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话语的语用意义(1)
第五章 语义与语用之四 (汉语的焦点及焦点结构)
(17)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 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 枣树。 鲁 迅《秋夜》 (18)这教师,他变着法给你找事 儿。 侯宝林《我是家长》
焦点的功能是在与其参照的背景中显 现的。以小句内部其它成分为背景时,焦 点的功能可以描述为“突出” (prominent),所谓“突出”,就是说 在与其他信息的比照中,焦点信息作为最 新信息首次引起话语中,其地位显著;以 小句外的内容(不管是话语成分还是认知 成分)为背景时,焦点的性质可以描述为 “对比”(contrastive),所谓“对 比”,是在与其他已提供的相对或相反的 信息比照中着意申辩、强调,含有“不是 A,而是B”的意味。“突出”和“对比” 是焦点的两大话” 是焦点的两大 话语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焦点都同时具有 这两种功能。根据焦点和背景的位置关系, 以[+突出 -突出]和[+对比 -对比] 这 两对功能特征为参项,我们可以区分出两 类焦点,这两类焦点的功能特征可表示为: 句尾焦点:[+突出] [-对比] 对比焦点:[+突出] [+对比]
(二)焦点的性质 焦点的性质是在与非焦点成 分的比较当中才能显现的。焦点 既然是说话人认定的最为重要的 信息,是一句话中信息的核心, 它的这种显赫的地位,决定了其 有别于其他非焦点成分的一系列 性质与特点。
2.1可删略性 一句话中,焦点成分承载了说话人表 述的核心信息,其他非焦点成分所起的作 用是为这个重要信息的表述搭建了一个轮 廓,起了烘云托月的陪衬作用。焦点的这 种地位,使得它在承载信息的重要性上地 位独特,具有了不可删略的性质。而非焦 点成分因其信息含量低,重要性差,在一 定的上下文或情景语境中,如果它们的缺 失不致影响到交际的正常进行,往往可以 省略,在会话时更是这样。例如,针对问 话人提出的问题,说话人可以选择的回答 有下边的四种,这些回答由繁到简,但都 包含了问话中的焦点,最简单的回答只能
语用意义的理解与表达PPT学习教案
We should turn the idle bread eaters into productive workers.
To be lazy is considered a disgrace in our society.
第21页/共52页
Collins Dictionary:
Individualism:
1. You use individualism to refer to the behavior of someone who likes to think and do things in their own way, rather than imitating other people.
叫她“快别再提了”。 Version one: so don’t reopen the subject. Version two: so let’s have no more of it.
第10页/共52页
表达意义:词的褒贬(affective meaning )
第11页/共52页
词语的情感色彩存在于各种语言中,一般 可以分为:褒义词(appreciative)、贬义词 (pejorative)、以及中性词(neutral)。词语的情 感意义的使用是说话人对客观对象有情感 评价,有不同的好恶。
2. Individualism is the belief that economics
and politics should not be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第22页/共52页
Capitalism stresses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individualism.
第五章 语义语用
• 语义特征是词义的微观层次,当一束语义 特征组合在一起时,才能表达自然语言的 意义。
• 语义特征不具有语音形式,不属于任何一 种自然的语言单位,在语言体系中是直接 观察不到的,只是理论分析中才存在的成 分,是为了描写比较某种语言的各个词义 之间的关系而构设出来的。
(二)义素分析法:
借用音位学区别性特征分析原理
第五章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第三节 句义 第四节 语用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汇及其构成 • (一)词汇定义 • 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是该 语言的词汇。 • 词汇是一个集合概念,不能用来指单个词或单个固 定词语。
1、自从1996年英国科学家克隆出绵羊“多利 ”以来,克隆已不再是个陌生的词汇。 (《克隆人再起波澜》2002,12,29) 2、他们用刚学会的两个中文词汇高声喊道: “东方明珠!”“中国!”“中国,东方明珠!” (《长城,了不起!》)
•
第三节 句义
• 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词语的搭配规则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
老师讲课文
(2)词语的搭配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是多方面的
• A、最重要的语义条件是要符合现实的理据。
• 例如:那个孩子在玩一个皮球 • 理据是以日常语体的语言运用为准的,而童话或幻 想小说等文学创作语体的语言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不 受限制。 • B、词义组合的语义条件还要受到语义场中其他成 员的制约。 • 洗——足 浴——身 澡——手
词汇与词的关系: 词汇之于词,正像森林之于树,水果之 于苹果,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可将二 者混淆。
• 词汇的构成及其组成内容的特点?
