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观性原则_态度和方法的悖谬
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把握的原则

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把握的原则【摘要】在新闻报道中,借鉴社会科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通过探讨社会科学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意义以及新闻报道与社会科学方法的联系,说明了新闻报道需要遵循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可信度这五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基础,客观性原则是保证,全面性原则是深化,时效性原则是灵活,可信度原则是根本。
结论中指出,新闻报道需要借鉴社会科学方法的原则,这是提高报道质量的关键。
同时强调在新闻报道中应当注意社会科学方法的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新闻报道将更加准确、客观和可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新闻报道、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时效性、可信度、借鉴、原则、应用1. 引言1.1 社会科学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意义社会科学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系统地搜集、分析和呈现信息。
社会科学方法注重对客观事实的研究和分析,尊重数据和证据的权威性,避免主观推断和偏见干扰。
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社会科学方法能够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同时确保报道及时性和可信度。
通过借鉴社会科学方法,新闻报道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促进对事件的理性讨论和了解,从而提升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
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可信度,这些都是社会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新闻报道的关键要素。
深入理解和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1.2 新闻报道与社会科学方法的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科学方法的联系是紧密的。
社会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观察、实证分析,以及逻辑推理等方式来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而新闻报道也是在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解释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经过编辑、编排等环节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向公众传达相关信息。
论述

【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就不能有倾向性是错误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工作者以客观事物为反映对象,以客观叙述为反映手段的一种工作规范,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
报道者善于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
2.客观和倾向并不矛盾,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倾向性,应该通过对新闻事实及新闻表述的选择和组织来显示,对经过精心选择的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叙述,完全可以鲜明地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
【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不正确的】1.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基本原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党手中的舆论工具,党也要自觉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党的领导。
2.各级党委都要始终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切实负起政治责任。
各级党委要了解并尊重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实现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部自由发表意见和公开报道遵守宣传纪律的统一。
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3.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是对宣传党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的领导。
改善党对新闻事业领导的一个重点在于,按照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行政治思想领导的同时,要鼓励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闻工作者服从党的领导,不仅指组织上的服从,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使党的思想观点、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广泛、准确和生动地同群众见面。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新闻工作要做到既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又要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是能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是关于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的正确描述。
2011新闻写作第一章

人名、地名、事件起因 和结果 、新闻背景、引 用的各种资料和数据、 直接引语等
写作中避免片面性,描写要有分寸,避免渲染 和夸大
小泽征尔倾倒上海滩
(央视国际,2004年2月27日)
……
小泽征尔用魔幻般的双手带领维也纳爱尔乐 团完美奉献了《唐璜》、《c小调第一交响曲》 等经典曲目。激动多变的音乐符号,细致入微 的指挥处理,音乐大师与百年乐团的相得益彰 倾倒了所有的爱乐者。 …… 演出结束后,观众用十分钟掌声再次请出小 泽征尔。…
现出一片热气腾腾的革命景象和新的全面跃 进的局面。 这个矿几年前在全国煤矿工业中还居于 下游地位。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无产阶级文 化大革命开展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广大职工 的思想革命化,职工们以冲天的革命干劲, 掀起生产建设的新高潮。他们使同样的矿井, 在人员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生产却大幅度上 升。
招聘会新闻
马加爵报道
《一个大学生“屠夫”的成长》 《5年前 马加爵画像就已贴上街》 《被害者全是品学兼优的穷学生》 《我抓到了马加爵冰凉的手臂》 《我敲响马加爵宿舍的门 冲出5个警察》 《记者现场“逮马”落空》 《云南一名工程师:我曾为马加爵拍毕业照》
《一个大学生 “屠夫”的成长》
