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新闻客观性原则-Read.doc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上一讲我们说的是新闻真实,真实与新闻的客观性原则(Objectivity)紧密相联。
今天重点说这一头。
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客观性的理念,我们曾经定性为“资产阶级”,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的思维产物,不科学的。
“客观性”理念的出现,伴随以下三方面的历史背景:首先,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我们学习新闻史的时候都知道,世界上的报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报时期。
在党报时期,报纸大都具有党派色彩,记者写新闻稿是不客观的,按照党派的观点需要来选择和报道事实,通常只选择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方的事实加以强化,或者在报道对方的事实的时候添加较多的记者的批评性评价,以减弱公众对有利于对方的事实的理解。
在这种情形下,新闻很不客观。
处于政党论战之外的公众想要了解真实的情况,得同时对比几份观点对立的报纸消息,或通讯社的电讯稿,才可能较为全面地把握事实的真相。
在19世纪中叶前后,首先在美国和英国,报刊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党报刊消失,商业化报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客观性的理念。
传媒不再以党派的观点作为选择事实和加以报道的标准,商业化传媒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受众群,受众多了,广告就会多,经营才能维持。
现在传媒的目的,是尽可能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自己提供的新闻。
通讯社则希望各传媒多多采用自己的电讯稿,因此,也要求记者把电讯稿写得适合所有传媒服务于最大多数受众的目的。
这样,在选择事实的时候,原来的党派选择标准必须变化,得考虑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都愿意接受我提供的新闻,这是客观性这个新闻工作的职业理念得以产生的大背景。
传媒原来是为党派服务的,即使亏损,党派也会出钱,有一部分党派的报纸还赚钱。
现在商业化的传媒以盈利为目的,它的产品的购买对象——每个公众,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你的媒体带有很强烈的倾向性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同意你的观点的人会自然购买你的产品,但是不同意你的观点的公众就会不睬你,这在商业上是很吃亏的。
《新闻学概论》第四讲新闻客观性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比较新华社(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灰复行使主权。
路透社(英国)6月30日午夜时分,当查尔斯王储将香港归还中国时,英国结束了一度强大的大英帝国历要。
美联社(美国)阶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厂豆舞的共产克中国主权下提摸不定的新时代。
美联社∶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舞的共产党中国权下提摸不定新时代。
去掉形容词与副词后∶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新时代。
客观性从哪来?·商业·观念技术为何要客观性?。
追求真相。
自我保护"事实不是指世界本身,而是指正确地陈述出他们。
"美联社(1900)∶ "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普利策、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事实与意见相分离。
李普曼∶客观新闻学客观性-----作为职业理念诚实、超脱、不抱成见、不牵扯个人利益作为操作方法事实与意见分开;中立、平衡所以,客观性的前提是-理性的人对客观性的攻击"能够结交千奇百怪的盟友,能够把来自左的和右的批评家联合在一起,能够把最玄奥的学究和世界各地的各种政治家、辩护士以及新闻记者扯到一起。
"——朱迪丝.李钦伯格(Judith Lichtenberg)客观性对于真相的揭示、社会的民主参与和对话仍有必要吗?当我们在谈论客观性,我们在谈论什么?批平客观性的三个维度∶是否客观∶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检视媒体进行倾向性报道的表现,包括信源结构、议题选择、新闻主题、新闻框架、归因处理等。
能否客观∶ 从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局限、文化和意识形态、新闻生产组织结构、媒介惯例、文化与制度环境等方面,阐释媒体无法做到客观的原因。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陈⼒丹《新闻理论⼗讲》重点整理新闻理论⼗讲第⼀讲新闻——叙述事实⼀.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的是让对⽅了解⼀件事,只要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各种符号传播⼀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为的⼀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的⾏为,所以宣传⾏为的中⼼不是接受者,⽽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种传播⾏为,可以相互渗透,⽽且有交叉的地⽅。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的是其中⼀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个⽅⾯:⼆.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然产⽣的、⾃在的意见形态。
在⼀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个⼀个⾮常具体的事实,⽽且往往与⼤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活传播结构有⼀下⼏个特征:1、信息内敛,⽂化内聚⼒是社会群体⽣存发展的依托。
(完整版)新闻理论十讲原文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不等于宣传一般说来,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宣传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宣传,一类是商业宣传,政治宣传中,观点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观点相左者会回避这种宣传。
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宣传有很多种,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目的是其中一种,新闻和宣传不是一回事。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新闻的内容一定要有实在的内容,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宣传则不一定,宣传注重的是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新闻的内容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已有,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传播的内容除了新异之外,本身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不是套话空话。
4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摆一个实时传播出去,过了这个点,再大的事实也没有了价值。
宣传者可能及时把握事实,选择一个能够够产生宣传最大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时机说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意思,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宣传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另一点,宣传不愿意说不利于自己的,只愿意说对自己有利的,与新闻不同。
宣传是有目的的,就会存在目地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因而存在道德悖论。
马克思说,要求的手段即是不正当,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目的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应该也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值得怀疑。
