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

合集下载

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中图分 类号 : 9 3 文 献标识 码 : D 1 A 文章 编号 :0 5 5 1 (0 0 1 — 16 O 1 0 — 3 22 1 )7 0 7 一 1
《 同法 》 5 条规定 , 合 第 1 无处分权 的人处 分他人财 产, 经 权利 人追认或者无 处分权 的人订立合 同后取得 处分权 的, 该
3 不当得利返还责任。在让 与人 己经交付标 的物, 、 受让人
支付合理对价 的情况下, 让与人 因此 获得 的利益将构成不当
得利, 当将利益返还 给受损害 的原权利人 。 应 上述三种责 任有 可能发生竞合 , 在发生竞 合时, 原权利人
起诉讼 。
根 据《 权法》 物 的规定 , 产以登记 为所有权 转移 的标 不动
受让人在取得财 产时, 须以相应 的财产或金钱 支付 作 必 为对价给付 。无偿取得财产时, 不适用善意取得 。在有偿取得 的前提下, 的价格也是衡量财产取得是否善意的标 准。所 合理 谓合理 的价格, 当是相当于该财产 的市场价值, 以一个 正 应 并 常的人是否对该 项交易是否善意引起合理的怀疑作为判断是
合 同有效。无权处分 就是 指无 处分 权人 以 自己的名义 实施 的
处分他人财产或权利 的债权合 同。《 物权法》 16 首次 以 第 0条 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 了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 , 是指财产 占 有人无权处分其 占有 的财产,如果他将该财产转让给第三人, 受让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 依法 即时取得对 该财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这里 的财产除了动产外, 还包括
影 响善意取得的成立 。无权处 分合 同为赠与情况下, 是否适 用 善意取得德 国和我 国台湾的民法予以肯定,我 国通说持否 定
态度 。 ( ) 让 的 财 产依 照 法 律 规 定 应 当登 记 的 己 经 登 记 , 三 转 不

第三人能否就无权处分的不动产善意取得

第三人能否就无权处分的不动产善意取得

第三人能否就无权处分的不动产善意取得在现实生活中,不动产往往是人们最为重要的财产,如房屋、土地等。

当有人徘徊在搬迁和买卖不动产的边缘时,必须时刻注意相应的所有权变动,并掌握无权处分的不动产是否可以善意取得。

无权处分是指该不动产的权利人或性质明确的使用人未经权力部门批准或者未经其他有权部门批准擅自处分的不动产等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该不动产的所有权并未改变,而且此类处分是具有欺诈成分的行为。

从法律角度来看,接受无权处分的不动产的人并不具有该不动产的所有权。

然而,如果接受者是善意的,并且已针对该不动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检查和审查,确信该不动产确已转让,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该不动产的合法所有者。

可以通过以下事例来说明无权处分的不动产是否可以善意取得。

假设张三在2000年购买一套房产并成为其合法所有人,在2010年的时候,张三将房产转让给了李四。

但是,在房产转让后不久,政府部门依据该地区政策规定,该处房产属于不能进行转让的房产。

在这种情况下,李四就成了无权处分的不动产的接收人。

根据法律规定,李四并不能成为该房产的合法所有者,除非他能证明自己是善意的。

如果李四在购买此房产时,已经进行了必要的调查、检查和审查,确定该房产确实可以进行转移,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该不动产的合法所有者。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到李四是否具有善意。

在所谓的善意、不良与过失的规则下,善意把握了取得不动产的优先权。

也就是说,如果李四不知道张三没有转移权而购买此房产,那么他就具有善意了。

此时,他就有资格成为该房产的合法所有者。

当然,如果李四知情地购买了房产,那么他就不能成为该房产的合法所有者,因为他已经具有知情权。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公正、法律和社会秩序,需要对接收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和补偿。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房产已被转让,那么他将有责任将房产归还原来的所有者,并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包括财产损失和其他相关的证明责任。

在各种法规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无权处分的不动产并不总是不能被善意的人取得。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无权处分人在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财物(动产或者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的,如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善意取得应该符合的条件:一:出让人无权处分;二: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三: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四: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内容提要为保护无权处分中善意第三人利益以维护交易安全,我国《物权法》规定善意取得制度,但由于我国现行《合同法》中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规定,使得善意取得制度并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该文通过案例分析与思考的方式,认为在现行债权形式模式下,要实现交易安全与保护所有权人利益两者之间的平衡,应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进行进一步的区分。

