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一点关于历史制度的重新认识这本书在灌输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种制度的弊端上,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就单纯的评论一项制度的好与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开讨论,但是我认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为的错误)蔓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历代得失制度与人事的对立变动是一国机制运转的真实机理。
读书论世当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琐的细节把握住大纲节要,宏通辨达,由过去观,为后世计。
不要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论所束缚,而是应直面问题本身,切近观察,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流畅!酣畅淋漓!把汉、唐、宋、明、清的制度讲得很清楚,又不失重点!行文简练,但叙述清晰,很容易理解!钱宾四是教师出身的,可现在又有几个老师像他这样?现在的历史老师不是念课本就是在插科打诨,课内讲不好,讲些无聊的玩笑话!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差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历史佳作钱穆的书,我虽才看了《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以及现在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都是一字不落,真真给他老先生震撼到了,因为他我才喜欢历史,知道历史的用处。
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又一次给我疏导了各官职与制度方向知识,深入浅,大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书讲了中国封建2xx年的历史,朝代的更替,格局的变化,政治的变革。
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介绍汉、唐、宋、明、清的政治。
可以说是多方面让我们了解了那个神秘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却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但可以让人了解很多。
值得一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读《得失》要点士人政治的提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1,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
但这不是推倒一切便可以成功。
重要的不在推倒,在建立。
……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
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在历史上。
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
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
2,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3,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4,就中国以往的政治论,宰相权给皇帝拿去一定坏。
用人无客观标准,一定也要坏。
5,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
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6,我们看历史上一切制度,都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
7,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
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8,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
9,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
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
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
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但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10,汉光武自身是一好皇帝,明帝,章帝都好,然而只是人事好,没有立下好制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着我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好多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书里讲了好多朝代的故事呢。
比如说汉朝,那时候当官可不简单,要靠别人推荐。
就像我们班选班长,如果老师让同学们推荐,那被推荐的同学肯定得表现特别好才行。
汉朝就是这样,能被推荐当官的人,都得有真本事、好品德。
还有唐朝,唐朝可厉害啦!他们的考试制度让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当官,为国家做事。
这就好像我们参加比赛,只要努力准备,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有可能得奖。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办法来管理国家,就像我们做游戏也有不同的规则一样。
古代的人们可聪明啦,他们想了好多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好。
我也要好好学习,变得像他们一样聪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二)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分享我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感受。
这本书里讲了好多古代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宋朝。
宋朝的时候,军队的管理和以前不太一样。
皇帝怕将军权力太大造反,就经常换将军,结果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
这就好比我们踢足球,总是不停地换队长,大家都不知道听谁的,那肯定踢不好球呀!还有明朝,明朝废除了丞相,皇帝一个人要管好多事情,累得不行。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班没有了班长,老师什么都要自己管,那得多辛苦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三)小朋友们好呀!我读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感觉收获满满,现在就来和你们说一说。
书里讲了很多朝代的政治制度,比如秦朝。
秦朝统一了六国,实行了郡县制,把国家分成好多小块,派官员去管理。
这就像我们把教室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这样管理起来就更方便啦。
再说说清朝,清朝有很多严格的规矩,官员们都要遵守。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要遵守校规一样,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批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四)小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很厉害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见解独到、发人深省的著作。
通过阅读此书,我仿佛穿越时空,对中国历史上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在书中,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各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在阐述制度的同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得失利弊,以及这些制度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先来看汉朝。
汉朝的政府组织颇有特色,其中的三公九卿制展现了权力的分工与制衡。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各司其职。
而九卿则负责具体事务,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官僚体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政治动荡。
汉朝的选举制度,从初期的乡举里选到后来的察举制,为社会选拔了不少人才。
乡举里选注重品德和才能,使得底层有志向的人士有机会进入仕途。
察举制则进一步规范了选拔的标准和程序,但也逐渐出现了权贵操纵、沽名钓誉等弊端。
经济制度方面,汉朝的轻徭薄赋政策在初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但土地兼并问题逐渐严重,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
兵役制度上,汉朝实行的全民皆兵,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国家安全,但后期也带来了民众负担过重等问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诸多创新。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决策、审议和执行权力相互分离,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唐朝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经济上,租庸调制在前期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但安史之乱后,这种制度难以维持,改为两税法。
