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体温的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ppt课件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ppt课件
术前
医务人员应在术前评估记录患者实时体温,对于全麻患者的术前评估建议采用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概率评分表(该评分表是基于我国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建立的患者低体温预测模型)
(1)患者术前体温<36°C应尽快实施主动加温(除非病情紧急需立刻进行手术);(2)即使患者术前体温≥36°C,也应于麻醉诱导前实施至少20min主动体温保护措施;(3)维持环境温度(包括手术室或患者等候区)不低于23°C。(4)保持患者良好的热舒适感主诉,麻醉前核心体温不低于36°C。(5)积极采取体温保护措施并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低体温可延缓麻醉药物代谢,导致患者麻醉苏醒速度减慢,苏醒时间延长
低体温可减弱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酶活性;通过调节测定温度后的血栓弹力图监测提示,低体温导致血栓形成过程受阻,血液凝集强度减弱
住院时间延长
低体温导致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延长,进入重症监护室几率增加,术后恢复缓慢,住院时间延长。
04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
同术中,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36°C方可离开麻醉恢复室。另外,可给与药物以减轻或抑制寒战反应,达到体温保护效果。目前抑制寒战反应的常用药物包括哌替啶、曲马多,右美托咪啶、氯胺酮等,但这些药物抑制寒战反应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降低机体寒战阈值有关。
总结
客观而言,目前围手术期低体温现象仍较为常见,积极干预并达成共识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普及,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已成为临床路径中的重要环节。避免患者术中低体温,围手术期全程保持患者核心体温正常可显著减少手术相关感染和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及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等。可见,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防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时相:即周期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发生率
围手术期低体温在手术患者中的 发生率较高,根据不同的研究报 道,其发生率在20%-60%之间。
风险因素
包括手术时间过长、年龄较大、 体型消瘦、环境温度低、大量失 血、大量输液等。
02 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术前预防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 营养状况等进行评估,了 解是否存在低体温的风险。
液体加温
对输入患者的液体进行加 温处理,如输血、输液等, 以保持患者体温稳定。
术后预防
监测体温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及时发现低体温情况并进行处理。
保暖护理
对患者进行保暖护理,如使用保温 毯、加盖被子等,防止热量散失。
调整病房温度
将病房温度调整到适宜的温度,提 供一个温暖的环境,有利于患者恢 复体温。
保暖措施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保 暖处理,如加盖被子、使 用保温毯等,以减少热量 的散失。
调整手术室温度
在手术开始前,将手术室 的温度适当调高,创造一 个温暖的环境,减少患者 体温的下降。
术中预防
保持手术室温度
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手术 室的温度稳定,防止温度 突然变化引起患者体温下 降。
减少暴露部位
尽量减少患者暴露在外的 部位,如使用保温毯遮盖 非手术部位,减少散热。
并发症处理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低体温,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预防并发症
低体温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凝血障碍、感染等,应采取措施预防。
04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管理策 略
提升医护人员意识
培训医护人员
定期组织围手术期低体温相关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低体 温的认知和预防措施的掌握。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摘要】:手术中的低体温会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力下降、术后感染概率增加、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影响凝血功能,甚至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为此,本文总结了围手术期病人低体温的原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对围手术期低体温采取针对性的综合保温措施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关键词】:围手术;低体温;护理;进展体温是生命的重要指征,体温的维持对人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低体温是手术中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患者体温低于36℃,据统计,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50%~70%,多发于儿童和老年群体,且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其发生率逐步上升。

大量研究显示,低体温一定程度可以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机体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但是同样低体温的发生更可引起麻醉药物代谢减慢,麻醉苏醒延迟、术后寒战、躁动、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增加术后渗血和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

现对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预防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 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研究表明,全麻的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2℃增加至4℃,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倍[2]。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

1.2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围手术期体温的一个重要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而老年人群体温普遍较低,在多种应激源刺激下更易发生低体温;与成年人相比,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低体温发生风险亦处于较高水平;体质较差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对冷的耐受力差,这样的患者较正常体质的患者在术中出现低体温的概率要高得多。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首先,术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医疗团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并采取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易患低体温的患者,可以使用温热毯、暖室、暖床等措施来保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患者术前需要禁食禁饮,避免因饥饿和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其次,手术团队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调整手术环境。