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罪恶。
新闻含有的宣传成分有可能来自提供者。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一个新闻工作者,从接触工作的第一天,就知道"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报道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客观"。
因此,对于如何做好客观的新闻报道,就有了具体的规范: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想象夸张。
但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按照这样的规范来制作呢?如何看待新闻的客观性将是本文所探讨的。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的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重要法则,有人称之为“不死之神”。
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这是一个知之不难,但行之唯艰的理论,也正由于理论规范和实践标准的缺失,使客观性甚至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一个“迷思”。
一方面,“新闻客观性”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理论,同时又深受业界推崇,其重要性和价值的一个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没有一个新闻媒体公开宣称自己的报道完全放弃了这一原则。
不管是作为一个标签,一种策略,还是一个理想,一种理念,“客观性”自诞生之日至今,始终魅力不减。
但是,重要地位掩盖不了本身的瑕疵和漏洞,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不间断,“客观性”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在承受责难。
但在新媒体出现以后,似乎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从报纸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新闻媒体入手,我们看到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地位日渐衰微,报纸销量日减,受众大量流失,报纸在新闻报道上的速度和内容优势远不及网络甚至电视媒体,人们更多地选择从网络上了解信息。
在这一挑战下,报纸在新闻上的优势就集中在报道的权威性、深刻性以及言论上。
李良荣先生曾表示,报纸今后生存的依赖就是具有其风格和独特思考的评论性内容,壮大专业性的评论力量是新时代下报纸生存的必要选择。
的确,这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从这一趋势上看到报纸这一媒体在新闻客观性历程中的回归,新闻由辨清事实和判断价值的尽量分离,又走向了二者的结合。
而且,在这个信息爆炸泛滥的时代,经过整合、分析、评论的经过加工的新闻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所以,即使是电视、广播甚至是网络媒体,新闻的评论性意见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
《新闻理论》课程笔记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 定义差异:新闻通常被定义为对事实的公正、准确和及时的报道,其核心在于传递信息。
而宣传则有意图地传播特定的观点或信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或行为,往往带有劝说性质和某种偏见。
- 目的与效果: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告知和教育,提供能够促进公众了解和讨论的信息。
相反,宣传的目的通常是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其支持特定的事业、产品或个人。
二、中外新闻中的宣传表现-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新闻的理解各异。
例如,在一些国家,新闻机构可能与政府联系紧密,而在其他国家,新闻机构可能更独立。
- 政治影响:政治环境对新闻与宣传的界限产生影响。
在一些环境下,政府可能通过法律、规制或资金控制影响媒体。
- 案例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报道,可以实际看到新闻与宣传间的差异,如战争报道、政治选举等。
三、新闻≠舆论- 概念区分:新闻应当是基于事实的报道,而舆论是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 角色差异:记者应提供客观报道,而非个人观点。
他们的职责是提供信息,而不是引导舆论。
- 责任与影响:媒体在塑造舆论方面具有重大责任。
报道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事件的理解。
四、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历史背景:早期新闻形式,如新闻信、传单等,旨在传递新鲜事物和重大事件。
- 发展演变: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开始迅速传播,新闻业逐渐形成。
五、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文化解释:在中文中,“新”常常与更新、改进相联系。
新闻报道除了传递信息外,也被赋予了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功能。
- 历史影响: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强调传媒的教育作用,影响了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
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定义概述: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理论意义: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事实性,为新闻的学术讨论和职业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 概念扩展:现代汉语中“新闻”不仅指报道,也涵盖了广播、电视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媒介内容。
新闻报道的事实陈述和客观性原则
新闻报道的事实陈述和客观性原则导言:新闻报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事实陈述和客观性原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准则。
事实陈述要真实准确,客观性原则要求报道不带有主观偏见。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了解背景在报道事实时,了解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应该深入研究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
只有全面了解背景,才能在报道中提供准确的事实陈述,避免误导读者。
二、验证信息来源新闻报道的可靠性取决于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记者应该通过多个可靠的来源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核实。
只有在多个独立而可信的来源之间得出一致的结论后,才能将其作为事实陈述发布。
三、采访当事人和专家采访当事人和专家是获取事实的重要途径。
记者应该邀请相关的当事人和专家,听取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观点。
通过采访,记者可以获取直接的信息,从而提供准确的事实陈述。
四、平衡报道立场客观性原则要求报道平衡,不偏不倚。
记者应该客观公正地报道不同立场的观点,不为任何一方说话。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根据多样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全面的认识。
五、避免主观评论新闻报道应该尽量避免主观评论。
记者应该专注于事实陈述,而不是个人观点。
如果需要表达个人意见,应该在专栏或评论中进行,而不是在新闻报道中。
六、及时更正错误如果发现报道中的错误,记者应该及时更正。
这是维护客观性原则的重要一环。
记者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向读者公开道歉。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对新闻媒体的可信度有所提高。
结论:新闻报道的事实陈述和客观性原则是保证新闻报道可靠性和公信力的基本准则。
记者应该通过了解背景、验证信息来源、采访当事人和专家等方式,提供真实准确的事实陈述。
同时,记者应该避免主观评论,平衡报道立场,并在发现错误时及时更正。