因此,端正态度在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上是必要 的。先就业,后择业,在创业,才是正确的态度。 因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中,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 我们要从基层做起,培养实践经验,提高自己应 对社会的综合能力。荀子在劝学中说到“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经 过锻炼,积累经验,我们才能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诱人的工资,繁华的都市往往是许多应聘者 梦想的天堂。因此像济南青岛杭州等地的招聘单 位门庭若市,而一些小的民营企业则是门前冷落 鞍马稀。我个人认为,选择属于自己的岗位才是 最重要的,而片面追求高收入,高生活质量对于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浅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一个新闻工作者,从接触工作的第一天,就知道"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报道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客观"。
因此,对于如何做好客观的新闻报道,就有了具体的规范: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想象夸张。
但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按照这样的规范来制作呢?如何看待新闻的客观性将是本文所探讨的。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的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重要法则,有人称之为“不死之神”。
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这是一个知之不难,但行之唯艰的理论,也正由于理论规范和实践标准的缺失,使客观性甚至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一个“迷思”。
一方面,“新闻客观性”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理论,同时又深受业界推崇,其重要性和价值的一个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没有一个新闻媒体公开宣称自己的报道完全放弃了这一原则。
不管是作为一个标签,一种策略,还是一个理想,一种理念,“客观性”自诞生之日至今,始终魅力不减。
但是,重要地位掩盖不了本身的瑕疵和漏洞,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不间断,“客观性”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在承受责难。
但在新媒体出现以后,似乎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从报纸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新闻媒体入手,我们看到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地位日渐衰微,报纸销量日减,受众大量流失,报纸在新闻报道上的速度和内容优势远不及网络甚至电视媒体,人们更多地选择从网络上了解信息。
在这一挑战下,报纸在新闻上的优势就集中在报道的权威性、深刻性以及言论上。
李良荣先生曾表示,报纸今后生存的依赖就是具有其风格和独特思考的评论性内容,壮大专业性的评论力量是新时代下报纸生存的必要选择。
的确,这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从这一趋势上看到报纸这一媒体在新闻客观性历程中的回归,新闻由辨清事实和判断价值的尽量分离,又走向了二者的结合。
而且,在这个信息爆炸泛滥的时代,经过整合、分析、评论的经过加工的新闻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所以,即使是电视、广播甚至是网络媒体,新闻的评论性意见越来越受到重视。
媒体行业的新闻报道原则

媒体行业的新闻报道原则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成为了我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对于这个重要的行业来说,如何准确、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媒体行业需要遵守一些原则。
本文将讨论媒体行业的新闻报道原则,并探讨其重要性。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
媒体从业人员在采集和呈现新闻信息时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尽量做到跳出个人立场和偏见,客观地报导事实。
客观性原则的遵循使媒体报道更有公信力,能够给受众提供准确的信息。
为实现客观性,媒体从业人员应该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加入个人观点和情绪色彩。
他们应该依靠可靠的信息源,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采访,以获得全面准确的报道。
同时,媒体机构应建立公正的编辑和审查机制,对报道进行审核,确保不出现误导和偏颇。
二、准确性原则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
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事前事后的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报道的准确性关系到媒体的信誉和专业形象,也关系到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为确保准确性,媒体从业人员应该遵守“谁、何时、何地、如何”的原则,尽可能提供详细的事实细节和背景信息。
同时,对于一些尚无确凿证据的消息,媒体应该慎重报道,尽量避免发布误导性信息。
必要的时候,媒体可以引用专家或权威机构的观点,以增加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公正性原则公正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
媒体从业人员应尽量做到公正、平等地对待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不应有明显的偏袒或歧视现象。
公正性原则的遵守有助于观众形成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增加对媒体报道的信任度。
为实现公正性,媒体从业人员应避免过度报道某一个立场或观点,而忽略了其他相关方面。
对于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事件,媒体应尽量提供各方的声音和观点,并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论。
在报道中避免使用不公正的标题、剪辑和照片,以防止误导读者。
四、敏感性原则敏感性是新闻报道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原则。
新闻客观性原则R.

五、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是否存在矛盾
从新闻职业意识角度看,“客观性原则” 是一种职业理念,一种职业立场,只有 从这种“立场”出发报道事实,在形式 上又采取客观报道的方式,才可能做到 较为客观(完全客观难以做到)
六、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 而无形的影响
各种自然而无形的东西对新闻客观性原则带来的影 响:
(1)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 (2)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3)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词句
举例