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应适宜,以帮助维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围手术期低体温往往与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有关,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式,减少对体温调节的干扰。

再次,手术团队应采取有效的术中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

例如,在手术操作开始之前,可以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涂抹保暖药物,或者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局部加热。

同时,手术团队应在手术操作期间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发现体温下降时立即采取措施,如:增加室温,调整麻醉药物和输液速度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在术后得到持续的护理和照顾,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术后应尽快将患者移至温暖的恢复室,给予温热毯、热水袋等保暖措施。

同时,围术期低体温患者还应避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等活动,以减少身体散热。

最后,合理用药也是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些药物会导致体温调节失常,对影响体温的药物使用要特别关注。

此外,手术团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避免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对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外源性热源,如在输液中加热。

在实施上述预防措施的同时,医疗团队还应积极教育患者和家属,在手术前和术后告知他们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和预防方法,使其能够主动参与预防工作。

总之,围手术期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评估和有效干预,医疗团队可以降低患者低体温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预防围手术期意外出现的低体温

预防围手术期意外出现的低体温

大量输血、输液
大量输血、输液会使患者体温下降, 尤其是在手术过程中大量失血的情况 下。
输血、输液前应将液体温度加热至接 近体温,以减少体温下降的程度。
麻醉剂对体温调节的干扰
麻醉剂会抑制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使患者容易发生低体温 。
在使用麻醉剂时应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低 体温的发生。
手术时间长、创伤大
监测部位
监测的部位可以是口腔、直肠或腋 下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 测部位。
监测频率
在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手术时长和 患者情况,适当调整监测频率,确 保及时发现低体温。
低体温的预警系统
设定预警值
根据患者情况,设定合适的体温 预警值,当患者体温低于该值时,
预警系统自动报警。
报警方式
预警系统可以采用声、光、震动 等多种方式报警,以便医护人员
根据需要调整加热毯的温度和 湿度。
注意防止加热毯过热或过湿, 以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和散热
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身体 的暴露。
使用保温毯或其他保温设备,减 少散热。
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脚 部等容易散热的部位。
04
低体温的监测与处理
实时监测患者体温
实时监测
在围手术期,应持续监测患者的 体温,以便及时发现低体温情况。
低体温对手术的影响
01
02
03
延长手术时间
低体温导致麻醉药代谢减 慢,从而使患者苏醒时间 延长,进而影响手术进程。
增加出血量
低体温使血小板功能降低, 凝血物质减少,导致手术 中出血量增加。
增加感染风险
低体温降低免疫功能,使 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术后体温低于36摄氏度的情况。

低体温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潜在风险,包括影响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延迟药物代谢、增加感染风险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等。

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将从手术室环境、麻醉技术和体温监测等方面总结各种最佳证据。

一、手术室环境的调节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术室环境过凉,因此合理调节手术室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1.1 控制手术室温度:根据最佳证据,推荐手术室温度在24-26摄氏度之间,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患者的体温更容易保持稳定。

但需要注意,手术室温度过高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需在维持患者舒适度和减少感染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1.2 调节手术室湿度:维持适宜的手术室湿度也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相对湿度在30-60%之间,可改善患者的术后体温控制,减少低体温的发生率。

二、麻醉技术的选择和管理:围手术期低体温与麻醉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有着密切关系,以下为最佳证据的总结。

2.1 局麻药的选择:对于一些较小手术,推荐使用局麻技术,因为相比全麻,局麻对患者的体温影响较小。

2.2 麻醉药物的温度:对于围手术期使用的液体药物,应尽量将其温度预先调至患者体温或接近体温,以减少温度差对患者体温的影响。

2.3 术前预热:最佳证据表明,术前预热是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有效手段之一。

使用温水浸泡,电热毯等方法,可提高患者体温,减轻低体温的风险。

2.4 导尿:围手术期使用导尿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低体温的方法。

通过引流患者体内的尿液,可以减少体温的散失。

三、体温监测的应用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监测的实施和准确性,对于早期发现低体温的患者至关重要,以下为最佳证据的总结。

3.1 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根据最佳证据,经食管温度探头是较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因其准确性较高。

