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试验观测站简介

合集下载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重庆涪陵野外基地-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重庆涪陵野外基地-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

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土地利用-重庆涪陵野外基地1、历史沿革2011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批准命名和建设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83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重庆涪陵野外基地”获国土资源部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批准命名和建设。

野外基地由西南大学、涪陵区国土资源局共建,由国土资源部、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对口管理。

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西南大学及相关单位组织制定重庆涪陵野外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重点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项目,为重庆涪陵野外基地的近期建设与长期发展提供指导。

2、科研平台重庆涪陵野外基地拥有的主要仪器依托于农业部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野外基地的核心建设区为邻近涪垫公路的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小流域。

野外基地拥有西南地区土地科学、资源环境领域一流的实验室设备和条件,办公及试验场地建筑面积1500m2,其中科研用房950m2。

科研仪器设备数量80台/套,其中大型仪器数量30台/套,科研仪器设备原值6500万元,其中大型仪器原值2500万元。

主要的实验观测仪器包括: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碳氮自动分析仪、TOC分析仪、自动土壤呼吸监测系统、气相色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土壤水分温度参数计、多功能水质分析仪、近红外多功能品质分析仪、MiniTRASE高精度土壤水分监测系统(时域反射仪)自动采水仪、超声波水位流量计。

3、科研队伍野外基地负责人为谢德体教授,联系人为刘秀华教授。

科研团队共计23人,涉及土地、遥感、地信、土壤、林学、生态、地理、水文、环境等多个学科。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教授或研究员职称7人,具有副教授或副研究员职称15人。

自成立以来,野外基地培养了学科带头人2人,培养了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0人,培训了野外科技人才20-30人。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摘要:三峡库区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当地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三峡大坝蓄水,江水流速大大减缓,长江的自净能力下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急剧下降,库区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将不断增加。

三峡库区水资源污染问题是三峡工程寿命周期的致命因素。

本文介绍了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三峡水污染现状控制对策1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水利工程,引起了周边生态与环境的变化。

随着该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加重,内源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对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三峡工程的建成蓄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污染范围和程度有加剧的危险。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实施到工程中,努力恢复三峡的生态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1 影响区和上游区水质污染问题三峡地区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cod和氨氮,库区排放量仅占25%,75%以上是影响区和上游区造成的。

上游长江干流、嘉陵江和乌江三江平均流量占入库总流量的90.8%,是污染物输入的主要通道。

1.2 工业和生活污染城镇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各50%。

其cod、氨氮贡献率生活污水已超过了工业污水。

2005年废水排放比2003年增长了53%,cod减少0.4%,氨氮增加6.9%,主要因为库区关停一些重污染企业。

预计到2010年,废水将比2005年增加55.6%,cod排放增加55%,氨氮排放增加56.2%。

而目标是减排cod106.7万t,去除率达到59.1%,可见任务艰巨。

1.3 农业污染近年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是农药化肥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水土流失未能有效控制,土壤中大量有机成分n、p、k 被雨水冲入水体,造成的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1.4 库区的内源污染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泥沙淤积将是长期的过程。

泥沙是污染物的重要载体,即使上游污染源得到大幅度控制,通过泥沙淤积累积的污染物也仍将是三峡水库的重要污染源——内源污染。

重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源评价与聚类分析

重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源评价与聚类分析
维普资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 0 , () 5 — 6 0 72 3: 7 82 6 8
J un l f r— n i n n ce c o r a oE vr me t in e o Ag o S
重庆 三峡库 区面源污染源评价与聚 类分析
曹彦龙 ,李 崇明 , 平 , 一 一 ,阚
s f a ai 0 0 t en n p it o r ep l t n i e au t d b sn eme h d o q ia e t o l t n l a i g i cu i gr r o si i o t 2 0 , h o — o n u c ol i v ae y u ig t t o f u v ln l i o dn , n l dn a d me t s d n s u o s l h e p uo ul c wa t . o i a t . e t ie n f p sii er n f p ut n v so k fr , o l rso , u fc o f i n O o h n qn h e se s l w se f r l r d i z r o , e t d o , o l a d l e tc m s i eo in s r ef w o t a d S n i C o g i gT r e u c u y r i a a l cy n
f.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重庆 4 0 4 ; . 00 5 2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重庆 4 0 2 ) 00 0

