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儿童本性的回归
回归教育本质
回归教育本质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教育本质的探讨 (5)2.1 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7)2.2 教育的本质特征 (7)三、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性 (8)3.1 回归教育本质对提升教育质量的意义 (10)3.2 回归教育本质对满足社会需求的贡献 (11)四、如何回归教育本质 (12)4.1 转变教育观念 (13)4.2 创新教育模式 (14)4.3 提升教师素质 (15)五、回归教育本质的挑战与对策 (17)5.1 面临的挑战 (18)5.2 应对策略 (19)六、结论 (20)6.1 回归教育本质的成果展示 (21)6.2 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 (23)一、内容简述回归教育本质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定位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主张摒弃过于功利化和应试化的教育倾向,恢复教育的本源意义,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公平与质量:追求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是为了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育真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正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多元一体科学办学思想运行策略及价值取向
多元一体科学办学思想运行策略及价值取向多元一体科学办学思想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教育发展趁向和自身办学实践提炼、升华形成。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以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为平台,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科学、全面、特色、可持续发展,谋求办学绩益最大化。
标签:办学思想;运行策略;价值取向一、办学思想溯源及其内涵为谋求学校办学效益最优化和办学价值最大化,突破思维观念,确定发展方向,提升发展能级,结合时代特征和前沿理念,以动态的、主体的,从渊源的、经典的办学思想中获得启迪和借鉴的基础上,孕育形成多元一体的科学办学思想。
其先后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在多个层面汇聚融合积目成纲,科学的系统论、过程论、方法论是多元一体的科学办学思想运行策略及价值取向的理论精髓,是多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中用新形势的新眼光审视新的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多元一体的科学办学思想运行策略及价值取向的内涵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遵循科学教育规律,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科学性和教育性为一体,集科学管理与特色创建于一身,增强科学效能,实现跨越发展达到最优绩益的一种办学思维模式。
二、办学思想理论支撑及其价值层面重要意义霍化德·加德纳在谈未来的教育提出一种观念:一是学习的科学(笔者认为是半脑教育),二是实施学习的科学(笔者认为是全脑教育),他认为教育者的双重任务一是将向学生传递传统的科学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处理那些从梦幻中变为现实的种种令人目眩的新事物,并在其对之作出抉择过程中担当积极角色,前者是铺路架桥,后者是授之以“渔”,而他的言论“科学的教育就是发展儿童的优势,增强儿童的薄弱环节的教育”,其内容拓展了多元一体科学办学思想的诠释。
施布瓦的探究教育学也给多元一体的科学办学思想运行策略及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探索方向,探究是人的本性的回归,是自然科学探索的一个途径,而学校是一个多元智能组合体,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智力差异,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培养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阶段性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也是我们办学思想的发展成熟过程,办学思想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杜威的教育本质论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2020 年 19 期223New Generation幼儿教育牵系无数儿童的健康成长,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如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前教育主旋律已上升为对优质教育的不懈追求。
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杜威提出的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兼具时代意义和科学价值,深入探讨杜威的教育本质理论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论的阐述(一)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他认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正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
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教育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生活环境与条件,即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幼儿生活的一种形式。
一方面,幼儿园应将教育与幼儿现实生活相联系,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生活;另一方面,幼儿园生活应与社会生活相关联,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杜威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都是教育的体现,不同场合的教育都是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生活。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本能生长的压制,他指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尊重幼儿生长的时机和需要,重视幼儿生长的内在过程。
杜威认为幼儿拥有语言和社交、制作、研究和探索、艺术这四种本能,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均建立于幼儿原始本能之上,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即为原始本能生长的过程。
教育并非单方面向幼儿灌输知识,而是促使幼儿的潜在本能得以自发生长,即促进儿童本性的生长。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原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