只有遵守这些准则,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发挥其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一、概念题1.新闻客观性(上海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2.公平原则(北大2006年研)答:公平原则,又称“平等原则”,是指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即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
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公平原则的含义是:传播工作者负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信息,发表意见,进行申辩和反对他人观点的权利与机会,传播工作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并以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3.客观理念答:客观理念,又称客观精神,是客观性原则精神层面的内涵。
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必须始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象与自身加以区分。
客观性的本质在于传播者的超然性,即“新闻工作者摒弃个人好恶,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
4.客观方法答:客观方法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是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
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
“以一种公正、超然以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性原则:新闻报道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
在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客观、中立的描述方式,如使用“据报道”、“某机构调查显示”等表述方式,避免使用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
2. 准确性原则: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数据和信息都应该准确无误。
在写作时,应该仔细核对信息来源,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错误。
3. 完整性原则:新闻报道应该全面、完整地呈现事件的整体情况,避免片面报道或遗漏重要信息。
在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提供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等各方面的信息。
4. 公正性原则:新闻报道不应该有任何偏见或倾向性,应该客观地呈现各方观点和意见。
在写作时,应该尊重不同观点和意见,避免对任何一方进行攻击或诋毁。
5. 及时性原则:新闻报道应该及时发布,以最快速度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在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避免拖延时间。
6. 简洁性原则:新闻报道应该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繁琐的描述。
在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精炼语言,突出重点信息,让读者能够快速获取关键内容。
以上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新闻客观性原则_态度和方法的悖谬
新闻客观性原则:态度和方法的悖谬邵志择内容提要 西方新闻界所奉行的客观性原则表现在态度和方法上,在实践这个原则时并不全是有意的虚伪,虚伪是态度和方法本身的矛盾所致。
态度的个体要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定、科学方法的客观性要求与它适用于社会领域的困难,这两对矛盾决定了客观性原则只能以貌似客观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体现了一种传统对另一种传统的偏见以及科学方法的单面肯定性,即肯定现存的制度,因此客观性原则某种程度上成了维护资本主义民主传统的有力武器。
西方新闻学界标榜的新闻客观性原则,首先体现为一种职业态度。
无偏见(unb iased )、无党派色彩(unco lo red )、平衡(balance )、公正(fairness )等就是客观性的具体要求。
记者必须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超然于事实之上。
其次,客观性也是一种方法论的要求,它要求记者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方法来报道社会事物,这一点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李普曼等人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独特认识。
李普曼说:“真正的新闻从业人员不是那种会抢新闻的伶俐的记者,而是那些无畏的,耐心的,用科学方法装备起来的人,他们努力去了解真实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1]这是因为以传统理性为基础的民主、自由观念在本世纪初遭到了弗洛依德、沃特森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冲击,理性垮台了,建立在它上面的民主、自由也岌岌可危,因此必须重新寻找一块坚实的基石。
“怀疑时代”的知识分子中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社会事务上,那就可以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
他们相信,只要依靠科学方法,具有不同信念的人最终会取得一致的意见。
这种科学方法摈弃了主观性,因而是客观的,具体运用到新闻工作,这种客观性要求记者的可靠性就是“・如・何去报道,而不在于报道的是什么。
”[2]因此,记者的工作必须像工程师那样。
李普曼在1925年的一次演讲中指责有些编辑“是用道德家的观点而不是用工程师或科学家的方法”来从事新闻工作。
从新闻的客观性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四、案例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 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四、案例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以某次矿难事件的报道为例,说明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四、案例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以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尽可能地避免 主观偏见,保持中立立场。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1、以事实为依据: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捏造或 虚构事实。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三、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
我们也期待未来的报道模式能够在坚守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公 众的需求和提高媒体的质量。
谢谢观看
三、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 及未来展望
三、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它关乎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通过深入 剖析迷思和反思坚守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未来,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公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期待新闻报道 能更加坚守客观性原则,为公众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这需要媒体、政府 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从新闻的客观性看新闻报道的 客观性原则
目录
01 一、新闻客观性的背 景和重要性
02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 义和必要性
03
三、新闻报道的客观 性原则
四、案例分析:新闻
04 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 用和好处
新闻客观性原则R.