要: 随机性 、 模糊性 、 确定性很 强的面源污染 是重庆三峡库区水环境 污染 中最 主要 的污染源。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 2 0 不 00
4 0 4 , hn; hn q g ntue f n i n n l c ne C og i 00 0 C i ) 0 0 5 C ia 2 og i stt o v omet i c , h nqn 4 0 2 , hn C nI i E r aS e g a

2000—2020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

2000—2020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

2000—2020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
向万淋;姬翠翠;周伟
【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
【年(卷),期】2024(46)1
【摘要】客观综合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现今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峡库区自蓄水后,生态环境就变得比较脆弱,因此评价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分必要。

基于2000、2010、2020年的遥感数据,结合生态环境指数(EI)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构建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结果表明,构建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实现三峡库区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精度可靠。

2000—2010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而2010—2020年呈现上升趋势,2000—2020年整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

空间上,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和东南部的巫溪县、宜昌县、兴山县、石柱县和巴东市等;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长江沿岸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总页数】6页(P99-103)
【作者】向万淋;姬翠翠;周伟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庆环保勇当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
2.基于Landsat8卫星影像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r——以三峡库区的宜昌市为例
3.基于RSEI的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4.三峡库区龙溪河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5.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评价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评价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评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该地区的面源污染进行评价。

南四湖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农田氮磷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对湖泊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的特征和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面源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南四湖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种植结构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背景信息。

接着,通过收集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农田氮磷流失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合湖泊水质监测数据和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对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价。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全面了解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也为其他地区农田氮磷流失和面源污染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分析南四湖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农田氮磷流失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氮磷流失不仅影响湖泊水质,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因此,深入分析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对制定有效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季节性变化明显。

受降雨、灌溉等自然因素影响,农田氮磷流失量在不同季节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降雨丰沛的夏季和灌溉频繁的春季是氮磷流失的高峰期。

空间分布不均。

受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农田区域氮磷流失较为严重。

氮磷比例失衡。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农民往往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田氮磷比例失衡。

这种失衡状态不仅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加剧了农田氮磷流失的风险。

流失形式多样。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包括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地下渗漏等多种形式。

这些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农田氮磷流失体系。

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总结报告

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总结报告

湖北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报告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2013年12月1 前言根据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00年湖北省以鄂政发[2000]47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依法划定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2006年水利部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全国水土保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公告了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对有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010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新《水土保持法》第四条规定了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第十条规定了水土保持规划应当在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遵循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制。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水土保持法》要求,在水利部2010年启动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及各省(市、自治区)规划中需完成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下一级应在上一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

水利部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七大流域机构于2013年共同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以办水保【2013】188号文下发了复核划分成果。

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项目任务书》的安排,在本次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中复核划定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省级),作为湖北省水土保持宏观管理和水土保持规划项目布局的依据,意义重大。

2 原划分成果2.1 2006年水利部公告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情况依据2006年水利部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全国划定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其中预防保护区16个,重点监督区7个,重点治理区19个。

三峡库区消落区几种两栖植物的适生性评价

三峡库区消落区几种两栖植物的适生性评价

三峡库区消落区几种两栖植物的适生性评价马利民;唐燕萍;张明;滕衍行;刘东燕;赵建夫【摘要】根据三峡库区消落区的环境特征,两年间通过在库区消落区山地实验基地的种植及实地淹没试验,对几种备选用于生态修复的两栖植物进行适生性评价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野地瓜藤(Ficus tikoua)、尼泊尔蓼(Polygonum nepalense )、水花生(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在100~150d的低水位出露期内均可完成生长、发育成熟过程,可作为消落区生态恢复的备选物种.其中,苏丹草可作为速生物种,能迅速恢复水位下降后消落区的植被覆盖率;复合群落在生长期间比单一种群提前5~10d完成对地表的覆盖,群落的稳定性、耐淤积性及抗干扰性较强,次年的萌发也更好,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狗牙根、尼泊尔蓼和野地瓜藤根系生长良好,其中狗牙根在一个生长季内根系最长可达75cm, 有利于消落区控制水土流失;在自然水淹最深为15m,淹没时间6d的情况下,复合群落组植物、尼泊尔蓼、野地瓜藤、狗牙根和苏丹草的植物均能短期耐水淹和淤泥,水花生则是在水淹较深处能够生长良好;180d水下1.0~1.5m的连续淹水实验结果表明,狗牙根和野地瓜藤的耐淹性较强,经过长达半年的淹水过程能够成活,并在次年自然萌发;同时5~25m的深部淹水实验表明,随着深度增加,狗牙根的落叶率逐步提高,在180d的淹没后能够成活,并在次年自然萌发,可作为构建消落区生态系统的两栖植物物种.【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4【总页数】8页(P1885-1892)【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重建;植物筛选【作者】马利民;唐燕萍;张明;滕衍行;刘东燕;赵建夫【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3三峡水库属特大型年调节水库,建成后将在库周形成水位落差达30m、面积440km2的消落区[1,2]。