”尝试行为和结果间的联系和结合促使经验的习得。
杜威提倡从“经验”中学习,没有真正有意义的经验就没有学习。
顺应天性,遵从本性,彰显个性
顺应天性,遵从本性,彰显个性——学习故事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索与研究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牛堡屯中心幼儿园101104“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它所关注的是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它关注的是一个或者几个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勇气、信任、坚持、自信、责任等的儿童的“WOW”魔法时刻,将教师的视角从聚焦儿童的薄弱环节转变为关注儿童的兴趣点和优势,凸显儿童的本位思想,凸显儿童的与生俱来的学习的力量,凸显儿童的天性、本性、以及个性,我园将学习故事理念在区域中进行尝试与探索,在分析所观察到的与儿童学习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
一、尊天性、尊本性与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大纲《T e Whāriki》中的理想宣言核心一致天性,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也称人性;本性,尊重儿童,是要尊重每一名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特点,这与《新西兰幼教宣言》中理想宣言的是一致的,理想宣言指出:“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天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
尊重儿童,首先意味着承认并尊重他们“与生俱来”的巨大潜能,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天性,我们在以前常说儿童就是一张白纸,任由我们老师和家长绘画,学习故事和我们的古人就深刻的告诉我们,每一名儿童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从来就不是一张白纸,我们要尊重儿童,就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真正颠覆了我们大多数人固有的看法。
二、以区域活动为切入点,践行学习故事理论思想找准“学习故事”的切入点,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求真正地去观察了解儿童的需要,不遵从儿童的天性而开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兴趣被压制,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如何顺应天性、遵从本性,彰显出个性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结合我园实际情况,深入开展符合儿童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区域活动,既体现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又关注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个别化学习,使儿童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游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和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理念相契合。
《桥》教学反思15篇
《桥》教学反思15篇《桥》教学反思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
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词语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
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
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
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
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与遗憾.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三: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逐步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作者:张桂娟郑桦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7期摘要:卢梭针对当时流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弊病,在《爱弥儿》中塑造了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以爱弥儿在成长过程中适合于实施怎样的教育、怎样预防和排除社会环境对爱弥儿的不良影响为典型案例,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教育思想,如自然教育、儿童本位教育、女性特色教育以及一些合理的教师教学理念,同时揭示了当时流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危害。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都有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教育思想;教育启示《爱弥儿》一书被称为卢梭版的“精神现象学”,虽然它的题材是小说,但其内容却既阐述了教育思想,又阐述了哲学和政治学思想。
而在这几个领域,《爱弥儿》同时都被视为经典著作。
据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入迷于读《爱弥儿》,竟然忘记了自己每天按时出门散步的习惯,以至于使哥尼斯堡的邻居们在当天不能确认具体的时刻——他们是以康德午后三点半出门散步来对表的,可见《爱弥儿》的地位和影响。
一着眼于为《社会契约论》设想的“公意”共同体培养出自由人格的公民,卢梭针对当时流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弊病,在《爱弥儿》中塑造了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以爱弥儿在成长过程中适合于实施怎样的教育、怎样预防和排除社会环境对爱弥儿的不良影响为典型案例,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教育思想。
主要有:(一)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以培养“自由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自由”含义中的其中一层就是天然自由,要恢复天然自由就必须进行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他认为只有在纯天然的自然状态下才可能存在善良的人性,而要保持善良人性必須远离俗世的教育,回归到自然之中。
卢梭根据人的自然发展进程和各年龄时期身心特点,认为教育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婴儿期(0-2岁),进行体育,通过身体的锻炼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
05 新课程标准