主观描述事实的性质存在偏离客观性的风险。一件事 实发生了,传媒报道该事实时,需要对事实的性质命 名,这虽是必要的报道要素,但也存在着新闻失实的 风险。例如传媒上经常出现“行凶抢劫”、“恐怖分 子袭击”、“虐待儿童”等等关于事实的“标签”, 一旦这样标签了,也就排除了关于这一事实以其他方 式进入人们视野中的可能。“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佬” 这个标签,不可能与勤劳简朴、道德良好和各种机会 不均等问题联系在一起;《盲目的民工流给城市管理 带来困难》的大标题,很难让读者将农民为生计奔波 劳累的生存条件联系起来。2009年6月12日,北京一 些报纸报道了6月10日发生在美国华盛顿的枪击案,当 时无法确定凶手的作案动机。标题如下:
一、新闻客观性背景
2、事实是神圣的,评论是自由的
英国新闻界有句名言:“事实是神圣的,评论 是自由的”。尊重客观存在的、与我们的好恶 基本无关、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应 当成为我们的出发点。 就美国主流媒介的新闻运作自身而言,其最大 职业特色是奉行报道与评论分离(具体表现为 版面分离和文体分离)的原则,新闻部门与评 论部门分立。美国新闻界认为,新闻是属于公 众的公共财富,新闻栏只提供事实,不掺杂媒 介的私家观点;报社和公众意见则可通过社论 版和社论版对页加以表达。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王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西方国家还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
当今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逐渐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在理论上有其普遍性和根源性,同时又与我国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专业概念之一和一种新闻理念,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尊重事实,要如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
新闻客观性的目的是“使有理性的读者便于实现真相”。
一、客观性报道原则的含义西方新闻界认为,客观性报道就是要求新闻报道中事实要完整,要“一分为二”地叙述,不能“偏心”只讲好的或只讲坏的,评论则要把据平衡;语言上要用中性感情色彩的词汇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只向读者提供事实,编辑意图隐含所述事实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为此,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要把握一个客观性原则,要有客观报道的意识和客观性报道的策略,要把客观报道作为目标来追求。
我国所谓的客观性报道,就是呈现事实,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偏见,要把握平衡原则,展现正确、真实的新闻,对新闻事件作全面、理智、客观的报道,以此保证报道的公正。
二、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基本内容(一)内容的客观性伴随客观性原则,西方新闻界制定了很多相关的采写规则。
比如,官员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哪些内容应该需要直接引用?哪些内容可以一笔带过?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思索的,如果记者没有遵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凭主观猜测,信口开河,那就是等于是在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遵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在新闻的报道中要正确、全面的报道,更不能弄虚作假,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在真实事件中找到根据,但报道仅仅局限于真实还不够,还要注意全面,否则必然会导致片面,这样看似真实,实际上是在引导受众的感情仅向报道的方面倾斜,而不是全面的理性的去思考问题。
在报道中要做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新闻语言要求简明、直白、明了、中性,在报道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性色彩的使用,在报道主观性的事件时多引用,引用别人说的话时,不要把自己的话写进报道中,总而言之,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把握好两者间的关系,尽量要报道公正、客观,使受众得到客观的消息。
关于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扭曲及原因

关于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扭曲及原因客观性(objectivity)一词有多层含义:有时被用于表示某一类陈述即科学主张的性质,这时它被称作“客观真理性”;有时被用于表示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程序和步骤,这时它被称作“客观程序”;有时它也被用以指称合格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精神面貌,这时它被称作“客观态度”。
①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客观性并不是指类似科学实验般的精确,而是说记者要努力写出或做出不带个人感情并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新闻或报道。
②也就是说,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是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国内媒体尤其是纸媒长期以来大都强调“用事实说话”、“寓倾向性于客观报道之中”。
但在实践中,很多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总是“缺斤短两”;“倾向性”不是寓于报道中,而是反“客”为“主”,客观报道演变成“主观报道”。
对客观性原则的扭曲使得“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等仅仅是吸引读者的广告词而不是办报宗旨。
客观性缺失常对读者造成误导,这种“片面强调”即使没有形成假新闻,也使新闻严重贬值。
扭曲的表现归结起来,在新闻实践中,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扭曲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消息来源的扭曲、语言修辞的扭曲和意识形态的扭曲。
消息来源层面的扭曲。
消息来源的扭曲是指记者在消息来源单一或来源表述不明的情况下,没有主动采取任何方式提醒受众注意报道中的事实、数据、说法可能存在可信度的问题。
消息来源表述模糊更是新闻报道中的流行病。
消息来源不明的报道不但可信度低,还有造谣制假之嫌。
例如,在一篇报道大学生就业的新闻里,记者写道:面对竞争,专科生的薪酬期望更加务实。
⑤但是记者引用的消息来源依次是:大部分学生、一名女生、多名毕业生。
⑥记者通过报道三个消息源的观点如何一致地“务实”,以证明自己的结论:“专科生”很“务实”。
倘若不归咎于写作技巧,这样的结论从逻辑的角度看,记者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根本不懂归纳综合之方法。
且不论消息来源是否存在,没有“不务实”的声音出现在报道中也可以,问题在于记者表现出意欲以偏赅全的“简单化”努力。
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1、历史背景①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商业报刊不再以党派的观点作为选择事实和加以报道的标准,尽可能扩大受众群,而让广大受众都能接受的报道模式,自然是客观报道)②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③传播科技的发展(如照相、电影电视)支持着客观性理念。
2、一般的公正: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双方的观点时,报刊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