5 语用意义
补充
颜色词 公示语
英汉颜色词的语用意义
颜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英汉民族有共同感 觉。然而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差异,作为语言组成 部分的颜色词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体现该民族 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此时它已不再是客观物 质的颜色,而变成抽象的象征色,深深地打 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
语用失误的原因
1. 译者不够了解双语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尤 其是对目的语读者的语用习惯比较陌生。
例: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站上车/登 船(机)! Passengers’ Bringing Combustibles And Explosives (Into the Station/Dock/Airport and) On Board Is Strictly Prohibited! 分析:结构冗长,头重脚轻,信息重复。 修改:Inflammables/Combustibles And Explosives Prohibited!
引 言
语境 context
语言环境 linguistic context
非语言环境 non-linguistic context
语用意义的翻译
文化色彩的再现
语体色彩的复制
感情色彩的叠合 特定语境中的语用意义
文化色彩的再现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用不同的事物表达相同的意义。 太岁头上动土 最大的份额 豺狼;走狗 勇士 拦路虎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the lion’s share a lion’s provider lion heart a lion in the way
文化色彩的再现
鸡皮疙瘩 水底捞月 猫哭老鼠假慈悲 狗改不了吃屎 像热锅上的蚂蚁
话语的语用意义
话语的语用意义
阅读随想:
阅读本章内容,一边读一边梳理章节的脉络,整理所得是一些理论的条条框框。
我们能够读懂一些,不可否认的是,书中最精彩的还是一个个案例的解析。
比如:104页对于“人称指示”中两处“你的儿子”的分析非常透彻,一处控诉周家罪恶,一处表现周朴园冷酷、自私的本质,这样的解析把人称指示的语用意义阐释得非常到位。
在词语突现义中,作者引用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案例,在语用意义的分析中,我理解了作者昂扬向上的激情和奋发有为的抱负。
还有话语的感情色彩语用意义分析中,朱自清先生的《绿》运用了很多的褒义词语,词和句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张力的褒义语义场,使得作者赞美、褒奖的情感更加强烈。
案例分析给我的启示是:教材中的文章是一个个信息的整体,很多话语的语用意义都或明或隐地散落于文章中,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的艺术世界。
我们在研读教材的时候要关注这些语言现象,只有自己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把它们研制成教学内容,融入我们的设计中。
加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这方面的素养非常有必要。
第05章话语的语用意义(2)
第五章话语的语用意义(上)主讲人:周明强第五章话语的语用意义(上)第一节语言意义与语用意义第二节话语的一般语用义第三节话语的突现语用义第四节话语的色彩语用义第二节话语的一般语用义 话语的一般语用义,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而使其所带上的语用义。
●着重分析以下几种语用义:●一般语用义——语调、语气、句式、固定等。
●突现语用义——词语、结构、句式、辞格等。
●色彩语用义——语体、形象、感情等。
●言外之义文化意义主题意义一、语调的语用义说话人的目的、意图可以通过语调表现出来。
在口语表达中,语调的语用义可以直接表现出来。
而在书面语中,要依据语境,揣摩说话人的感情来把握语调,体会语调的语用义。
例:得了么?得了。
他是谁? 他是谁? 他是谁? 他是谁?短升,有疑而问,希望回答。
长升,自问自答,急于回忆。
长降,反问。
短降,鄙视。
讨论:k 这时候最热闹的,y1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m但y2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二、语气的语用义语气是在句子末尾上所带的一种能够表示语用义的现象,在书面上有书写的标志。
1、陈述语气——说明、陈述事实,一般用降调。
A、肯定的陈述语气B、否定的陈述语气C、夸张的陈述语气2、疑问语气A、设问语气B、反问语气C、测度语气3、祈使语气4、感叹语气三、指示语用义由索引词语引出,同语境有密切的联系。
1、人称指示“你的第二个儿子”“我们的儿子”2、时间指示“明”的时间——创作意义(《为了……》) “暗”的时间——双关寓意、象征意义(《雷电颂》)3、地点指示“明”的地点——创作意义(《药》)“暗”的地点——双关寓意、象征意义(《灯》)4、社交指示联系文化背景来理解(隐语、谜语、暗语、黑语、双关语、避讳语等)示例:她有时候感觉到女儿女婿实在并没有“那个”,会有一天,搭,搭,搭,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