我国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①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②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落实;④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①在课程观念上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观,课程知识不仅是学术知识,还应该有非学术性知识②在课程内容上是的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民族性、机构性③在课程传递上转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④在课程评价上要用现代观念来指导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立足发展”的课程评价。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意识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是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①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②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③重视能力的培养;④重视个别差异;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⑤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第二章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①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完整的人”的课程目标;②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③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④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含义: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②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③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三童”课程:架构与实施
“三童”课程:架构与实施作者:林型娟葛素儿来源:《中国教师》2015年第17期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进,广大中小学纷纷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实践探索,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富春二小)也不例外。
学校从塑造儿童美好人性,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出发,以“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为价值取向,以“多维统整”为基本手段,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和重组,架构起儿童自然天性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形成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基于儿童本位的课程理念严格地说,“三童”并不是一个学术意义上的概念。
但是,“三童”却反映了富春二小教师们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完整的生命体,他们好动、好奇、好问、好玩、好学……有好奇心、想象力、模仿力和创造力,这些儿童与生俱来的成长力量就是童心、童真、童趣——即“三童”。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着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天生就具有寻求愉快体验的需要和倾向。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这种明显带有成人化倾向的教育模式,在过分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泯灭了对孩子成长来说弥足珍贵的童心、童真、童趣。
我们力图挣脱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天真、纯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淡化“塑造”痕迹,给予儿童自主体验的自由空间,使学校成为儿童张扬个性、享受快乐的场所。
因此,可以说“三童”课程基于儿童,是自下而上生成的生命课程。
它是生活的课程,打破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它是经验的课程,敬畏朴素单纯、充满稚气的儿童经验;它是过程的课程,引导儿童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个性化的课程,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
“三童”课程,其核心价值是“尊重天性、激活潜能、实现发展”,构建一种激发儿童潜能、适合儿童天性的课程体系,营造多元健康的学习文化生活,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实现儿童的自主发展。
探寻小学科学教学的“本”然之道
探寻小学科学教学的“本”然之道小学科学不同于初高中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它更多的是一种质性描述、质性探究。
因此,小学科学不仅仅具有学科的科学性,更应具有儿童的“儿童性”。
探寻科学教学的“求本”之道,不仅仅是探寻科学学科之本,更要探寻儿童学习之本。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返本溯源”“正本开‘元’”“探本求缘”,通过探寻科学教学的“源”“元”“缘”之道,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一、返本溯源:把握科学知识起点科学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必须遵循科学知识的生成、诞生、发展顺序。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返回知识的源头、本源之处,去探寻科学知识的真谛。
返本溯源,就是要求教师要把握科学知识教学的起点。
在《现代汉语词典》之中,所谓的“源”,就是“水流起头的地方”。
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科学教学中,“源”有三重含义:其一是科学知识的生发之源;其二是科学知识的生长之源;其三是科学知识的生成之源。
比如,教学“斜面是否省力”,不少教师都仅仅是让学生“做一做”对比实验,来判断斜面是否具有省力的功能。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犹如一个操作工,搭建、对比怎样的斜面,用什么物体,用什么测力工具等,都是由教师“钦定”。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实验”,因而学习显得较为肤浅。
返本溯源,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组织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如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提出如下问题:斜面为什么省力?斜面省力的本质是什么?用斜面提物体和直接上提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一种拷问。
