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的真实China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102件大事

20世纪中国102件大事
45. 台湾二?二八起义february 28 taiwan rises in revolt
46. 4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back-end inflation of the forties
47. 辽沈战役campaign of liaoxi-shenyang
48. 淮海战役huai-hai campaign
36. 七?七事变july 7 incident of 1937
37. 南京大屠杀massacre in nanjing
38. 花园口黄河大决口the yellow river of garden mouth breached
39. 皖南事变southern anhui incident
40. 延安整风运动rectification movement of yanan
25. 蒋冯阎战争yan feng jiang war
26. 五次反围剿encircle and suppress instead five times
27. 九?一八事变september 18th incident
2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the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ese soviet are first representative assembly
49. 平津战役campaign of beiping-tianjin
50.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plenary session in two for seve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51. 渡江战役cross river campaigns.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革命武装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

以下从多个阶段来分步骤阐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

第一步:建军初期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形成了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军的建军初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与国民党政府和其他反动派的斗争中建立起了初步的军事实力。

第二步:威震华夏的红军20世纪3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英勇斗争,打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战役,如遵义会议、长征等,在国内外掀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战役不仅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更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军事指挥人才,为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贡献。

第三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面临的一次重大历史考验,也是中国的一场大大小小的战争的总称。

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对国民政府展开的一场具有广泛意义的战争,最终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实现了对政权的掌控。

经历了这场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越来越稳定、壮大,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第四步: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参与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进行军事改革、拓展人民武装、启动军事预备役制度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是党和军队的共同历程,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军民团结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核心精神,为中国的未来担当了重大的历史责任。

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继续秉承“人民军队人民的军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理念,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贡献更多更好的力量。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张玉法原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摘要]以帕森斯的社会平衡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社会变迁,工业化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动力。

工业化的社会需要新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这两类人跃升为工业社会精英份子的一部分,这是社会的第一种变迁。

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工商阶层的兴起,工商业者及银行家成为工业社会的精英份子,这是社会的第二种变迁。

当工商阶层兴起以后,人口集中城市是社会的第三种变迁。

当工业化与都市化进行时,家庭制度也发生改变,由大家庭变成小家庭,且孝道也呈式微之势,这是社会的第四种变迁。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传统社会;现代社会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ZHANG Yu-fa(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entral Academy of Research,Taipei,China )Key Words :modern China ;social transformation;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 societyAbstract:Us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balance to explain the social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ndustrialization becomes the dynamic for thetransformation.Industrialization needs new intellectuals and peopl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se people become part of the elite society.This is the first transformation.With industrialization came the classesof industry and commerce,these classes and bankers became part of theelite society.This is the second transformation.With the rise of industryand commerce,population was centered in cities,which forms the thirdtransformation.Wh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ere underway ,family system also began to change,from the big family to the smallfamily,and the virtue of filial piety declined.This is the fourth transformation.一、前言社会变迁的理论很多,有的社会学家认为一个旧的、稳定的、和谐的、整合的社会,转变成新的、稳定的、和谐的、整合的社会的过程,就是社会变迁。

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读穆旦的《赞美》

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读穆旦的《赞美》

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读穆旦的《赞美》杨荷泉1,夏玉红2(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20世纪40年代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九叶诗派”主要成员的穆旦,一方面用诗歌表达着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矛盾冲突时的愤怒、痛苦,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他对充斥着战争、饥饿、灾难和死亡的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

在《赞美》中,年青的诗人关注着这场残酷的战争,忧虑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以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歌颂了缔造我们这个悠久民族的劳动者,表达出作者在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

诗歌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密集铺排的意象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现代技巧。

