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福利经济学

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

1、福利。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

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

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 (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

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

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背景

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

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

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希克斯利用帕累托标准发展出了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第二,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相对更具有主观性;第三,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个人效用比较;第四,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第五,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3、新福利经济学的挑战

阿罗不可能定律认为满足条件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20世纪70年代福利经济学向基数回归。

1

第二节应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应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西方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相应有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两种。

2、福利经济学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二、应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个人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

2、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所必须的条件及如何才能达到这些条件;

3、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市场机制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效用、福利和消费者剩余

一、效用和福利的基本含义

(一)效用

1、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是物品的物质属性和人的主观感受的统一。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效用测量方法:基数效用、序数效用。

(二)福利

1、福利,因占有财物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满足。其他原因包括,知识、情感、欲望等。福利是肉体或精神上的满足。福利可以是快乐、幸福等。艺术享受、天伦之乐、友谊、自由、安全等均是福利。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福利。

3、社会福利,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加总。向量社会福利,不可加总的序数法而定的,只能是全体人员的变好,才是增进社会福利;矢量社会福利,基数法而定的,可加总。 (三)效用和福利比较

1、共同点,均为人们的满足;均具有不可测性;

2、不同点,

福利与效用(偏好)的偏离,第一,个人的偏好受本人福利和别人福利的影响;第二,由于无知或不完善的预见,偏好可能不同于福利,如买车;第三,非理性偏好降低福利,如吸毒。分析,效用从物品(或劳务)属性来谈,更侧重物的客观性;福利从人的角度来看,更看重主观感受;

效用一般被看作微观范畴;福利可能更多地看作社会范围,有一个社会认同问题。

二、效用的可测性与人际间的可比性

(一)基数效用论。戈森、瓦尔拉斯、庇古(效用用一个人为避免失去某种满足或快乐而愿意支付的货币量来度量,相同货币量满足是相同的),效用是可测的,且具有人际间的可比性。

(二)序数效用论。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提出序数效用论。

三、消费者剩余

1、定义。法国杜皮特1950年提出,马歇尔定义为,人们不愿失去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其实际支付的部分。

2、原因,边际效用递减。

2

3、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实际得到的和生产者期望所得之间的差额。

四、消费者剩余分析的应用

(一)税收、补贴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1、营业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消费者的损失为三角形ABC的面积,生产者的损失为三角形AaE。

2、补贴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净损失三角形TaA。

(二)限定价格、限定产量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1、最高限价对市场的影响。消费者损失等于Oned-om/oy oyhd,净损失为三角形feg。

2、限定产量对市场的影响。纯损失为三角形efg。

第二节帕累托标准

一、帕累托法则

1、帕累托最优。任何重新配置都不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某(些)人境况变得更好,即耗用一定总量的生产资源,采用各种不同途径所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的“社会效用”已经达到最大值。

2、帕累托次优,帕累托改善。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就是帕累托改善,第一,它使得每个人的处境都比以前更好;第二,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同时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

3、帕累托无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均是无效率,第一,所有人状况都变坏;第二,有人状况变好,且同时有人状况变坏。

4、潜在的帕累托改善(补偿原理),资源配置的改变使一些人状况变好,而另一些人状况变坏,变好者通过对变坏者补偿后仍有净收益,则这种改变为潜在的帕累托改善。

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边际条件

(一)总述。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社会福利,必须符合生产的边际条件、交换的边际条件、含生产交换在内的边际条件。

(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技术性假设,第一,可分性;第二,连续性;第三,不存在外部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