尽管教师不必用高等物理学知识诠释,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思考推向极限,将问题推向极致。
如针对学生的“为什么斜面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这样两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想象:最省力的斜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此,学生就会放飞自我想象,触碰到科学知识的本质。
如有学生说“越平的斜面越省力”;有学生说“最省力的斜面就是将斜面平放”;有学生说“斜面越长越省力”;有学生说“斜面坡度越缓越省力”;等等。
回归本心本性,才是对教育与生命最大的尊重——思课程建构精要
回归本心本性,才是对教育与生命最大的尊重——思课程建构精要不曾看见过胡华老师的模样,但是通过她所写的文字而传达出来的教育思想,以及花花草草幼儿园那么多有趣的活动,那么饱满而丰富的课程,心里就在勾勒形象,胡华老师一定是一位充满着教育情怀和人格魅力的老师,她一定浑身透发着智慧的气息,她一定是那么地喜欢孩子,一定是那么爱钻研。
昨晚我们的吴老师给我们看了胡华老师的采访《回归本真——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再一次印证了我的思考和想法。
从整一篇文章来看,胡华老师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
为什么回归,那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教育回归原点的需要,是幼儿园建设的需要,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如何回归,胡华老师带领着团队从以传统文化为线索的课程编织到以“儿童而来,回到儿童内心”的课程内涵,最后再细致地落实到每一项活动中,从而系统而深入地架构着幼儿园自然教育这一课程。
非常喜欢胡华老师的这段话,她说:一所理想的幼儿园,精神内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精神内涵”,就是生命的活力会活跃在幼儿园的每个地方。
当置身其中时,会感到一种流动的力量撞击着心灵。
幼儿园真该如此,课程真该如此,希望就是每次路过幼儿园的角落之时,每次看到孩子活动之时,都能够有这番感动,喜欢看到孩子们丰富的活动,喜欢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喜欢聆听孩子们自由而快乐地穿梭在环境与材料之中而发出的笑声。
关于作品,即便稚拙,却能够看到孩子们自己对事物的各种表现和尝试,每每陈列,都将是一种风景。
唯有如此,幼儿园的课程才真正彰显了魅力,才真正为孩子着想。
从胡华老师的花花草草幼儿园想到了自己的幼儿园,事实上很多理念都是一致的,胡老师倡导利用自然元素进行活动,我们也正努力地想将自然空间、自然资源纳入到课程之中;同样我们也在老师们那儿倡导着这样一种理念:孩子是有学习能力的,就如我们的吴老师所说“孩子的潜力在环境里,在材料里,也在老师的观念里。
放手,可以发现儿童的力量”,一直以来,从吴老师对我的指导,以及我对老师们的指导,都要求渗透着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
幼儿园课程概论
精选课件
3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教育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 ; ◆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 ◆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 ◆课程即教学计划 ;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
内容维度—课程即教与学的内容 计划维度—课程即教与学的计划
基于“活动分析”、“工作分析”的课 程开发过程仿似工厂产品的开发,相当 机械,把学校当成工厂,把学生视为有 待加工的原料;忽视儿童需要。
精选课件
30
泰勒原理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评价 理论专家,“现代课程论之父”、“当 代教育评价之父”。
其理论是里程碑式的,是现代课程理论 的重要奠基者。
精选课件
20
3.学校层次的课程(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 4.教学层次的课程(实行的课程) 实际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程 5.体验层次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三、以课程功能来分类 的课程类型
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艾斯纳教授的分类。 1.显性课程 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
★幼儿园应该给儿童一种充分的经验,这种
经验的来源有二:一是与实物的接触,二是
与人的接触
——陈鹤琴
精选课件
6
(一)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 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这里的所谓各种活动,即《幼儿园工作规
程》所说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
幼儿园课程概论
精选课件
1
主要讲授内容
1 幼儿园课程概述 2 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 3 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 4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5 经典幼儿园课程理论与方案 6 园本课程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的重要性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指引和价值取向。
然而,在追求教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回归教育的本性,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和价值。
教育的本性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的本性就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帮助人们成为具有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这个目的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包括了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和情感方面的素养。
因此,教育的本性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输入。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对教育的本性已经产生了偏差。
他们过于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将教育仅仅当作一种获取技能和知识的手段。
他们认为,只要在教育中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那么教育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产业。
这种基于利益的教育观念,不仅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割裂了教育与社会责任的联系。
为了回归教育本性,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意识到,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技能和知识,还在于塑造人的思想、道德和情感。
