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部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部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部笔记一、课文笔记1. 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些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所写,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送元二使安西》则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课文《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描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如瓜藤攀檐、鲜花盛开、小溪潺潺等,表现了乡下人家的朴实和自然之美。

3. 课文《瓷猪阿诺》这是一篇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瓷猪如何克服自己的缺点,变成真正的艺术品。

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物品,爱护它们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

4. 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描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骆驼队的观察和思考,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5. 课文《麦哨》这篇课文描述了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孩子们的欢快生活,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6. 课文《纸船和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两只小动物如何通过纸船和风筝建立友谊,成为好朋友。

故事告诉我们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珍惜和维护友谊。

7. 课文《灰尘的旅行》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灰尘的自然属性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例子,让读者更加了解灰尘的奥秘。

二、生字笔记1. 学会生字:踩、纤、拱、哞、莺、凌、蘸、挠、箩、箩筐、箩底。

这些生字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需要掌握它们的读音、含义和用法。

可以通过反复书写和练习来加深对这些字词的记忆和理解。

2. 生字组词练习:如“纤”、“箩”、“箩筐”、“箩底”等,可以分别组出“纤夫”、“箩筐编制”、“箩底服饰”等词语,并进行扩展和运用。

3. 词语搭配:如“凌空”、“飘飘荡荡”、“蘸水”等词语,需要进行搭配练习,了解它们的搭配对象和用法。

三、句子笔记1. 优美句子:如“麦浪翻滚着,似乎在向人们点头微笑”、“风筝在空中飘飘荡荡,好像在为人们表演”等,这些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表达生动有趣,需要加以背诵和运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及内容讲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及内容讲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及内容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山草香整理了10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及内容讲解,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

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

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

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

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ppt课件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ppt课件

05
古诗鉴赏方法
读懂诗句
理解字词含义
在鉴赏古诗时,首先要读懂诗句中的 每个字词,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对于 生僻字和多义字,需要特别注意。
把握诗句结构
理解典故和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常使用典故和修辞手法,如 比喻、拟人、借代等,需要理解这些 修辞手法和典故的含义,才能更好地 理解诗句。
古诗的句子结构往往比较紧凑,需要 仔细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诗句的逻辑 关系和表达重点。
情感基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情感基调较为感伤,表现出离 别的悲凉和不舍;《送元二使安西》则情感基调较为积极 向上,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福。
抒情方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 达离别之情;《送元二使安西》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和 细节刻画来表达情感。
艺术特色对比
意象运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黄鹤楼、长江等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营造 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送元二使安西》则以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深情厚意 ,语言质朴自然。
03
送元二使安西
诗句解析
• 诗句解析: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 ,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 、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 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 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令人宛见渭城清晨的雨后景象, 同时也和下文“轻尘”相呼应。
意境营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壮阔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给 人以美的享受;《送元二使安西》则以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深情厚意,语言质朴 自然,意境深远。
风格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送 元二使安西》则表现出王维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读诗题。

知诗人1 直接揭示诗题。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请大家轻声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

(黄鹤楼、广陵、安西。

)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拓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简介孟浩然、元二。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请生读。

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

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

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酒已劝了多次、敬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 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表。
这一句,你又读出了什么?
劝酒话别,好友远去塞外,孤身一人,漂 泊他乡,叫人无限的伤感。
想一想
《送元二使安西》是关于友情的 一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情 的诗句呢?
——
又远
《 赋
送 王
芳 侵
得 孙古
古 去道
原 草 送
, 萋
, 晴
别 萋翠
》 满接
[]
唐 代
别 情
荒 城
白 居



莫 愁 前 路 天无 下知 谁己 人, 不 识 君 。
高适《别董大》


存天
知涯
己若
,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líng
黄黄鹤鹤楼楼送送孟孟浩浩然然之之广广陵陵
唐 代唐 代李 李白白

故人故西人辞西辞黄黄鹤鹤楼楼,,
烟花烟三花三月月下下扬扬州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孤长帆远江影天碧际空流尽。,
wéi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朗读指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叙 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写景,景中寓情)
如果你是李白,看着这一江春水 及朋友远去的身影,你会想些什 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表达 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同时,也 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来越远, 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 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整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整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与《送元⼆使安西》送别诗整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和《送元⼆使安西》都是送别诗,⽽这两⾸古诗是本单元的开篇⽂章,第六单元主要讲⼈间真情,爱是⼀种真情,在单元内后⾯的⼏篇⽂章都是讲述爱的真情,这两⾸古诗看似不讲“爱”但并不离“情”,送别之情更是⼈间常有之真情。

【设计思路】对于古诗教学,平常的教学都是⼀⾸⼀⾸地讲解、品悟。

⽽这节课,在第⼀课时让学⽣熟读诗歌基础上,尝试与学⽣分析两⾸诗歌的共同结构,都有写景与叙事,深⼊学习紧扣两⾸诗中的关键词 “送”、“故⼈”、“西”、“尽”这四个相同的字眼出发,让学⽣对⽐学习两⾸古诗,尤其从“西”、“尽”的重点感悟理解中,引导学⽣理解古⼈因送别的背景不同、环境不同、⽅式不同,所表达出的离情别意也截然不同。

