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臂比值、着丝点位置与染色体类型
臂比值 1.00 1.01~1.70 1.71~3.0 3.01~7.00 7.01~∞ ∞ 着丝点位置 正中部着丝点 中部着丝点区 亚中部着丝点区 亚端部着丝点区 端部着丝点区 端部着丝点 表示符号 M m sm st t T
表1-1 核型分析实测记录表
序号 (条) 实测长度mm 长臂 短臂 臂比 序号 (条) 实测长度mm 长臂 短臂 臂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表1-2 核型分析计算表
序 号 (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总和 实测长度(mm) 实测长度(mm) 长臂 短臂 全长 相对长度(%) 相对长度(%) 长臂 短臂 全长 臂比 染色体 类 型
配对;剪下每条染色体,根据随体有无及大小、 3. 配对;剪下每条染色体,根据随体有无及大小、 臂比是否相等、染色体长度是否相等来配对。 臂比是否相等、染色体长度是否相等来配对。
2染色体测量染色体测量目测相片上每条染色体长度按长短顺序初步编号写在每条染色体相片背面用钢尺逐个测量每条染色体长度总长长臂长短臂长换算出各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及着丝粒位置有随体的染色体其随体长度和次缢痕长度可计入全长也可不计入但必须加以说明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 2.进一步了解染色体形态特征、在细胞分裂中的联 会形象以及染色体组、核型及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 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2.染色体测量 . 目测相片上每条染色体长度,按长短顺序初步编 号,写在每条染色体相片背面,用钢尺逐个测量每条 染色体长度(总长、长臂长、短臂长),换算出各条 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及着丝粒位置,有随体的染 色体,其随体长度和次缢痕长度可计入全长,也可不 计入,但必须加以说明。将测量和计算的数据分别记 录如表1-1和表1-2。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和分析不同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并探讨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组健康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其外周血样本。
通过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技术,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染色体悬液。
接下来,我们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了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同个体之间染色体的差异。
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应该为23对,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是指除性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它们负责携带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大部分遗传特征。
性染色体则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某些个体的染色体数量存在异常。
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重复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的。
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丢失,而染色体重复则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重复出现。
染色体结构异常则是指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断裂、倒位、交换等变化。
染色体异常与许多遗传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唐氏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上的三个染色体引起的,患者通常具有智力发育迟缓、面部特征异常等症状。
另外,爱德华氏综合征是由于18号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患者通常出现心脏和肾脏畸形等问题。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这些染色体异常,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除了遗传疾病,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它可以用于法医学领域的亲子鉴定,通过比对父母与子女的染色体核型,确定亲子关系。
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环境因素对染色体的影响,例如辐射和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的损伤程度。
总结起来,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染色体缺失、重复和结构异常等问题,并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体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核型,从而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特征。
实验采用了豌豆的根尖细胞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细胞进行处理和染色,最终观察到了豌豆细胞的染色体核型。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包括豌豆种子、生长培养基、盐酸、乙醇、醋酸、苯酚和苯酚甲醛溶液等。
接着,将豌豆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待其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取其根尖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包括盐酸和乙醇的固定、醋酸的软化以及苯酚和苯酚甲醛的染色。
处理完成后,将样品制作成玻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实验结果时,我们发现豌豆细胞的染色体呈现出一定的形态特征。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包括染色体的缠绕、分离和移动等过程。