关键词善意取得制度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一、案例思考甲与乙罗签订买卖合同将甲所有房屋卖与乙,在乙支付货款之后,甲与乙办理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

半年后,乙将房屋卖与丙,并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

若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被法院判定为无效或撤销或确认解除,则房屋的所有权归谁所有?若乙为无权处分,且乙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或第五十四条所规定的合同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丙是否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若乙为无权处分,丙为善意但不能完全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如未支付合理对价或尚未登记时)时,丙可否依合同向乙请求违约责任?若乙为无权处分,丙依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房屋所有权,丙能否要求乙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如房屋存在质量瑕疵,则丙可否依合同向乙请求违约责任?二、案例解析(一)原因行为效力与善意取得案例(1)至(2)其实围绕的是一个问题,即善意取得制度是否受原因行为影响。

对此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最著名则为王泽鉴先生与史尚宽先生对此问题的不同见解。

[1]但笔者认为两位先生的观点是在台湾物权形式变动模式基础上进行阐述的,而我国采用的是债权形式模式,两位先生的观点对我国来说更多的是借鉴意义。

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

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

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中图分类号:d92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145-01摘要我国不承认物权行为及其独立性与无因性的前提下,受让人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仍是基于其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受让人通过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财产所有权前提在于合同的有效性。

善意取得制度只能解决在无权处分人没有处分权的情况下第三人能否取得所有权或他物权问题,而不能补正基于无权处分行为而订立的合同本身的效力。

关键词无权处分善意取得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下,无权处分行为是善意取得的前提,善意取得是无权处分行为的后果。

对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之间的冲突进行协调,在立法上作出何种选择所涉及的也就不单纯是两者在效力上孰为优先,而且涉及到能否实现整个民事法律制度体系化的问题。

所谓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并与相对人订立转让财产的合同。

所谓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依学界通说,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将其有权占有的他人的动产交付于买受人,如买受人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原动产所有人不得要求买受人返还原物。

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行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

善意取得通过无权处分行为完成的,一个无权处分行为涉及到真正权利人的利益和善意相对人的利益。

对真正权利人的保护就是侧重对静态安全的保护,即对所有权给予的绝对的保护,对善意相对人的保护则侧重是对财产交易安全的保护,即对财产流转的保护。

当在保护真正的权利人与保护善意相对人发生冲突时,应侧重保护善意相对人,从而维护动态的交易安全。

一、善意取得适用的前提条件:基于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有效抑或合同无效善意取得应具备以下的条件:(1)让与人必须是无处分权的动产占有人。

(2)受让人取得动产时处于善意。

善意是指不知情,即不知或不应知道让与人转让财产时没有处分权。

(3)善意取得的财产必须是法律允许流通的动产。

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无权处分人在不法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财物 (动产或者不动产) 转让给第三人的,如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 (占有人) 赔偿损失。

1.主体在主体方面,转让人须为无权处分人,受让人为有民事行为能力人。

2.客体在客体方面,从《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规定善意取得的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动产以交付为其公示原则,不动产以登记为其公示原则。

3.主观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说,受让人应当的善意的。

所谓“善意”,主要指不知情,指行为人在为某种民事行为时不知存在某种足以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种心理状态。

4.客观方面在客观方面,善意取得必须依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存在,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

受让人通过交易从转让人处取得财产,而受让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支付合理对价”的法律行为。

1.出让人无权处分;2.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3.以合理的价格转让;4.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1、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动产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毒品、剧毒物、爆炸物、倒卖国家不允许自由买卖的珍稀动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等,其交易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不能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2、被查封的财产也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3、某些具有人身性质或者重大感情价值的财产也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普通而言,原所有人的损失可以通过无权转让人赔偿的方式得到补偿,但类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奖章、祖传家物等与所有人具有身份上或者特殊感情联系的财产,除非善意第三人归还,否则其损失是无法得以补偿的。

从善意第三人方面而言,他也没有理由非拥有这些财产不可,他可通过替换或者赔偿恢复损失,故此类特殊财产不能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4、赃物、遗失物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受让人取得转让财产的所有权,该财产上的原有权利泯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原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无权处分的效力待定和善意取得矛盾怎么办