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但也存在着税负不均等问题。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和解读的著作。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首先介绍了汉代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府组织颇有特色,其中皇帝和宰相的职权划分相对明确。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而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治的稳定和行政的效率。
汉代的选举制度也值得一提,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上升通道,使得有才能的人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
然而,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汉代的经济制度在后期逐渐出现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埋下了社会动荡的隐患。
接着谈到唐代。
唐代的政府组织相较于汉代更加完善和成熟。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的效率。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分工明确,相互协作。
唐代的科举制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考试内容更加丰富,选拔的人才更加广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但是,唐代的兵制在后期发生了变化,由府兵制转为募兵制,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削弱地方权力、分散官员职权等,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紧密。
然而,这种过度的集权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官员数量增多,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减弱。
在经济制度方面,宋代的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繁荣,经济活跃。
但同时,由于财政开支庞大,税收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给百姓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明代的政治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
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君主的权威,但也导致了皇帝的政务负担过重,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明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为主,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30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3000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本经典著作,他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得失。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的。
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看,虽然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例如,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是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的。
同时,各个朝代也都有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官员的腐败、权力的争斗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钱穆先生通过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其核心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则是由科举制度来完成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新,它不仅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也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
此外,钱穆先生还指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例如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官员的腐败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最后,钱穆先生通过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得失,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建议。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其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他也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政治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钱穆先生的学术造诣和人文精神。
他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剖析和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历史视角。
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建议。
我认为这些经验和建议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与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全貌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独特。
首先是政府组织,皇帝与宰相各司其职。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主权;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与运行的效率。
然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郡与县,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这一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察举制的标准逐渐模糊,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设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
这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唐代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中书省管行政。
这种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而且,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过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地方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无力抵抗。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读罢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梭于历史长河的奇妙之旅。
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坐在摇椅上,慢悠悠地给我讲述着中国古代政治的那些事儿。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汉代,那时候的政治制度可真是有不少有趣的地方。
比如说官员的选拔,不是像咱们现在考个公务员那样,而是靠推荐。
想象一下,一个村子里,大家都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谁有学问、谁品德好,然后把这个人推荐上去当官。
这感觉就像是在选村里最能干的“带头大哥”。
汉代的政府组织也挺有意思。
皇帝下面有三公九卿,听起来很威风吧?但其实他们的职责划分得可细了。
丞相管着行政,就像是一个大管家,啥都要操心;太尉管军事,要是有外敌入侵,他就得站出来指挥打仗;御史大夫呢,负责监察,就像皇帝的眼睛,到处瞅瞅有没有官员偷懒或者干坏事。
这三个人可都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不过有时候也会闹点小矛盾。
再说说经济制度。
那时候的田赋可真是简单粗暴,就是按照田的多少来收税。
可问题来了,有些大地主有好多田,交的税却不多;而那些小老百姓,只有一点点田,却要承担很重的税负。
这就导致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也不太稳定。
钱穆先生在书里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老百姓们为了生计发愁的样子。
到了唐代,又有了新的变化。
科举制度开始兴起,这可给了普通老百姓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再是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当官,只要你有本事,能通过考试,就能入朝为官。
想象一下,一个穷书生,日夜苦读,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得多高兴啊!穿着新衣服,骑着马,在大街上巡游,接受大家的祝贺。
唐代的政府组织也更加完善了。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这就像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大家各司其职,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不过,这里面也有勾心斗角的时候。
各个部门为了争权夺利,也是明争暗斗,好不热闹。
唐代的经济也很繁荣,特别是那税收制度,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变化可不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概述简明、观点独到的史学著作,其分汉、唐、元、明、清五个朝代解析了古代中国在政府组织、考试选拔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的成败得失。