重庆市水土保持科技需求及重点领域

重庆市水土保持科技需求及重点领域

重庆市水土保持科技需求及重点领域郭宏忠;江东;蒋光毅;史东梅;刘益军;于亚莉;汪三树【摘要】重庆市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库区城镇搬迁、移民后靠安置、经济建设活动等使得人为水土流失加剧,做好其水土保持工作对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防洪与生态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点,提出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7个重点领域,包括区域土壤侵蚀环境和侵蚀类型辨识、小流域水沙规律及治理模式、生产建设项目侵蚀特征及调控技术、流域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机理及调控技术、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适宜性评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标准、水土流失快速调查及监测评价技术等。

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基础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探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定量化分析、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推广应用等。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科技;重庆市【作者】郭宏忠;江东;蒋光毅;史东梅;刘益军;于亚莉;汪三树【作者单位】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重庆401147;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重庆401147;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重庆401147;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400020;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4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重庆市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属西南紫色土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

据全国水利普查结果,2011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3.1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06%,其中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2.07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6.06%,土壤侵蚀模数3 392.59 t/(km2·a),年土壤侵蚀量达1.06亿t。

重庆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库区城镇搬迁、移民后靠安置、经济建设活动等使得库区人为水土流失加剧,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对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防洪与生态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自动监测系统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自动监测系统
区 水 土流 失 与 面 源 污 染模 型 评 价 和 及 时预 警预 报 提 供技 术 支撑 。对 该 系统 的 目标 、 构 等做 了详 细介 绍 。 结
[ 中图分类号 ]X 2 S5 5 ;17
[ 文献标识码 ]c
[ 文章编号 】10 04 (00 1 0 3 0 00— 9 1 2 1 )0- 00- 3 监测点设备 的控 制和监 测数据 的采 集 , 并通过 G R P S或 数字 电
2 系 统结 构
选取三峡库 区核心地 区重 庆忠县 石宝镇 申家河 为典 型小
流域 , 构建坡地 、 集水区 、 支毛沟 、 小流域等多尺度 监测断面 , 监
测水土流 失 与 面源 污染 相关 参 数 : 象 ( 雨 量、 气 降 温度 、 湿度
等 )水文水质 (H值 、 、 , p 水温 溶解氧 、 电导率 、 浊度 、 、 水位 流量 、

3 0・
中国 水 土保 持 S C 2 1 WC 00年第 1 0期
三峡库 区水 土 流失 与面源 污染 自动 监测 系 统
郭 丰 ,严 冬春
(. 1 中国科 学院 成都 山地 灾 害与环境研 究所 山地 环境 演变 与生态调 控重 点实验 室, 四川 成都 6 04 ; 10 1 2 中国科 学院 研 究生院 , 京 10 4 ) . 北 0 0 9
时、 预报不准确等问题 , 国家宏 观决 策和 防治实践 提供快 速 为

数据 中心主要由服务器设备及 研发 的服 务器/ 客户端软件
准确的数据信息和科 学依 据
。现对 中国科学 院西 部行 动
系统构成 , 服务器软 件完成 对监测 数据 的接 收、 处理 、 存储 、 发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试验观测站设施简介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试验观测站设施简介

耕作 侵蚀 径 流小 区
村 落 沟 渠 湿 地 净 化 试 验 观 测 场
乡镇 污 水 沟 渠 湿 地 净 化 试 验 观 测 场
消落 带治理 前 景观 ( 0 9 5E1 、地埂 植物 篱观 测径流 小 区 ,l 2