无权处分的效力待定和善意取得矛盾怎么办

⽆权处分的效⼒待定和善意取得⽭盾怎么办
⽆处分权是指当事⼈对合同或者其他民事⾏为没有处分的权利,⽆处分权签订的合同属于效⼒待定的合同,⽆处分权的效⼒待定与善意取得是有⼀定⽭盾的,那么⽆权处分的效⼒待定和善意取得⽭盾怎么办?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权处分的效⼒待定和善意取得⽭盾怎么办
1、如果第三⽅不知道处分⼈没有处分权⽽善意取得的,那么,归善意取得⼈所有,原所有权⼈可以向⽆处分权⼈追偿,不得向善意取得⼈追偿。

2、如果取得⼈知道对⽅⽆处分权⽽购买,不属于善意取得,权利⼈可以追偿。

3、⽆权处分和善意取得的重点在于第三⽅是否知道处分⼈有⽆处分权。

依据《民法典》第三百⼀⼗⼀条的规定,⽆处分权⼈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的,所有权⼈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受让⼈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
(⼆)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

受让⼈依据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有权向⽆处分权⼈请求损害赔偿。

当事⼈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适⽤前两款规定。

以上知识就是⼩编对⽆权处分和善意取得这⽅⾯的问题进⾏的解答,⽆处分的效⼒待定与善意取得有⽭盾的时候,我国民法典对⽭盾的解决作出了规定。

读者如果需要法律⽅⾯的帮助,欢迎到店铺进⾏法律咨询。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摘要】无权处分本是物权法理论中的一种制度,规定静态的财产关系,善意取得本是债权法理论中的一种制度,规定动态的财产交易关系。

二者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一方无权处分了物,另一方才可能善意取得此物;反之亦然,一方善意取得某物,另一方必定无权处分了此物。

无权处分原因,善意取得是结果,两者因果关系的桥梁是表见代理,撤销制度则是前三项制度在法律适用方面的程序保证。

【关键词】无权处分善意制度《合同法》51条规定了无权处分的定义: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是善意取得的法律依据:共同所有人对共同财产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在共同关系存续期间擅自处分财产一般认定无效。

但有善意、有偿取得财产的,应维护第三人合法权益。

《合同法》第49条就是表见代理的概念: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代理权终止后以本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正当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合同法》74条规定了撤销权的内涵:债权人对债务人滥用其财产处分权而损害债权人的债权的行为,请求法院撤销。

本文从以上四种制度说明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的关系。

一、我国法律对无权处分效力的具体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72条及合同法第133条的规定,均将合同的效力与所有权的变动联系起来,将所有权的变动作为合同的直间效力。

并且,《合同法》第130条规定的买卖合同的定义,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联系在一起,作为合同债权行为的一部分。

《合同法》第135条更是明确规定出卖人负有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

因此可见,合同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只要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合同的合意,即可通过交付进行,而无需再经双方当事人就合同标的物的移转即物权行为进行合意。

我国的立法是奉行以物权行为有因性理论为基础的非物权行为变动模式,这有别于的德国民法典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本身具有局限性,虽然能使法律关系明确,易于判断,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

分析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3篇)

分析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人将其占有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如果第三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且支付了合理的价格,则第三人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或他物权。

善意取得制度旨在平衡所有权人和善意第三人之间的利益,保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 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人将其占有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善意取得的前提是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人将其占有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

这里的“无权处分”是指处分人没有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等合法权利,或者处分权受到限制。

2. 第三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善意是指第三人不知道或者不应知道处分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

善意是一种主观状态,需要根据具体案情进行判断。

3. 第三人支付了合理的价格合理的价格是指根据市场行情、财产的性质、交易环境等因素,第三人支付的价格在合理范围内。

合理的价格是善意取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三、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1. 第三人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或他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是赋予善意第三人取得财产所有权或他物权的权利。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原所有权人或他物权人的财产所有权或他物权。

2. 原所有权人或他物权人丧失财产所有权或他物权善意取得后,原所有权人或他物权人丧失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或他物权。

这意味着原所有权人或他物权人不能再要求善意第三人返还财产。

3. 交易安全得到保障善意取得制度有助于维护交易安全。

在交易过程中,善意第三人无需担心财产权属问题,可以放心地从事交易活动。

这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市场效率。

4. 鼓励诚信交易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鼓励诚信交易。

在交易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恶意串通、欺诈他人。

善意取得制度为诚信交易提供了法律保障。

5. 限制恶意串通、欺诈行为善意取得制度对恶意串通、欺诈行为具有抑制作用。

在交易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欺诈他人,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无权处分人处分财产的,成立善意取得吗?

