸=3:1]固定过夜。

常温下材料在固定液可以保存一周左右,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个月左右。

保存时间过长,压片时染色体粘连而不易分散。

4 解离解离的作用是使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易于分散。

一般是将材料从固定液中取出装入小瓶或离心管中,蒸馏水洗一次,加入1mol/L盐酸,放入事先预热到60℃的水浴锅中,保持5至10分钟取出,用吸管吸出解离液,加入蒸馏水洗一次,加45%醋酸软化。

5 染色和压片染色和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并分散开以利于染色体形态结构的观察。

截取根尖置载玻片上,用镊子或双面刀片切取分生区组织,去掉其他部分,包括伸长区和成熟区。

如果根尖较粗,如蚕豆根尖,最好将根冠也切去。

滴加一滴染色剂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加盖玻片。

将载玻片放在铺有滤纸的平坦桌面上。

取小片滤纸覆于盖玻片一角,用左手食指压在滤纸上。

在盖玻片相对的另一角插入双面刀片,使盖玻片垫起,载玻片和盖玻片保持一定的空间。

而后右手执镊子,用镊子柄端轻轻敲击盖玻片有材料的地方而使分生组织的细胞分散。

初学者不要一味用力敲,可以敲一敲,拿到显微镜仔细观察一下,视细胞分散情况以决定敲打力度。

镜检细胞分散开后,将小滤纸片盖在整个盖玻片上,左手压住盖玻片一角,右手拿铅笔,以铅笔平整的端部稍用力敲打盖玻片,使染色体分散,压平于同一平面上。

整个压片操作是一个手工活,只有用心操作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

要使染色体分开,首先要使细胞分散且不破裂。

理想的分散就是细胞不存在互相压叠,为下一步细胞内染色体的分散留出空间。

否则在进行染色体压散操作时,由于细胞的重叠造成染色体没有足够空间而互相搭叠。

如果细胞破裂,因此时载玻片和盖玻片间溶液较多,染色体会随液体飘散而无法识别染色体的归属。

第二步才是染色体的散开,此步敲片力度也是需要在实践中细心摸索。

理想的制片至少有一个分裂相的所有染色体都在100倍物镜(油镜)下的同一焦面上,也就是通过调焦可以同时清晰看到(见图1),每一条染色体为棒状,不发生弯曲,其着丝点和次缢痕很容易分辨。

只有如此才有利于染色体长度数据的测量。

图1 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 Kunth)四倍体细胞型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照片。

基本上每个染色体都为棒状,着丝点清晰可见(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99级生物学基地班学生史军作)。

核型分析一般地讲,种子植物的核型就是体细胞分裂中期所表现出来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和形态结构,如着丝点和次缢痕的位置。

对于核型的定性定量描述就称为核型分析。

描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常用指标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简写为2n)和染色体基数(简写为x)。

前者的意思是相对于配子体或生殖细胞配子的孢子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如被子植物等的根尖或茎尖细胞染色体数目。

许多植物类群中存在染色体的倍性变化,如自然状态下的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 Kunth)存在两种类型的植物体,2n=14和2n=28,那么其染色体基数x=7。

x (小写)也就是一个类群中体细胞染色体数最少类型的配子或配子体染色体数,称为染色体基数。

核型分析的第二步工作就是染色体形态结构的定性定量描述,包括染色体的绝对大小(长短)、相对大小、着丝点、次缢痕以及随体的位置的测量和统计。

首先说测量染色体的大小。

在测量之前按染色体数的多少准备一份表格(见表1)。

手工方法是将拍摄的电子照片放大打印出来,而后用毫米尺在照片上进行。

因为种子植物体细胞内来自双亲的同源染色体大小相同,着丝点位置一致而成对存在,在开始测量时,首先目测,大致按染色体长度从长到短顺序编号并配对。

其次用毫米尺分别测量每一条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将数值填入表中。

有时因为非同源染色体长度差距不大,或者因为制片而造成染色体形变,仅仅根据目测排序会存在问题,所以在测量完成之后再次对排序进行权衡,调整其排列顺序。

为使所得到的染色体定量数据具有代表性,一般如此测量5个细胞,得到5个测量数据表,而后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平均值。