一、新闻客观性背景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规律
1843年1月3日,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 和〈科隆日报〉》中写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 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 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 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 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 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读者是它的“买 主”。报纸只有用自己的正确言论和真实报道,客观 公正地表达社会舆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才能取 信于读者。马克思恩格斯据此得出结论:“人民的信 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 完全萎靡不振。”
三、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解读
(二)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
1、新闻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具体贯 彻。一般的要求和主要的操作方法如下: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 应答机会。
2、同体裁,新闻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 具体贯彻:
三、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解读
2、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有具体 的内涵:
(1)诚实。 (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 (3)无党派色彩,不抱城建或持偏见、不 固执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 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三、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解读
四、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
无意/有意 善意/恶意 专业/业余 传统/网络
范文: 《哀农妇》
黑夜寒风冷,卖葱早早起。 身穿旧棉衣,破旧不在意。 只盼挣俩钱,送儿上学去。 搭个三马车,颠簸来都市。 天寒手脚木,行动不如意; 不想蹭宝马,险遇毒蛇妇。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概念、发展过程、理论含义,并对其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争议、矛盾等进行了详细探讨。
本章考点主要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对客观性原则的理论内涵及现实矛盾进行辨析和掌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见表4-1)★★★表4-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考点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见表4-2)★★★表4-2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考点三:我国历史上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1.我国新闻和宣传领域使用过的“客观主义”的概念该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批示中。
在当时背景下,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
2.现在新闻学界学术讨论中的“客观主义”(1)1991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发布,较为正式地承认了“新闻客观性原则”。
(2)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主张或认识。
考点四:我国新闻中存在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1)人物报道方面,主观定性在前、寻找例子证明在后。
这和客观性原则相反。
在报道人物时要客观,不要带有过多主观色彩。
(2)国际会议相关报道的主观色彩浓重。
(3)在采访时不注意平衡评价观点的选择。
(4)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形容词、副词和有方向性的谓语动词,传达太多的主观意愿。
考点五: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之间存在矛盾★★(1)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此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及客观的报道方式。
(2)涉及不同观点的争论,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涉及观点时,要尽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报道各种不同的观点。
考点六: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见表4-3)★★★表4-3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考点拓展】新闻客观性的意义(见表4-4)表4-4新闻客观性的意义4.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新闻客观性(中山大学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5、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大2007年研;中传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2.新闻的倾向性(山东师大2015年研)3.客观主义理论(聊城大学2017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
新闻报道原则如何进行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采访工作
新闻报道原则如何进行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采访工作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扮演着传递信息、监督权力、引导舆论的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媒体从业人员应该遵循一定的报道原则和采访工作规范。
本文将讨论如何进行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采访工作以及相关的报道原则。
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要求记者在报道事件时能够客观、公正地表达事实,避免个人立场和偏见的介入。
以下是实现客观性的一些关键要点:1.事实求真:记者在报道事件时应该收集尽可能全面、准确的事实,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他们应该采取多方求证的方法,核实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不准确或未经确认的消息的传播。
2.立场中立:记者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受个人观点和利益的影响。
他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考虑问题,并将不同声音和观点充分呈现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3.不扭曲事实:记者不能再报道中有意或无意地扭曲事实,给读者带来错误的理解。
他们必须避免夸大或缩小事件的重要性,不得更改引言的意思或省略相关信息。
4.避免个人情感:记者应该严守报导底线,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个人感情色彩,不以个人情感为主导,而是以触及公众利益为依据。
二、采访工作的公正性原则除了在新闻报道中保持客观性,新闻从业人员在采访工作中也需要遵循公正性原则。
以下是一些确保公正性的关键要点:1.公平对待:记者应该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