无权处分人处分财产的,成立善意取得吗?

无权处分人处分财产的,成立善意取得吗?
现实困惑
方某将一台新电脑以500元的价格转让,其朋友袁某购买了此台电脑。

一个星期后,某公司指出此电脑是其前工作人员方某从公司偷出的,要求袁某返还。

袁某是否成立善意取得?
律师说法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1)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2)以合理的价格转让;(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在本案中,方某将原公司电脑偷出出售,其对该电脑是无处分权人。

虽然袁某不知内情,但他是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买的,因此不适用善意取得。

袁某应当将该电脑返还公司。

温馨贴士
善意取得指原物由占有人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时,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权,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

此处的善意第三人即不知占有人为非法转让而取得原物的第三人。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扩展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对于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有特殊规定者,则不依据前述规则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譬如,法律对遗失物的所有权归属有特别规定,则不适用一般动产的善意取得规则。

善意取得债权的法律规定(3篇)

善意取得债权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债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事权利,是指债权人依法享有的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权利。

在我国,善意取得债权是指非因债务人的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法律规定,债权人取得债权的行为。

善意取得债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本文将从善意取得债权的法律规定、适用条件、效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善意取得债权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其中关于善意取得债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条款:(1)第五百九十六条:因合法原因取得债权的人,善意且无过失的,可以对抗债务人的抗辩。

(2)第五百九十七条:债务人将债务转移给第三人的,第三人善意且无过失的,可以取得债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中关于善意取得债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条款:(1)第一百零九条:因合法原因取得债权的人,善意且无过失的,可以对抗债务人的抗辩。

(2)第一百一十条:债务人将债务转移给第三人的,第三人善意且无过失的,可以取得债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法》中关于善意取得债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条款:(1)第二百四十三条:因合法原因取得债权的人,善意且无过失的,可以对抗债务人的抗辩。

(2)第二百四十四条:债务人将债务转移给第三人的,第三人善意且无过失的,可以取得债权。

三、善意取得债权的适用条件1. 债权人取得债权是因合法原因债权人取得债权必须是基于合法原因,如通过买卖、赠与、继承等方式取得债权。

2. 债权人取得债权是善意债权人取得债权时,不知道债务人有抗辩权或者有其他瑕疵,即债权人取得债权时主观上不存在恶意。

3. 债权人取得债权是无过失债权人取得债权时,没有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即债权人取得债权时主观上不存在过失。

四、善意取得债权的效力1. 债权人取得债权对抗债务人的抗辩在善意取得债权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对抗债务人的抗辩,即债务人不得以债权有瑕疵为由拒绝履行债务。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关系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关系
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合同法》未能处理好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之间的关系。根据我们司法实践及国外的立法体例,在此种情况下,更应该保护善意的受让人丙的权利,而原权利人甲的利益则不得不作牺牲而让位于善意取得人丙的利益。但这样,法律的公正、严肃及统一又从何体现呢?因此,笔者认为,对《合同法》第51条作适当的修改是非常必要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时,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时,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人赔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比照该条而对《合同法》第51条作类似的修改或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作必要的补充:"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该处分行为有效。"这样通过法律的例外规定,可使法律在动态安全与静态安全之间得到协调,化解在承认合同无效的前提下,肯定动产的善意取得而引起的逻辑上的矛盾,实现法律的统一性、严肃性、公正性。
法律保护的安全有静态安全(静的安全)与动态安全(动的安全)之分。《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显然立足于维护静的安全。静态安全是指对民事主体已系有的民事权利进行保护,不使他人任意侵夺,是对既有利益的静态保护。动态安全是指民法对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或者民事利益的动态保护,使其不归于无效,着眼点是维护新利益的取得。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往往相互抵触,两者不可兼得,立法者应根据社会经济的需要,对两者进行必要的调节,主要是将不利后果分配给哪一方。《合同法》第51条显然立足于对权利人静态权利的保护,立足于维护静态安全。但此时我们亦应保护动态安全。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以及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以及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以及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拥有很多精彩的文章,为迷茫的你指引方向,接下来介绍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让你不再为生活和工作中阅读和查找资料而烦恼。

✅请通俗的解释一下,什么是善意取得?谢谢~1、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财产占有人,将其占有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在取得该财产时系出于善意,即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财产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的物权取得制度。