这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
3、恩格斯提出的客观报道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的经典描述):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4、客观性作为正式理念的提出,公认的是1900年美联社提出的“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二、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新闻客观性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理念层面,一个是操作层面1、理念层面:1)定义: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的一种对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要向公众客观地、不带偏见的报告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价值(对事实的评价)分开。
客观性理念是对“事实”的信奉和对“价值”不信任2)具体内涵:①诚实,不能随便添加个人好恶②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③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④不牵扯个人利益⑤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三、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一般要求和主要的操作方法如下: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不同表述体裁中的要求:1、叙述性报道(消息),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2、分析性报道(一般指署名的通讯或综述),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3、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句四、我国历史上一度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1、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认识或主张2、政治概念中的“客观主义”是在当时背景下的批评性政治概念五、我国新闻中较多地主观操控现象1、习惯于在人物报道方面,以主观定性在前、寻找例子证明在后的路子做文章。
浅谈新闻剪辑中应把握的客观性

浅谈新闻剪辑中应把握的客观性新闻剪辑是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进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它不仅可以让新闻更加简明扼要地呈现给观众,还可以突出新闻的重点,增强新闻的影响力。
在新闻剪辑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牢记的是客观性。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新闻剪辑中应当严格把握的重要要素。
本文将就新闻剪辑中应当把握的客观性进行探讨。
要把握事实客观性。
新闻剪辑的首要任务是要忠实于事实,客观地呈现新闻事件。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剪辑时,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事实,不渲染事件的影响,不断章取义。
要尽可能的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不对新闻事件进行歪曲和篡改。
只有把握事实客观性,才能够让观众得到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才能够让新闻报道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
要把握言辞客观性。
在进行新闻剪辑时,新闻工作者应当避免使用主观、情绪化的言辞,而要使用客观中立的语言。
不应当在新闻报道中夸大事实、渲染事件的影响,更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臆断和猜测。
要用冷静客观的语言,客观地呈现新闻事件,让观众从中得到客观中立的信息,而不是被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情感所左右。
要把握视角客观性。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当把握客观的视角,不应当受到任何利益、观念或政治立场的影响。
要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去呈现新闻事件,不追求新闻的煽动性和戏剧性,而是追求客观中立的结果。
只有在视角上把握客观性,才能够确保新闻报道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得到客观中立的呈现。
要把握价值观客观性。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剪辑时,应当遵循客观中立、公正平等的价值观。
不应当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自己的主观价值观,不应当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评价和评论,而是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呈现新闻事件。
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真相,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和情感色彩。
只有在价值观上把握客观性,才能够让新闻报道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得到观众的信任和认同。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与立场倾向之间的关系?从大一到现在,每一专业门课都一直强调新闻报道一定要具有真实客观性,这是新闻的生命源泉,但我觉得客观真实性只是相对于新闻报道一个内容层面的要求。
事实上,大多新闻制作出来,制作时、前甚至是准备采访前可能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或与媒体平台的态度、记者编辑、社会舆论的态度,可能都会存在新闻倾向性。
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内容上所指的就有很大区别。
新闻的客观性在于它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是否属实,是否是真实事件的客观呈现。
而新闻的倾向性是不同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不同态度,制作新闻所选角度,侧重点的选择倾向。
我认为,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并不等于客观事实,毕竟它是经过记者头脑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过滤的结果,它体现了记者编辑媒体平台的情感选择和要求,总会有些许倾向性的情绪、立场等。
但是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也不能说他是不客观的,虽然被记者进行筛选过,但是记者如果对整件事情如实的报道,整体上符合事实发展真实情况,没有对客观的事件进行添油加醋,误导读者对整件事情的了解,这依旧是真实客观的。
事实上,这两者这并不冲突,更不是有你没它。
1、新闻真实性和倾向性都是新闻报道制作过程必然存在的,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辩证看待,他们之间更像是哲学里面所讲的辩证统一关系,并非水火不容。
只是这个“度”要把握得好,但是对现在的信息环境和媒介环境而言也挺难把握的。