话语理解教学目标:1.了解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理解的理论和途径。2
第三节话语理解教学目标:1.1.了解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理解的理论和途径。
2.2.能运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话语的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言内意义理解的理论。
教学难点:信息结构的分析;前提的推断。
教学方法:讲解与练习。
教学内容:一语境的利用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
语用学要研究不同语境中语意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
语境对话语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筷子掉了!”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语用意义是不一样的:在餐厅里对服务员说这句话,意思是“请再给我一双筷子”;在家里,刚学会用筷子的幼儿对母亲说这句话,意思是“帮我拣起来吧”;在同学聚会的饭桌上,对指手画脚、高谈阔论、筷子碰掉了都全然不知的邻座同学说这句话,那意思是“不要动作过大,否则还会把碗碰翻”。
可见,在话语理解中,需要充分利用语境,这样才能对话语的意义作出准确的理解。
语境包含不同的构成因素。
下面从语境因素对话语理解的制约,来说明理解话语时需要充分地利用语境因素。
(一)上下文上下文语境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中的上下文。
阅读和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上下文观念或能否对上下文进行分析。
例如:①“妈妈生了小孩!”小姐姐居然敢拉住了姑母的手,往屋里领。
“啊!孩子还不够数儿!添多少才算完呢?”(老舍《小人物自述》)单独看例①中的话语,很难明白为什么小姐姐拉姑母的手是“居然敢”,而姑母又为什么对生孩子表现得那么不耐烦。
实际上在上文有一段对姑母的描述:“姑母是我们家的霸王,除非父亲急了敢和她顶几句,其余的人对她是连眼皮也不敢往高里翻一翻的。
”而且下文又做了交代:“姑母有过两个孩子,据她自己的评判,都是天下最俊秀的娃娃。
”但是都不幸夭折了,“所以,姑母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活着有点奇怪,而且对生儿养女的消息得马虎过去就马虎过去,省得又想起那梳着甜锥锥的宝贝儿来。
”上下文语境帮助读者理解了老舍笔下姑母这个人物的性格和这段话语的意思。
第五章 第四节 语用
言语行为理论
▲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提
3)、句首两个名词之间是类属关系,或是群体 与个体的关系。
例如: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一时都说不 上话来了。 他们经常大鱼吃小鱼。 4)、一般所说的名词谓语句。 今天星期四。 他黄头发。 作谓语的名词和句首名词之间没有严格的选 择关系。
5)、句首名词是后面主谓句的关涉对象。 昨天那起事故他已经向局里写了个报告。 生物学我是门外汉。 话题是句子传达的信息所关涉的实体,选择 不同的句子成分做话题 ,则传递的信息也 不同。 例如:大象鼻子很长。 鼻子,大象的最长。
(1)用专门的虚词来标记,例如:日语。 (2)用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标记 汉语中的一般句式,从句首开始往后看的第 一个担任语义角色的成分是话题。 例如:大象鼻子很长。 昨天好像有谁来过这里。 在这件事情上,他还真说了真话。
补充:主要的六类汉语话题句:
1)、话题与句子谓语动词以某种特殊的副词 相联。 例如:那座房子幸亏去年没有下大雪。 2)、两个句首名词语都可以理解为施动者。 这两个句首名词语之间隐含着领属或包含 关系。例如:我肚子饿了。 他嘴巴都说干了。 小红眼睛大大的。
能把糖递给我吗?——请把糖递给我。 我能用一下你的笔吗?——请允许我用一下 你的笔。 可以早一点儿吗?——请早一点儿吧。
二、话题和说明
句子除了要符合语法规则、语义规则,还要 符合语篇组织的需要,符合在特定语境中 最有效地交流信息的需要。 汉语语法的特点:“意合语法”和“语义句 法”。 意合语法:汉语有些句子的结构关系在结构 形式上是年坏出来的,只能通过“意义的 组合”来理解。
第五章 语言运用
•
甲 我烧的这几道菜味道怎么样? 乙 我这几天口不大识味。
甲在理解乙的答话时,可能会作如下的推导: 1)答话与问话无关,乙没有提供答案;
2)乙不提供答案,是:a.因病口不识味;或是:b.有意回避;
3)据对甲健康情况的了解,不可能是a,那么只能是b;
4)乙有意回避,是因为菜的味道不好。
甲通过这一系列的语用推导,最终领会到乙答话的含意。
•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鲁迅《祝福》)
•
甲 你贵姓啊! 乙 我坐汽车来的。 甲 叫什么名字? 乙 我肚子不疼。 甲 家在哪住啊? 乙 我刚洗完澡。
(苏文茂《答非所问》)
• 4.方式准则 • • • • • 方式准则是指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它包含四条次准则: A、要显豁,避免晦涩; B、要明确,避免歧义; C、要简洁,避免罗嗦; D、有条理,避免杂乱。
•
•
• “已经9点了”在A情景中作为丈夫对妻子问话的 回答,是告诉妻子具体的时间。在B情景中,是 表示妻子对女儿久出未归的担忧。在C情景中, 是表示对孩子的提醒,提醒孩子应该睡觉了,明 天还要上学。
