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30年模拟试题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这是文学革命先驱者_周作人_提出的主张。
2.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_乡土文学__文学。
3. ____废名__的小说多写乡村儿女翁媼之事,冲淡朴讷,有禅味,意境构设又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4.1936年出版的何其芳、李广田和卞之琳三位诗人的合集,叫___汉园集_
5.李健吾曾以笔名_刘西谓___写评论,后结集题书名为《咀华集》出版。
6.“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是由苏联文学组织__拉普提出的机械论的文学主张,对我国左翼文学产生过影响。
7.延安文艺座谈会是__ 1942年5月__年召开的。
8.鲁迅曾为萧红的小说__《生死场》__作序,称其“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9.《果园城记》的作者是____师陀_____。
10.萧涧秋是小说____二月___ 的主人公。
二、名词简释(每小题用大约五六十个字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
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
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
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
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2.新格律诗所谓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韦又提出“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主张。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押韵,每行诗的“音尺”(又称音步,英文feet的意译)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倡导,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50年代,林庚提出一种节奏为上五下四的九言体的新诗建行设想。
3.革命的浪漫谛克普罗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兴起于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1920-1929)。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新文学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任务主要侧重于"现代明族文化的重建与明族人格的重铸。"所谓"普罗文学"即以描写革命为指归的文学。
"革命浪漫谛克"或曰"英雄主义的革命浪漫谛克"。
1928年前后,普罗文学成为锐不可挡的历史潮流涌现出来,许许多多的刊物(如《创造月刊》、《大众月刊》)等大量刊登普罗文学作品以蒋光慈(1901-1931)为代表的普罗文学作家凭着革命的高度热情和对背叛了革命的反动阶级的无比痛恨,要创建一种表现工农革命斗争的"新兴的文学"。在他们看来,这种文学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借,因此他们便去寻找自己的创作路线,这便是"革命浪漫谛克"或曰"英雄主义的革命浪漫谛克"。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个是它的兴起阶段,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普罗文学青年作家创办文学社(如太阳社、创造社)为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普罗文学作家的"自我批评"阶段,以华汗为代表的作家首先意识到"革命浪漫谛克"倾向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所造成的普罗文学的种种弊端,而为了文学的发展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肃清"。
最后一个阶段是普罗文学在经过一段曲折道路后获得新发展的阶段,它是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分析派"的出现为标志。普罗文学的这三个阶段性特征恰是当时社会心理的反映。
瞿秋白最早提出"革命的浪漫谛克"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种批评,不仅反映在对此类作品的评论中,更多地体现在倡导革命文学、提倡文艺大众化的文章中,而更为深入地剖析和清算,则反映在马列文论的译介和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既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作用,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瞿秋白的文艺思想和左冀文学运动发展的曲折历程.
4.新歌剧"五四"时期以后,中国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尝式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因有别于中国传统歌剧--戏曲,故称新歌剧。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十余部儿童年歌舞剧及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田汉词)为其先声。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是其进一步发展,而大型歌剧《白毛女》(1945)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成型。其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姐》、《洪湖赤卫队》、《刘三姐》、《伤逝》等一系列优秀歌剧的产生,使中国歌剧创作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
5.新感觉派
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三、论述题(三题中选答两题,每题20分)
1.略论阿Q的典型意义。
2.阿Q这一个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