这样的整合教学设计,从⼤格局上试图带给学⽣更多的学习古诗的⽅法。

再者,细节⽅⾯,在学⽣已掌握的通过注释理解古诗的⽅法上,尝试让学⽣运⽤积累,以诗解诗的⽅法学习诗歌重点字词。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已有多次学习古诗的经历,掌握了⼀定的古诗学习⽅法,这个班级是我9⽉份刚接⼿的班级,班级原来就⼀直有古诗⽂诵读活动,如《古诗词70⾸》同学们背了不少经典的古诗,本课所选的两⾸诗也在其中,但班级活动中以诵读积累为主,学⽣没有深⼊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习古诗的⽅法也没有清晰整合。

这节课,我将这两⾸诗整合设计,指导学⽣进⼀步通过借助注释疏通意思,以诗解诗理解诗歌意象关键词,然后紧扣两⾸诗中的相同的字眼-----“送”“故⼈”“西”“尽”这四个字,从⽽引导学⽣理解古代的离别因送别的背景不同、⽅式不同、环境不同,呈现的离情别意也⼤不相同。

这样的整合教学,在对⽐学习中,渗透着古诗学习的⽅法,对四年级学⽣的古诗学习能⼒盼略有提升。

【教材⽬标】1、了解两⾸古诗的⼤意。

背诵古诗。

2、紧扣两诗中重点字词,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别样的离别情怀,受到古诗⽂化的熏陶。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20课_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20课_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 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________hún zhuó________huái yí________。

2. 选字组词。

缘原圆园姻________因________圈公________侧厕则身________ 公________ 原________影。

3. 照样子写词语。

例:柳暗花明________。

4. 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

5. 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

(1)“题西林壁”的“题”意思是________。

诗人从________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2)《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是第________句诗所要表达的含义,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语:________。

6. 默写《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补充古诗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把诗句补充完整,其中“重”是多音字,诗中读音是________,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谁)在________(时候)________(做什么)的景象。

(3)“足”的意思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

(4)诗中的“山西村”在()。

A.今山西省山西村B.今浙江绍兴C.今浙江杭州(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阅读答案对比
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

从内容看,都是写送别,从抒情手法看,李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王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阅读答案: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最新一等奖说课稿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最新一等奖说课稿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最新一等奖说课稿分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最新一等奖说课稿分享》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最新一等奖说课稿分享一、说教材《古诗两首》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时,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文本解读】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然《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堪称“送别诗”之经典。

《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友人孑然远逝的怅然,诗人伫立目送的身影。

一个“孤”字给人一种孤单、孤独的意象,一个“尽”字给人以无尽的惆怅。

而《送元二使安西》,将离愁别绪皆倾注在一杯“酒”中,一斟一酌,几许苦涩,几许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则一语击心,可谓笔力千钧。

全诗情意殷切、韵味深永。

【设计理念】读诗必须超越“字面”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把这种汉字符号转化为一种情感符号,把这种表达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在两首诗的互文阅读中实行整合、比较,在紧扣诗词的语言精妙之处咀嚼涵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以读书为经线。

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情感2、以比照为纬线。

题目的比照——情境的比照——情感的比照【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设想】一、比较中理解题意1、有人说,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醇醇的酒,它盛着浓浓的思念。

这个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有一首是《送元二使安西》2、这两首诗歌很相似。

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

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

所以,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知道这两个地方吗?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共39页文档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共39页文档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பைடு நூலகம்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wéi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
朗读指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释诗句,明诗意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这里指老朋友,即孟浩然。
辞:辞别。因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故称 “西辞”。 烟花:形容花开的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下:顺流而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 北,渭水北岸。 • 朝雨:早晨的雨 • 浥:湿润。 • 客舍:旅店。 • 柳色:初春嫩柳的颜色。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意思: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 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 柳,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 内 存天 知涯 己若 ,比 邻 。
对于其中的黄鹤楼,你了解多少?
黄鹤楼简介及其得名由来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 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 景”之称。它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 称武汉三大名胜,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 遐迩。
通过题目,你知道他在做一件什么 事吗?
在黄鹤楼送自己的好友孟浩然去广陵,即 扬州。
对于他的朋友孟浩然你了解多少?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 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 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他与王维 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 世。

[黄鹤楼送孟浩然的诗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黄鹤楼送孟浩然的诗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黄鹤楼送孟浩然的诗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第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精选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与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孤单的小船好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能看见长江在滚滚翻动。

鉴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

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诗味浓郁。

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鉴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故人西辞黄鹤楼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要远行去了。

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处名胜,传说仙人在这里骑鹤上天,后代文人多有流连题咏。

李孟二人大概一同游览了,并在这里分别。

因为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暗寓东行。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试纸浸墨香,金笔下千言。