看完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深而广地领略到了中国历史之宏伟,更重要的是,我从钱先生精炼的话语中读到了很多于我们今天制度建设颇有价值的东西。
在此,我想通过引述我在读书过程中看到的一些精髓语句,来分享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察举制时曾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远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
”诚然,某一制度是不可能永恒的,即便在当前它是表现得多么完美。
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产物,那么如果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身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就必须跟着改变;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以说,现在的中国是改革的中国,而且必须是改革的中国,只有在这种改革的急迫感下随时代不断革新,才能探寻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制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面对人们对自己传统政治文化的全盘否定心态,钱先生在书中说:“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这句话在当时是为了警戒妄图全盘西化的人们,要他们看清中国现实,不要为制度而革命,而应为现实立制度。
这句话若放在今天,我觉得,则是叮嘱改革者们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改革;国外的有益制度应该多吸收,但切莫忘了那些制度所植根的土壤,一味的空洞嫁接只会让原本美好的制度之蕊凋落。
在论述宋代的人事侵夺制度威严时,作者一句“无制度的政府,哪能有好施为,哪能有好结果”令我印象深刻。
这一句似乎是一语道破了制度建设之重要意义。
现代的政府都是在法制环境下运作的政府,其运转得正常,靠的就是完善周全的制度。
可反观中国现在的各级政府,不难发现“人”所产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很多事都是依从领导开展,而非制度;这便是中国政治中“人事”的因素。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
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
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
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
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
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
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
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
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
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
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00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一读罢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真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政治之旅,那感觉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扎了个猛子,五味杂陈啊。
钱先生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入手,剖析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就像一个医术精湛的老中医给病人号脉,精准得很呢。
以前我总觉得古代政治那就是一团乱麻,全是封建糟粕。
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毛孩,想得太简单了。
就拿汉代来说吧。
汉代的选举制度,那可是有它的精妙之处的。
通过举孝廉,把那些在乡里有品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当官。
这就好比是在各个地方撒下一张大网,把那些“大鱼”,也就是优秀的人才,捞到朝廷这个“大池塘”里。
我就想啊,这要是搁现代,那些在社区里经常做好事、孝顺父母的人,说不定也能被选拔去参与社会管理呢。
但是呢,这制度也有它的毛病。
也许是因为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考核标准吧,慢慢地就被一些有权有势的人钻了空子。
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可能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很难被发现了。
这让我想到自己参加学校社团选拔的时候,有时候也是标准不太明确,结果选出来的人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就像汉代选举制度走了样一样。
再看唐代的制度,那可真是气象万千。
三省六部制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就像足球队里的前锋、中场和后卫一样,缺一不可。
可是呢,再好的制度也经不住时间的侵蚀。
到后来,权力慢慢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就像一辆原本好好的汽车,零件开始生锈、脱落,最后跑不动了。
宋代呢,重文轻武,这就像一个跷跷板,一头高一头低。
文人在宋朝那可是风光无限,武将就有点可怜巴巴的了。
我就在想啊,这宋朝是不是有点太“偏心眼儿”了?不过呢,这也和宋朝建立的背景有关。
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出身,被部下“黄袍加身”,他心里可能就像揣了只兔子,总是担心武将也会这么干,所以才拼命打压武将。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蛇咬了一口,看到绳子都害怕。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佳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分别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钱穆先生通过对这些制度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其得失所在,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汉代,政府组织架构相对简单高效。
皇帝与宰相分工明确,宰相统领政府,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地方行政上采用郡国并行制,郡太守权力较大,地方治理有一定的自主性。
然而,汉代的选举制度在后期逐渐出现问题,导致门阀士族逐渐形成,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唐代的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相较于汉代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
科举制度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渠道,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但唐代的军事制度在后期也出现了弊端,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宋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过削弱相权、分散地方权力等手段,巩固了皇权。
但这种过度集权的做法,也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不足等问题。
宋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但也出现了“冗官”现象,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
内阁制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宰相缺失带来的问题,但内阁权力始终受到皇权的制约。
明代的科举制度采用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
清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既有对前朝的继承,又有自身的特色。
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达到了顶峰,但这种高度集权也导致了政治的僵化和腐败。
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看待历史制度不能简单地以今人的眼光去评判,而应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
每一项制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 出品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理想国出品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在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由理想国策划出版。
读罢此书,深感钱穆先生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从夏商西周,到元明清,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都有其内在的政治原因。
作者指出:“政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导致历史变革的关键。
”这一观点贯穿全书,让人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实动因。
例如,作者在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这种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往往一针见血。
如他所说:“政治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在分析唐朝的衰落时,作者认为:“唐朝的衰落,与其说是由于外患,不如说是由于内政腐败。