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从而保持对教育本性的认识。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多元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教育也应该因人而异。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最后,我们需要在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培养他们成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有意义的人。
总之,回归教育本性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审视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在实践中注重多元性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为人类进步服务的一项伟大事业。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发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发作者:宋慧来源:《科技风》2023年第32期摘要:卢梭的自然教育学诞生是现代教育学诞生的标志事件。
卢梭的自然教育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变化,顺应他们的天性。
这种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响了其后一系列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在当前时代教育体系改革中仍然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进行再解读和阐释,使其适应学前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地践行自然教育理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本研究的背景、方法、意义和价值等;第二部分具体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内涵、培养目标;第三部分论述卢梭自然教育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第四个部分探索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和学前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学前教育一、概述卢梭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是众多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研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改革事业的推进,尤其是对于作为其他教育重要基础的学前教育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在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恰好可以适应学前教育事业推进的需要。
因此重新研究这一理论,能够寻根溯源,从源头上对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进行启发和推进。
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卢梭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与当前学前教育现状结合,通过自然教育的理论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又在学前教育的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卢梭受到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影响,依据哲学理论对传统教育学进行改造,把培养出自然的人类作为教育的目标。
这里提到的自然的人类既不是指回归原始社会中的野蛮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生活之外的单纯的细胞体,其实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率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1]。
卢梭的教育思想被认为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以“自然教育”促进幼儿“自然发展”
以“自然教育”促进幼儿“自然发展”摘要:在当前幼儿教育中,其受到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家长往往过于追求成绩,导致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了他们所能接受教育的最大化,所以,为了减轻新一代祖国未来花朵的学习压力,相关部门开始崇尚自然教育,促进幼儿自然发展。
自然教育是教育学家卢梭提出来的,其提出这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爱祖国,爱公平,爱自由,能履行职责的公民,使儿童的本性可以散发并合乎自然的发展。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自然教育促进幼儿自然发展,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教育;幼儿园;自然发展引言为了改善当前教育的功利性,相关部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引用到幼儿园教育中,其是一种十分健康,积极的教育方式。
现在儿童在家里使用手机,电脑,游戏机等代替了原先在外面玩耍的娱乐,很多幼儿相比以前的孩子,从网上学习到了很多不是幼儿阶段应该接触到的事情,迫使幼儿发展不健康的成长教育。
在幼儿成长阶段,教师应该带领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幼儿应该接触的新鲜事物,脱离封闭式的教育,扩展幼儿的思维方式,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自己的小片天地里可以自由自在的生长,促进儿童的自然发展。
一、幼儿园自然课程的特征目前幼儿园的自然课程主要呈现以下四种特征,也是幼儿园自然课程开展的“终极目标”,即引导幼儿“回归自然、尊重生命、贴近生活、释放灵性”。
首先,回归自然即让儿童教育能够顺应自然的发展,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和生活,而不是受到外界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强加给幼儿更多的束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力量,能够从自然中不断地成长,实现自然教育;其次,尊重生命,即让幼儿能够感受到自然中各种生命的发展和生存方式,能够使得幼儿认识到大自然中任何生命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与幼儿园生命教育相结合,使得幼儿在自然学习过程中了解生命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尊重生命和尊重自然的心理,这也是在自然的学习过程必须要学会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中自主、独立地锻炼自身的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新知运用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以此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所以,探究性学习是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突破“重围”,实现能力提升的学习方式之一。