关键词:穆旦;赞美;激情;沉思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9)01-0130-03Intensive Emotion and Meditation in the Suffering Years ———On Mu Dan's Eulog yYANG He -quan 1,XIA Yu -hong 2(The Study B a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 raditional Cultur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 iang 321004,China )A bstr act:The 1940s were a decisive critical wa rtime for China.As a main member of “the Nine Leaves Poem ”,Mu Dan,through his poe try,expre ssed not only his ange r a nd agony from the conflict be tween his consciousness and the r ea l world,butalso the feeling of the r eal acute society which was full of war ,hunger ,disaster and death.The young poet paid at tention to the crue l war ,wor ried about the nationa l destiny,sang the pr aises for the laborer s who created this age -old nation with the language rich in symbol implica tion ,expressed the author's intensive emotion and meditation in the suffering years.This poetry melt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 t ,a nd the concentrated extravagant image greatly strengthened its image and demon -str ated his excellent modern ar tifice.Key words:M u Dan ;eulogy ;intensive emotion;meditation 20世纪40年代是中华民族苦难与拼搏的时代,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人民的痛苦已趋于极致。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呈现多种多样。

从历史上看,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刻画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转变。

尽管在一些早期的电影中,华人形象给人以负面的印象,但近年来的电影作品中,华人形象开始多样化和积极向上。

20世纪初的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主要表现为“鬼魂人物”。

《Ghosts》(1915)就是一部典型的例子。

这些形象常常被戴上面具,并在剧中扮演一些神秘和恐怖的角色。

这样的刻画给人一种恐惧和陌生感,暗示华人是可怕的“异类”。

在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电影中,华人形象开始呈现为“虎妞”(China doll)。

这些角色通常是典型的亚洲女性,被塑造得柔弱、温顺、需要被保护。

她们是白人男性主角的情人或配角。

这样的描写使人们将华人视为“外国异族的女性”,给人一种依附和性化的形象。

到了50年代和60年代的电影中,华人形象开始随着华人社区的日益增长而多样化。

在《金瓶梅》(The World of Suzie Wong)等电影中,华人形象展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面貌,如妓女、艺术家、移民工人等。

这些角色的刻画虽然较为真实,但仍受到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逐渐呈现多元化和积极向上的趋势。

《黑豹》(Black Panther)中的亚瑟王、《功夫梦》(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中的李梅亭等角色都是积极向上的形象,他们坚强、智慧、勇敢,并且不再被局限于传统的刻板形象。

虽然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呈现已经逐渐多元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电影中的华人角色仍然被定义为“亚洲人”的代表,缺乏个性化和独立性。

华人形象在电影中的描绘仍然会受到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影响,如华人是商人、算命师、功夫高手等。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正逐渐多样化和积极向上发展。

这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可和接纳。

未来,随着华人导演和演员们在电影界的继续努力,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具有积极意义和丰富内涵的华人形象出现在银幕上。

国共内战的回顾与前瞻: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展望

国共内战的回顾与前瞻: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展望

国共内战的回顾与前瞻: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展望20世纪40年代,中国陷入了内战,国共两党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也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国共内战的历史,反思其根源及其教训,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回顾国共内战的根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那时候国民党与共产党都参与了起义,但由于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的不同,两党在思想和政治上存在分歧。

至1927年,国共两党在南京政府的压力下开始短暂地合作,但不幸的是,这一合作由于蒋介石的反共心态和屠杀而破裂,国共之间达成了决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再次联手对抗共同的敌人,但是在战争结束后,合作再次破裂,国共内战随之爆发。

1949年,共产党取得决定性胜利,成立新中国。

国共内战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内部,也影响到了亚洲和全球,成为20世纪的一道历史伤疤。

反思国共内战根源在于两个政治党派的不同思想和政治路线,这是党派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

国共两党的合作大多基于利益关系和时机性,并没有真正达成政治上的共识,并且没有对历史做出反思,导致两党的关系很快就破裂了。

此外,国共内战也暴露了政治腐败以及领导层之间的斗争,导致国民政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共产党则成功坚持民生至上的路线,为人民谋福利,赢得了大多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教训国共内战的教训是深刻的。

首先,它告诉我们,政治党派应该抛弃短视利益和人为竞争,而是应该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保持战略合作,共同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发展奋斗。