”这样的观点不仅犀利,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
在书中,钱穆先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如在探讨宋朝的政治制度时,他指出:“宋朝的政治制度虽然有其优点,但过于重视文官,导致军事力量的衰弱,这是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分析,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具有现实意义。
书中原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历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正是钱穆先生希望通过本书传达给读者的观念。
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剖析,钱穆先生旨在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篇范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哲学思考。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钱穆先生的作品是对权力、治理与人性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它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叙述,将政治的得失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剖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著作。
读完这本书,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之旅,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与得失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书中选取了汉、唐、宋、明、清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别从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在政府组织方面,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架构和特点。
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九卿则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则更为成熟和完善,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到了宋代,相权进一步被削弱,增设了许多官职以分散权力,导致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皇帝负担过重、宦官专权等。
清代则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特殊的变化。
选举制度的演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汉代采用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拔人才推荐给中央。
然而,这种制度在后期逐渐出现了弊端,被门阀士族所操纵。
唐代的科举制则是一大进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的晋升机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但科举制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僵化,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经济制度方面,历代的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都在不断调整和变革。
汉代的田赋较轻,但人头税较重。
唐代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宋代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税收制度也变得更加复杂。
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为了简化税收、增加财政收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兵役制度的变化同样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汉代实行全民皆兵,但到了唐代,府兵制逐渐取代了征兵制。
宋代则采用募兵制,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明代的卫所制度在初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后期也逐渐衰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无缺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近几日看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以为它会如以往看过的一些名著那样枯燥乏味的。
谁知,事实并非如此,从序、前言到汉唐宋明清五讲而至总论,我都无不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提起了满满的兴趣,津津有味的拜读了两遍,故而兴趣之所至,自觉从中获益良多。
《论语》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得有失的。
而中国的几千年一言以蔽之曰“封建专制”,则是钱穆先生所最反对的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这本书里,钱先生论得论失,但主要的是要肯定中国历代(自然主要是先生所详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人事上的建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应钦邀请,为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
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截稿期限急迫,遂以讲稿稍加补充修改,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付梓成书。
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要言不烦,论述精辟,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论及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历代之始,不论汉唐还是明清,都如一张张白净的纸,在英明的君主的励精图治下,总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
而在历朝之后期呢,多因了因循守旧、骄奢淫逸、小人干政、内忧外患等等,经济、文化、军事上或多或少地陷入了无可自拔的困境当中,再想恢复到过往的繁荣昌盛又谈何容易呢?这不就是教我们要懂得发展、懂得开拓进取吗?否则,就只能是见到最初时那美丽的昙花一现,没法持久。
推及政治制度,钱穆先生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好久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为钱穆受时任台湾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何应钦所邀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讲演稿修改后成书。
该书以历史上汉、唐、宋、明和清五个朝代为视角,以政府、人才选拔、经济和兵役四个方面切入,勾勒出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五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全貌,为我们学习分析中国政治思想制度等提供参考。
2、对历史价值的判断。
对中国传统政治反对用“黑暗专制”予以简单概括,给我们提出以带入视角的方式去分析特定时代各项政治制度及文化现象,若简单以当下的意见推翻过去必然会带来历史虚无主主义。
3、对制度的反思。
制度应与相应的人事制度相匹配,否则制度便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因时因地即相对好的制度;制度应当具有开放性,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要能够回应和调试,否则便会形成制度依赖,这亦是导致传统历史上朝代更替的原因。
4、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演变。
秦汉至唐宋皇权与相权处于比较和谐的状态,有点类似于董事长与CEO(领袖制或委员制)的关系,根据政治运作的程序宰相可以有效的限制皇权的权力滥用,逐渐形成皇权对相权(政府运作的程序)的认同传统。
明朝始朱元璋废宰相后一切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后虽有内阁逐渐演变为行使相权机构但其定位仍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首辅无法定相权加上宦官制度的存在导致内阁首辅想要完整地行使相权需要与太监合作,导致明朝第一首辅死后被定为“权臣”。
后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将皇权集中在一人手中,雍正将“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挂在养心殿无不时刻提醒自己对集权的追求。
5、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是政府层级越来越多,导致制度运行的低效率。
二是权力越来越集权于中央,地方权力越来越小,缺乏自主和活力。
三是节制资本和重农抑商导致地方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有产阶级,社会动员能力逐渐减弱,唐以后地方很难像之前去整合力量来抵御外族入侵。
6、税制的变化。
井田制;均田制;租庸调;两税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一是税制变化应以发展生产、抑制土地兼并为目的,把蛋糕做大后税收才能有源头活水,但在目的逐渐变为以征收便宜为目的后导致人民对国家的不负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导语:如果喜欢读历史的都应该接触过钱穆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篇幅不长,但非常值得一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一前天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书不厚,仅160多页,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