通过对观察到的染色体进行计数和分析,我们得出了豌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染色体核型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变异规律和进化过程。
同时,染色体核型分析也在遗传学和生物育种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总的来说,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相关内容,为生物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染色体的孚尔根染色法
四、实验步骤
1. 希夫试剂的配制
• 将0.5g碱性品红徐徐加入煮沸的 碱性品红徐徐加入煮沸的100ml蒸馏水中 用玻璃棒搅拌 蒸馏水中, 碱性品红徐徐加入煮沸的 蒸馏水中 用玻璃棒搅拌, 使之充分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58°C左右 过滤于棕色瓶中。 使之充分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 ° 左右, 过滤于棕色瓶中。 左右 • 当滤液冷却至 °C时, 再加入 当滤液冷却至26° 时 再加入10ml的1M盐酸和 盐酸和0.5g亚硫酸氢钠 的 盐酸和 亚硫酸氢钠 或偏重亚硫酸钠(钾 摇动, 溶解后密封于棕色瓶中, 或偏重亚硫酸钠 钾), 摇动 溶解后密封于棕色瓶中 置于黑暗 低温处。次日检查溶液颜色, 须呈无色透明或淡茶色才可使用。 低温处。次日检查溶液颜色 须呈无色透明或淡茶色才可使用。 • 若稍呈红色可加入 若稍呈红色可加入0.5g活性炭连续摇动 在4°C下静置过夜 然 活性炭连续摇动, 下静置过夜, 活性炭连续摇动 ° 下静置过夜 后过滤脱色。 后过滤脱色。
2. 染色过程
① 取固定好的根尖, 用水洗2-3分钟, 放入室温条件下的1N HCl处理根尖 材料2-3分钟。 ② 将根尖换入60℃预热的HCl, 置于恒温水浴中, 在60±0.5℃的条件下水 解8-10分钟。 ③ 吸出热HCl, 换入室温1N HCl再处理1-2分钟, 然后水洗2-3次。 ④ 吸净水分, 加入Schiff试剂, 盖上盖子, 在黑暗条件下染色30分钟, 也可 过夜。 ⑤ 用水漂洗, 去掉细胞中残存的一些有色的品红分子。 ⑥ 取根尖置载玻片上, 用镊子夹碎后, 加一滴45%醋酸, 然后盖上盖片。 ⑦ 压片、观察。
玉米染色体核型图(2n=20), Feulgen 染色
玉米染色体核型图(2n=20+2B)
玉米染色体核型图(2n=20+4B) /mnl/79/18rosado.htm
实验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植物有丝分裂观察的基本流程(包括试验材料的选取、预处理、固定、离解、染色、压片和核型观察等)和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细胞均等增殖的过程,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能复制一份,然后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均是相同的,在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中均存在着有丝分裂。
三、实验材料洋葱根尖四、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解剖用具、刀片、秋水仙素8—羟基喹啉、醋酸洋红(或醋酸地衣红)、盐酸法莫氏固定液等。
五、实验方法1、洋葱根尖的培养在实验课前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
瓶内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到瓶内的水面。
把这个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经常换水,使洋葱的底部总是接触到水。
待根长5 cm时,可取生长健壮的根尖制片观察。
2、预备处理细胞分裂时由于纺锤体的牵引及染色体不一定都缩到最短,故在制片时染色体易相互缠绕、重叠,所以,材料在固定前必须经理化因素预先处理,目的是改变细胞质粘度,破坏或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缩短,并促使染色体分散等。
常用的药物浓度,处理如下:0.04%—0.2%秋水仙碱水溶液处理2—5小时,a—溴代萘饱和水溶液处理0.5—4小时;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处理2—4小时;0.002M—0.2M 8羟基喹啉2—4小时,上述处理在室温下即可,若低温处理则用蒸馏水在1—4度下处理24小时。
这些药物对植物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高温或长时间的处理,往往会产生多倍体或使染色体发生粘结、聚缩和解体现象,因此处理时间一般以4小时以内为适宜,温度以10—16度效果较好。
本实验:用0.002 mol/L的8-羟基喹啉20℃条件下避光处理4 h,或者0.7mM的环己酰胺中室温处理8h,将处理液吸出,然后用蒸馏水漂洗。
3、固定目的是将细胞迅速杀死,并使染色体的结构尽可能保持不变和便于染色。
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一实验原理任何一种生物的细胞都有一定数目、一定大小和形态的染色体,便构成了生物体特有的核型。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的总和。
不同的生物,其核型是不同的。
核型分析是在对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配对,按一定原则编号(从大到小)、分组、排列,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
核型分析可以为细胞遗传分类、物种间亲缘的关系、以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细胞遗传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了解核型分析的过程,学习核型分析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放大的蚕豆根尖染色体照片四实验器具及药品1 器具毫米尺、计算器、剪刀、镊子、胶水(制染色体标本片的器具同有丝分裂,外加摄影显微镜、放大机、相纸、暗室设备等)2 药品制染色体标本片的药品同有丝分裂,外加前处理用的秋水仙素五实验步骤1 取根尖→秋水仙素预处理(增加中期分裂相)→固定→解离→水洗后染色压片→观察:选染色体形态好、分散好、且完整的细胞进行显微摄影→冲洗胶卷→放大成照片(已作)2 对照片上分散的染色体随机编号,打一草表,测量、记录每条染色体的长臂、短臂、臂比、全长和相对长度。
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染色体组长度(2N 总长度/2)X100 3 配对根据测定的每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将大小和形态相近的两条染色体配对成一对同源染色体。
4 分类和排序染色体的分类根据Levan (1964)的分类标准,根据臂比大小不同分成:m 、sm 、st 、t 四类。
根据相对长度的大小,将配对后的染色体从大到小编号排序。
大麦根尖有丝分裂核型1 2 3 4 5 6 7。
