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青海农民画简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青海农民画简记
袅袅的炊烟,刚刚收割过的麦田,三三两两的孩童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淳朴的农妇在自家的锅灶前忙碌着……好一番闲适的农家曲!这不仅仅为城里人所欣赏,更被许多农民艺术家用多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剪纸、皮影、刺绣都蕴涵着浓浓的乡情。
农民画作为一种能够“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也被更多的人喜爱。
散发着时代气息的农民画
有一种说法,说农民画起源于江苏邳县与河北束鹿。
1956年江苏邳县陈楼乡新胜一社农民张开祥组织了六人美术小组,“针对社员思想情况,通过绘画形式来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对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农民画大事记》)。
1957年夏季,邳县陈楼乡农民张友荣在饲养室山墙上,蘸锅灰水画了一幅以批评饲养员为内容的壁画。
后来县上认为这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工作的新鲜事物而大力推广,从而形成了“城乡户户五颜六色,村村壁画满墙,一街两行成了天然画廊,群众好不热闹”的局面。
1958年,河北束鹿县以定指标、搞运动的办法领导农民创作,提出“家家诗歌户户画,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
这两县都是随着1958年“大跃进”创作达到高潮,后都分别进北京展出,出画册、拍电影,影响极大。
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井汉升认为,农民画起源于江苏邳县、河北束鹿、甘肃庆阳、陕西户县、安徽阜阳、四川绵阳、湖南浏阳等地。
1958年配合“大跃进”活动的“诗画墙”民间艺术形式,无疑和“大跃进”运动相关联。
青海省的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鼎盛期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在湟中和大通两县形成了一定声势,其中尤以湟中县的农民画创作更为引人注目。
老艺术家的回忆
我们驱车来到了湟中县的西堡乡,青海省湟中县一位有名的农民画家就住在这里。
提起《富民湖》《民贸新容》和《场园曲》这些农民画,就不能不想起孟鳌奎这个名字。
生于1938年的孟鳌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个人爱好广泛,他不仅见证了当地农民画的发展历程,而且自己也是一名出色的农民画画家。
当我们谈起农民画时,孟鳌奎先生眉宇间长时间地闪现出一种兴奋。
他介绍说,1973年开始尝试着接触农民画,加之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参观了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北地区的展览,看到了陕西户县的农民画作品,对他影响很大。
后来,他又参观了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中国画展览,使他耳目一新。
毛泽东同志说,“文化阵地你不去占领,他就去占领”,农民画也是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一种表现。
1976年,湟中县搞了一个农民画学习班,虽然孟鳌奎先生没有参加学习,但是他参观了展览,他认为当时我们省的农民画水平并不比陕西户县的逊色。
“中国画有专业的画家去画,我们农民就是农民,怎样画也只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头,更不可能超过专业画家。
”于是,1978年他开始从事农民画创作,并决定绘画要走自己的路。
一批热爱艺术的青年聚在了一起,他们克服了没有经费、没有人员的困难,在湟中县搞起了农民画培训班。
可是,那个时候大家并不能完全给农民画一个明确的概念,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曾有一名湖南的大学生,毕业后来到青海和他们学习画农民画,可是画了二十多天,就是画不出来,跑了。
有的画着画着就画不下去了,跑的、哭的,并不少见。
后来,他们从省上请来了美术老师,不仅把田间地头上的生活场景源源不断地被绘到了画纸上,而且在不断的摸索中,他们打破了陕西户县农民画的概念,具有青海特色的农民画应运而生。
1983年,由孟鳌奎先生辅导的两位省内农民画家何启才和华生兰(藏族,女)在全国农民画展上获奖。
据他回忆,当时青海省有4幅作品《鸡花图》《骏马驰原》《庆丰年》(晋生旺作)《小站通四海》参展(其中两幅作品被选赴外国展览,一幅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的3幅都获了奖,何启才的《骏马驰原》和华生兰的《鸡花图》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1986年,他的4幅作品第一次参加了全省农民画展,那次展览没有比赛,但是主办单位给了作者每幅画15元的展览费。
同时,由于在展览中他的作品被更多的人认可,因此对这次
展览他记忆犹新。
1987年和1988年是湟中县农民画最为兴旺的时期,这些庄户人家的作品带着高原的浓墨重彩和农家的淳朴大方走进了中国美术馆这一国家艺术殿堂。
1987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湟中民族民间绘画艺术集》不仅收集了上述的作品,还有湟中县在当时非常出色的农民画作品。
如李信忠的《夜运》、徐全熙的《佳话传日月》、李宝香(女)的《户户奶飘香》、扎西才让(藏族)的《兴旺的村窑》、党明汉《彩灯迎新春》等等。
扎西才让的《采金人》不仅反映了采金人繁忙的劳动场景,而且通过农民画大胆的表现手法,将地下的采金场面表现得惟妙惟肖。
湟中县的农民画特点
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井汉升说,湟中县的农民画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以高原农民淳朴憨厚的感情气质、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的绘画语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强有力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方面看,有三个方面的特色:第一,湟中县的农民画借鉴了民间刺绣色彩和造型手法,用深色作画面的底色,衬托各种单纯鲜明的颜色,具有强烈的装饰风味。