3.2 准确监测体温时机:围手术期监测体温的时机要选择合适,既要保证准确性又要避免过于频繁的干扰和疼痛。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
增加死亡率
围手术期低体温与患者死亡风险增 加有关,严重低体温可能导致器官 功能衰竭和死亡。
加强防治措施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手术安全性
通过加强防治措施,可以 有效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 的发生,降低并发症风险, 提高手术安全性。
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防治低体温可以缩短患者 恢复期,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少 医疗负担。
提高医疗质量
加强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 治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 可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和社会声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手术室环境因素
手术室温度过低
手术室温度通常设定在20-25℃,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容易导 致低体温。
手术室湿度过高
湿度过高会加速身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带走大量热量,导致 低体温。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 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发生 低体温。
疾病状态
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 等患者,由于身体虚弱,容易发生低 体温。
研究分析了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原 因,包括手术室温度低、大量输血、 输液以及麻醉药物的抑制作用等。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机制研究
01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是 多方面的,包括心血管 系统、凝血功能、免疫 系统等。
02
研究发现,低体温可能 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 动、心肌缺血等心血管 系统紊乱。
03
低体温还可能影响血小 板功能和凝血因子的活 性,增加术后出血的风 险。
对于已经出现低体温的患者,可通过 加温输液、输血和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等方法进行治疗。
05 结论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严重性

2024术前禁食禁饮与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术前禁食禁饮与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术前禁食禁饮与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IPH)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从麻醉诱导前1h开始,术前、术中和术后24h内,由于围手术期非医疗日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C的一种临床现象,可导致多种临床不良事件。

已有研究表明,即使轻度低体温也会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凝血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增高,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及病死率上升。

目前认为IPH在临床上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患者、手术、环境等方面,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亦与IPH的发生有关。

日前,多数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均超过指南推荐的“6-4-2”h,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一系列身心不适,甚至还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低体温、低血压等。

但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延长如何对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产生影响,目前仍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对IPH、术前禁食禁饮及二者相关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优化成年人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提供新思路。

1IPHIPH是手术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由于手术类型及体温检测方法的不同,临床研究中报道的IPH发生率差异较大,从全^关节置换术的13.1%到结直肠手术的83.2%不等。

自2017年第1版《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发布以来,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对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认识已得到显著提升。

1.1IPH发生机制生理条件下,核心(头部和躯干)体温受机体严格调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而以四肢为主的外周则起到缓冲作用。

但非生理状态(如麻醉状态)下几乎所有未予保温的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低体温。

麻醉期间发生的低体温具有其特征性,可分为再分布期、缓慢线性下降期和平台期。

再分布期多为麻醉诱导后1h,这一阶段由于麻醉药物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自主体温调节反应,降低寒战阈值,且基础代谢率下降、骨骼肌松弛导致产热减少,使得热量由核心重新分布至外周,是术中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及管理PPT课件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及管理PPT课件

麻醉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在选择麻醉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其对患者体温的影响,尽量选择对 体温影响较小的药物。
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适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以维持患者的生 命体征稳定。
与麻醉师密切合作
手术过程中,应与麻醉师密切合作,共同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确保 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05
围手术期团队协作与沟通
医护人员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
外科医生
负责手术操作,对手术过程全 面负责,同时需关注患者的体
温管理。
麻醉医生
负责麻醉管理,包括麻醉药物 的选择和调整,以及麻醉过程 中患者的体温监测和调控。
手术室护士
协助医生和麻醉医生完成手术 ,负责手术器械的准备和传递 ,同时需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和体温变化。
患者个体差异较大, 需制定更加个性化的 低体温预防和管理方 案。
围手术期保暖设备和 技术有待进一步更新 和完善,以提高保暖 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围 手术期低体温预防及管理将更 加智能化、精准化。
保暖材料和技术将不断更新换 代,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保暖效 果。
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更加深 入人心,推动围手术期低体温 预防及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提升围手术期患者安全水平
01
持续优化手术流程和环 境,减少患者暴露时间 和感染风险。
02
加强医护人员团队协作 和沟通,确保患者围手 术期安全。
03
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和安 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整 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04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 、新方法,不断提高围 手术期患者诊疗水平和 安全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
•1.控制室内温湿度:维 持适宜的温湿度能够减 少皮肤热量散失,是预 防低温有效方法。
适宜的温湿度: 温度22…25℃;相对湿度45% RH…60%RH。
四.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