• 可见,语言的掌握和语言的运用并不是一回事。 语言运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话语的表达不光要 考虑语言本身的各种规则(如语义组合规则、语 法组合规则),还得考虑种种语境的制约因素; 话语的理解也不光局限于字面意义,还要根据语 境把握言外之意。
• 一个人掌握一种(或几种)语言,熟悉了 它的语音、语汇和语法,这并不等于就能 很好地运用语言。要使言语交际达到理想 的效果,出色地完成交际任务,就要求交 际者能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准确、得体的 表达,能对话语作出正确无误的理解。例 如“已经9点了。”这句话放在不同的情景 中说出,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需要作 出不同的理解。假设有这样几种情景:
-Unlicensed-语言学概论——语用含义
人们在日常交谈中,不总是坦直地说出自己所想要 表达的意思,而常常是含蓄地向听话人表示自己的意思, 这种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谈中就反映为语用含义。
(三)语用含义的特点
1.可撤消性
这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主要是上下文制约),话语原 来所具有语用含义可能会消失。
2.不可分离性
这是指一句话所具有的含义是以这句话的整个语义内容 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句中的某个词语为基础的。
⑵质量准则 包括: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 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⑶关联准则 说话要贴切。
⑷方式准则 包括:a避免晦涩词语;b避免歧义;c 避免罗嗦;d说话要有条理。(二)合 Nhomakorabea原则的违反
1.说话人不愿意合作,不遵守准则。 2.说话人悄悄地、不让对方发觉地违反合作原则。 3.说话人可能面临矛盾冲突,为了维护一条准则,就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 4.说话人故意不遵守某项准则,同时还要让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某项准则。
第四节 语用含义
一、语用含义的性质
(一)会话含义和语用含义
会话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共同进行的有一定 指向和意图的语用行为,具有时间同一性和空间限制性。
会话含义有两种: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一般含义是指从字 面意义中可以体会出来的,它不需要比较复杂的分析就能够 理解。
语用含义指的是特殊含义。
3.赞扬准则。指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多用于表情和表态。 包括:⑴尽量少贬低别人;⑵尽量多赞扬别人。
4.谦虚准则。指减少对自己的夸耀,多用于表情和表态。 包括:⑴尽量少赞誉自己;⑵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指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同,多用于 阐述。包括:⑴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⑵尽量增加双方 的一致。
语言学纲要_第五章_语义和语用
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语义学研究的内容,指语句及其组成单位所具有的惯
常意义,即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例如: “同学们都来了。”它的语义就是“同学”、“都”、“来”、 “了”等意义的叠加,同时表明动-名之间的关系。这一层次的意义 也叫语言内部意义或狭义的语言意义。
C.义重要,容易成为构造新词的基干。要注意 的是,基本词汇中的词在参与构词时一般要由词降格为语素。如:
water-watercourse(水渠)、waterer(给水器) waterfall(瀑布)、watergate(水门)、 waterglass(玻璃水杯)、waterhead(水源) waterline(水线)、watermark(水印) 眼-眼镜、眼前、眼眉、眼线、顺眼、刺眼、眼袋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意义包括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两个方面。 语法意义:表示语法关系的意义,如语法范畴“性”、“数”、 “格”,词类配列的语法意义“支配”、“修饰”等。 词汇意义:是语义研究的基础。包括“概念意义”(也称作 “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还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 功能等其他与概念义相关的意义。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1.多义词(一个词有多个意义,意义之间有联系) 本义:指一个词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这个词产生其 他意义的基础。 派生义:指一个词由本义衍生出来的后起意义。(引申义) 中心义:是从共时来看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上下文人们就