洋葱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洋葱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洋葱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课题名称:洋葱染色体核型分析指导教师:唐正义班级:2021级1班组别:B组2小组小组成员:张婷(2021XX41044)曹敏(2021XX41045)邵婷(2021XX41046)李雪莹(2021XX41047)杨果(2021XX40148)xxx四年五月二十日洋葱核型分析报告一、引言洋葱(onion)是百合科(Liliaceae)葱属中以肉质鳞片和鳞芽构成鳞茎的2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为2n=2x=16。
每100g鳞茎含水分88.3g左右、蛋白质约1.8g、碳水化合物8.0g、维生素C8.0mg,并含磷、铁、钙等矿物质,几乎不含脂肪。
洋葱中的有效成分可降低胆固醇,降血脂,降血压,同时还具有防癌抗衰老的功效。
因此,选择洋葱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核型分析,为其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2、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根尖处理、染色、压片及制片观察的方法。
2.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全过程。
3.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洋葱根尖分裂高峰期在上午10:00—11:00,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四、材料与方法1、材料:洋葱(Aillumcepa)2、仪器:名称:电热恒温不锈钢水浴锅浙制02869编号:20xx2412出厂号:09475名称:显微镜美国制造编号:MoticBA3103、药品:Carnoy固定液,无水酒精,70%酒精,酸酒精,醋酸钠,碱性品红,石碳酸,甲醛,山梨醇,0.002~0.004mol/L8-羟基喹啉,饱和对二氯苯水溶液,0.05-0.2%秋水仙素,1mol/LHCl,石碳酸品红染色液。
小麦染色体核型分析
小麦核型分析实验
实验原理:一个二倍体植物的配子的全套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各种动植物的体细胞,都有其特定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组型或称为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这一组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着丝点位置以及副溢痕、随体的有无等。
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对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作上述各种形态特征的描述。
实验材料:小麦
实验药品:α-溴代;2%Hcl;卡宝品红;蒸馏水
实验仪器:三角瓶或者其他容器;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铅笔
实验步骤:
1.种子萌发和取材:小麦种子置于培养皿内湿滤纸上,25℃恒温箱中,根长2-3cm切取。
2.固定:α-溴代固定幼根1-2d。
3.解离:取根尖2个(每个大约0.1-0.2mm)于载玻片上,滴加2%Hcl 2-3滴3min(主要是
进行破壁),3 min后吸干Hcl,再滴几滴蒸馏水保持3min,3min后用吸水纸吸干。
4.染色:在载玻片上滴加卡宝品红染液染色2min,2min后盖上盖玻片,用大拇指垂直往
下压,压好后,用铅笔头进行敲片,边敲边在在酒精灯下烘干。
5.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摘要植物核型分析是指对植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形态、长度、带型和着丝粒位置等内容的分析研究,是植物分类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栽培四棱大麦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本方法主要是物理分析法,在本试验中,我们先对大麦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再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并测量了大麦染色体的臂长和随体长。
1.引言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着丝粒的位置)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已实现使用计算机自动完成核型分析,我们学生也可以利用Adobe Photoshop 很容易地完成染色体的测量、排序等工作,再利用Excel 表格和Photoshop结合做出核型模式图。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栽培四棱大麦的分散良好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显微照片、Adobe Photoshop等软件2.2实验方法2.2.1绘制核型图在Photoshop中对照片进行必要的处理。
首先是剪裁照片,用套索工具将每条染色体分离出来,对染色体进行配对并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一条线上,并对染色体进行适当的旋转变换。
其次是利用标尺工具测量每条染色体的臂长、随体长。
再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染色体的臂比,总长,随体长,相对长度等数据。
2.2.2写出核型公式根据上面的测量结果写出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
2.2.3画核型模式图将所测并经过计算后的数据在Excel表格中绘制成堆积柱形图,并在Photoshop里切出着丝点和次缢痕。
除此之外,还需将整个图像转换成黑白。
3.结果与讨论3.1染色体核型分析图图1 染色体核型分析图3.2核型模式图图2 核型模式图3.3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2n=2x=14=12m(2SAT)+2sm(SAT)参考文献[1] 杨大翔.遗传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2] 刘永安, 冯海生, 陈志国,等.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J].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1):98-102.[3] 李懋学, 陈瑞阳.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 植物科学学报, 1985, 3(4):297-302.[4] 陈庆富. 五个中国荞麦(Fagopyrum)种的核型分析[J]. 广西植物, 2001, 21(2):107-110.。