思虑心平定,谨慎落笔闲。

且喜平常度,切忌神慌乱。

畅游题海后,金榜题君名。

考试在即,祝你成功。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小学语文《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听完歌曲之后畅谈歌曲中的“老人”,然后教师总结,引出今天的新课。

【板书:邓小平爷爷植树】(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请学生担任小老师讲解,教师强调易错生字。

明确:植(右边“直”里面有三横);休(右边是“木”不是“本”,下面没有小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课文主要讲了1987年,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如今小树已经长大,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3.朗读课文,思考: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天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明确:植树时间是1987年4月5日。

天气为碧空如洗(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三)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并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找出文中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句子,并思考课文中的邓小平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邓小平】明确:①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

这句话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兴致勃勃”写出了邓小平爷爷的植树兴致很高,“满是汗珠”写出了83岁的邓小平爷爷因为年迈仍旧坚持植树的辛苦,“仍不肯休息”彰显了革命领袖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

【板书:求真务实】②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他站到了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是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这句话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精心地挑选”“小心地移入”“挥”“仔细看看”“连声说”“扶正”这些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当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反映出他对小树的爱护,连说两声“不行”,体现了他对待植树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观潮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四年级

观潮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四年级

观潮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四年级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háo]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生字区。

罩屹鼎沸贯崩恢基础区。

一、补充下列词语。

山地人人天地人鼎风浪头进二、细读课文深感悟。

1、课文开篇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全文,“天下奇观”是指:A、钱塘江大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景象。

B、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

2、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目睹这雄奇的钱塘江大潮,你会说什么呢?1答: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江不是天下奇观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排列下列句子顺序,用序号表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理解和赏析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理解和赏析送元二使安西
(黄 鹤 楼 在 扬 州 的 边 ),所以说“西辞”。 “尽”是( 消 失 )。 “唯”是( 只 )。 “天际”是( 天 边 )。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 依 依 惜 别 )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
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 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 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 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 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 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 古名诗诞生了。
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现在的 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 上,自古是游览胜地。现 已重建。传说有神仙在此 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解诗题
送元二 使安西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 名“元二”。 使: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库车县。
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

黄鹤楼送n孟g 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fān
孤帆/远影/碧空尽,
wéi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 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 人。他一生周游天下,广 结朋友,孟浩然就是他出 蜀漫游结识的,两人一见 如故,成为知己,后来又 重逢。这首诗是他们第二 次聚会后分手时所作。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 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 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赏析
曾卫维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1999(0)9
【摘要】这两首诗都是唐代流传久远的著名送别诗,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禀赋、个性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仍有很大不同。

《送元
二使安西》的作者王维是位山水田园诗人,个性多愁善感,且有消极避世思想,故而他的这首送别诗伤感情绪似乎更浓一些。

诗中一开头就勾画出一个能增强离别情绪的环境——客舍,制造一种凄凉的氛围:从视觉、触觉角度描与离别环境,清新俊逸又略显伤感,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郁心情。

后两句模拟诗人当时频频劝酒安慰行
者的话语,声声劝、字字情,直抒离别情怀,
【总页数】1页(P20-20)
【关键词】孟浩然;送别诗;黄鹤楼;山水田园诗;安西;消极避世;广陵;个性;情绪;唐代【作者】曾卫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古诗两首"对读的教学策略——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例 [J], 高晓霞
2.小议"送别诗"——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解读 [J], 苏春荣
3.在比较中感知古人送别文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比较阅读 [J], 盛超萍;
4.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J], 李秀英
5.同是送别两样情——《送元二使安西》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赏析[J], 陈晓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比较阅读
【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乙】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邑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

【点拨】
甲诗和乙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但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从语言风格上讲,两首诗用语都较为平实,在诗中流
露出诗人的感情:甲诗在惜别的依恋中并无一般送别诗的忧伤情绪,
相反,倒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乙诗在惜别时,体现了诗人对老友此去
寂寞孤单的无限关怀,透露出一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凄凉与感伤。

【精练】
1.甲诗与乙诗中都提到了“故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
斜”这两句诗是中的“故人”写的。

2.甲诗与乙诗表现送别的季节都是春季,甲诗能反映这一时令
特点的诗句是“”,乙诗能体现这一时令特征的诗句是
“”。

3.甲诗一开头就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地点,“西辞”说明
朋友要去的广陵在;乙诗一开头也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环
境,从全诗的最后一句看,友人要去的地方在。

4.甲诗与乙诗都描摹了送别的景色,但两诗有不同:甲诗是
先后,乙诗则先后,情中言事。

5.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烘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触摸到诗人内心
的之情。

乙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柳”这些景物,从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中,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6.甲诗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乙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别后生活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

7.甲诗与乙诗都有言外之意。

甲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
是;乙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参考答案】 1.甲诗 2.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3.黄鹤楼东面客舍西面 4.言事写景写景写情 5.激动和向往忧郁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7.黄鹤楼惜别,勾连起与友人在这里聚会流连、吟诗作赋的回忆,对未来的向往比对过去的回忆更美好;“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离人的留恋之情,使离情别意更浓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