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自身角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大学生自身角度

摘要: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目前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也就成为了经济稳定发展要解决的首要工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找出适当的方法为大学生的就业难提供新的思路,提供参考,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让大学生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就业难;就业理念;择业观;综合素质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尤其是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剧增,每年递增60万到70万左右。这虽然提高了国民素质,但也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尤其受到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山加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制定相对应的政策,减轻大学生就业负担。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有利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应该更加主动的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1985年开始,大学生的分配制度开始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渡,多年来我国高校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状态,就业率较高。这种状况在2001年达到高峰,截至2001年6月毕业生实际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达到4O%。然而,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学历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综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巨大转变。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较2011年增加20万人,新增大学生人数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且,仅2011年和2010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62万人和158万人尚未找到工作。在2006年底,人们就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现在我们大概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了。

2003年到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据统计

年份普通高校毕业生

人数比上年增长

(万)

增幅(%)初次就业率(%)未就业毕业生

(万)

2003212.126746.270.163.67

200428068327370

20053385820.7172.675

200641375227092

20074958219.670144

20085596412.970150

2009611528.5170.3155

201063120 3.1774.5158

201166029 4.2277.8162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6月2日发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还有很多,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再加七就业形势的变化又滞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应该说,当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1年中国十行业就业指数调查结果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在8月份的招聘会现场通过对1000多名2011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78.2%的人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除了继续深造的,仅有12.1%的学生成功就业。截止到8月底,目前仍在找工作的2011届毕业生中,有近八成是没有工作的,只有一成左右是对目前工作不满意想跳槽。多么恐怖的数字447万。社会发展了,我们生活富裕了,为什么我们却找不到工作了呢?难道是我们国家已经富足到不需要我们工作了吗?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这反常的社会现象呢?在这里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下这个问题。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自身综合素质低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开发的趋势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知识单一、技能单一的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人,是没有竞争力的[1]。

大学生就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本钱。综合素质是就业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与决策能力、心理素质、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气质修养等。知识结构是基础,提高思维能力,才会显得“有内涵”。动手能力决定一个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良好的组织决策能力可以对实现目标和方式做出最佳选择。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人际沟通能力更是在社会求职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在就业实践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看好。现在所认为的大学生的能力,早已不只是指知识的多少,而是指以知识结构为基础,包括以上所述的多方面综合能力。

目前高等教育虽然也强调素质培养,但效果甚微,主因是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

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2]。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二)就业理念的偏差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他们的就业理念主要存在几大误区:

1、“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2、“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3、“眼高手低,把工作当跳板”。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花钱去雇佣一个添乱的人。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常常会以为自己博览群书,才高八斗,想法却非常的嬗变,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进入社会就自私的把工作单位当成自己“有偿实习”的场所,有哪个单位愿意做你的垫脚石呢?没有诚信的毕业生足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

大学生就业一般是到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却没有思想准备。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些大学生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没有必要做职业生涯规划;有些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误以为那是步入社会后做的事[3]。

大学生职业生涯模糊与就业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就业成功率。很多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楚,不了解求职必备的相关礼仪知识,不具备有效推销自己的能力,不熟悉国家的相关就业法规政策。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准备、没目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供需见面时拘谨,甚至手足失措,坐失良机。

很多学生认为做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一份好工作,这种认识的误区使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只看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考虑。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和缺失,必然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备受挫折。

(四)心理因素的影响

1、攀比与求高心理。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大学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另外,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2、自卑与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往往使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退化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