不要偏袒或歧视特定个体或团体,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表达观点。
2.尊重隐私权: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他们应该在采访前获得采访者的同意,并避免过度侵犯其个人隐私。
3.对话平台:记者应提供一个公正的对话平台,允许不同观点的发声,并确保他们的观点能够被公正地表达,而非被扭曲或修改。
4.规范行为: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采访过程中不使用辱骂、诽谤或歧视性语言。
他们还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总结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是媒体的基本职责和使命所在。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三、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6.“新新闻主义”的兴起和式微 (2)新新闻主义的特点
①主张新闻记者不做事件旁观者,而应该置身事内报道新闻,有 鲜明的主张和立场;
②认为可用虚构的文学手法报道新闻:人物可以合成,细节可以 创作,氛围可以烘托,感受可以宣泄。
(3)新新闻主义的危害及衰落
其危害是违背新闻的事实真实性原则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混淆了新闻真实和文学真实的界限,为新闻造假开方便之门。
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3.新闻真实的内涵 (1)个体真实——也叫事实真实,指单个新闻必须确有其事,不能是杜撰的 事物,新闻的“5W1H”基本要素必须完全属实。
徐宝璜:“新闻须为事实,此理极明,无待解释,故凡凭空杜撰闭门捏造之消息, 均非新闻。”(《新闻学新闻之定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
三、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4.客观报道的起源与形成的三个脉络 (1)19世纪30年代后报纸走向市场,以新闻服务为主业的报业出现,作为 消费者的读者需要有用的、真实的新闻信息,客观性成为检验新闻真实性 的重要标准,这是客观报道出现的市场动因; (2)政党报刊虽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党派斗争也使报 刊内容充满了相互攻击、诋毁和谩骂,逐渐失去民众市场。在对政党报刊 弊端的反思中,部分新闻人开始倡导“独立”办报; (3)新闻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力不断增强,要求新闻媒介承担基 本的社会责任,真实准确地报道环境的变化,而客观报道是较为接近科学 的方法。
四、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全面、公正)原则
3.新闻报道的公正性要求的含义 (1)社会道义层面上的平等——“新闻面前人人平等”(既要报道强 势群体,又要报道弱势群体,既要报道社会问题,又不能有人种歧视、 宗教歧视或群体歧视的倾向。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王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西方国家还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
当今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逐渐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在理论上有其普遍性和根源性,同时又与我国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专业概念之一和一种新闻理念,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尊重事实,要如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
新闻客观性的目的是“使有理性的读者便于实现真相”。
一、客观性报道原则的含义西方新闻界认为,客观性报道就是要求新闻报道中事实要完整,要“一分为二”地叙述,不能“偏心”只讲好的或只讲坏的,评论则要把据平衡;语言上要用中性感情色彩的词汇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只向读者提供事实,编辑意图隐含所述事实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为此,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要把握一个客观性原则,要有客观报道的意识和客观性报道的策略,要把客观报道作为目标来追求。
我国所谓的客观性报道,就是呈现事实,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偏见,要把握平衡原则,展现正确、真实的新闻,对新闻事件作全面、理智、客观的报道,以此保证报道的公正。
二、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基本内容(一)内容的客观性伴随客观性原则,西方新闻界制定了很多相关的采写规则。
比如,官员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哪些内容应该需要直接引用?哪些内容可以一笔带过?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思索的,如果记者没有遵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凭主观猜测,信口开河,那就是等于是在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遵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在新闻的报道中要正确、全面的报道,更不能弄虚作假,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在真实事件中找到根据,但报道仅仅局限于真实还不够,还要注意全面,否则必然会导致片面,这样看似真实,实际上是在引导受众的感情仅向报道的方面倾斜,而不是全面的理性的去思考问题。
在报道中要做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新闻语言要求简明、直白、明了、中性,在报道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性色彩的使用,在报道主观性的事件时多引用,引用别人说的话时,不要把自己的话写进报道中,总而言之,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把握好两者间的关系,尽量要报道公正、客观,使受众得到客观的消息。
【最新2018】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王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西方国家还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
当今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逐渐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在理论上有其普遍性和根源性,同时又与我国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专业概念之一和一种新闻理念,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尊重事实,要如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
新闻客观性的目的是“使有理性的读者便于实现真相”。
一、客观性报道原则的含义西方新闻界认为,客观性报道就是要求新闻报道中事实要完整,要“一分为二”地叙述,不能“偏心”只讲好的或只讲坏的,评论则要把据平衡;语言上要用中性感情色彩的词汇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只向读者提供事实,编辑意图隐含所述事实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为此,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要把握一个客观性原则,要有客观报道的意识和客观性报道的策略,要把客观报道作为目标来追求。
我国所谓的客观性报道,就是呈现事实,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偏见,要把握平衡原则,展现正确、真实的新闻,对新闻事件作全面、理智、客观的报道,以此保证报道的公正。
二、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基本内容(一)内容的客观性伴随客观性原则,西方新闻界制定了很多相关的采写规则。