2、法律主观:善意取得的概念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转让标的物给第三人时,如第三人取得该物时出于善意,则该善意第三人一般可以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

3、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无权处分人将动产或不动产处分给他人,善意受让人依法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

4、善意取得制度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财产有偿转让给第三人,如果受让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对该物产的所有权的一种法律制度。

5、第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第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第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主要有四个:出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以合理的价格转让;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2、在客观方面,善意取得必须依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存在,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

受让人通过交易从转让人处取得财产,而受让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支付合理对价”的法律行为。

3、善意取得应该符合的构成要件:出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第三人必须是善意的;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bnct,需要什么条件据中新网报道,我国研发出的首款BPA硼药它可用于BNCT疗法,所谓的BNCT疗法,就是一种可以不用手术、但是可以精准消灭肿瘤细胞的放射线抗癌技术。

善意取得法律后果(3篇)

善意取得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人,将其占有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若受让人在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且支付了合理的对价,那么受让人就可以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

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物权法》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本文将围绕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展开论述。

二、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 出让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善意取得的第一个构成要件是出让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

这意味着,出让人在转让财产时,并非财产的所有权人,或者虽然享有部分权利,但未获得其他权利人的同意。

2. 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善意取得的第二个构成要件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

善意是指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对其权利瑕疵并不知情,且没有理由知道存在权利瑕疵。

3. 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对价善意取得的第三个构成要件是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对价。

对价是指受让人为取得财产而支付的对等代价,包括金钱、实物、劳务等。

4. 财产已交付给受让人善意取得的第四个构成要件是财产已交付给受让人。

交付是指出让人将财产转移给受让人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的行为。

三、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1. 受让人取得财产所有权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法律后果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所有权。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受让人在满足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后,可以依法取得财产所有权。

2. 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善意取得后,原权利人丧失对财产的所有权。

原权利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受让人主张返还财产,但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若存在恶意,原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财产。

3. 限制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尽管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但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对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限制。

例如,《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善意取得不适用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财产。

4. 保障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善意取得制度保障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交易中免受损失。

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与协调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与协调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与协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财产权成为了最基本的人权之一。

财产权作为一种基本权利,在法律上受到了充分保护。

然而,财产权不是绝对的,它往往与其他权利产生冲突,例如自由、公正和社会利益等。

在实际生活中,其中一个较为常见的冲突是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

本文将讨论这种冲突的背景、产生原因、法律规定、协调方式等方面,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的背景法律上,所有权、使用权和处分权是财产权的三个要素。

其中,处分权是指权利人放弃、转让或者变更该财产的权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处分权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受到他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行使。

也就是说,处分权的行使是受到限制的。

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法有效的合同可以使合同当事人拥有财产权的变更、取得和行使等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侵犯他人权利,因为权利的变更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完成的。

然而,当权利人无权处分财产,但是他人以善意取得该财产时,就会产生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

因为此时处分权的行使并没有获得法律上的同意,权利人处分该财产也并没有侵犯他人权利,但是却已导致合法所有权的转移。

这种情况下,权利人和善意取得人之间就会出现分歧,双方的权益受到侵害。

二、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的原因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权利人滥用处分权。

一些权利人在处分财产时未经过他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规定,滥用处分权。

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侵犯了其他人的权利,导致了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的发生。

第二,善意取得人未尽到审慎义务。

在善意取得财产时,如未尽到审慎义务,没有进行充分调查、询问或者核实,而仅仅是单纯地相信权利人的表态,那么就可能会受到无权处分的影响,发生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

第三,错误的法律判断。

在判断处分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法律适用上的错误,导致了误判和冲突的产生。

无处分权后果的法律规定(3篇)

无处分权后果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在我国的民事法律体系中,处分权是指权利人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置的权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权利人无权对某一财产进行处分的情况。

本文将就无处分权后果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一、无处分权的概念无处分权,是指权利人未获得财产所有人的授权或违反了财产所有人的意愿,对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

这种处分行为可能包括出售、赠与、抵押、租赁等。

二、无处分权后果的法律规定1. 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不影响善意第三人的权利。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下的无权处分行为具有效力:(1)处分行为是在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财产属于他人时实施的。

(2)处分行为是在权利人同意或事后追认的情况下实施的。

(3)处分行为是在权利人放弃财产所有权的情况下实施的。

2. 无权处分行为的无效虽然无权处分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效力,但在以下情况下,该行为无效:(1)处分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2)处分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3)处分行为是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下实施的。