只有通过真正的民主和政治共识,才能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它强调领导层需要抛弃权利斗争和腐败,而是应该为人民利益而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展望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展示了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全球影响。

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经济改革和发展,并将坚定走和平和稳定发展的道路,增强人民福祉,维护国际和平。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1918-1921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11月德国11月革命爆发
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19
1月德国柏林起义
3月共产国际成立
中国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0世纪20年代初
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
1921年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市的发展: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管理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变法
960年到1127年
南宋
1127年到1276年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手工业:
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新式纺车棉花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中的主要衣料
二次革命
1913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1914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5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6
护法运动开始
1917
3月8日(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
4月《四月提纲》
7月,七月事件
10月,成立了公开领导起义的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
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
1840-1842
1842年,恩格斯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1844年
法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马克思发表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
1848年
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

从_党性原则_到_三贴近原则_论中国党报理论的发展与党报改革

从_党性原则_到_三贴近原则_论中国党报理论的发展与党报改革

收稿日期:20040406作者简介:方晓红(1951—),女,博士,南京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4年9月第5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Sep.,2004No.5从“党性原则”到“三贴近原则”———论中国党报理论的发展与党报改革方晓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萌芽于党的初创阶段,成形于延安整风时期。

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年代向市场经济年代的转型,党报理论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发展、充实的阶段,三贴近原则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提出的。

该原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理论对新闻规律、市场规律的一种适从,一种理性的调适。

关键词:党性原则;党报理论;三贴近原则;改版中图分类号:G 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4)05009004 “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核心,至今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报纸所必须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一大”期间,就已涉及并阐述了一些基本的党报思想。

1921年“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曾作过这样的决定:“杂志、日刊、书籍和小册子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

”“任何中央地方的出版物均不能刊载违背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

”[1]这里强调了党对出版物的领导权,以及出版物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此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对宣传工作以及报刊工作的决议和决定。

这些决议和决定,可以称之为党报理论中“党性原则”的雏形,或者称之为生长点。

“党性原则”成形于1942年解放区新闻改革时期,其标志为《解放日报》的改版。

中国新闻理论的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变革,尤其是党报以改版方式所进行的变革,因此,我们说到新闻理论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党报的改革与改版。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资料:为了应付内战军费的浩大支出,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急增长。

为了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不得不滥发纸币。

1945年6月,法币发行量为3978亿元;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元。

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元券。

然而到1949年5月,金元券的发行额又从最初的9亿元增加至679458亿元,相当于法币2038374000000亿元,这一数字比1937年6月增加了1445倍。

滥发纸币引起通货膨胀,造成币值下跌,物价暴涨。

1949年5月与1937年6月相比,物价指数上涨了36807亿倍,其贬值程度史无前例。

以法币100元购买力为例,1937年可以买两头牛,1945年可买两个鸡蛋,1946年可买1/6块肥皂,1947年可买1/3盒火柴,1948年可买1/500两大米,1949年仅可买1/50亿两大米。

上海的大米价格,1947年1月每担为法币6万元,6月涨为50万元,12月又涨为110多万元,1948年8月更涨至6500万元。

(以上资料引自董辅礽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第17页)问题与思考::(1)通货膨胀的含义。

(2)从货币因素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3)什么是恶性通货膨胀?199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资料:1992年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逐步缩小,除个别品种和项目外,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品种和项目的比重已达95%以上。

1992年~1997年,价格起伏波动较大,总体来看,商品市场价格水平在经历了上涨后呈现回落态势。

1994年是自建国以来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

当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比1993年上涨24.1%,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

鉴于1994年市场物价大幅度上涨局面,中央将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作为1995年主要的宏观政策目标。

在操作方式上,实行增加有效供给与价格补贴相结合的政策。

1995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逐月回落,从1994年12月的23.2%下降到1995年12月的8.3%。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周仁政内容提要 20世纪京派文学的主体形态是审美乌托邦,感性自娱和精神狂欢的文学景观是海派文学的基本形态。

20世纪40年代,以冯至和穆旦为代表,在“新诗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放逐情感的智性化写作,使京派文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美乌托邦旨趣转向观照战争年代人类非理性的生命律动。