实验四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3)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的长度占单套染色体组 (性染色体除外)总长度的百分数。 相对长度(%)=(单个染色体长度/单套染色体组 全长)×100%
• (4)臂比值:臂比是反映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臂比值=长臂/短臂(精确到0.01)
(5)着丝点位置:根据臂比值将染色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臂比
染色体类型
1.00
正中部着丝点(Media point)
M
1.01~1.70 中部着丝点区(media region)
m
l.71~3.00
近中部着丝点区(submedia region)
sm
3.01~7.00 近端部着丝点区 (subterminal region)
(5)分类:依据臂比,将染色体分类。 (6)核型公式:根据染色体类型,可以将一种生物的染色体 核型书写成一定公式。
如:芍药核型为:K(2n)=2X=10=xm+xSm+xSt(SAT)。 K:基本核型;SA(7)核型模式图的绘制: 横轴:染色体序号;
是对染色体进行分组对核型的各种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可以用来鉴别真假杂种对染色体结构变异数目变异异b染色体物种的起源和植物的遗传进化基因定b染色体物种的起源和植物的遗传进化基因定位等方面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四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原理及各项参数意义 2. 学习和掌握利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分
四、实验器具、试剂
镊子、剪刀、毫米尺、牙签、浆糊
五、实验步骤
➢ 1、染色体组型分析指标: • (1)染色体数目:至少统计5-10个个体,30个以上细胞
大麦 核型分析 实验报告
大麦核型分析实验报告通过核型分析的实验,了解大麦的染色体组成、形态和数量,为了解大麦的遗传特性提供依据。
实验原理:核型分析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来确定一个生物个体的染色体组成的方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根尖细胞分析法来获得大麦的染色体信息。
根尖细胞是染色体较为显著的存在部位,通过处理和染色后,可以将染色体清晰地观察和计数。
实验步骤:1. 取大麦的根尖细胞:将种子在潮湿的纸巾上发芽,大约生长2-3天后,将根部切下并抛光。
2. 处理根尖细胞:将根尖细胞浸泡在0.02%胶体酶中,温度约为37,处理10-15分钟,然后用0.1%盐酸处理2-3分钟。
3. 固定染色体:用冷乙醇(70%或95%)进行冲洗,将染色体固定在玻片上。
4. 增强染色体对比度:将固定在玻片上的样品用Antony染色或其他合适的染色剂处理。
5. 观察和计数染色体: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计数和记录不同型态的染色体。
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观察和计数,我们得到了大麦的核型分析结果。
大麦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属于二倍体。
通过观察不同型态的染色体,我们发现,大麦的染色体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长臂与短臂相等的染色体,长臂与短臂不等的染色体,以及不断变短的染色体。
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是决定生物遗传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核型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大麦的染色体组成和形态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大麦的遗传特性。
这对于研究大麦的遗传变异、育种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核型分析实验,我们确定了大麦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属于二倍体。
大麦的染色体形态包括长臂与短臂相等的染色体、长臂与短臂不等的染色体以及不断变短的染色体。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麦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改良提供了基础。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和大小等特征,对细胞进行核型分析,以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为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掌握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数量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细胞遗传学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材料与方法。
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果蝇幼虫、果蝇培养基、显微镜、载玻片、醋酸酒精、吉姆萨染色液、洋红染色液等。
方法,首先,取适量果蝇幼虫放置于载玻片上,加入适量醋酸酒精进行固定处理;然后,将固定的果蝇幼虫进行染色处理,首先使用吉姆萨染色液染色,然后使用洋红染色液染色;最后,将染色好的载玻片放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拍照。
实验结果。
经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我们观察到果蝇幼虫的染色体呈现出条状结构,且数量较多。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呈现出明显的红色和蓝色条纹,结构清晰可见。
通过测量和统计,我们得出果蝇幼虫的染色体核型为2n=8,即每个细胞中包含有8条染色体。
讨论与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果蝇幼虫的染色体核型为2n=8。
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符合,表明实验方法准确可靠。
另外,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我们对果蝇幼虫的遗传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结论。
通过本次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和分析了果蝇幼虫的染色体核型特征,得出了2n=8的核型结果。
这一结果为我们深入了解果蝇幼虫的遗传特征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本实验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可为相关遗传学实验提供参考。