3. 无权处分行为的追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八条的规定,权利人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无权处分行为后,行使追认权。

追认权的行使方式有以下几种:(1)权利人以书面形式明确表示同意。

(2)权利人以行为表示同意,如履行付款义务、接受财产等。

(3)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抗辩。

4. 无权处分行为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九条的规定,因无权处分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权利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具体赔偿范围包括:(1)因无权处分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因无权处分行为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3)因无权处分行为造成的其他损失。

5. 无权处分行为的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无权处分行为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什么是善意取得

什么是善意取得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 什么是善意取得一、善意取得的性质通说认为,近代各国民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耳曼法上的“以手护手”原则。

依日耳曼法,动产所有权的享有,必须以占有为条件,权利人未占有动产时,其权利的效力便减弱,如该动产被占有人转让第三人,原所有人无权请求该第三人返还,因此,第三人也就善意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

二、所有权的丧失所有权的取得须依据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以法律行为而取得所有权,如买卖、互易、赠与等;或者是因事实行为取得所有权,如生产、先占、拾得遗失物、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添附、取得时效等;还可以是因为某种事件,如产出孳息、继承取得所有权。

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特殊方式,为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涉及民法所有权的保护与交易安全问题。

从本质上说,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以牺牲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为代价来保障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的制度。

在近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每一场交易,都要求调查对方用于交易的财产有无所有权或处分权,则不但增加交易的成本,也势必妨害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正是因为如此,立法政策于财产的静的安全与动的安全的保障之间,也就不得不作出保护财产的动的交易安全的选择,是近代各国民事立法政策为保护市场交易安全、便捷与迅速而建立的制度。

简而言之,近代各国市场经济要求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与便捷的客观需要,是促成各国民法建立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本原由。

三、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相对应,其构成必须有如下要件:第一,善意取得的标的物必须是动产。

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公示方法,买受人在交易时不会将占有人误认为所有权人,而动产物权以占有为公示方法,易使人相信占有人就是所有权人,所以善意取得的物,仅限于动产;第二,让与人须是无处分权的动产占有人。

有处分权人处分财产时则不存在善意取得;第三,受让人须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动产。

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所以,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必须有交易行为;第四,受让人取得动产必须出于善意。

无权处分构成善意取得吗

无权处分构成善意取得吗

⽆权处分构成善意取得吗⽆权处分是指⾏为⼈没有处分权,但是对合同标的物进⾏处分的⾏为。

善意取得是⽆权处分的⼀种,第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权处分⼈签订的合同。

那么,⽆权处分构成善意取得吗?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权处分构成善意取得吗⽆权处分与否受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是可以被认定为善意取得。

⽆权处分⾏为保护的是静态安全,善意取得制度保护的是动态安全。

⽆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制约。

善意取得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的利益。

和商品交易稳定性。

⽆处分权有很多种,有合法占有⽽没有处分权,有的是⾮法占有更没有处分权,在合法占⽽没有处分权的情况下,经有处分权⼈追认后,对⽅能取得合法有效的所有权,但是因为⾮法占有取得所有权,不需要取得追认,有⼀种可能是善意第三⼈是通过正常途径,⽀付了合理的市场价格⽽取得,那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的利益,原物所有⼈不追认,善意第三⼈也可以取得所有权,⾄于原物所有⼈的权利如何维护,那是另⼀个法律关系了。

《民法典》第三百⼀⼗⼀条【善意取得】⽆处分权⼈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的,所有权⼈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受让⼈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

受让⼈依据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有权向⽆处分权⼈请求损害赔偿。

当事⼈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适⽤前两款规定。

⽆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制约。

如果你情况⽐较复杂,店铺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法律咨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293-01
摘要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是相互区别与联系的两种法律制度。

本文旨在辨析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间的关系,探究有效衔接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善意取得无权处分
一、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之间的联系与冲突
善意取得也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之物的让与人将其占有的他人之物在未经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转让给第三人,若第三人受让该物时为善意,则善意第三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要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的物权制度。

“处分”广义的是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

事实上的处分就是指将物进行物质上的变形、改造或毁损,例如旧房拆建。

法律上的处分则包括买卖、保证、所有权的移转、抵押权的设定、债权让与等。

狭义的处分,就是指与负担行为相对应的处分行为。

《物权法》第106条对善意取得制度进行了规定,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的前提,而善意取得则主要适用于无权处分行为。