现在很多所谓的媒体(尤其很多自媒体)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或者是利益的挂钩,把一件有利于自我、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做重大新闻来报道,甚至是炒作(炒作这个名词也不仅仅限于娱乐圈,其他媒体平台也很多)或者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这样既不会成为客观的新闻,而且不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和形象树立。
2、粗略来说,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
“纯客观”的报道本是很难做到的,就算有也很难评判,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是完全客观的,不得而知。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且被广泛认同的概念实际上也在诠释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主客观辩证的统一。
新闻客观性的辩证分析

新闻客观性的辩证分析作者:王源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摘要:新闻一词广义上,是通过媒体介质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狭义上则是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对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及时迅速的报道[1]。
因此,尽管依托着现代的传播技术,“新闻客观性”这一哲学性问题,既包含着新闻行业从业者在新闻活动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也有着实践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对“新闻客观性”进行辩证的分析,帮助新闻行业从业者正视和理性的看待新闻中出现的问题,顺应事实真理的同时,有效的追求新闻中的客观性。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客观性主观性辩证分析1.“新闻客观性”的概念分析“新闻客观性”这一问题在新闻行业的不断的发展和革新中,依旧不乏讨论者。
总体上来说,新闻客观性被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为“新闻客观性”是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尽管这种客观性多存在于新闻行业者的职业理念中,在实践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但却在新闻技术的发展中,不断的接近现实客观性;另一类则认为新闻客观性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在新闻采访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新闻行业从业者个体间的不同素养,在实际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难免会夹杂着个人主观因素。
如此一来,不仅新闻的客观性遭到了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也让大众心生怀疑。
所以,尽管多年来,针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的客观性与其主观性甚至是新闻的真实性都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新闻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尊重实际情况,并从主观能动性出发,对新闻真实的情况进行真实无误的客观反映,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检验新闻的真实性。
单独采取其中任何一类单一的观点进行新闻报道的实践,都会让新闻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有利的理论依据,甚至在实践上产生诸多的问题,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和推敲[2]。
只有辩证的看待“新闻客观性”这一哲学性问题,才会避免在新闻活动过程中产生态度和方式上的误区,继而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和大众。
2.“新闻客观性”的哲学基础在哲学基础的研究过程中,对任何事物的探讨和分析,都是有着相同的准则。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梳理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其规律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新闻现象、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以下将对其进行梳理。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新近发生”,表明新闻具有时效性;二是“事实”,强调新闻必须基于客观存在的真实事件。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求所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新鲜性指新闻所报道的内容是人们未知或欲知的;及时性要求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被传播;公开性则意味着新闻是面向大众传播的。
二、新闻的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和报道,离开了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新闻的分类按照新闻的内容,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社会新闻等;按照新闻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等;按照新闻的传播范围,可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
四、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时新性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重要性是指新闻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越大,新闻价值越高;显著性是指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地点或事件本身越突出,新闻价值越高;接近性是指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高;趣味性是指新闻事件越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新闻价值越高。
五、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指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
新闻事业具有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社会属性体现在新闻事业是社会的耳目喉舌,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反映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
阶级属性则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
新闻事业的功能包括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提供娱乐等。