海派文学以张爱玲、钱钟书为代表,“公寓文化”和“书斋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海派文学的文化内涵。

狂欢化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生活景观和个体化的叙事策略。

一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研究纳入文化视野十分重要,这有利于对“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的走向以思潮、流派为脉络作更深入、系统的多元化考察。

按照许多研究者的看法,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可以视为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的“三足鼎立”。

但对这一格局的解析不能仅仅依循传统文学史的思路,而应作出文化学意义上的深入探究。

就文化特征上看,左翼文学的社会理性主义、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主义和海派文学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决定着三种不同的文学流向。

文学是文化的现实。

今天看来,“五四”以后的30年中,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化既表现为理性主义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以左翼文学为代表)与审美主义(以京派为代表)的重大差异,也表现在二者与非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海派文学共有的区别上。

其中,左翼文学的社会理性主义既具有启蒙传统又禀承中国固有文化命脉,作为现代主流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文化表征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主义则代表着一部分具有现代文化独立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反省“五四”后文学的政治化道路,依托现代大学体制和独立的艺术实践,在审美乌托邦的意义上完善了现代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文化建构。

以非理性主义为文化命脉的海派现代主义文学显然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派”,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人”,实现了从传统市民文学向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性转型。

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

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

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是20世纪的一位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中国进行了重要的新闻活动。

他的新闻活动与中国的报道和观察具有以下特点和评价:1.《西行漫记》:斯诺最著名的作品是《西行漫记》(Red StarOver China),这是他在1936年报道中国红军长征的创作。

该书通过精彩的采访和观察,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壮举和理念,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

2.与中国领导人的接触:斯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触密切。

他获得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直接对话的机会,并向他们询问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思想和理念。

3.对中国革命的关注:斯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他以客观的立场报道和观察中国的革命斗争,对中国农民和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有着深入了解。

4.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斯诺的报道强调中国革命的正面成就和人民情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他积极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和福利措施,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国革命的理想和意义。

5.对中国社会的理解: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中展示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入理解与认知。

他的报道关注中国社会问题,如农民问题、女性问题以及社会不公,为西方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窗口。

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和他的作品对西方读者对中国革命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解有重要影响。

虽然他的报道受到一些争议,但他的新闻活动为西方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帮助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增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

同时,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关注也提醒了他人关注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对中国新闻报道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从20世纪月份牌看中国女性泳装服饰美学及影响

从20世纪月份牌看中国女性泳装服饰美学及影响

丝绸JOURNAL OF SILK历史与文化第58卷第1期从20世纪月份牌看中国女性泳装服饰美学及影响王巧,李正(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月份牌是20世纪上半叶国内社会生活的缩影,它的兴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研究彼时经济、政治、商业、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文章以月份牌中的女性泳装服饰为研究对象,审视月份牌画所承载的物质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通过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设计还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析20世纪月份牌的时代特色及中国女性泳装的缘起背景。

重点论述上海游泳运动兴起对泳装服饰的影响,以设计学视角关注月份牌中泳装服饰的形色之美、纹样之美、搭配饰物之美,研究审美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