两者的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二者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

无权处分制度侧重于保护财产的静态安全,注重维护真正权利人的财产权利;而善意取得制度侧重于保护财产的动态安全即交易安全,注重维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

其次,两者的法律效果迥然不同。

无权处分发
生返还财产的民事责任,权利人可以通过物权的追及效力回复其财产;而善意取得发生善意受让人取得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后果,原权利人的所有权由此被剥夺。

二、善意取得制度与无权处分理论的合理衔接
笔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不能代替无权处分理论,但无权处分应当为善意取得制度留下特殊的生存环境。

对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的效力予以区别,从而使不同情况下的无权处分都能获得最合理的法律处理,达到最佳的法律效果,从而实现善意取得制度与无权处分的合理衔接。

(一)符合善意取得的无权处分
1.从原权利人的角度,按照通常的无权处分理论,在权利人不追认的情况下,无权处分合同无效,但是,善意第三人如果与无权处分人订立合同并已经占有标的物,善意第三人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所有权,阻碍了原权利人的追及力,原权利人不得请求返还。

认定合同无效对权利人并无意义。

2.从善意第三人的角度,在发生善意取得时认定合同无效,第三人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所有权,却不能根据有效合同主张权利,倘若标的物上存有品质瑕疵,第三人却不能追究对方违约责任,而且等价有偿的价金支付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权利保护,对善意第三人不利。

(二)第三人善意、有偿、但标的物未交付的无权处分
善意第三人有偿与无权处分人订立合同,尚未占有标的物的情况
下,无权处分合同亦有效,但善意取得制度之构成要件未得到满足,原权利人不追认时可要求返还原物,因为原权利人基于物权法上的物上请求权而主张返还原物,而善意第三人基于债权要求无权处分人履行合同约定,物权优于债权。

善意第三人得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

(三)第三人善意、无偿的无权处分
第三人虽为善意,但无偿从无权处分人处受让标的物的,无论标的物是否已经交付,在现有的无权处分的框架下,认定此时的受让合同为效力待定的合同,完全可以实现对各方当事人的有保护。

若原权利人不追认,则受让合同无效,原权利人可基于所有权的追及力取回标的物;善意第三人因合同无效遭受损失的,向无权处分人主张缔约过失责任。

笔者认为毕竟该情况下第三人受让标的物是无偿的,其因合同无效遭受直接损失是鲜有的。

况且即使善意第三人因合同无效遭受损失,法律做出区别于有偿受让的法律规定也是无可厚非的。

(四)第三人恶意时的无权处分
依据利益平衡原则,在无权处分当事人之间,对原权利人个人意志的尊重体现为一种公正,对第三人交易安全的维护则体现为一种秩序,当公正与秩序发生冲突时,公正应该让位于秩序。

然而,这种秩序的追求必须建立在交易人诚实信用的基础上。

若第三人出于恶意,破坏了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在交易时便应承担不安全的风险,法律应该保护原权利人的利益。

因此,法律赋予原权利人追
认权,原权利人追认和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皆可补正合同的效力,使无权处分合同归于有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物权法上善意取得制度与合同法上无权处分行为理论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对原权利人和善意第三人保护的合理兼顾,实现法律对静态权利和动态交易的合理权衡,笔者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以《合同法》第 51条规定的无权处分效力未定为基础,权利人追认或无处分权人取得处分权的,无权处分行为有效权利人拒绝追认且无处分权人未取得处分权的,如果受让人善意、有偿但财产未交付,则无权处分有效、受让人无权要求交付财产,但可以要求无处分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受让人善意、有偿而且财产已交付,则发生善意取得,善意受让人善意取得财产。

权利人请求无处分权人返还不当得利或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涉及的买卖合同属于负担行为,不应因为出让人无处分的权利而认定买卖合同无效。

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交易安全,当然应当以真实有效的交易行为为其保护对象,同时也应当对善意取得人和原有财产所有权人之间的利益予以平衡,以贯彻法律上动的保护和静的保护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慧星.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乔平.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的法律竞合.河北法学.2000(3).
[3]王利明.论无权处分.民商法研究(第五辑).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1.
[4]李应利.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法律效力规定的不足与完善.经济与法.2005(9).
[5]徐家力.律师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8.
[6]梁慧星.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法学研
究.2007(3):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