能知道的那个意义。 兵:本义是“兵器”、“武器”,短兵相接 派生义:战士;战争、军事。 中心义:战士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的特点)
词义的重要特点是概括性,具体表现在: 1.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
语义和语用(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
没有明确的界限。 全民性——使用同一种语言,词的意义就是共同的。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单义词,顾名思义,只有一个意义。像“猫”“羊”
等都是单义词。科学术语一般是单义的,并且没有各 种附带色彩,例如“原子”“分子”“元音”“辅音” 等。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 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前者在语 言中表现为单义词,后者表现为多义词。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 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 词。
大―小,胜利―失败,长―短,赞成―反对,上―下。 这些都是汉语中的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 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 对立的方面。例如“长”与“短”同属于度量的范围, “白”与“黑”同属颜色,“拥护”和“反对”同属 对某人或某事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同义关系
我们在语言的使用中常常会碰到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
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同义词。请比较下
列两组词:A 大夫―医生
鸡蛋―鸡子儿
西红柿―番茄
公尺―米
扩音器―麦克风
B 鼓励―怂恿坚强
脑瓜子―头颅
愤慨―愤怒
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语言里完全同义的词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同义词都是 意义基本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别。这些差别可以表现 为词义所概括反映的侧面和重点有所不同,而这种不 同又往往影响到搭配的习惯;或者在词义的附加色彩 方面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往往影响到运用的范围。 这样,一组同义词里的各个词都有自己的分工职责, 可以相互补充地亦即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某一类现实 现象。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雪
派生意义的产生途径主要就是意义的引申,就是 意义之间产生联想。 大体有两种方式:隐喻、换喻
1.隐喻。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
由此产生引申。如“近视” 。
2.换喻。两类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由于这种联系经
常在人们心目中出现而固定化。如“花” 。 上下文具有排除其它意义的作用。
三、词义的概括性(一般性、模糊性、全 民性)
词义的概括性
1、一般性。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纳成一般的、简单的 东西。 2、模糊性。经过概括的概念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 显的界限。
个社会的内部交际就必须使用语言。同时,语言在使用时是 带有强制性的,社会内部必须按照已有的“约定俗成”使用 语言。所以,词义就必须是全民性的。
第三节
一、词语的搭配
词义的组合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而词语的搭配受 到语法规则的限制,也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1、语义条件的限制。语义条件反映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说“他吃了鸡”,却不能说“鸡吃了他” 。 2、社会的使用习惯。比如现代的中国人称女子好看为
“美”,男子好看为“帅” 。
焦点和预设
第四节 语用
焦点: 句子中的新信息。 说话者所传递信息重点。 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 别关注的部分。 预设: 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 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
第四节 语用
焦点的标示
会话中,通过语调重音标示 小明吃了苹果 小明吃了苹果 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 汉语中“是…的”句 英语中“it is …”句 有些语言中用的句法虚化成分标示 索马里语中 baa
语用意义学习要点:了解语用意义的...