总结月份牌对中国女性泳装形制美学形成的促进与载体作用,解析其独特的搭配美学特征,力求为文化自信、服饰自信道路下的中国泳装服饰设计变革提供思考。

关键词:20世纪月份牌;中国女性;泳装服饰;美学;设计学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7003(2021)01010608引用页码:011204DO1:10.3969/j.issn.1001-7003.2021.01.016The influence and aesthetics of Chinese women's swimwear from the calendar of the20th centuryWANG Qiao,L1Zheng(School of Art,Soochow L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Abstract:The calendar is an epitome of domestic social lif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 century.1ts rise and fall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development.1t wa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people to study the economy,politics,commerce,cultureand art at that time.This paper takes the women's swimsuit in the calendar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examine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calendar paintings.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literature research,image analysis and design restor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lendar in the20山century,the origin and background of Chinese women's swimsuit.1t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rise of ShanghaiSwimming Sports on the swimsuit cloth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the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the beauty of shape andcolor,patterns and accessories of swimsuits in the calendar,and studies the root cause for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idea.Finally,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motion and carrier effect of calendar on the formation of structure aesthetics of Chinesewomen's swimsuit,analyzes its unique match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and strives to provide thinking for the reform ofChinese swimsuit design under the roa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lothing confidence.Key words:calendar of the20th century;Chinese women;swimsuit;aesthetics;design science月份牌发祥于近现代商业最发达、华洋杂处的上海,是中 国传统年画中的一个分支,被誉为浮世中一幕真实的幻影。

30到40年代历史背景中国

30到40年代历史背景中国

30到40年代历史背景中国30-40年代中国处于矛盾混乱的状态。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化萌动的历史背景: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萌动的历史动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人们吃惊于“天朝上国”败于“蕞尔小国”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不是败于人力,而是败于英国的“坚船利炮”。

于是有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由此引发的洋务运动。

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单是军事的现代化是不够的,于是又出现了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然根深蒂固,气象初显的现代化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文明弊端开始暴露,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社会主义文明兴起,此时,走西方的道路已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场关于中国富强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和争论开始了。

从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到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都表现出了学习对象的转变和现代化意识的变化。

但历史证明了:“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

”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当时现代化萌动的社会基础。

世界现代化的起始动力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在中国也是如此。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扩大税源而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外国资本大肆侵入在客观上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发展实业,涌现了“南张北周”(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等著名企业家,在此期间还出现了1912—1913年成立工商公司的经济热潮。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工商阶层迅速增加,开始要求根据现代化进行政治民主和经济文化上的变革;新兴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增长,归国留学生构成社会领导阶层的重要部分,如鲁迅、蔡元培、胡适、丁文江、詹天佑、陈省身、颜惠庆等人均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活动领域的领军人物;军阀和士绅阶层迅速变化,尽管这些人与旧制度的关系千丝万缕,但为了生存、不被淘汰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多从本集团利益出发,或发展经济、开明政治,或重视文化、提倡教育,都对现代化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农民的分化以及无产阶级的壮大,都为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萌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评价

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评价

说,主流社会的声音是赞同的。

值得回味的是,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也在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运动。

应该说,从20世纪初开启的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到30年代和40年代变成了中国社会各政治派别的自觉追求和社会运动方向。

这里有必要对“中国化”这一关键词汇作一分析。

所谓“中国化”,应是指在引进、移植西方的理论和制度时,要避免由于教条地、机械地照搬照套而导致引进和移植的西方形态的文明成果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相脱离的现象,因为如果那样,不仅会导致理论的空玄和偏激,还易引发实践中的失误甚至灾难的发生;而应根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既要全面开放又要精心选择,使之成为中华文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在吸收西方文明成果、融合世界先进文明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全面革新。

具体地说,应包括这样几点:第一,“中国化”不是排外,恰恰相反,是更好地、真正地吸收西方文明中能为中国所用的部分和成分;第二,“中国化”不是固守,恰恰相反,是用西方文明中的一些有益于世界和中国的积极因素丰富、补充到中国的文化中,改造中国文化中落后和消极的成分,塑造中华文明的新品格;第三,“中国化”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优良品质和优秀成分,摒弃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和消极成分。

第四,“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和趋向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实现、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总之,就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趋向看,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由中国传统的法律形态转变为近代中国的西方化形态;二是以中国化为内在要求和运动方向的对西方文明的融会和吸收过程。

前者对于中国来说是“变”,后者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变”。

“变”与“不变”,是西方化的,又是中国化的;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这就是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运动的辩证规则。

【收稿日期】 2004204213【作者简介】 张晋藩(1930—),男,辽宁沈阳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研究。