总结。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特征,可以了解细胞的遗传特征,为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果蝇幼虫的染色体核型,得出了2n=8的核型结果,为果蝇幼虫的遗传特征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意义和方法,为细胞遗传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洋葱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总结
洋葱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总结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总结
第一点 洋葱根尖的预处理时间问题的探讨 预处理:用0.05%的秋水仙素离体处理2小时。
总结分析之后设置对照组0.05%的秋水仙素离体处理3小 时、4小时;0.1%秋水仙素离体处理2小时、3小时。
第二点 酶解去壁:(酶活性、时间、组织特征)
第一天:设置酶解时间梯度20、40、60、80分钟,加入 2.5%的酶液(纤维素酶:果胶酶=1:1)处理洋葱根尖。 第二天:用2.5%的混合酶液处理15、20分钟 用1.25%的混合酶液处理15、20、30、分钟
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组
酸解:用配好的盐酸在60摄氏度下酸解8、9、10 分钟
第三 点
涂片法:取细胞悬液进行制片,滴在冷冻的载玻片上,并用 火焰干燥法干燥。 压片法:将处理好的洋葱根尖进行常规的压片法进行制片 (用力要较小、匀)
染色时间一般为五分钟即可。
实验感想
实验设计能力 独自思考与探索的能力 团队合作意识加强 实验能力的增强 锻炼出坚持不懈、屡败屡战的意志
判断标准不是标准
镊子一碰就碎
与植物组织的特征和前后低渗的时间都有关系
酶解可掌控程度不高,易导致细胞破裂, 没有酸解稳定。酸解基本上可以维持细胞 形态清晰可见。但是酶解也有好处,酶解 之后的细胞中的染色体会分的更开,更利 于之后的分析。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核型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核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生物体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
通过核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大小以及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分布情况,从而深入研究生物的遗传特性和进化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核型分析,对一种具体生物的染色体进行研究,并探讨其遗传特性。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为小麦种子。
2. 核型制备:首先,从小麦种子中取出根尖组织,并用0.01M的乙酸铀液进行固定。
然后,将固定的根尖组织在室温下用酶解液处理,去除细胞壁。
接着,在低温下用冰醋酸进行处理,使细胞质膨胀。
最后,将处理后的细胞悬液滴于预先冷却的玻璃片上,制备核型。
3. 核型染色:制备好的核型玻片,进行染色处理。
首先,将玻片浸泡在0.01M 的盐酸中,进行酸解处理。
然后,将玻片浸泡在0.01M的乙酸洗涤液中,去除酸性物质。
最后,将玻片浸泡在0.1%的醋酸洗涤液中,进行染色处理。
4. 核型观察与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核型玻片,并进行形态和数量的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染色后的核型玻片,我们得到了小麦的核型信息。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发现小麦的染色体呈现出一定的形态和数量特征。
首先,我们观察到小麦的染色体呈现线状结构,且长度不一。
这表明小麦的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线状结构,且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长度不同。
这种差异可能与小麦的基因组大小和复杂度有关。
其次,我们统计了小麦的染色体数目。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发现小麦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
这与小麦的染色体组成有关,小麦是一种二倍体生物,其染色体数目为两倍体的两倍。
这一发现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进一步地,我们分析了小麦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分布情况。
通过观察核型玻片,我们可以看到染色体上存在着一些明亮的带状结构。
这些带状结构是由染色体上的特定DNA序列组成的,它们可以用来标记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
通过进一步研究这些DNA序列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小麦的遗传特性和进化过程。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核型分析实验,了解某一物种的染色体数量及形态,探究染色体在遗传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所用材料为小鼠肝细胞,热缩膜、果胶和0.56% KCl溶液。
具体步骤如下:1. 取小鼠肝组织,进行离心分离。
2. 加入0.56% KCl溶液,进行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
3. 加入果胶和热缩膜,进行破碎。
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可以使用手工或机械破碎方法。
4. 倒入冷却的0.075 mol/L KCl,使得染色体收缩。
5. 把制片玻片浸于6% 乙酸中,溶解细胞核质,使得染色体裸露。
6. 分别涂上吉姆萨染色剂和醋酸洋红接受染色剂,使染色体在显微镜下显色。
7. 进行显微镜观察,记录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小鼠肝细胞的染色体图像(图1)。
我们数了3个大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分别为40、41、42根,平均值为41根。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鼠的染色体一般为长条形,末端略微缩短呈锥形,中间有构成着丝粒和着丝鞘的节。
在同一细胞内可见到形态相似的染色体,并且相邻染色体的萎缩点不一定一致。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小鼠的染色体数目约为40-42根,并且染色体的形态大多数为长条形。
这些信息对于探究小鼠的遗传特性非常重要。