接下来首先按下列公式可以将照片上的染色体长度转换为绝对长度。

某一条染色体长度(um )= 照片该染色体长度(mm )/放大倍数×1000。

一般地说,由于染色体收缩程度极易发生变化,比较不同类群染色体绝对长度意义不大。

人们设计出可比较的参数,即染色体相对长度。

考虑到同一分裂相不同染色体收缩程度的一致性(也不尽然),以一个分裂相中某染色体长度除以所有染色体长度总和就成为相对值。

该数值用于不同类群比较时,消除了因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同源染色体绝对长度必定存在的明显差异。

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将一张照片上(同一分裂相)每对同源染色体的长臂、短臂长度以及两者的比值分别相加,除以2得到平均值,而后将该分裂相中所有染色体长臂和短臂平均值求和,并以各个平均值除以其总和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的相对值,再乘以100就得到染色体长短臂的相对长度。

其他4个分裂相也做同样处理。

最后将5个分裂相相对应的数值相加,除以5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平均的长臂和短臂相对长度以及平均的臂比值,结果列于表2。

为了更简明地定性说明着丝点的位置,很多学者用符号来表明着丝点的位置而把染色体进行形态上的分类。

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Levan et a (1964)建立的着丝点两点四区系统。

所谓两点就是正端部着丝点和正中部着丝点,四区就是中部着丝点区、近(亚)中部着丝点区、近(亚)端部着丝点区和端部着丝点区。

这些染色体类型与相应的臂比值列于表3。

当所研究的染色体臂比值落入表3中某一范围就称其为某种类型的染色体。

具体工作时,将表2中每对同源染色体的臂比值对照表3中的臂比值范围,将相应的着丝点位置简称填入表2的着丝点类型一栏即可。

表3 李懋学等(1985)修改的Levan et al (1964)染色体着丝点命名系统着丝点位置 简称 臂比值范围正中着丝点M 1.00 中部着丝点m 1.01—1.70 亚中部着丝点 sm 1.71—3.00亚端部着丝点 st 3.01—7.00端部着丝点 t 7.01—∞端部着丝点 T ∞此外很多植物在染色体组中某些染色体上具有次缢痕,也就是常规染色情况下,染色体表表1 ××××染色体测量数据染色体序号 染色体长度 臂比=长臂/短臂 长臂 短臂(s )1 12 2 … … 表2 ××××核型参数 染色体编号 长臂(%) 短臂(%) 总长(%) 臂比值 着丝点类型 1 2 … …现缢缩且着色相对较浅的位置。

现在已经很清楚这一位置实际上就是处于表达状态的核糖体RNA基因(rDNA),因此称为核仁组组织者区(NOR)。

相应地染色体上次缢痕远端的染色体片断就称为随体(SAT)。

带有随体的染色体成为随体染色体。

一般地讲,相对所在的染色体随体都很小。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核型参数表和核型公式中以简写“SAT”标示即可。

如果随体较大,在进行核型分析时也要测量随体的长度。

次缢痕和随体的存在是区别同一核型组成中不同染色体的重要标致,也是区别某些近缘种的核型特征。

因此在核型分析过程中不可忽视随体的存在。

核型分析到此完成,下面就是为发表而进行的表达。

所谓表达就是用文字和图表把核型分析的结果表述出来,使读者清楚地领会所传达的信息。

一般说来,在发表文章时首先给出一张染色体组成的模式照片(如图2)。

这一照片(现在一般都是数字图片)肯定选择所拍照片中最好的,其上染色体结构清晰且无互相重叠,代表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最能说明作者所作工作的可信性。

选中的照片要适当裁剪,去掉不必要的背景以突出显示要表现的染色体。

必要时可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提高反差。

如果照片表现很差,文章的审阅者第一印象就不好。

其次是由模式照片上裁剪的染色体配对粘贴组成的核型(见图3)。

第三给出核型参数表(见表4)。

第四给出表示染色体组成和相对大小的模式核型(图4)。

该模式核型实际上就是按照核型参数表中给出的各对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绘制的模拟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