读罢,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是之前很少触及的中国政治史。
毕竟,中国历史更像是一部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甚至军事史,惟独少有谈及政治的部分。
读书时学唐诗宋词,所谓政治,也无非是作者被罢黜,郁郁不得志,如此作为讲述其文学价值的大背景而已。
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这恰恰表明了钱穆先生写书时的环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今,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
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其实,这种倾向现在也没有完全终止,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中国人,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可取,如何如何落后”,好似中国害了他。
)与那时相比,现今的中国自信了,也更理性了,我们能够正面自己的问题,也理直气壮的接受自己的优点。
百家讲坛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它是否在以娱乐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但它毕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传统、对历史乐于接触和探求了。
但这种理性在当时尚不存在。
对于当时抹杀历史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说:"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1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点。
由此我联想到了当代的中国。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否需要象中国目前这样,搞越来越加强的中央集权确实是个疑问,管理范围过大,层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统筹兼顾,始终是个问题。
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它的每个洲拥有足够的权利来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法律、财政、经济发展政策,这样能减少行政层极,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
封建政治发展中,汉代的地方政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应该值得借鉴。
当然美国和中国有所不同,目前的我们毕竟改革开放才二十年,在国民经济还不太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是个较好的选择。
接着是关于政治与现实的关系。
汉代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权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权利范围里。
这些变革与制度本身特点、制度的发展以及人事都有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现实需要。
但是朱元璋对宰相的废止实际上是为维护个人权威和独裁服务的,那么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何让制度跟随现实而变迁,如何让制度的变迁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似乎应该作为目前的发展标竿。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上,对制度的完善和变革该如何做。
八十年代,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无比伟大光荣正确,那么“实践标准论”同样适用于现在以及以后的制度变迁,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众那去,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够越来越适应现实,那样伟大光荣正确才名副其实。
再者是中外制度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阵子在看《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被各种官名折腾的不清,百度能查到的也不过是各种官位和具体管的事宜,对其权力责任,在政府中的地位等等内容很难有比较清晰的表述,所以一直想好好研究下这些司马,那些令到底是做什么的,又为什么会存在。
前阵子有朋友推荐了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薄薄一本算是清晰的解答了我的疑惑。
一、关于作者先来说说作者,钱穆,历史大家。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二、关于书 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演讲,本书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做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在开始阅读前,本以为会和以前读的历史书一般语言生涩,没想到其表述清晰,内容扎实,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大格局,而不是拘泥于细节的小气。
能把如此大的话题讲的这番信手拈来,想必也只有钱穆先生能做到了。
这五个朝代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成功的朝代,就其政治制度来说,汉唐是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就是汉代采用的是领袖制,唐代采用的是委员制。
宋代是最贫弱的一环。
从政治制度上来说,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现代中国大体是从明开始的,可惜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是退步了。
一)汉制得失首先,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市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失功效。
汉代对于“轻徭薄赋”这一理想算是做到了。
然而汉代税制,有一个大毛病,对于土地政策比较采用自由主义。
其次,说到军队制度。
一则军队数量太多,二则训练太简略,调动不方便;结果全国皆兵,弄得有名无实。
再次,讲到政府组织。
汉朝皇权、相权势分开的,皇权和政府也是分开的。
这话固然不错。
但中国一向似乎不看重成文的文法,遇到最大关节,反而没有严格明白的规定。
这也可以说是长处,因为可以随机应变,有伸缩余地;但也有坏处,碰到一个有雄心的皇帝,好大喜功,常常要侵夺职权。
再者,选举在汉代也发生了问题。
在汉武帝时期,地方长官只需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为孝廉。
二)唐制得失首先,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历史上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论选贤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度,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论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综上,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再政治制度方面一个最大的转折点。
三)宋制得失首先,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
其财政,掌握在三司。
相权的低落,即是君权的提升。
其次,选举制度来说,宋代门第传统基本消失,人不悦学。
再次,赋税制度来说,宋代基本沿袭唐代的两税制。
最后,从兵役与国防来说,宋代怕军人拥兵自重,而又看不起兵。
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的朝代。
国防资源也无法充分调动。
四)明制得失首先,就明代政府制度来说,明代是没有宰
相的,一切大权集中到皇帝。
当然,对君权还是有限制的。
皇帝有自己的秘书处即“内阁”。
阁权虽重,但官阶很低。
今天所使用的行省制度,始于元代。
其次,明代的考试制度,自唐宋没有大的变动。
特点在进士、翰林院和八股文。
再次,明代在经济方面很琐碎。
关于制度,无甚特创。
最后,明代兵制,有卫所制度。
五)清制得失首先,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不同,因它背后欧一些特别用户皇帝的,这边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
清代政权,始终袒护满洲人。
有两个特别的机关,一个是军机处,一个是六部尚书。
其次,在部族政权之下考试制度,实质是一种愚民政策。
再者,清代的统治政策对蒙古和西藏特别怀柔。
其“本部十八省”,外边又有藩属,故说他像西方帝国。
但也有细微的差别。
再有,清代的民众反抗运动特别强盛。
随后便出现了太平天国灭亡后的变法和革命。
三、书摘看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看历史,更确切的是再听钱先生品评历史,书里有许多他关于历史的见解,另者,文笔之古朴隽永也让我记忆深刻。
现摘录部分如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转折点,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在没有罗马。
唐室覆灭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
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堪研寻的一个大题目。
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他远超世界其他一切已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但专就中国史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歆羡的朝代或时期了。
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我们讲政治制度,有一些确实是制度,有些只能叫事件或者法术。
制度指政治而言;法术只是有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
大抵制度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的制度。
而法术出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