第四节语用意义学习要点:了解语用意义的类别:语境意义(包括指称和指示)和言外之意,掌握推求语用意义的方法。
语用意义是指话语在语言意义的基础上由于语言使用者及语境的作用而产生的意义。
它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方式:语面意义和语用含义。
1、语面意义(字面意义),他包括两类:①语境意义,是跟具体的交际环境发生联系才形成的语用意义。
◎“今天、明天”到底是那一天,“我你他”究竟指谁,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跟特定的对象发生联系才能明确起来。
②意图意义,即反映了发话者交际意图的语用意义。
◎“今天星期几?”如果这个疑问句直接反映了发话者的交际意图,它的意义就是意图意义。
⒉语用含义,间接反映发话者意图的语用意义。
包括言外之意和预设。
一、语境意义:指称与指示(一)语境意义的特点抽象的语言意义通过一定的语用手段与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具体意义就是语境意义。
◎今天我还在这块黑板上写字。
把话语与语境联系起来形成语境意义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指称,一是指示。
(二)指称指称的功能是将词语的抽象意义与语境中对象联系起来,从而转化为具体意义。
◎今天我还在这块黑板上写字。
指称主要是名词的功能,但名词的使用未必一定是指称的。
◎他在三门峡当工程师的时候,结识了一位著名的工程师。
(后一个,是有指称的,要理解这句话的语用意义就要把“工程师”这个词跟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特定的人联系起来;前一个,是无指用法)专有名词的所指对象是独一无二的,它通常是“有指”,但有时也可用于“无指”,如“雷锋精神”、“王海现象”中的“雷锋”、“王海”,不再指世界上两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是指以这些个体为代表的某些精神品质、思想观念。
“有指”用法,可以通过“实指”用法与语境中的确切的对象联系起来,也可以通过“泛指”的用法与语境中的任意对象联系起来。
◎把这杯酒喝了。
(实指)(是确有所指的酒)◎走,喝酒去。
(泛指)(并不特指什么酒,只要是酒就行)“实指”用法中还有“全指”与“别指”的区别。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修订版《语⾔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答案修订版《语⾔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答案第五章语义和语⽤⼀、名词解释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就是⼈们⾃古⾄今常⽤的,⽤来表达⽇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部分词。
基本词汇⾥的词是语⾔词汇的核⼼。
多义词——⼀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类现实现象。
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为某种事务⽽奔⾛”、“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发⽽损耗”等六项互相有联系但⼜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反义词——语⾔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
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盾的或对⽴的现象在语⾔中的反映。
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种。
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个义项相对或相反就可以了。
施事——⾃主性动作、⾏为的主动发出者。
焦点——⼈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
从信息的⾓度看,句⼦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
这就是句⼦的“焦点”。
情态——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
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
语⽓——语⽓是表达“句⼦的⾔语交际作⽤”的范畴,指的是句⼦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使⽤句⼦的⽬的和说话⼈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种社会⾏为。
像打⼈、吃饭等其他社会⾏为⼀样,“说话”这种社会⾏为也有对⾏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为者⾃⾝产⽣某种效⼒的⽬标,也有因⾏为⽽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