第二,吸收了油漆彩绘的表现手法,用同类的深浅浓淡渐次法则,进行色彩配置,画面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较强的时代感。
第三,继承了“唐卡”的艺术特色,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色彩浓重,对比强烈。
构图通常是对称均衡的画面空隙处衬托着装饰纹样,显得饱满。
近三百幅作品毁于洪水
1993年9月的一天晚上,一场洪水断送了近三百幅农民画作品。
年过花甲的旦正(1944年7月出生,藏族,青海湟中人。
擅长版画、年画创作并曾组织农民画辅导。
出版有《湟中民族民间绘画艺术集》。
湟中县文化馆原馆长看到了洪水毁画那令人惋惜的一幕。
据老人回忆,湟中县文化馆原址在鲁沙尔河道旁,发洪水当天,先下冰雹,后是大雨,平房被雨水冲倒,文化馆一楼所有的门窗都被大水冲开,很多屋子都是半屋水,半屋泥。
大水过后,他们积极抢救被大水毁坏的绘画作品,可是,有的作品被浸透了,拿都拿不起来,有的画被泥水抹得面目全非,有的连遗骸都找不到了。
很多作者和农民画爱好者无不惋惜。
旦正说:“当时存放作品的条件差,损失了一大批农民画,太可惜了。
”
青海省两位作者首次被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
尽管如此,青海省的农民画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滋长着。
2004年9月,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成果展暨第二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上,全国六十多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8年,青海省的湟中县和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嘉兴秀洲等地被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的83位现代民间绘画创作者的320幅作品参加展出,青海省湟中县的孟鳌奎、张斌的作品也在其中。
同时,孟鳌奎、张斌等40位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农民画作者于2004年9月12日在浙江省嘉兴市首次被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民画发展现状
2004年借国庆五十五周年之际,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举行了书画展,而农民画只作为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与刺绣、皮影等民间艺术品共处一间展室,而且仅仅展出了3幅(朱锦忠的两幅《卖花女》和刘成社的《花好月圆》)。
由于农民画作品数量少,这3幅作品被湮没在了众多书画作品之中。
秦怀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美术指导老师,1994年调入文化馆。
说起大通县的农民画现状,他说:“1980年至1993年,大通县每年都举办农民画学习班,由文化馆出钱,农民画爱好者在学习班里搞创作,并画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1993年后,政策上有所变化,农民自己拿不出钱办学习班,渐渐地农民画就不太被人们重视了。
加上大通农民画在文化市场上没有很好的销路,作品卖不上好价钱,靠农民画养活作者是不现实的。
所以,现在县上的农民画家屈指可数,作品更少得可怜。
”
湟中县农民画发展现状态
与大通县的现状相比,湟中县的农民画为更多人关注。
2004年10月20日至22日,由青海省文化厅拨款,在湟中县文化馆举办了近5年来规模最大的农民画培训班,他们请到了省文化馆的王连民老师讲授绘画理论知
识,由孟鳌奎、党明汉和张斌等40名当地农民画家作为培训指导老师,为70名学员讲授如何画农民画。
10月21日,是培训班开班的第二天。
笔者看到班里的学员年龄不等,有十几岁的学生,也有三四十岁的妇女,大家在培训班里学习新的绘画方法,交流绘画经验,学习气氛非常浓。
孟鳌奎、党明汉、徐全熙这些湟中县农民画的老前辈们不时地给学员们给出建议,“这里的颜色对比不够,这里人物的线条过于繁琐,胆子放大了画!”这些学员中有不少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农民画这枝传统的艺术奇葩在年轻的学生心里生了根。
湟中县文化馆馆长柴发柏说:“此次农民画培训班主要为了我们的农民画能够尽快走向市场而办。
现在,青海省没有专门从事农民画经营的人,农民画的市场也不红火。
要增加农民画的产量,就必须有更多的人从事农民画创作,所以,我们举办农民画培训班,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有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具备实际绘画的能力,并能够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湟中农民画。
31岁的张斌就是这几年我们这里成长起来的年轻农民画画家,他于1998年开始从事民间绘画创作。
起初,他在塔尔寺里搞彩绘,后来在旦正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农民画创作。
他的画借鉴了佛教壁画、唐卡的手法,具有浓厚的高原民族特色,并在国内画展中崭露头角。
2001年9月,《传统节日二月二》在中国农民画艺术组委会举办的“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作品展览”获入选奖,于2002年4月获得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举办的“中国农民画联展”优秀奖;作品《哺育》在2002年5月获得陕西省举办的“2002好猫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精品展”三等奖;作品《洋芋丰收》在同年被陕西省民俗博物馆收藏;2000年,作品《婆媳情》(又名《天伦之乐》)在青海省西宁市文联举办的美术展中获得三等奖。
他的作品让更多的人认可,向他求教的农民画爱好者也越来越多。
在培训班上,一名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小姑娘惹人注意,她是张斌的徒弟,张斌正指导她画一幅题为《火昆馍馍》的农民画。
小姑娘很腼腆,一说话脸颊绯红,她说她很喜欢农民画,并且一定会跟着老师好好学。
(转自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