从新闻的客观性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四、案例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 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四、案例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以某次矿难事件的报道为例,说明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四、案例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用和好处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以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尽可能地避免 主观偏见,保持中立立场。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1、以事实为依据: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捏造或 虚构事实。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义和必要性
三、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
我们也期待未来的报道模式能够在坚守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公 众的需求和提高媒体的质量。
谢谢观看
三、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 及未来展望
三、结论: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原则,它关乎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通过深入 剖析迷思和反思坚守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性。未来,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公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期待新闻报道 能更加坚守客观性原则,为公众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这需要媒体、政府 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从新闻的客观性看新闻报道的 客观性原则
目录
01 一、新闻客观性的背 景和重要性
02
二、新闻客观性的含 义和必要性
03
三、新闻报道的客观 性原则
四、案例分析:新闻
04 报道客观性原则的应 用和好处
9.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第九章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一般说来,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但有时 却恰好相反。
“假象”就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 最为突出的现象。事物的本质隐藏在现象 的背后,现象并不直接就是事物的本质。
“透明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往往也必须通 过对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够 真正了解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社会公正是面向大众的,所以,新闻公正又 是实现大众话语权和知情权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新闻报道的3;平衡+全面+客观+伦理: 公正。 漏掉了最重要或最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决不是公正 的报道。因此,公正性要求全面。 包含了无关信息而丢掉了主要事实的报道,决不是公 正的报道。因此,公正性要求把握住相关性。 有意或无意误导,甚至欺骗读者的报道,决不是公正 的报道。因此,公正性要求真实、真诚地对待读者。 将记者的偏见或情绪隐藏在微妙的贬义词之后的报道, 决不是公正的报道。因此,公正性要求直截了当。 据此,新闻报道的公正性特别强调报道的公平合理, 光明磊落,分寸得当。
第九章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方法 : (1)忠实地叙述事实。 (2)事实与观点分离。 (3)注明消息来源。
(4)注意意见平衡。
(5)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第九章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新闻报道的公正性 公正性往往随客观性而行。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将“客观”、“公正”等概念相 提并论,两个概念彼此独立而相互配合,如 刘少奇对新华社的指示。 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客观性不如公正性来得 科学,应该用“公正性”的说法取代“客观 性”的说法。有中国新闻学者认为,新闻学 的核心原理是公正性。
传媒行业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要求

传媒行业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和真实性要求成为了传媒行业的重要准则。
本文将探讨传媒行业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要求,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客观性原则的要求客观性原则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它要求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提供真实准确的资讯,避免作者主观意见和个人立场的介入。
客观性原则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事实报道:新闻报道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准确、客观地描述事件的发生经过。
报道必须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依据之上,避免虚假编造、夸大、曲解等行为。
2. 多元视角:新闻报道应该以多元的视角展现事件,客观公正地反映各方观点和声音,避免偏见和偏倚。
只有通过多元视角的呈现,才能真正反映事件的全貌。
3. 采访客观性: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尊重被采访者的权益,不对采访对象有歧视、侮辱或攻击性的言论和行为。
同时,应该注意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方式和措辞,不引导对方回答符合记者个人意志的答案。
二、真实性要求的重要性真实性要求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可信,反映事实真相,确保公众获得真实的信息。
真实性要求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公众权益保护: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其报道的真实性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保护公众的利益,让他们做出准确的决策。
2. 社会稳定与信任建立: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建立信任非常重要。
公众对传媒的信任是传媒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真实的报道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
3. 舆论引导与社会进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于舆论引导及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推动社会朝着正义、平等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三、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要求的实践困境尽管客观性原则和真实性要求在理论上是无可争议的,但在实践中却经常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把握的原则