试析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买办社会

试析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买办社会

是当时威震上海滩的人物。据统计, 1911 年上海
自有买办制度以来, 信用就是任职买办的先
总商会的 16 名领导人中, 买办和买办出身的就 决条件, 而买办的就职又需要可靠的人保荐。外
占了 7 人。 [7] ( P134)
商信赖的一般是和他们合作多年的买办或外商企
在广东, 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陈廉伯, 不 业内 的职员, 而这 些人保荐的常 常是他 们的亲
外国 人也认为, 他是 / 最富有最 出名的华 商之 外商看来无论资力还是信用都更为可靠。因此,
一0 [9 ] ( P962) / 可增色于汉口发展史并占有其中 大买办的子孙几乎毫无例外都有充当买办者, 有
数页之地位0 。 [9 ] ( P926)
的还将这一职位传袭数代; 同时他们的直系旁系
当时在每个通商口岸, 财产过百万的买办都 亲属也卷入进来, 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买办家族。
儿子连续继 任, 父子四人共在怡和洋 行供职 82 买办 ( 如叶星海、李正卿、严焦铭等) 都是经他 年, 直到解放后该行从大陆撤退。 [ 2] ( P27- 53) 这 介绍发家的。后来王铭槐经营失败, 也是宁波籍
种家 族关系某种程度 上加强了买 办阶层的 内聚 买办鼎力相助, 出资拥护他又作了德商礼和洋行 力, 也是买办社会排外性的重要原因, 以至当时 买办。 [ 2] ( P206- 214) 在上海, 他们在工商界处于领
织虽宣称凡买办都可入会, 但实际上却有财产数 甫任买办起祖孙三代相传; 华俄道胜银行买办席
额的限制, 那些财力不济的小买办在这里并没有 缙华和席锡蕃是叔侄相传; 横滨正金银行买办由
位置。因此, 加入这一公所一时成了财富与地位 席缙华的女婿叶铭斋担任; 花旗银行买办则长期

萨特与中国

萨特与中国

当我们回望一个时代的历史的时候,总喜欢在那里去寻找一些人物或事件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我们总是把这个时代的集体欲望投射到这些人物或事件之中,将它们视作这个时代的总体表征,使它们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圣像。

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就处于这样一个尤其需要借圣像代言的时期。

对于一个刚刚告别历史创痛的民族而言,对于一个曾有的圣像突然出现空位而人们还无法摆脱对圣像的心理依赖的时代而言,新的文化圣像的确立显得尤为必要而紧迫,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尔・萨特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进入中国当时的文化现实的。

一其实,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的4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

在这三个阶段中,萨特在不同的阐释视野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或者说在不同的时期被视作不同的文化表征而投射着中国文化界和学术界不同的集体想象。

如同存在主义在西方是创始于德国的哲学而流布于法国的文学一样,它一开始在中国的传播也因接受者学术渊源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国别和领域的分野。

在20世纪30年代,当以海德格尔、舍勒、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存在哲学在德国声誉日隆的时候,中国学术界就通过现代日本哲学家,如以西田几多郎、田边元和三木清为代表的京都学派,以及自德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对德国存在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例如在1934年12月,《清华周刊》出版的“现代思潮特辑”,对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思潮和深受德国存在哲学影响的日本京都学派的“不安的哲学”进行了专门介绍。

由于受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流行的生命哲学思潮的影响,他们对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解带有浓重的人生哲学的意味,在学术谱系的梳理上时常会出现错位与混乱。

这一情况随着冯至、熊伟、宗白华等留学德国的青年学子的归来而理应有所好转,因为这批人在德国与存在主义大师们都有过一些因缘际会,例如冯至曾听过雅斯贝尔斯的课程,熊伟曾聆听过海德格尔的讲座,他们对德国存在主义可谓是耳闻目染。

可遗憾的是,归国后他们并没有太多地向中国人介绍存在主义哲学。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及启示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及启示