3 水 文 把 口站 、 3 自动 气 象 个 个 2 消落 带植 物培 育基地 和村 落废 水 沟渠 湿地 生态净 化 试验 观测 场与 城镇 污水 生态净 化试 验 观测场 各 1 个 个

4 消落 带 泥 沙淤 积 与库 岸侵 蚀 观测 场 个
峡 库 区 水 土 流 失 与 面 源 污 染 验 嬲 测 站 设 旌 _ 介 简






五 羔 芷 箜 笾 -鉴盎 整 堡&
三峡 库 区水 土 流 失 与 面 源污 染 试 验观 测站 试 验 征 地 1 07 hm 。 划 拨 使 用 消 落带 l m ,技 术研 发与 示 范 协议 用地 5k


km 2

已建立 了 自动 在线 探 测 、无线 数据 采集

室 内样 品实验 分析 、田 间模 拟 实验 和遥 感 技术结 合 的立 体动 态监 测平 台

计 算机 过程 模拟 与数据 信 息管理 系 统 ;野外 基础观 测设 施 包括 2 个 水 土流 失 4
中 流 模 拟 观 测 小 区 ,6 果 园 自然 坡 面 径 流 场 个
基 本可满 足库
L 、水文断 面监 测 ,水 土保持 、面源污 染控 制 和消 落带 生态 功能 修复 等技术 效 应的 跟踪 监测 象

侵 蚀 产 沙 、 养 分 迁 移 、 土

三峡库区面源污染负荷的核算与污染源评价

三峡库区面源污染负荷的核算与污染源评价


1 研 究 方 法概 述
1 研究 区域概 况及范 围 . 1 三峡库 区地处 长江上游下段 .整个地 区位 于东经 165 1 0 0  ̄0一 1 o 5 北纬 2 。6 3 o5的范围内 , 0、 9 1 r 12 _ 西起重庆 市江津市 . 东至湖北省 宜 昌市 , 包括 2 个地 区县市 . 0 其幅员面积达 5 万 k 库 区附近人 口密 . 8 m 度大 , 土地垦殖 系数高 , 随着三峡库 区的蓄水 、 人类活动加剧 , 区逐 库 步开始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 问题 研究范 围: 重庆市 的江津市 、 重庆都市经 济发达 区( 包括渝 中区 、 大渡 口区 、 区、 江北 沙坪坝 区、 九龙坡区 、 南岸区 、 碚区、 北 渝北 区 、 巴南 区等 9 、 区) 长寿县 、 陵区、 涪 武隆县 、 丰都县 、 柱县 、 石 忠县 、 万州区 、 开 县 、 阳县 、 云 奉节县 、 山县 、 巫 巫溪县 以及湖北 省的巴东县 、 秭归 县 、 兴 山县和宜 昌市的夷 陵区 1 输出系数法 . 2 输 出系数法 是 2 世纪 7 年代初期 . 国 、 0 0 美 加拿大学者 在研 究土 地利用营养负荷湖泊 富营养化关系的过程中提 出的 . 亦称单位面积负 荷法 。经过不断的拓展 、 善. 完 现在的输出系数法模 型在考虑土地利 用分类 的础上 , 增加 了对居民 、 牲畜 、 禽类 等输出系数 的考虑 ( 据数 依 量、 分布判定 )模型在对总氮 ( N 进行估算时还考虑 了植物 的固氮 、 ; T ) 氮的空气沉降等因素 . 大的丰富 了输 出系数模型的模块 内容 模型 极
【 摘 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 市生活污水 、 城 工业废水得到 了有效控制 与治理 , 面源污染却逐渐突 出, 但 愈来愈 成为危 害江河湖泊等水体的严峻 因素。 面源污染 负荷的定量核 算及 污染源评价是进行面源污染控制 的基础 工作。 对 本研究采用 了简便 并具有一定精确度 的输 出系数法对三峡 库 区的耕地 面源 、 农村生活面源、 畜禽养 殖面 源的污染 负 荷进行 了核 算. 并将核算结果应用于等标污染 负 法进行 了库区面源污染源评价 , 荷 对控制 面源污染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及其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电枢纽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库区生态安全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

氮、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元素,其过量排放已成为库区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进行准确模拟和科学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保障库区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和水质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模型,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

采用多种水质评价方法,对库区水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通过对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和水质评价,本文揭示了库区氮、磷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库区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也为类似地区的水质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三峡库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