简⽽⾔之,⾔语交际⾏为本⾝也构成新的⼈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物、现象、事件有着“⾏为—效⼒”的关联。
这些是语⾔在另⼀层次上的意义。
从这⼀视⾓对语⾔意义的关注称为⾔语⾏为研究。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 中心意义:多义词在某个时代中各个意义 的核心意义。
兵
• 兵器、武器
• 兵士
• 战争
词义的派生
• 有现实的基础;
• 于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 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等有关系。 • 俄语:窗户——冰窟窿——云层中透出的青 天——两堂课之间的空当 • 绿色:水果未成熟——年轻无经验
• 多义词是在各自的某个意义上,而不是所 有的意义有反义词。 • 谦虚 stupid • 骄傲 clever dull • 自豪 clumsy • 反义词聚受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影响 • 汉语:婆婆——儿媳 • 英语:*mother-in-law—— daughter-in-law
• • • •
• 第三,两个词表示的概念构成矛盾关系或 反对关系,即“是A则非B,是B则非A。”
• 第四,构成反义词聚的两个词必须在语体 色彩上一致。 • 丈夫——妻子 • *丈夫(书面语)——老婆(口语) • 活——死 • *活(口语)——逝世(书面语)
反义词的三种类型
• 1、绝对反义词:肯定A就必然否定B, 否定A就必然肯定B。 • 死——活;单——双;男——女;整体—— 部分;必然——偶然;合法——非法;白 天——黑夜;理想——现实;直接——间接
• 第二,同一语言或方言的不同历史阶段的 表示同一意义的词不能算同义词。 • 首——头;足——脚;箸——筷子;舟—— 船;冠——帽子;吾——我;曰——说
• 第三,同一个词的不同词汇变体不应看作 同义词。 • 邮编——邮码;妒嫉——嫉妒;代替——替 代;相互——互相
多义词可能在不同的意义上与别 的词产生同义关系
• 2、相对反义词:肯定A就否定B,但否 定A未必就肯定B。 • 轻——重;深——浅;长——短;快——慢; • 胖——瘦;丑——美;上——下;爱——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话语的语用意义(上) 主讲人:周明强
第五章话语的语用意义(上)
第一节语言意义与语用意义
第二节话语的一般语用义
第三节话语的突现语用义
第四节话语的色彩语用义
第一节语言意义与语用意义
一、什么是语用意义
是从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的行为来看的,是指语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所显现的内容和意义。
又叫“言语意义”。
语言意义——静态的意义(表层意义)
语用意义——动态的意义(深层意义)
语用意义具有以下特征:
1、情景性——语用意义主要是从语言符号的外部——语境中获得,与语境联系密切。
他写了一篇论文。
孔已己……排出十九文大钱。
2、流变性——语用意义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产生,其内容也总会随着语境的流动变化而
发生更新。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意
义完全不一样。
不认识了?老子就是专门找你来算帐的。
3、临时性——语用意义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语境一变,原来的意义也就自然消失。
丈夫:下午去买空调吗?
妻子:等发了工资再去吧!
二、语用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区别
1、量的多寡——所带的信息量不同。
语言意义是语言要素(词汇、语法、逻辑等)与客观世界联系的理性意义,信息量少。
话语的语用意义信息量多,是理性意义+语言外的意义(主观意义、情感意义、语境意义等) 2、质的差别——静态的语言义是自足的,动态的语用义则是开放的、鲜活的。
后父—克罗迪南
示例:
王后:哈姆雷特,你把你父亲大人得罪了。
哈姆雷特:母亲,你把我父亲大人得罪了。
生父
●讨论:
●当三个女子从容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讨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迁居暗示人世沧桑,宦海沉浮 表层意思: 深层意思:
●3、形的异同——表示语用意义和表示语言意
义的形式、结构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示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
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三、语用意义的主要类型
1、情感意义
他是猪。
贪吃肮脏愚蠢让人讨厌●2、联想意义
●电灯泡、南瓜、失足、长眠、工读学校
●3、暗示意义
●宋庆龄:“妹,你知道我有洁癖,这钞票拿过的人太多,太脏了。
”
●他又跑他的路去了。
●4、社会意义
三国演义关羽守荆州,被攻破了,败走麦城,被
●这次比赛他可是走麦城了。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