过了一百年 。在这一百年中 ,历经 了四次大的变革… 。其 “洋八股”,重视教育试验。上述教育新思潮 为这 次学前教
中 ,20世纪 20—4JD年代的变 革完成 了学前教 育 的本 土化 育变革提供了理论 武器 。
和 科 学 化 的探 索 ,最具 重 大意 义 。
对一段时间内曾起指导 思想 的福禄 倍 尔和蒙特 梭利
Key words:Chinese prescho l education;introspection;experiment;autonomous innovation
自 1903年湖北幼稚 园创 建 以来 ,中国学 前教 育 已走 又仪行他 国,东施效 颦。强调要 反对 “老八 股”,也要 反对
关键词 :中国学前教育 ;反思 ;实验 ;自主创新 中图分 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12(2006)04—0107一o4
The Innovation and Enlightenm ent of the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of 2O一 4O’S in 20th Century
新文 化运动是一 次以观念 或精 神为 主要对象 的变 革。在 说 。江苏省教育会 、北京女子师大附属 幼稚园还 开展 了蒙
教育理论上 ,则引进 了民主与科 学的 思潮 ,主要 表现 为杜 特梭利教育 法实验 ,商务印 书馆仿 制发行 蒙特梭 利教 具 ,
威实用主 义教 育思潮 和教育实 验思 潮。教育实 验思 潮 以 成 为此期 学前教育思潮的主流。“五 四”运动 以后 ,学前教
TIAN Jing—zh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00,China)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外事工作——陈浩、凌青、张颖、刘文仲访谈录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外事工作——陈浩、凌青、张颖、刘文仲访谈录

The Foreign Affai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1940s --Visits of Chen Hao, Ling Qing, Zhang
Hao and Liu Wenzhong
作者: 李星
作者机构: 外交部档案馆北京100701
出版物刊名: 党的文献
页码: 78-83页
主题词: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外事工作;机构设置;涉外工作
摘要:2001年6、7月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笔者走访了20世纪40年代参与党的外事工作的陈浩(原中共南方局外事组和中央外事组工作人员,建国后曾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凌青(原中央军委外事组工作人员,中央外事组科长,建国后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等职)、张颖(原中共南方局工作人员,建国后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刘文仲(原中央外事组工作人员,建国后曾任外交部办公厅档案科首任科长),他们从亲身经历出发,介绍了当年外事机构的设置、职能和党的涉外工作情况.。

基于同情的浪漫认同——论雪莱传记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接受

基于同情的浪漫认同——论雪莱传记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接受

A Romantic Recognition Based on Sympathy:On the Acceptance of Shelley’s Biographies in China from
1920s to 1940s
作者: 张静[1]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61-7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雪莱传;伍尔芙
摘要: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民国时期曾被文学青年视作偶像,徐志摩、吴宓、于
赓虞、沈从文等作家都曾被放置在"像雪莱"的人物谱系中。

这一现象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倡导的自然主义批评观对传记研究的关注紧密相连。

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的《爱俪儿:雪莱传》影响最广,对这部传记的关注与译介也处于对西方新传记作品和理论的译介潮流中。

雪莱偶像化契合了"五四"知识人希望摆脱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理想。

雪莱传记所塑造的爱
情观代表着一种普遍存在于浪漫主义者身上的特质,新文学作家对雪莱浪漫形象的认同,其实暗含着一种自我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飞虎队用彩胶拍摄的中华民国
滇池是昆明最重要的游览地,对当地居民和美国士兵的生活、工作和娱乐都有重要的影响,它是游泳、潜水和划船的最佳场所,大观园是其主要的景点,园内有壮观的大观楼,一座保存完好的木质宝塔,点缀了滇池的湖岸。

在滇池附近的公园里,餐饮店和小贩比比皆是,他们在小屋里营业,在美食旁放着黑板,上面是粉笔写的菜单。

有一户人家的一个小女孩一直帮助他们,于是艾伦和伙伴们向男主人询问,是否可以为这个小女孩仿制一件和美军制服一样的服装,这家主人同意了,艾伦把制服送给了小女孩,并为她拍了这张拿着棒棒糖的照片。