1.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综观人类发展史,探究作为人的一种天生本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探究。
一位科学家曾说:“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不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那种进取心去探索问题。
”可惜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身上越发难以见到这种宝贵的品质。
而探究性学习过程,则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寻找证据、严密推理、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关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
当然,这不过是学生本性的回归。
2. 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以类似或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方式,自主寻求或者建构答案所进行的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较多思维训练的教学环节,如提出问题的科学性、假设的可检验性、计划制定的实效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分析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等各环节,学生必须用一些重要的思维方法(如推理、类比、分析等),多角度、多渠道、周密地思考,才能保证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正常开展。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探究活动中的讨论和对话,以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
正如萨其曼提出的“探究训练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和对话,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串,通过讨论和对话来引导、训练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 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调查、资料搜集等探究活动,在教学时需注意统筹安排,在开展这类探究活动时应在实施前提前布置,指导学生制定探究性学习计划,合理分组和分工,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针对社会生产、生活、科研等实际问题设计活动方案,拓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回归儿童学习本性 唤起课堂生命活力论文
回归儿童学习本性唤起课堂生命活力叶澜教授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我感触颇深。
我是一位小学教师,平时接触最多的是儿童,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玩、好奇都是儿童的本性。
针对这个现象,如何组织好我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像叶教授说的那样,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些都是我需要深思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确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起主导作用。
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的平台,使得他们的本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唤起生命的活力。
一、课堂上的本性回归(1)多设计开放问题。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2)多强调自读反思。
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
一般地说,实现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二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
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3)多进行自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
让学习回归大脑的社会本性
让学习回归大脑的社会本性作者:汪寅臧寅垠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16期汪寅 /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臧寅垠 /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学习和社交似乎是矛盾对立的两个事物。
家长常常教育学龄儿童要把自己学习的时间和同伴玩耍的时段严格划分开来,正所谓“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玩耍的时候尽情玩耍”。
而且,学习和社交也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必须“先完成作业,然后才能找同伴玩”。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那些沉默寡言、埋头苦读的学生往往会名列前茅,而忙于社交的孩子通常是不务正业的。
除此之外,家长们似乎认为孩子只有在一个人、心无旁骛的情况下才会高效学习,所以常常在他们学习时贴心地关上房门,生怕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
更有不少人笃定学习和社交是人类不同年龄阶段的任务:先在校园内把知识都学好了,然后再到社会中锻炼如何与人交往。
然而,学习和社交真的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吗?人脑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对人脑的塑造,而尊重教育规律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尊重脑的工作规律。
然而,目前大多数关于人脑学习的研究只是在探索单个个体学习的脑机制。
比如让个体单独在屏幕前记忆知识,逻辑运算,之后测量并分析这些认知过程。
虽然这类研究极大地帮助我们了解大脑学习的基本机制,但是这些个体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脑机制真的能全面、如实反映我们日常教学课堂中大脑工作的规律吗?众所周知,人是社会性动物。
而人类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从个体技能发展上来说,许多知识和能力是在与他人互动中获得的。
例如,婴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个体来学习语言和工具的使用;幼儿通过玩闹嬉戏来学习如何分享以及交流沟通;青春期个体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建立自我认知;成年之后,个体通过更复杂的人际交往(工作和建立亲密关系)来进一步学习待人处事和社会准则,并通过聚会和社交媒体来交流生活和工作的经验。
