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虚静”艺术创作论[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摘要:先秦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产生期,这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理论家,庄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和“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在现代也有很深的影响。“虚静”是庄子认为在艺术创造上达到“天籁”、“天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的思想境界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反响,对后来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虚静;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54-02
先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学思想是可以与儒家并驾齐驱的大派别,道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征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庄子否定人为,赞成天然的事物,这因为庄子及其痛恨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对社会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因此他悲观失望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时代。
“虚静”、“物化”、“得意忘言”是庄子的艺术创作论,“虚静”是庄子认为在艺术创造上达到“天籁”、“天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的思想境界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老子曾提出过“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继承此思想并提出“虚静”说,这是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从哲学上讲,这种虚静说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或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大明”,这种“大明”也是种虚静之境。“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也。”庄子的这种看法是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它是主体人生观的反映,为日常立身行事的基本行为准则所制约。今天我们所说的磨练与修养和庄子的固守本性是一致的。不但如此,庄子在分析虚静境界时,还把它视为由“无为”达于“无不为”的主体条件,是由虚而终能致实的关节点,从主体修养的意义上说,也是“道德之至”的表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认为能够到达虚静的君主、圣贤、高人、志士,莫能与之争美。也就是说,达到虚境之后能外得其道,内无其已,使主体与客体达到高度统一。庄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
刻。陆机将文学的临创作境界心态特征描述为:“罄澄心以凝思”。刘勰则以摈弃杂念,心力专一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强调在凝神专注基础上的虚静心态是进入审美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五代宋初画家赵光辅,非常擅长画马,凡是在作画前,必然先潜心思考,一心一意,不受外界干扰,然后才作画。苏轼有诗曰:“欲令诗妙语,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排除外界一切的干扰和专注于内心洞察事物的变化,又能聚精会神的思考,想象力丰富,灵感便会出现。
庄子对于达到虚静的方法提出了“心斋”和“坐忘”。心斋大意为不靠外界刺激而是用意念体会、感悟事物微妙的变化从而达到虚境。与“心斋”相通的是“坐忘”,“坐忘”的境界便是忘掉自己的肢体、聪明、形体等,强调从人的生理欲望和功名利欲中解脱出来,使灵魂获得自由。能达到虚静的状态,达到心灵的自由,创作主体才能自由翱翔,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比如,有这么一个故事,宋元君找来许多的画家让他们作画,所有画家毕恭毕敬,非常的紧张。最后只有一个画家画完,并且在君主面前非常自然。这位画家回到住处,脱光衣服盘腿而坐。宋元君选中了他,正是因为他能放开所有的名利,专心作画,正式做到了虚静的状态,因此作品完美,也受到了赏识。
达到虚境的状态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极大思想解放,创造才能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对于虚静的这一点好处我们并不陌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诗人在醉酒状态下才能创作出很好的作品,为什么很多诗
人会有抽烟的习惯,为什么很多大艺术家看起来不修边幅。醉酒后往往使心胸豁达,借着酒兴排除外界的干扰因素直面自己的内心,抒发真情实感,所以才会产生佳作,诗人李白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创作主体有虚静的心态往往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灵感闪现,就像是刘勰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国际上很多知名的艺术家看起来不修边幅,留着大胡子。我想,他们的内心正式达到了一种虚静的超脱状态,内心平静,注重内里的力量而不在乎外在的形象。创作主体虚静的心态往往使他看物生情,虚静的心态可以让创作主体心平气和,冷静的认识生活,仔细地观察并发现本质,这样才能创作出极具概括性的作品。朱熹认为,一个人做不成诗是因为“不识”,所谓“不识”便是内心“不明”,倘若做到庄子提出的“大明”又怎会做不成诗。虚静的心态不仅仅在文艺创作上起到很大的作用,还在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一个虚静的心态,自然心态平和,心胸豁达。从这方面老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或多或少的提倡虚静的状态,或许提出的方法不同,含义不同,但是目的最终是相同的,就是为了使信教者有所信仰,内心有所依靠,安于内心,心态平和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和谐。佛教一心向佛,打禅的方式更是让信仰者闭幕冥思,安于内心,静静思考,看透本质,从而达到虚静的状态。伊斯兰教向阿拉真主的祷告也是让人心境平和的方式。基督教的祷告,以及向牧师的诉说都是排除内心压力、杂念从而达到内心虚静的方式。虽然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但是若能都达到
本宗教所提倡的虚静的状态,那宗教纷争也将减少,战争也随之减少,世界也变的更加和谐。心态平和,心胸豁达更像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与“中庸”也有相似之处。心态平和之人必然受到别人喜欢和赞同,因此他的交际圈便非常的广。心态平和之人对事物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心态平和之人,能及时排除内心压力和障碍,对自己的健康也是有很大益处。
庄子提出的虚静,经过历代文人的完善和发展越来越符合文艺创作的规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庄子的虚静说,提高自身内在的修养,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对于像庄子的虚静思想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财富,我们应该评判继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子.庄子·在宥.
[2]庄子.庄子·天道.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