氮、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发因子,其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与评估对于三峡库区的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科学、准确地模拟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本研究采用了先进的流域模型,结合库区实际地理、气候、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了精细化的面源污染负荷模拟系统。

该系统能够综合考虑降雨径流、土地利用、农业活动、畜禽养殖等多种因素,对库区内的氮、磷面源污染负荷进行动态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如空间插值、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充分考虑了库区内的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分布、农业产业结构等,以确保模拟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库区的实际情况。

三峡库区(涪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途径

三峡库区(涪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途径
失和 挥发 , 降低 亩用 量 。防止化 肥 带来 的农 业面源 污 染 。
23 搞好 秸秆 的综 合 利用 .

1 农 药使 用量大 、 . 2 用药 次数 多 、 施药 技术 落后
2 农 业面 源 污染 的治 理途 径
21 加强病 虫 害预 测预 报 。 . 合理 使用 化学 农药

据调 查 :05 库 区施用 化肥折 纯 30gh .高 出发 20 年 9k/mz 达 国家 公认 的安全水 平 (5k /m2的 7%, 中蔬菜 、 稻 40gh ) 0 其 水 化 肥施 用 量大 。 、 、 三 要 素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 为 1 . :0 , 般 氮 磷 钾 :6 0 8 一 03 . 水 田氮 、 、 三要 素 的最佳 比例为 1 .0 , 磷 钾 :4 . 旱地 为 1 . : 0 :8 :3 02 0 9可 见施肥 结构 不合理 , . 。 5 氮磷施 用 量偏 大 , 之施 肥方 法 加 不 当 . %以上采 用撒 施 、表施 .当季化 肥 利用 率低 ,仅 为 8 0 3%, 部分 氮磷 肥 料 随着 地 表径 流进 入长 江 , 是长 江 水 0 大 这 体 的 一个重 要污 染 来源 。同时 , 施 用化 肥使 土 壤 、 物 过量 作 和地 下水硝 酸 盐含 量明 显增 加 , 成地 下水 环 境 质量下 降 , 造 严 重者 则影响 当地人 畜饮水 水 质 .对人 和牲 畜 的健 康构 成
坡 耕地 面积 大 , 森林 植 被 少 , 水土 流 失严 重 , 、 长 乌两江 的泥 沙 、 水 主要来 自该区 域 。因 此 , 污 该片 区生 态 农业 建 设直 接
每年各 种作 物秸 秆产 生量 1-万吨 ,大 部 分被 焚烧 或 63

三峡库区小城镇面源污染现状与应对措施探讨——以万州区分水镇为例

三峡库区小城镇面源污染现状与应对措施探讨——以万州区分水镇为例
维普资讯 http://Hale Waihona Puke
农业 环境科学学报 20 , ( 06 5 2 增刊)6 -6 : 569 6
J un l f r— vrn n ce c o ra oEn i me t in e o Ag o S
三峡库 区小城镇 面源污染现状与应对措施探讨
以万 州 区分水镇为例
关键词: 分水镇 :汝 溪河 ;面源污染 ;措施
中图分 类号: 5 2 文献标 识码 : X 2 A
文章编号 :6 2 2 4 (0 6 刊一 6 5 0 17 — 0 32 0 ) 增 06— 5
No p i t o r eP l to n n r l ta e yi m al wno r eGo g sRe e v i n o n u c ol ina d Co to r tg aS S u S n lTo f Th e r e s r o r
t i r e a enp l tdb giutrl o p it o rep l t nfo p ut r , s ieo ina el sa piaino etcd n hsi r db e ol e yarc l a n on u c ol i rm o l f ms ol rso sw l a p lc t fp siiea d v h u u n s uo y r a o c e c e i zr T ep l t ni i nod r t a kn f h mia fr l e. h ol i a r e hrn igo l t i u o sn wi COD> D> N> P T o t lh o p it r i olt n wae n ol BO T T . oc nr en n on i np l i , tr dsi o t og u o a —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水体污染导致水质下降已成为环境污染的全球性问题,且面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影响和制约国家和地区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峡库区作为一特殊的地理区域,高农业化肥施用量和严重水土流失、大坝建设后的回水效应、库区的移民大开发建设等使得库区流域的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尽管国家及区域层面在水土保持和水质保护方面有大量投入,但在库区地形起伏大、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大型工程扰动等胁迫下,使得面源污染问题特别是农业氮、磷污染问题一直存在于三峡库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这已经成为水库安全运营和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关键“瓶颈”问题。