从群体文化传递上来说,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如耕田打渔、纺织狩猎、生活习俗、医学实践以及文化传承)都需要人与人之间通过口述或著书代代相传。
如何让房子回归“住”的本性
如何让房子回归“住”的本性
肖雷雨
【期刊名称】《城市开发》
【年(卷),期】2017(0)11
【摘要】十九大之后,“房子是用来住的”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要完全
实现这个定位,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租购权利的差距;二是有效投资渠道的缺乏。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肖雷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房子回归正常居住属性,确保房地产健康发展——访河南省人大代表、省住建
厅厅长裴志扬2.没人住的房子终究要住人3.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作文教学的实践
研究——《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摘要)4.李佐军:
让房子回归居住本性5.潘石屹:中国现在房子已经不紧缺了,只是有人房子多,
有人没房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和儿童本性的回归──科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目标之探究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物理教育研究室,桂林 541004)原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摘要〕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什么要把科学探究提到科学教育的核心的地位?本文从科学研究的本质、人类学习的本质和科学教育现实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教育;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科学哲学;建构主义对于科学而言,探究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探究何来科学?而谈到探究性学习1[1],则远非是不证自明的。
我们首先要自问的是:对于中小学生,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学习的内容又主要是相对成熟的人类已有科学知识成果,为什么要提倡费时费力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学习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研究科学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正视的是这样的涉及教学目标的问题,否则,后续问题的研究,如内容的选择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教学设计,就没有明确的方向。
讨论教学目标,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学科的发展和可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等等,都是必须纳入研究范围的。
然而,就科学探究性学习来说,所牵扯到的最根本性的教育问题,就是科学探究的本质和学生学习的规律。
因为,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而不是形式上的、走了样的探究性学习,就必须对科学探究的真面目有恰当的认识,也必须对学生怎样才能有效、有意义地学习有尽可能多的和尽可能清晰的了解。
本文力图通过对在这两个问题上理论的梳理和现实的反思,来思考和定位我们当前在“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推进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一、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如前所述,要追求一种不走样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弄懂的就是科学上的探究,也即要对科学探究来一番探究。
这个问题本身实际上早已成为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大的科学问题。
自从人类有了灿烂的文化以来,就有科学知识的出现,也就产生了探讨科学认识的需要。
特别是17世纪以来,随着新科学的兴起,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分析来探讨认识论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热门。
科学,在我们心目中往往意味着真知,但我们称之为“科学”的这个东西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客观现实?真实地表达了客观实在的科学真理到底存不存在?科学知识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在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实验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比较和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何在?对这些涉及到科学知识的本质、起源、动力以及知识的确定性和真理性的问题,在成天与科学研究打交道的自然科学家中间,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科学哲学家中间就更加是争论不休的了。
对近代科学哲学的一些主要流派的考察或者能够给我们的科学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课题(编号:AHA010019)、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编号:2001A015)“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资助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星凯(1958-),男,湖南新邵人,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
1[1]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参见罗星凯、李萍昌. 探究性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2001,(12):52~56和罗星凯. 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 人民教育,2002,(9):35~37.在古典经验论的归纳主义和古典唯理论的演绎主义对科学知识的来源与发展的解释都陷入失败的困境之后,20世纪30年代初期兴起了逻辑经验主义。
针对古典经验论所遇到的困难,它们强调了经验基础的或然性,用具有一定概率的假说代替证明的知识,并以是否“有意义”作为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两种语言模型,认为观察语言或观察词汇是明白清楚、意义不变的,而理论名词或理论词汇所具有的任何意义必须并且仅仅得自于使用它们的理论公设与对应规则,从而把观察语言视为科学概念形成和假说验证的唯一源泉,并作为比较科学理论的唯一基础。
这种语言模型的划分过于简单化甚至歪曲了科学研究的现实,一开始就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该理论在科学教育上的反映,就是对观察和实验的简单化理解、机械化处理。