遗传学中,染色体数目与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密切的关系。
染色体数量正常的情况下,遗传物质在后代中稳定传递。
但染色体数量的改变会造成基因组大小的变化,从而影响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及其表达情况。
所以核型分析可用于研究染色体变异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基因组的影响。
此外,染色体的形态也承载着丰富的遗传信息。
染色体内部的结构不同会影响基因的可读性和表达方式,从而影响个体遗传特征的表现。
比如,若染色体上出现了结构变异,会导致某些基因的受损或失活,从而造成人类遗传病的产生。
对于这些疾病的研究,准确的核型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结通过核型分析实验,我们成功地了解了小鼠肝细胞染色体的数量及形态,探究了染色体在遗传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写 M m sm st t T
实验步骤
1、 染色体标本制片 选择染色体分散良好,形态清晰的有丝分裂中期分裂 相,进行拍照,获得照片。
2、测量 把放大的照片染色体进行随机编号、用直尺测量染色体总长和两 臂长度(着丝粒一分为二算入两臂)。并注意各染色体随体的有无,随 体和次缢痕长度一般不计算在染色体长度内(如记入,需要标注) 。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 学习和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 了解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大小、着丝
粒位置和随体等形态特征 ➢ 了解染色体组型分析意义
Company Logo
实验原理
❖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 的,具有中的特异性。一个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含有的 全套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这组染色体的数目、 形态特征、染色体的两臂长度、着丝点的位置及次缢 痕、随体的有无)就是该物种的染色体组型,也叫核 型。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通过对染色体标本和其照片 进行测量、对比分析、配对、分组、排列对这些特征 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
❖ 染色体组型是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和进化论的 重要研究手段。染色体组型分析——染色体水平上的 表型,可确定物种的特征,确定种属亲缘关系,分析 生物物种的变异和进化过程。在医学上,人类染色体 组型分析对遗传病的临床诊断有重大意义。
Company Logo
❖ 染色组通常是指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所有可测定的 表型特征的总称,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 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大小、形 态等。它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 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M/m/sm/st/t/T) ❖ 随体与次溢痕的数目、
大小和位置
Company Logo
核型分析
❖1.染色体测量 用毫米尺测量染色体总长和两臂长度(着丝粒一分为二算
入两臂)。并注意各染色体随体的有无,随体和次缢痕长度 一般不计算在染色体长度内。 ❖2.测量结果的计算
染色体组总长度=该细胞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 色 体)之和 相对长度=(某染色体绝对长度/染色体组总长度) ×100% 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臂指数(着丝点指数)=短臂长度/染色体全长 随体的有无
7、将测量和计算的数据填入下表
Company Logo
染色 长 短 体臂 臂
编号
1 2 3 4 5
相对长度
长臂+短臂=全长/ 一个染色体组的总长
臂比值
染色体 类型
Company Logo
❖作染业色体组型剪贴图
❖ 染色体组型的模式图 ❖ 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 ❖ 核型公式
Company Logo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指对染色体进行分组,对核型 的各种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如对染色体 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和进 化理论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Company Logo
❖ 数目 (2n=?) ❖ 长度(绝对长度、
相对长度) ❖ 着丝粒位置
3、 计算 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相对长度、臂比值,根据臂比值确定染色体类 型.
4、配对 根据测量和计算数据,以及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对同源染色体进行配 对, 并按由长到短的顺序为每对同源染色体编号.
5、 排列 a)长度从长到短 b)特殊的染色体最后
6、剪贴 将染色体按编号仔细剪下,按顺序从长到短排列,短臂在上,长 臂向下,如两条染色体长度相等,短臂较长者排前,着丝粒于一条直线上, 贴好.
❖ 臂比1.71—3.0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臂比3.01—7.0为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臂比7.01以上为端着丝粒染色体(sat)
Company Logo
臂比值
1.00
1.01~1. 70
1.71~3. 00
3.01~7. 00
7.01以上
∞
着丝粒位置 正中部着丝粒 中部着丝粒 近中部着丝粒 近端部着丝粒 端部着丝粒 顶端着丝粒
Company Logo
❖ 3.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及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 着丝粒指数、次缢痕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 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 4.粘贴:染色体对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 下。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一条直线上。定着丝粒位置,将染色体分类 臂比1.0—1.7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