黄浦江渡口,黄浦江上一直停泊着来自各国的船只。

有轨电车,在战时及战后的许多年里一直行驶在南京东路上,其模样同美国、欧洲及印度的一些城市里的电车一样。

街边那张巨型广告画,上面分别是中国、苏联、英国和美国的旗帜,以及“庆祝抗战胜利,
庆祝世界和平”的标语。

昆明城内的中国阿姨和孩子(威廉.迪柏摄)
修筑昆明机场跑道的军民
飞虎队总部“虎穴”外景(威廉.迪柏摄)
路边制作香烟是小贩!
村民正在耕种田地,靠近我们基地驻扎宿营地区有一座很大的村庄,那里有许多机会拍摄村里的人们从事各项活动,如插秧、洗衣服、照顾孩子等场景。

(艾伦.拉森摄)
头发式样时尚的昆明男子在品尝美食(威廉.迪柏摄)
昆明汇康百货商店
美丽的西子湖!
遭战争破坏的飞机修理库外停放着美军运输机和战斗机,建筑物上布满弹孔
艾伦与一名中国空军技师在一架缴获后被翻新的日军战机上。

(威廉•迪柏摄)
手拿野鸡的美军士兵
美军在杭州的军旅生活稍许轻松一点,我们住在曾经是仓库的建筑内,当地的百姓为美军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如这个年轻女孩正在军营附近帮艾伦运送一袋要洗的衣服。

(威廉•迪柏摄)
杭州农家姑娘(艾伦•拉森摄)
目测战斗力被城管爆出翔
街景1(威廉•迪柏摄)
街景2(威廉•迪柏摄)
街景3(威廉•迪柏摄)
街景4(威廉•迪柏摄)
街景5(威廉•迪柏摄)
街景6(威廉•迪柏摄)
在河边洗衣服!
两边的碉堡。

繁忙的黄浦江景象!
老式帆船、驳船、商船和美国海军军舰只公用同一条水路。

上海,令来自美国的飞虎队员感到震撼的城市!
上海外滩,世界闻名,不仅因为它的名声,还有它俯看水陆商贸活动的宏伟建筑物,对第14航空队的士兵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自从离开美国后,我们从没见过如此高大的建筑,1945年来,还可以看到一些大楼上飘扬着英国国旗。

(艾伦摄)
当年魔都真碉堡
沙逊大厦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的金属标牌
从国际饭店眺望上海,大新百货公司大楼(今第一百货大楼的前身),曾是当时那一带很突出的建筑,左下角是二战中印缅战区司令官蒋介石先生的巨幅画像!
上海国际饭店!
飞虎队的科吉斯中士在国际饭店楼顶上眺望上海的城市面貌
皇军投降后留下来拆碉堡
目测中间不少人留下来当拆迁队了
一座大型监狱(即提篮桥监狱)
从美国运输舰上看到的外滩和黄浦江景象
挤满甲板的美国军人
船上
从上海起航横跨太平洋前往美国西雅图途中的镜头
中国农民1
中国农民2
农村景象
路边上的小摊
快乐的锯匠
铁路旁边
杭州“太和园”会所
农妇
小孩游泳
犹太儿童!
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人是从欧洲来上海躲避纳粹德国迫害的犹太人,日本人占领上海之后,
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住所和产业,被监禁在虹口的仓房中生活,而如今重获自由。

路边小孩
黄浦江景象!
老式帆船、驳船、商船和美国海军舰只共用一条水路
中国农妇在洗衣服
昆明码头
农村
昆明女孩1
昆明女孩2
农村马路
一个小孩
滇池小船提供了舒适的公园水上游览,不少小船上高耸的船帆有点破旧了,但它们却是沿湖游览必不可少的工具,相当一部分小船还被船夫们当作自己的家,其舱身在船的中部,顶上是由竹子和芦苇交织的弓形蓬顶!
基地附近村庄,军人走在田埂上
繁华的街上
安居乐业
一个小孩在谷子上玩耍
老太太的收成
小店铺
自然景象
小孩在田野
军人在小船上
美丽的杭州西湖
棉花
繁华景象
军人查货
打麻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