而事实上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学习过程与他们原来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关系甚大[1],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尤其不容忽视,因为“它们不仅影响学生们对事物及现象的解释和表述问题的结构,而且将学生的注意导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因而进一步影响他们正在进行中的观察和实验活动。
”[2]这样,逻辑经验主义仍然无法解决科学知识证实标准以及科学认识如何由变化不居的感觉经验上升为恒定、普遍的理论命题的问题。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卡尔·波普开始系统地提出了与证实主义相对立的证伪主义。
他认为“科学客观性的要求必然导致每个科学陈述都必定是试探性的。
”一个科学理论即使得到千百次的验证,都不能被最终证实,但是一次反证就足以证明它为假。
因此波普认为科学之所以科学,在于可以被证伪,而不是经验主义的证实或概然地证实,在科学的任何层次上都没有经验的确实性。
在波普看来,要求确实性不是科学家的态度,是信仰者的态度。
使一个人成为科学家的,并不在于他掌握知识、掌握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他坚持不懈地、不顾一切后果地采取批评态度的对真理的寻求!科学不是通过观察的积累,而是通过证伪来发展的,通过对理论的不断反驳,一再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用新理论取而代之而使科学得到进化。
而且假说一旦被证伪,就必须排除出科学。
因此,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理论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革命,成了波普派最喜爱的伟大的可证伪理论的典型;而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和爱丁顿勋爵为验证广义相对论预言而进行的对日全食时星光经过太阳的偏离的观测,则是使他们深感“理智上的震动”的判决性实验。
然而,波普派关于科学发展的“不断革命”论无法解释相对静态的科学知识的常规积累过程。
对此,以托马斯·库恩和法伊尔阿本德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提出了新的观点。
作为科学史家,库恩经过仔细考察科学生活的事实,发现许多科学行为,包括科学巨人的行为,都是不断地违反公认的方法论准则的,但这一点也不妨碍科学事业的成功。
由此他对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进化产生了新的看法。
他认为科学发展既不是归纳主义的科学知识直线积累,也不是证伪主义的科学理论的不断更替,而是按照“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模式进行的。
常规科学是一门科学达到成熟的特征,其标志是规范(或称范式)的建立,也就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价值取向的形成。
无论是在常规科学中还是在非常研究中,一个规范是决不会由于证伪而被淘汰的。
在常规研究中它甚至根本不会被怀疑,而在非常研究中,并不是“顽抗的资料”,而是另一个理论把他推翻。
“放弃一个规范的决定永远同时是接受另一个的决定。
”工作在不同规范下的科学家借以观察世界的整个概念结构都不同,就如同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一样。
至于区别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库恩认为与其说是可检验性(如波普的可证伪性),倒不如说是解决疑难的活动。
例如占星学就是典型的伪科学,按波普派的说法是占星学家为了避免证伪而毁坏了他们的理论的可检验性。
而库恩认为真正的理由是占星学家虽然做出了可检验的预测并承认有时候这些预测失败了,但他们并不也不能够从事那种解决疑难的活动。
失败的出现能够被解释,可是具体的失败并不导致研究疑难的产生,而没有要解决的疑难,也就没有要加以研究的问题。
因此,它就不能象天文学一样成为科学。
这样,被归纳主义视而不见的科学史中非累积的发展阶段,被证伪主义者所忽略的科学中受传统束缚的常规活动,在历史学派这里都被捡了回来。
他们的科学发展观明显地有了动态的、量变和质变交替的格局。
其思想特别是科学革命的思想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对科学教育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库恩本人也曾直接尖锐地指出了科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他将一些科学教科书中的导语严厉地批评为“科学课本中那些永恒不变的陈词滥调所提出的问题”,指出“这种课本似乎总是暗示,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规则、定律、理论已经完美地表明了科学的内容。
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书读起来都象是在说:科学方法其实就是搜集教科学材料的技巧,再加上对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逻辑推理方法。
这就造成了对科学本质和科学发展的一种纠缠不清的科学观。
”[3](P1)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比起库恩当时所指的五、六十年代不知又前进了多少,但我们的科学教育与他所抨击的那种情况相比,又有了多大的改进呢?历史主义者提出了一个更接近于科学实践的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模型。
可是,在他们的历史模型中,对于科学合理性的评价、对于科学进步的理解,他们的观点由多元主义发展成了相对主义。
在库恩看来,不同常规科学所采取的评价标准是不相同的,因而对于不同规范的不同理论之间的选择,没有任何超规范的标准可以依据。
法伊尔阿本德也持这样的立场:事实上并没有任何普遍标准在科学中起作用,而且原则上也没有任何标准应当如此。
由于坚持互相替代的理论之间的不可比较性,没有任何合理的论证能够在他们之间做出选择,库恩就只能将科学革命比作政治革命了。
他认为要让人接受一个新规范就如同改变人的信仰,不是单纯的理论思想的改变。
为此,必须象政治革命那样靠宣传和劝诱。
这种改变要么就根本不发生,若发生就是突然的(尽管不必要在一个瞬间),“因为它是一种不可比较的东西之间的转化,是竞争着的规范之间的转化,不能够为逻辑和中立经验所迫使而一步一步地做出来。
”[3]就象格式塔心理学所述的“形态转变”一样。
很明显,库恩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善待学生的概念错误,特别是认识那些在学生心中早已烙下深深印迹的前科学概念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如何设计有效的转化学生概念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策略,都是很有启发作用的。
但在库恩那里,好像在规范的选择中没有立足于客观的根据做出合理选择的可能性。
接受一个新规范不能够有好的理由,因为“好理由”这个概念本身被认为是依赖于规范的。
这样,科学家的行为就显得是非理性的了。
库恩的这种偏激的观点自然也遭到了严厉的抨击,被指责为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后来不得不有所退却,承认规范之间的交流和比较是可能的;“后来的科学理论比起较早的理论来,就它们在常常很不相同的环境里被应用以解决疑难而言,是较好的。
”以上笔者刻意地将围绕着科学知识本质和科学知识进化的主要科学哲学思想观点梳理了一遍,旨在为后面的研究分析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的深层次思考提供在科学知识进化维度上的合适坐标。
而关于学生如何理解科学知识、学生学习科学的行为特点则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
我们接下来将考察有关这方面的主要理论发展。
二、对科学学习的探究作为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自然是又一个值得探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