2. 减少体表热量散失:①.放止体温的再分 布:可用恒温毯铺于手术床、四肢足够保 暖、术前消毒剂量适宜,动作迅速。一层 覆盖物可减少30﹪的热量丢失。②.体表加 温:使用充气式保温毯36-40℃覆盖非手术 野,能有效的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目 前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三、发生低体温的原因
正比
暴露部位大小 手术时间
体温下降程度
三、发生低体温的原因
•输液、输血对体温的影响
手术中输注大量低温液体、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 体温,有研究报道在常温下每输入1000ml液体或 200ml的4℃血液,可使体温下降0.25-0.5℃。
病人术前禁食、禁饮热量摄入减少,基础代 谢降低,进入手术室前体温已有所降低。
有报道称,在择期肠道手 术中低体温发生切口感染 约增加1倍。住院时间平均 延长20﹪。
苏醒延迟
寒战
低体温能抑制交感 神经活性,儿茶酚 胺产生减少,使机 体对外界刺激反应 减弱 ,同时麻醉药 在体内代谢减慢, 导致清醒和拔管时 间相对延长。
低温寒战可增加氧耗 和二氧化碳生成。 在麻醉恢复过程中 未作有效加温的病 人,寒战发生率约 40﹪,寒战引起肌 肉收缩使耗氧量增 加48.6﹪,寒战增 加病人恐 惧,引起 伤口疼痛。
代谢紊乱
切口感染率增加
. 低温可降低机体代谢率, 每降低体温1℃,代谢率 就降低6﹪,体温28℃ 时,代谢率为正常的 50﹪。
有试验证明体温在32-35℃时, 可出现各器官血液重新分配。 细胞外钾离子在低温时向细胞 内转移,导致低血钾。
体温降低可直接损 害机体免疫功能, 减少皮肤血氧供应, 并且蛋白质和骨胶 质合成减少,这些 导致病人伤口感染 率增加。
三、发生低体温的原因
•麻醉对体温影响
1、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有抑制作用。 全麻下人体中心体温 由原有0.2℃波动增加至4℃, 麻醉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肌松药使骨骼肌松弛,导致 体温下降。 2、椎管麻醉的影响 麻醉阻断了神经传导,干扰温度感受器的同时抑制出汗、 血管收缩和寒战等反应,使温度下降。
三、发生低体温的原因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李群英 杨胜芬
内容概要
低体温的概念
低体温不利影响 低体温的原因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
2
一、低体温的概念: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 谢、骨骼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同时 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中心 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
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病人出现低体温,是围 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极的生理紊乱,甚致危急 病人生命。
二、 低体温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影响心血管系统
影响凝血功能 增加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 (SSI)
苏醒延迟
代谢紊乱
4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交感神经兴 奋
外周阻力 增加
血液粘稠 度升高
心率加快
外周血管 收缩
增加心脏 做功
心肌收缩 力增强
心输出量 增加
心肌缺血和 心率失常
对凝血功能影响
血小板功能减弱,降低 凝血因子活性,导致出 血时间延长,增加了出 血量。低温又导致静脉 血液瘀滞,长时间容易 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

3. 身体内部加温:①.输血、输液加温:加 温仪、恒温箱②.冲洗液加温:体腔冲洗液加 温40℃﹙恒温箱﹚③.气道的加热与湿化: 人工鼻能保持气道部分热量
四.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

4. 寒战的处理:除保温措施外,药物也可 以有效的降低寒战的发生率,如紧张和怕 冷引起的寒战用氟哌利多;全麻后寒战可用 曲马多。
•年龄对体温的影响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 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 术2小时以上可下降3℃-4℃。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 ,体温下降率也较高。 •环境温度和湿度对体温的影响 医患对室温的感受存在差异,有报导67﹪的病人寒 战发生在冬季,说明低气温易使病人散热增加。手 术间湿度过低导致术前皮肤消毒、创口冲洗等过程 中蒸发增多,使机体散热增加。
四.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

5. 加强体温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早预防低体温并发症发生。人体核心温度 监测部位﹙鼻咽部、口腔、鼓膜、肺动脉、 直肠﹚。
四.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



鼻咽部测量在降温时反 应变化迅速; 口腔测量适应于清醒 合作的病人; 直肠测量不易受外界 因素影响,是较理想的 测量部位,测量时探头 置于超过肛门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