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
1.三期说:1816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在对博物馆杂乱无章的藏品编排顺序时,依据工具和武器的材料划分为依次承继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三个时代。其后在1836年出版的《国家文物指南》一书中把史前文化分为三期: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说”的提出标志着考古学的诞生。
2.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典型的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居址为向心性环壕聚落,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墓葬为公共墓葬,婴儿死后瓮葬。陶器以红陶尖底瓶为代表。
3.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并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文化。玉器精美,房屋为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
4.铜石并用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期,自新时期时代晚期起,人类开始使用天然金属来制造工具,但由于金属工具数量少,仍然代替不了石器,磨制石器依然是新时代时代末期主要的生产工具和加工工具,这一时代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
5.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兴盛于商朝中后期。安阳殷墟小屯是现今发现甲骨最多的地方。甲骨文在商朝中后期主要用于王室占卜吉凶记事,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6.妇好墓:于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北宫殿区内被考古工作者发掘,保存完好,为商王武丁妻子妇好之墓。是长方形竖穴中型墓,也是殷墟唯一保存完好的王室墓葬。随葬品丰富,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近2000件。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7.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内,有四条墓道,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级的西周大墓,为西周初期重臣周公旦之墓,是周公采邑。出土了大量甲骨卜辞和
陶范,除此之外还在这一大型墓地周围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城墙,在西周考古史、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8.天马曲村遗址:位于山西翼城天马与曲沃曲村之间,为晋文化遗存、晋侯采邑。墓葬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晋侯墓地,一为中小型墓地。晋侯墓地所属年代为西周早中期之交到春秋初年,每组墓墓室东部都有一个长方形车马坑。其中最大一座,也是唯一发掘的一座属南排晋侯苏夫妇墓,是现知西周最大的一座车马坑。
9.侯马盟书:盟书又称”载书“,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互相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政治目的常举行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两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鬼神。以1965年发现于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侯马盟书为代表。
10.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为秦国秦景公大墓,位于陕西凤翔县。它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大墓;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葬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
11.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乡,墓主为西汉燕王及其夫人。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汉文化,特别是汉代墓葬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黄肠题凑。
12.满城汉墓:位于河北保定市满城县。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之墓,是西汉凿山为洞的崖洞墓的代表。出土随葬品较多,其中有著名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等著名物品,也有“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
13.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结构砖石,所属建筑多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主要分布于苏鲁豫皖、鄂北、陕西、晋西北地区。主要题材:一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
14.史君墓:位于长安东郊,墓穴主人为北周凉州萨宝史君,是一座大型斜坡土洞墓。出土文物带有西方特色,墓室壁画描绘了胡人形象,反映了中西的文化交流。
15.白沙宋墓:墓主是北宋末赵大翁及其家属,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北,为宋代北方仿木构砖室墓的典型代表。墓室西壁上刻有开芳宴题材壁画,画上
有高桌椅。墓门正面有仿木建筑的门楼,墙壁也砌成柱和斗拱,后室壁上砌成妇人启门状,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资料。
16.斗彩:又称“逗彩”,烧制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品种。先在高温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800°C低温烘烤而成。
二.简答题
1.简述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
即直立人,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形成眶上圆枕。头骨后部的枕骨比颅顶骨几乎厚一倍,形成枕圆枕。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075毫升,是现代人的75%,比类人猿大1倍以上。四肢与现代差别不大,但身材偏粗短,男性高约156-157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从考古学家根据他们的遗骨所复制的形象看,他们的外貌还有点像猿:嘴巴向前伸着,没有下颏,鼻子扁平,头部前倾。
2.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
1、掌握了磨制技术加工石器。早期前段,在南方洞穴、贝丘遗址仍以打制和细石器为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早段后期,磨制石器种类、数量较前段大量增加,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比例;中期,磨制石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晚期,磨制石器普遍使用,切割、管钻技术提高。
2、开始制作并使用陶器。早期前段,开始制作陶器;早期后段,陶器已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种类较多,以红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陶质较粗疏,陶质容器如鼎、钵、罐等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期,制陶技术显著进步,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以红褐陶为主,仰韶文化的彩陶、大汶口文化的磨光黑陶成为典范,出土大量日用陶器;晚期,陶器种类丰富,日用陶器数量庞大,以灰、黑陶为主,轮制流行,烧陶的火候较高,陶质较硬。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产生。早期前段,农业、畜牧业的分工已基本完成,渔猎和采集在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早期后段,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北方地区的粟作农业和南方地区的稻作作农业逐渐发展起来;中期,农业和畜牧业获得高度发展,人口增加,聚落规模扩大,黄河流域普遍发现粟类作物遗存,长江流域普遍发现稻类作物遗存;晚期,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社会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3.殷墟族墓地的特点
第一、墓地内墓葬大多较有规律的成片分布,分为若干独立的墓区,墓区之间有空地隔开。
第二、不同墓地或墓区出土铜礼器的族徽铭文有所区别。
第三、各墓地或墓区随葬的陶器组合有一定的差异。
第四、墓地的死者有阶层之分。
第五、在同一墓地或同一墓区中,规格相同的墓常聚在一起。
第六、在殷墟墓地中,经常发现大小相近、彼此相邻、左右并列或前后相随的墓葬成对排列在一起。
第七、殷墟族墓地中的祭祀遗存,部分见于墓穴内,部分在墓穴之外独成一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