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把握的原则【摘要】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把握的原则是基于客观性原则、遵循求真务实原则、保持独立性原则、尊重多元化原则和注重专业性原则。
这些原则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偏见和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情况下,新闻报道才能有效地传达社会现象和事件。
媒体从业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时刻牢记这些原则,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誉度,为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新闻报道、社会科学方法、原则、客观性、求真务实、独立性、多元化、专业性、重要性1. 引言1.1 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把握的原则在新闻报道中,基于客观性原则意味着报道应该客观中立,不带有主观色彩和偏见。
遵循求真务实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应该追求真相,不断努力揭示事实真相。
保持独立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应该独立于任何政治、商业或其他利益影响之外,保持独立思考和观点。
尊重多元化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文化和价值观,不偏袒任何一方。
注重专业性原则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具备专业的素养和水准,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
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把握的原则是保证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多元化和专业性的重要基础。
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准确、权威和可信,符合新闻传播的伦理和规范,也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期待和需求。
2. 正文2.1 基于客观性原则基于客观性原则,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该注重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和底线,也是新闻报道与其他形式的表达、传播区分开来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应该尽量排除主观意识的干扰,尽可能客观地记录和呈现事实。
只有客观的报道才能让受众获得真实的信息,也才能保持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在实践中,记者要遵循多方求证、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尽量避免个人情感、立场和偏见对报道的影响,严格区分事实和评论,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客观性原则:态度和方法的悖谬邵志择内容提要 西方新闻界所奉行的客观性原则表现在态度和方法上,在实践这个原则时并不全是有意的虚伪,虚伪是态度和方法本身的矛盾所致。
态度的个体要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定、科学方法的客观性要求与它适用于社会领域的困难,这两对矛盾决定了客观性原则只能以貌似客观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体现了一种传统对另一种传统的偏见以及科学方法的单面肯定性,即肯定现存的制度,因此客观性原则某种程度上成了维护资本主义民主传统的有力武器。
西方新闻学界标榜的新闻客观性原则,首先体现为一种职业态度。
无偏见(unb iased )、无党派色彩(unco lo red )、平衡(balance )、公正(fairness )等就是客观性的具体要求。
记者必须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超然于事实之上。
其次,客观性也是一种方法论的要求,它要求记者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方法来报道社会事物,这一点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李普曼等人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独特认识。
李普曼说:“真正的新闻从业人员不是那种会抢新闻的伶俐的记者,而是那些无畏的,耐心的,用科学方法装备起来的人,他们努力去了解真实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1]这是因为以传统理性为基础的民主、自由观念在本世纪初遭到了弗洛依德、沃特森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冲击,理性垮台了,建立在它上面的民主、自由也岌岌可危,因此必须重新寻找一块坚实的基石。
“怀疑时代”的知识分子中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社会事务上,那就可以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
他们相信,只要依靠科学方法,具有不同信念的人最终会取得一致的意见。
这种科学方法摈弃了主观性,因而是客观的,具体运用到新闻工作,这种客观性要求记者的可靠性就是“・如・何去报道,而不在于报道的是什么。
”[2]因此,记者的工作必须像工程师那样。
李普曼在1925年的一次演讲中指责有些编辑“是用道德家的观点而不是用工程师或科学家的方法”来从事新闻工作。
道德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的客观事实。
这样,民主、自由观念重新找到了可靠的基础。
所以,新闻客观性原则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初25年美国新闻界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这是有充分理由的。
我们对客观性的批判出于这样朴素的认识:人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的。
这无疑是对的,事实上,西方记者绝大多数也不认为能够做到完全客观。
他们都认为,应当努力使自己的报道尽量客观,在报道中绝不掺进个人的意见,所报道的确实都是客观事实。
因此有人说“除非读者能从报道中指出记者的立场,否则,记者就是客观的。
”[3]在美国,如果一个记者被指责为不客观,就意味着他是一个坏记者。
因此,不管对客观性有多少怀疑,记者还是把这个原则奉为圭臬。
下面我从态度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论述。
态 度记者对待事物的客观性态度实际上已被他身处其中的传统(为简便起见,这里的传统多指西方传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指西方白人传统。
)先验地构造好了。
当他客观地看待社会事物时,他是作为传统的一个参加者,“这些参加者的看法看起来是客观的,描述它们的陈述听起来是客观的,因为这些看法和陈述根本没有提到参加者及其提出的传统。
它们实际上是主观的,因为它们依赖于所选择的传统,依赖于参加者对该传统的利用。
”[4]当一个记者用客观性态度认识事物并对它们作客观描述时,他的主观性实际上隐藏起来了。
作为个体,他也许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观点、看法、感情等主观因素,于是他在报道时小心地把它们排除在事实之外,这样做他以为是客观了,客观性的通俗理解也就是这样。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的・主・观・方・面的其他因素仍然在起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统赋予他的文化价值观,这是他没有意识到的深层意识,它不是客观的,而是作为类的整体的主观性而赋予个体的主观性。
因此,“与某些价值判断相联系的表面上的客观性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传统却没有认识到它:感觉不到主观性并不等于证明了‘客观性’,而是证明了疏忽。