比如,官员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哪些内容应该需要直接引用?哪些内容可以一笔带过?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思索的,如果记者没有遵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凭主观猜测,信口开河,那就是等于是在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遵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在新闻的报道中要正确、全面的报道,更不能弄虚作假,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在真实事件中找到根据,但报道仅仅局限于真实还不够,还要注意全面,否则必然会导致片面,这样看似真实,实际上是在引导受众的感情仅向报道的方面倾斜,而不是全面的理性的去思考问题。
传媒行业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要求
传媒行业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和真实性要求成为了传媒行业的重要准则。
本文将探讨传媒行业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要求,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客观性原则的要求客观性原则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它要求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提供真实准确的资讯,避免作者主观意见和个人立场的介入。
客观性原则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事实报道:新闻报道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准确、客观地描述事件的发生经过。
报道必须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依据之上,避免虚假编造、夸大、曲解等行为。
2. 多元视角:新闻报道应该以多元的视角展现事件,客观公正地反映各方观点和声音,避免偏见和偏倚。
只有通过多元视角的呈现,才能真正反映事件的全貌。
3. 采访客观性: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尊重被采访者的权益,不对采访对象有歧视、侮辱或攻击性的言论和行为。
同时,应该注意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方式和措辞,不引导对方回答符合记者个人意志的答案。
二、真实性要求的重要性真实性要求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可信,反映事实真相,确保公众获得真实的信息。
真实性要求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公众权益保护: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其报道的真实性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保护公众的利益,让他们做出准确的决策。
2. 社会稳定与信任建立: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建立信任非常重要。
公众对传媒的信任是传媒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真实的报道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
3. 舆论引导与社会进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于舆论引导及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推动社会朝着正义、平等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三、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要求的实践困境尽管客观性原则和真实性要求在理论上是无可争议的,但在实践中却经常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1、历史背景
①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商业报刊不再以党派的观点作为选择事实和加以报道的标准,尽可能扩大受众群,而让广大受众都能接受的报道模式,自然是客观报道)
②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③传播科技的发展(如照相、电影电视)支持着客观性理念。
2、一般的公正: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双方的观点时,报刊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
这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
3、恩格斯提出的客观报道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的经典描述):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4、客观性作为正式理念的提出,公认的是1900年美联社提出的“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
新闻客观性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理念层面,一个是操作层面
1、理念层面:
1)定义: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的一种对
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要向公众客观地、不带偏见的报告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价值(对事实的评价)分开。
客观性理念是对“事实”
的信奉和对“价值”不信任
2)具体内涵:
①诚实,不能随便添加个人好恶
②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
③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④不牵扯个人利益
⑤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三、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
一般要求和主要的操作方法如下: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不同表述体裁中的要求:
1、叙述性报道(消息),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
2、分析性报道(一般指署名的通讯或综述),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3、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句
四、我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
1、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认识或主张
2、政治概念中的“客观主义”是在当时背景下的批评性政治概念
五、我国新闻中较多地主观操控现象
1、习惯于在人物报道方面,以主观定性在前、寻找例子证明在后的路子做文章。
主题先行,不能客观描述人物,而是硬要人物服从某种宣传目的,(《新闻联播》)
2、报道国家组织的会议时,习惯性突出国际霸权主义和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公正做法等
3、在采访的时候对观点的选择不注意平衡,
4、报道新闻时带有倾向性的副词、形容词和有方向性的谓语动词,传达了太多的主观意愿
六、新闻表现立场和客观报道是否存在矛盾
有一种观点需要确立,只要涉及观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一统的目标,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思想。
涉及观点的时候,要考虑尽可能站在超脱的立场上去报道各种不同的观点(即使有宣传任务,适当突出我方观点,但也不要完全不提其他观点)
七、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1、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超脱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
2、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各种会议)
3、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
4、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传媒提供的“事实”,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先入为主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