因此,开展三峡库区这一大尺度空间范围的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其水质评价对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基于三峡库区这一特定区域,以面源污染负荷模拟、“源/汇”景观格局与水质评价为主线,结合库区自然环境的空间差异,对已有面源污染负荷模拟模型、“源/汇”格局识别方法和水质评价模型进行改进与修正,构建了泥沙输移比模型、修正了输出系数模型和景观阻/动力成本模型,为库区面源污染负荷模拟、“源/汇”格局与水质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重点考虑泥沙输移比,通过构建影响泥沙输移的动力和阻力系数的大尺度区域泥沙输移比模型,并应用已有的土壤侵蚀模型、泥沙负荷模型和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模型,估算了1990-2010年间五期(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库区泥沙负荷和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同时在Johnes输出系数模型基础上,引入产污和截污系数,改进已有的土地利用输出系数,构建改进型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库区20年间五期不同土地利用下的溶解态氮、磷污染负荷,并进行空间模拟、动态分析和结果验证。

其次,从影响面源污染过程的阻/动力着手,依据成本距离模型,融合各景观要素并考虑景观单元与子流域出水口的距离因素,建立影响面源污染“源/汇”格局的景观阻/动力成本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的景观阻/动力评价和“源/汇”格局识别研究中。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篇一一、引言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库区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性成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本文旨在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优化的途径,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库区可持续发展。

二、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引起的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广泛,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当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田面积过大,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偏低;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化肥、农药等投入量大,利用率低;三是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土地利用优化途径(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应适当减少农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提高生态用地覆盖率。

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实现农田的集中连片经营。

(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是降低化肥、农药等投入量,提高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引导农民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等生态农业措施。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三)加强土地退化治理加强土地退化治理是改善土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应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如坡改梯、植被恢复等;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如实施土壤改良工程等;建立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土地退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标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罗沙沙【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指导老师】曹团武【专业】化学【正文】1前言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提高防洪能力,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降低中下游平原地区7500万人口和600万hm2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KW ,年发电量847亿KW?h ,能参与西电东送,提供清洁能源。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淹没耕地27820hm2 ,动迁人口1.3万,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将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带来影响[1]。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三峡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条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水质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地质保护及施工区环境保护。

真正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对人类尽管有如此多的贡献,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它对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比如关于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人类迫在眉睫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1.1选题背景及意义三峡水利工程举世瞩目,效益巨大,意义深远。

不仅可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提供大量电力,还可增加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但是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土地过垦的丘陵山区。

三峡库区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hm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 、 环 保 部 、 国 务 院 “ 建 委 ” 和 重 庆 市 政 府 的 大 力 支 持 三 2 0 年 , 中 国 科 学 院 水 利 部 成 都 山 地 灾 害 与 环 境 研 究 所 以 07 目区 为基 础 建 立 了 “ 峡 库 区水 土 流 失 与 面 源 污染 试 验 观 三
人 工 林 地 径 流 小 区
峡 库 区 水 土 流 失 与 面 源 污 梁
2 0 年 , 中 国 科 学 院 联 合 重 庆 市 相 关 科 研 单 位 在 三 峡 科学 院 西部 行动 计划 项 目 “ 峡 三
区水土 流失 与面 源污 染控 制试 验示 范” ,并 得 到科 技部 、水
业体 系 、保 育 消落 带生 态服 务功 能提供 理 论支 撑与 技术 模 式
为 国家宏 观决 策提供 准确 的信 息和 科学依 据 。 ( 中国科 学院 水利 部 成 都 山地 灾 害与环 境 研 究所 贺 秀斌 供稿) 面 源 污 染 与 壤 中 流 观 测 场
坡 式 梯 地 减 水 减 沙 效 益 观 测 场
站”。该站针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强烈、面源污染严重和潲
区生态退化等问题 ,开展定位观测试验与过程机理研究 ,撅
移 民后靠 等人 类活 动及环 境 变化 对坡 面 加速侵 蚀产 沙过 程 、
源污染迁移、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发爨
关键技术 ,为构建三峡库区合理的水沙控制模式与高值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