”[5]由于记者不大可能超越传统,他就不大可能完全摆脱主观性,虽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是在用传统赋予他的观念看待事物。
所以,他所持有的客观性态度只能是排除了可以明确意识到的来自个体方面的主观因素,但他仍然在传统内部活动,他每一次客观地报道事实,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用这种传统在认识事物,从而维护了这种传统。
这样的客观性态度在它所处的传统内显得非常合理和自然,看起来确实是客观的。
但是,当两种传统发生冲突时,一种传统的客观性对另一种传统来说就成了某种程度的主观偏见或曰固定的成见。
在美国社会中,除了白人传统还有黑人传统、东亚黄种人传统等,白人传统的“客观性”在对待其他传统及传统中的人和事时是什么情形呢?美国报刊对黑人社区的报道大多是贫困、吸毒、暴力、凶杀,你不能说这些报道不客观,这些可能是事实。
但是,因为白人传统视黑人传统为低下、劣等,文化上的优越感使得在白人传统中工作的记者更多地关注黑人社会中不如自己的方面,在“客观地”报道黑人生活时,记者的主观性便不可避免地体现在选择那些阴暗面的事实这个过程中。
珍尼特・库克是黑人,但她是在白人传统中工作,即便要捏造新闻,她也不会选择一个白人孩子来吸毒,而要虚构出一个黑人孩子吉米。
“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
”[6]既便认识到这点,但在面对世界、面对不同的社会和传统时,人们也必然要利用自己所属的传统,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没有意识到而已。
于是,当人们注意不让自己的主观偏见或感情影响对事实的报道时,传统早已通过个体侵入了客观事物,客观报道已经不那么客观了。
还是李普曼说得诚恳:“事实上是会有许多非常准确的一致性的,而我们又不可避免地十分需要节省关注事物的精力,因而如果抛弃全部固定的成见,完全单纯地探讨经验,就会使人类生活枯谒。
”[7]这等于说,传统即使有它的主观偏向,人们仍须借助它来应付各种事务,特别是在紧张而繁忙的新闻工作中。
这样,客观性原则只能针对记者个人提出客观、公正、平衡、对等的要求,却无法要求传统不带成见,所谓客24 新闻与传播研究观性态度也只能是一种行业道德要求了。
方 法新闻客观性原则认为事实本身是唯一可靠的,因此在新闻报道中除了事实不应有个人的观点、感情,甚至也排除了价值判断。
这正是科学方法的要求。
自然科学研究通过观察、抽象、实验等方法取得“纯”事实,当这种方法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时,它的有效性大大促进了科学进步、社会进步;然而当它适用于用符号建构起来的对象领域——人类社会时,却要求一种逻辑上与自然科学方法完全不同的程序。
因为社会是一个以意义为中心的人的领域,事实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对象那样是纯粹的事实,而是浸染了意义的事实。
事实中立的观点在社会事务中丧失了立足点,除非有一天人再也不能思想了,再也没有感情了,再也没有历史可言了。
主体与客体、价值与事实是不可分的,但客观性却企图完全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哈贝马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把这种割裂事实与主体之间的一切联系的主张称为客观主义的。
而霍克海默则提出了三点来驳斥客观主义的所谓事实中立的观点:(1)经验事实为知识或理论所中介。
“经验、‘给予的东西’都不是某种直接的、为一切人类共有的和独立于理论的东西,而是由这些句子存在于其中的整个知识结构为中介传递过来的东西。
”[8]所以,在有人去报道某个事实之前,这个事实实际上已经由记者在传统文化中习得的知识和观念中规定好了。
(2)经验事实是人类社会实践或历史的产物。
“感官呈现给我们的事实通过两种方式成为社会的东西:通过被知觉对象的历史特性和通过知觉器官的历史特性,这两者不仅仅是自然的因素,它们是由人类活动塑造的东西。
”[9](3)人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
以上这三点使我们认识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方法所要处理的事实并不是完全脱离主体的纯事实,我们只能以事实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被客观地描述加以理解的。
当我们观察事物时,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就有主体上的差异性,不可能像显微镜一样忠于事实;而且事实也不是直接给予的东西,而是浸淫着人的观念、理想、感情等因素。
特别是当我们用语言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描述时,尽管表面上看是在作客观的描述,但是语言本身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先验结构使得这样的描述只能是以看似客观的形式呈现,实际上是文化、传统对事实作了不易被觉察到的诠释。
在这一过程当中,客观的科学方法起到的作用只能是掩盖了事实本身的意义与事实之间的联系,结果,客观主义以貌似规律的方式构造出事实世界的映像来欺骗科学。
所以,如果我们承认经验事实也具有历史性,也具有人的全部特性,那么科学方法仅仅在与这种事实联系在一起时才有科学性,否则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
美国新闻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遵循了李普曼等人强调的科学方法。
但是,越是坚持这种方法,获取的事实越“纯”,事实看起来就越琐碎。
报道的事实很多,可是人们除了确知发生了什么,并不知道其中的意义。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要自己去分析这么多事实及其背后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因此,“事实”巧妙地获得了一种支配性,引导了大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真正理解真实世界的能力。
现在西方所谓的信息爆炸实际上是把人淹没在众多的“事实”中,你不可能思考得太多,只能接受事实,肯定事实,因为它们是用科学的方法获得并加以客观描述的事实。
卢卡奇揭示了这种表面上中立的事实的实质及其危险性:“那些似乎被科学以这种‘纯粹34新闻客观性原则:态度和方法的悖谬 性’掌握了的‘事实’的历史性质甚至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它们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不仅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且・它・们——・正・是・按・它・们・的・客・观・结・构——・还・是・一・定・历・史・时・期・即・资・本・主・义・的・产・物。
所以,当‘科学’认为这些‘事实’直接表现的方式是科学的重要真实性的基础,它们的存在形式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出发点的时候,它就是简单地、教条地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无批判地把它的本质、它的客观结构、它的规律性当作‘科学’的不变基础。
”[10]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普曼会认为客观性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新闻事业为维护资本主义民主传统的最可靠的方法,特别是当这种方法与客观性态度结合在一起时。
结 论客观性态度排除了个体的主观偏向,而且也超越了党派(假定如此),因而它看上去是客观的。
但是,由于观察事物的主体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文化、传统,在他“客观”地面对事实时,实际上他个人和事实都被先验地构造好了,他的眼光是“有色”的,尽管他自己可能没有明确意识到。
超越个体的某些限制是可能的,但要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却不太容易。
事实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看起来确实无可辩驳,事实胜于雄辩嘛。
然而这些被报道的事实只是现实的断片,孤立的事件,这些事实不能告诉我们现实究竟怎样,而“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